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5章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a602315f0e7cd1842536d8.png)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
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
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
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②生产效率低下;(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⑥生态环境恶化⑦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2d4b78284b73f242336c5f33.png)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支持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 1.恩格尔消费规律。 2.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价 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4.联系效应论(由赫尔希曼提出)。 5.库兹捏茨的实证研究。
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业部门, 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更快的速度发展。 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工业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W.G.) 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霍夫曼比例 =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 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在6:1和4:1 之间,即5(士l.5):1。 在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1.6∶1和3.2:1之间,即2.5(±1): 1。 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0.6:1到1.5:1之间,即1(±0.5): 1,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占总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在33%-60%之间,而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所占比例在40%~67%的范围内。平均起来,这个阶段的两种工业净产 值是一半对一半。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即在最初阶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段 ,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 在第二个阶段 , 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 消费品工业优势地 位渐趋下降;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位渐趋下降 ; 在第三个阶段 ,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 而有资本品工业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 皮革、纺织业等工业。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和加工,橡胶、木材加工和某 些化学品。后期工业包括重工业和一些在技术上虽简单但其需求只是在后期扩张的工 业如造纸与印刷业等。但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时,这些工业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甚至低于GDP增长,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展起来。 展起来。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c68bfc5727a5e9846a614b.png)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3ee9660779563c1ec5da7165.png)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5d14070242a8956aece46a.png)
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f2112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6b.png)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1ceea89e53a580216fcfed9.png)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自4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它是二战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麦克格罗-希尔:“发展中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它的人民正在开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以实现产品和劳务人均生产的持久增长。
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而且正在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比较完整地描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发展经济学家是托达罗(Todaro, M. P.)(P20)(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刘易斯(Lewis, W.A .)“发展经济学研究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研究: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增长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资本积累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工业化道路理论;(6)技术进步理论;(7)人口转移理论;(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9)国际贸易理论;(10)宏观调节理论;(11)环境与经济关系理论。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https://img.taocdn.com/s3/m/ac13f941de80d4d8d15a4f83.png)
•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二元经济结构,即规模较小的先 进工业和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 并存。 – 发达国家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和工业都现代化了。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先进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落后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水平较低。
•
在这么短时间里,连2010续年按跨汇率上折算两,个中国收人均入GN台I大约阶相当, 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于中开45始0国0跨美入元奇上以中上迹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
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中国的人均GNI达 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汇率位次上升了6位 。
2009年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NI是365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排在213个经济体中的125位。
• 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南亚和拉丁美洲。
• 通常把低收入国家称为最不发达国家。
– 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 其次是南亚。 地区
低收入 下中等收 上中等收 高收入 经济体 入经济体 入经济体 经济体
世• 界富裕地区4是0 拉美56 和加48勒比。69
其中:OECD 成员国
30
合计 213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1
总目录
第一篇 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导论
2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第二篇
增长与 分配
3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4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贫困
5 第五章 资本形成
6 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 第三篇
发展要 素
• 4.污染的国际转移。为保护本国环境,发达 17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b82f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d.png)
发展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原理、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3. 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4.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发展经济学概述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演变;3. 经济发展指标和衡量标准。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经济发展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3.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3. 农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4.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1. 工业化的定义和阶段;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和路径;3. 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制定;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章: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2. 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 外资的引进与利用;4. 开放型经济的构建与管理。
第七章:财政政策与金融发展1.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3. 政府支出与经济发展;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76b33401eff9aef8941e068e.png)
其他因素:流入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
化背景、气候和环境质量等
刘易斯模型
Hale Waihona Puke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劳动力流动,在现代
发展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解释:一是刘易斯(A•Lewis)的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二是托达 罗(M•P•Todaro) “关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模型”。
前者强调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者强调农村城镇化就 地吸收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进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题与农村城市化的分析统一起来 。
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单身的青年劳动力跳槽频率高 已婚且有孩子的工人相对稳定 对四川劳动力的研究表明,移民中已婚者为 49.8%,,而非移民已婚者的百分比为81.3%
因素三:受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获得劳动力市场信 息的能 力越强,信息搜寻成本等流动成本越低, 因而越容易流动。
19
(2)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 以至于在这种经济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 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国家里,劳动力的无 限供给是存在的。 在现行的两部门工资存在明显差异条件下,传 统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会远远超过 需求。不仅如此,如果现代部门预期收入提高, 不仅传统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会转移到现代部门, 就连就业于传统部门的必要劳动力也会向现代部 门转移。因为这时,他们将不满足于自己在传统 部门的收入,我国近年来所出现的大量土地撂荒 20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托达罗模型 哈里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促进我国劳动力城乡流动机制的对策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学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9ffd579284ac850ac024214.png)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二、问答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
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人口流动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人口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0a2f6d531a37f111f0855b28.png)
按照刘易斯的观点,当剩余劳动消失时,农业的边际 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 加。这时,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 不提高工资水平,以与农业部门相竞争。在图中,假 设一个国家的剩余劳动总量为OLn,超过OLn劳动供给 曲线开始上升,如虚线SS'所示。
整理课件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如图1中的劳动供给 曲线的水平部分所示。在这个阶段中,资本是稀缺的, 劳动是丰富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 所有。
整理课件
从以上劳动力转移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刘易斯把 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 在这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单独作为一 个因素。但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 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资本积累包含了技术进步,这两 者是密不可分的。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 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
整理课件
第一节 刘易斯模式
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在50年代中 期创立的。这个模型的提出很快引起了发展经济学家 的兴趣和争论。之后,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了各 种各样的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 的非资本主义部门(noncapitalist sector),以农 业部门或农村部门作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 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高的资本主义 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作为代表。经济发展依赖现 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 劳动力资源。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130269a524de518974b7d67.png)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14制定单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者:吕家麟审定时间:2011年3月9 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它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概括经济发展的经验,找出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本课程力图将国外已经建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发展经济学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熟知主要发展经济学说,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前沿成果,并能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剖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为报效国家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
发展经济学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相关的政治、文化、法律和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前提。
以发展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是相关的专业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授课讨论习题小计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2 2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 3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4 4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4 √ 4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3 3 第六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八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3 √ 3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3 3 第十章农村发展 4 4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 4 √ 4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3 3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4 4 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3 3第十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 3 3 第十六章市场与政府 3 √ 3 合计56 565.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4.于同申. 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5.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7.〔美〕M·托达罗.第3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8.〔美〕威廉·刘易斯.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9.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10.〔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著.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1.〔瑞〕马茨·伦达尔等著. 发展经济学新方向.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2.〔智〕亚历克斯.E.费尔南德斯希尔贝尔托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13.〔巴〕阿赫塔尔霍赛恩等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4.〔荷〕尼尔斯·赫米斯等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5.〔美〕W.W.罗斯托著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6.考核方式:必修课,考试方式为闭卷;选修课,考试方式为开卷。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张东辉编著 )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张东辉编著 )](https://img.taocdn.com/s3/m/36d4bffdba0d4a7302763a43.png)
53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
1.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英 国战时资源动员的经验以及战后复兴欧洲 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四、千年发展目标 首先,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其次,普及初等教育。 第三,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 第四,降低儿童死亡率。
四、千年发展目标 第五,改善母亲健康。 第六,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第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八,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最常用的是GNP与GDP,二者有 密切的关系,联合国推荐使用GDP这 一指标,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作为 衡量指标。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 发展指标体系
常用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有联合国 提出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世界银行 使用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莫里斯提出 的生活质量指数。
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目前最常见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使用 的指标体系,即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 每年出版《世界发展指标》。《2003年世 界发展指标》包括800多个指标,主要分 为5个部分,分别是人力资本开发、环境 可持续性、宏观经济绩效、私营部门发展 以及全球性联系。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
1. 低下的生活水平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 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
第三,大范围的贫困。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
2.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 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 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 达国家的1/23。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自然资源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自然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d961786db84ae45c3b358c7c.png)
在环境问题上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资源产权不安全、不存在或难以 界定。 (2)无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 (3)外部效应。 (4)环境信息的稀缺性与不对称性。
2、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
然而,由于信息不足和扭曲、政策实施的 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寻租活动等原 因,政府干预往往不能改正市场失灵,反 而会把市场进一步扭曲,最终造成实际价 格偏离社会最优价格,发生政府失灵 。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 增长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这一方面来自中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 关系; 另一方面来自传统上追求产值增长、忽视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的 一个迫切任务。
一、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对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探 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定价来保证其得到 合理的利用,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立足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的原则。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3)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利用原则。 (6)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2、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 均衡理论,是一种静态的均衡,是建立在 资源禀赋等条件既定的前提下的。 而事实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 方式,从长期看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有经济学家开始从动态过程考察如何保证 资源的最佳利用。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两种。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056e5fd889eb172ded63b761.png)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
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 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宏 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 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调节经济波动 的第一道防线, 适用于轻微经济 波动。
(1)税 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 收自动 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变化 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 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2)转 移支付 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增加,社 自动变 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 化 下降。
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筹资,
结果是通货膨胀。
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 向国外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
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的转移。往往引起利率
上升。要稳定利率,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导致 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担。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 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10
三、赤字与公债* 1.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 2.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
政府信誉,使用要更为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全要素生产率
Y =Af(K ,L ) Y = A + K L L Y A K K L
TFP
资本产出弹性 劳动产出弹性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national technology
• 制度的变迁
这就涉及到对人的激励问题。比如我国以前的国营企业,由于人浮于 事,产出比较低。私营企业报酬给的相对比较高,大家愿意干活,产 出就比较高。
• 学习效应
外部经济中的学习效应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观看别人的经验 可能是纯粹的的提高,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可以产生更多的 价值。
有偏(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lative to that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何谓技术进步?
先看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 Y AK L ,等式的 左边代表产出,右边 K 代表资本, L 代表劳动力, 代表技术因子。所谓的技术进步,抛开生产函数不 A 谈,是指使用相同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能生产更 多的产出。或者反过来,用更少的资本和劳动的组 合,来生产同样多的产出。即投入没有增加而产出 增加,或给定产出,投入下降才称为技术进步。
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hn Richard Hicks (1904-1989)
什么样的技术进步是中性技术进步呢?
• 管理经验的变化
如果给定机器设备、人员素质,本来应该能够达到的产出,但是由于 管理很糟糕,人员之间有内耗,实际达不到。但如果采用了一种新的 管理经验,内耗减少了,产出自然就会增加而不用增加人力。
Joseph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
Joseph Schumpeter’s books
• 1908, The Nature and Essence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 191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1914, Economic Doctrine and Method • 1939, Business Cycles • 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 1954,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 He believed that innovation was central to capitalism. He thought that new production functions served to shake up the system. • Schumpeter believed that new business and new firms were central the economy.
技术
原材料 产品
企业组织
市场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
• 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技术引进的类别与途径 •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障碍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wi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ive Types of Innovation 创新的形式
1. new sources of inputs 2. new methods of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3. new organization 4. new goods (product innovation 5. new markets
Yujiro Hayami (1932-2012)
Vernon W. Ruttan (1924-2008)
诱致性技术变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定义:技术的选择由要素 的相对价格决定,当相对价格变化时,人们 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节省更昂贵要素的技术。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ginal cos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new land openings and from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使用资本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
labor-sa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使用劳动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
增强劳动力(labor-augmenting)的技术进步
增进劳动力实际是一种替代劳动力。比如一 个劳动力原来知识水平比较低,当劳动力知识水 平提高后,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个体,这有 点类似 “质量—数量”替代。
•
• •
使用资本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 capital-sa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使用劳动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 labor-sa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增强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labor-augmenting
capital-sa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chumpeter believed that entrepreneurs were central to the business cycle.
• Schumpeter believed that the “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s drove economic growth.
技术进步的一个图示
Y
Y A1L Y A0 L
Y1
L
L1
L
L
技术进步的种类
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大类:
• 中性的技术进步 • 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中性技术进步
• 中性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如果给定相对的工资和资 本报酬的比例,那么最优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在 技术进步前后是不变的 。
Y AK ( HL)
这里H是劳动力效率因子,可以看作是按人 头计算的劳动力的数量,可以看作一个企业或一 个国家所有个体平均的劳动力的效率,的增加意 味着发生了增强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K
H1w r H0 w r
i0 i1
L
技术进步的源泉
•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 创新理论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