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因此,以人为本,应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创造性。
一、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就形成了所谓“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儒家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最早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类”出发,不仅阐发了“仁”的内涵——“爱人”,而且还对人为什么要“爱人”、怎么去爱人,以及用什么方法去爱人等问题,作了经典的说明。
孔子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既然都是一个“类”,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应当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入之加诸君也,吾亦无欲加诸人。
”这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相辅相成的原则,是孔子爱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人和我的既对立又统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要去爱人又要受人爱的“人和我”的关系中,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类”出发,来论述一个人怎样去做,才能真正达到“爱人”的目的这一思想。
同时,孔子还提出一个爱人的方法论原则——“能近取譬”。
这也就是古人说的“设身处地”、今人说的“换位思考”。
“能近取譬”是把个体内在的相亲相爱之情外推于他人和社会,它诉诸于主体的自觉而不是靠外力来强制推行,因而具有巨大的情感亲和性与感染力。
孟子也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认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塘也”,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在吸收西方人本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打破了其历史局限性。
与一般人本主义者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出发,提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预见;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阐释人的解放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明确个性自由的发展目标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个要求”,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六个要求”对照自己、审视自己,用“心”铸造思政课教师的“为师之道”。
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保持家国情怀、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学生;马克思主义The “Six Requirements ”for High -quality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QIN Shusheng,FAN Zhouyi,MEI Kexin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six re-quirements”of being a good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which has pointed the direc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follow the “six require-ments”against themselves,examine themselves,and use “heart”to cast their “way to be a good teacher”.They should be politi-cally qualified,to maintain a sense of patriotism,to innovat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to be strict with themselves,and to have a noble character.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students;Marxism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当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论文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论文推荐文章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探讨论文热度:当今欧美关系两重性探讨论文热度: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热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探讨当今住宅景观设计热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热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探讨全文如下:【摘要】论文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在理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以以自我为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这三个关系的基础上,科学深刻地理解人是真实的社会人;是实践的人;是价值主体这三个规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完满落下帷幕,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总原则,才不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迷失道路和跑偏方向。
改革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重点明确、力度空前,改革是义无反顾的,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在理论上仅仅停留于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提出的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法也很难有质的变化。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武汉大学工程硕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2上半年~2012下半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4.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5.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以 建设社会主义 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思想, 这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 是不可动摇 的。但实际上 , 人民群众 中真正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 并不多 , 更不必说能够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
一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并积极投身于当前社会 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 , 最终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
础上对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论、 经院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强调理论 与群 众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 并且是一个过程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有 目 的、 有计划、 有组织 的实践活动 , 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实
现具体化、 通俗化、 普及化 , 以使 广大人 民群众能够理
要。 [毛泽东在《 ”2 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 的讲话》 中谈
文艺工作时, 曾这样描述 大众 化: 许多同志爱说 ‘ “ 大
个坚持 , 我们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便失去
收稿 日期 :0 1—1 —1 21 1 0
众化 ’但是什么 叫做 ‘ , 大众化 ’ 呢?就是我们 的文艺
践相结合 , 就不会发挥应有 的作用 , 它便是纯粹理 那 众相结合以指导革命 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十 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 的紧密结合 , 也十
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 的紧密结合。例如 , 毛 泽东在 13 年《 9 8 中国共产党在 民族战争 中的地位》 中
具体化、 通俗化和普及化是大众化的一个层面 , 大 两个方面, 即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发展 , 既包括理论 的具体化、 通俗化和普及化 , 更包括人 民群众在实践基
人 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 ,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 发展、 促发展 ,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院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
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师生发展作为教育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和教师是学院的中坚力量。
要想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师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院领导要以身作则,亲自关心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学院要注重培养教师团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培养学生方面,学院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术研究和学科竞赛,让他们在学院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强化规章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强化规章制度,确保学院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学院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学院要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激励优秀教师和学生,促进学院的良好发展。
学院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全体师生都能充分了解学院的管理规定,遵纪守法,共同维护学院的良好秩序。
三、激励机制完善,促进师生发展为了鼓励师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让师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激励。
在教师方面,学院可以定期评选“教学能手”、“科研明星”等荣誉称号,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金,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学院还可以设立“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学团队”等奖项,表彰那些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在各个领域中,都应该把人放在首位,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和利益,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教育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全面的发展机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都有所不同。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校应该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强调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实践性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友爱心、合作意识等,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健康、积极。
高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帮助贫困家庭等,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需要注重自主学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教师中心的,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
现在,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自我学习体系。
高校可以开设一些自主学习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作者:解林峰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09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针对特定群体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这一特定群体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德才兼备和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形成,它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
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主体,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的。
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
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推进,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教育。
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培训。
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社会思潮、社会现象,这就凸显了意识形态的批判性。
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彼此进行斗争,相互进行批判;二是通过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也面临多种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作为文化核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隐藏在商品后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主流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往往并不一致,而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用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对各种不利于我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潮与现象进行批判,在批判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分析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分析作者:王文旭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等院校辅导员教师应该改变大学生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的效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育模式的实践,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积极进行对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任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35-02高等院校辅导员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传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良师益友,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中坚力量。
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重要地位,但是却很少把辅导员当成实施马克思理论教学的重要力量,这样很难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应该把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交给高校辅导员,让辅导员在课堂上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实际上,高校辅导员是促进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重要渠道。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内在作用(一)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关键的目的是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第一点,培养内心的精神境界,将马克思理论充实到自己的内心。
第二点,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把马克思理论转变为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改造世界和进行自我的转变,用我国传统哲学的观念来讲就是“成物”与“成己”。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具有启发作用。
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不仅仅取决于经验和观察,而且还取决于理论思维的能力。
理论思维能力就是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想要获得成功少走弯路的先决条件。
增强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必须要把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从科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社会,人类思维发展和自然的最基础科学,为很多种类的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
现代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类课目不断分化的同时也不断的整合,这就让科学体现出整体化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与科学关系联系的十分密切,这就充分的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作者:刘艺娜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10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主要体现了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是历史的、发展的,即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强调大众化,就是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都是以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为基础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存在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0-0191-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10.123一、引言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相关内容做了分析,以人为本就是一条红色革命道路一样始终贯穿着世界人民的发展历程,就如新中国建立初期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发展的理论核心,之后又与邓小平理论的结合才有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一直作为我国执政的核心思想,对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贯彻着。
二、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具体表征和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项伟大的革命理论成果,对后世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就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征和价值意义所在(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马克思主义从一定方面上来讲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学说的体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分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革命,政治经济学又包含商品经济结构设计和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其中其根本目标和最终结果就是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让人们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社会[1],马克思主义最开始是以工人阶级为革命基础,以工人阶级为核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革命的武器,促进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继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19世纪乃至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社会科学成果,为促进世界人类解放和革命起到了先驱的效果。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作者:张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3期张炜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有着“压舱石”的作用。
在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培养学生专业学科素养及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管理既是基础,更是重中之重。
只有贯彻人本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获得感;才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问题;才能培养出勇于担当、不懈奋斗,能够承担民族伟大复兴重任、优秀的新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
基于此,文章对“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以人为本”思想内涵及特点新时代背景下,将人本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是一种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内在需求。
只有顺应新的发展形势,使思政教育管理接地气,才能聚人气、入人心。
这需要从人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说起。
(一)内涵现阶段,无论是西方的哲学研究领域还是我国的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本主义哲学定论。
在古代,我国的儒、法、墨家都曾提出过“人本”主张,最为著名的便是孔子的“以民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在于“人本”,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而在高校教学中理解人本思想,便是突出学生的学习、发展主体地位,以发挥其作用、价值与意义的视角实施教育与教学管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
(二)特点将人本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普适性。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实施目标是让大学生成为人格独立、具有先进思想、坚定政治立场的人,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及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第二,综合性。
在人本思想的主张下,学生是中心,教师及教务管理者应为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提供便利,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营造良好的求学氛围,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内心情感变化及自我意愿等,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摘要】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平台,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和成就。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管理人才方面下功夫。
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加强学院内部的团队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提升学院整体竞争力,更能够确保学院持续发展,为实现教学和科研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是学院持续发展的基石。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水平、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马克思主义精神、管理人才、员工需求、内部沟通、团队建设、竞争力、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是向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平台,更承担着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治信仰、思想品德高尚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于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作为学校的重要学科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教学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和引领。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影响。
1.2 阐述管理水平对于学院发展的意义管理水平对于学院发展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中的重要学院之一,在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学院的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以人为本”意味着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队伍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培养平台和载体,鼓励教师深化学术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严格选拔高层次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学院,提升学院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
“以人为本”还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院的宝贵财富,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和栋梁之材。
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还意味着加强学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要建立一套科学、民主和透明的管理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要加强学院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
学院的管理者要始终站在服务之中,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他们的困难。
要培养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以人为本”还意味着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院的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学院应当倡导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塑造健康的学院精神,培养高尚的学院品质。
要注重人文关怀,关爱教职工和学生,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以人为本_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

2010年第7期(总第234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7,2010(Cumulatively NO.234)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黄振宣,唐爱琼[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中体现、突出人文关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作者简介]黄振宣,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唐爱琼,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硕士,广西南宁530007[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7-0030-04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人文关怀的缺失,这不仅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本身缺乏吸引力,而且导致其实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寻求切实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中体现、突出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随着和谐社会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文关怀被广泛应用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
自中共十七大报告正式使用“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并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来,人文关怀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1]。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管理水平上,一些学院存在着各种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员工发展空间不足、师生关系不和谐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也妨碍了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成长。
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管理理念和方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倡导将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在管理中注重关爱员工、尊重个性、激发潜能。
这种管理理念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得到广泛认可,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水平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研究其在管理中的应用、重视教职工的发展和需求、关注学生个性与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希望能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在管理学领域,人才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中,教职工和学生更是人才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更好地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进而提高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可以促进教职工和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重视个体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的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在学院中的应用,重视教职工的需求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提升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决定了管理的方向和路径。
要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位教职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
学院要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晋升和晋升的机会,激励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尊重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学院要建立起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教职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学院管理者要虚心倾听,认真研究,及时采纳有益的建议,使教职工在管理决策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度。
3.关爱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学院要重视教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努力营造和谐、舒适的工作氛围。
要建立健全的员工关怀制度,关注教职工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二、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教职工活力1.健全学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各部门和岗位,明确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要拓宽管理层次,优化决策程序,加强横向协作,提高管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效益。
2.激励教职工的工作动力。
学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根据教职工的贡献和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晋升,激励他们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和创新能力。
要强化目标管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教职工的个人目标与学院目标的统一。
3.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学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和透明,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要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管理文化1.倡导团结合作的管理理念。
学院要倡导“团结合作、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弘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学院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水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等学校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的机构,致力于培育
拥有马克思主义风格、具有高度政治素质的各类人才。
然而,如今的教育环境与以往相比
存在着较大的变化,学院需要不断调整管理模式,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首先,学院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员工一定要对马克思主
义的精神和理论有深入的认识,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良好的应对能力,才能在教育过程中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学院应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对学院的教学和行政管理进行综合管理。
这样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互通,提高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工作效率。
再者,学院应该树立科学公正的考评制度。
教师和员工的考核标准应该根据岗位要求,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公正而科学地考核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要防
止在考核中出现人情、面子等不正当行为,确保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最后,学院应该积极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
建立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福利制度,保
障员工的劳动权益。
同时,设立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激
发员工的创新和热情,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
只
有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提供发展和学习的机会,加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才能创造出适
应于时代需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保证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追求 日趋 复杂 ; 在经济全
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下 , 西方 敌对势力 加紧推行 西化、 分 化 中国的阴谋 , 西方思 想 、 化思 潮大量 涌入 , 国社 文 我 会 出现了一些不 良的社会风气 和消极 腐败现 象。国际 国内形势 的变化使涉世不深 的青 年学生面对纷繁复 杂 的形势与变化 , 往在不 同程 度上 会产 生 困惑 与失 落 往 之感。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 育 , 是我 国社会 主义 事业 既
以人 为本 增 强 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 教 育 的有 效性
张 纯, 杨春 燕
( 东北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 院 , 哈尔滨 10 4学发展观的核心 , 同时也应该是 高校 马克 思主 义理论教 育 的核 心。胡锦 涛总书记提 出
过“ 如何更有效地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装 大学生头脑 , 引导大 学生树立 正确 的世 界观 、 生观和 价值观 ” 人 问题 。 目 前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有效性 不足 的情况 , 求以人为本必须是所有 高校 教师进行 思想政 治教育的 出发点和 目的地 , 要
其作 为政 治理 论 教育 , 于强 调其 政治性 、 向性 , 过 导 而
忽视其服务功 能 。在 这种 情况下 , 教育者 不会 去思考
义理论教育工作高度重视 , 采取许 多重大举措 , 已取 并
得显著的效果 。但 随着 国际 国 内形势 的变 化 , 学生 大
在 马克思 主义理论 教育 中如何 融入对教育对象综合素 质的提升 、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培 养 , 可能使教育 很
对 提高 自身素质与能力有着强烈 的需求 。
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我 国主流 的意识形 态 , 马克思
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 观 、 生 观和 价值 观。 在 明确 人 ”
了大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核 心 内容 的 同时 , 刻揭示 深
了大学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的本质 要求 , 即增 强高 校马克
关注 学生的需求 , 解决实际 问题 ,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 育的有效性 , 而实现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从 关键词 : 为本 ; ; 以人 高校 马克 思主 义理论教 育 ;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 8 16 A 1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9— 0 3— 3 10 —73 ( 0 0 0 0 1 0
思 主义理论教育 的有效性 。
主义理论 教育 具有 着很 强 的政治性 倾 向, 政治导 向 起
的作用 。但 同时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还有思想方法教 育 的重要功能 , 以大学生 世界 观发育 发展 的基 本矛 它 盾为原点 , 着眼 于学 生观察 、 解决 实际 问题 的立 场、 观
点、 方法 , 着重进 行理论 思 维和思想 方法 教育 ; 马克思 高校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 的价值 不仅在 于为学生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形成 良好 的思想 道德修养 奠定 理论基础 , 同时 也关 系到 我 国马克思 主义 理论 事业后
继有人 、 关系到 中华 民族 的历 史走 向及对 世界社 会 主 义事业 的重 大影 响。因此 , 中央对高 校 的 马克思 主 党
主义理论教育还 兼具 有综合 素质 教育 的重要功 能 , 它
涉及道德 品质 、 人格 、 智能 、 知识技能培 养的诸 多方面 , 与个人 自由全面 发展 在实 质上是 一致 的。然而 , 国 我 高校 目前在进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往往单纯地将
限于空洞的说教 , 而被教育者持这种思想则会产生逆 反心理 、 厌学情绪 , 从而 出现 淡化政 治 的倾 向, 最终 影
响教育 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 : 张纯(94 ) 女 , 牟平人 , 16 一 , 山东 副教授 , 硕士 , 事毛泽 东思想 和思想 政治 教育研 究 ; 从 杨春燕 (95 ) 女 , 18 一 , 内 蒙古呼伦贝尔人 , 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硕 士研究 生 。
一
l 一 3
2 .忽视 了大学生解决现实 困惑的诉 求 随着 我国社会 主义改革 的不 断 深化 , 会经 济成 社
分、 组织形式 、 就业方式 、 利益关系 、 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
并从他们 的需要 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 1 .马克思主义 理 论教 育 应关 注 大学生 素质 能力 的培养
的思想特点与价值 观念 也在 发生 变化 , 在贯 彻落实 科 学发展 观的实 践 中, 以人 为本 的视 角 审视 高校 的马 从
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 , 发 现高校 的马克 思主义 理论 教 会
育表现 出许多 不适应 的方 面 , 响 了马克 思 主义理 论 影
收稿 日期 :0 0—0 21 4—3 0
主义 、 毛泽东思想 和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 系教 育 和武装学生 ,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事业 培养合 格建 设 为 者和可靠 接班人 的庄严 使命 。胡锦涛总 书记提 出 : 如 “ 何更有效地 用马克 思主 义理论 武装 大学 生头 脑 , 引导
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等等 , 有具有 较高 的综合素质 和 只 能力的人 才能在竞 争 中居 于有 利地位 。因此 , 大学 生
马克思 主义是我 们立 党立 国的根 本指导 思想 , 是 全党全 国人 民团结奋斗 的共 同思 想基础 。高校是 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 与教 育 的重 要 阵地 , 承担 着用 马克思
教育 的有效性 。
1 忽视 了大学 生提高 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需求 . 随着社会竞争 的 日趋激 烈 , 大学 生 面临着诸 多 的 压力 , 如学业压力 、 就业压力 、 际交 往压力 , 由此产 人 并
。
21 00年 9月 第 2 第 9期 9卷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el gagC lg d ct n o r l f i nj n oeeo E ua o n H o i l f i
S p2 1 e.0 0
V0. 9 No 9 12 .
di1 .9 9 ji n 10 —73 .0 0 0 .0 o:0 3 6/.s .0 1 8 6 2 1 .9 0 6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