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 行政立法与行政规定
行政法各章习题(含参考答案)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一、填空题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三、多选题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B.客体变更C.形式变更D.内容变更四、简答1、简述行政法法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填空题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三、简答题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第三章行政主体一、填空题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B.精简原则C.高效率原则D.依法设置的原则2、垂直领导就是由于业务关系极为密切,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采取直接组织与指挥,权力高度集中。
如(AB)。
A.民航B.铁路C.国家科委D.国家体委三、简答题1、简述行政主体特征。
《行政立法》课件

行政立法的特征
行政立法具有法定性
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必须依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 违反上位法的规定。
行政立法具有普遍性
行政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和事,其效力具有普遍性和广 泛性。
行政立法具有规范性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行政立法的国 际化发展。
THANK YOU
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规定事项的名称、依 据、主体、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
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违反 上级机关的命令和决定。
行政立法的程序
立项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立 法项目,并按照规定报送立项审查。
起草
行政机关可以自行起草规范性文件, 也可以委托有关组织或者专家起草。
02
行政立法的主体与权限
行政立法的主体
中央行政机关
包括国务院及其各部门。
地方行政机关
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 工作部门。
法律、法规授权的
组织
某些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社 会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的情 况下,也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行政立法的权限范围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制定多种形式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 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
行政立法
contents
目录
• 行政立法概述 • 行政立法的主体与权限 • 行政立法的形式与效力 • 行政立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 行政立法的监督与评估
01
行政立法概述
行政立法的定义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 ,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针对 不特定的人和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规范性文件。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由于行政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和立法内容的广泛多样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行政机关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重叠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所立之法和国家的宪法、基本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直接给公民和有关组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立法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尤其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1. 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原因1.1防止行政机关越权立法和滥用立法权国家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授权机关,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立法权,故所有行政立法都应该是授权立法、其立法主体只能是我国宪法、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立法主体,其立法权限不能超越授权机关所授予的权限,其所立法之范围不能超越授权机关所授予之范围,否则便属于越权立法和滥用立法权。
在我国,具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除此之外的其他机关都不具有行政立法权,因而不具有行政立法主体资格。
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宪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这一规定就说明,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宪法和法律,是基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产生的,没有宪法和法律根据就不能进行立法活动。
然而,在行政立法的实践中,由于立法主体繁多,如国务院有近30个部委,全国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28个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18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都具有行政立法权。
这些立法主体处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在进行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必然从本部门、本地域范围内利益来考虑如何进行立法,缺少纵向与横向的协调性。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

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行政法规的制定依据法律。
第二条本行政法规的适用范围描述适用范围。
第三条定义及解释描述相关定义及解释。
第二章行政管理第一节行政机关第四条行政机关的设置描述行政机关的设置及职责。
第五条行政机关的职权描述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
第六条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描述行政机关内部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行政许可第七条行政许可的范围描述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
第八条行政许可的程序描述行政许可的申请和审查程序。
第九条行政许可的条件描述行政许可的条件和要求。
第三节行政处罚第十条行政处罚的范围描述行政处罚的适用范围。
第十一条行政处罚的程序描述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权利保障。
第十二条行政处罚的类型描述行政处罚的不同类型及其标准。
第四节行政裁决第十三条行政裁决的申请描述行政裁决的申请条件和程序。
第十四条行政裁决的审查描述行政裁决的审查程序和结果。
第五节行政复议第十五条行政复议的申请描述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
第十六条行政复议的审查描述行政复议的审查程序和结果。
第六节行政诉讼第十七条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描述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
第十八条行政诉讼的程序描述行政诉讼的程序和权利保障。
第十九条行政诉讼的结果描述行政诉讼的结果和执行。
附件:附件一:相关表格附件二:法律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行政机关:指依法设立并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
2. 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特定法律规定,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赋予一定权力或优惠待遇的行为。
3. 行政处罚: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规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的惩罚行为。
4. 行政裁决:指行政机关对涉及行政管理的争议进行的具有决定性的裁断行为。
5. 行政复议:指行政行为直接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出异议或要求的程序。
6. 行政诉讼: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一种司法救济形式。
行政立法与行政规范性文件

(三)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性行政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京津沪渝)的人民政府 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齐齐哈尔、吉林、抚顺、鞍
山、大连、本溪、唐山、邯郸、大同、包头、青岛、淄 博、洛阳、淮南、无锡、宁波、徐州、苏州 经济特区的人民政府(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征。
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1.主体不同; 2.来源不同;
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民授权(宪法);
3.内容不同:
有关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 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
4.程序不同:
注重效率,灵活;程序正规严格,注重民主参与;
5.立法形式不同:
条例、规定、办法;
第六章 行政立法与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一节 行政立法基本原理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立法的性质 三、行政立法的分类 四、行政立法体制 五、行政立法原则
第一节 行政立法基本原理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指享有制定法规或者规章权力的行政主体依法定 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布 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
例 行政规章
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具有同等效力。 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其效力高于省、自治区人
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2、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效力并在各自权限 范围内实施;
第八十二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三、行政立法的分类
(一)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
职权立法指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组织法赋予的立法 权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12.2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4号•【施行日期】2018.05.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01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法规制定程序,保证行政法规质量,根据宪法、立法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行政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制定行政法规,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
第四条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制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行政法规,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或者行政法规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第五条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第六条行政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
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第二章立项第七条国务院于每年年初编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计划。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于国务院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前,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国务院有关部门报送的行政法规立项申请,应当说明立法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说明:☆表示重点√表示次重点)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1。
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涵义P62。
行政管理与各学科的关系P73。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84.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P9-105。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P116。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P13√7。
我国行政管理学获得迅速和健康发展的体现P168。
行政管理的二重性P18☆9。
我国行政管理与封建社会和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相比,有哪些特点(五点)P20☆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原则(四点)P22第二章:行政环境1。
行政环境的内容P262行政系统和行政环境的关系P28—29☆3.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三点)P30☆4。
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平衡的主要特点P31☆5。
行政管理满足的需要有哪些情景(四点)P34概念:行政环境P26 行政生态平衡P30第三章:行政职能1.行政职能的特点P402.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P413。
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P434。
行政职能研究的意义P45√5.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P486。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P507.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P518.我国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P519。
我国行政职能关系的转变(08年论述)P52√10。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社会的弊端及政府社会管理的三个转变P55☆11。
当前发展形势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哪些更高的要求(弱化、强化、增添某些职能)P56 概念:行政职能P40第四章:行政组织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P562。
行政组织的特性P593.行政组织的类型P62√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09年论述有关)P63—645.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P71☆6。
编制管理的意义(三点)P72☆7.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三点)P728.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P73概念:行政组织P58 行政组织结构P63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P63 编制管理P71第五章:人事行政☆1.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管理的关系/有什么作用(三点)P76-78☆2.人事行政与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异同(对象、管理权、法律规范和宗旨不同)P78-79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点P80☆4。
最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全文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一章行政法概述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定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行政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中,行政法是其中的一个完整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部门。
它对于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问题●行政的概念。
●行政权的概念。
●行政法的概念。
第一节行政行政法就是关于行政的法。
理解行政是行政法研究的基础。
行政的特性、内容和范围决定了行政法的特性、内容和范围等对应物。
从行政法和行政的关系表明,研究行政法必须从研究行政开始。
一、行政的概念行政的概念是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开端。
“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文Administrare,其涵义除了可以翻译为“行政”以外,还可以翻译成“管理”、“执行”。
论及行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比如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角度,阐释各不相同的观点和学说。
行政可以被解释为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国家的组织活动,或者国家事务的管理,或者与立法、司法并行的国家职能,或者展现公共管理的法律行为或者行政权力运作现象或者其它。
从行政法的角度,学者多是基于三权分立而界定行政,使得“行政”在行政法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尽管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传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中,行政法学理论对行政有着不同的解释。
1、分权说,或称除外说、排除说、狭义行政说。
这种学说是以国家权力划分的标准来界定行政的,认为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德国学者耶林纳克在其《行政法》一书中认为,“行政是包含立法、司法以外的一切国家作用”;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在所著《行政法概要》中强调,“行政即行于法律之下的国家行为中除去司法行为部分”。
1这一学说只指出了行政的外部形式特征,而没有涉及行政的实质性内容,难以表达行政的内涵。
2、职能说,或称国家意志执行说。
这种学说认为,在所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
论行政立法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区分标准

作者简介 :王留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 文 系中国人 民大学 2017年度拔尖创新人 才培 育资助 计划成 果。王万华教授 、王贵松教授 、郭庆珠 教授 以及 黄 宇
骁博士对本 文的修 改提 出了宝贵意见 ,特 此感谢 。 ① 当前 ,我 国行政法学界 已经基本接 受了规 范性文件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区分,将前者视为 包含行政机关在 内的所有公权机关制定的普
关 键 词 :行 政 立法 ;行 政 规 范性文 件 ;程 序 区分标 准 ;合理 性 审查 中图 分类 号 :DF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5—9512一(2018)06-0115-16
一 、 问题 的提 出
从概念上看 ,行政立法 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区分似乎总是 清晰 的。①通 常认为 ,静态意义 的行政 立法即指行政法规和规章 ,而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 ,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 除行政立法以外的决定、命令等普遍性行为规则的总称 ,俗称“红头文件”。②然而在实践中,两者 的界 限却 总 是 引发难 题 。③一项 本应 通过 行政 立 法发 布 的规 则 最后 采 取 了规范 性 文 件 的形 式 ,④此 时其 在
论行政立法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区分标准

立法表决:立法机构对审查通过 的立法议案进行表决,表决通过 后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公布
立项:确定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目标和计划 起草:由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负责起草文件 审查:对起草的文件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审查 听证:在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时,应当组织听证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并符合比例原则。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
行政立法具有普遍约束力,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
行政立法具有强制性,其内容包含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涉及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
行政立法具有规范性,其内容涉及行政关系中的各种行为,包括具体行政 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普遍约束力,能够反复适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根据法定权限、范围和程序制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 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也不得违法限制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经过合法性审查。
提出立法议案:由国务院各部门、 地方政府、立法机关提出立法议 案
立法听证:对于涉及面广、影响 较大的立法议案,需要进行听证, 广泛征求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审查:由专门的立法机构对 提出的议案进行审查,包括合法 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等 方面的审查
行政立法具有程序性,其制定和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不得违反 程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专家建议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政程序主体第一节行政机关第二节行政相对人第三节行政程序的其他参加人第三章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第一节电子政务第二节行政公开第三节个人信息保护第四节行政调查与证据第五节说明理由与听取陈述、申辩第六节听证第七节时限、期间、送达与费用第四章重大行政决策与行政规范制定程序第一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第二节行政立法程序第三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第五章行政处理程序第一节行政处理一般程序第二节行政处理简易程序第三节行政处理的效力第六章行政机关特别行为程序第一节行政合同第二节行政指导第三节内部行政规范第四节行政规划第五节行政应急行为第七章监督、责任与救济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规范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公正、高效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适用本法。
其他法律根据本法规定的行政程序基本原则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程序作出特别规定的,同时适用其他法律。
本法所称“行政机关”,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
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其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组织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视为行政机关,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
本法所称“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行为。
行政机关实施对内部机构、人员的管理行为,不适用本法。
但本法专门对内部行政行为作出的程序规定,行政机关应当适用。
第三条(社会组织的适用)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或依组织章程实施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为和作出影响其组织内部成员权利、义务的行为应适用本法规定的行政程序基本原则。
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应根据本法规定的行政程序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程序规则,具体规范其实施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为和作出影响其组织内部成员权利、义务的行为。
第四条(依法行政原则)行政行为应依法定权限、法定条件、法定规则和法定程序实施。
行政法全文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 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全文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1、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一)行政的特征:①行政具有主体特定性。
行政的主体是一定的国家组织或社会组织。
②行政具有公益性。
行政管理的事务乃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之事,行政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职能。
③行政具有整体性与能动性。
行政活动与国家职能和政策的整体相关联,必须在整体上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行政可应时势的需要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及其实现。
④行政具有过程性。
行政不仅是一种实体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程序的过程,它具有实体与程序的统一性.⑤行政具有法定性(合法性)与(自由)裁量性。
法定性,要求行政活动的主体、行为及其过程等都必须要有法律(或授权法)的依据。
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⑥行政应受到监督。
行政活动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这种监督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二)行政的种类(1)公权力行政与私经济行政(国库行政)①公权力行政又可称为“高权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统治权而从事的行政活动.②私经济行政,又称为国库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利用私法规定的方式来完成国家任务的行为。
私经济行政分为行政辅助行为、行政营利行为和行政私法行为。
(2)秩序行政、给付行政与计划行政①秩序行政又称干涉行政或侵害行政,该类行政旨在维持社会秩序,防止他人遭受非法侵害和维护公共利益。
②给付行政又可称为福利行政或服务行政,它旨在改善公民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为公众提供各种生活需要上的服务。
③计划行政是指为实现行政上的预定目标,在兼顾各种利益的调和以及斟酌相关情况下,准备或鼓励将各项手段及资源作合理运用的行政活动。
计划依其内容可分为规制性、给付性与开发性三种类型。
(3)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①内部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只针对其组织内部的人员、事务而不对社会上的人发生效力的行为。
②外部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对社会上的人具有权利和义务效果的行政行为。
行政法学按章节复习重点汇总(为了便于大家复习,已注明页数)

行政法学按章节复习重点汇总(为了便于大家复习,已注明页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行政权—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P46)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P48)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围调整的各种关系。
(P58)二、简答:行政法律关系特征P56(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平等但非对称性;(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力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力义务是重合的;(5)行政法律关系争议往往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决,但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原则上是可供争议当事人选择的最终机制。
(司法终局)三、论述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P60地位:(1)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
(3)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作用:(1)行政法具有规范行政权、促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有效实施的作用。
(2)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行政法两方面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偏废。
过分强调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而忽视或轻视公民权的保护,或者过分强调保护公民权而忽视或轻视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障,都是对行政法作用的片面理解,都会影响到有机、和谐的行政法律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行政法学课后思考题

行政法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行政法上的行政的含义。
2.试析行政权力的性质及其控制的必要性。
3.什么是行政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行政法有哪些特点?(※)4.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5.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有何特征?(※)6.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和具体要求是什么?(※)7.行政法的作用有哪些?(※)第二章行政主体1.什么是行政主体,它与行政机关的区别何在?确立行政主体的意义有哪些?(※)2.何谓行政职权和行政权限?如何处理行政权限争议?3.如何理解行政羁束权和行政自由裁量权?如何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4.什么是行政优益权?其基本内容是什么?5.何谓行政职责?其内容有哪些?行政职责的来源有哪些?6.什么是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二者的区别何在?受委托组织应具备哪些条件?(※)7.试述行政主体的范围(行政主体有哪些类型?)(※)8.简述我国公务员的概念及其权利和义务。
9.如何区分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10.试述国家职务关系的保障。
第三章行政相对人1.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及特征。
(※)2.行政相对人有哪些常见分类?3.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第四章行政行为概述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2.简述行政行为内容与效力。
(※)3.简述行政行为的分类。
(掌握有关概念)4.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二者有何区别?(※)5.简述行政行为的构成(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
(※)6.简述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7.试述行政行为无效、撤销、废止的条件和法律结果。
(※)8.试述行政行为无效与撤销的区别。
(※)第五章抽象行政行为1.什么是行政立法?如何认识行政立法的性质?(※)2.行政立法有哪些种类?3.试述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其权限?4.简述行政立法的原则及其内容。
5.简述行政立法的程序。
6.试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7.什么是行政规范性文件?(※)8.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9.试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第六章具体行政行为1.名词解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2.简述行政许可的特点和分类。
《行政法》期末复习资料(第七章至第十章)

《行政法》期末复习资料(第七章至第十章)第七章行政行为原理第一节概念一.概念多歧的行政行为(1)行政活动(2)行政行为(3)行政处理(4)行政决定(5)行政处分(6)其他。
二.行政行为的不同含义(1)最广义: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行政行为(2)广义:公法性的行政行为(3)狭义:公法性的行政法律行为(4)最狭义:具体行政行为三.行政行为的定义(1)定义: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法行为(2)特征1.公法行为2.包含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3.包含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第二节分类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分标准(1)对象是否特定(2)效力朝向(3)发生效力的方式二.外部行政行为与内部行政行为三.违法的行政行为与合法的行政行为四.作为的行政行为与不作为的行政行为(1)作为义务来源:法定、约定、先行行为、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上级机关交办、检察建议等(2)作为义务的形式:程序性义务(作出答复)与实体性义务(作出实质性履行的行为)五.程序性行政行为与实体性行政行为(1)程序性行政行为是指为了保障实体性行政行为的作出而产生的行为,例如受理、通知、送达、组织听证、调查等行为。
实体性行为是指最后产生的结果(2)传统的行政法理论,关注的是行政行为的结果,即行为的“瞬间摄影”,而对于行政的过程是关注不足的第三节功能一.设定权利与义务二.形成权利与义务三.确认权利与义务第四节形式(1)书面形式:最为常见的行政行为形式(2)口头形式:【法例】《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修订)第87条第2款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依据事实和本法的有关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对于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指出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3)动作形式:比如交警指挥交通(4)电子形式:例如交通信号灯(5)默示形式: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行政管理学资料4(名词解释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本)专业补修课《行政管理学》平时作业一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4、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平时作业二1、狭义的公共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这里采用狭义的定义。
2、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3、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4、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各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平时作业三1、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2、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4、税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行政立法的原则有哪些?是怎么规定的

行政立法的原则有哪些?是怎么规定的行政立法的原则 (一)依法立法原则依法立法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原则与法律保留原则。
(二)民主立法原则在我国,民主立法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立法以保护和促进公民权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行政立法在程序上,应当使公民充分参与。
热门城市:北票市律师黄山律师运河区律师安平县律师亳州律师沧县律师宝清县律师贵溪市律师南皮县律师确定行政立法的原则是在完善立法程序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确定好原则才能指导行政机关在各自立法活动中的行为。
那么大家对行政立法的原则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行政立法原则相关知识,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行政立法的原则(一)依法立法原则依法立法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原则与法律保留原则。
1、法律优先原则。
法律优先,又称法律优越或法律优位,是指行政行为应当受现行法律的约束,不得实施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
表现在行政立法上,就要求行政立法不得同现行法律相抵触。
因为法律优先仅仅要求行政行为不抵触法律即可,并不要求所有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所以是消极意义的依法行政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表明,除宪法外,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位阶居于其他任何法律规范之上。
法律优先原则无限制和无条件地适用于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在内的一切行政领域。
2、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积极意义的依法行政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相应的行为。
表现在行政立法上,也就是说,行政立法必须具有法律依据。
就立法来说,重要的事项应由法律规定,未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得以行政立法代为规定。
法律保留的要求显然比法律优先严格。
法律保留分为绝对保留和相对保留。
对于绝对保留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对于相对保留的事项原则上由法律规定,但在法律特别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有行政立法来规定。
(二)民主立法原则在我国,民主立法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立法以保护和促进公民权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

3、法律要素(影响) 行政行为应当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 对他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 有些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意义,如气象预 报、发布统计数字、地震局发布地震预报 等行为。这类行为属于事实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从属性(合法性)
1、行政行为的实施要有法律依据。(服从法律、 接受法律监督) 2、必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实施。(如, 行政处罚,发现违法行为立即处罚)
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 强制等。
针对外部行政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申 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内部行政争议有特 殊途径解决(申诉、控告、仲裁),不能起诉, 不能复议。
(三)羁束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针对具体行 政行为的分类,以作出行政行为时行政规范约束的程度的 不同为标准) 羁束行政行为:指法律对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序、 方式等作了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能作出选择的具体行政 行为。
BD 例:下列哪些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成果? A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B 国务院《电信条例》 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司法解释) D 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
(二)内部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 (是否与行 政主体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主体对其公务员的奖惩、 任免、调动等
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七章 行政行为概述
本章节将讲述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分 类、内容、形式,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合法要件,以及效力规则、瑕疵行为的效 力后果等。
下列哪些行为是行政行为: 1、公务员进超市购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与特征
定义:行政立法是指特定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
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 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特征: 1.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国家行政机关; 2. 行政立法是依法进行的从属性立法; 3. 行政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4
(三)行政规定的位阶
一般规则: 1. 法源性行政规定的位阶高于非法源性的行政 规定; 2. 法源性行政规定的在法源规范中的位阶与其 所解释的法源规范等同; 3. 非法源性行政规定的位阶视其制定主体地位 高低而定。 例外: 国务院制定的非法源性行政规定,其位阶 高于部门规章。
15
12
2. 与准用性法规范相结合而具有法源地位的行政 规定 该类行政规定本身虽不具有法源地位,由 于属于具有法源地位的准用性法规范指示适用 的规范,而因此具有法源地位。 3. 不具有法源地位的行政规定 前述两种情况以外的行政规定属之。
13
(二)所有行政规定都具有“依据”地位
行政规定作为一种规范,自然可以作为适用的依据。 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 其一,不能将“依据”等同于“法律依据”,法 律依据只是其中一种,还包括其他非法律性规范依据; 其二,“依据”并非都有同等的适用效力,更不 意味着一定具有法律般的适用效力; 其三,在行政规定“依据”地位问题上,基于各 自不同理由,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不同的态 度。
3
第七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 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 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1
二、行政立法体制
我国行政立法采用的是“一元两级”立法体制。所 谓“一元”,指我国行政立法统一于宪法和法律之下, 所“两级”,指我国行政立法包括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 立法和省部级行政机关的立法。具体情况如下: 1.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2. 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 ①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制定 ② 地方政府规章——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政府,以 及省会所在地的市和国务批准的较大市的政府制 定。
。
7
特征: 1. 制定主体的广泛性; 2. 多层级与从属性; 3. 规范性
8
二、行政规定的种类 从内容上看,行政规定可分为三类: (一)创制性行政规定 创制性行政规定,是指行政主体所制定的 为不特定公众创设新的权利义务的普遍性规则。 根据其创设权限的来源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 为: 1. 依职权的创设性行政规定 2. 依授权的创设性行政规定
2
行政立法依据: : 第八十九条 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 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十一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 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 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 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 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中华人民 共和国立法法》
10
(三)指导性行政规定
指导性行政规定,是指行政机关对不特定公 众事先实施书面行政指导时所形成的一种普遍性 规范。 其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 不可以是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的,也不可以是强 性行的。 问题:这类行政规定还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吗?
11
三、行政规定的法律地位
行政规定的法律地位可以从是否法源、是 否可以作为依据是适用和在各类规范中的位阶 等三个角度阐述。 (一)部分行政规定具有法源地位 1. 具有法源地位的行政规定 具有法定 法定解释权限的行政机关,对行政法 法定 规与行政规章做出的解释性行政规定,具有被 解释规范同等的法源地位。
4
三、行政立法原则 (一)民主立法原则 (二)法制统一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5
Hale Waihona Puke 三、行政立法程序根据《立法法》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 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定程序基本一致,具体如下:
1. 提议与立项 2. 起草 3. 审查 4. 决定 5. 公布
6
第二节
一、行政规定的含义
行政规定
定义:行政规定,又称为其它行政规范性文件, 是指行政机关及授权组织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 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得出行政法规和规章意 外的决定、命令等普遍性行为规则的总称。行 政规定是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的,属于抽象行 政行为范畴。
9
(二)解释性行政规定
解释性行政规定,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施 法律、法规和规章,统一各个行政机关及其公 务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理解及执行活动,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解释而形成的普遍性 规则。 为: 根据解释主体是否有法定 法定解释权,又可分 法定
1. 法定解释性行政规定 2. 自主解释性行政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