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多音字:

chǔ 处理(动词) chù 处所(名词)


qū曲折 qǔ曲调

薄 báo 很薄(口单) 颤 bó 淡薄(书双) bò 薄荷
hé荷花(名词) hè负荷(动词)
mài 脉搏 mò 脉脉含情
chàn 颤动 zhàn 打颤 颤栗
音近字:霎shà时
辍chuò(笔耕不辍)
荷塘月色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喜 欢花,每个人都喜欢不同的花, 那同学们喜欢什么花?
这节课的作者就非常喜欢荷 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是 怎么描写他所看到的的荷花的?
荷塘月色的很出名的散文,有写 的很多很漂亮的景。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25年应聘到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文学系主任。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贫病中逝世。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开篇点题

想起荷塘

因情设景

小路漫步 独处感受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
淡淡的 哀愁
不宁静 求宁静
淡淡的 喜悦
得宁静
失宁静
圆形结构
全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 美的情。开篇点题,想起荷塘,因情设景,小路漫步,独 处感受,情景交融,月下荷塘,塘下月色,荷塘四周,触 景生情,联想往昔。圆形结构: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 静、失宁静。其写景特点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结构独特。文章 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课件-荷塘月色-PPT(配教师用书教案)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课件-荷塘月色-PPT(配教师用书教案)

答案
荷塘月色
景物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特点
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羞涩,如明珠、星星、美人
缕缕,如渺茫的歌声 颤动,如凝碧的波痕
脉脉
修辞方式
比喻 拟人、比喻
通感 比喻、拟人、夸张
拟人
荷塘月色 全体诵读第4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 描摹荷塘美景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茂密荷叶— 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
答案
通感的手法
荷塘月色
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示例:
“风来花底鸟语香” 将听觉转化为嗅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荷塘月色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 表达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1.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 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 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 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 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2.“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 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本是描写一个青 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此处借其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 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答案
荷塘月色 3.“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 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 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 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 乡之情来排遣忧愁。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 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 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 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 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 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 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现 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熟悉生字词:
• 乘凉 • 蓊蓊郁郁 • 独处 • 袅娜 • 霎时 • 脉脉 • 梵婀玲 • 媛女 •裳 • 敛裾
chéng wĕng chŭ
弥望 踱步
niăo nuó 煤屑
Shà mò
羞涩
fàn ē 倩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 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 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 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 泽的光滑洁净;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 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 “刚 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 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w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 创作新诗,为早期文学 研究会成员。
w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 最早的新诗刊物《诗》。
w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w 1924年出版了诗歌散文 集《踪迹》。
w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 授,创作转向散文,同 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 影》,成了著名的散文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
• 说法一: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 说法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说法三: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
产生的苦闷、彷徨。
•你觉得呢?
知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 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 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 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 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轻柔弥漫
树影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小结 景物美 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
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探寻美的历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早小 有荷 蜻才 蜓露 立尖 上尖 头角 。,
天清 然水 去出 雕芙 饰蓉 。,
濯出 清淤 涟泥 而而 不不 妖染 。,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 1.正字音 • 2.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意,联想 入境,体味感情。
给你支招

朗读 感受
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拟人,饱含深情, 别样风姿
另一世界(课文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薄雾 叶花 树影 光影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课件30张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课件30张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 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 “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然而,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 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 黄或矛盾,内心忧郁而无法平静,于是他写下了这篇 文章。
用叶子和花写月光 泡
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
用云写月光
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自
自由随性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无拘无束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
喜欢独处
独享美景
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找出相对行踪里直接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用 1-2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心情。
行踪
句子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
荷香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
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流的水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
阴森瘆人
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白月光在照耀,一切都是刚刚好
小煤屑路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PPT

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PPT

环节一: 初读正音 整体感知
正音
xiè
pì duó wěng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bó qiàn yuàn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fàn
zhuì shāo xì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mí niǎo nuó
弥望 袅 娜
zhào liǎn jū
棹 敛裾
hān wǎn
酣眠 宛然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画出表现地点和的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②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拟人 “袅娜” “羞涩”本是形容女子的,在 此用于荷花身上,写出了荷花的娇美身 姿和羞涩神情,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感情。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 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 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的特点,突出了荷花 的清新淡雅和冰清玉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 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扩大意境,烘托出环境 的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导入新课
散文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寒冷的 冬季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它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正 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 烙印!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 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荷、心语。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月下的荷塘: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的幽深 叶子的连绵相叠 和饱满充盈
比喻: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 的裙” 。 体现荷叶姿态的美感,且具有动态美 。
月下的荷塘: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
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
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
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作者 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 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 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月下的荷塘:花叶水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本是指用眼神过行动来表达情意,此处 用来形容流水,有了娴静和多情之感。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 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 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 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习 目标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
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
修辞手法的运用。

13《荷塘月色》课件38张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13《荷塘月色》课件38张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1
关于荷花的诗文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2
关于荷花的诗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3
关于荷花的诗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19
感情发展脉络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
→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 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而不得。
——在朦胧荷香月色笼罩之下的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20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四周
荷塘上的月色
家门——小路 —— 荷塘——荷塘四周—— 家门 21
理清行文思路
7
朱自清,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生于 1898年 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 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 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 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 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 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 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 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 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24
感受画面美
1、请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及指出其特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淡淡的哀愁.
.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 sè
bó qiàn fàn
• 羞涩 斑驳 倩影 梵婀玲
•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niǎo nuó 袅娜
.
16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4
.
5
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ppt课件3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ppt课件3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 觉转为听觉)
2、第5节描写了塘上 的月色,作者是如何 描写月色的?你认为 哪些词用得生动、传 神?
如流水 静佛在牛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 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7):联想述志(结尾)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三 赏读课文 体味妙处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 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 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 欲排遣苦闷之情。
•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 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 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 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 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 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 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 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 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 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 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

轻飘柔美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 状态。
• 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 的月影之真、美。
第六段 荷 塘 的 四 面
远远近近 高
杨柳
高低低 阴阴 的 乍看像
烟雾般

树梢
远山
体 的
树缝
灯光
风 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采 莲 赋
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 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 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第三段:这一段抒情兼议论,写作者独处时的心境。
赏析第四段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 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 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 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脱而不可得——看妻熟睡,内心平静了一些。
文眼: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 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与戴望舒一样对国家命运的担 忧。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家 静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荷塘月色》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荷塘月色》ppt课件
使其更灵秀动人
第十七页,共42页。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
修辞方式(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 法。)。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修辞手法——比喻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⑥月光 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
第十页,共42页。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 的关键性的语句。
“心里颇不宁静”
奠定了全文抒情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 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
第十一页,共42页。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1、第2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 的月光,即简洁的概括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 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淡淡的哀愁。
第十九页,共42页。
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
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 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
第二十页,共42页。
赏析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泻 写出了月光的充足感和动态感 照 隔树相照,表现的是一种穿透力
青雾 浮 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雾的轻淡
叶花
洗 笼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
第六页,共42页。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 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 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 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 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 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 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 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 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 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 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ppt课件4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ppt课件4


月影: 参差语
景: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
情:?
游踪
出家门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乡月色好了”
小煤屑路
荷塘
这几天心里很不宁静
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回家门
这令我到底惦 记着江南了。
江南旧俗
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
小煤屑路
荷塘
这几天心里很不宁静
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回家门
这令我到底惦 记着江南了。
江南旧俗
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
《采莲赋》
采莲劳作 生动有趣
热烈
自由 快乐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安静
怜子情如水
采莲劳作
《采莲赋》
生动有趣
月 色
文中你觉得那几段写的最美? 从文中找找你觉得写的很美的 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清香 喻体:渺茫的歌声
嗅觉 听觉
月色下的荷塘
静 荷叶:弥望、田田、亭亭、层层
荷花:零星、袅娜、羞涩
动 荷香:缕缕、 渺茫 荷波: 一丝颤动、 闪电、凝碧的波痕
行文线索
明线: 出家门—去荷塘(小煤屑路)—观荷塘—江南
旧俗—回家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 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同时期 他发表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这几天似 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 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 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14《荷塘月色》课件23张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4《荷塘月色》课件23张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答案 D 解析 A.翻然悔悟—幡;B.迷天大谎—弥;C.希世珍 宝—稀。
19
随堂检测
下列画线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答案 C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 解析 C项,
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总”在这里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 表示一种推测
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和希望,并不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 表示必然的意
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思。“另”应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 是荷塘会有另
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12
课文解读




者月
写 了

月的
下荷
荷 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田田,亭亭舞女的裙 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一道凝碧波痕,闪电 看不见的,脉脉
静 态
淡淡 淡雅 的宁 喜静 悦,
动 态
13
课文解读荷月塘光上的




如水静泻 实
薄雾浮起
牛乳洗过
梦笼轻纱
4
自主学习反馈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 者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 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
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
叫“文眼”。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 中,或在篇末。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 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 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如何理解开头句的“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 心里颇不宁静。②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 荷塘散散心。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 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找 不到精神出口,所以内心苦闷。④朱自清先生写此文前一个月, 他的同事王国维先生沉湖自杀,产生莫名的忧伤。
bēi 背包袱 背负 背 bèi 背影 背井离乡
bó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áo 薄被 薄饼
bò 薄荷
整体把握
1、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和塘上的月色。
朱自清 (1898-1948)著名的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 名朱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 (2)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寻宁静) (3)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失宁静)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情景交融

.
景 48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
49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
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
.
2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31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 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 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 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 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 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
32
方现以相通
法另一互感
。 一种交:
种感通利
感觉的用
觉来心各
的描理种
修述现感
辞表象觉
.
, 33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以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景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写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哀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情 得到真正的宁静。
.
44
第四部分(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1
本 体 喻 体 原句
相似点

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
的明珠相似
……
白 花 碧天里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荷花) 的星星.
碧天的星星相似.
刚出浴 ……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
的美人
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清香 歌 声
.
42
▪ 1.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相照应.
▪ 2.重点写树.
▪ 3.写作思路:总写树之多——树色——树 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 —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
▪ 4.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 绪。
▪ 5.景物清淡朦胧,宁静悠远。
.
43
.
37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
38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 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 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 态美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 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总体看,写出了迷人的. 梦一般的幻景. 39
入导 作 背 朗 分 总 作
者 景 读 析. 结 业
1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
.
2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情景交融

.
景 48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
49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
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
40
荷塘上的月色
乐曲 光: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
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
从色彩美→ 幻觉美→
(通感)
语言美→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线条的美节奏的美)
.
41
▪ 思考 ▪ 1.第六段写了什么?跟哪一段相照应? ▪ 2.重点写什么? ▪ 3.写作思路如何? ▪ 4.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 5.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折曲 折曲

羞袅

涩娜
.
34
塘月 下 荷
荷叶
荷花 合 动 静
荷香

荷波
.
35
思考
▪ 这一段写到月色吗? ▪ 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 1.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 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 2.淡淡的喜悦.
.
36
第三部分(4-6)
▪ 思考 ▪ 1.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 ▪ 2.所用的修辞手法? ▪ 3.找出用的生动传神的词语.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3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 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 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 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 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 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 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 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
31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 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 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 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 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 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
32
方现以相通
法另一互感
。 一种交:
种感通利
感觉的用
觉来心各的描理种源自修述现感辞表象觉.
, 33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
52
作业:
背诵课文4—6段。 摘抄词语
.
53
.
54
课文分析








.
17
思考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
18
思考
▪ 作者的行踪如何?
▪家里——路上——荷塘—— (路上)——门前(家)
.
19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四周
.
荷塘上的月色
20
思考
▪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4
.
5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29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象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
30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 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 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 是真的宁静
50
特点:
▪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 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 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 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 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 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 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 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心不宁静——独处求静— —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
21
思考
▪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 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 对象是荷塘月色。 ▪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 第五段写荷塘四周。
.
22
全文结构
▪ 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 第四部分:(7-8)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 只是片刻的。) 46
课文总结
行主写 文旨作 思情特 路感点
.
47
行文思路
去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观赏 荷塘 月色 四周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依旧不宁静
联想
回到家中
景语皆情语
采莲 西周曲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以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景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写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哀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情 得到真正的宁静。
.
44
第四部分(7、8)
▪ 1.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 2.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而触景 生情,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淡淡的哀愁.
.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D.对社会现实不满. ▪ E.暂时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
.
23
思考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
24
第一部分 (1)
▪ 1.大意: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2.文眼,像乐曲的主旋律,回荡全文. ▪ 3.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 ▪ 4.后半句烘托环境的静谧. ▪ 5.全段创造出孤寂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
28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 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 氛围。
▪ 3.也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 脱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