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油理论的发展
石油生成探秘(四)
![石油生成探秘(四)](https://img.taocdn.com/s3/m/b7601e01c281e53a5802ff4b.png)
中国石化○Z ONG GUO S I U 第期'文/池中月石油生成探秘(四)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我国许多陆相盆地中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陆相生油理论正是我国石油工作者对油气成因的重要贡献。
现代油气生成理论认为:沉积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下埋藏到一定深度后,在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等条件下,经历着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这是一个复杂和统一的发展过程。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要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有充足良好的原始生油母质———丰富的有机物质。
其次,要有利于有机质向石油方向改造和演化的环境。
由于有机质的堆积、保存和演化成油,都是在地壳的负向单元———盆地内发生的,因此,盆地的存在与发展历史对石油的生成、运移和聚集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丰富有机质的堆积保存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前提。
再次还要看周围的环境是氧化条件还是还原条件,只有在还原条件下有机质才得以保存并向油气转化。
而满足这两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浅海盆地和内陆湖泊。
如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盆地、墨西哥湾含油气盆地以及波斯湾含油气盆地等许多与浅海相沉积有关的著名含油气盆地。
我国的大庆油田是世界上著名的陆相(湖泊)含油气盆地。
以前的众多理论把焦点聚集在“如何生成石油”的问题上。
而今,科学家们所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对成油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研究,寻求直接找到石油的方法;探讨断裂活动、异常地层压力对成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如果说当年找油的办法是实地钻探,含有碰运气、凭感觉的成分,那么“直接找油气藏的方法”实际上是科学家在与钻头比本领。
由此看来,“直接找油气藏的方法”是一种跨世纪的油气勘探技术。
油气是流体矿藏,其发现不如煤、铁等固体矿藏那样方便。
固体矿藏的露头(矿点)是寻找矿藏的重要标志,往往可以根据矿点推断矿藏的大小。
油气藏则不然,如果地面露出的油气(油气苗),则是油气藏破坏的标志,地下也不一定有油气藏,许多大油气田更是不露蛛丝马迹,往往需要许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多兵种协同作战,方能发现油气田。
黄汲清与陆相生油和多期生油
![黄汲清与陆相生油和多期生油](https://img.taocdn.com/s3/m/ec7cf5f065ce050876321349.png)
黄汲清与陆相生油和多期生油陆相生油理论的确立(连载)我国着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讲黄汲清教授明确提出了大型盆地多层系,多期次生油假说.与因战火阻隔滞留美国的潘钟祥教授几-TL 同期提出了陆相生油论."这一历史性结论,亦是地质界的共识.黄汲清是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地质界公认的大地构造学家.1904年3月 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1928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32年至1935年在瑞士留学三年.从师着名的地质学家阿尔冈(E Argand)教授,获得浓霞台大学(UniversitaSdeNeuchate1)理学博士学位. 1936年1月黄先生回到中国.由于地质调查所已迁到南京,于是黄先生到南京在已更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由所长翁文灏先生安排黄负责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调查浙江长兴油苗.后来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技正.兼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通过层层选拔.成为 81名第一届中国院士中的一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西南地质局局长.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批院士).他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专着.提出了多旋回造山的着名论断,这是我国大地构造学的第一部专着.使他成为我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黄汲清先生一生对石油地质十分关心,特别是1954— 1957年.在主持矿产普查委员会(普委) 日常工作中,组织了包括发现大庆油田的松辽盆地在内的许多地区的石油普查工作,为我国石油事业发展倾注了心血. 成果颇丰.贡献亦极大.1941年8月黄先生领导一个调查小 36SHIYOUZHlSHl 队赴甘肃西部主要是河西走廊",进重点在考查研究石油行路线地质填图,地质.在此次调查中.了解了玉门老君庙油田储层是下第三系砂岩.而生油层可能为侏罗系.白垩系.显然这些地层均属陆相地层.从这一事实出发.黄先生已有陆相沉积也可能是生油层.并能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的想法.1942年.由资源委员会和中央地质调查所委派.黄先生组织了新疆石油调查队赴新疆考察石油地质.重点是乌苏独山子油田.调查队成员除黄先生外,有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翁文波和卞美年先生.1942年11月13日自成都出发飞抵迪化(今乌鲁木齐).经过近半年的野外工作于1943年5月10日乘飞机回到重庆.这个调查队在新疆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野外地质调查.填图.检查油苗等工作.主要调查工作包括:乌苏独山子油田南疆库车铜厂油田南疆温宿塔克拉克油田调查结果由黄先生执笔于1943年10 月9日在重庆北碚完成了"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英文稿.后译成中文),直到 1947年2月才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中刊出.这是一份极为详细的石油地质调查对调查区的地质作了详细研究.并报告.附调查队测绘的多幅地质图.在新疆石油地质概要中.共总结了5个问题.并探讨了石油地质理论问题,主要是: 1.油苗及其它显示天山北山麓带之油苗.包括第三纪地层中之油苗中生代地层中之油苗和气苗.二叠纪地层中之天然气等,计有13 处之多.此外.在天山南山麓带以及天山以外亦有四.五处之油苗.2.油层及气层油层或气层出现在二叠系侏罗系. 白垩系和第三系中.特别指出了侏罗系含煤带的储油价值应特别予以考虑.同时指出三叠系作为储油层在未来的石油勘查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并且第三系.在中,下库车层中有很多具有潜力的油砂. 3.生油层问题提出了在考虑生油层时,应牢记以下四原则它们是:(1)一般说来.变质岩不可能是生油层.(2)形成于干旱条件下的红层,不应被看作是生油层.(3)暗色泥质和钙质沉积物在许多情况下是生油层.(4)在研究生油层时,首先应考虑海相沉积.在逐层系进行生油层分析之后,作者认为:(1)侏罗纪煤系中的生油层可能最为重要.天山北山麓带的油苗,即使不是大部分,也有许多是源自侏罗纪的生油岩.如独山子的石油.这些生油层肯定为陆相沉积.(2)二叠系类复理石沉积可能含有重要的海相生油层.(3)第三系冒烟山系可能含有生油层,但其重要性远不如侏罗纪生油层它们全为陆相.(4)沿北山麓带和南山麓带分布的一些三叠纪沉积可能最终会被证明为生油层.(5)分布于克孜勒河谷低地和昆仑山北麓的早第三纪沉积,或许还有白垩纪的海相沉积也有可能是重要的生油层. 由上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一些地质学家曾认为新疆的石油来自同一个油源.而且这些生油层必定是位于第三纪海相沉积中.如前所述.尽管单成因来源不是不可能的,但多成因"来源看来更为可能.考虑到不同地点的原油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上的巨大差异(可将独山子,铜厂和塔克拉克原油分析结果加以比较),多成因论可能更有理由,因为原油类型的基本差异必是由于生油岩的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所致关于生油层的海相或非海相的成因问题, 至少可以说新疆的某些石油显然是来自纯陆相的侏罗纪沉积尽管我们不否认第三纪海相地层有成为生油层的可能性然而,正如前所述,北山麓带和铜厂以及塔克拉克地区分布的石油,虽非确切无疑,但很可能与海相生油层无关. 根据以上的描述和讨论,看来我们可以提出,新疆的石油是非海相成因的. 由于世界上许多大油田的石油都是海相成因,加之陆相石油至今所知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尚未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如果此非海相成因理论得以证实的话,那么新疆各油田的远景评价就没有言过其实."4.原油之运移和适宜之构造新疆油田的石油的确发生过运移. 但油气在前山某些地方的出现说明并不需要长距离的运移.由于石油能从生油岩垂向和侧向运移至储集层中,而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它就会在储集岩中无限期地储集起来.5.对今后地质调查工作之建议在石油地质方面,建议首先对天山及南北山麓带应该进行调查.其次,昆仑,帕米尔山麓和准噶尔盆地也值得仔细研究.<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的最后结论是:在新疆许多地方,特别是天山山系南北山麓带,均有油气苗和油气显示.就目前所知,含油气层主要为二叠纪大龙口系,侏罗纪水西沟煤系,侏罗纪(7) 恰克马克系(红层1).白垩纪塔克拉克系 (红层l1)和早(7)第三纪下独山=y-系(下库车层,红层IV).早第三纪和侏罗纪油砂看来最为重要.但各地原油的生油层尚未确切查明,仅可加以推测.很可能许多原油,如冒烟山,将军沟(或许还有独山子)和塔克拉克等,都来自侏罗纪生油岩.一些可能来自二叠纪生油岩,而另一些则来自早第三纪冒烟山系.至于三叠系中,其出现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上述所有生油岩除二叠纪的以外,均为陆相. 海相第三纪生油岩在昆仑山麓和西喀什可能相当重要,但向东未达更远的地区. 天山北山麓带和南山麓带(包括其前山带)内有很多适合储油的构造.对其中一些构造我们曾加以研究.并进行了填图,如独山子背斜,库车附近的拜城觉罗塔格山背斜和温宿附近的塔克拉克地区.独山子油田现已开发,有极好的位置产出的原油质量优良.加之.此油田构造很适于储油且适于大规模的开发. 遗憾的是,已知的油砂一般薄而不规则, 浅井(600,700米)日产量十分有限.除非发现较深较好的含油层,独山子油田将只能是一个/J,油田库车附近的铜厂油田,其构造明显不适于储油.天然井中的原油质量比独山子原油为差.因此,只要北疆地区能发现和勘探出更好的油田, 该区无需进行重要的钻井工作.塔克拉克油田位置并非优越.其构造也同样不利于储油.此外,所产原油质量很差.看来塔克拉克油田并不比铜厂油田好. 在新疆急需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地质调查,一旦情况允许,应立即进行. 对于石油地质来说,我们建议在天山北山麓带和南山麓带进行踏勘和详细的填图.其中对背斜前山带应给予特别的关注.类似的工作也应在准噶尔盆地(尤其是沿玛纳斯河)和昆仑山以及中国帕米尔山麓进行.虽然我们无意夸大新疆油田的远景, 但是将来在天山山麓带和前山带及其它有利地区,很有可能发现与独山子油田同样大小或甚至更大的油田." 从以上叙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看法:第一,根据新疆石油地质调查,黄先生明确提出两个观点,一是陆相生油, 生油层肯定为陆相沉积;二是多期生往—回群WANGSHIHUlMoU油.尽管单成因来源不是不可能的,但多成因看来更为可能".调查报告中明确讲:看来我们可以提出,新疆的石油是非海相成因的这结论显然是来自野外调查实践的结果, 而非文献"的启发.因此,黄先生的文章虽稍晚于潘钟祥先生在美国发表的文章,但两人几sy_同期提出了陆相生油" 的结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潘先生与黄先生都是中国陆相生油学的首倡者. 第二,多期生油是黄先生的首创.黄先生在这里讲的多期生油是指多层位 (多时代)生油.其依据和原因是考虑到不同地点的原油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上的巨大差异,多成因论可能更有理由.因为原油类型的基本差异必是由于生油岩的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所致". 第三,正如黄先生所指出:由于世界上许多大油田的石油都是海相生油, 加之陆相石油至今所知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尚未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黄先生当时认为:在研究生油层时,首先应考虑海相沉积,我们在天山山麓带尽管可能发现和开发有相当经济价值的重要油田,但却难以希望发现像巴库和马拉开波那样的大油田".同潘先生一样,黄先生也尚未解决和提出陆相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并形成大油田的问题.但是,黄先生却明确提出了如果此非海相成因理论那么新疆各油田的远景得以证实的话,评价就没言过其实.虽然我们无意夸大新疆油田的远景,但是将来在天山山麓带和前山带及其它有利地区,很有可能发现与独山子油田同样大/J,或甚至更大的油田".这是对新疆石油前景的鼓舞,也是对陆相生油理论发展的启迪.38SHlYOUZHlSHl。
现代生油理论
![现代生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bcffc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0.png)
现代生油理论现代生油理论是生产油和液态石油产品的重要理论,它帮助人们了解石油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油藏形成和有效利用的因素。
它结合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加以概括和简化,确立了可用的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理论原理。
现代生油理论的最初是由德国石油勘探家克莱门茨马太林于1913年提出的,在他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后来经过几十年来不断完善,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成为推动石油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油气水勘探中,为勘探和开采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生油理论中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石油来源和形成过程、石油与其它油气类型的联系、油藏形成条件及其影响的因素等,也包括油气水勘探与开发的原则、手段与技术等。
首先,石油的形成是由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作用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由有机物及类似有机物演变成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混合物,其中有机物又是由大量优质原料,经过长期地壳演化而形成。
例如,石油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包括碳、氢、氧、氮、硫、氧等元素。
在这里,碳是以烃(烷烃、环烃)的形式存在的,也是石油的主要组分。
其次,对油藏形成的影响因素也是现代生油理论的重要内容,油藏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地质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地质和物理因素是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岩石性质、岩石结构、油气类型、地质构造、温度、压力等等。
化学因素是生油作用的催化剂,它们能促使有机物形成更高级别的物质,是油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最后,生物因素是油藏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它们的作用是将原有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变化,使之形成石油或液态石油产品。
此外,现代生油理论中还涉及到油气水勘探与开发的原则、类型、手段和技术等。
这些技术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化学勘探与分析、生物勘探与分析、油气水开发技术、钻井工程技术等,它们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也是油井成藏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现代生油理论是生产油和液态石油产品的重要理论,它集合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有助于人们了解石油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以及油藏形成、开采与有效利用的因素,是推动石油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石油勘探和开采工作的理论指导。
关于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问题
![关于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06bc7fb84ae45c3b358c24.png)
烃源岩生油理论的组成部分 , 都具有相 同的沉积环境、 相同的有机物质来源、 相同的岩性特征及沉积成岩和
有 机 物 质 热演 化 过程 , 客 观 上 并 不存 在 独 立 的海相 生 油理 论或 陆相 生 油理 论 , 更 不存 在 仅仅 适 合 某 国家或
某地 区的特 色海相 生 油理论 或 陆相 生油理 论 。
源岩 千酪根 类型存 在 的差 异 。
来源: 《 石 油观 察 》
因为任何 地 区和 国 家只是 全球 各 行 政 单元 的 具体 名 称 , 从 石 油地 质 角度 分析 , 任 何 地 区或 国 家的石 油
地质特征 , 都是全球石油地质发展 演化过程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都应 当具有全球石油地质特征 的普遍性规
律和 局 部 区域 的特 殊性 。从 石 油地 球 化 学 角度 分 析 , 唯 一 不 同的是 由 于全球 三 大地表 沉积 环境 所 造成 的 烃
此, 历 史上存在 的海相 生油 与 陆相 生油之 争 , 实际上 是 由 于在石 油 地质研 究和 石 油勘 探 的初 期 阶段 , 仅 根 据
表 面现 象得 出的 片面结论 造 成的 。
从 目前全 球 的石 油勘 探 实践 及 石 油 地球 化 学研 究成 果分 析 , 不论 是 海相 生 油还 是 陆相 生 油 , 都 是 全 球
.
4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油 气 地 球 物 理
2 0 1 5 年1 月
关 于 海 相 生 油 理 论 和 陆 相 生 油 理 论 问题
通 过 海相 烃 源 岩和 陆相 烃 源岩 的 对 比分 析 不难 发 现 , 海 相 生 油与 陆相 生 油不仅 没有 本质 的 区别 , 而且
生物燃料的发展历史
![生物燃料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238552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7.png)
生物燃料的发展历史生物燃料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生物燃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以下将从不同的类别来介绍生物燃料的发展历史。
1. 生物柴油生物柴油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开始尝试使用动植物油来替代传统石油柴油。
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柴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欧洲开始在大规模生产生物柴油,而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则是生物柴油大规模推广的时期。
如今,许多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生物柴油产业,以减少对传统石油的依赖和减少空气污染。
2. 生物乙醇生物乙醇是一种利用植物或农作物等可再生物质发酵制成的液体燃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生物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被提出,但由于制备难度大、质量不稳定以及制备成本高等限制因素,其发展并不顺利。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生物乙醇的研发和生产上。
3. 生物气生物气是利用生物质进行厌氧发酵制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燃料。
生物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其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
20世纪初,德国开始在大规模生产生物气,并在二战期间取得了重要的军事胜利。
21世纪以来,生物气的发展不断加快,许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生物气产业。
4. 生物油生物油是一种利用生物质进行热解或压力催化反应制成的液态或半固体燃料,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燃料。
生物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其发展始终受到技术难题和制造成本等方面的限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油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未来生物油有望成为一种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燃料。
总体来看,生物燃料的发展历史即是一段从传统石油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史。
在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燃料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海相生油 陆相生油
![海相生油 陆相生油](https://img.taocdn.com/s3/m/61ccb7f5f90f76c661371a1a.png)
带领中国摆脱“洋油” 带领中国摆脱“洋油”
石油勘探技术的改变和石油勘探重点战略的东移让中国 的石油工业发生了巨变。 50年代末,松辽盆地的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被发 现。 大庆油田的原油产自白垩系陆相储层,厚度达1000米以 上,油田规模约1000平方公里,年产量达5000万吨。 1964年的人大会议上出现了人们熟知的一句话,我国政 府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 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从此,“中国石油工 业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所谓海相和陆相,指的是岩石形成的沉积环境, 即“沉积相”。“海相”就是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 积相的总称,陆相则是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沉 积相的总称。湖泊相、河流相等都属于陆相环境。 早在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T.S.亨特 就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前苏联 地球化学之父B.A.别纳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学概 论》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1943年美国 1943 地质学家W.E.普赖特再次强调,“石油是未变质的 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层中的组成部分。” “从北美到中东,再到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地区, 世界上大部分产油地区都是海相的,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不相信能在陆相中找到油田,更别说大型油田 了。”翟光明说。
“海相”统领世界石油许久 海相” 海相
“陆相生油”理论的发现背景,是世界上石油 开采百年历程中积攒下来的“常识”:石油的生 成和油气藏的形成只能在特定大地构造单元内的 海相环境中进行。 不管是占了世界石油储备80%以上的中东十几 国,还是广阔的北美大陆和俄罗斯、乌拉尔-伏 尔加、西西伯利亚地区,世界大部分石油产地都 是海相地层。 “海洋占了地球70%的面积,所有的生物都 来自于海水。”翟光明介绍。海水里面的生物死 后,其尸体作为有机物埋在了地下,逐渐受到温 度、压力等变化,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形成了碳氢 化合物,这就是石油的产生。“大部分都是海相 生油,不管是美国,还是中东国家,所谓内陆盆 地中找油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
食用油的历史沿革从古代到现代
![食用油的历史沿革从古代到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2ebc27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8.png)
食用油的历史沿革从古代到现代食用油在人类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到现代,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用于烹饪和调味,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食用油的历史沿革,从古代油品的出现到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食用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食用油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榨油石臼的时代食用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开始发现某些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可以通过榨取油的方式得到食用油。
最早的油榨工具使用简单,主要是由石头制成的榨油石臼。
人们将植物的种子或果实放入石臼中,然后用力磨擦,通过机械力将油分离出来。
古代埃及是食用油的先驱者之一。
他们利用在尼罗河流域大量种植的亚麻,通过手工榨取油脂,用于烹饪、护肤和医学用途。
此外,古代印度、中国和希腊等文明古国也开始注意食用油的制取和应用。
中世纪:食用油的流通和贸易到了中世纪,食用油的制取和流通逐渐形成。
在欧洲,橄榄油成为主流的食用油。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橄榄树的生长,因此橄榄油在这一地区广泛使用。
同时,亚洲地区则以大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为主流。
由于橄榄油在中世纪的欧洲非常重要,一些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法国的马赛等发展成为了橄榄油的中心产地和贸易港口。
在这些地方,人们开始采用机械化的方式产油,例如水力榨油机和搅拌油漆机。
这使得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促进了食用油的流通和贸易。
工业化时代:食用油的大规模生产随着工业化的到来,食用油的制取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世纪末,蒸汽动力开始被引入食用油的提取过程中。
这使得食用油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保持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20世纪初,机械榨油替代了传统的榨油方法,如水力榨取和手工榨取。
机械榨油的出现使得食用油的生产成为了工业化的过程。
通过螺旋压榨机、离心机和溶剂提取等先进设备,食用油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了可能。
如今,食用油的生产已经成为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过程。
全球各地不同的植物被用于提取油脂,例如大豆、油菜、棕榈、橄榄和花生等。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987a47fba0d4a7302763af4.png)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盆地为例陆相生油
![盆地为例陆相生油](https://img.taocdn.com/s3/m/4646a301f18583d049645984.png)
1941年,《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这篇放射光芒的划时代论文首次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中国陆相生油”这一崭新的命题出自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青年?潘钟祥。1931年,潘钟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4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指出“陕北的石油产自陆相三叠系及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也是陆相地层”。赴美求学后,他在浩瀚的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系的例证,终于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的论点。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世界陆相盆地中又有一重大发现,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普斯兰盆地和库珀盆地找到了一系列由陆相沉积所形成的大中型油气田。
中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在湖北江汉盆地、陕甘宁地区以及苏北和豫西南等地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1975年末,河北任丘的古潜山油田的发现开拓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也经历了从背斜油田、断块油田到复式油气聚集带等不同的认识论发展阶段。
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石油勘探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的“陆相找油”理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28年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风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找油的序幕。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559cab6ccbff121dc368394.png)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回顾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油气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同时它也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最为重要的生长点。
甚至可以这样说,油气地球化学体现了现代有机地球化学的进展。
正是这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地质应用相得益彰,油气地球化学被誉为现代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的典范(钟宁宁等,1998)。
可以这样认为,有了有机地球化学就产生了油气地球化学,这是因为最早的有机地球化学工作以及它的发展与石油和煤等能源的研究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者B.H.维尔纳茨基就开始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的地质作用,他曾着重研究过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有机成因等问题。
因此,在他的主要著作《地球化学概念》和《生物圈》等书中,详细论述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成因的主要依据,论述了生物和有机质(如腐殖质)在沉积锰矿以及其他金属元素表生富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当时维尔纳茨基工作的实验室即是1927年苏联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有关的实验室(活性炭研究室)的前身,后来该实验室又改名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室。
1934年,A.特莱布斯(Treibs,1936)首次从石油中分离并鉴定出卟啉化合物,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地球化学概念诞生的标志。
他首次发现并证实了卟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石油、沥青等地质体中,认为这些卟啉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叶绿素,从而为石油有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
经过对各种地质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A.特莱布斯认为这种石油卟啉就是植物叶绿素和动物血红素降解的产物,进而提出了从叶绿素a向石油卟啉转化途径的假说。
这样就开创了一种新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即直接对比生物先质体中的生化组分和原油中的有机组分。
迄今为止,关于其他许多生物标志物的成因研究仍然基于这一基本思想,即地质历史时期中生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机理可以用现代沉积的事实来解释,这也是有机地球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分子地球化学诞生的标志。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https://img.taocdn.com/s3/m/81c8c21fa8114431b90dd8cf.png)
一、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油气勘探的理论一、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初期阶段-原始找油理论(19世纪40年代以前)早期油气勘探活动中,由于人们缺乏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找油工作主要是依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觉进行的。
如利用油气苗找油,靠迷信观念布井等。
钻井的方式为顿钻及麻花钻,深度不超过500~1000公尺。
勘探方法仅限于钻井法。
勘探领域局限于油气苗附近和浅层。
缺乏地质研究,勘探效率低,成本高。
代表性成果:我国自流井气田、巴库苏拉汉、巴拉汗浅油层及中东的一些油泉和浅油层。
(二)中期阶段-圈闭找油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人们在长期寻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实践中,随着地学水平的提高,逐渐认识到,油气的聚集常和地下构造有关。
•找油理论1:线状分布理论--油气田呈线状分布,沿出油点的直线上找油。
这一认识对解释盐丘翼部分布的油田有效,因盐丘构造多沿断裂分布。
•找油理论2:背斜理论—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
19世纪后期,美国的怀特发表了背斜聚油的论文。
“背斜聚油理论”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在“背斜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由单纯依据油气显示,转为依据背斜构造。
地面地质测量寻找背斜构造成为找油的主要依据,地质家正式成为找油必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
1917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成立,确立了石油地质家在油气勘探中的主导地位。
勘探领域扩大,主要为山前坳陷,山间坳陷。
在石油成因理论上,认为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有机成因理论逐渐抬头,最后占据主要地位。
该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理论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油气勘探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除在露头区采用地质法(地质填图找背斜)外,在覆盖区产生并逐步完善了重、磁、电、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寻找背斜圈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为在钻井中划分出油气水层,电测和地质录井方法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11ec7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c.png)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生油理论的发展
![生油理论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2f9dd050e2524de5187e3e.png)
生油理论的发展姓名:xxx学号:xxxx班级:xxx石油成因是石油地质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只有石油生成之后才有运移、聚集、演化和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现象。
油气从哪里来?或者说什么是油气的先质?这些先质是如何转化为油气的?这些问题是从油气被发现以来,就摆在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者的重大课题是油气地球化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具有阐明油气成因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确定勘探区域和选择主要目的层时,实际上都是在一定成因假说的指导下进行的。
回顾众说纷纭的石油成因争论,主要体现为有机起源与无机起源两大派别的对垒。
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无机成因说,早期有机成因说,晚期有机成因说,以晚期有机成因为主兼顾其他成因理论。
由于石油工业早期找到的更多的是油,因此早期的油气成因理论更多关注的是原油的成因问题。
但现代石油成因理论应既包括油也包括气。
(一)无机成因说无机成因理论认为油气是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
1、碳话说: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
生成的石油蒸气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形成油气藏。
3FemCn+4mH2O——mFe3O4+C3nH3m2、宇宙说:1889年俄国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球处于熔融阶段时即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以后地球冷却被吸附凝结在地壳上部形成油气藏。
3、岩浆说:苏联库德梁采夫(1949,10),在纪念宇宙说六十周时突然由有机说的观点转变为无机说,认为地球深处的岩浆中,含有C、H,还有O、N、S 及石油中其他灰分元素。
在6000℃—12000℃下,C、H可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随着温度降低,可形成甲基,最后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成各种烃,在温度、压力适合时形成石油。
其证据是:岩浆岩、变质岩中相继发现油气藏。
无机成因说的主要证据证据之一:烃类已经在实验室内通过无机物合成例如,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很早就已在实验室中由无机的碳化物合成出烃类Szatmari(1989)、张景廉(2001)等认为地幔脱气生成的CO2,CO,H2沿破裂带上升到超基性的蛇纹岩带,发生费-托合成反应:费-托反应合成的烃类伴随着岩浆活动(如火山喷发)沿花岗岩缺失的“通道”上升,并运移到储集层形成油气藏。
海相生油理论
![海相生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7809267561252d380eb6e73.png)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海相生油实验报告姓名:学号:日期:指导教师:简述 (3)一、海相地层的特点 (4)二、海相地层的生油原理 (5)三、海相沉积 (6)四、海相石油的特点 (8)五、我国海相生油现状分析 (8)六、中国海相生油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10)参考文献 (13)海相生油是海相沉积层生成石油的泛称。
海相生油是世界油气勘探的主要趋势。
人类发现并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石油、天然气只是近100 年的事情。
经过不懈的理论探讨和勘探实践,人们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系统的油气生成、聚集以及油气藏形成、分布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础和结论都认为,石油的生成和油气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构造单元内的海相环境中进行的。
早在1863 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T.S. 亨特就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
前苏联地球化学之父B·A·别纳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学概论》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
1943 年美国地质学家W·E·普赖特再次强调:“石油是未变质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层中的组成部分。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浅海之中生活着极小的动物———“浮游生物”,每年都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死去并且沉到海底。
河流又把大量枯萎的植物和淤泥带到海洋,植物和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然后淤泥和盐分又把它们覆盖起来,于是在海底形成一种沉积物。
淤泥沉积物越积越厚。
海水加在淤泥上的压力很大,这时候,淤泥沉积物结晶成岩———海相沉积岩后,深埋地下一定深度,就开始生成油气。
这一过程不断地进行着。
目前,欧洲、美洲、中东等许多地区,都找到了海洋环境生成的大量石油。
一、海相地层的特点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海相盆地具有优越的、比较稳定的水下环境。
众所周知,沉积物中有机质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的缺氧程度。
食用油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食用油的历史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f1bb7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a.png)
食用油的历史发展与演变食用油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能量,还含有多种对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
在现代社会,各种类型的食用油琳琅满目,然而,食用油的历史起源并非如此复杂。
本文将带您一同追溯食用油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食用油的起源人类开始使用食用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食用油并非来源于动植物的提取,而是通过石头磨碾来得到。
古代人们主要使用橄榄、芝麻、棕榈等植物的果实将其研磨成油,用于烹饪和灯光等方面的应用。
当时的食用油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仍然保留着野生植物的原始特点。
二、工业革命与现代食用油的崛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食用油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19世纪末,蒸馏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高温处理来提取食用油,并在这一时期,人工方法从植物中提取食用油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食用油的产量大大增加,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到食用油带来的健康益处。
三、不同地区的食用油文化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用油文化。
在东亚,大豆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维生素E,被广泛用于烹饪和制作传统调味料。
而地中海地区以橄榄油为主,橄榄油被认为是最健康的食用油之一,它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对于心脏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现代食用油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食用油。
除了传统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如今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食用油,例如椰子油、鳄梨油等。
这些新型食用油在营养成分和使用方式上都有独到之处,更加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用油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食用油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偏向于保健和环保。
无论是从原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改进,还是从包装和销售环节的优化,食用油行业都将在追求更高品质和更好用户体验上取得更多突破。
美国海相“生油”、中国陆相“生油”
![美国海相“生油”、中国陆相“生油”](https://img.taocdn.com/s3/m/c43f54ca84254b35eefd3449.png)
美国海相“生油”、中国陆相“生油”秦为胜陆相沉积岩是指由陆地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岩,如河流、湖泊、冲积扇等等,岩性上以碎屑岩最为多见如砂岩、砾岩、泥岩等,一般地层厚度变化较大,横向上分布不均匀;海相沉积岩就是在海洋环境下沉积的沉积物压实形成的沉积岩,包括滨海,浅海,深海下的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滨浅海多见碳酸盐岩沉积如石灰岩,深海为泥质沉积.地层平面上连续性非常好。
人类发现并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石油、天然气只是近100多年的事情。
经过不懈的理论探讨和勘探实践,人们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系统的油气生成、聚集和油气藏形成、分布的理论。
这一理论普遍认为,石油的生成和油气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构造单元内的海相环境中进行的。
早在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T.S.亨特就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前苏联地球化学之父B.A.别纳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学概论》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1943年美国地质学家W.E.普赖特再次强调,石油是未变质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层中的组成部分。
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打了几口百十来米深的探井,没有什么收获。
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埃蒙斯教授于1921年撰文认为:“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再次强调,中国没有新生代海相沉积,发表中国陆相贫油论。
第一位提出“中国陆相生油”命题的是1941年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青年——潘钟祥。
他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
陆相生油理论是由李四光、潘钟祥于1941年创立并发展的石油勘探领域的新理念。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
陆相生油理论
![陆相生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15899cdaef5ef7ba0d3cf3.png)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论述陆相生油理论地质1201班李楠032120113简述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及前苏联的油气大多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因此,那些地方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这便是所谓的海相地层生油论。
其中有一些石油地质学家(如富勒、克拉普等)还来中国作过石油地质调查,当看到中国大陆地表地层大多为陆相地层时,便认为“中国自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出版物中把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
这种观点一度影响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几乎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
可幸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没有被海相生油论所禁锢。
潘钟祥、谢家荣、翁文灏、孙健初等对“非海相不能生油”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是潘钟祥,而后黄汲清、翁文波、李春昱、陈贲、尹赞勋、阮维周、王尚文、高振西等学者先后都论述了石油同陆相沉积的关系。
解放后,我们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终于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油田,用勘探实践确立了陆相地层生油论,这是中国石油人对世界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陆相地层的特点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
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
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
什么是海相生油理论
![什么是海相生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085ff6700abb68a982fb10.png)
口 赵士振
海相 生 油 是 海相 沉 积 层 生 成石
油 的 泛 称 。 海相 生 油 是 世 界 油 气勘探 的主要趋 势。
人 类发现 并利 用天 然 气和石 油
的历
史可
以
追
溯到几
千年前
但
.
是
应
用近代
科 学技
术手段
发展石
油
天
、
然
气 只 是 近 10 0 年 的 事情 。 经 过 不 懈 的
、
中 东等许
多地
区
都找
,
到
了
海
洋环 境 生 成 的 大 量 石 油 。
从 世 界 范 围看 , 有两 个基本事
实一 :
是 大 多数 含 油 气 盆 地 的 生 油 岩
是 海 相 沉 积 地 层 ;二 是 世 界 上 产 油 量
多储 ,
量规
模
最大
, 最丰富的含
油
区
在 中东地
区
石
,
油
产量
储
、
量
占世
界
石
油
覆盖起 来 于是在海底 形成一 种沉 积 .
物 。 淤 泥 沉 积 物越 积 越 厚 。 海水加 在
淤泥上
的压
力很
大 这 时候 .
淤泥
.
沉
积 物 结 晶成岩— — 海相沉 积 岩 后 深 .
埋 地 下一
定深度 .
就 开始 生成 油 气。
这 一 过 程 不 断地 进 行 着。 目前 , 欧 洲 、
美洲
.
.
原 始 物 质 是 低 等 海 洋 生 物 。 前 苏联 地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有两种学说。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有两种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4f4262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0.png)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有两种学说。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工业最重要的能源,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图模式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有两种学说。
前者生物成油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提出的,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石油跟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大图模式
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而陆上的植物则一般会形成煤。
但实际上,这个假说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因为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地球上探明的储量相差也太大了。
大图模式
另一个理论由俄罗斯科学家提出,非生物成油理论。
假说认为,石油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并且是可再生的。
大图模式
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
而人类能够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的深度有关。
大图模式
这说法也有说不通的地方,因为现在发现新油田的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规模和存储量也不能和以前那些大油田相比。
大图模式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理论和说不通的地方。
总的来说,目前国际上主流还是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理论只是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这两种石油形成假说,小伙伴们更偏向哪个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一)无机成因说
1、碳化说: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
生成的石油蒸气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形成油气藏。
3FemCn+4mH2O——mFe3O4+C3nH3m 2、宇宙说:1889年俄国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球处于熔融阶段时即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以后地球冷却被吸附凝结在地壳上部形成油气藏。
3、岩浆说:苏联库德梁采夫(1949,10),在纪念宇宙说六十周年时突然由有机说的观点转变为无机说,认为地球深处的岩浆中,含有C、H,还有O、N、S及石油中其他灰分元素。
在6000℃—12000℃下,C、H可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随着温度降低,可形成甲基,最后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成各种烃,在温度、压力适合时形成石油。
其证据是:岩浆岩、变质岩中相继发现油气藏,二)有机成因说1、十八世纪中叶,罗蒙诺夫提出“石油是煤在地下高温蒸馏的产物——蒸馏说
2、二十世纪初,发现石油中有卟啉化合物,石油有旋光性——有机说盛行
“植物说”、“动物说”、混合说、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白质说
3、“混成说”(1932年古勃金):含有各种类型的分散有机质的淤泥,在成岩早期产生分散状态的石油,在压实过程中和水一起进入储层形成油气藏。
——早期有机成因说
4、早期有机论(P.V.Smith,1952—1954):
石油是有机质在沉积(埋藏成岩)早期生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遗传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
5、晚期成油说(P.H.Abelson,1963):石油是由沉积岩中占有机质70-90%的不溶部分(干酪根)经过一定的埋藏演化,在成岩作用晚期,经热解产生的。
——干酪根热解成油说
6、液态窗(Pusey,1973):液态烃分布规律,主要分布66.5~148.9℃地温间,高于此温度大部分为凝析气田、气田、干气田;低于此温度则为生物成因气。
液态烃存在的温度范围称为液态窗。
表明石油的分布于温度有关,存在于一定深度范围,并不在地表,从而支持了晚期有机说。
近来,石油有机成油理论的又一进展是煤成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与中、新生代煤系地层有关的油气田。
这表明煤系地层不仅是天然气的主要来源,而且也能形成相当数量的石油聚集和大油田。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通过有机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和实验模拟对煤成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煤系地层有机质生烃机理和演化模式。
这就更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
有机成油理论的新进展
正构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这说明正烷烃同系物是一个连续渐变系列.
据主峰碳位置及形态,分3种基本类型:①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②主峰大于C25,且主峰区较宽;③主峰在C15-C25之间,且主峰区较宽。
与成油母型、成油环境及演化程度密切相关。
广泛的应用于石油的成因和油源对比研究。
石油中正构烷烃的来源:
现代生物:如细菌、藻类。
含脂类的植物或蜡质(主要在高等植物的叶、孢子花粉、果实)。
有机质的演变、分解。
未—低熟油的成因机理
1、未—低熟油:系指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包括在生物甲烷生烃高峰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Ro<0.7%),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低熟油生烃高峰对应的源岩镜质组反射率Ro大约为0.2~0.7%。
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熟和低熟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了低熟油气。
我国东部渤海海湾、泌阳、江汉、百色、松辽、苏北、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均发现了低熟油气资源。
2、其主要成油环境及成油机理
★强还原咸化环境藻类成烃
★盐湖相沉积有机质在低温条件下转化成烃
★含煤岩系特殊的富氢显微组分早期成烃
内因:有机质类型
外因:局部咸化环境、较高的地温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