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探究提升
探究1史料解读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 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 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 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 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找出材料中所包含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组 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
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唐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C 军装 D 中山装
破四旧 上网
毛选 学唱样板戏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 俗变化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 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的生活场 景;C项是“文革”时期;B项和D项反映的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生活场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
3、房屋建筑——居室建筑的演进
北方传统建筑
四 合 院 平 面 图
自然条件 、 生活方式 的不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居建筑形式。
传统住宅(北 京四合院)
江南水乡 中西合璧(上海 完全欧化(花
传统民居 的石库门)
园、别墅)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 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租界)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 京 津等地开始出现)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 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 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 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中心 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次,北京四合 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 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 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 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 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 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 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 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2、并存于世的中西餐 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 、脆嫩,风味 独特、制作精 细,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 刀工精细,注 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 究“清汤”、 “奶汤”的调
川菜讲究色、 香、味、形、 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 辣、红油、糊 拉、豆瓣、怪 味鱼香、家常 等十分丰富的 特殊味型。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 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 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运用提升】(2011·浙江卷)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 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 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特点及成因: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近代服饰:多元 50年代的时 60年代的流行: 化与新旧并存 尚:列宁装 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特点: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政治性、保守性 走 开放性
然坏境、 气候条件
、 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
的影响。
(2)西餐
传入时间 1840鸦片战争 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
品的 食品厂 出现 (3) 西菜、西点
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逐渐成为
西餐礼仪
酒店的预约 入座有讲究 点酒的学问 上菜的次序 餐巾的使用 饮酒与食物
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 腰带,五,坐褥。
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旗袍的演变
民
国
共和新貌 服饰鼎革
上
袄
下
裙
三民 主义
耻
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后背不破缝,表示 国家和平统一之大 义。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成因: 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港台、欧美等文化影响。
长
男袍
子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现 军代 装服
装
女旗 子装
上改 衣良
干 部
绿 军
现 代
下旗 裙袍
服 列 宁
装
服 装
装
总趋势(总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见名校)
阶段
刀叉的使用 如何吃水果 装饰与配料 面包的吃法 喝酒的讲究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
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
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2、你认为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的原因有哪些 ?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A。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 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 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 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 性。
二、单元知识框架
物质生 活的变化
西方事务的引进 (鸦战被迫开放、 现代主动开放) 社会习
俗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
中国社会的进步 经济- 体制变化、经济水 平提高 政治:政治制度 的变革、政治环境 思想:启蒙和解放
交通、通 讯的进步
传统媒 介的变迁
新媒介 的崛起
衣、食、住、行
中
婚丧嫁娶
服饰、发型、放足、社交礼仪……
(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 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 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运用提升】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 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淮扬菜以沿江、沿 淮、徽州三地区的 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选料精细、工艺 精湛、造型精美、 在造型方面,注重 色彩器皿的有机结 合,展现出精美的 艺术性;可谓淮扬 品味一枝独秀。
(1).中餐:川菜 、粤菜、 鲁菜 、
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和它所
在地区的 历史、文化 分不开,同时受该地区的自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新角度思考
帝制印痕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 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 滥用的。服饰大致
热点:衣食住行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题例2:(2010·福建卷)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 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 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 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
①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和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20世纪60、70年代:军装和“干部装”(样式、颜色单 调)
探究2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小的原因?
①农村封闭落后和保守的观念,与城市联系少、交 流少,与外国的联系几乎为零。 ②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严重束缚农民的思 想意识。
●阅读下图,思考为什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往往发端于通 • 商口岸?
•老上海的旗袍姑娘、西式婚礼与有轨电车
•提示:(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 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命题规律分析:
总论:社会生活的变迁近是现新代课社标会新的增变内革容(,政体治现、了经史济学、服科务技于 人民大众的功能,史文学化不)再影单响纯着的社描会述生帝活王及将风相俗的的活变动迁,。普 通义民在众史的学衣上食的住表行现也。社同进会时入生推了活动中及社学风会历俗的史的进教变步学化。的反视映野社,会是变人革文,主
[运用提升]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不同年代居民择偶 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运用提升]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不同年代居民择偶 标准的调查统计,
折射、交融与变迁
一、课程目标及命题规律分析
• 课标要求: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 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 响其变化的因素
第二节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 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 活的影响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 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一定时期社会的变化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关联。
角度:⑴设问角度看,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 济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三个必修模块之间横向联系, 在重视专题知识的基础 上更加强调通史意识。
⑵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一定的阶段性,高考试题主要 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重大事件对社会生活变革的影响特别重 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
表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 长袍马褂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半封建社
国成立
西装、中山装 并存
会
旗袍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十一 制服装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 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征婚启示(1900)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 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男女平等式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大男子主义式车、汽车、飞机 邮政、电信-电报、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报刊、影视、广播
变 迁
网络媒介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
巩固练习: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 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准备晚饭,碗里盛 着洋葱炒鸡蛋。笼屉里蒸着馒头。然后, 她换上新添的无袖旗袍,走到穿衣镜前端 详起来。”这段描述中最能体现“中西合 璧”风格的是
• A.无袖旗袍 • C.穿衣镜
A B.洋葱炒鸡蛋
D.四合院
课后探究:北京四合院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4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社会习俗
(1)原因: 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
(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 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 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 公历、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 取代 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