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

而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表现为学习热情不高、兴趣缺乏、动力不足,甚至出现抵触学习的情绪。

学习倦怠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动力下降。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原本的学习动力逐渐减弱,对自身的学业提升失去信心,很难再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学习倦怠的存在,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导致学习时间的浪费,学习效果也受到影响。

本来可以较少的时间完成任务,现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消极情绪增加。

学习倦怠会让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烦躁、自卑等,这些情绪会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以上种种表现都会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放弃,并且对主动对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某种目标、获得某种成就时所产生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驱动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消除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不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当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较强时,他们会更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习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任务中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预期。

学习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心态。

当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较高时,他们更能够坚定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也更有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会因为失败而丧失动力。

相反,当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较低时,他们会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无法有效地处理学习任务和挑战。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加快,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其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及学习动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心理变量。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优化高等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学习倦怠的概念,并阐述它们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接着,本文将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模型,以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增强自尊、降低学习倦怠,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实现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解,还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优化高等教育质量。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二、文献综述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学习倦怠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心理因素对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和达到学习目标的信念和期望。

大量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密切相关。

例如,Bandura(1997)提出,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并坚持努力以实现这些目标。

Pintrich和De Groot(1990)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深度学习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

自尊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均有显著关系。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在教育领域已被普遍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

研究发现,学习成就归因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情绪、动机、自控等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或调节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引言学习倦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动力与兴趣、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与行为反应的一种状态。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给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就归因是尤为关键的。

一、学习倦怠的概念与表现学习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行为问题,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

在具体的定义上,学者们对学习倦怠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Martin等人(1992)提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学习倦怠定义,将其分为三种互为联系的情绪维度:情感倦怠、行为倦怠和认知倦怠。

情感倦怠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如焦虑、厌烦和悲伤;行为倦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关注与不参与行为;认知倦怠是指个体思考与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有效学习与解决问题。

学习倦怠的表现形式多样。

从情感上表现为:消极情绪(焦虑、抑郁等)、学习兴趣下降等。

从行为上表现为:学习责任感低、拖延症、上课时打瞌睡等。

从学业上表现为:学习动机减退、自律能力下降、学习目标模糊等。

二、学习成就归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研究学习成就归因是个体对学习成就的原因进行解释与归因的过程。

研究发现,学习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学习成绩的归因,个体会形成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认知,从而影响个体对学习的动机与情感反应。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不仅代表了未来的希望,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是,大学生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鸿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倦怠。

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同时探讨其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本文将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可以表现为失去学习兴趣、感到学习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等。

这些表现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学习成效大打折扣。

因此,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和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成就归因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1、学业压力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巨大,面对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学生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沮丧,从而产生学习倦怠。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要积极面对学业压力,加强心理调适,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

有的学生个性内向,缺乏人际交往,导致学习才能的限制和心理压力的加重。

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学习倦怠。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建立自信心,增强个人能力,改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

3、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环境不好、教学质量低,多次考试不理想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成就的归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要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更有效的策略,发现自己的问题。

三、学习成就归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学习成就归因是指学生拥有的将学习成就归因于自我因素、控制、稳定性和时效性等特定属性,从而使其适应和适应学习的能力。

学习成就归因越高的学生,在遭遇不顺利时,也越能坚持学习,战胜困难。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认为自己能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学生具有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更有效地执行任务,取得更好的成就。

学习成就的归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倦怠的关键。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等概念在学术界逐渐受到重视。

这些概念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学习动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分析其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揭示其对大学生学习持久性和学习成就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着重研究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其与学习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文旨在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以全面解析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互关系。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学习倦怠的有效干预。

二、文献综述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研究主题,它们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兴趣、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程度。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容易陷入学习倦怠的状态,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学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容易感到挫败和焦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成就、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均有影响。

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取并分析相关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倦怠对学习效能感有负向影响,成就动机能够缓解学习倦怠。

研究结论指出,学习倦怠对大学生学习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效能感的培养。

启示教育者应重视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和干预,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展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因素,加深对大学生学习问题的了解,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探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启示、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学习倦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疲劳、学业厌恶等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竞争激烈的大学学习环境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学习倦怠情况屡见不鲜。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成绩和发展,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等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学习的动机和效能感对于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还能为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我们开展了一项学业倦怠的调研。

本报告将就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位大学生参与。

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业倦怠程度、倦怠原因和应对策略等。

三、调研结果1. 学业倦怠表现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倦怠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态度消极: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不愿去投入时间和精力。

(2)学习动力下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缺乏内在动力和自我激励。

(3)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下降,困难科目的学习进展缓慢,容易出现拖延和敷衍的现象。

2. 学业倦怠原因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常见的学业倦怠原因:(1)学习环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校资源不足,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

(2)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导致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动力的指引。

(3)学习方法不当: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无法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效果。

(4)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加了学业倦怠的风险。

3.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倦怠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增强学习的目的感。

(2)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关注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提高学习方法: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拆分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提高学习效果。

(4)强化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下降和学习效果不佳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学习环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和心理问题等是导致学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面进行 了考察。梁宇颂 】 在编制学业 自 我效能感问卷
时, 把学业 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业能力 自我效 能感 和学
习行为 自我效能感两种, 认为学业能力 自 我效能感是
指个体对 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 、 取得 良好 成绩
1 . 2 . 1 学业 自我 效 能感 问卷
梁宇 颂编 制 的《 大 学生 学业 自我 效 能 问卷》 b 由 2 2 个 题 目构 成 , 包括 学 习行为 自我 效能感 和 学 习能
大学生学业 自我效 能感提供依据。 关键词: 学习倦 怠; 学业 自我效能感 ;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0 6 4 6 文献标识t i  ̄ - : A
自我 效能感 是班 杜拉 的社会认 知理 论 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 , 指个体 在执行 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 自己能
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学 习倦 怠对学业 自我效能
持 负 面态度 的一 种现 象 。 在 以往 的研究 中 , 有 的学 者研 究 发现 自我 效能 感 对 阅读 成 绩 的影 响会 随年龄 增 长 而越来 越 重 要 , 自我 效能感 是 解释 阅读 理解 的一个变 量 ; 也 有研 究
M a s l a c h 的量表编制而成的《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
共有 2 0 个题 目, 分 为情绪低 落 、 行为不 当和成就 感低
三个分量表 。该量表总体的信度系数 O L 为0 . 8 6 5 , 分
半信度 为 0 . 8 8 0 。量表总分 在 2 0~1 0 0 之 间 ,各 个 因
子总分越高表明其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发现对大学新生而言 , 自我效能是预测学习绩效 的
重 要 因素 ; 有 学 者对 学业 自我效能 感 和学业 成 绩之 间 的相关 进 行过研 究 , 认 为 学业 自我 效能 是学 生学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现象,表现为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动力的减弱、学习投入的不足等。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就业。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倦怠的定义与表现、成就动机与学习效能感的关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能感,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探讨学习倦怠对学习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

通过研究,旨在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建议,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缓解学习倦怠问题,提升学习效能和学业表现。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1.3 研究意义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成就。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学习倦怠的表现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探究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和根源,为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效能感的影响,有助于拓展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视角,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感提供参考依据。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过去十年,随着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我国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对十年来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研究背景方面,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揭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表现。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评述过去十年中采用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方法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趋势方面,本文将展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跨文化比较以及动态追踪研究等方面。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和实践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对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框架自我效能感,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大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作者:魏玮马玥璐王道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1期【摘要】运用《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了某三所高校280名大学生。

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维度、行为不当维度、成就感低维度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2)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维度、行为不当维度、成就感低维度均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3)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维度、行为不当维度、成就感低维度均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9-021.引言对于学习倦怠,Pines和Katry(1981)[1]认为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

Schaufeli (2002)[2]将它定义为“学习需要超过接受范围时,学生出现的情绪低落、对学习热情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的现象”。

杨丽娴和连榕(2005)[3]认为它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A.(1977)[4]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5]。

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相互影响,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丽雅(2012)[6]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对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学业自我效能对掌握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以学习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对学习倦怠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标签]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自我效能感一、问题的提出据有关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承认有过逃课的经历,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逃课次数随年级升高而递增。

49.4%的被调查对象承认在公共课上有时或经常逃课,这一比例几乎接近半数。

在选修课上有时或经常逃课者占被调查人数的54.5%,略高于从不逃课或很少逃课者所占的比例。

这说明在当前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和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学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而对学校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学习倦怠不但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

与环境因素受客观条件限制不易改变的特点相比,个体因素易于调整,通过调整个体因素缓解学习倦怠比靠改变环境因素缓解学习倦怠更为有效。

因此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应以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寻找学习倦怠的预测指标、缓解策略为主。

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学习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情绪反应趋于正向,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情绪反应趋于负向。

他认为,个体感受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应付特定的情境,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对行为的选择。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再探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再探

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提供对策。
1 材 料 与方法 1 . 1被 试
随机选 取西 南 大 学 不 同专 业 、 不 同年 级 的 2 3 0
名 在校 大学生 为被试 , 共 发放 问卷 2 2 0份 , 剔 除无效 问卷后 , 共得 到有 效 问卷 1 8 4份 。其 中男 生 8 8人 , 女生 9 6人 , 年龄 l 8—2 5岁 之 间 , 平均( 2 1 . 2 3± 3 . 4 5 ) 岁; 大一 4 1人 、 大二 4 6人 、 大三 5 0人 、 大 四 4 7人 ; 文科 9 9人 、 理科 8 5人 ; 家庭 所 在地 为农 村 的
第3 O卷
V 0 1 . 3 O
第l 2期
J 0URN AL OF C HENGD U NOR MAL UNI V ERS I r I T Y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4年 1 2月
De c . 2 0 1 4
大 学 生 学 业 自我 效 能感 、 自尊 与学 习倦 怠 的关 系再 探
西南地 区在 校大 学生 的学业 自我效 能 感 、 自尊 与 学 习倦 怠的现 状及 三者 之 间 的 关 系进 行 再 探 , 从 而 为
倦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专业课程枯燥、 教师 教学水平不高等客观因素外 , 主观因素 中的 自尊及 学业 自我效能感 的高低同样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自尊 , 是个体赞赏、 重视、 喜欢 自己的程度 , 是个体对 自己的价值 、 长处 、 重要性总体的情感上 的评价[ 2 ] 。 段陆生 、 王志军、 李永鑫等表 明, 自尊与学习倦怠存 显 著负 相关 , 且学 习 倦 怠 的成 就 感 低 及 情绪 低 落 能 显著预测大学生 的 自尊 J 。学业 自我效 能感是指 个体对 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关系之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倦怠现象日益普遍化。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绩,还可能导致学业失败、心理问题等严重后果。

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动机的降低、学习目标的混乱等,这些现象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密切相关。

成就动机作为个体努力取向与目标达成的动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而学习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和信心,对于克服学习困难、保持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背景与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心理特点,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能感,实现学习动机与成就目标的统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和机制。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了解学习倦怠对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和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升学习效能感,从而减少学习倦怠现象的发生。

最终旨在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为教育改革和教学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对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就动机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成就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可以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更科学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学习倦怠问题。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学习倦怠,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而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和预期。

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果。

本文首先将对学习倦怠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数据,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具体关系,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也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在学术领域,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

学习倦怠,通常被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的、负面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的漠不关心、消极态度和缺乏动力。

而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指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业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判断。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回顾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学习倦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和疲惫时,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降低对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从而导致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另一方面,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 效 能 这 一 概 念 是在 2 0 世纪8 0 年 代 我 效 能 对 其认 知 、 学 习方 式 都 有很 大不 同。 由B a n d u r a( 1 9 7 7 ) 最早 提 出 , B a n d u r a 在 Ba n d u r a 认为 自 我 效 能 感 是 个 体对 从 事 某
要: 该文首先分别介 绍了大学生的学业 自我效能感和 学- 3僖怠的概念 和研 究现状 , ' 然后探讨 了 二者之 问的关系, 最后提 出了 提 高学业 自我效
能 感和 减 少 学习倦 怠 的教 育建议 。
关键 词 : 大学生 学业 自 我效能感 学- 3倦怠 '
中图分类号 : G 4 4
c l a s s r o o m a c a d e mi c p e r f o r ma n c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1 9 9 0 , 8 2 ( 1 ) . 【 3 ]杨 丽 娴 . 当 前 大 学 生 学 习 倦 怠状 况 及其 与 专 业 承 诺 关 系 的研 究 [ D】 . 福州: 福 建 师 范 大学 , 2 0 0 4 . [ 4 ]鲁 正 火 , 万秀梅. 高 师 学 生 的学 习倦 怠 分
有显 著 的正 相 关 , 即学 业 自我 效 能 感 对 于 学 4 教 育建 议
业 成绩 具 有 重要 影 响 。 我 国对 于 学业 自我效 4 . 1 提 高大 学生 的 学业 自我效 能 感 能 感 的 相 关 研 究 集 中在 与 学 业 成 绩 、 成 就 动机、 成就 目 标、 网络 成 瘾 、 心理 健 康水 平 、 父 母 教养 方 式 、 学 习策略 等 方 面 。
书中, 将 自我 效 能 感 界 定 为 个 体 自身 在
某 个 特 定 条 件下 对 自身 组 织 和 执 行 某 种 行 为的预 先知 觉性 。 学 业 自我 效 能 是 自我 效
c h a n g e [ J ]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e v i e w, 1 9 9 7 ( 8 4 ) .
大 学 生 的学 业 自我 效 能 感 的 高 低 直 接
析[ J 】 . 高等 师 范 教 育研 究 , 1 9 9 4 ( 1 ) .
[ 5 ]刘 晓 明 , 王丽荣, 金宏章, 等. 职 业 压 力影
影 响到 学 生 完成 学 习任 务 的信 心和 水 平 , 所 以 提 高 大 学 生 学 业 自我 效 能 感 有 助 于 学 生 利 完成 学业 , 增加 其 自信心 和 竞争 能 力都 很
中, 发 现 自我 效 能 感 会 影 响 个 体 的 目标 水
能 感 在 学 习 中的 具 体 表 现 , 是 指 学 生 对 于 平 , 自我效 能 感 高 , 目 标 水 平 高, 也 相 应会 产 学 习 过 程 中 能 否 完 成 某 项 任 务具 有 的 自信 生 高 的 绩效 。 S c h u n k 和S wa r t z( 1 9 9 3 ) 等 心, 以及 对于对完成任 务的预期 和判 断。 用, 国 内 外 对 于 学 业 自我 效 能 感 的 研 究 主 要 围绕 与学 习影 响 因素 之 间的研 究 。 例如, 人 研 究 显 示 自我 效 能 感 越 高 的 学 生 更 易面 目标 , 付 出 努 力, 在学 业 情 境 中体 验 更 多积 极 的 情 感。 周丽云, 姜芬 ( 2 0 1 0 ) 研 究指 出, 随 着 自我 效 能 感 理论 在 学 习领 域 的 不 断应 对 有挑 战性 的任 务, 为 自己设 定 较 高 的 学 业
Q:

究 报 告
Sci en ce an d Tec hn ol og y l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大 学 生 学 业 自我 效 能 感 与 学 习倦 怠 的研 究述 评 ① ② ③
代景华 ( 河北 中医学 院 石家庄
摘 0 5 0 2 0 0 )
[ 2 】P i n t r i C h, P. R. , D e G r o o t,
E. V. M Oti vati On al and Sel f~ r e gul a t e d l e ar ni ng c om pone nt s of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0 9 8 x ( 2 0 l 4 ) 0 l ( b ) - 0 0  ̄ 1 - 0 1
1 学业 自我效 能 感
效 能 感 是影 响评 价 方 式 的 重要 因素 , 不 同自
的兴 趣 。 第三 , 完善 社会 各支 持 系统 。
P i n t r i c h( 1 9 9 0 ) 的 研 究 表 明 学 业 自我 效 能 本 科 生 学 习能 力 、 自我 效 能 感越 高 , 其学习
二 者 呈负 相关 。 感 对于 目标 的 调控 、 认 知 策 略 的改 变 有显 著 倦 怠越 低 ,
的影 响 , 学 业 自我 效 能 感 与学 业 成绩 之 间具
参考 文 献
[ 1 】B a n d u r a , A .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 t o wa r d a
uni fYi ng t heorY of beha vi or al
Ⅸ 思想 和行动 的社会基础 : 社会认 知论》


种 活 动 具 有 的信 心 程 度 , 自我 效 能 感越 高 , 自 信 心越 高 。 研 究者 在 探 索 自我 效 能 感 的 影 响 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