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课件-荷塘月色-PPT(配教师用书教案)
答案
荷塘月色
景物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特点
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羞涩,如明珠、星星、美人
缕缕,如渺茫的歌声 颤动,如凝碧的波痕
脉脉
修辞方式
比喻 拟人、比喻
通感 比喻、拟人、夸张
拟人
荷塘月色 全体诵读第4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 描摹荷塘美景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茂密荷叶— 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
答案
通感的手法
荷塘月色
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示例:
“风来花底鸟语香” 将听觉转化为嗅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荷塘月色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 表达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1.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 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 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 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 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2.“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 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本是描写一个青 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此处借其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 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答案
荷塘月色 3.“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 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 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 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 乡之情来排遣忧愁。
《荷塘月色》(完美版)PPT课件
2、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
①曲折、幽僻、 树多,幽僻是基本 的特点。曲折和树 多构成幽僻的重要 条件。
②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 朦胧胧的诗意。
3、作者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依 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17、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 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 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 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 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10、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 冷静”的双重性格?
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 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11、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 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 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 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 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 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 不宁静的表现。
整体感知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4—6)描写荷塘佳境,由近及远 由平面及空间,各方位的展示荷塘美景。
第四部分( 7—8)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 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高考链接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课件30张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 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 “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然而,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 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 黄或矛盾,内心忧郁而无法平静,于是他写下了这篇 文章。
用叶子和花写月光 泡
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
用云写月光
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
追
求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自
自由随性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由
无拘无束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
喜欢独处
独享美景
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找出相对行踪里直接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用 1-2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心情。
行踪
句子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
荷香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
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流的水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
阴森瘆人
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白月光在照耀,一切都是刚刚好
小煤屑路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点评“画”字
• 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 “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 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 的,与“倩影”搭配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 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 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 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 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 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 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 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 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研读第五小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 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 的梦。
这两个字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点评“泻”字
• 以流水比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 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点评“浮”字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 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青青的荷叶 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 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
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 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 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 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 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 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 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 “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莹的 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 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 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 下的印记。
1《荷塘月色》课件27张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三、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四、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 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8
(2)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侧面描写)
1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 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 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 “漂”替代“浮”呢?
16
泻
17
浮
18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 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 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江苏扬州 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坚强的民主战士。
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 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 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 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
朱自清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 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
运动、“一·二九”运动,“毛 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1924年出版了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轰动
文坛,成为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著作有20多种,200多万字。散文
《荷塘月色》ppt课件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 “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 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 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 内,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对接高考
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 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 ,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 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 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 “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 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 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 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 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 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 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 “这风味清佳”!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第1—3段 (不宁静→静)
第4—6段 (静→受干扰)
第7—10段 ( 静→回家 )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 sè
bó qiàn fàn
• 羞涩 斑驳 倩影 梵婀玲
•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niǎo nuó 袅娜
.
16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4
.
5
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
轻飘柔美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 状态。
• 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 的月影之真、美。
第六段 荷 塘 的 四 面
远远近近 高
杨柳
高低低 阴阴 的 乍看像
烟雾般
整
树梢
远山
体 的
树缝
灯光
风 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采 莲 赋
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 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 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第三段:这一段抒情兼议论,写作者独处时的心境。
赏析第四段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 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 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 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脱而不可得——看妻熟睡,内心平静了一些。
文眼: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 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与戴望舒一样对国家命运的担 忧。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家 静
《荷塘月色》ppt课件
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
阴森瘆人
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白月光在照耀,一切都是刚刚好
小煤屑路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悠踱闲 着。这一片天地好
焕然一新
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抑郁不畅。
这种愁闷很浓重吗?
不是。 因为“淡淡”的月光,虽不尽如人意,却让作者觉得这“很好”。 这样的话语表明,作者心中笼罩的是一层淡淡的愁云。
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蜿蜒小曲折煤屑路。这是一条
幽僻寂静
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
根本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 该另有一番直样接原子因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
条件成熟(静)
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
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
上门出去。
不宁静——寻找宁静
析
作者为什么要“月夜出门”去荷塘?
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 (斑驳)、柳影(如画)、光影(似曲)。 写月光、薄雾、花叶、柳影时,哪 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泻、浮、洗、笼、画。
写景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
动词赏析
“泻”字,以流水比喻月光,化 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的流动感,极富情趣。
行踪
句子
心情
家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情景交融
情
.
景 48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
49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
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
.
2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31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 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 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 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 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 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
32
方现以相通
法另一互感
。 一种交:
种感通利
感觉的用
觉来心各
的描理种
修述现感
辞表象觉
.
, 33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以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乐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景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写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哀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情 得到真正的宁静。
.
44
第四部分(7、8)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荷塘月色》ppt课件1
作业
1、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像作者那样“不宁静”的 心绪,要想真正摆脱“不宁静”就要用于面对 现实。在当时,给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 革命,二是反革命。作者则选择了“暂时逃避 一法”,所以作者在“不宁静”时夜游荷塘。 阅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夜游荷塘有没有找到他 所向往的“宁静”?作者的出路在哪里?给我 们什么样的启示? 2、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一、二、三题。
【字词 】
• 齐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幽僻(pì ) 蓊蓊郁郁 (wěng) 弥望(mí ) 袅娜(nuó) 妖童媛女 (yuàn) 羞涩(sè) 倩影(qì ng)鷁首徐回 (yì ) 梵婀铃(ē) 敛裾(jū) 独处(chǔ)
划分层次 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一 (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通感
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 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 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 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 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 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 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 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 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 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弥望的叶子
像亭亭舞女的裙
羞涩的打着朵儿
袅娜的开着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来路(2)—思索(3)—荷塘(4)—月色(5)—四周(6)
第二段
1、找出小路的特点。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 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 寂寞 3、“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 曲折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幽僻 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有关课件(一)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有关课件(一)中职语文课件-荷塘月色教学内容•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课文中的古文阅读技巧与方法探究•课文中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考教学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复印件•PowerPoint或其他演示工具•学生手册和笔记本•黑板、粉笔•扩音设备(如果需要)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与理解《荷塘月色》,了解作者林语堂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
2.学习古文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中职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设计说明本课件以《荷塘月色》为主线,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并把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话题的兴趣。
2.预习导引(10分钟)–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激发对荷塘月色的想象和感受,引入课文主题。
3.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
–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老师及时解答。
4.复述课文(10分钟)–学生轮流复述课文的内容,可以参考书中的概括文章。
5.分析古文技巧(15分钟)–给学生讲解一些古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
6.课文分析与讨论(2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句子,学生就其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7.文化背景与哲思启示(15分钟)–通过讲解《荷塘月色》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哲学问题。
8.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课后反思本堂课通过《荷塘月色》的阅读和分析,培养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有不足,下节课应该加强相关训练和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 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 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 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 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 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 滑洁净;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 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 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 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 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
时间
事件
1922年(24岁) 创作《匆匆》等
1923年(25岁) 创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925年(27岁) 经俞平伯推荐,至北京清华学校 大学部任教,开始了抗战前12年 宁静的清华大学教授的生涯。
担任中文系主任,创作《背影》 1927年(29岁) 创作《荷塘月色》 1930年(32岁) 发妻不幸在扬州病逝 1932年(34岁) 与陈竹隐女士结婚
景?
研读第4—6小节
作者如何写荷塘中的景物? 顺序:荷叶——荷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香——清风—
—涟漪 有主次,有动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 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 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 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时间
1898 年 1917年 1920年 读书期间
1921年
事件
出生于江苏海州 ,祖籍绍兴 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跳级考入本科中国哲学系报刊 发表新诗与翻译作品 在扬州成婚 开始了五年的中学教员生活 深以辗转之苦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 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 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 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哪里走》
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 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 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 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 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 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 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 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 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 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 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 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 “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1948年8月 “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舍 施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因患胃 溃疡穿孔,并发肺部炎症,不幸逝世。
朱自清是新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文章破 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值得你珍藏的朱自清所著的书籍
散文集:
《踪迹》诗文合集 《欧洲杂记》
《背影》
《伦敦杂记》
《你我》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 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 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 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 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研读课文
研读第1—3小节
1、作者去荷塘的缘由是什么? 2、为何谈到小路幽僻,树影看去阴森森的? 3、作者烦恼的什么?希求的是什么? 引申提问 作者为何选取荷塘为写作对象?为何选取月下之
《语文拾零》
《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 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 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 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 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 联想。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
(1898—1948)
现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学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 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 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 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 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 清白,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
创作《给亡妇》
时间
事件
1931年起 获去英国访学一年的机会,著有《欧游杂记》 (33岁起) 《伦敦杂记》
1937年起 随校南迁至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后集中精 抗战八年 力于教学
1945年
参加了著名十教授电文的署名 ,以民主人 士的身份呼吁国共和谈
1946年
返回北平后,继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教务繁 忙,但著作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