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核酸
生物信息学 第五章 核酸序列分析
AA和AT、TCG、ATC、GCA、A。这三种顺序被称为开放阅读框。
实现方法: ① 扫描给定的DNA序列,在3个不同的阅读框中寻找较长的ORF。
② 当遇到终开放阅读框/基因结构分析识别工具
Getorf Plotorf ORF Finder BestORF GENSCAN Gene Finder FGENESH GeneMark http://bioweb.pasteur.fr/seqanal/interfaces/getorf.html http://bioweb.pasteur.fr/seqanal/interfaces/plotorf.html /gorf/gorf.html /all.htm /GENSCAN.html /tools/genefinder/ /all.htm /GeneMark/ EMBOSS EMBOSS NCBI Softberry MIT Zhang lab Softberry GIT 通用 通用 通用 真核 脊椎、拟南芥、玉米 人、小鼠、拟南芥、酵母 真核 原核
Stre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AUA 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
例
Sequence=“ATGAGTCTTCTAACCGAGGTCGAAACGTACGTTCTCTCTATCATCCCGT
CAGGCCCCCTCAAAGCCGAGATCGCGCAGAAACTTGAAGATGTCTTTGCAGGGAA GAACACCGATCTCGAGGC” Translation(Standard Genetic Code)= “MSLLTEVETYVLSIIPSGPLKAEIAQKLEDVFAGKNTDLE” Translation(Plant Mitochondrial Code)= “MSLLTEVETYVLSIIPSGPLKTEIAQKLEDVFAGKNTDLE” Translation(Vertebrate Mitochondrial Code)= “MSLLTEVETTVLSIIPSGPLKAEIAQKLEDVFAGKNTDLE”
第五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5’ 3’
3’ 5’
随机6-12bp单核苷酸引物
5’
3’
3’
5’
变性
一般探针长度在400-600bp之间
③末端标记法(terminal labeling) 3’末端 5’末端
④PCR标记法 ⑤光敏标记法
生物素、地高辛等
光敏基团与生物素结合
⑥化学衍生结合标记法 转氨标记法等
(4)探针的纯化
1、乙醇沉淀法:无水乙醇可以沉淀DNA片段,可 去除dNTP和蛋白质
2、凝胶过滤柱层析法:利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 将大分子DNA和小分子dNTP、磷酸根离子及寡核苷 酸(<80bp)等物质分离,常用凝胶基质是 Sephadex G-50
3、微柱离心法:其原理与上述凝胶过滤柱层析法 相同,不同的是上述采用洗脱的方式纯化探针, 而此法则是利用离心的方式来纯化探针
(a)
基因组DNA
DNA限制片段
(b)
(c)
(d) 硝酸纤维素滤膜源自(e)同探针同源杂交的基因 DNA片段
X光底片
DNA凝胶电泳
Southern DNA 印迹杂交之X光显像图片
水稻(Oryza sativa L.)的叶绿体DNA分别用核酸内切限制酶BglⅡ(A-C)、 BamHⅠ(D-F)、EcoRⅠ(G-I)、和HindⅢ(J-L)消化,加样在含有 EtBr染料的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作电泳分离,然后同32P标记的玉米 psbA探针作Southern杂交。X光底片中显现的阳性条带 ,表明含有水稻 的psbA基因序列
•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 • 蛋白质的电转移:NC膜 • 靶蛋白的免疫学检测
靶蛋白于第一抗体(一抗)反应 与标记的第二抗体(酶标二抗)反应 显色反应:酶促反应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四节 核酸的性质
食品生物化学
图5-15 RNA紫外吸收曲线
波长nm
食品生物化学
四、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当核酸在某些理化因素(如有机溶剂、酸、碱、尿素、加 热及酰胺等)作用下,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 松散,变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denaturation)。变性使核酸的 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改变,但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变。变性后的 核酸理化性质改变,生物学活性丧失。
核酸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溶液比 普通溶液黏度要大得多,高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愈大,其黏度 也就愈大,不规则线团分子比球形分子的黏度大,线形分子的 黏度更大。由于DNA分子极为细长,因此即使是极稀的溶液也 有极大的黏度,RNA的黏度要小得多。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核酸和蛋白质一样,也是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两性 电离。因磷酸基的酸性比碱基的碱性强,故其等电点偏于酸性。 利用核酸的两性解离能进行电泳,在中性或偏碱性溶液中,核 酸常带有负电荷,在外加电场力作用下,向阳极泳动。利用核 酸这一性质,可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核酸分离。
DNA的变性是可逆的。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变性的两 条互补链重新结合,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和性质,这个过程 称为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称退火处 理)即可复性。最适宜的复性温度比Tm值约低25℃,这个温度 又叫退火温度。
食品生物化学
图5-16 两种不同来源的DNA在260nm的吸收值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食品生物化学
DNA的解链过程发生于一个很窄的温度区内,DNA的变性 过程是爆发式的,有一个相变过程,把A260达到最高值的一半时 对应的温度称为该DNA的解链温度或融解温度,用Tm表示。 Tm值大小与DNA碱基组成有关,由于G-C之间的氢键联系要比 A-T之间的氢键联系强得多,故G+C含量高的DNA其Tm值越高。 通过测定Tm值可知其G+C碱基的含量。
第五章 核酸化学
C6H6(benzene)
从氢化热看苯的稳定性
H2 2H2 3H2 H苯理=3x120=360KJ / mol
H=_120KJ / mol H=_232KJ / mol H=_208KJ / mol H苯实=208 KJ / mol
碱基堆积力
二、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这种力量比 碱基堆积力弱。
双螺旋分子中糖分子与 纵轴平行,与碱基平面 垂直
稳定双螺旋 结构的作用 力为氢键和 碱基堆积力 (即疏水作 用)
C. DNA 二 级 结 构 呈螺旋上升,旋 转过程中每10个 核苷酸旋转一圈, 螺旋上升一圈, 10个核苷酸上升 3.4nm , 每 个 核 苷酸上升0.34nm, 螺 旋 的 直 径 2nm 。
4、细胞内核苷酸衍生物
环核苷酸:常见的有3’,5’—环腺苷酸 cAMP、cGMP。它们是传递激素作用的 媒介物,在细胞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碱基组成 E.charguff规则: 1.体细胞碱基组成 2.不同生物碱基组成 3.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 4.A=T、G=C 5.A+G=C+T
Z-DNA
Z-DNA生物学意义
研究表明,Z-DNA的形成是DNA单链上出现嘌呤与 嘧啶交替排列所成的。比如CGCGCGCG或者 CACACACA。这种碱基排列方式会造成核苷酸的糖苷 键的顺式和反式构象的交替存在。当碱基与糖构成反式 结构时,它们之间离得远;而当它们成顺式时,就彼此 接近。嘧啶糖苷键通常是反式的,而嘌呤糖苷酸键既可 成顺式的也可成反式的。而在Z-DNA中,嘌呤碱是顺式 的。这样,在Z-DNA中嘧啶的糖苷链离开小沟向外挑出 ,而嘌呤上的糖苷键则弯向小沟。嘌呤与嘧啶的交替排 列就使得糖苷键也是顺式与反式交替排列,从而使Z- DNA主链呈锯齿状或“之”字形。
生物化学第五章核酸化学习题含答案
核酸的化学一、是非题1.嘌呤碱分子中含有嘧啶碱结构。
2.核苷由碱基和核糖以β型的C—N糖苷键相连。
3.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脱水缩合而成,所以说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
4.核苷酸的碱基和糖相连的糖苷键是C—O型。
5.核糖与脱氧核糖的差别是糖环的2’位有无羟基。
6.核苷酸的等电点的大小取决于核糖上的羟基与磷酸基的解离。
7.在DNA双链之间,碱基配对A-T形成两对氢键,C-G形成三对氢键,若胸腺嘧啶C-2位的羰基上的氧原于质子化形成OH,A-T之间也可形成三对氢键。
8.任何一条DNA片段中,碱基的含量都是A=T,C=G。
9.DNA碱基摩尔比规律仅适令于双链而不适合于单链。
10.用二苯胺法测定DNA含量必须用同源的DNA作标准样品。
11.DNA变性后就由双螺旋结构变成线团结构。
12.Tin值低的DNA分子中(A-T)%高。
13.Tin值高的DNA分子中(C-G)%高。
14.由于RNA不是双链,因此所有的RNA分子中都没有双螺旋结构。
15.起始浓度高、含重复序列多的DNA片段复性速度快。
16.DNA的复制和转录部必须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
17.某氨基酸tRNA反密码子为GUC,在mRNA上相对应的密码子应该是CAG。
18.细胞内DNA的核苷酸顺序都不是随机的而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19.RNA链的5 ′核苷酸的3′羟基与相邻核昔酸的5′羟基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20.假如某DNA样品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OD260提高30%,说明它是一条双链DNA。
21.核酸外切酶能够降解所有的病毒DNA。
二、填空题1.核苷酸是由___、____和磷酸基连接而成。
2.在各种RNA中__含稀有碱基最多。
3.T m值高的DNA分子中___的%含量高。
T m值低的DNA 分子中___%含量高。
4.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____,其生物学作用是____________。
5.细胞内所有的RNA的核苷酸顺序都是由它们的______决定的。
6.将双链DNA放置在pH2以下或pH12以上,其OD260___,在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______。
第5章核酸的化学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食品生物化学
二、核酸的水解产物
3.次黄嘌呤衍生物——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在肌肉组织中,腺嘌呤核苷酸循环过程中由AMP脱氨形成 次黄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在生物体内是合成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 核苷酸的关键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的功能。另外,它还 是一种很好的助鲜剂,有肉鲜味,与味精以不同比例混合制成 具有特殊风味的强力味精(见第九章第二节鲜味)。
2.腺苷衍生物——环腺苷酸(cAMP)
cAMP是由ATP经腺苷酸环化酶催化而成的。
食品生物化学
图5-7 环腺苷酸(cAMP)
食品生物化学
cAMP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浓度很低。它们的主要作 用不是作为能量的供体,而是在生物体内参与细胞内多种调节 功能,如它可调节细胞内催化糖和脂肪反应的一系列酶的活性, 也可以调节蛋白激酶的活性。一般把激素称为第一信使,而称 cAMP为“第二信使”。
核酸是一种聚合物,它的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
核酸
核苷酸
磷酸
核苷
碱基
戊糖
(嘌呤碱和嘧Ch啶em碱Pa)st(e核r 糖或脱氧核糖)
图5-1 核酸的水解产物
食品生物化学
三、核酸水解产物的化学结构
1.戊糖
DNA和RNA的主要区别是所含戊糖不同,DNA分子中的戊 糖是β-D-2-脱氧核糖,而RNA分子中的戊糖是β-D-核糖 。
碱基 Ade Gua Cyt Ura
生物化学 第5章 核酸(2)
核酸含有嘧啶碱和嘌呤碱基,因而DNA 和RNA在紫外光 区具有吸收特性,其最大吸收在260nm处。
利用核酸和蛋白质紫外吸收差别,可鉴定核酸制品中蛋 白质杂质。例如,纯净的DNA A260:A280的比值大约介于 1.65~1.85. 若比值过高,则表明污染有RNA, 比值过低 则表明有蛋白质或酚污染。
分四组,每组加入四种5‘-dNTP(其中一种含
放射线标记)和一种2',3'-ddNTP,并加入E.coli
DNA聚合酶Ⅰ,满足DNA合成所需条件,进行该片段 互补链的合成。当加入的2',3'-ddNTP参入到链中 后,因该类似物脱氧核糖的C-3’位上无OH,不能与 下一个核苷酸连接,故链的延长被终止。例如,加
3 介质中离子强度 离子强度高,Tm高。测定Tm需要特定的条件:即在
四 DNA的变性与复性
(一) DNA的变性
在水溶液中,双股DNA分子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 的影响下,双螺旋结构中的碱基堆积力和碱基对间的氢键受 到破坏,严密的双股螺旋变成了两条单一的随机卷曲的多核
苷酸链,该现象称作DNA变性。
热变性是DNA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性质,在研究DNA时常用到 这一性质。若将DNA稀溶液加热到80℃左右几分钟,双螺旋 结构就会受到破坏,氢键逐步断开,形成无规线团。这种变 化叫做螺旋→线团转换(helix-coil transition).
增色效应:
当DNA溶液慢慢加热到双螺旋开始解链前,在260nm 处的吸收基本保持不变。但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一般在 750C以上)时,紫外吸收急剧增加直到两条单链完全分开 成随机卷曲状态为止。紫外吸收随变性程度加剧而升高
的现象称为高色效应或增色效应(hyper-chromoc
生物化学第5章核酸化学
生物化学第5章核酸化学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核苷酸;2、核酸的一级结构;3、增色效应;4、DNA变性;5、T m值;二、符号辨识1、DNA;2、RNA;3、mRNA;4、tRNA;5、rRNA;6、AMP;7、dADP;8、A TP;9、NAD;10、NADP;11、FAD;12、CoA;13、DNase;14、RNase;15、Tm;三、填空1、RNA有三种类型,它们是(), ()和();2、除()只含有DNA或者只含有RNA外,其它生物细胞内既含有DNA也含有RNA;3、核酸具有不同的结构,()通常为双链,()通常为单链;4、原核生物染色体DNA和细胞器DNA为()状双链,真核生物染色体DNA为()双链;5、核苷酸由核苷和()组成,核苷由()和()组成;6、构成核苷酸的碱基与戊糖连接的类型属于()连接,糖的构型为()型;7、稀有碱基在RNA中的含量比在DNA中的丰富,尤其在()中最为突出,约占10%左右;8、具有第二信使功能的核苷酸是()和();9、辅酶类核苷酸包括()、()、()和();10、多聚核苷酸是通过核苷酸的C5’-()与另一分子核苷酸的C3’-()形成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11、两个核苷酸之间形成的磷酸二酯键通常称为()磷酸二酯键;12、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单核苷酸之间通过()相连接以及单核苷酸的()及排列顺序;13、真核生物的mRNA分子存在5’-()结构(甲基化的鸟苷酸)和3’-()尾结构;14、1953年,J.Watson和F.Crick提出了著名的()模型;15、DNA分子由两条DNA单链组成,为()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主干链方向(),侧链()互补配对;16、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即A与()结合,G 与()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17、碱基互补形成碱基对时,A和T之间形成()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个氢键;18、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堆积力和()的负电荷与介质中阳离子的正电荷之间形成的离子键;19、DNA的()结构是指DNA分子通过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特定构象;20、超螺旋是DNA()结构的一种形式;21、真核生物的核酸通常与蛋白质复合在一起,称为()。
生物化学第五章核酸
染色体
细胞器DNA:一般裸露,环状双链
RNA:细胞质,参与蛋白质合成 rRNA:核仁中合成,占总RNA的80%
参与核糖体的构成
tRNA:核内合成,占总RNA的15% 携带氨基酸到核糖体
mRNA:核内合成,占总RNA的5%,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三、核酸的化学组成
碱
嘌呤碱
核
基
嘧啶碱
苷
核 酸
核 苷 酸
磷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基本知识:基础性的框架知识 核酸的结构:DNA、tRNA和mRNA 核酸的性质
鸟嘌呤脱氧核苷 核苷是一种糖苷,由戊糖与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糖
苷键连接,称为C-N糖苷键。根据核苷中所含戊糖的不同,
将核苷分成两大类:(碱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
糖苷键
胞嘧啶核苷
腺嘌呤核苷
糖的第一位碳原子(C1)与嘧啶碱的第一位氮原子 (N1)相连,或与嘌呤碱的第九位氮原子(N9 )相 连。
变性的实质:二级结构改变(氢键断裂), 一级结构不变(共价键不断裂)。
引起变性的因素:加热、酸、碱、尿素、 有机溶剂
变性的性质变化:增色效应、粘度降低、 生物活性部分和全部丧失。
增色效应:由于核酸变性而使紫外吸收增加的 现象。
熔解温度(Tm):通常把加热变性使DNA的双螺 旋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熔解温度。
三、DNA的三级结构
定义:DNA的 三级结构是指 在二级结构的 基础上,通过 扭曲和折叠所 形成的特定构 象。
DNA超螺旋的形成
互绕数=22 螺旋圈数=20 超螺旋数=2
四、RNA的分子结构
RNA分子一级结构的特点: 1.常由60-95个核苷酸组成,分子量
25000左右,沉降系数为4S左右。 2.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修饰碱基。 3.3'-末端都具有CpCpAOH的结构。
核酸类药物
精品文档
反义核酸技术(简称反义技术)
利用这一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反义药物,根据核酸 杂交原理,反义药物能与特定基因杂交,在基因水 平干扰致病蛋白的产生过程,及干扰遗传信息从核 酸向蛋白质的传递。
精品文档
四、多核苷酸 二核苷酸类:有辅酶I(COⅠ)、辅酶Ⅱ(COⅡ)、黄素
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等; 多核苷酸类:有聚肌胞苷酸(Poly I:C)、聚腺尿苷酸
(PolyA:U)、转移因子(TF)、核糖核酸(RNA)、脱 氧核糖核酸(DNA)、核酸等。
精品文档
依据核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功能分两类: 一类为具有天然结构的核酸类物质,缺乏这类物
传统药物主要是直接作用于致病蛋白本身,而反义 药物则作用于产生蛋白的基因,因此可广泛应用于 多种疾病的防治。
精品文档
反义核酸作为药物与常规药物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有关疾病的靶基因mRNA序列是已知的,因此,
设计合理特异性的反义核酸比较容易; ②反义寡核苷酸与靶基因能通过碱基配对原理发生
特异和有效的结合,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它的缺 点是天然的寡核苷酸难以进入细胞内,而一旦进入 又易被胞内核酸酶水解,很难直接用于治疗。
精品文档
第一节 核酸类药物的分类
依据核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分四 大类: 碱基及其衍生物 核苷及其衍生物 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多核苷酸
精品文档
一、核酸碱基及其衍生物 多数是经过人工化学修饰的碱基衍生物。 主要有赤酮嘌呤(Eritadenine)、硫代鸟嘌呤
第五章核酸的分离纯化
三、核酸的鉴定与保存
2、RNA的储存 RNA溶于0.3mol/L的NaAc溶液或三蒸水中,-70℃ 保存。如用DEPC处理过的水溶解RNA或者在RNA溶液 中加入RNasin或VRC,保存时间可延长。
• 甲酰胺解聚法适用于从标本中制备高分子量的 DNA样品。可得DNA 200kb左右
三、玻棒缠绕法
• 现今使用的缠绕法是以1987年Bowtell的方 法经改进而来。
三、玻棒缠绕法
DNA玻棒缠绕法示意图
四、其它方法
常用的一些分子诊断技术,并不需要高分子量的DNA样 品,因此步骤简化、操作简便的DNA快速提取法运用而 生并广泛使用
第五章 核酸的分离纯化
第一节 核酸分离纯化的设计及原则 第二节 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质粒DNA的提取与纯化 第四节 RNA的分离纯化
第一节 核酸分离纯化的设计及原则
第一节 核酸分离纯化的设计及原则
一、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二、技术路线的设计 三、核酸的鉴定与保存
一、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一) 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二) 选择原则
在TE缓冲液中,纯DNA的A260/A280为1.8 纯RNA的A260/A280比值为2.0
三、核酸的鉴定与保存
1. DNA或RNA的定量 OD260=1.0相当于 50μg/ml双链DNA 40μg/ml单链DNA(或RNA) 20μg/ml寡核苷酸
2.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 DNA纯品: OD260/OD280 = 1.8 RNA纯品: OD260/OD280 = 2.0
SDS的作用:
1 溶解膜蛋白和脂肪,从而是细胞膜破裂; 2 溶解核膜和核小体,使其解聚,将核酸
天津大学生物化学05第五章核酸化学
(二)DNA的二级结构1(总)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 点 2.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3.DNA双螺旋的不同类型
.
(二)DNA的二级结构2
➢公 认 的 为 1953 年 watson 和 crick 提 出 的 DNA 双 螺旋结构模 型
.
(二)DNA的二级结构3
➢此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根据 ➢(1)碱基组成A=T,C=G,并证明A 与T之间可生成两个氢键,而C与G之间 三个氢键。 ➢( 2 ) X 衍 射 结 构 分 析 : 不 同 来 源 的 DNA纤维具有相似的X光衍射图谱。
➢含量:占总RNA的5% ➢存在:在细胞核中以DNA为模板被合成以后,
可能暂存于核仁内,也可能立即转移到胞质中, 并以每分子mRNA与几个或几十个核蛋白体结合 成串珠样的多核蛋白体形式而存在。
➢特点:一般都很不稳定,代谢活跃,更新迅速,
寿命较短,种类很多。
➢功能: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传递遗传信息的作
➢(2)离子键及范德华力:DNA分子中磷酸基因在生理 条件下解离,使DNA成为一种多阴离子,这有利于它与 带正电荷的其它阳离子基团发生静电作用,这样减少双链 间的静电排斥,有利于双螺旋的稳定。
➢(3)碱基堆积力:目前普遍认为堆积碱基间的疏水作 用是稳定DNA结构的更重要的因素。大量碱基层层堆积, 两相邻碱基的平面十分贴近,于是使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 一个强大的疏水区,与介质中的小分子隔开,有利于互补 碱基之间氢键的形成。
.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1)
➢(1)DNA分子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平行 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即p5’-糖3‘-p的结构 与p3’-糖5‘-p的结构相对;两条链的糖-磷 酸主链都是右手螺旋,有一共同的螺旋轴。
12研究生第五章核酸序列预测
复序列与生物进化有关,有些重复序列可能发生
在调控区,但在对核酸序列进行基因预测的过程
中,特别是在数据库搜索中,重复序列常常会搅
乱其它分析 。
在进行任何真核生物序列的基因辨识分 析之前,最好把散布和简单的重复序列找
出来并从序列中除去。虽然这些重复序
列可能正好覆盖了由RNA聚合酶Ⅱ转录
的部分区域,但它们几乎不会覆盖启动
在进行基因搜索时的基本步骤:
1、寻找DNA序列中基因不可能出现的区域,并 将此遮蔽起来。 2、在启动子区寻找一致的模式,找出转录因子 识别DNA结合区域。
4、找出编码区。然后将全部收集到的信息汇总 整理成总体上尽可能连贯的谱图。 注意进行不同的分析时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以及 程序适用的物种选择和应用范围等。
人与大肠杆菌编码相同蛋白的差别
编码测度常用的方法
双密码子记数方法:两个相同密码子连在一起称
为密码子对,双密码子记数是统计密码子对的出
现频率。
直接周期性度量:同一核苷酸在相同距离重复出
现,成为周期,直接周期性度量是对此周期进行
统计。
均一性对复杂性的测量:相同核苷酸聚集在一
起的区域称为同聚区,该方法主要统计同聚区数。
就象人类的语言有多种表达形式,但每种语言都有一定 的语法一样,DNA序列上基因的排布方式也有自己独 特的规律,我们不妨称之为基因语法。例如,启动子中 的 TATA 框、大多数内含子都以GT 为5′起始,末端为 AG-OH-3′等,利用这些基因语法,人们设计了 一些程序用于对一段未知序列上的基因进行预测。这些 程序的基本步骤是:先寻找出整个 DNA 序列上重复的和 低复杂性的序列并把它们遮蔽起来,以利于进行进一步 分析,再寻找基因以及与其相关的调控区域。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题目-第五章-核酸
第五章核酸一、DNA/RNA结构与功能RNA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两类核酸的比较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方向性: 5′3′,5’-磷酸端,3’-羟基端Chargaff法则维持DNA结构的作用力:碱基堆积力核糖核酸(RNA)的结构:3′→5′磷酸二酯键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三级结构校正tRNAmRNA的结构特征:二、性质及应用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DNA的熔点、紫外吸收:260nm 核酸的水解:碱水解,RNA的磷酸酯键易被稀碱水解,得到2′,3′-核苷酸混合物酶水解:核酸酶属于磷酸二酯酶核酸研究技术:Sanger双脱氧终止法DNA测序原理一、DNA/RNA结构与功能RNA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两类核酸的比较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方向性: 5′3′,5’-磷酸端,3’-羟基端Chargaff法则维持DNA结构的作用力:碱基堆积力核糖核酸(RNA)的结构:3′→5′磷酸二酯键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三级结构校正tRNAmRNA的结构特征:名词解释反密码子Chargaff规则碱基堆积力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选择题1.A TP分子中各组分的连结方式是:A、R-A-P-P-PB、A-R-P-P-PC、P-A-R-P-PD、P-R-A-P-PE、P-A-P-R-P 2.决定tRNA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A、3′末端B、T C环C、二氢尿嘧啶环D、额外环E、反密码子环3.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A、2′,3′-磷酸二酯键B、2′,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D、3′,4磷酸二酯键E、3′,5′-磷酸二酯键4.含稀有碱基较多的核酸是:A、核DNAB、线粒体DNAC、tRNAD、mRNAE、rRNA 5.有关DNA的叙述哪项绝对错误:A、A=TB、G=CC、Pu=PyD、C总=C+mCE、A=G,T=C 6.真核细胞mRNA帽结构最多见的是:A、m7ApppNmPB、m7GpppNmPC、m7UpppNmPD、m7CpppNmPE、m7TpppNmP7.下列哪种辅酶结构中不含腺苷酸残基:A、FADB、NADP+C、辅酶QD、辅酶A填空题1.核酸可分为和两大类,前者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和原核细胞部位,后者主要存在于细胞的部位。
生物化学5.5 第五章 核酸化学
DNA双螺旋结构的证据
① X射线衍射数据 ② Chargaff 规则 ③ 碱基的互变异构
DNA分子中不同碱基之间的可能配对
分子扁平可紧密堆积 单环与双环配对
密实
配对 防水 不溶于水可稳定贮藏
四种碱基
大沟和小沟
双螺旋稳定的因素
(1)氢键 氢键固然重要,但主要决定碱基配对的特
异性,对双螺旋稳定的贡献不是最重要的,起
常见的核糖核苷酸的化学结构
环核苷酸的化学结构
AMP、ADP和ATP
能量合成、别构效应物 蛋白质合成
CTP:脂肪合成 UTP:糖原合成
OHOHOH O
CH2CHCHCHCH2OPOH
NN
OH
CH3
CO
CH3
NH NC
O
CH3OH O
O
CH2 C CH C NH CH2 CH2 C NH CH2CH2S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型双螺旋、B型双螺旋和Z型双螺旋的比较
Z-DNA
由Alex Rich发现
存在于DNA富含G:C的区域 G为顺式构象 C 保持反式,但整个胞苷酸(碱基和脱
氧核糖)翻转180度 结果是 G:C 氢键在Z-DNA中得以保持!
从DNA双螺旋到染色体
染 色 体 紧 密 包 裹 核 酸
决定性作用的是碱基堆集力。
(2)碱基堆集力
5’
3’
这是碱基对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力。它包括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碱
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与相邻碱基之间环重叠的
面积成正比。总的趋势是嘌呤与嘌呤之间>嘌呤 3’ 与嘧啶之间>嘧啶与嘧啶之间。另外碱基的甲基
5’
化能提高碱基的堆积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
6.1
9.5
6.3
-
等电点 (pI)
2.35 1.55 2.65
UMP
1.0
-
6.4
9.5
-
返回
细胞中游离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 (1)AMP \ADP\ATP
OH
OH
OH
细胞中游离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 (2)环化核苷酸 • 如:cAMP---第二信使
NH2 N
N
N
N
O
CH2
O
平面的结构。 2、碱基的芳香环与环外基团可以发生酮式(keto)-烯
醇式(enol)的互变异构。 酮式是碱基存在的主要形式,不同的互变异构体形
成氢键的能力和方向有明显的差别。碱基的互变异构与 介质和条件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pH和温度。 3、当DNA复制时,如果碱基发生互变异构作用,就可能引 起突变。
返回
核糖核酸(RNA)的结构
• 核酸类物质RNA的重要功能
RNA种类和含量 mRNA(5%) tRNA(15%) rRNA(80%) SnRNA M1RNA 端粒酶RNA 引物RNA TsRNA
功能 将信息从基因传递到蛋白质 携带活化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蛋白质合成场所 mRNA前体剪接加工 RNase P的催化单体 端粒合成的模板 起始DNA复制 蛋白质分泌复合物中的一部分
tRNA二、三级结构
• 氨基酸臂(amino acid arm):其3′端为CCA-OH结 构,用来连接活化的氨基酸;
1944年Avery重做1928 年Griffith的细菌转化实 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 Hershey & Chase的噬菌 体感染实验进 一步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1950年Chargaff,E和Hotchkiss,R.D.采用纸层析法仔细分 析了DNA的组成成分, 得知[A]=[T], [G]=[C], [A+G]=[C+T]
类核结构中(原核)
核糖核酸 RNA
细胞质中
三.核酸的主要功能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RNA 在蛋白质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一、核酸研究简史
1869年 Miescher博士 论文工作中测 定淋巴细胞蛋 白质组成时, 发现了不溶于 稀酸和盐溶液 的沉淀物, 并 在所有细胞的 核里都找到了 此物质, 故命 名核质 (Nuclein)。
1879年Kossel经过10年的努力, 搞清楚核 质中有四种不同的组成部分: A,T, C和G。
1889年Altman建议将核质改名为“核 酸”, 并且已经认识到“核质” 乃“核酸” 与蛋白质的复合体。
1909年Levene发现酵母的 核酸含有核糖。
1930年Levene发现动物细 胞的核酸含有一种特殊的核糖 即脱氧核糖, 得出了一个错误 概念: 植物核酸含核糖,动物 核酸含脱氧核糖。这个错误概 念一直延续到1938年,这时方 清楚RNA和DNA的区别。Levene 还提出了核酸的“磷酸-核糖 (碱基)-磷酸”的骨架结构, 解决了DNA分子的线性问题, 还在1935年提出“四核苷酸” 学说, 认为这四种核苷酸的聚 合体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
上海市精品课程系列
生物化学
第五章 核 酸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组
第五章 核酸化学
核酸的种类和生物功能
核酸分子的基本元件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
核酸研究技术
核糖核酸(RNA)的结构
核酸类物质的制备和应用
核酸的种类和生物功能
一.核酸的发现 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脱氧核糖核酸 DNA 细胞核的染色体中(真核)
核苷酸的两性解离
• 核苷酸分子中既
含有酸性基团 (磷酸基)也含 有碱性基团(氨
第一 核苷酸 磷酸基
(pKa1)
基),因而核苷 酸也具有两性性 AMP 0.9
质。
pI pKa1 pKa2 GMP 0.7
2
CMP
0.8
含氮环 的亚氨基 (pKa2)
3.7
2.4
4.5
第二 磷酸基 (pKa3)
烯醇式 羟基
• 碱基堆积力(base stacking force)嘌呤与嘧啶形状 扁平,倾向于形成平面平行分子的延续堆积;另外嘌呤 和嘧啶呈疏水性,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内侧,大量碱基层 层堆积,而两个相邻碱基的平面十分贴近,于是使双螺 旋结构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疏水作用区,与介质中的水 分子隔开;综合这两个因素所形成的碱基堆积力能量非 常大。
1953年Watson, Crick根据DNA的X射线图谱的研究结果, 提 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Double helix)。几星期后提出了半保留 式复制模型。
1957年Meselson Stahl用密度梯度超离心法, 证实半保留 复制假说。
1958年Kornberg得到高纯度的DNA polymerase, 这种酶需 要一个模板DNA。
1928年Griffith的细菌转化实验
(二) RNA功能的多样性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2.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遗传信息的加工; 4.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调控; 5.催化功能; 6.在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中发挥重要作 用; 7.在生命起源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核酸分子的基本元件
碱基
戊糖
β-D-呋喃核糖
• 成熟的tRNA分子5′末端是一个被磷酸化的羧基, 通常为pG;3′末端序列为CtRNA分子含多种稀有碱基或修饰碱基,在所有 RNA分子中修饰程度最高。tRNA中的碱基修饰增 加了其结构多样性,对于其功能的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
tRNA二、三级结构
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
Chargaff法则 :
A--T
G--C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于嘧啶 碱基的总数相等
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每个碱基都会有一部分在 此区域“暴露”出来,以便与其他的生物分子相互接触与识别。
维持DNA结构的作用力
4400 500 5700 4000
2500 1750
二级结构
要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绕同一轴相互缠 绕成右手螺旋; (2)磷酸和戊糖交替处于螺旋外围,碱 基处于内部,形成碱基对; (3) 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 为0.34nm; (4)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决定另一 条互补链的核苷酸序列。
1960年Cairns拍摄了复制中的细菌DNA的电镜照片。 1970年发现第一个DNA限制性内切酶。 1972年建立DNA重组技术。 1978年建立DNA的双脱氧测序法。 1990年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测序任务。
二、核酸的生物功能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其次,大量存在于DNA分子中的其他次级键在维持双螺 旋结构的稳定性上也起到一定作用。这些次级键包括: 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 的阳离子(如Na+、K+、Mg2+)之间形成的离子键;范德 华力等。
DNA的多种双螺旋构象类型
• 尽管碱基堆积力和 氢键很好地稳定了 DNA双螺旋结构,但 DNA在其双螺旋纵轴 上仍保留有一定的 活动度,可产生一 定的弯曲度。某些 特定的DNA序列甚至 可以自发地弯曲。
RNA最近研究
• 核酶(ribozyme) • 小RNA分子----在2001-2003连续三年被美国《科
学》杂志评为年度科学十大突破之一。 ➢ 核仁小RNA分子(small nucleolar RNA,snoRNA):
对其他RNA分子进行加工修饰 ➢ 微小RNA分子(microRNA,miRNA):结合到目标
H
H
H
H
OH
OP
O
OH
(3)辅酶类核苷酸
NH2 O
N+
O O
H
H
H OH
H OH
O
P
O-
N
O
N
OPO O
O-
H
H
H OH
H OX
NH2 N
N
H3C H3C
O-
H2C O
P
O
CH OH O HC OH CH OH
H2C
N
N
O
OPO O
N
CH2 H
N O
H
H OH
H OH
NH2 N
N
NH N
O
FAD: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生理pH下,核酸是多聚阴离子化合物 。
基因组(genome)
• 所谓基因组(genome),是指生物体全部的遗 传物质。基因组序列是生物体执行各种生命活 动的“源代码” 。
• 人类的基因组大小为3.2×109bp,分布在24条 染色体上(即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 体),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序列只占1.5% 左右,基因总数可能在2.5~4万。
DNA的三级结构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超螺旋。是一种比双螺旋更高 层次的空间构象。包括:线状DNA形成的纽结、超螺旋 和多重螺旋、环状DNA形成的结、超螺旋和连环等
核小体的电镜照片
平均每200bp的DNA绕核 小体左旋1.75转,因此 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为 正超螺旋
• 染色体DNA的 包装过程
紫外吸收
• 由于碱基具有共轭双键,所以碱基、核苷 和核苷酸均具有强烈紫外吸收特性(波长 240~290nm,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 不同核苷酸的紫外吸收特性不同。因此可 以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鉴定碱基、核苷酸和 核酸,并能定量地测定。
核苷酸的互变异构作用
1、所有的碱基都具有芳香环的结构特征。 X衍射分析证明,嘌呤环和嘧啶环均呈平面或接近于
β-D-2-脱氧呋喃核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