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教学设计
3、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明确: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通过讽刺突出彻底复仇的必要性。
二、文章主题探究
在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作者面对当时所发生的各种惨烈的事件,面对麻木无知的国民,作者借此文表达了自己强烈而坚决的“复仇”精神。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笔记要点内容。
笔记要点。
速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阶段。
结合笔记复习,了解方法。
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阅读体会,回答问题,交流见解
根据讲授总结眉间尺形象特点
根据问题阅读文中相关内容,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自主归纳,
笔记要点
思考问题,阅读相关内容,提出看法。
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思想,体会小说主题
三、描写人物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举例小结。
1)简洁的外貌描写。
2)精练的语言描写。
3)细腻的心理描写。
4)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
1、完成课后记练习册相关练习。
2、课外阅读鲁迅的《药》《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说,对照本文理解鲁迅小说主题及看客形象。
复习小说文体知识,明确要点。
1、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明确: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2、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七课 铸剑 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七课 铸剑 导学案

7 铸剑一、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发展脉络,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核心知识)3.揣摩小说语言,赏析表达效果。

二、课文助读1.走进作者鲁迅1881 —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主要作品: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秋夜》等,杂文《灯下漫笔》《记念刘和珍君》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2.写作背景《铸剑》初稿完成于1926年10月,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

辛亥革命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3.相关知识(1)关于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学情分析1.1 课程背景《铸剑》是高中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铸剑工匠精神的散文,通过描写铸剑的过程,展现出了工匠精神的崇高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态度。

1.2 学情分析这是高一语文课程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和追求卓越的态度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强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铸剑》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文中描述的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2.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利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劳动、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崇尚工匠精神的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铸剑》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分析文中描述的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3.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通过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四、教学过程及设计4.1 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铸剑?铸剑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4.2 文本解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铸剑》这篇文学作品,并标注重要概念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4.3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对《铸剑》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并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为什么铸剑工匠会有如此高的工匠精神?铸剑工匠的追求和努力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4.4 学生汇报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心得体会。

铸剑优质课教案

铸剑优质课教案

《铸剑》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新编》内容,体会本文题目的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性格变化以及褐色人的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感受鲁迅复仇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教学重点分析黑色人帮助眉间尺复仇的动机。

三、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复仇精神的时代内涵。

第一课时一、导入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二、介绍《故事新编》鲁迅从1922年开始创作了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天》(即《补天》)之后,历时13年,又创作了7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非攻》和《起死》,1936年集成《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白话演义,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河。

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故事新编》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补天》、《奔月》是神话,《理水》、《铸剑》是传说,《采薇》、《非攻》是历史题材的作品。

鲁迅把数千年的历史陈迹和耳闻目睹的人情世态联结起来,张开艺术的想象翅膀,飞越千秋百代,在错杂对比之中迸发真知灼见。

产生了一种古今交融的艺术境界,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看到古人和今事,思考历史和现实。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铸剑》。

三、检查预习1、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100字左右)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从而提炼出小说的主题:复仇。

四、题目探究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剑在复仇之前就已经铸好了,那么文章题目为何还要叫《铸剑》?五、课文分析(一)、介绍小说有关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7《铸剑》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7《铸剑》教案1

《铸剑》教案【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意。

二、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

2.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3.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眉间尺性格的转变。

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2.了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

3.梳理《铸剑》的小说情节,明确文章的结构安排。

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答案预设】《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

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

(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眉间尺父亲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2.教师讲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

这种文章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文学价值上看,《铸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奇幻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有力。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态。

在教材中的地位方面,《铸剑》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语言的独特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和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往往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情况。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眉间尺、黑衣人等。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铸剑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教案教学设计铸剑预而立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标导航】1.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水瓮咻咻旌旗杳无消息剑戟青苔仇雠剑靶雉堞干瘪擎起揎起鸱鸮打诨2.掌握小说三要素,即情节、环境、人物。

掌握小说情节,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体会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和黑色人。

注意小说的塑造人物方法,如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体悟作者在这些人身上寄予着的思想感情。

4.挖掘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并理解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自学引领】1.兴趣引领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故事新编》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补天》、《奔月》是神话,《理水》、《铸剑》是传说,《采薇》、《非攻》是历史题材的作品。

鲁迅把数千年的历史陈迹和耳闻目睹的人情世态联结起来,张开艺术的想象翅膀,飞越千秋百代,在错杂对比之中迸发真知灼见。

产生了一种古今交融的艺术境界,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看到古人和今事,思考历史和现实。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铸剑》,看看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行动。

2.背景引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

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

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君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_大学语文教案

铸剑_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语文教材:《铸剑》选自鲁迅《呐喊》教学目标: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学生阅读《铸剑》选段,了解故事梗概。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眉间尺、国王、黑衣人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讲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

2. 学生结合《铸剑》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象征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中的象征手法,如剑的象征意义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人物形象心理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如眉间尺从最初的勇敢到后来的绝望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呐喊》中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关于《铸剑》的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3)了解鲁迅及《铸剑》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铸剑》与其他作品的关联;(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3)树立敢于反抗、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铸剑》的故事情节及其象征意义;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鲁迅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刻寓意;2. 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观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启发;4. 比较分析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铸剑》的独特之处;5. 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作品。

五、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铸剑》的故事梗概及其背景;3.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4.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5. 评价《铸剑》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铸剑》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理解其性格特点。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复仇的主题。

从单元主题来看,《铸剑》所在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文学价值方面,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眉间尺、黑色人等。

同时,小说中蕴含的对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对于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常见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小说中的一些象征、隐喻等手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铸剑》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
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7《铸剑》学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7《铸剑》学案1

《铸剑》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等。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小说的分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文档】铸剑教学设计语文版

【文档】铸剑教学设计语文版

《铸剑》教课设计教课目标]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现出的性格特色。

二、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

[教课假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简单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色的变化,这是教课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课难点。

三、在教课过程中应适合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代的有关议论,以协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重点]一、经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色。

二、对照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课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先发布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给予了它鲜亮的时代和个性特色,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构造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信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达成。

此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形。

作者重在嘲讽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剖析(一)眉间尺形象剖析眉间尺的母亲最先为何以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议论,明确:因为母亲以为眉间尺的“性情仍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终究是什么样的。

议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脆弱优柔的一面,并且他还缺乏完全惩恶的信心。

比方:作者写他厌恶老鼠,因此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内心特别快乐,并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但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感觉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浑身,“湿漉漉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感觉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铸剑》教学设计

《铸剑》教学设计

《铸剑》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铸剑》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积累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学习难点】
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鲁迅原名(),字(),我国伟大的()家()家
()家.
2阅读课文《铸剑》,解决读音问题。

水瓮憎恨毛骨悚然杳无消息背脊
面面相觑莠民
3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第二部分(第2、3节):
第三部分(第4节):
(二)课内探究:
黑色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6概括眉尺间形象:。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

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铸剑》二、介绍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9铸剑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9铸剑教案(1)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引言铸剑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种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铸剑技术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个铸剑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技能,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一古老传统的背后文化和历史。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了解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金属加工和雕刻技能。

4. 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学习不同文化中铸剑的发展历程,如中国、日本和欧洲等。

- 了解铸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法。

2. 材料准备和工具介绍- 学习铸剑所需的材料,如金属、炉具、模具等。

- 介绍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并教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铸剑的基础技巧- 学习铸剑的基本工艺流程,如设计、打磨、制模、熔铸等。

- 教授金属加热和倒铸的方法和技巧。

- 练习不同类型剑刃和剑柄的制作技术。

4. 铸剑的装饰技巧- 学习铸剑的装饰方法,如雕刻、打磨和涂饰等。

-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装饰风格和技巧,如中国的刻花和日本的彫刻。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独特的剑柄和壳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和互动讨论- 结合幻灯片、视频和演讲,向学生介绍铸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术原理。

-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2. 实际操作和示范- 提供实际操作的工作坊,让学生亲自参与铸剑的制作过程。

- 由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提供指导。

3. 小组合作和创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一把铸剑。

-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展示和评估-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铸剑作品,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 根据学生制作的铸剑作品的质量、创意和技巧进行评估和分数打分。

铸剑-语文版第一册教案

铸剑-语文版第一册教案

铸剑-语文版第一册教案一、教材解析《铸剑-语文版》是一套适用于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的教材。

这套教材凭借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思路,被广泛认可并被运用于各地教学工作中。

其中,第一册主要涵盖有关启蒙、汉字、诗歌等方面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常用造字部首和笔画;•最常见的200个字词;•《唐诗三百首》中的知名诗歌及其意境;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能力:•通过学习字词,提升自身文字识别能力;•培养对于古诗文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语文表达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以下情感:•熟悉自己的文化语境,并在这种语境中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热诚。

三、教学内容1.课程一:常用部首和笔画内容简介本节课主要讲解常用部首的作用、笔画的基本结构和构成。

通过了解常用部首和笔画的设计和构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关联性和组合法则。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名称和作用;•掌握汉字的构成和组合方法,提升读写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汉字构成和组合的方法。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包含常用部首和笔画的课件,让学生在熟悉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同时,体会汉字构成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2.教学讲解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名称、特点和作用,并给出相应的示例。

在讲解完之后,启用学生思维,让他们通过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基本构造,认识诸如“颗”、“震”、“飞”等字的规律。

3.活动在教学完毕后,让学生按照规定标准,通过常用部首和笔画组成自己所喜欢的字。

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特别在熟识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独特有意义的字。

4.总结通过引导学生整理梳理常用部首和笔画的知识,并总结并形成概览。

2.课程二:最常用200个字词内容简介本节课将介绍最常见的200个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铸剑》word教学设计
课题
铸剑
授课类型
小说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人物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小说中传达的复仇思想。
教学重点
1、情节结构梳理;2、眉间尺、宴之敖者性格特点分析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
小结:眉间尺爱憎分明,有一腔热血、孝顺又勇于复仇;但是却意志不坚、懦弱盲目、性情“优柔”,复仇有勇无谋。
三、描写人物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举例小结。
1)简洁的外貌描写。
2)精练的语言描写。
3)细腻的心理描写。
4)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
1、完成课后记练习册相关练习。
2、课外阅读鲁迅的《药》《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说,对照本文理解鲁迅小说主题及看客形象。
复习小说文体知识,明确要点。
1、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明确: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2、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
第3节:高潮。复仇完成。
第4节:结局。复仇完成之后。
五、小结及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眉间尺、宴之敖者形象分析
一、回顾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般方法。
二、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为什么认为“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明确: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3、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明确: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通过讽刺突出彻底复仇的必要性。
二、文章主题探究
在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作者面对当时所发生的各种惨烈的事件,面对麻木无知的国民,作者借此文表达了自己强烈而坚决的“复仇”精神。
三、黑色人(宴之敖者)形象分析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明确:纯粹的“复仇”。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明确:为了顺利复仇。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明确: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完成复仇。
小结:黑衣人(宴之敖者):深刻的体现着鲁迅的主体精神:彻底的不妥协地反传统、进行革命的复仇,打造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反传统的全新的精神世界。
举例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并积累学习
记录作业
教学反思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四、通读全文,结合小说情节发展阶段,梳理情节结构。
第1节:开端。写眉间尺知道了父亲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2节:发展。行刺仇人失败,遇黑色人。
教学难点
1、看客的特点及作用;2、对“复仇”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讨论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导入课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介绍,幻灯片展示要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著作书目:短篇小说集《呐喊》、《彷惶》、《故事新编》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笔记要点内容。
笔记要点。
速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阶段。
结合笔记复习,了解方法。
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阅读体会,回答问题,交流见解
根据讲授总结眉间尺形象特点
根据问题阅读文中相关内容,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自主归纳,
笔记要点
思考问题,阅读相关内容,提出看法。
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思想,体会小说主题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同为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
四、小结及作业
1、再读小说,了解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2、思考本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2、主题及人物描写方法
一、结合课后练习四,分析“看客”的形象。
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散文、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
三、写作背景: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明确:疾恶如仇,又有软弱优柔,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3、什么使眉间尺发生了改变?
明确: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和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明确: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不足。莽撞,特别是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但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