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00首下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100首教学设计
第1课放风筝
课堂片段一:猜猜PK,乐趣多“
读了这篇古文,你觉得文中的‘汝’和‘吾’会指的谁呢?老师提示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说话和写话中可是最常用的称呼哟!下面,我们来个‘猜猜’PK,看谁先猜出来!”
“爸爸!”有孩子尝试猜了起来。

我摇了摇头,“再猜!”孙欣茹举起了手,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汝’是你。

”“我不同意,我认为‘汝’是指我。

”立刻有人反驳。

“还有吗?”我继续问道。

“汝是指我们。

”还有孩子嚷道。

我笑了,对孩子们说:“看看老师做的动作,你再来猜一猜。

”我接着读起古文来,当读到“汝前行”时,我用手指了指学生,读到“吾后行”时,指着自己。

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嚷道:“‘汝’是指你,‘吾’是指我。

”“真聪明!”我竖起了大拇指。

本课的难点就在猜一猜的游戏中解决了。

看来,“猜猜PK”的游戏,不仅在现代文的学习中很管用,在古文的学习中也是很灵呀!
课堂片段二:角色PK,乐趣多
在朗读环节中,为了让孩子们对这篇仅有12个字的小古文兴趣不减,我一方面运用以往常用的男女接读、师生接读,同桌互读等方法,我还想到了不同角色的运用。

于是,一场角色PK大战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想一想,如果是小朋友在放风筝,该怎么读这篇文章呢?谁来
试一试?”我问道。

“小朋友读应该快一些。

”有几个孩子说。

接着,我找了3个孩子进行了首轮PK,又让孩子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张怡婷读得最好。

我感觉她很快乐。

”有孩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那如果是陈老师来放风筝,应该怎么读呢?”我看着学生。

有人举起拉手,说:“我觉得应该慢一些,因为老师是个大人。

”“好的,那我就慢一些读。

”说完之后,我用稍慢的速度将文章读了一遍。

话音刚落,有的孩子举起手来:“我觉得陈老师读的和平时不一样,平常陈老师说话速度快,很干脆,所以我觉得陈老师读这篇小古文时,应该快一些,像说快板一样。


“是吗?那我就按平时说话的语速来一遍,大家听一听怎么样?”
接着,我便右手轻叩讲桌,打着节奏,犹如说快板一样干脆利落地又读了一遍。

“这遍感觉像陈老师在说话吗?”
“像!”孩子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刚读完,孩子们便给予我热烈的掌声。

“谢谢大家的鼓励。

如果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来放风筝,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顿时,许多双手举了起来。

“张奶奶,你来读一读。

”我指着张欣冉说。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大笑起来,小心眼里肯定在说:“陈老师叫张欣冉张奶奶,多有趣呀!”这位“张奶奶”确实不错,慢悠悠地将课文读了出来。

接着,“范奶奶”、“陈奶奶”也毫不示弱,都将自己的感受读了出
来。

“奶奶”都读了,“爷爷”哪能甘心寂寞?班里的男孩子都急得站了起来。

几位爷爷争相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水平。

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说话语速是息息相关的。

在几位“爷爷”争相亮相后,我又问道:“听了几位爷爷的朗读,你们觉得哪位爷爷是个急性子?哪位爷爷是个慢性子?”
略加思考之后,有的孩子指出了急脾气的“郭爷爷”,慢性子的“杨爷爷”。

别说,这些小家伙的眼睛还雪亮的,我们这位“郭爷爷”什么时候都是风风火火,而“杨爷爷”恰恰相反,什么事情都不急不慢,连读课文都是如此呀!真的是:本性难移!
孩子们打着属于自己的节奏,摇头晃脑,读得饶有兴趣,那童声真如天籁!别说,这场PK赛还真够激烈的。

小古文的教学,在孩子们的笑声、读书声中结束了。

瞧着他们闪着快乐的眼睛,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
第2课乡村
诗画引路,快乐启程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那首《一去二三里》的小诗吗?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
师、生:齐(《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师:背得真好。

这首小诗里边的乡村是多美呀,孩子们,你们去乡村玩过吗?见过的同学能给大家说说你见到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生:我看见的乡村里有很多的小动物,有鸡有鸭还有狗。

生:我看到乡村里有许多的农田,田里种了很多的庄稼,还有蔬菜。

生:我看到的乡村里有很多的树,有的人家用灶头烧饭。

师:你们真会观察生活。

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乡村的图片,瞧:满眼都是蓬勃的绿,天空那么纯净,小桥流水蜿蜒曲折,农舍错落有致,成群的畜禽那么悠闲……你喜欢这样的乡村吗?
生:喜欢。

师:乡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风景自然,环境优雅,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游玩。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借助一篇小古文,去乡村游一游。

(板书:乡村)
师:这篇小古文选自民国时候的老课本,写的就是那时候的孩子们在乡村里见到的景物。

一起读题目。

生:(齐)乡村
教学印象:《一去二三里》是孩子们上学以来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第一篇古诗,简单又不失趣味,每个孩子背诵的声音都特别响亮,课堂学习的气氛顿时就被调动起来。

随后趁机聊起乡村这个话题,孩子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举手告诉大家自己记忆中的乡村情景。

愉快的生活经历此时成了吸引孩子们去小古文中一探究竟的最佳导游。

分步过关,读熟不难
师:小古文里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先听我给大家读一读。

师:(以两字一顿的节奏配乐诵读)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能读得比我棒。

不过要胜过老师,可是有
小诀窍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第一关,先数数这篇小古文一共有几句。

(出示)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生:(标注句数)两句。

师:第二个诀窍就是要会读每一个字,小古文上已经标好了拼音,借助拼音把那些生字多读几遍,让自己熟悉它们。

生:(各自读生字)
师:这些生字会读了么?
(出示)篱、茅、临、夹、甚、捷
生:(逐一读出生字的读音)
师:第二关过了,那第三关就更容易了。

读的时候像老师一样,两字一顿,试试看,你能读得很有节奏,更顺畅。

生:(各自练读小古文)
师:谁来尝试一下第一句?
(出示)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生: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师: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能读得这么流畅,你真是个会读的孩子。

谁来尝试第二句?
(出示)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生: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读得真好。

大家一起像他们这样读一读,好么?
师生:(齐)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没了拼音的帮助,你还能读得这么准确流利吗?
生:再读《乡村》
教学印象:这个环节中,读成了过关游戏,为了赢得胜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反复大声朗读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很快三关就过了。

成功的兴奋和激动从每个孩子的眼神和声音中流淌出来,看得出来孩子们是喜欢上了逐层递进用竞赛的方式来朗读小古文。

猜猜连连,理解简单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

读的时候,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明白呢?
生:竹篱、茅屋、临水、数株、中夹桃李、忽高忽低、甚捷
师:竹篱的“篱”和茅屋的“茅”字,大家可以尝试根据它们的偏旁来猜猜意思?
生:“竹篱”“篱”是“竹字头”,一定跟竹子有关,“茅屋”的“茅”有草字头,一定跟草有关。

师:(出示:乡村图片)找找这张图片上什么是竹子做的,什么又和草有关,你就知道它们的意思了。

生:竹篱就是竹篱笆,茅屋就是草房子。

师:真聪明,请你们把文字和图片上的相关景物连起来。

生:(将茅屋图片和汉字连线。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知道吗,学小古文就要大胆地借助已有的知识来猜,好多字词的意思你一猜就能猜准。

再来看这幅图上的村子,它就建在河边。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在水边建村子,逐水而居,靠着河流,家庭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都很方便。

把村子建在小河边,这就叫——
生:临水成村
师:又猜对了。

看这河边有多少株柳树,数一数。

生:很多很多。

这就是“水边杨柳数株”吧。

师:看,你们多会学小古文,看看图,大胆猜一猜,自己就明白意思了。

再仔细看看,河边的这些杨柳树里还有些什么树?
生:开红花的我想是桃花,开白花的我想是李花。

我知道了,这就是“中夹桃李”,对不对?
师:百分百正确。

送你个大拇指。

动笔把这些词语和画面上的景物连起来。

生:(理解的文字和画面连线)
师:看,画上还有两只燕子,它们可以和哪句连起来?
生: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忽高忽低,就是一会儿——
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师:对呀,他们除了一会儿飞的高,一会儿飞得低,还会一会儿飞得——
(出示):忽忽,
生:忽快忽慢,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直忽斜,忽上忽下
师:同学们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个“捷”字?
生:大街上,有“如家快捷”酒店,蛮多的。

师:快捷酒店的“捷”就是这个字,猜猜,“捷”是啥意思?大胆猜。

生:快。

师:“甚”是“很”的意思,“来去甚捷”就是——
生:来去很快。

师:你们真会猜,真会学。

学习小古文,大胆猜一猜,你会知道得更多。

现在小古文的字词你们都凭自己的聪明解决了,那么你知道这篇古文里,大概写了多少种乡村里的景物呢?用笔圈圈看。

生:(圈画)农家、竹篱、茅屋、村子、小河、杨柳、桃、李、一双飞燕,共有九种。

师:这篇小古文连题目在内总共才36个字,却能写进去九种之多的农村景物,觉得写这篇小古文的人了不起了吧。

来咱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想,你最喜欢这其中哪一种景物。

生:(齐)《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你最喜欢那种景物呢?能用自己的话来简单说说吗?
生:(各抒己见)
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连起来介绍一下这篇小古文里描绘的乡村景色?
生:乡下农村,有竹篱笆,有茅草房,靠着河边建村子。

河边有好多棵杨柳,杨柳当中还夹了些桃树、李树,一对燕子一会儿飞得高一会儿飞得低,来来去去很快。

师:能再用你的朗读声把对乡村的喜爱读出来吗?
生:(练习朗读)
师:借助小古文,游览了乡村的美景,有水有人家,有花有树,有飞鸟,这让您想起了那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呢?
生: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绿树成荫、小桥流水……
师:听了用咱们现代的白话文介绍的乡下风光,读了古人用文言文描绘的乡村美景,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达方法呢?
生:(各抒己见)
师:现代人用白话文来表达,简单易懂,用字相对较多。

古人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丰富,两者可谓各有所长。

不同节奏,趣味诵读
师:(以手打节拍读)小古文读起来也很有意思,听老师来读一读。

(出示)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老师刚才怎么读的?你想试一试吗?
生:摇头晃脑,慢条斯理,而且打着节奏。

生:(齐)(打节拍模仿读)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以手打节拍读)还可以这样读,听听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生:节奏变了。

师:你也来试一试。

生:(齐)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咱们来合作读,好不好?我读加粗的部分,你读其余部分。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咱们再换换,你读加粗的,我读其余的。

师:男生女生来合作读,男生读加粗的,女生读余下的。

生:(男女生分工拍手读)
师:同桌两个可以分工读,先在座位上练练。

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好么?
生:(齐)(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师:谁已经能看着填空背下来了呢?
生:(尝试填空背诵)
师:不看填空,谁也能背诵了呢?
生:(尝试独立背诵)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奖励大家跟着音乐一起来诵读。

教学印象:这个环节根据本文的特点设计了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孩子们在读的同时动手又动脑,于是诵读成了一种乐趣,课堂活跃起来,高举的小手,动听的诵读成了此刻最美的一道风景。

古文配画,再游乡村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段小古文中描绘了一幅景物众多、动静相宜的乡村景色,大家都很喜欢小古文中的乡村美景,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片段下方画出你从这篇小古文中看到的乡村景色,还可以添加一些你熟悉的乡村景物。

生:(为小古文《乡村》配画)
师:我们请一些小朋友来给大家展示他的大作配画,一边展示,可以一边吟诵这篇小古文哦。

(播放优美的古筝音乐《高山流水》)生:(边展示自己的画作,边吟诵《乡村》)
教学印象:孩子们开心地拿起画笔,在纸上自由地挥洒,尽管画得很简单,可一笔一划中流露的都是对乡村生活满心的喜爱,有的孩子更是添加上了自己日常熟悉的其他乡村景物。

捧着自己的大作,上台大声吟诵《乡村》的孩子更是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总结全课,回味古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小古文,其实我们平常多读读、多背背古诗文,就能从中看到更多古人眼中的美景,感受到小古文独特的节奏、音韵之美。

来,让我们再次在古典音乐中齐声诵读《乡村》,结束这次快乐的小古文之旅。

生:齐诵《乡村》
教学印象:音乐是诵读最好的伙伴,有了音乐的陪衬,诵读更有韵味。

美美地读着,孩子们被自己的声音陶醉了,醉在这迷人的乡村美景中,醉在这有趣的乡村之行中。

第3课芦花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旧式的学堂里,几个身着古代服饰的学童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

学生们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他们读的是古文,他们读书的样子多有趣啊!”我告诉学生:“他们读的古文也叫文言文,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小古文。

”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识小古文,启蒙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古文叫《芦花》。

师(范读):“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们喜欢吗?喜欢就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朗读)
生1:老师,我能像古代的小书童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吗?
生2:老师,我能像他们一样唱着读吗?
师:当然可以,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韵律美。

接着,我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的形式。

)师:读了这么长时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小古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生4:我发现小古文每句话都很短,有好多都只有四个字。

(学生的感受能力很强,通过反复的诵读,他们很快领悟到了小古文的特点。

我告诉他们文言文用词准确、精妙,句子短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妙
师:再读这篇小古文,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一大片芦苇。

师:芦苇长在哪儿?
生1:芦苇长在水边。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水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水边。

师:“水边”可称“水滨”,那么“湖边”呢?“江边”呢?
(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湖滨、江滨、海滨)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开了。

生3:一阵风吹来,白色的花漫天飞舞,就好像白雪一样。

师:真美啊!真是一幅美丽的——你们能给这幅图取个名字?
生4:我给它取名《秋之韵》,因为文中告诉了我们“秋日开花”。

师:谁来把这幅《秋之韵》描绘得具体一些?
生5:湖边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芦苇。

秋天到了,芦苇开满了白色的花,一阵西风吹来,白色的花在风中飘舞着,好像下起鹅毛大雪。

师:瞧,这篇小小的文言文,用短短的句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之韵》。

这就是文言文用词的精妙啊!
师:短短的句子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

你认为该怎样读?
生6:“秋日开花,一片白色”是静态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儿;“西风吹来、花飞如雪”是动态的,要读得重一点,悠长一点。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合作交流,妙笔生花
学到这儿,学生们被文言文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了。

趁此良机,我引导学生:“这篇短文写的是芦花,你们想写其他的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篇小古文。

作品交流:
生x:校园多迎春。

春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金。

师:还记得这句诗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句诗写的是孩子们在春天里放风筝的事。

春天的风是什么风?
生(齐):春天的风是“东风”。

生1:迎春花是春天开的,所以马越写的《迎春》里,应该把“西风吹来”改为“东风吹来”。

生2:我认为把“花飞如金”改为“花飞似金”更顺口些。

师:文言文用词讲究,给同学们这么一改,马越的这篇小古文就更有味了。

生3:我写的是桂花。

“路边多桂树。

秋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似金。


生4:桂花的花朵很小,藏在绿叶丛中。

所以用“一片黄色”不恰当。

生5:风吹来的时候,桂花都落到地上。

我觉得用“花飞似金”也不恰当。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

小古文虽短小,但用词讲究、精炼。

看来你们也懂得推敲了。

谁来给他们改改呢?
生6:桂花的特点小,花香很浓,所以我认为把“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改为“秋日开花,花藏叶间,香味浓郁”合适。

师:“秋日开花,花藏其间,香味扑鼻。

”写出了桂花的特点。

不过,你们再读读,又有什么感受?
生7:读起来,我感觉有些不顺口。

生8:我发现这句话中,“花”字重复了,把“秋日开花”改为“秋日盛开”不仅避免了词语的重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生9:既然桂花不会飞起来,我认为“西风吹来,满地铺金”更恰当些。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我心中暗暗称绝。

经过学生的品析和推敲,一篇篇关于“花”的小古文就这样出炉了。

迎春
路边多迎春。

春日开花,一片黄色,东风吹来,花飞似金。

桂花
校园多桂树。

秋日盛开,花藏叶间,香味扑鼻,西风吹来,满地铺金。

荷花
池塘多荷花。

夏日开花,一片粉色,宛如彩霞;亭亭玉立,好似少女,南风吹来,花摇叶动,美也。

接下来,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在轻松的氛围中,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第4课荷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可要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
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面迎风摆,只坐绿船不划桨。

师:对啊,就是荷花。

今天董老师就把美丽的荷花姑娘请到了教室里,你瞧。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
二、初读小古文
1、师:有一篇小古文也很美,它的名字就叫《荷》。

(板书,齐读)
2、现在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荷的世界!
配乐朗读,生听
3、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相信你们也能读得很好,现在就请你们借助拼音把小古文读一读吧!读好的小朋友坐端正。

这篇小古文一共有几句话?(4句)第一句话谁想来读?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第二句谁来挑战?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第三句肯定难不倒大家了吧,谁会读的?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只剩最后一句啦,谁来挑战?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预设:字音读标准了
评价:你可真能干,每个字音都读得这么正确。

预设:字音标准,读得有感情。

评价:你的字音不仅正确,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字音读标准了,读得太快!
评价:字音读得很标准,不过老师希望你能慢慢欣赏,慢慢读,好吗?
预设:
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你读得多么老练呀!
师:你们可真厉害,已经把这篇小古文读得这么流利和正确了。

4、小组赛读。

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团队的实力,就让我们来个小组比赛吧!每一组读一句。

评价:你们真是不分伯仲,实力相当,
果真是团结力量大,相信咱们全班一起读,肯定能更好!
三、精读、配画
1、学习第一句
(1)师:小朋友真不错,已经把小古文读得这么好了。

我们来给它配一副画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开始吧!请小朋友瞪大眼睛看黑板!
板画,边说第一句,文章第一句就写了画,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第一句。

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

(2)读了这句,大家知道荷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吗?
生:夏天,你怎么知道的?(夏日开花)
(3)过渡:是啊,夏姐姐为我们带来了满池的荷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谁再来读?
(4)师:老师听着,就好像看到了一池的荷花,亭亭玉立,那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呢?
红色和白色的。

(5)师:你怎么知道的?或红或白。

师:原来你读懂了,这池里的荷花有的红,有的白。

(“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的)板画:荷花。

多美呀,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指名一生读。

从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来你很喜欢读这一句话。

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6)齐读课文。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句话吧!
2、学习第二句
(1)师:接下来,该画什么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古文,你读懂了吗?
生:荷梗,荷梗长在哪里?(水中)谁来指一指,荷梗是什么样子的?小古文怎么说的?荷梗直立
板画,边画边说:是啊,荷梗直直地长在水中央呢!谁能读好这半句话呢?
评价:仿佛真的看见荷梗直直地长在水中央呢!荷梗好像被风吹歪了一般!
(2)荷梗画完,我们就要画什么了?荷叶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你怎么知道的?
(3)板画,是啊,荷叶圆圆的,碧绿碧绿的,多好看哪,谁来读?
评价:真圆呀!还能更圆一些吗?
(4)师:圆圆的荷叶像什么呀?(玉盘)你能像古人那样形容一下荷叶吗?
玉盘评价:真有想象力。

小伞,雨伞评价:是啊,圆圆的荷叶为水中的小鱼撑起了一片绿阴。

小船评价:圆圆的荷叶为爱旅行的蜻蜓准备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草帽评价:圆圆的荷叶还为调皮的乡下孩子带去了一片清凉!
烧饼铁饼
(5)荷叶在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更大更圆了,让我们一起读好它吧!(齐读)
3、配乐朗读一二句。

过渡:这夏日里的荷花有的红,有的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话吧!小朋友还可以为它配上动作!
谁来表演?评价:你就像朵美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真美!荷花仙子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

现在我们都是美丽的荷花,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4、学习第三句
师:小朋友,我们的画画画到这里画好了吗?还要画什么呢?(茎)这荷花的茎就是什么?——藕。

茎长在哪里?怎么长得?出示:藕,让学生上来摆一摆藕的位置。

正如小古文所说,引读,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5、学习第四句
藕是什么样子的?指导学生看图,藕断了丝还连着,就叫藕断丝连。

小古文用几个字,就把藕的样子写出来了,谁来读?
出示: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评价:藕虽然长在泥中,但是吃起来非常香甜。

6、过渡:美丽的荷花、直立的荷梗、圆圆的荷叶,原来这篇小古文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呀!让我们徜徉在这盛开的荷花中,一起再来美美地读好它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