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进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关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摸索、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教师第一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
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形,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舞,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摸索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猎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
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
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专门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制造的欲望。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教师要鼓舞学生质疑。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出的不耐烦都会阻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
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确信、夸奖和鼓舞。
鼓舞、赞扬、确信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鼓舞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舞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
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只是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觉。
其次要教给学生数学发觉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数学规律的发觉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
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
一样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
因此教师平常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看问题。
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舞学生大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在要领教学中,教师要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摸索。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摸索什么缘故要如此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如何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
如此,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步学会如何摸索,如何发觉。
最后,学习的爱好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欢乐,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如何说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格外香。
”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进展的主体。
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