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
课 前 预 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 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 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 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 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 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 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 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 气
i) 荑 ( tí)稗 ( bà . . 2.掌握通假
i) 安宅 ( zhá .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 )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 ) (3)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 ) (4)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希通“稀” )
3.一词多义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厌恶 (1)恶②无羞恶之心 不好,不善 ③天下恶乎定 哪里,怎么
3.“五谷不熟”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
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
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 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
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此 ( 怵惕恻隐之心 ) 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 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 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
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
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 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 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 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到 (2)于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和 ①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确 (3)是 ②人之有是四端也 这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才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转折连词,却 (4)而③知皆扩而充之矣 顺承连词,不译 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表假设 ⑤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表修饰,相当于“去”
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 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 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 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 ( 比喻不居心于仁 ) ,舍弃正确的道
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
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
3.结合孟子语言,分析孟子严父慈母般的心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 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则又是严父,又是慈母。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 的热心肠。
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
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 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 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 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
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 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 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
2.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对此要扩大而充实它。 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
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


4.词类活用 (1)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2)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熟,使动用法,使……成熟 (3)旷安宅而弗居( 旷,使动用法,使……空闲 ) )
)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倒装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样 (5)然 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同“燃”,燃烧

①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说 (6)谓②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叫做 ③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对……说
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省 (7)反 ②则盍反其本矣 通“返”,返回,回归 ①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竭力,尽力 (8)强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强大
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
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 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 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 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 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新课标导学
语 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 2 3 4
学 习 目 标 课 前 预 习 进 入 课 堂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 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
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 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
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
第三章:人是与禽兽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 仁义出发,不违人伦。 第四章: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 恕道,然后能达到仁义之境。
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阐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 大。
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
悲。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 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 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比喻从外部给予) . B.庶民 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 .. C.反 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过来) . D.自暴 者不可与有言也(残害) .
5.如何理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 而不由,哀哉”? 答:仁,即恻隐之心,就像人安适的住宅一样,义,即羞恶之心,就像人
需要走的正确道路一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仁和义,就好比空着安全舒适的
住宅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本来能够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 鄙无耻的人,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③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5.本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 本文在写作时善用比喻,这样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 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 。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把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比做人有四肢,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人本来就具 有的美好品德。如果去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
4.简要分析各句中比喻的妙处。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 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矣。 ——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 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 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
进 入 课 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答: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
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心属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
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2.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 答: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 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
成燎原之势,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以生活中常见形象作为喻体,形象贴
切。“五谷者”一章,用日常生活知识“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比喻说明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即具备了仁义之心还要发扬光大它们,否则,
就如同种子没有生长成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一章,孟子说“仁,人之
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把“仁”比做安适的住宅,把“义”比做正确的 道路,而“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实在可
之”。
4.孟子是如何批判“自暴自弃”者的? 答: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 6 则选文 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 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
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
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 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孺 ( rú)子 . 恻 ( cè )隐 . 怵 ( chù)惕 . 铄 ( shuò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