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厦大04辅导中国新闻传播史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2、“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3、“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4、“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中国新闻传播史 大纲
中国新闻史课程大纲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新闻舆论传播
第三讲外国人在华办报
第四讲国人办报的开始
第五讲记者职业演进及民国时期名记者的诞生
第六讲“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与报刊宣传
第七讲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上申报新闻报
第八讲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中大公报
第九讲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下生活、文艺类报刊的发展
第十讲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兴衰
第十一讲中国共产党党报的诞生及办报传统的形成
第十二讲解放后新闻界“左”的错误
第十三讲改革开放后新闻业的市场化改革及新闻本位回归
第十四讲当代新闻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操作理念、新技术挑战、新闻伦理法规第十五讲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公共领域的重建
第十六讲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十七讲课程总结回答疑问布置考试。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
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004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讲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第三节 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与初步发展
一、海外中文报刊的现
(1)美国出版的《金山日新录》、《东涯新 录》和《沙架免度新录》 《金山日新录》:1854年4月22日在旧金山 创刊,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中 文报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仅 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东涯新录》: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 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 斯卑尔创办, 初为双日刊,出至1856年末停刊。 《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12月创刊,第一 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司徒 源创办并任主编,在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 拉门托(当时译为沙架免度)出版,至 1858年停刊。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第三节 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与 初步发展
一、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2)英国出版的《飞龙报篇》
1866年1月14日在英国伦敦创刊,揭开 了欧洲中文报刊史的第一页。 当时,创办以中国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中 文报刊以沟通新闻与商业信息,就中、 英双方而言,都是当务之急。 办刊宗旨,是为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 生产厂商在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地区推 销产品服务的,其终极目的是想通过 广告来兜售商品。 是一份报纸形式的月刊,读者主要在中国 等东亚汉语通行地区,以中国等东方 国家的官僚、商人阶层为主。
“澳门新闻纸” “澳门月报”
魏源依据林则徐留下的资料和文献,整理编 著成《海国图志》。
林则徐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 外中文报刊的出现
第一节 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 萌生
(2)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 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 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 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新闻 篇”)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 “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 主张。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编号:0104004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8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0学分:4开设专业:新闻学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属新闻学基础知识范畴,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本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概貌,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重要新闻媒介的产生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有系统而完整的了解,对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新闻史人物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3.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概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邸报和小报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第五节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教学要求: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教学要点: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第四节近代报业的广泛传入与影响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教学要求:了解民族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概况,掌握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及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
教学要点:第一节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办报活动的特点与进步作用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本时期的主要报刊及其特点,掌握本时期的主要报人及其新闻活动和新闻观点;掌握主要的新闻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新闻传播媒介的历史演变古代新闻传播活动近代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发展2. 重大新闻事件与人物评述著名新闻人的业绩与贡献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分析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新闻传播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闻传播历史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机构,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认知。
四、思政教育融入点1. 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通过讲述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认识到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全面、客观地讲述中国新闻传播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背景,讲述进步的、革命的、红色的报刊史和新闻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 传承优良传统:讲清楚中国新闻事业从历史中走来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党报思想、新闻宣传思想、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质量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政教育效果。
2. 小组讨论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讨论的深度、广度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以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大纲.doc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编号:80021351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30 学分:2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限选课程,是在《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
二、课程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相关对策的了解、各类网络媒体的经营与管理状况的了解、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状况,发展前景,发展思路等的初步了解。
四、有关说明
1、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前续课程:《电视摄影与摄像》,同期课程包括《影视美
学》、《视听语言》,后继课程包括《优秀电视节目赏析》。
2、周学时/总学时:3学时/周,理论学时30学时。
另实践学时16学时。
3、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4、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采用老师教授、专题讨论、作品观摩、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
课程讲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其他各项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理解和深化理论,初步具备实践创作的能
力。
5、考查方式:论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现代网络技术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张公忠著.2004年
2.《下一代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希光等主编.2004年
3.《网络传播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海鹰,腾谦著.2005年
4.各类网络新闻网站。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新闻传播学基础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南岳学院广告学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基本理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征有比较深入的理性认识,并对新闻与广告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 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2. 了解各专业特征;3. 了解新闻、广告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新闻、广告、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
难点:既要掌握学科基本原理、概念,乂要能分析作品,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在大一笫一学期开设,其后续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广告学概论》。
(五)学时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0学时。
学时分配见教学大纲各章。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手段讲授,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节信息第二节新闻第三节传播笫四节舆论第五节宣传第六节广告第二章基本原则(2课时)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广告传播的基本原则第三章基本传播过程与模式(2课时)第一节信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第二节信息传播模式第四章传播者(2课时)第一节传播者的角色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人”第三节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传播媒介(2课时)第一节传播媒介第二节媒介理论笫三节媒介功能笫四节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第八章传播内容(2课时)第一节事实与新闻事实第二节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第三节广告信息与选择第四节符号与意义第七章传播受众(2课时)第一节大众与受众第二节受众的细分第三节受众的定位第四节使用与满足第八章传播效果(2课时)6A- -传播效果44-第二节新闻的预期效果耳实现第三节广告的预期效果与实现第九章思想素养(2课时)第一节政治意识A-A- — -责任意识4-H 弟一T第十章媒介素养(2课时)第一节媒介素养的含义和内容第二节媒介素养教育第十一章基本素养(2课时)第一节洞察第二节沟通第三节表达第十一章专业素养(2课时)第一节策划与创意第二节播音与主持第三节拍摄与制作第四节网络与多媒体第十三章法律索养(2课时)第一节知法第二节用法第十四章人文素养(2课时)第一节理性素养A-A- —情感素养弟一73第三节人格素养第四节审美素养四、参考书目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闻出版社,19842. [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 [英]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4. [美]坦卡德,赛佛林.传播理论一一起源、方法和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一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高志宏.广告方案写作.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 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0.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 尹德胜,周胜.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罗莉.实用播音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4. 张印平,马持节.电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5. 谢毅,张印平.电视节LI制作.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的广告学本科学生二、考试目的考核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础》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史是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比较系统地讲授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新闻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新闻史观,从我国新闻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得出相应的认识和结论。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开始于1918年,至今已有了 90年的历史。
新闻史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教学方式,它越来越强调将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新闻界的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对于新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
简而言之,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中国新闻史课程奉行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定位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知识,学习我国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掌握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新闻传播活动。
同时,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历史背景,发挥基础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1、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2、掌握新闻事业发展各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并能给予客观、理性的历史分析与评价;3、熟悉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能熟练地运用这些书籍和资料进行检索。
二、教学内容《中国新闻史》是新闻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具有基础性、借鉴性、时代性、历史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起构成了新闻学的主体,它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引导学生认识新闻学科和了解新闻工作的作用,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现实服务,本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的工作经验,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历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的优良传统。
010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十讲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927-1949)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全面胜利 第十一讲 民营新闻事业在反新闻统制斗争中艰难发展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 业的剧变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全面胜利
《布尔塞维克》 编辑部旧址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反新闻统制斗争与中国共产党 新闻事业的变化与发展
一、中共在国统区的反新闻统制斗争与地 下办报宣传活动 (4)《红旗日报》
《红旗日报》,1930年8月15日创刊,由李 求实主编,初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自第 162 期后改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 机关报,其前身是《红旗》三日刊和 《上海报》。 《红旗日报》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 的,屡遭查禁和迫害,发行人员先后被 捕四、五十人,承印的印刷厂多次被封, 至1931年3月8日停刊。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反新闻统制斗争与中国共 产党新闻事业的变化与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农村 (4)“红中社”的创建
“红中社” 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诞 生。是日,“红中社” 以C.S.R. (Chinese Soviet Radio的缩写)的呼 号对外发布新闻,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政府成立。 “红中社”成立后,利用仅有的一部收报机, 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塔斯社英文广 播,编译刻印成“参考消息”,还利用 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的电台,每天对外 播发几条新闻电讯,有时也发英文稿。 “红中社”旧址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前言一、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一)历史:(1)过去的事实;(2)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3)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三)新闻史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史是研究新闻史的基础;另一方面,新闻史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
(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封建社会(1300多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00多年),社会主义社会(40多年)的历史;报刊(6万),通过社(1300个),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的历史;大小宣传战役(数百次),杰出新闻工作者(上千人),新闻宣传思想(数十种)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也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为实现服务。
具体来说,是因为:第一,现代历史哲学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事实和已经过去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过去的事实只有通过记载反映出来才是历史,“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第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续和发扬历史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
如: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全党办报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传统;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传统等。
第三,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
如,优秀记者黄远生、邹飘萍、范长江、陆怡、穆青等;优秀编辑家陈冷、潘公展、邹韬奋等;优秀评论家王韬、梁启超、陈布雷、张秀鸾、邓拓等;优秀新闻经营家汪康年、英敛之、汪汉溪、胡政之、肖同兹等。
第四,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知历史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史的重要性。
三、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17——1949年,新闻史著作50多种。
其中,最早是1917年姥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影响最大的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规模最大的有管仲翼的《新闻学集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
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
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
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诸如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外国新闻传播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本课程在课时分配上,旨在系统讲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新闻传播现象的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
参考书目
( )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九)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
考核形式:笔试闭卷。
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占(主要考察本课程五个部分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
三、教案内容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简况,唐宋无明清历代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报纸及特点。
教案要点:
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了解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外报在中国的扩展和影响
教案要点: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