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发展经济学(主编 谭崇台)教学课件: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PPT课件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PPT课件

非正式部门存在的客观价值
显示了为城市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能力。
由于政策法规限制,非正式部门一般得不到信贷和外 汇,也得不到减免租税的优惠,但却能顽强进行经济 活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资本密集程度较低,创造的剩余易于留存下来,转化 为社会资本。
非正式部门中训练和培养劳动力的费用较低,有利于 人力资本形成。
一、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
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是指在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里, 农民世世代代都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 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 生产要素和技术。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 主要原因,不在传统农业中引进现代技术就不能把传 统农业变为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依旧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农业的进步
在农业停滞的60年代,虽然农业的重要性逐渐被人 们所认识,但这种认识还是局限于位工业化提供剩余 的范围内。
这一阶段“仍然被城市偏向所支配,因为资源配置给 农业部门主要不是为了提高经济福利,而是由于它使 用这些资源配置来支持城市工业增长。农村部门的发 展得到拥护,但不是为了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
加速工业品销售
二、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汇贡献 ·换回外汇 ·节省外汇
在历史上,有些国家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转移农业剩余 的,如美国和加拿大就属于这种自动转移类型。
在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宁愿运 用政权力量强制性的把农业部门的一部分剩余转移到工业 部门。这里有制度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嫌市场机制转 移农业剩余的速度太慢。政府转移农业剩余的手段有直接 和间接两种。直接手段主要是对农业征收重税,如日本在 工业化的过程中对农业课以重税就是直接手段的例子。间 接手段主要是对两部门产品交换比价进行控制,以低于其 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收购农产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 向农业部门销售工业品。在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台湾省 实行的“化肥换谷制度”就是这种间接控制的例子。中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主要是通过农工产品不等价交换 方式进行的。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资本转移方式,一般不 容易被农民发觉。

新发展经济学PPT教学课件

新发展经济学PPT教学课件

§4. 旧发展经济学与新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 发达?即,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
2、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发达国家? 即,应采取何种策略推进经济发展?
二、战后50多年来形成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发展 中 国家的经济学”
1、增长理论的兴起(从斯密到哈罗德-多马)
a) 存在性 : dk=0 s·f(k)=nk 实现充分就业 b) 稳定性 : sf(k)>nk dk>0 k↑→k*
sf(k)<nk dk<0 k↓→k* • 4.推广
a) 折旧 dk=sf(k)-(n+δ)k b) 技术进步 dk=sf(k)-(δ+n+g)k • 5.黄金定律: f-1(k)=n;
§6. 后发优势及其变化趋势
1、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机遇。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LDA)
①技术性后发优势:后发国通过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所获得的利益。 ②制度性后发优势: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学习模仿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
制度借鉴 2、学习成本 ①WHO(学习主体):个人,单位,地区,国家 ②WHAT:技术,制度,政策,经验,发展经历 ③HOW :a)模仿式学习:程序式的
• 技术性EDA:一国技术创新领先,推出新产品 • 制度性EDA:政策性因素、规则的变化、制度创新带来发展动力
2、创新成本 Innovation cost(IC) • 直接成本:可用货币计量的创新所需的成本 • 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所需时间、资源、人力等不能用于其它方面
的成本
3、英国案例
4、美国案例
– 第一阶段: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提出 40S-60S – 第二阶段:因素分析 60S – 第三阶段:增长极限论 70S “罗马俱乐部”

2024年发展经济学课件(含多款)

2024年发展经济学课件(含多款)

发展经济学课件(含多款)发展经济学课件引言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

本课件将介绍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主要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部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改善。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学科,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

1.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福利的提高、教育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进步。

1.3贫困和不平等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如食物、住所、教育和医疗等。

不平等是指收入、财富、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差异。

发展经济学关注如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部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僵化和不平衡导致的。

因此,应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来实现经济发展。

2.2依赖理论依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对外部发达国家的依赖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的。

因此,应该通过减少对外部发达国家的依赖、推动南南合作和建立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实现经济发展。

2.3新古典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不当导致的。

因此,应该通过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和推动自由贸易来实现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3.1贸易与全球化贸易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加强国际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

3.2农业、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对于减少贫困和提高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ppt课件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ppt课件

格的变化而变化。 (4)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在一些人口稠密的亚洲国 家更是如此。 (5)以自然经济为主。 2.为什么传统农业生产率如此低下,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传统农业的发展?
尽管传统农业如上所说的具有很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很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等 等,然而从结果上看,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生产率是很低下的。舒尔茨认为, 传统农业落后和停滞的原因是因为它陷人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这种均衡是由于两 个基本条件所致,一个是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没有变化,仍然是过去所使用 的生产工具、种子、灌溉设施等等,技术上还是沿袭祖辈传下来旧有的技术;另一 个条件是传统农业中人们对拥有或获取经济物品和服务的偏好和动机长期保持不变, 仍然保留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习惯。由于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很高,在不
3.关于工业化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定义就是: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 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 产业的国民收人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一般也 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4.还有一个定义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给出的,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 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衡量。这是 所有工业化定义中界定范围最窄的一种定义,但使用得也比较流行。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
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精选PPT课件
1
2.印度经济学家撒克(Thaker,S.Y.)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 业在国民收人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份额上升。这个定义与前一种 定义显然不同。如果某一个国家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那么,农业生 产函数连续变化也叫做工业化。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再次,如果着重 劳动 因素,工业化可定 义为: —— 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 的过程。
而所有上述特征均表明一件事: —— 社会经济的 巨大进步 和 飞跃。
该定义的 特点 是: (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 和 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即 人类生产从 手工劳动 向 机械化生产 转变, 从而可用较少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物质财富。

各要素生产率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例如,
(a) 、土地贡献:要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 水平相应提高(即 提高 土地生产率);
【Data:】

粮食
(一)产品 贡献
原料 (二)要素 贡献(Ld、Lr、K,…) (三) 市场 贡献 ) (四)外汇 贡献
(一)产品贡献(Product contribution)
1、粮食贡献 (1)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农业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粮食供给的主要 来源。
(2)粮食曾经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重 要因素。
【Data:】

世界粮食价格 (2008,1,): 大米 : $ 1000 / 吨; 小麦: $ 400 / 吨; 玉米: $ 200 / 吨

中国2007年从美国进口大豆826万吨(3亿蒲式耳),创历史之最。

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40%。
〔Data:〕 中国:—— 农民人数:占世界40%;
〔资料:〕

中共十六大提出 “新型工业化”思路 ——
—— 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发展观”思路 —— —— 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相对开放、全面推进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 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2.5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如不考虑折旧,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sf(k) = nk sF ( K ) L 两边同时处以k,则sf(k)/k = n n

L
K
根据资本—产出比的定义,F(K)/K = 1/v 从而 n = s/v 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 率,经济稳定的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原因是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s、v、n都是外生的 常数,而在索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可变 的,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 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产出比上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A=Gw这种均衡是“刀刃上的均衡”。因 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事实上是经常发生 的),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还会产生更 大的偏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原理”, 后人称其为“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假定s=10%,Vr=4,于是Gw=2.5%, 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0.1%,为 2.6%,那么伴随2.6%的产出增长,加速器原理将 要求4×2.6%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投资将达到 产出的10.4%,而储蓄被限制在10%,于是实际 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1%导致投资超过储 蓄0.4%。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投资超过储 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存量减少、刺激更多的投 资,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实际增长 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 长。反之亦成立。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 而是自行加重。

罗斯托(Rostow, W. 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 要条件之一: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 不足5%提高到超过10%。这一数值从何而来 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 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 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 根据s = G × v,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 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 10.5%-12.25%(方法同上)。这就是罗斯托 10%以上比例的来源。

发展经济学课件8: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课件8: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四篇: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化n工业化、城市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n经济发展中的优先顺序选择2第八章:工业化、城市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n 第一节: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n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n 第三节: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n 第四节:传统农业的改造3第一节: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n 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其模式n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n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4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其模式n 1、什么是工业化?n 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n 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n 一类是较为宽泛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5狭义的“工业化”的定义n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即:n “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

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

”6广义的“工业化”的定义n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

他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参见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

n 一方面,这一过程必须由低级到高级,是不断前进的,是动态的;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必须是突破性、革命性的。

7广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n 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即机械化的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亦即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n 第二,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n 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发展经济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发展经济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哈罗德-多马模型: 均衡的稳定性问题
“刀刃上的均衡”
– 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与企业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 不一致。
– 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一致。 – 当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发生偏离时,不但不
能自行纠正,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偏离,使经济过度扩 张或收缩。
决定的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的 增长率不一致。
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要确定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比较方便的 办法是先弄清楚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常被人们称为 “发达国家俱乐部”。不过有些发达国家(地区) 并不是OECD成员,也并非所有OECD成员都是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经济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机制使这两种增长率必然相 等。
哈罗德-多马模型:政策含义
以简洁的方式强调了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 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仅靠市场的作用很难达到经济的动态稳定 和充分就业增长。 被广泛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计划中。
哈罗德-多马模型:局限
固定要素比例生产函数假设
– 资本与劳动能否相互替代,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 题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综合发展指标
优点:较为全面地反映发展状况 缺点:
– 计算起来较为困难 – 子指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 各项子指标的权重并无理论根据
– 市场分割 – 交易成本过高 – 缺乏法律和其他制度的支持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高, 压抑了市场发育。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课件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课件

工业化促进技术创新
03
工业化过程中,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创新发展。
工业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01
02
03
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化的发展促使产业结 构从低附加值的农业为主 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 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变。
产业集群形成
工业化过程中,相同或相 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区域 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提 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03
资源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制约了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产生负面影响。
绿色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通过研发和应用绿色技术,降低工业生产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强化环境法规
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促使企业采取 环保措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 交流
发达国家应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帮 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工业化。
培养全球可持续发展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可持 续发展意识,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05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与 展望
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1949-1978年
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基础建设起步
1978-1990年
以电力和石油为代表的电气化革命, 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涉及到 汽车、电力、化工和航空等行业。
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
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 因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 动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
就业创造
工业化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 会,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 力。

《经济发展与农业》课件

《经济发展与农业》课件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指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 过程,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组织 管理、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
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 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推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 程。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科技兴农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 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
农业科技在农业服务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等,为
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农业科技创新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和农产品附加值。
生物技术的应用
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生物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 辑、合成生物学等,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国际经济合作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 置,使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农业 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扩大农产品市场
国际经济合作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 的市场,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生产积极性。
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 产业,各国都需要发展农业以解
决本国居民的基本温饱问题。
、人才培养等方面。
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 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
服务模式。
税收优惠
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给予税 收优惠政策,降低其税负成本

土地政策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
规模经营。
CHAPTER 04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总结词

发展经济学课件农业

发展经济学课件农业

(三)农产品的特点
• 1、替代效应强。 • 2、农业生产的自给性 • 3、保鲜与运输
加工和运销效率问题、运输与生产布局 问题以及利益在产加销各方的分配问题
• 4、完全竞争与政府干预
(四)其它问题
• 需求上的恩格尔定律 • 农业的弱质性--自然、市场双约束 • 工农关系的阶段性:支持与反哺
三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课堂讨论:
什么是粮食安全? 如何衡量? 你认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是什么?
第二部分 农发展中国家农业
• “双下降”:
• 1、 配第——克拉克定理 •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91):
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 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 • 克拉克 (《经济进步的条件》,1940):
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 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也得出此结论。
• 一、农业的概念 •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和具体特点 • 三、农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 四、农业的地位、贡献、功能
一、农业的概念
•农 业 • 狭义:种植业 • 广义:农林牧(副)渔
• 即:种植业 畜牧业(畜禽饲养) 林业(造林和营林) 渔业(水产养殖)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和具体特点 及引发的经济问题
农业就业、产值份额下降规律
结论
• 农业的相对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 虽然农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农业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减少,相反,贡献的总量是 在不断扩大的,即总量增长中的GDP份额下降。
• 其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永远不会变。
(二)贡献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根据库兹涅茨理论)
产品贡献--食品、原料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 1.2.1 经济增长 ❖ 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是GNP的增长率。 ❖ 1.2.2 经济发展 ❖ 是指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多方面的变化。包
括以下六方面: ❖ (1)投入结构的变化,及生产中投入要素比例的
变化。 ❖ (2)产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33.4
8.7
54.3
3.7
41.9
第三产业 21.4 38.5 64.1 37.0 54.4
1997
第一产业
第二 产业
19.1
50.0
27.5
26.1
1.7
26.2
7.3
35.3
1a.7
37.2
第三产业
30.9 46.4 72.0 57.3 6114.114
Chin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New Zealand; Norway;
❖ Portugal;
❖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 United Kingdom;
a
United States 6
a
77
a
88
பைடு நூலகம்
Note: This table classifies all World Bank member economies, and all other economies with populations of more than 30,000. Economies are divided among income groups according to 2006 GNI per capita, calculated using the World Bank Atlas method. The groups are: low income (LIC), $905 or less; lower middle income (LMC), $906–3,595; upper middle income (UMC), $3,596–11,1a15; and high income, $11,116 or mor9e. 9

大学《发展经济学》第11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课件

大学《发展经济学》第11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课件
gGDP f1(gm ), f '1 0
GDP的增长率与制造业增长率之间强正 相关
卡尔多增长规律(2)
pm f2 (gm ), f '2 0
制造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与制造业产出的 增长强正相关
卡尔多增长规律(3)
pnm f3 (gm ), f '3 0
非制造业生产率(如农业)的增长率与 制造业产出的增长率强正相关
主要国家
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 放前的中国
国有化、集体化
以国有化、集体化消灭私有制(赎买、 合作化、剥夺)
国有部门、集体部门占绝对比重
计划配置
计划由上而下几乎涵盖经济的全部 统购统销 票证经济(配给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倾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 剥削农业
短时间集中资源
短时间集中资源迅速建立工业体系 苏联用了20年 中国用了30年
低效率 短缺经济 缺乏激励
问题
1.2.4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
第二种模式 政府干预不一样 巴西、阿根廷等国有比重多一些 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指导性计划
多一些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Mega-Cities in Asia
Population in millions, 1996 Figures in parenthesis are for 2015
Source: UN,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gglomeration, 1950-2015 (The 1996 revision) Political boundary is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 only

高教版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高教版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农业与工业发展政策
农业政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政策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化 进程。
产业政策协调
加强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政策协调,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与教育投资
科技创新政策
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投资政策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 才。
经济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01
02
03
GDP增长率
衡量经济规模扩张速度
人均收入水平
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
评估产业升级和转型情况
04
就业率与失业率
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环境保护
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
社会公正
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可持续性
实现长期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人力资本积累
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05 经济发展中现
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等。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政府干预的手段
制定法律法规、实施监管、提供公共品等。
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绿色经济与低碳转型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低碳转型
全球化逆流与保护主义抬头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经济发展理论回顾

发展经济学第版教学课件

发展经济学第版教学课件

三、“三农”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在90年代下半期以来,农业、 农民和农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 展的重要障碍。人们逐渐认识到前期农业和农村改革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三、“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成因: ➢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 缺乏国际市场 ➢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 ➢ 政府失灵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市场贡献
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 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 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 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 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库 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 产品的市场化”。
2.改造小农经济的基本思路
农村转型(agrarian transition)是指一个贫穷国家资本主 义的全面发展以及这一生产方式最终在该国社会形态中取 得支配地位所必需的农村变革。农村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小 农经济得以改造、农民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农村转型问题上,存在着“分化说”和 “新民粹化”的小 农经济理论。
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 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 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 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的生产单位是小型的家庭农场。作为生产单位, 这些家庭农场的特征不仅是规模小,而且还是高度自给自 足的。 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和土地,很少使用购买的投入。劳动 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产量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家庭成员 的消费。在纯粹生存性农业中,家庭农场只为满足其自身 消费而生产。在半生存农业中,生产半为消费,半为市场。 技术停滞也是传统农业的特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W.G.) 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霍夫曼比例 =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 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在 6:1和4:1 之间,即5(士l.5):1。 在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1.6∶1和3.2:1之间,即2.5(±1): 1。 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0.6:1到1.5:1之间,即1(±0.5): 1,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占总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在 33%-60%之间,而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所占比例在40%~67%的范围内。平均起来,这个阶段的两种工业净产 值是一半对一半。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在最初阶 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 位渐趋下降;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而有资本品工业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 皮革、纺织业等工业。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和加工,橡胶、木材加工和某 些化学品。后期工业包括重工业和一些在技术上虽简单但其需求只是在后期扩张的工 业如造纸与印刷业等。但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时,这些工业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甚至低于GDP增长,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展起来。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化的一般理论
一、工业化的含义 在经济学文献中,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 早 在 上 世 纪 40 年 代 , 张 培 刚 教 授 把 工 业 化 定 义 为 “ 一 系 列 基 要 (strategical)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他所说的基要生产函数是 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 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张培刚认为,他的定义较为广泛,因为它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而 且还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但是,他又指出: “从已经工业化 的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 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诸部门来说明。” 张培刚认为,他的工业化定义“能够防止和克服那种惯常把工业化理解 为只是单纯的发展工业,而不顾及甚至牺牲农业的观点或做法的片面性”; 而且该定义还特别强调交通运输和能源动力这样一类基础设施或基础工业 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一定义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出这种变化的方 向以及它的突出特点。为此,在1991年,张培刚教授将工业化重新定义为: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 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印度经济学家撒克(Thaker,S.Y.)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 业在国民收人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份额上升。这个定义与前一种 定义显然不同。如果某一个国家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那么,农业生 产函数连续变化也叫做工业化。 3. 关于工业化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定义就是: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 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 产业的国民收人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一般也 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4. 还有一个定义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给出的,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 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衡量。这是 所有工业化定义中界定范围最窄的一种定义,但使用得也比较流行。 说明: (1)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 的份额持续上升。 (2)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必然出现一系列基要生产函 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表现为工业创新(技术、制 度)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更替。 (3)工业化过程是以工业增长为动力,利用工业进步的成果,改造包括工业、 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同时也相应地改变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因 而,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 (4)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停滞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1.产品贡献(粮食的重要性) 2.市场贡献 3.要素贡献 4.外汇贡献 三、农业剩余的转移 农业的以上贡献可以归结为一个贡献, 即农业剩余的贡献。所谓的农业剩余是 指农产品的剩余,即农业总产量与农民 农 总消费量之间的差额。 产 农业剩余是如何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 品 市非农业部门中的呢? A 1.通过价格调整转移农业剩余,这又包 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改变贸易条件使其 不利于农业。另一种是采用价格刺激办 价格消费线 B 法来转移农业剩余。通过价格机制调动 C 的农业剩余被称为市场剩余。当贸易条 件向有利于农业方向变动时,市场剩余 就会增加。 I2 I1 价格政策不是调动农业剩余的唯一方 O 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常常成为调 L E D M 工业品 动农业剩余的方法。
(5)工业活动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否则就 属于工业化停滞,一种是工业 级化停滞形成的,称结构性停滞。 (6)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制度(生产关系) 的现代化。因此,工业化仅仅是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基本手段之一,要评价工业化的 绩效,应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基本准则。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支持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 1.恩格尔消费规律。 2.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价 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4.联系效应论(由赫尔希曼提出)。 5.库兹捏茨的实证研究。
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业部门, 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更快的速度发展。 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