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优秀教案 于子航 《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2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精选2篇(一)教案:有趣的沉浮教学目的:1. 让幼儿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可以观察、比拟和描绘物体的沉浮特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究才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资:1. 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例如小石子、纸团、塑料球等〕。
2. 透明容器和水。
教学准备:1.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
2. 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准备好。
教学步骤:引入:1. 老师先给幼儿分享一段关于沉浮现象的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物体会在水中浮起还是沉下去呢?探究:1. 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分别放入透明容器中,观察它们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
2. 请幼儿描绘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入水底。
3. 请幼儿比拟不同物体的浮沉特性,例如:哪些物体比拟轻,哪些物体比拟重。
4.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请幼儿尝试自己答复。
总结:1. 老师引导幼儿总结出物体沉浮的规律:比水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老师解释浮沉现象的原理:物体沉浮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受到浮力和重力的影响,浮力比重力大的物体会浮起来,浮力比重力小的物体会沉下去。
延伸活动:1. 让幼儿尝试制作一个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小船,观察它可以装载多少个物体。
2. 让幼儿尝试将物体放入水中,看看能否改变它们的沉浮特性,例如:参加盐、糖等溶质。
3. 进展一场小比赛:谁能制作出一个最轻的物体仍能沉入水底?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观察、探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究才能。
2. 在引入局部,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猜想。
3. 在延伸活动中,可以设计更多可以发挥幼儿创造力和动手才能的活动,增加兴趣性和参与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精选2篇(二)中班安康活动教案《向手挑战》目的:通过将手部动作与音乐搭配,进步儿童手部运动协调才能和音乐感知才能,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运动的习惯。
《有趣的沉浮》中班科学教案详案参考

《有趣的沉浮》中班科学教案详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幼儿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 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并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简单的记录方法来记录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 让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了解沉浮的概念。
- 能够对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测和实验验证。
2.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发现、思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盆若干、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玩具、石子、金属钥匙、玻璃弹珠、乒乓球、海绵等)、记录纸、笔。
2. 教学课件:有关物体沉浮现象的动画视频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3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小鸭子在水里快乐地游泳,而小石子却沉到了水底。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小鸭子能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在水底呢?”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沉浮。
(二)观察与猜测(7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物体一一展示给幼儿,并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材质、形状等特征。
2. 教师提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你们猜猜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将自己的猜测结果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项目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班幼儿开展的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将能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体验和探索沉浮现象。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液体容器:透明的玻璃容器;2.水:准备足够的清水;3.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泡沫球、小塑料瓶等;4.标签纸和笔:用于标记物体;5.记录表格:记录幼儿的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引导幼儿观察并询问他们身边的液体,例如水果汁、牛奶等,并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物体在液体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上面,有些东西会沉到底部?实验操作1.向幼儿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并让他们观察这些物体的特点和形状。
2.将容器中注满清水,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3.让幼儿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会沉还是浮,并将物体放入水中进行实验。
4.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运动和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5.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总结1.对比观察过的物体,引导幼儿总结物体沉浮的规律,例如:大小、材质、形状等因素会影响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2.引导幼儿思考物体的密度对沉浮的影响,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和验证这一点。
3.结合实验结果,与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他们对沉浮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针对中班幼儿进行设计,参与度较高,幼儿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
在引导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沉浮现象的理解。
实验操作的流程设计合理,能够帮助幼儿直观地感受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同时,在结果总结环节,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交流,加深了他们对沉浮原理的认识。
然而,有些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较为急躁,容易出现一些小意外,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管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

《有趣的沉浮》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3.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大小、形状、材质不同的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玩具等),盛水的容器,镊子,记录表。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安全设施齐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在水里会怎样吗?有没有人试过把这些物体放在水里?(二)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将物体分别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各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沉浮情况。
(三)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沉下去的物体和浮起来的物体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物体沉浮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五、教学反思1.亮点:(1)学生参与度高,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仔细。
(2)小组合作效果好,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教师引导到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不足:(2)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来区分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的原因,包括物体的密度、形状和材质等对沉浮的影响。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小船在水上飘?或者石头扔进水里会怎样呢?学生:小船会飘在水上,石头会沉到水底。
教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实验,看看不同的东西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二)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现在,请大家看看我手里这些物品,有木块、石头、塑料玩具,你们猜猜它们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学生1:我觉得木块会浮起来,因为它很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

【课题】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有趣的沉浮》【教材简解】关于《有趣的沉浮》这一节课,学校教材从自然界中的水、水在生活中的作用、水中加盐带来的作用、水的浮沉给生活实际带来的作用出发,让小朋友对水的这一概念、作用等等,又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教材中合理简洁的话语,能够让小朋友理解通顺。
而简单疑问语句的作用,又能让小朋友对教材产生思考和浓厚的兴趣,对引导小朋友的学习和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目标预设】1.通过认识水、了解水、感知水的特性,让小朋友认识水。
通过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让小朋友初步得到水沉浮的经验。
2.通过讲解自然界中死海的沉浮现象,让小朋友了解到盐在物体沉浮中的作用、食盐对于物体沉浮的影响。
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通过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
3.通过探索水的沉浮的科学活动激发小朋友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通过实践,能够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和水的浮力对于不同物体的影响。
【教学难点】食盐对于谁水中物体沉浮的影响和作用。
【设计理念】水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作用,是小朋友认识自然的一个方面。
一提到处水的浮沉这个问题,就让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当然,水的浮尘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所以我想带学生,一起感受一下,水的浮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作用。
通过带领他们做科学活动这种方式,既能让他们自己探索水的秘密,又能感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同样的,大班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周围事物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求知欲就显得特别强,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思考与学习。
【设计思路】1.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举例子和做游戏的方式,引导小朋友发现问题,产生探究问题的激情,让小朋友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水的浮沉的原理。
2. 通过多媒体讲学的方式,让小朋友了解到死海的知识,并且给小朋友讲解一下,盐给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带来的影响。
有趣的沉浮教案

有趣的沉浮教案教案主题:探索物体的浮力与沉降现象教案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力与沉降现象2. 掌握浮力与沉降的基本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准备:1. 透明容器2. 水3.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水果、铅笔、塑料玩具等)4. 浮标或尺子5. 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会沉至底部。
第二步:浮力的原理1. 老师向学生解释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处于液体(水)中时所受到的向上的推力。
2. 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即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小的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第三步:实验观察1.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让学生观察水的表面。
2. 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与伙伴讨论。
第四步:测量浮力1. 给学生分发浮标或尺子,让他们测量不同形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与伙伴交流比较结果。
第五步:总结1. 回顾浮力与物体形状、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其他影响物体浮力与沉浮的因素,如物体质量、液体温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浮沉等。
教案评价:通过引入实际观察和实验,以及探究浮力与沉降的原理,这个教案能够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习更加有趣和交互式。
有趣的沉浮教案

有趣的沉浮教案有趣的沉浮活动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怎样使沉的物体浮上来。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每组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一份材料 (橡皮泥、钥匙、塑料瓶、小石子、积木、泡沫板)、半盆水,课件。
活动重点: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活动难点:探索、发现使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猜测活动1、认识材料,初步感知沉浮。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
为了看得更清楚,请看大屏幕,它们分别是(播放课件):幼:是塑料瓶(空的)、橡皮泥(球形的)师:下面我们要和这些物品宝宝做一个玩水的游戏,好不好,说到水,它就像一个魔术师,它能使这么大的船浮在水面,也能使这么小的石子都沉入水底,你们说神奇不神奇,那么我们把像石子一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把像船一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
跟老师说一下“沉”,“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有趣的沉浮》(板书课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向上的箭头和一个向下的箭头,哪一个表示沉,哪一个表示浮呢,(向下的箭头表示沉,向上的箭头表示浮。
)2、幼儿大胆猜想。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猜一猜,如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教师将幼儿猜想结果用箭号、问号记录在猜想栏中。
)二、探索沉与浮1、实验探索,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师:我已经在每张桌上准备好了半盆水,一些材料,还有一张记录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样东西放到水里试一试,仔细观察,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各组组长填好记录表。
2(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和幼儿的表现,针对性地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师:下面由小组来汇报一下他的实验结果,谁和他们一样的请为自己鼓掌加油~让我们与猜想结果对照一下,是不是一样呢,看来猜的不一定对,只有实验才是最准确的。
三、提升实验操作:(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师:今天我们与物品宝宝们玩得很开心。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教案:有趣的沉浮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板、石头、金属球、塑料杯、水、木棒。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塑料杯、一块浮板、一颗石头、一个金属球。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操作(5分钟)让每个幼儿将自己手中的浮板放在塑料杯上,然后将石头放在浮板上,观察石头的沉浮现象。
2. 观察与讨论(5分钟)让幼儿观察石头沉浮的现象,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石头会沉下去?为什么浮板能够浮在水面上?3. 实验与探究(5分钟)让幼儿用木棒将金属球按入水中,观察金属球的沉浮现象,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金属球会沉下去?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幼儿们都非常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沉浮原理。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在观察和动手操作方面还需要加强,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继续引导他们观察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沉浮实验,进一步巩固他们对沉浮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们思考和探索其他物体的沉浮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操作的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浮板、石头、金属球等物品,直观地感受到了沉浮现象。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教案(通用3篇)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教案(通用3篇)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篇1活动目标: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物质准备:、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1.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2.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3.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4.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
)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二、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
(幼儿说一说)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三、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请幼儿说一说)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
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结果。
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七、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有趣的沉浮》这一有趣的科学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沉浮现象并对其感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并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塑料盆若干、上浮下沉的符号标签若干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泡沫网,乒乓球,瓶盖,钥匙,钉子、橡皮,树叶,弹珠,钥匙,石头)活动过程:(一)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是谁呢米老鼠: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要不要到我的米奇妙妙屋里玩呢?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一个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二)第一关,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米老鼠: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观看课件,幼儿观察认识物品。
那这些东西,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幼儿猜测回答。
大家认为比较重的都可以沉下去。
轻的可以浮上来来我们看看米老鼠怎么说,有什么结果呢?(二)第二关,动手实验验证物品的沉浮1.米老鼠: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请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要把水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2.我们下面就要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了,那我们赶快行动吧,四个小朋友一组。
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我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二关,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物品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那我们现在能去米奇妙妙屋玩了吗?(三)第三关,将沉和浮的不同状态的物品分类1.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关,但是不着急,你们只有闯过第三关才能正式得到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个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框中。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活动背景在中班阶段,儿童开始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开始对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产生认知和探索,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让他们在互动和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是中班教育的重要任务。
沉浮实验是中班教学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通过这个实验,儿童可以探究物体在水中运动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活动目标1.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2.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3.让儿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了解沉浮现象的原因。
需要准备的材料1.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物体(如球、木块、硬纸板等);2.直口玻璃瓶(大小可根据物体的大小调整);3.圆珠笔芯或小木棒;4.水。
活动过程1.教师首先向儿童介绍物体沉浮的规律,引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2.教师向儿童展示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物体,并让他们分辨物体的重量和材质,引导儿童思考和推理;3.教师依次将不同的物体放入玻璃瓶中,让儿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位置,引导儿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4.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儿童掌握沉浮现象的规律;5.教师可以通过让儿童自己尝试,让他们掌握控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6.教师鼓励儿童在观察和实践中积极提问和回答,通过语言表达和沟通,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
活动评估1.教师观察儿童对沉浮实验的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2.教师观察儿童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是否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观察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活动延伸1.引导儿童通过其他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如物体飘浮、漂浮、沉降等;2.将沉浮实验和图形识别、计数、测量等教学内容结合,提高儿童的数学和语文水平;3.将物体沉浮的规律应用到生活和日常实际中,如使用浮标测量水深、制作游泳板等,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中的“有趣的沉浮”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物体沉浮的条件,简单实验探究沉浮现象,以及沉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物体沉浮的条件。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沉浮现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球、石头、塑料杯、水、盐等),PPT。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浮力球,让幼儿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浮力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幼儿理解浮力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石头、塑料杯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引导幼儿通过加盐、改变物体形状等方法,观察物体沉浮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根据物体沉浮的条件,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6. 分享交流(5分钟)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物体沉浮的条件: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的物体,判断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2. 拓展延伸: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了沉浮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沉浮》教案课程目标•能够指出物体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浮力也不同。
•能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描述。
教学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小球、长方体、圆锥体等。
•直尺和笔。
•盆子和水。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老师口述:我们今天要学的是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请想一想,如果将一个小球和一个长方体同时扔进水里,它们会发生什么?2.让孩子讨论(可利用幼儿园语言角色扮演的机会询问他们的想法)。
实验环节1.拿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们尝试将它们一个个放进水里。
让他们观察物体的表现,并描述他们的发现。
2.让孩子尝试用直尺量小球和长方体的大小,让孩子们思考以下问题:他们的大小相同吗?重量相同吗?形状相同吗?3.让孩子试着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水中,或观察这些物体浸泡在水中的方式(例如:放进盆子中)。
4.让孩子观察水中的现象。
例如,小球会漂浮,而长方体会沉下去。
教学检查1.请孩子回顾今天学到的课程,试着回答以下问题:•物体在水中的表现是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不同,为什么?2.让孩子们重新进行上述实验,看看他们是否还记得以前的结果。
总结反思让孩子们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讨论。
例如: - 我们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吗?教学延伸让孩子们使用手中的资源(例如:玩具、物品和学习材料)通过讨论和实验理解概念。
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孩子们制作自己的浮力实验器材。
教学难点及策略•难点:在引导孩子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如何让他们进入思考的状态,产生好奇心。
•策略:创造实验环节,让孩子们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用实践的方式理解问题,最终达到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探究物质在水中的表现;同时,他们也通过操作学习到了物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全过程中,老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从中学到了东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沉浮》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2.探究并了解物体沉浮的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信息分享、相互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盆,水杯,苹果、橘子、木块、钥匙等物品;2.课堂道具:海绵、泥土(陶土)、山茶花、呼吸吸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主题——有趣的沉浮,并向学生问道: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会下沉吗?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起来呢?2. 学生探究环节1.学生将苹果、橘子、木块、钥匙等物品放入水杯中,一一观察并记录结果,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2.学生将海绵、陶土、泥土等材料放入水盆中,让学生去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 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使用呼吸吸管在水中吹泡泡,老师让学生观察泡泡的运动轨迹,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4. 小组合作环节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种物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项实验,探究这种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将学生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5. 教师点拨老师在小组分享环节中,适时地点拨学生的错误观点,并且为学生解答疑惑。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生是中班(3-4岁)的学生,虽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都还很有限,但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情景总是充满好奇,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的。
在本次课中,我意识到孩子们在看到水中各种物品的沉浮时,都非常想去进行更具体、更实际的探究,因此我适当地给了每个小组更多的实验时间和自由度,使得他们得以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是,学生在探究的理解中,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的思想,即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享和接受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为此,我在课后及时对每个小组做了总结,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并且借此机会让别的小组分享相关的想法和知识,从而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2024年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精彩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有趣的沉浮》,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沉与浮”,详细内容为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与探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提高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沉浮现象,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力球、石头、橡皮泥、木块等)、教学课件、黑板。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浮力球,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引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物体沉浮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5. 知识拓展(5分钟)教师分享有关沉浮现象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沉浮》2. 内容:物体沉浮现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密度、体积、形状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判断其沉浮情况,并记录在表格中。
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却会沉入水底?2. 答案:作业表格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更多关于沉浮现象的探索,如制作简易潜水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小组讨论与分享的引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沉浮现象,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班科学《有趣沉浮》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第三章《神奇水世界》中第二节《有趣沉浮》。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浮力,解物体沉浮条件,探索不同材料物体沉浮现象,以及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孩子们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解浮力概念,知道物体沉浮条件。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浮力概念,掌握物体沉浮条件。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浮力,解不同物体沉浮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沉玩具、石头、塑料杯、海绵、小船、磁铁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沉玩具、实验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小熊洗澡故事,引出浮力概念,激发幼儿兴趣。
(1)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浮沉现象。
(2)讨论:为什有东西能浮起来,有东西会沉下去?2.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概念,演示物体沉浮实验。
(1)介绍浮力,让幼儿理解浮力对物体影响。
(2)演示实验:将石头、塑料杯、海绵等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1)分组实验:让幼儿分组进行浮沉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沉浮现象。
(2)记录观察结果:用画笔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
(1)请各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
5. 巩固拓展: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一个“浮沉接力赛”游戏,让幼儿将浮沉玩具从起点运送到终点,增强他们对浮沉现象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沉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物品,记录下你认为会浮起来物品和会沉下去物品,并说明理由。
答案:例如,塑料勺子会浮起来,因为它轻;玻璃杯会沉下去,因为它重。
2. 家长评价: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并对幼儿观察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幼儿对浮沉现象兴趣浓厚,但在理解浮力概念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 有趣的沉浮(t)

有趣的沉浮设计背景: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船为什么会在水上走,我让他猜,他说:“不知道,我向河里扔石子,石子却不见了,小船在水面上,是因为它大吗?|”我说:“是因为水是有浮力的。
”他一脸疑惑,似懂非懂地跑开了。
幼小的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索,所以,我选择《有趣的沉浮》这个教学内容。
用“做中学”理念、原则,设计、组织这个科学活动,这个科学活动内容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
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上浮和下沉。
3、让幼儿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材料:1、每组一个小塑料盆,盆中放半盆水,擦手毛巾。
2、大小相同的铁球、石头、塑料球、树叶、小木块等小物品。
3、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教师展示课件,秋天河边的场景。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小河边大树上的叶子落到什么地方,有的落到了地上,有的落到河里。
进一步追问幼儿落到河里的树叶是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
幼儿回答:“浮在水面。
”树叶为什么会浮在水上,引导幼儿回答,“水是有浮力的”从而导出这就是有趣的沉浮。
1教师示范活动步骤,取一个量筒,放入适量的水。
将一个铁球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球沉到水底,就用一个“↓”表示。
再取一个塑料球放入水中,球浮在水面,就用一个“↑”表示。
幼儿要仔细观察步骤,确定幼儿明白操作过程。
2、认识活动材料,将活动材料介绍给幼儿,每组一个塑料盆、铁球、塑料球、树叶、小木块等物品。
活动记录表,认识图标“↓↑”。
3、进行操作,活动材料分配给各小组,告知注意事项,及时填写记录表等。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4、活动总结,活动结束让幼儿观察记录表,那些材料浮在水面,那些材料沉在水底。
教师总结:通过活动(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我们知道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有……沉下去的有……。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沉浮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沉浮一、活动目标1. 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3. 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头、铁块、木块等)2.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树叶、塑料瓶、泡沫块等)3. 透明玻璃缸或塑料盆4. 小勺子、镊子等实验工具5. 记录纸、笔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向幼儿展示沉入水中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体会沉下去,而那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如何将物体放入水中,并让幼儿观察沉浮现象。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几种不同的物体进行尝试。
·幼儿使用小勺子轻轻地将物体放入玻璃缸或塑料盆中。
·观察并记录每个物体的沉浮情况。
·小组讨论并分享观察结果。
3. 探索原因·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物体沉浮的原因。
·通过简单的实验(如:将相同大小的物体分别放入不同密度的水中),帮助幼儿理解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4. 总结与分享·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四、活动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如:水果、蔬菜等。
2. 鼓励幼儿进行更多关于物体沉浮的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五、安全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确保幼儿不将小物品放入口中,避免误吞。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区域,确保环境整洁。
六、教学反思本次《有趣的沉浮》活动,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幼儿初步了解了物体的沉浮现象,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纠正。
有趣的沉浮教案

有趣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的概念;2.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的沉浮情况;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密度是指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
密度越大的物体,其质量越大,体积越小。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乘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浮起来。
2. 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乘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即:F = ρVg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实验探究实验一:物体的密度1.实验材料:水、砝码、容器、物体(如石头、木块等);2.实验步骤:1.将容器中注满水;2.将物体放入水中,记录物体的质量和水位的变化;3.用砝码将物体压入水中,记录物体的质量和水位的变化;4.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二:物体的沉浮1.实验材料:水、砝码、容器、物体(如石头、木块等);2.实验步骤:1.将容器中注满水;2.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3.用砝码将物体压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4.计算物体的浮力和重力,判断物体的沉浮情况。
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的沉浮情况,掌握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物体的密度和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密度和浮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引入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步:实验一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记录实验数据;2.引导学生计算物体的密度,让学生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实验二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二,记录实验数据;2.引导学生计算物体的浮力和重力,判断物体的沉浮情况。
教学设计 有趣的沉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洗完手赖着不走玩起水来,有很多次我看见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玩具在水盆里游来游去,百玩不厌,似乎对水很感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们何不开展有关水的科学性探索游戏呢!这样即满足了孩子们玩水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有关水方面的科学知识,那么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就是探索性很好的一项科学实验,它操作简单,便于孩子的理解。
活动目标:1.使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分类,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和同伴交流经验,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能力。
4..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活动准备:1.每四张桌子放一个注入水的大水盆、积木、泡沫、纽扣、橡皮、皮球、石子、铁钉、塑料瓶、乒乓球、树叶、木块、锁、粉笔、雪花片等若干个。
2.记录材料:人手一份标有下沉、上浮标记的记录卡、笔一支。
活动过程:1.猜测活动。
师:(猜一猜,生活中哪些东西漂浮在水面上,哪些沉入水底。
)幼儿:自然而然会想到轮船漂浮在水面上,苹果、西红柿沉入水底。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轮船、苹果、西红柿在水里的现象)幼儿通过画面观察得出:轮船浮在水面这种现象叫做浮,苹果、西红柿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
2.操作活动师:现在老师身边这些操作材料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入水底。
幼儿:幼儿进行操作。
(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3.记录活动(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并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教师小结:石子、纽扣、橡皮、铁钉、锁、粉笔、雪花片这些物体沉入水底,积木、泡沫、塑料瓶、乒乓球、树叶、木块、皮球浮在水面上。
4.交流总结活动。
(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表达。
活动延伸:幼儿想一想,利用各种材料,有什么办法可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入水底,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在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幼儿教师专业风采大赛--优秀教案
参赛作品名称有趣的沉浮
参赛作者于子航单位名称姜堰区实验幼儿园教学领域科学年龄段/班大班
活动目标1、喜欢探究物体沉浮现象,能大胆动手操作,并按物体沉浮分类。
2、迁移已有的沉浮经验,积极尝试让沉在水中的东西浮起来,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猜测。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幼儿对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了解。
2、水、抹布、盘子、一角硬币,篮子等。
3、班级活动区角内有可供幼儿在水中操作的各种材料,如塑料、木质、泡沫等玩具。
活动过程实录1、教师引导幼儿共同猜测。
(1)教师:你们猜猜看老师手中的硬币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带领幼儿实验“放入水中的硬币”。
(1)教师出示硬币引发幼儿思考:这是什么?你们猜猜硬币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将幼儿的猜测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4)集体交流实验情况,并与猜测的情况进行对照。
3、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教师出示各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把沉下去的硬币浮起来的方法。
教师:怎样让刚才沉入水底的硬币浮在水面上?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一旁指导。
(3)集体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让硬币浮起来的各种方法。
(4)教师小结:我们把硬币放在木质的玩具上、塑料瓶内、泡沫板上、塑料小碗和盘子内都能让它浮起来。
4、尝试“怎样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教师出示浮在水面上的两块同样的积木,鼓励幼儿想办法把这两块积木沉入水底。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3)教师发放能浮在水面上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4)集体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怎么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底。
(5)教师小结:往塑料瓶内装满水,在积木上用橡皮筋绑上石头、在塑料小碗内放入石头等等都能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小结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沉浮物体,但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物体的特点以及作用。
本次活动以为幼儿生活服务为落脚点,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自主感知,层层递进,教师抛出问题,幼儿大胆猜测、放手去做并自主回答,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设疑、提炼,帮助幼儿实现主体地位。
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中感知物体沉浮的特性,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沉浮物体的特点。
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生活经验,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高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