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探究提升
探究1史料解读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 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 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 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 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找出材料中所包含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组 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
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唐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C 军装 D 中山装
破四旧 上网
毛选 学唱样板戏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 俗变化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 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的生活场 景;C项是“文革”时期;B项和D项反映的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生活场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
3、房屋建筑——居室建筑的演进
北方传统建筑
四 合 院 平 面 图
自然条件 、 生活方式 的不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居建筑形式。
传统住宅(北 京四合院)
江南水乡 中西合璧(上海 完全欧化(花
传统民居 的石库门)
园、别墅)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 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租界)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 京 津等地开始出现)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 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 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 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中心 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次,北京四合 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 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 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 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 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 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 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 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2、并存于世的中西餐 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 、脆嫩,风味 独特、制作精 细,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 刀工精细,注 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 究“清汤”、 “奶汤”的调
川菜讲究色、 香、味、形、 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 辣、红油、糊 拉、豆瓣、怪 味鱼香、家常 等十分丰富的 特殊味型。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 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 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运用提升】(2011·浙江卷)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 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 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特点及成因: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近代服饰:多元 50年代的时 60年代的流行: 化与新旧并存 尚:列宁装 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特点: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政治性、保守性 走 开放性
然坏境、 气候条件
、 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
的影响。
(2)西餐
传入时间 1840鸦片战争 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
品的 食品厂 出现 (3) 西菜、西点
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逐渐成为
西餐礼仪
酒店的预约 入座有讲究 点酒的学问 上菜的次序 餐巾的使用 饮酒与食物
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 腰带,五,坐褥。
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旗袍的演变


共和新貌 服饰鼎革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后背不破缝,表示 国家和平统一之大 义。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成因: 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港台、欧美等文化影响。

男袍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现 军代 装服

女旗 子装
上改 衣良
干 部
绿 军
现 代
下旗 裙袍
服 列 宁

服 装

总趋势(总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见名校)
阶段
刀叉的使用 如何吃水果 装饰与配料 面包的吃法 喝酒的讲究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
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
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2、你认为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的原因有哪些 ?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A。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 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 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 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 性。
二、单元知识框架
物质生 活的变化
西方事务的引进 (鸦战被迫开放、 现代主动开放) 社会习
俗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
中国社会的进步 经济- 体制变化、经济水 平提高 政治:政治制度 的变革、政治环境 思想:启蒙和解放
交通、通 讯的进步
传统媒 介的变迁
新媒介 的崛起
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服饰、发型、放足、社交礼仪……
(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 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 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运用提升】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 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淮扬菜以沿江、沿 淮、徽州三地区的 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选料精细、工艺 精湛、造型精美、 在造型方面,注重 色彩器皿的有机结 合,展现出精美的 艺术性;可谓淮扬 品味一枝独秀。
(1).中餐:川菜 、粤菜、 鲁菜 、
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和它所
在地区的 历史、文化 分不开,同时受该地区的自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新角度思考
帝制印痕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 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 滥用的。服饰大致
热点:衣食住行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题例2:(2010·福建卷)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 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 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 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
①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和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20世纪60、70年代:军装和“干部装”(样式、颜色单 调)
探究2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小的原因?
①农村封闭落后和保守的观念,与城市联系少、交 流少,与外国的联系几乎为零。 ②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严重束缚农民的思 想意识。
●阅读下图,思考为什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往往发端于通 • 商口岸?
•老上海的旗袍姑娘、西式婚礼与有轨电车
•提示:(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 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命题规律分析:
总论:社会生活的变迁近是现新代课社标会新的增变内革容(,政体治现、了经史济学、服科务技于 人民大众的功能,史文学化不)再影单响纯着的社描会述生帝活王及将风相俗的的活变动迁,。普 通义民在众史的学衣上食的住表行现也。社同进会时入生推了活动中及社学风会历俗的史的进教变步学化。的反视映野社,会是变人革文,主
[运用提升]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不同年代居民择偶 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运用提升]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不同年代居民择偶 标准的调查统计,
折射、交融与变迁
一、课程目标及命题规律分析
• 课标要求: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 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 响其变化的因素
第二节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 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 活的影响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 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一定时期社会的变化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关联。
角度:⑴设问角度看,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 济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三个必修模块之间横向联系, 在重视专题知识的基础 上更加强调通史意识。
⑵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一定的阶段性,高考试题主要 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重大事件对社会生活变革的影响特别重 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
表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 长袍马褂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半封建社
国成立
西装、中山装 并存

旗袍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十一 制服装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 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征婚启示(1900)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 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男女平等式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大男子主义式车、汽车、飞机 邮政、电信-电报、电话
社 会 生


报刊、影视、广播
变 迁
网络媒介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
巩固练习: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 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准备晚饭,碗里盛 着洋葱炒鸡蛋。笼屉里蒸着馒头。然后, 她换上新添的无袖旗袍,走到穿衣镜前端 详起来。”这段描述中最能体现“中西合 璧”风格的是
• A.无袖旗袍 • C.穿衣镜
A B.洋葱炒鸡蛋
D.四合院
课后探究:北京四合院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4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社会习俗
(1)原因: 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
(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 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 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 公历、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 取代 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