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
(1898—1948)
现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学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 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 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 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 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 清白,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
景?
研读第4—6小节
作者如何写荷塘中的景物? 顺序:荷叶——荷花——荷香——清风—
—涟漪 有主次,有动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 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 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 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 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 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 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哪里走》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 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 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 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 联想。
时间
事件
1922年(24岁) 创作《匆匆》等
1923年(25岁) 创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925年(27岁) 经俞平伯推荐,至北京清华学校 大学部任教,开始了抗战前12年 宁静的清华大学教授的生涯。
担任中文系主任,创作《背影》 1927年(29岁) 创作《荷塘月色》 1930年(32岁) 发妻不幸在扬州病逝 1932年(34岁) 与陈竹隐女士结婚
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 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 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 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 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 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 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 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 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 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 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 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 “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 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 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 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 滑洁净;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创作《给亡妇》
时间
事件
1931年起 获去英国访学一年的机会,著有《欧游杂记》 (33岁起) 《伦敦杂记》
1937年起 随校南迁至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后集中精 抗战八年 力于教学
1945年
参加了著名十教授电文的署名 ,以民主人 士的身份呼吁国共和谈
1946年
返回北平后,继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教务繁 忙,但著作丰盛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 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 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 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 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研读课文
研读第1—3小节
1、作者去荷塘的缘由是什么? 2、为何谈到小路幽僻,树影看去阴森森的? 3、作者烦恼的什么?希求的是什么? 引申提问 作者为何选取荷塘为写作对象?为何选取月下之
《语文拾零》
《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 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 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 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 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 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
修辞手法: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 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 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时间
1898 年 1917年 1920年 读书期间
1921年
事件
出生于江苏海州 ,祖籍绍兴 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跳级考入本科中国哲学系报刊 发表新诗与翻译作品 在扬州成婚 开始了五年的中学教员生活 深以辗转之苦
1948年8月 “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舍 施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因患胃 溃疡穿孔,并发肺部炎症,不幸逝世。
朱自清是新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文章破 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值得你珍藏的朱自清所著的书籍
散文集:
《踪ຫໍສະໝຸດ Baidu》诗文合集 《欧洲杂记》
《背影》
《伦敦杂记》
《你我》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
(1898—1948)
现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学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 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 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 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 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 清白,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
景?
研读第4—6小节
作者如何写荷塘中的景物? 顺序:荷叶——荷花——荷香——清风—
—涟漪 有主次,有动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 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 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 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 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 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 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哪里走》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 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 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 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 联想。
时间
事件
1922年(24岁) 创作《匆匆》等
1923年(25岁) 创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925年(27岁) 经俞平伯推荐,至北京清华学校 大学部任教,开始了抗战前12年 宁静的清华大学教授的生涯。
担任中文系主任,创作《背影》 1927年(29岁) 创作《荷塘月色》 1930年(32岁) 发妻不幸在扬州病逝 1932年(34岁) 与陈竹隐女士结婚
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 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 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 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 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 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 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 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 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 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 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 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 “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 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 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 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 滑洁净;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创作《给亡妇》
时间
事件
1931年起 获去英国访学一年的机会,著有《欧游杂记》 (33岁起) 《伦敦杂记》
1937年起 随校南迁至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后集中精 抗战八年 力于教学
1945年
参加了著名十教授电文的署名 ,以民主人 士的身份呼吁国共和谈
1946年
返回北平后,继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教务繁 忙,但著作丰盛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 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 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 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 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研读课文
研读第1—3小节
1、作者去荷塘的缘由是什么? 2、为何谈到小路幽僻,树影看去阴森森的? 3、作者烦恼的什么?希求的是什么? 引申提问 作者为何选取荷塘为写作对象?为何选取月下之
《语文拾零》
《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 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 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 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 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 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
修辞手法: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 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 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时间
1898 年 1917年 1920年 读书期间
1921年
事件
出生于江苏海州 ,祖籍绍兴 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跳级考入本科中国哲学系报刊 发表新诗与翻译作品 在扬州成婚 开始了五年的中学教员生活 深以辗转之苦
1948年8月 “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舍 施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因患胃 溃疡穿孔,并发肺部炎症,不幸逝世。
朱自清是新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文章破 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值得你珍藏的朱自清所著的书籍
散文集:
《踪ຫໍສະໝຸດ Baidu》诗文合集 《欧洲杂记》
《背影》
《伦敦杂记》
《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