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爱和自由读后心得大全五篇
《爱和自由》阅读心得(优秀6篇)

《爱和自由》阅读心得(优秀6篇)《爱和自由》阅读心得篇1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钱?权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
没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缚在铁笼子里的小鸟,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徒劳地等死,任人摆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宁去同学马阳家玩,做了一些作业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马阳家“闹腾”开了。
我们先玩起了“跳格子”,马阳在地上画了十个格子我们开心地跳来跳去。
后来,我们又想出了新招,找来马阳的跳球(把脚踩在两端,可以蹦来蹦去),看谁能跳到最后。
我们玩得很尽兴,这时,马阳的妈妈突然喊了一声:“快来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从来没有见过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
“哎呀,跑了!”顺着马阳妈妈手指着的方向,只见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矫健的身影一闪而过。
“真的是松鼠吗?不会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问马阳的妈妈。
她说“是松鼠”,又叫马阳把门关了,这样松鼠就跑不出去了。
“抓松鼠!抓松鼠!”我们大声喊叫着。
马阳的舅舅闻声赶来,“在哪儿呢?”他问。
马阳的弟弟指给他看。
他知道后,马上挽起手腕,扑了过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这么多人的惊吓,蜷缩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东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关进了笼子。
我们围起来一看,兴奋了,真的是松鼠!只见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浑身棕灰色,有两条显而易见的黑色条纹,小小的耳朵几乎看不见,小爪子牢牢抓着笼子,正害怕地浑身发抖,盯着我们看呢!马阳扔进去一些牛肉干。
小东西先愣愣地看着我们,并不吃,后来因为实在是饿了,用前爪捧着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全身蠕动了起来,从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团肉球在滚动,真可爱。
就这样单纯地望着小松鼠,竟也会感到无上的快乐。
我们逗它玩,不停地给它吃东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乐。
它不停碰撞着笼子,挣扎着,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来跑去,妄想跑出这个笼子。
后来,它累了,总算安静了下来。
它望着我的时候,眼神很迷惘。
我惶恐地望着它,它过于安静的眼里写的是要挣脱吗?很扭曲,很矛盾。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
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取。
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能够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
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
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
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
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下。
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透过自身活动获得那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5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5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10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体会(优秀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
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
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
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
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
所以从爱走到独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
同时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上。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优秀7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优秀7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1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2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感悟(精选8篇)

爱和自由感悟(精选8篇)爱和自由感悟篇1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
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
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能够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
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
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
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
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经过自身活动获得那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
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
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读后感1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
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
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
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每每读完《爱和自由》的各个章节,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爱和自由”仿佛是一个灵魂向导,贯穿于整个蒙氏教育体系。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6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6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我是一名刚毕业的高校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
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洁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
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发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
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渐渐积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
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拘束,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乐观的布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由于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服从。
在中国,圆满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
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
孩子的思想是很简洁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简单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洁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开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支配,可不知这样恰恰违反了孩子进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经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受转嫁到孩子身上,盼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幻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予,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怜悯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选16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一、《爱和自由》简介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
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
这可能就意味你其实是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
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收到爱的礼物。
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二、《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选1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心得呢?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选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1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爱和自由的读书心得(范文)八篇

爱和自由的读书心得(范文)八篇爱和自由的读书心得〔通用范文〕【篇一】自由,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爱'和"自由'的定义是一样,没有明确的答案。
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
简约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事。
而这本书里,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敬。
我们应当尊敬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给孩子强加太多的规章和限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书中有一段是关于孙老师的儿子(辛辛)的。
孙老师有一个伙伴来她家玩。
伙伴想逗他,于是他要饼干吃,辛辛不吃。
伙伴假装说:"你不给我,我就抢了哦!'然后做出抢的动作。
辛辛一下子哭了起来。
这时,伙伴对孙老师说:"你的儿子还是蒙氏幼儿园的呢!这不行,这样就哭了,我家儿子就不哭,由于他知道这是和他闹着玩的。
'孙小姐说:"我的孩子在蒙氏幼儿园没有接触过这个,所以他无法理解,蒙氏幼儿园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长做这样的事情来引导他,这对他没有好处。
' 成年人给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语言,孩子都在汲取,父母、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语言都应当是积极的,由于孩子没有技能区分真假事物的好坏,无论好坏他都会汲取。
我们的老师应当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敏感时期都予以关注和指导。
当孩子们"进展自己'时,我们应当尊敬他们的思维。
假如我们不尊敬孩子,他们就会失去独特的思维技能。
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可以深思很长时间,他可以想到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假如钟声从远处传来,那么他会感到这种感觉加深了,就像诗一样。
蒙特梭利说,一个好的蒙特梭利老师,她的突出之处在于,当孩子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口钟,可以加深这种美妙的感觉。
当一个孩子在0岁到6岁之间形成了健全的品行时,内善就成为了他的自然驱动,他一生都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人类的制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
假如他在六岁之前很好地成长,他就更简单进入更高状态的思想、情感和人类科学理论境界。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5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爱,是包容。
他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与失败,接纳他们所有的创造与破坏。
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
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爱,是理解与尊重。
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爱,是相信。
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爱,是平等。
我们没有权利命令与干涉,即便是我们的孩子。
从他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与我们就是平等的,他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生命。
要尝试着蹲下来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让孩子仰视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或好或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无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爱,它就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
我没有更多的财富留给我挚爱的尚尚,我这一生唯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
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
“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
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彩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彩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一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向都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不是一一妈的督促,还不明白这个作业什么时候能交呢,呵呵。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
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一样的领域又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
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
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很多观念强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就应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选25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选2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
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篇1先说下几点心得吧: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
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
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
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
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
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
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
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
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
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
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
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锦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锦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爱,是什么?很多人试图查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熟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隐秘。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宏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掩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准确答案的。
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惊、免于奴役、免于损害和满意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简洁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根据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根据自我的意愿确定自我的行为。
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才智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憧憬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敬重。
敬重生命本来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量这也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吧?由于这个尺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敬重。
中国许多父母都喜爱把自我很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圆满和未能实现的幻想都寄予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幻想中的那一个。
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予,生活的很累很累。
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怜悯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沉着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进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把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进展的标准,事实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把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
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由于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
实用文_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读后感2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和自由读后心得五篇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心得资料,提供参考,欢迎的参阅。
爱和自由读后心得一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教师!”“教师。
”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教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教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
《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欢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心得二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
”“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后心得三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十分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
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
字呢。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
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
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确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我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爱和自由读后心得四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构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资料,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
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
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教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