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明湖居听书》教案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听书能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理解听书内容,提高听力技巧和听力水平。

•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听书能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文化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听书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背景介绍明湖居听书是一个在线听书平台,提供各类精彩的有声图书资源。

本课将通过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进行听书教学。

2. 教学材料•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声读物的优点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步骤二:阅读指导•提醒学生在听书之前,可以先简要了解书籍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注意听书的技巧,如注意集中注意力、提前预测故事走向、理解语速和语调等。

步骤三:听书过程中的教学•分段播放有声读物,每段结束后进行简短的讨论和理解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物形象、情节走向、主题等。

步骤四:听后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听后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学习评价•通过听后讨论和总结的质疑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步骤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进行听书感想或读后心得的书面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表达。

4. 教学方法•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分段播放法:将有声读物分段播放,每段结束后进行讨论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对话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 评价方式•学生听书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回答和观点表达记录。

•学生书面作业:评价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重要段落。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明湖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2)理解作者对明湖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湖居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与明湖居相关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5. 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文章重要段落。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估其在人物分析、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问题。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明湖居听书》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明湖居听书》word教案
三.板书设计
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愈唱愈低——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声音的起伏不平————————-演唱技艺高超)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赏析白妞演唱部分(7、8)
1.请学生找出这两节中的比喻句,谈谈感受
(1)看得见的景象:“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歌声嘹亮华丽,纷闹繁多,给听者满耳乐声、满眼色彩的感觉)
2.赏析演唱片段(7—8)
(1)齐读7、8小节。
思考:她的演唱可分为几个环节?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起初低唱,接着高歌,然后降调回旋,回旋后越来越低直至声音休止,短暂的沉寂之后突然爆发,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结束。
(2)指出这两节中表现其演唱过程的词语: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愈唱愈低——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第一课两个人物的表演作了细致的分析,我们都急切地想知道白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对吧?现在就为你揭晓。
二.重点分析欣赏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为了突出白妞超凡的演唱技艺,在白妞演出之前,作者运用了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以戏园子的盛况空前作映衬,以琴师演奏技艺的高超来衬托,以黑妞不俗的演唱作铺垫,令人对白妞的演唱不禁心驰神往。
五.板书设计
看得见的景象——歌声嘹亮华丽
经历过的事情——声音节节高起
体验过的感觉——歌声悦耳动听
想象出的形象——歌声急促变化
六、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二、三;练习册
(2)经历过的事情:“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声音节节高起,让人惊讶不已)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明湖居听书》是一篇描绘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散文,作者王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形象以及文化氛围。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使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文章主题《明湖居听书》以明湖居茶馆为背景,通过听书人的讲述,展现了清朝末年天津卫地区的社会风貌。

文章主题为“市井百态”,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介绍明湖居茶馆的概况,中间部分通过听书人的讲述,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1)明湖居:天津卫地区著名的茶馆;(2)听书:古代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故事、说书人等;(3)市井百态:指民间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主题、结构等,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

3.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

(2)引导学生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明湖居听书》。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回答问题。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翻译。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例句演示。

(3)学生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明湖居相关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体会。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析式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号上,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说书的反应:(见课本)7.如何写声音的?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五)、知识平台通感的概念:/“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钱钟书《谈艺录》)/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试问、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例:*他一下子掉进冰窟里。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结合练习二讲讲通感的作用)(六)、知识迁移问:这段文字怎样写音乐旋律的变化情况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明湖居》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的内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一本《明湖居》有声读物或录音机等播放设备。

2. 一份《明湖居》原著及注释资料,以便于辅助讲解和答疑。

3. 课堂展示工具,如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4. 学生作业本或笔记本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明湖居》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明湖居》的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

第二步:听书1. 老师将《明湖居》有声读物播放出来,让学生认真倾听。

2. 在听书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总结,并加以点拨和讲解。

3. 听完一段内容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步:阅读1. 在听书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注释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读后感或笔记等记录方式。

第四步:讨论1.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明湖居》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 通过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1.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明湖居》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做阅读理解题等。

2. 通过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听书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明湖居》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明湖居听书》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2. 解释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 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例句应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第四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五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明湖居听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明湖居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明湖相关的诗词或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标准、节奏分明。

随后,挑选学生进行背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湖居的作文。

3. 调查了解更多关于明湖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湖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作文等方面。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第四章: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进行讨论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明湖居听书》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析式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四)提问讨论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对写白妞有什么作用?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

体会其作用。

参考内容: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

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

写琴师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说唱艺术雅俗共赏/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正面描写“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1、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侧面描写9、如何写声音的?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五)、知识平台通感的概念:“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明湖居听书》,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语法正确性和思维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明湖居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明湖居听书 优秀教案

明湖居听书 优秀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2.难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

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

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

(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

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

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明湖居听书》word学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明湖居听书》word学案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领悟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写法,提升赏识曲艺艺术的情味。

2、学习侧面描绘和正面描绘相联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查词典、看说明,打扫文字阻碍,熟读课文。

查找作者资料,认识写作背景,增添知识累积。

语音字形词义字词累积刘鹗简介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一、导入新课听《秋天密语》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虑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如何?二、资料交流作家、作品简介《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省。

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

《老残游记》和《政界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检测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说以下词语遽观止:伏贴:千仞:周匝:三、整体感知1)《明湖居听书》主假如听谁说书?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状况?四、要点段商讨、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要点词语:演唱的开始——演唱的发展——旋律的跌荡——演唱的热潮——演唱的结束——2、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成效?比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痛快”(通感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令人愉快)认识通感的知识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绘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一样感觉相互交流、交织,相互挪动变换,将原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加开朗、奇特的一种修辞格。

如:细风过处,送来缕缕幽香,忧如远处高楼上迷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3、比较阅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嘈嘈切切错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教案一明湖居听书(中职教育).docx

教案一明湖居听书(中职教育).docx

鋼湖居听吊【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彖來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2、学习用场而烘托、人物映衬、侧而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教学难点】川感受和形彖來比喻无形的声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刘鹑(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刘鹦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站之一。

《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屮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了手,在客观上冇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木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木立场是落后的,英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口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彖,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叔景状物,时冇可观”。

三、关于本文《明湖居听书》节选白《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作者清末刘鹦,笔名洪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 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板书设计
看得见的景象——歌声嘹亮华丽
经历过的事情——声音节节高起
体验过的感觉——歌声悦耳动听
想象出的形象——歌声急促变化
六、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二、三;练习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白妞出场前的两个人物的表演作了细致的分析,我们都急切地想知道白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对吧?现在就为你揭晓。
二.重点分析欣赏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为了突出白妞超凡的演唱技艺,在白妞演出之前,作者运用了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以戏园子的盛况空前作映衬,以琴师演奏技艺的高超来衬托,以黑妞不俗的演唱作铺垫,令人对白妞的演唱不禁心驰神往。
(2)经历过的事情:“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声音节节高起,让人惊讶不已)
(3)体验过的感觉:“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去一个毛孔不畅快。”(歌声悦耳动听,使人身心俱泰)
三、写作特色
A、形象生动
(1)两个次要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着重描写他们的外表,却将他们的弹奏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2)白妞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白妞的表演刻画得十分动人,使人有亲临现场观看其表演的真实感。
B、语言贴切、清新、细腻的特点
(1)贴切:就是能使表达效果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白妞“又将鼓锤子轻轻地点了两下“,这个“点”字十分恰当,它与“轻轻”相配合,写出了鼓锤子敲打羯鼓的灵巧、轻快。
1.赏析出场片段
(1)请一学生朗读描绘白妞出场的第6节。
(2)提问1:在白妞出场的这个片段中,我们见到的白妞长得如何?
明确:不过中人以上之姿的外貌。
(3)提问2:白妞未出场之前,同学们想象中的白妞是何模样?
明确:漂亮。
(4)提问3:作者为什么不把白妞写得“色艺俱佳”呢?
明确:《明湖居听书》描绘的中心是白妞精湛的表演艺术,过多地渲染人物的形象抓住人物的内在气质来传神。
(4)想象得出的形象:“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声音高亢尖细,令人暗暗叫绝)“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歌声急促变化,回旋激荡,扣人心弦)
二.最后一段(9)分析
1.请一男生朗读最后一段。
2.作者在写听众对白妞说书的反应时,除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外(一致肯定),着重写一湖南少年的谈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和“三月不知肉味”两句话的体会,认为用前一句来形容.白妞歌声的好处,“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远不如“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旁人亦有同感。作者就是这样借听众之口,高度评价了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和惊人的艺术效果。
三.板书设计
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愈唱愈低——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声音的起伏不平————————-演唱技艺高超)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赏析白妞演唱部分(7、8)
1.请学生找出这两节中的比喻句,谈谈感受
(1)看得见的景象:“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歌声嘹亮华丽,纷闹繁多,给听者满耳乐声、满眼色彩的感觉)
2.赏析演唱片段(7—8)
(1)齐读7、8小节。
思考:她的演唱可分为几个环节?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起初低唱,接着高歌,然后降调回旋,回旋后越来越低直至声音休止,短暂的沉寂之后突然爆发,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结束。
(2)指出这两节中表现其演唱过程的词语: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愈唱愈低——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2)清新:就是不用陈词滥调,而力求创造新的说法,使人感到清爽新鲜。比如,将琴师的脸比作“风干的福橘皮似的”;说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细腻:就是能让意思表达得细致入微。对白妞的演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将其表演表现得出神入化。
四、总结
刘鹗带领我们去欣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如果你要全面感受现场气氛,你必须到现场了。所以我们同学可以去听听家乡的苏州评弹,来与白妞的表演比较。
(5)提问4:文中哪几个字体现了白妞的风度神韵?
明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气质。
(6)提问5: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通过眼睛写她的气质:“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体现她的气质。这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