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2.2.2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2.2.2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第 1 页 共 3页
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全球分为 大板块,各大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一般来 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 , 多 。
1.生结合课文,说出板块构造 学说的内容。师指导学生利用 歌谣进行记忆。 歌谣记忆: 板块构造学 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 交界地震多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 值观 重点 难点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尤其能解释世界上一些著名山系的形成和火山、地震带 的分布。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同学们, 还记得 5.12 是什么 教师充满激情,提出问题。 日子吗?(汶川地震纪念日)对, 四年前的 5 月 12 日,一声撕心裂 学生回忆汶川地震及日本 肺的巨响,一个地动山摇的震颤, 地震时的情景,激起求知欲和 一场摧肝断肠的灾难, 降临在泱泱 探究欲。 巴蜀;去年日本又发生了特大地 震,并引发了海啸及核泄漏,给日 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也影响 了全球环境。 你知道产生这些大地 震的原因吗?本节课咱们就来探 究这个问题。
(3)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
3. 学生读图 2.22, 找出板块运 动的两种形式。 4. (1) 生读图分析, 组内讨论、 交流,回答。 ( 因为红海处于非洲板块 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发生 张裂运动,所以红海在不断扩 张,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 (2)小组讨论探究回答。 ( 因为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 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 块之间产生碰撞挤压运动,距 离在缩小,所以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 (3)观察、思考、讨论、回 答。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2. 选择题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互相激励:学生通过互相激励,鼓励彼此努力学习和进步,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
-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实例分析
(2)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举例: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为例,让学生分析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联。
举例:以填海造陆为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进而影响海陆变迁。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海陆变迁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4)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如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上升问题。
举例:分析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涉及板块运动、地震、火山等现象,学生难以理解其内在联系。
举例:通过动画演示地球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图表、填海造陆前后的对比图片等。这些辅助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2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 第2节 第2课时 板块的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 第2节 第2课时 板块的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2 板块的运动1.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2.运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会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会运用基本观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会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解释某些地理现象,可是大陆是怎样漂移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高山的存在?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的爆发?火山地震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都是解释不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理论——板块运动。

活动1:板块运动观点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阅读图文资料—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总结提升阅读图2.22 2.23及文字资料1.回答问题:①六大板块的名称?②板块与板块之间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着?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稳定还是活跃?各板块间作何运动?③世界许多高大、绵长的山脉,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例如?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哪里?例如?2、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

地壳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是运动的;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活跃,火山、地震比较多,板块内部稳定。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实例举证分析原因,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活动二: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活动程序:观察——讨论——展示—归纳①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②分析,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形成原因。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怎样的过程?其高度会逐年缓慢升高还是降低?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答疑解惑。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2.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3.实地考察活动:我组织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
2.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经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一些教学特色创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特色创新方面,我做得比较好的有三点:
1.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形成等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开展小组讨论: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青藏高原的形成等。
3.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海岸线的变迁对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其地理实践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沿海地区会出现海岸线的侵蚀或沉积,导致海岸线的位置发生变化。另外,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一次巨大的海陆变迁过程,曾经的海洋经过地壳运动抬升形成了现在的高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5——图2.18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2.2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展示图片及资料: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古诗吗?追问:什么是沧海桑田的变化?1.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

(1)你能找到哪些证明沧海桑田变化的例子呢?(2)请说出导致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模拟实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因素是哪一个?4.资料搜集大展示:(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在太行山岩石中发现的螺蚌化石。

(2)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森林和古河道的遗迹。

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出示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2.设置小小科学家环节:观察世界局部图,说一说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追问:你知道是谁发现这个秘密的吗?3.展示阅读材料: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据。

魏格纳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提问:大陆真的在漂移吗?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5.引导学生图说大陆漂移的过程提问: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追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精品教案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精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学生学本节前已经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海陆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因此课堂开始之后就展示出板块运动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的认识海陆变迁的原理。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原型比较宏观,为了更加形象的讲解理论,课堂设计了用书本模拟以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展示了主要山脉以及裂谷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地形的变化趋势预测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理论。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有些枯燥,所以在课堂的结束加入防震知识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并找到理论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最终的目标是结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对陆地和海洋运动和变化有个整体的认知。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下列板块中,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亚欧板块2.下列不易发生火山、地震的国家是()A.日本B. 中国C.英国D.印度尼西亚3.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②地中海将会消失③亚欧大陆将分裂④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4.南美洲智利地震是因为哪两个板块碰撞引起的()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2015年4月25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尼泊尔境内发生8.1级地震,地震造成尼泊尔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题目。

5.尼泊尔发生地震主要是由()A.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造成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造成C.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造成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造成6.地震发生时,在教室里上课的我们,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不管任何情况,立刻跑向室外B.立即从窗户处向外跳逃生C.一直躲在教室里,待救护人员赶来救援D.护头下蹲并躲在结实桌子下面,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参考答案】B;C;D;B;B;D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板块的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2.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挤压:山脉、岛弧等张裂:海洋、裂谷等3.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二、学习防震防震知识大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三、板块运动[讲授新课]1.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

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

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2.读图讨论电脑展示课本P42图2.22和图2.23。

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3.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

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

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辅助材料:收集和整理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示意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相关图片、海陆变迁实例的视频等。确保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例如,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模型等,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损坏器材。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海陆变迁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海陆变迁教学目标和海陆变迁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海陆变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
4.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我可能过于侧重讲解和互动探究,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可能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不够严格,导致课堂纪律出现混乱。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海陆变迁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2、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边放图片,边讲述)消息一: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生物化石。

消息二: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生1: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生2: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师:对,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这种变化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它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生:沧海桑田。

以前有一个仙女叫麻姑,她发现桑田过一段时间会变成沧海,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成桑田。

(课伊始,趣已生。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师:(微笑)很好,为什么只有神仙才能发现这种现象?生:(静默片刻)因为神仙的寿命很长,只有神仙才能看到。

(笑)师:对,大多数海陆变迁很慢,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如今七大洲四大洋的面貌就经历两亿年的演变。

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

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2.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2.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2海陆的变迁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执教者授课日期授课班级七年级1—4班教具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难点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导入展示一些水生生物的化石图片,学生思考:许多水生生物的化石都是在陆地上被发掘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新授1)案例探究:案例1: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东海海底有古河道,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

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探究:观察非洲、南美洲轮廓,并尝试把他们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

案例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海陆变迁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

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展示动画:大陆漂移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的过程,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

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图说出图中A、B、C、D代表的大洲名称。

总结:海陆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练习为什么将鸵鸟、海牛等生物以及古底层作为非洲同南美洲当初是一块陆地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充分证明魏格纳的说法吗?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后老师提升补充,层层递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above is the whole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is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hope you can makeprogress withthe help of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is extremely rich,scienceand technologyare developing rapidly,allof whichgradually change theway of people's studyand leisure.Many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pursue a document,but as longas you still have sucha small persistence,you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complexworld leads us to chaseout,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aproblem makes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our purespiritual worldand resist theattack ofthe external worl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配合学生活动,加深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掌握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但是并没涉及海洋,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以勒皮雄为代表的科学家又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一、板块构造学术的基本观点
1.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书)
提问:(出示板块示意图)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你能结合地图告诉大家吗?
(学生上台指明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提问: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我们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
(学生看图举手回答,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这些板块吗?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教师出示空白图,学生举手抢答)。

转折: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着。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主要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

(板书)
过渡:板块的不同运动形式会使地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动画展示:板块的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山脉。

例如,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等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板块的张烈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都是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的。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和张裂的后果)
转折: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3.板块内部稳定,板块边界活跃。

(板书)
世界上的火山或者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目前世界上主要分为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请在课本图中圈出它们的位置。

(学生读图并画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


世界上有许多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国家都会发生火山或者地震,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可怕的火山、地震,并思考这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火山和地震,并思考火山、地震带来的危害。

) 视频看完了,小组内交流看法,说说火山、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举手各抒己见。

) 及时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全球共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运动的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的山脉,张裂会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易引发火山或地震。

4.预言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红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 地中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张,甚至形成新的海洋。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甚至消失。

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将不断长高。

5.学以致用: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我国四川省汶川映秀镇发生强烈地震,震级为8.0级,请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哪些板块活动有关?
【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块构造学说
1.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
现象解释:
【当堂达标】 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A 板块的名称是( )。

A. 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2.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海会缩小 B. 地中海会缩小 C. ①山脉会消失 D. ②山脉会消失
3.如图为某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 )。

A. 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B. 板块与板块的张裂运动
C.将会形成裂谷
D. 将会形成海洋
4.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 A.海洋的边缘
2.板块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
3.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
B.高山、高原上
C.大洋的中央地带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5.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
6.假如地中海将在几千万年之后消失,那么将连在一起的大洲是()
A.亚洲、非洲B.欧洲、非洲C.北美洲、南美洲D.大洋洲、南美洲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图,回答问题:
(1)喜马拉雅山山是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
(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是.
(3)根据板块运动方向来推断,红海将会不断 (扩大或缩小).
答案解析:
1. 读图可知,A板块为亚欧板块,由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组成,其范围介于西太平洋海沟系以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大西洋中脊以东和北冰洋中脊以南的广大地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B项,读图可以看出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的碰撞运动会导致地中海缩小。

故B项正确。

A项,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两个板块的张裂运动会导致红海的扩大。

故A项错误。

C项,①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消亡边界,板块间碰撞挤压褶皱隆起,山脉会不断上升。

故C项错误。

D项,②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板块间碰撞挤压抬升山地,不会消失,而会继续上升。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A
4.D
5.C
6.B
7.(1)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2)印度洋板块(3)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