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1月11日,江西省安福县申报的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 产编号:Ⅹ-5。
吉安中秋烧塔关于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传说,第一 种传说是:“推翻元朝”。
木雕(东固传统造像)
木雕(东固传统造像),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11日,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 目编号Ⅷ-148。
客家擂茶
据历史记载,赣南客家擂茶文化可以追溯到汉魏时代,由“粥茶”及 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最初起源于黄河以北,后搬迁,客家祖先将 其带到赣南。
据莲花县安成侯墓出土的西汉文物,早在2000多年前莲花即有了锡制 品。经历代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有了长足发展,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莲花打锡历史悠久,据传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锡匠打造锡钱 币,流传至今仅有一枚锡质“康熙通宝”。1921年春,为镇恶压邪、保一 方平安而铸造了16套、32件锡制兵器。
狮子门前舞,镇宅又旺屋。
在据《黎川县志》记载,舞白狮早在晚清时就已在黎川盛行,尤其是 春节贺岁,大年初一清晨要请狮子拜屋。在当地老百姓心里,狮子头大如 筛、口大如盆、眼似铜铃,十分凶狠,有“兽中之王”之称,倘若让狮子 在门前舞弄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恶鬼邪魔就会一扫而光,因而有 “旺屋”的作用。
花镲锣鼓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花镲锣鼓,起源于南宋时期,形成于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 年间,在丰城各地广为流传。花镲锣鼓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其中镲对协调 节奏、喧染气氛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亦称“花镲”。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清末,丰城最有名气的吹打乐师熊海元(拖船镇新塘村人),自编自 创了不少唢呐曲谱,将花镲锣鼓进一步规范化,他先后在清江(今樟树)、 高安、崇仁、抚州、新建、安义、新干传艺,门徒甚多。花镲锣鼓曲调优 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地方风格浓郁。其鼓点有【长牌】【单鼓锤】 【双鼓锤】。花镲锣鼓的乐器有高音唢呐、低音唢呐、堂鼓、班鼓、云鼓、 小锣、云锣、大镲、小镲,乐队编制常以7人10件乐器组成。唢呐是花镲 锣鼓的主要乐器,有独自固定的曲牌,仅【长牌】中的唢呐曲牌就24种之 多,如【风入松】【急三腔】【倒春台】【水波浪】【宝桩台】【洗马大 开门】【坐堂大开门】【起板】【七兰回】【尾声】【一二三上小楼】 【急板朝歌】【一二三下小楼】【走云】等。花镲锣鼓采用工尺谱记谱, 保留了传统记谱法。
据《莲花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街头村的锡匠居各行业人数之 最。”莲花打锡工具简单,仅有模板、羊角钉、焊盘、包锤、工字钉、锉 子、车架等;工艺讲究,有熔锡、出料、画墨、开剪、归圆、焊缝、锉刮、 抛光等十余道工序;品种繁多,主要有餐饮器具、祭祀用具、文具装饰、 日用器皿、酿造器械等五大类,其中不乏艺术珍品。
江西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江西省婺源县地方传统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婺源绿茶简称“婺绿”,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产地在江 西省婺源县。婺源绿茶是以清明后采摘的一芽二叶为原料,经过杀青、造 型揉捻、分段干燥、分筛梗、风选、拼配等工序精制而成。婺源绿茶外形 紧细圆直,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 点,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流行于江西省安福县的地方传统民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四,禾市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 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要用砖块砌成,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 塔高的3/4,然后再用瓦片园叠砌封顶,塔底须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前门 用于投放燃料用,后门用于拔出火灰。晚上便点火燃烧(大村庄可连续烧 三晚,小村庄至少会烧中秋夜),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 着锣鼓到各家收集。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场面壮观。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主要流行于赣南的传 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宋元以来,赣南小乱大乱不断,险恶的生存环境,促使了围屋产生和 发展。赣南客家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明后期至清前期,闽粤客家大量回 迁入赣,建造围屋。围屋在赣南大量出现,并形成规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 晚期。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门阀观念的影响,加之本身的坎坷历史遂形成了 一种讲宗亲、重家族的传统,同时为了保家卫族、防止仇族的袭击报复, 客家人建造了围屋这样有完善防卫功能的居所。赣南客家围屋主要有两种, 一是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稠剂,以竹片、 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至2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二是花岗岩条石结 构,这种围屋像欧洲的城堡,经久耐用。
民间绣活(夏布绣)
民间绣活(夏布绣),孕育于江西省新余市的传统美术,是江西的代 表绣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西人也称夏布绣为赣绣、麻绣,它根植于麻绣绣活之上。在人类文 明的伊始,先民就开始在服饰上刺绣花纹。夏布绣可能起源于北宋时期。 传统夏布绣属于实用绣的范畴,其针法朴实,有平绣、十字绣、纳纱绣及 锁绣等。
黎川舞白狮
舞白狮是黎川县城日峰镇下桥村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表演灯彩,早在 晚清时就已出现。黎川流行三种狮——白狮、黑狮、红狮,其中以白狮为 王,狮身全部呈白色,制作精细,造型魁梧。舞白狮一般是五人表演,一 人舞彩球,两只大白狮,每狮两人表演,一人掌狮头,一人掌狮尾。
2014年11月11日,黎川舞白狮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 号Ⅷ-148。
婺源绿茶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 》中就有 “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 六种名茶“绝品“之一。
据记载,东固传统造像始于明代,善于人物塑造;服务于儒、释、道 三教派,其中道教为主。其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县东固镇,是一项包 涵独特的雕刻、绘画工艺和神性的开光仪式的传统美术。
2013年,木雕(东固传统造像)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木雕(东固传统造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8。 2018年6月,东固传统造像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4年,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 Ⅷ-28。 2018年,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 兴目录。
锡雕(莲花打锡)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莲花打锡是以锡为原料,手工制作各种生活、祭祀器皿等的中国民间 技艺,主要流传于莲花县路口镇街头村、路口村和庙贝村。
江西,是一个盛演目连戏的地方。
清乾隆七年(1742)《南昌县志》载:“每届中元令节,在于(江西) 省城内外,聚众砌塔,扎扮狰狞鬼怪纸像,夜则燃点塔灯,鼓吹喧天,昼 则搬演《目连救母》故事,土人谓之打目连。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 独特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是中国具有自成体系的,在全国享有“药不 过樟树不灵”遐迩闻名的精湛的制药工艺。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 涵,鲜明的地方特色。
谢谢观看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清江古代文化,远古时期(公元前4500年前) 的樊城堆人的陶器,陶鬶(温酒器);吴城的殷商时期(3000多年前)的 青铜器的擂钵(粉碎器)等都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之渊源。
樟树中药材炮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公元前4500年前樊城堆 人出土文物中的陶器、陶鬶(温酒器);殷商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吴 城文化遗址中出土文物中的擂钵(粉碎器),前者说明樊城堆人学会了酒 浸药物,后者说明吴城人使用“擂姜捣桂”,这是樟树中药材炮制原始技 艺。
地理环境
东固镇位于青原区约90公里的东南部,处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群 抱之中,盛产适用于木雕的樟,松、楠等木材,属于低温林、农业山区。 这项技艺主要集中在东固镇东溪村委会刘节明兄弟家。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随着正一天师道的传播而广为流传,曾 不同程度地影响江南正一道主要区域,如苏州、无锡、上海、茅山等地的 道教音乐。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化江西民间音乐来丰富自身的 历史。除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还广泛吸收了昆曲、江南 丝竹、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之精华,形成了“上清韵”“弋阳韵”“牌子 曲”等独具特色的龙虎山道乐。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传统音乐类项目。
秦汉时期,樟树有文字记载:使用煮、烫(沸)、火器(熬)、碎、 煅等方法处理中药材。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江西省全南县地方传统技 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 而成。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 适量的食盐、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通过旋转研 磨成糊状物。饮用时将热开水倒入擂钵并搅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
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在音乐风格、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 呈现出浓郁的赣鄱文化特色,逐渐由虚无玄妙的“仙乐”向雅静甜美、乡 音淳厚的“俗乐”转化。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当前已收录经韵126首,器乐 曲牌15首、法器曲牌23首。常用的经韵曲目有【请水文】【澄清韵】【迎 请师尊赞】【安龙奠土宣意偈子】,器乐曲牌有【小开门】【小过场】 【路罡调】【乙字大开门】【小桃红】【山坡羊】【柳腰金】,法器曲牌 有【四界】【锣钹偈子】【三声锣】【五声锣】【九声锣】等等。
2014年11月11日,江西省新余市申报的民间绣活(夏布绣)经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Ⅶ-77。
夏布绣夏布绣由苎麻纺织的夏布作绣底,江西省先民有着种植优质苎 麻和利用麻纤维的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江西的古越先民就开 始懂得在麻布上印花了。1979—1980年,在鹰潭市贵溪龙虎山悬墓中发掘 出大批的殉葬文物,其中包括5号和11号墓中出土的苎麻印花布,据中国 纺织科学院经C14年代测定为2600年前左右的文物。
பைடு நூலகம்
江西目连戏
目连戏在南方诸省的流传,是与弋阳腔的传播同步进行的。江西目连 戏分布全省各地,江西弋阳腔、青阳腔、东河戏、婺源徽剧高腔、木偶戏 等剧种都会演目连戏,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目连为 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高腔目连之源头。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会搬 演。乾隆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禁止赛会敛钱示》记:“每届中元令 节,……在于省城内外店铺,逐户敛索钱文,聚众砌塔,并扎扮狰狞鬼怪 纸像,夜则燃点塔灯,鼓吹喧天,昼则搬演《目连戏文》……观者如堵。” 民国十四年《弋阳县志》载:“中元家祭,焚纸钱纸衣,寺僧作盂兰佛事, 赛神演剧,掷金钱如粪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