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之阮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名士风流录
第一课时:
魏晋风度之阮籍——真名士自风流
纲要:
一、阮籍所处的时代
二、阮籍生平
三、阮籍的文化象征意义
四、阮籍的文学艺术成就
参考书籍:
《晋书》
《竹林七贤诗文全集》韩格平注译
《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
《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
《中国通史》台湾陈致平
一、阮籍所处的时代
大家知道,汉朝末年是战乱频繁,群雄割据纷争的时代。

自董卓叛乱开始,几十年的军阀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到处东征西战,最后统一北方,占据中国中心位置。

孙权控制江南,刘备割据西蜀,形成三国局面。

这局面相持交着了几十年,只可惜,曹操后代过早孱弱昏庸,因此在这表面政权相对稳定里暗含的是名门望族的极其残忍的争权夺利。

阮籍字嗣宗,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生于陈留尉氏,就是河南开封边上尉氏县,卒于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阮籍的一生差不多刚好是曹魏一朝代的始末。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称帝,经过魏明帝曹睿,废帝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到魏元帝曹奂,魏国历时46年。

阮籍死的第二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

司马懿在曹丕死后,开始辅政,曹睿死后接着和另一个曹魏草包曹爽一起辅政,新皇帝曹芳才八岁。

连曹操时代算进去,时间不长,司马懿已经经历三个皇帝,而且常年带兵打仗,司马家族势力已经极度扩张。

司马懿是正统当权儒家的典型代表,极会伪装自己,假仁假义又极度残忍,曹操本来是提防着他,可让他尽忠的表象给骗过去了。

曹芳不成器再加上另一个辅政曹爽是个草包,野心有余而能力不足,终于在公元249年正月初六,乘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跟随的这一段时间。

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发动政变。

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并马上被司马懿定罪,正月初十夷灭三族。

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这就是有名的“高平陵政变”。

这一年阮籍40岁,连同被灭三族的还很多,其中有著名玄学大家何晏、王弼等人。

公元251年,司马懿杀扬州刺史王凌,杀曹操儿子曹彪。

公元254年,阮籍45岁,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废了皇帝曹芳,新立一个草包皇帝曹髦,曹芳乘着马车眼泪汪汪离开京城,被勒令无诏不得入京。

同时杀了著名玄学名士夏侯玄,中书令李丰。

公元255年,司马懿另一个儿子司马昭杀了镇东大将军毋丘俭,258年杀了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公元260年,草包皇帝曹髦亲自率数百仆人,鼓噪而出,要出宫讨伐司马昭。

被司马昭手下刺死。

司马昭用太后的名义,以不敬太后、自寻死路的罪名将曹髦的皇帝名位废掉。

立15岁的曹奂当皇帝。

在阮籍死前的一年,另一个竹林七贤领袖嵇康被司马昭杀害。

这就是《晋书》所记: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全部真实。

阮籍的一生前半段看到的是曹氏家族篡汉自立的种种表演,后半段又看着司马家族篡魏对异己力量大举屠杀的过程。

这是整个阮籍生存的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
二、阮籍生平
《世说新语》有记载: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

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这说明,阮氏家族比较大,贫富也分化开了。

阮籍成长的家庭是住南边比较贫穷的贵族。

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与他父亲有旧的曹丕为此还专门写了《寡妇赋》哀叹:“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

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命王粲并作之。

”阮籍小时候非常聪明。

《魏氏春秋》载“阮籍幼有奇才异质,八岁能属文,性恬静。

”(《太平御览》卷六○二)
他自己的《咏怀诗》第五“平生少年时。

轻薄好弦歌。

”十五“昔年十四五。

志尚好诗书。

”六十一“少年学击刺”粗线条给我们描绘了他的青少年生活。

包括《晋书阮籍传》记载他十七岁时“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

我们大概能知道他好学、有志向、人内敛沉默这样的性格。

到了三十三岁,阮籍就已经看透了这世界很多事情,避世保身的思想也产生了。

《晋书阮籍传》记载了他两次辞官“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已去,济大怒。

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

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

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生于乱世,阮籍得于保全而嵇康被杀,从历史记载看嵇阮两人都很谨慎的,而结果大不一样,我觉得性格是很关键的因素。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阮籍比较包容也随遇而安,不象嵇康那样刚烈梗直而好事。

嵇康在司马家族专权的魏末是坚决辞官,而且旗帜鲜明,他和山涛关系很铁,山涛举荐他当官,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和人家绝交,这就是嵇康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因此得罪了司马家族,成了获罪被杀的引子。

而阮籍则是与司马家族虚与委蛇,拿俸禄做闲职,有酒喝的时候还求官举荐官。

“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後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

”郦道元《水经注》《魏氏春秋》记载: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

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

……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

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雠(仇)疾。

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于寿终。

这里可以看出,阮籍其实人情是很练达的,知道把握分寸,坚持自己又保全自己。

想陷害阮籍的人不少,何曾钟会等人多次利用礼法劝司马昭杀他,可司马昭喜欢他保护着他。


阮籍四十五岁的时候还被封“关内侯”。

考察阮籍当过的官,历史记载他正经干事的是他四十六岁任“东平相”,也就十来天时间。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晋书阮籍传》当官说穿了对阮籍就是在混日子,混酒喝。

整个阮籍一生,几乎可以用酒来贯串。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为防止女儿入虎口,酒醉是逃避最好的方式。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躲避是非,酒醉是对抗的手段。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晋书阮籍传》
“劝进表”生命攸关,借酒浇愁,书于案,让别人抄写,这就是阮籍啊!关于写劝进表,后人一直把他作为阮籍的历史污点来看,这是有失偏颇的。

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谁敢不写?不写只能死,那对生命太不负责任了。

在劝进表里,阮籍是得歌功颂德,什么周公、齐桓公、晋文公等都比进去了,可这种应命违礼之作的最后,阮籍写到“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而辑许由,岂不盛乎?”这用典的隐意很明白:你司马昭功成名就后,如果能象支伯、许由一样不接受尧的让位,那才了不得。

只可惜,一年后,他儿子司马炎就篡位自立了。

酒是他的朋友,是他对付敌人的手段,更是无可奈何的人生载体。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

据谣传,最后也是死于酒,阮籍五十四岁和刘伶醉死在步兵酒窖里。

关于阮籍,故事很多,每个故事都精彩而意味深长。

这些故事已经成为后世所颂扬的“魏晋风度“的组成部分,很多人“实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

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阮籍行为的文化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
三、阮籍的文化象征意义
魏晋做为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印烙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阶层集体张扬,放达的时代。

学术上的成就虽然无法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相媲美,可在个性的精神解放、人性的独立自主,以及在困惑压抑黑暗的现实环境寻找解脱的种种思想和行为,给了后代无穷的启示,这是一个伟大的年代,不是因为政治而是这批知识分子。

我一直以为后来形成的最具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文化——佛教“禅宗”,它的孕育的胚胎就是魏晋风度。

因此,包括阮籍在内的这些名士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极端张扬的行为本身,就极富文化象征意味。

1、至性
真性情大丈夫在竹林七贤里面,阮籍最为突出。

在早不保夕的残酷政治黑暗旋涡里对生命的哀怜、在碌碌无为的生存里对壮志难筹的感慨,阮籍把这种人性里最光辉的质感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晋书阮籍传》
“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说他有象征意义,那是因为他所指的这条路是人生之路走不通了、这个行为这个哭声穿越时空,动天地泣鬼神,不是至情至性的人是发不出来的。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及赋《豪杰诗》都是他心志高远的情怀表达,当然也是对现实无法施展自我抱负无奈的感叹。

2、至情
魏晋人物里感情质朴率真的人很多,而阮籍尤甚。

另一位竹林人物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世说新语·伤逝》这话对阮籍同样适用的。

阮籍五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

《晋书阮籍传》几件事: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平时阮籍是极孝顺的人,母亲去世,内心哀伤无法言表,郁闷出处,两次吐血,差点老命也陪葬了。

这就是阮籍,表现的都是心灵极至的东西,这与尘俗无关。

所以才有裴楷称他“方外之士”: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

我写这部分的文字传到网络后,有朋友说他母亲去世应该立即停止下棋,才算是至孝。

我觉得应该这么来看,性至孝是应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人都去世了,孝顺的就仅仅是礼制,是给别人看的了。

阮籍内心肯定是哀痛的,这才有非常的吐血行为。

裴楷说他“方外之士”也包含这超越了名教道德的意思。

3、至真
阮籍还是个很率真的人,活得很真实自然,不浮饰。

嵇康所说“越名教任自然”在阮籍身上更为突显,很多带诽闻色彩的故事都发生在阮籍身上,嵇康就不会发生类似的故事,也使阮籍增加了许多的可爱。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

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晋书阮籍传》
对比那些假道学的儒者、伪君子,“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

”《大人先生传》,阮籍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光明磊落。

君子好色而不淫,把美丽的事物和人上升到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敢作敢当,这是魏晋人物留给我们的财富。

本真、自然、发自内心的爱。

第四课时
四、阮籍的文学艺术成就
我一直强调作家生存的感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渗透,没有经过大动荡大痛苦甚或大悲剧并找到语言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的人是没法写出伟大作品的。

阮籍经历人生的极度压抑并通过五言诗的形式,写出了极具浓郁情感的《咏怀诗》八十二首。

影响了后代漫长历史里的很多诗人,包括李白、陈子昂等。

此外,他文章写得好,象《达庄论》《大人先生传》都是传世之作。

琴弹的好,谱有《酒狂》曲,口哨(啸)也吹得好。

我在写曹操诗歌的一篇文章里引用了陈良运教授给“风骨”做的总结:“俯仰宇宙的哲理思索;出入历史的人生慨叹;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这对于直接继承父辈建安风骨的阮籍同样是很好的概括。

《咏怀诗》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已经深夜了,还不能入睡,心绪难平,起来坐下弹琴。

鸣字在这深的夜里特别突显特别洪亮。

这时眼睛看到的是:月光透过薄薄的帷帘照射进来。

身体感觉到的是:清风吹动着衣裳。

这时候耳朵听到的是孤独的雁在野外悲鸣,北方的鸟在林子哀鸣。

在徘徊寻觅里能看到什么呢?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仅仅是:忧思独伤心。

整首诗,把整个的环境和心思心绪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境界我只有在后来的唐朝陈子昂《登幽洲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觉到。

钟嵘《诗品》评价阮籍:
晋步兵阮籍,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

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

这评价是中肯的,刚才这诗就是很好的写照。

说阮籍诗歌超越了前人,本质的原因在于他的视野超出了个人的恩怨情怀,超越了小我,他是站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视角来抒写情感表达幽思。

在他之前的汉代,五言诗的精华是《古诗十九首》,我们可以比照一下: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和阮籍《咏怀诗》第一首言辞颇为接近,作为诗歌的表达也是情真意切的,你把它和阮籍的一比较,境界高下就出来了。

睡不着那是因为忧愁,为什么忧愁那是因为“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长时间呆外面想要回家。

为这事情找不着人诉说,回到房间自己就哭开了。

通过对比我们看出:一个是浓缩了整个时代的精神意识发出的忧思,一个是局限小我的思念;一个忧愤阴郁难平又无可排解,一个是号哭得以发泄;一个是情感浓郁浑厚直指心灵,一个是情感意象单一集中外化。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区别。

在阮籍其他的咏怀诗同样的写出了很多冷静而智慧的思想: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人类幸福丧失的悲悯、对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赤裸揭露、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塑造等等。

做为一个思想者所站的高度,要不是那时代政治昏暗,在语言的表达上阮籍应该能更显露更自由更具穿透力从而也更贴近生存的真实。

第五课时
服药和名士风流的紧密联系是魏晋时期独有的文化现象。

虽然在更早之前,帝王、贵族、方士们的长生之梦中就已有了药的存在,但服药和名士结下不解之缘却在这一时代。

于服药背后,魏晋的名士风流缓慢地铺陈在我们的眼前。

《世说新语》中的服药之例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显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出身王族的他对上层名士的生活方式可谓是不乏熟悉,所以在《世说新语》中,刘义庆比较真实地记载下魏晋间不少名士的服药事实。

笔者从中整理出以下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三条: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言语》31)
该句的译文为:何平叔说:“服食五石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

”何平叔即何晏,他是魏晋服药风气潮流的发起者。

这是何晏对五石散神奇药效的叙说。

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至疑隙。

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

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赏誉》153)
《世说新语》中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王恭起初和建武将军王忱很有交情,但后来受到袁悦的挑拨,便产生了猜疑,二人之间出现了间隙。

可是每当王恭兴致勃勃时,他还是会想起王忱。

王恭曾在服药后行散之时,走到京口的射堂之处,那时清露在晨光中流动闪烁,新桐初吐嫩芽,王恭于是触景生情说:“王大(王忱)确实明净清朗啊。


王恭与王忱之间本有误会,而服散之后,王恭达到了一种旷达豁然的境界,看清了流言与猜疑,并在“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自然美景的感兴下,他发出感喟:王忱如这景物一般,清新自然,“故自濯濯”。

“王大故自濯濯”的简略之语中,服散之后王恭的旷达超然跃然纸上。

服散者的言行往往叙说较为简略, 需要仔细琢磨才能领会到他们的超然与旷达。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

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文学》101)
这一条的大概意思是:王孝伯(即王恭)在京的时候,有一次行散到他弟弟王睹门前,他问王睹:“古诗中哪一句最好?”王睹考虑许久而未回答。

孝伯于是就咏诵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然后说:“这句是最好的。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是《古诗十九首》的《回车驾言迈》中的一句。

诗人于行散路途中独行于漫漫长道,一路上但见原野之上茫茫无际的新生百草,而
不见昔日来时之旧物,于是触景生情、抚古思今,心头笼上了一股诗意的沧桑。

曹植的“不睹旧耆老,但见新少年”跟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时光飞速更迭而思考到人生易逝。

人生的短暂易逝是魏晋名士反复吟咏的共同话题,“一切都在变化中消逝,它提醒人们生命是有限的,在‘行散’时,似乎对此理解得更为深刻了。

”1[1]服药后的行散之中,在几分清明几分热切中,魏晋名士对世事、对人生迸发出更为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由第一条何晏的对五石散药效的叙说我们可以知晓,服药者会感到“骨髓充实”、“神明开朗”,甚至有着“行动如飞”的美妙体验。

除此之外,更有服药之后必要的调理之法的“行散”为魏晋名士的在客观上创造了无限接近万物、接近沉思、接近真理的条件。

此时的服药者心境畅朗愉悦,可以抛却一切尘俗纷扰,沉淀于自我,并对世事、对人生进行自由无滞地思考。

第二条跟第三条的主人公王恭便是如此,“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是因行散才回味到这样的诗句,在行散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也正因早起行散才碰到了这般景象,遂使心有所思,情有所寄。

《世说新语》所载这二条所营构的王恭的对世事、人生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与服药行散是脱不开的。

虽是因服药而被迫进行的散步游走以达到调理之目的,但是“行散”的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休闲自在的特点,正可彰显名士之风流。

第六课时
魏晋服药风气的历史渊源
服药的源头跟先秦神话传说中的不死之药有着密切联系。

如《山海经·海内西经》中的“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另外,《楚辞·天问》中记载的嫦娥窃不死之药奔月的故事也是一例。

到了秦汉时期,一代代帝王为求长生不老、政运长久,同样有寻丹服药的行为。

如《三国志·魏志·卫觊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


汉代以来帝王和术士通过服药仅仅为的是服食以后的长生不老与面容“充美”,而到了魏晋名士那里,这种追求长生不老与面容“充美”便与精神世界的内涵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魏晋名士把服药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达到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境界的媒介。

魏晋时期的服药以何晏为始,而后众多名士都有所涉及,再之后在名士效应的影响下渐渐蔓延至社会各阶层。

服药风气在魏晋
1、“服药的祖师爷”——何晏
“服药的祖师爷”是鲁迅先生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上的一篇影响深远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何晏的戏称。

何晏不仅是魏晋玄学兴起的引导者、清谈风气的煽动者,也是魏晋服药潮流的发起者,是一位公认的集贵族式颓废于一身的时髦人物。

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父逝世后,母尹氏改嫁曹操,于是何晏被曹操收养,并深受其宠爱,从小过着贵公子的生活。

“何晏形貌绝佳,爱修饰,喜女色。

服五石散,精神爽朗,面色红润,正可增强美貌风姿,以博取女人的悦慕。

”2[2]宋人苏轼亦云:“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

晏少而富贵,故服五石散以济其欲。

”由此可见,何晏服药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精神和美貌的功效及济欲的功能,以享人生之乐。

2、魏晋名士的服药
何晏服药后首获神效,很快流播于名士之间。

“其后,夏侯玄、王弼、嵇康、皇甫谧、裴秀、贺循、王羲之、王忱、王恭等许多文人名士都涉入此道,朝中大臣乃至
帝王甚至名媛女流之辈,亦有所染。

”3[3]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养性服食,弹琴咏诗,自足自乐。

而嵇康锻铁也大概有为获五石散原料的目的成分的存在。

他的《养生论》中提到“服药求汗”,指的便是服用五石散后“石发”而流汗。

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曾写过《行药至城东桥》一诗,诗名“行药”也称“行散”,是服药以后调理的一种方法。

可见鲍照也服药名士中的一员。

除此之外,不少史料也证明当时不少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也涉足服药。

据记载,嫁予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咏絮才女谢道韫素爱服五石散。

《晋书·邓攸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邓攸“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可见邓攸之弟妇也是服药一员。

3、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服药
在名士效应下,服药渐渐脱离原来的“养生”初衷,而变成了一种习俗,蔚成名士风流。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说道:“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

就像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

”4[4]过分而片面地追随名士之风,使得常人不免有些失真。

“魏晋乃至南北朝,服药行散渐成风俗。

北朝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都服石药,皆称“石发”。

服药发热成为富贵人家的标志,以至平民百姓也诈称服药发热,冒充富贵之人。

”5[5]
关于平民百姓诈称“服药发热”有这样一则幽默的故事:有一个人躺在闹市口,来回翻转着身体并称自己发热,以让围观人群观看。

于是同行的伙伴便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在我石发。

”同伴问:“你为什么会石发,我怎么不知你何时服药了?”这个人说:“我昨天买米的里面有石头,吃了以后到现在开始发作了。

”于是围观的人哈哈大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