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 “实践观”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 “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19df3d094a7302768e993929.png)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实践观”政法学院周斐斐210417061 我国对实践观的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以毛泽东思想中的实践观为理论依赖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马克思早期著作为文本依赖的阶段;到现在以整个学术理论为支撑依据的阶段。
从这个变化中,反映出试图从学理上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清楚,就不能绕开伦理学家、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理论。
在哲学上系统地阐述实践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始于他在伦理学中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
亚里士多德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生命活动的行为方式,实践的生命活动明确了人的本质属性,这里有反思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的生命属性的实践活动,在完全的意义上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沉思活动、技艺制作活动和实践的活动。
“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时又译为科学,是指理智把握事物的真实或确定性的活动方式,它所产生的结果是知识。
技艺是指以可制作的事物为题材,其目的在于活动的结果。
生命属性的实践概念是对实践概念的广义理解。
在三者之中,理论的沉思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要,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才呈现了更为积极的状态。
实践的狭义理解是指人对至善的追求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智客观的道德行为方式,它真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概念。
“伦理学”就是这种“习惯”之学,德性也就是人的灵魂的优良习惯。
可见,实践是指把人自身变好的活动,跟制作是把物品做好的活动明显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本身即是目的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活动和目的是一致的,是以人自己成为善为目的的活动。
实践就在活动过程中体现着目的,它既包括个体的伦理行为,又包括公共生活的政治行为,体现了人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
作为实践之根据和理想的目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直接就等同于“善”。
实践朝向一个善的目的,而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其途径和手段则是要经过选择的,所以说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包含选择的活动。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9f2ed53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3.png)
武汉大学1997—1998年第一学期“西方哲学史”试卷(全校公选课)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1.西方的“哲学之父”是(),他以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家是()。
2.赫拉克利特把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叫做();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提出的闻名命题是();而第一个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家是()。
3.古代原子论和理念论的代表别离是()和()。
4.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说明实体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时,提出了()与()的理论。
5.在中世纪,提出闻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而提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那么是()。
6.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是围绕着()与()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7.近代西欧体会论的开创人是(),他在()一书中系统地制定了体会归纳法和创建了唯物主义体会论的学说;近代西欧唯理论的开创人是(),他在熟悉论上提出了()说。
8.洛克的要紧哲学高作是(),他在熟悉论上提出了闻名的(“”)说。
9.斯宾诺莎以为唯一的实体确实是(),他同时又把它等同于神,他的这种世界观通常被称为()。
10.莱布尼兹创建了()的世界观理论体系,为了解决“不可分的点”与“持续性”的矛盾,他又提出了()的学说。
11.贝克莱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和“存在确实是被感知”;休谟把体会论推向了极端,从而致使了()的结论。
12.卢梭的要紧高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
1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要紧思想渊源有两个,一是笛卡尔“物理学”中的(),一是洛克的()。
14.康德的熟悉论思想集中表述在()一书中,康德熟悉论的起点是()与()的二元对立,前者提供形式,后者提供内容,一起组成作为熟悉对象的()。
15.费希特哲学的大体概念是(),谢林哲学的大体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大体概念是()。
1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进展的全然动力是它内部所包括的(),而绝对精神运动进展的形式那么是()。
亚里士多德 范畴
![亚里士多德 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a46f864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2.png)
亚里士多德范畴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于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被认为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范畴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一、简介《范畴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它被认为是逻辑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
该书讨论了关于描述世界的最普遍的概念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概念的本质和分类,解决了语言思维和现实间的对应问题,既展现了普遍概念的逻辑结构,又揭示了现实的形而上学结构。
在《范畴论》中,亚里士多德展示了他的范畴系统,即划分为十个范畴的事物,包括实物、数量、质量、关系等等。
这些范畴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但同时也包含了逻辑的基本原则。
二、关于范畴在《范畴论》中,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事物分为十个范畴。
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划分到其中一个范畴中,这些范畴分别是实物、数量、质量、关系、时间、位置、状况、作用、所受作用、习惯或状态。
这些范畴描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决定事物的关系规律,从而提供了理解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范畴理论成为了通用的概念工具。
三、关于形而上学《范畴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和实体存在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超越经验现象的存在。
他把这种超越现象的本体论称为形而上学。
他的形而上学主要体现在对实体、形式、原理等概念的研究。
同时,这些概念也被应用到他的逻辑思维框架中,从而构建出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四、关于逻辑《范畴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从分析语言开始,从中提炼出了基于语言的逻辑规则。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在表达和掌握思维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基础上,他通过对概念和范畴的定义和分类,解决了语言思维和现实间的对应问题,从而构建了一个牢固的逻辑框架,这对后世二千多年的逻辑思考和方法论,产生了不可撼动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9f03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2.png)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逻辑学的开创者,他的逻辑学被称为“经典逻辑学”,对后来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围绕“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进行详细阐述。
一、逻辑学的概念逻辑学源于古希腊,起初是指“辩论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
现代逻辑学则更加强调系统性、精确性、形式化等特点。
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古希腊逻辑学的代表,他的逻辑学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命题逻辑、论证和范畴论。
其中命题逻辑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核心,也是后来逻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命题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逻辑是一种描述语言和推理的工具,它主要研究由主词和谓词组成的命题结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命题形式:A命题(全部肯定命题)、E命题(全部否定命题)、I命题(部分肯定命题)和O命题(部分否定命题)。
这四种命题形式被称为标准命题。
四、论证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体系也是以命题为基础的。
他认为论证需要由两个或多个命题构成,这些命题需要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
除了前提和结论,论证还需要一个中间部分,即“中项”,它是连接前提和结论的桥梁。
五、范畴论范畴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实在世界中的规律。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可以归纳为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关系、品质、时间、空间、位置、状态、行动和受动。
六、影响和意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被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广泛应用,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被认为是一座跨越古代和现代的桥梁。
总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至今仍是逻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对后来哲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们在日常生活、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来推理和论证,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f30ed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6.png)
摘要: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
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高于理论思辨的彼岸。
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内涵,进而把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概念的本质,开创了一种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本内容、囊括一切人类活动的广义的实践哲学。
关键词:伦理—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实践哲学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在西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同道德联系起来,不过其实践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并不仅仅限于道德实践。
深入理解亚氏实践概念的内涵,需要首先从他对人类知识的分类谈起。
亚氏把人类活动分成三类,即思辨(theoria)、实践(praxis)和创制(poiesis)。
相应地,人类拥有三类科学(或知识),即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
关于三种科学的地位问题,亚氏认为,思辨科学地位最高,创制科学地位最低,实践科学则居于二者之间。
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亚氏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即“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智慧”。
在思辨活动中,追求真理本身即是目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并且追求真理的活动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他人和外界自然无关。
与此相反,创制活动的目的不在自身之中,而在它产生的对象或结果上,并且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按照上面的衡量标准,思辨科学高于创制科学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在思辨科学内部,研究那“既不运动又不可分离的东西”的第一哲学或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如物理学和数学更为可贵。
“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更受重视。
”概而言之,在亚氏看来,越是远离经验缺乏实用的知识,越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地位,因而更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
哲学领域的知识点
![哲学领域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764c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2.png)
哲学领域的知识点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奥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学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存在与虚无的对立、实体和属性的关系等。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将存在分为物质和形式,强调事物的本质和目的。
2. 伦理学:伦理学关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道德判断的依据。
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德性伦理学、功利主义和伦理相对主义等。
其中,康德的德性伦理学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基于道义的义务和普遍性原则。
3. 社会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哲学探讨政治权力、社会秩序和公正分配等问题。
社会契约论是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主要思想家有洛克、卢梭和霍布斯等。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并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
4. 知识论:知识论关注知识的本质、来源和范围。
哲学家们对知识的定义和知识的获取方式有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理念的直觉,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经验和感知对知识的重要性。
5. 逻辑学:逻辑学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
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评估论证的方法,以确保推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和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
6. 美学:美学研究艺术、美和审美体验。
它涉及到审美价值、艺术创作和美的标准等问题。
康德的审美学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审美体验,而黑格尔则将艺术视为自我实现的手段。
7. 哲学思维方法:哲学思维方法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
这些方法帮助人们思考问题、分析观点和形成合理的判断。
其中,辩证思维是哲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
以上只是哲学领域的一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入的研究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本质,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简单说说康德的四组范畴
![简单说说康德的四组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54d4c83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7.png)
简单说说康德的四组范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伊曼纽尔·康德介绍了他著名的纯粹知性概念清单,也称为范畴,是所有其他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们分为四组:称为数量、质量、关系和形式。
这些组中的每一个都包含三个类别。
数量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正好对应着康德的数量三体论:“一个”、“一些”和“全部/普遍”。
经典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谓词:•一些 - Some A-s are B(有限范围)•全部/普遍 - All A-s are B(通用范围)如果我观察到两三个A对象(例如“苹果”)并且我发现它们具有属性B(例如“美味”),我可以得出结论,Some A-s are B。
这是仅基于这些观察,即基于我的直觉。
另一方面,在全部普遍意义上,也就是本质上应该是公理的:All A-s are B,所有苹果都是美味的,我是假设这条知识是普遍的。
质量经典逻辑本质上是二元的:它的命题只有两个可能的真值——真和假,例如计算机的逻辑门是基于0或1,但是还有一种逻辑是:非真非假,灰色地带,这是由于人的认知不精确导致,体现了一种局限性:Limitation限制性关系关系与数量和数量不同,这个类别不关注现象本身,而是人类感知它们的方式。
一些对象具有固有本质的关系的元素,例如一个人有其生理和心理性格等固有属性,一张桌子固有属性有腿,腿就是桌子的固有属性。
因果关系是科学研究基本关系,有因必有果;而相关性则是表示两者有一定相关性,而不是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基因研究可以发现某个基因对身体哪些疾病有因果关系;但是流行人群调查,爱吃甜食的人与肥胖有相关性,但是不一定是因果,爱吃甜食不一定导致肥胖。
模态模态是唯一一个不处理知识本身,而是处理与知识和知道者(即你)的关系。
有可能或不可能是我们经常做出的判断;存在或不存在也是我们的观点,第三元则是: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不是存在客观必然性规律呢?这是一个信念问题,有些看似必然实则偶然,尤其对于复杂性系统,蝴蝶效应看似偶然,实则可能隐含一种必然性其中。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863c8a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4.png)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对“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问题的解答形成了对伦理学的研究。
其中,关于善的问题成为伦理学思想探讨的重心所在,在古希腊伦理学中尤为如是。
梯利在《伦理学导论》中谈到,“至善是人类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具有绝对的价值,正是由于它的缘故,其他一切被意欲的东西才被意欲”。
虽然不同的道德哲学关于善的概念、遵循的规则、评判的标准、以及实现路径之间会存在某些区别,甚至是完全相反。
但正如麦金太尔在《伦理学简史》中所提到的,伦理思想一方面有历史上的承继性,另一方面要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必然会存在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印迹,不论是赞成或否定,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如对当时希腊社会环境的回应,当然也会有亚里士多德个人的特色,如基于其所在阶层的特色而在哲学思想中处处倡导的那种平静和优雅。
一、不彻底的实践哲学1.至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伦理学领域中最为经典和重要的著作之一。
亚里士多德在其开篇便直接指出“各种技艺,各门学科,并且同样,每个行为和计划,似乎其目的都在于某种善,因此,善已经清楚地表达在一切事物所求的目的中”。
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把善定义为某物或某人活动的目标、意图或目的。
称某物为善,就是说,它是一定条件下被人所追求的目的所在。
有无数的活动,有无数的目标,因而也就有无数的种类杂多的善。
而且,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善,即活动的目的乃至于终极目标,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活动来实现。
如此,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观念便与其师柏拉图形成了鲜明对比。
柏拉图致力于消除公民和城邦中的恶,并且将善的根源赋予现实之外的理念中。
在柏拉图看来,“至善是对本质的关照、知觉和对美的理念的静观,是善良的生活,和谐的生活,也就是理性的生活,理性的生活要靠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来支持,是以正义和智慧为中心形成的和谐生活”。
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不存在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他认为普遍的善和个别的、特殊的善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的了特殊的、个别的善,就不能实现绝对的、普遍的至善。
《哲学导论》题集
![《哲学导论》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3c42e0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e.png)
《哲学导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柏拉图B. 康德C. 萨特D. 尼采2.“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笛卡尔B. 黑格尔C. 马克思D. 孔子3.下列哪项不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A. 《纯粹理性批判》B. 《实践理性批判》C. 《判断力批判》D.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4.“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培根B. 洛克C. 休谟D. 笛卡尔5.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论断?A. 尼采B. 海德格尔C. 萨特D. 祁克果6.“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属于哪个哲学流派?A. 唯理论B. 经验论C. 智者派D. 斯多葛学派7.下列哪项不是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贡献?A. 提出了实体论B. 创立了逻辑学C. 提出了形式与质料的学说D. 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8.“存在即被感知”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 贝克莱B. 休谟C. 康德D. 黑格尔9.以下哪位哲学家是逻辑原子论的代表人物?A. 罗素B. 怀特海C. 摩尔D. 以上都是10.“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叔本华B. 尼采C. 海德格尔D. 萨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2.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______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考察。
3.“______”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______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5.哲学家______提出了“精神现象学”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世界精神的发展过程。
6.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______,强调感官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7.尼采在其著作《______》中,提出了“超人”的理念和“上帝已死”的论断。
8.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强调了______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
教师资格证辨析简答材料分析题整理
![教师资格证辨析简答材料分析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bddd0dff00bed5b9f31d78.png)
夸美纽斯——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还集中体现在他的“泛智”的思想中,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主张百科全书的教学内容。
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为6岁以下的儿童智育提出了一个广泛而详细的教学大纲。
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
提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康德——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赞可夫——苏联教育家,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杜威——美国教育家,提出“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连带学习”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主张。
孟禄——美国教育家,心里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卢梭——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洛克——白板说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教学原则)瓦根舍因——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规范教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规范的学科诞生。
斯宾塞——在《什么只是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是最早提出的。
克伯屈——提出设计教学法,“附属学习”。
柏克赫斯特——创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夸大遗传作用,属于内发论)怀海特——主张教育上的两条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将人的灵魂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伦理的灵魂,并据此主张实施体育、德育和智育。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5a243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a.png)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说明: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主要论述了语词的特点、关系、范畴和定义方法。
)第一章语词同名异义的语词当若干事物虽然有一个共有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时,则这些事物是同名而异义的语词。
例如:“一个真的人”和“一个图画里面的人像”都可以称为“动物”,但这两个语词是同名而异义的,因为二者虽然有一个共有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
因为,如果有人要规定在什么意义之下,这二者各是一个动物,则他给其中一者的定义就只适合该一者。
同名同义的语词反之,当若干事物有一个共有的名称,而相应于此名称的定义也相同的时候,则这些事物是同名同义的语词。
例如:“一个人”和“一头牛”都是“动物”,它们是被同名同义地加以命名的,因为二者不仅名称相同,而且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也都相同。
如果有人要说出在什么意义之下,这二者各是一个动物,则他所给其中一者的定义,必然完全同于他所给另一者的定义。
引伸的语词如果事物的名称是从另外一个名称引伸出来的,但引伸出来的名称和原来的名称有不同的语尾,则这些事物是由引伸得名的语词。
例如:“语法家”这个名称是从“语法”这个词引伸出来的,“勇士”则是从“勇敢”这个词引伸出来的。
第二章单词与复合词语词的形式,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复合的。
单一的词,如“人”,“牛”,“奔跑”,“获胜”;复合的词,如“人奔跑”,“人获胜”。
1.有些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
例如,“人”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个别的人,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
(所谓“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我的意思不是指部分存在于整体中那样的存在,而是指离开了所说的主体,便不能存在。
)2.有一些词则是存在于一个主体之内,但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
例如,某些语法知识是存在于心里的,但却不可以用来述说任何一个心;再者,一种特殊的白色可以存在于一个物体之内(因为颜色需要一个物质基础),但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任何物质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a729730029bd64793e2c43.png)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王雅文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十分有争议的部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学说体现了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初步统一,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完全错误的,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写道:“‘实体’一言以蔽之,就是把主词和谓语所构成的语句结构转用到世界结构上面1来,而形成的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但后来者无。
”论站在肯定立场还是否定立场上评价这一学说的历史意义,都首先承认了实体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结构来看,形而上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存在学说又是其形而上学的核心,而实体论又是其存在学说的核心,因此,实体论作为所有核心的核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通览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对实体的所有论述,我们发现,这一学说有着明显的前后矛盾。
对此,学者们已有相当精深的研究与论述,本文也是在参考这些资料的基础之上,重新梳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以增进理解。
一何谓实体,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有着明确的定义:“实体,就其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2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对这个定义进行分析,发现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实体是不可以用来表述别的主词的,而只能处于主语的位置上被别的词语述说;实体不存在于任何别的东西中,相反,“任何其他的东3西……存在于第一性实体里面。
”亚里士多德对“某物存在于主体中”的解释是,虽然某物不是一个主体的组成部分,但却在这一主体身上得到体现,并且“离开了所说的主体,便不能存在”,这说明,“存在于主体中”的东西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必须依附于某个主体才能存在,相反,“不存在于主体中”的东西则具有独1 《西方哲学史》罗素著第二十二章商务印书馆;2 《范畴篇解释篇》亚里士多德著第,,页商务印书馆 ,,,,年版;3 《范畴篇解释篇》亚里士多德著第,,页商务印书馆 ,,,,年版;1立性,并且是别的东西能够存在基体。
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
![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https://img.taocdn.com/s3/m/3bb897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4.png)
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探析认知和实在的本质康德和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于认知和实在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其哲学体系中,范畴表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而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认识和实在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将所有的存在按照种类、归类等因素进行分类,主要有十个范畴。
这十个范畴分别是:物质、量、质、关系、时、位置、状态、行为、遭遇和情感。
这些范畴涵盖了人类所能想象到的所有事物,包括物质的形态、人的行为、情感等等。
其中,物质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范畴,代表了存在的实体。
量和质可以看做是物质的属性和特征,它们可以量化和测度。
关系指各种实体之间的联系,可以是互为认识的主客体,也可以是时间、空间等因素上的关系。
时代表了时间的概念,位置则代表了空间的概念。
状态和行为则是描述物质活动和变化的范畴,遭遇是指物质所经历的各种情况和经历,情感则包括喜怒哀乐等人类基本的情感体验。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哲学创新,它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框架。
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可以将存在进行精细的划分和归纳,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为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二、康德的范畴表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范畴表,称之为“纯粹理念”。
康德的范畴表包括了十二个范畴,分别是:单一性、多样性、总和性、存在、非存在、可能性、实现性、必然性、原因、影响、共性和个别性。
康德认为,这些范畴是人类心智所特有的能力,是认识和理解万物的基石。
其中,“单一性”和“多样性”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基础范畴;“总和性”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基础范畴;“存在”和“非存在”则是人类判断的基础范畴;“可能性”、“实现性”和“必然性”则是人类对于事物的预测和推论的基础;“原因”和“影响”是事物发生和变化的关键;“共性”和“个别性”是人类通过概括和归纳获得知识的基础。
浅析善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幸福论中的不同地位
![浅析善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幸福论中的不同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5e6e00d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a.png)
浅析善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幸福论中的不同地位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更是人类生活的题中之义。
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的哲人研究不断,亦是争议不断。
尤其是西方哲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五花八门。
摘要: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伦理学都是指向善的,从善在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幸福观中的地位对比,从一个细微的理论视角窥探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内在关联与分别。
亚里士多德拥有德性的三个前提也是康德有德的条件,而在前者的幸福论中善、幸福、德性是对等一致的关系,后者则将有德作为幸福与至善的先决保障。
关键词:善;道德;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拥有德性包含三个条件:首先,他必须对所做之事有意识地知其为善或说知其是有德性的;其次,他必须自愿去做;最后,他必须长此地以往践行这种品质。
这与康德追求的“有一言能终身行之”的普遍道德法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换言之,亚里士多德的三个条件也是康德的条件。
以纯粹明确的道德自身为目的为法则,且终身行之。
但虽以同样的条件出发,亚里士多德则驶向了善、幸福与德性三者含混同一,而康德则界定了三者,德性自身就是义务、为有德而有德,德福相称才构成至善。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中善的地位(1)善与幸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写道,“每种记忆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1]目的既可以因自身之故称为目的,也可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显然,后者相较前者处于次要位置。
而最终的目的则是自因的最高善,我们行为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趋向它,“亚里士多德谈论的善有两种意义:具体的善和最终的善。
具体的善是一个具体的目的……有些只是另一个较远目的的手段,有些则自身就是目的,但也被作为某种更终极的善的手段而被选择。
最终的善有总体的性质,因为更高的目的都包含了所有低于它的目的。
”[2]善是最权威的科学与技艺――政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而政治学的目的则是指向行为,所以,善在最终为了实践的政治学中则体现为幸福。
真理的定义与辨析
![真理的定义与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ae72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5.png)
真理的定义与辨析真理,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备受关注。
它是由我们对世界和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而产生的一种观念或判断。
然而,真理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于真理的定义和辨析一直是人们思考的焦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真理进行阐述和分析。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真理可被视为客观和绝对的。
传统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认为真理是通过推理和逻辑来揭示的。
对他们而言,真理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相而得出的。
然而,这种观点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质疑。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如尼采、胡塞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并因个人或社会的观点而异。
因此,他们推崇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协商产物。
不同的角度看待真理,从而导致了真理的多维度辨析。
其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真理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和验证来判断。
科学方法要求实验、观察和数据来证明或否定一个理论。
科学家们通过推翻或证实一个假设来逐步接近真理。
然而,在科学领域中,真理也是相对的。
一个理论的真实性是在它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基础上建立的。
但当新的证据或新的科学理论出现时,先前的真理可能会受到挑战和修正。
此外,真理还可以从人类体验和感知的角度来理解。
有些人相信通过个体的直觉和感受可以触碰到真理的实质。
例如,某些宗教信仰认为真理是通过与神或超自然力量的直接交流而获得的。
此外,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人们使用诗歌、音乐、绘画等表达形式,以传达他们对真理的理解和思考。
然而,真理的定义和辨析也存在许多困难和主观性。
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信仰和经验的不同,对真理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历史事件中,不同的群体可能对真正的真相持不同观点。
这种主观性导致了真理成为一个相对而模糊的概念。
总之,真理作为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在人类历史和思想中一直备受争议和探索。
从哲学、科学和人类体验的角度来看,真理的定义和辨析多样化。
它可以是客观和绝对的,也可以是主观和相对的。
不同的观点和角度使得真理的本质变得复杂和深奥。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8b19229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4.png)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里提出的十个哲学基本概念: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
本然意义的存在有十种,这十种范畴包括了事物的所有的实质性的存在方式。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类谓词,因都具有范畴性质,因此称之为“十范畴”。
它们既具有逻辑的意义,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的种;又具有作为存在的最一般的规定性而具有本体论意义,是存在的规定性的最高的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概括经验材料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理论,是关于事物的本体存在,以及事物在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存在现象的统称。
因此,也可以视为一种先验存在论的存在范畴。
从哲学上来说,“十范畴”就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总纲领。
本文从实体论的角度,将先验存在的“十范畴”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来分析,以此建立关于事物存在问题的理论框架。
在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中,“十范畴”的定义为:实体: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理论形式,称之为“实体”;性质:实体得以成为某个实体,取决于实体的“性质”;数量:同类实体累积的多少问题,即表现为实体的“数量”;关系:当实体与其他实体发生联系时,这种联系称之为“关系”;遭受:当实体之间的关系产生逻辑辩证时,称之为“遭受”;动作:实体在遭受中的其主动性或被动性行为,称之为“动作”;状态:实体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状态”;姿态:实体不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姿态”;时间与地点:无论实体是否与其他实体发生关系,其存在的先验性形式都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范畴。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篇提出了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况,动作(主动),遭受(被动)。
其中,实体对象作为句子主语,加一个系动词是及其后面附带表语一道组成的谓语,即可对该实体对象做各式各样的判断。
这就引出了其后的九个范畴。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既蕴含逻辑又蕴含文法。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六人各自的哲学主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六人各自的哲学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0f20892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1.png)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六人各自的哲学主张标致607 2006-02-15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他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在政治上,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斯巴达的国家制度。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事物的本质,即“形式”在事物之内。
他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
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他的自发的辩证思想。
但他又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因素,并提出有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作为一切事物的最后目的和运动的最终原因,这就是“第一推动力”,从而倒向了唯心主义。
他主张认识的对象是外在的事物,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思维依赖于感觉。
这里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
但他又认为,理性的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有一种宇宙精神(他称之为“绝对观念”)存在。
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源泉;世界上的任何现象,无论自然界、社会或人的思维,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一种更曲折、更隐晦的说法。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观念发展过程的描述。
在他看来,绝对观念客观独立地发展着;它从逻辑阶段开始,经过自然阶段,最后发展到精神阶段而回到了自身。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 解释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53af749b6648d7c1c74691.png)
先于
有以下几种意思: • 1. 与时间有关的; • 2. 存在的次序不能颠倒; • 3. 用来谈及任何次序; • 4. 更好的和更可尊敬的都被称为有自然地 优先权 。
同时
• 1.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物,在绝对意义下 被称为同时的。 • 2.那些其中一个的存在必然使另一个存在, 但任何一个绝不是使另一个存在原因的事 物,按本性说就被称为同时的。 • 3. 那些在同一个种里被相互区分开来并且 彼此相互对立的属,也被称为同时的。
•
亚里士多德在作了以上分类之后, 接着 又对简单的语词进行分类, 从中划分出十 类逻辑范畴:每一个不是复合用语的那些简 单的语词意指实体、数量、性质、关系、 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 • 亚里士多德首先通过范畴分类达到了 存在的分类, 即实体存在和属性存在。其 次, 在这种区分中, 亚里士多德以逻辑上 的主宾词关系表述了存在的实体与其属性 的关系:实体作为主词主要指个别事物, 而 属性作为宾词则是个别事物各方面的性质。
运动
• 运动有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 改变、位移。 • 1.这几种运动彼此是有分别的。 • 2. 静止是运动的相反者,但各种不同的运 动形式是以其他运动形式作为相反者。
有
有的以下几种不同的意义: 1. 用来说习惯,状态或其他性质的; 2. 说数量; 3. 说衣着; 4. 说身体的一部分或戴在我们身上的某个东 西; 5. 说内容; 6. 已获得的东西。
•
存在于主体里的东西,大多数都不能用 其名称和定义来述说他们存在于其中的那 个主体。 • 在第二性实体中,属比种更加真正的是 实体。
• 第一性实体不能用来描述任何东西,但第 二性实体时,属可以用来说个体,种可以 用来说属和个体。 • 实体没有相反者。 • 实体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 • 实体最突出的标志:保持数量上的同一性 时,实体能容许有相反的性质。
康德的范畴名词解释
![康德的范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d5500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2.png)
康德的范畴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时代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体系涉及广泛,其中范畴(Categories)作为他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关键部分,对于理解和解释经验的基本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康德的范畴进行解释,理解其在康德哲学中的核心定位和作用。
一、认识康德的范畴康德的范畴可以理解为哲学上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个体对于认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中必然的思维模式。
在康德哲学中,范畴被认为是先验的,即其存在不依赖于经验,而是主观地内在于我们的思维能力之中。
范畴是普遍而不可分割的,它们在认识过程中起着组织、确定和构建认识对象的作用。
二、康德的十二个范畴康德将范畴分为十二个类别,分别是:数量(Quantity)、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模态性(Modality)、空间(Space)、时间(Time)、物体(Substance)、原因(Cause)、作用(Action)、存在(Existence)、可能性(Possibility)和必然性(Necessity)。
这些范畴涵盖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所需的基本概念。
在这十二个范畴中,"存在"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范畴,因为它贯穿于其他所有的范畴之中。
康德认为,存在是一种本质属性,所有的事物都必须具有存在才能被我们认识到。
而"存在"作为一种概念,是我们思维中先验的,无法从经验中获得。
三、康德的范畴与经验康德认为,经验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外界的显像,而是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
范畴提供了一种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对经验进行理解和解释。
康德将范畴看作是认识的必要条件,认为所有的认识都必须通过范畴来构建,才能变得有意义。
范畴通过归纳和概括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归为一类,并赋予它们以普遍性和必然性。
四、康德的范畴与先验认识康德的范畴在哲学史上开辟了先验认识的新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摘要:在西方范畴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家。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开创者,而康德则在综合康德之前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范畴理论加以演绎和发展使其更为
系统完备。
本文通过对两个伟大哲学家的范畴概念的辨析,旨在对范畴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范畴本原(实体)知性
在西方哲学史上,范畴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κατηγορια,但它作为哲学理论是最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
亚氏哲学的一大贡献便是把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1,从对理念的倡导到实体哲学的诞生。
亚氏在其《形而上学》、《范畴篇》、《范畴篇解释篇》、《论辩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范畴理论。
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发展一种理论,在展开论述前,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提出范畴理论?如前所说,他将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从理念世界到实在世界又是什么使得他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呢?古希腊对“存在”的推崇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亚里氏多德的范畴体系中,他根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即康德所说的“云谓关系”)将范畴系统地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
亚氏所采用的是二元分法,在这十个范畴中除实体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相应地也就有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
亚氏在《范
畴篇解释篇》中论述道:范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只能做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
亚氏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之分也是基于对范畴的这种划分,范畴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
而在诸范畴中,实体是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在范畴理论中又是处于中心位置,“范畴-实体-本原”这三者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
当康德从休谟的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时,康德的哲学便是旨在调和他之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他的学说可谓吸取众家之长。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纯粹理性批》之中康德对亚氏的范畴理论进行了剖析便提出自己关对范畴的理论。
不同于亚氏,康德模拟其判断表,采用三元分法将范畴表分为四大类:量的范畴,即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的范畴,即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的范畴,即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模态的范畴,即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2虽然康德对先验哲学十分重视;然而,却并没有把他所推崇的时间、空间等概念放入范畴表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亚氏的范畴表只是机械的拼凑,而康德对范畴表的划分则合理得多。
诚然,一个三岁孩童所说的话和一个七十岁的长者所说的话自会有不同的含义;再蠢笨的人在看到这两个范畴表时也能粗略地感到它们之间的不同。
抛开亚氏和康德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这个客观因素(毕竟这个因素对于评判一个哲学家是否伟大并不起很大的作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是在本体论的意义
上来论述范畴的,“哲学是研究实体的本性和最确定的原则的”“所以很明显,应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3而“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
”4可见,实体作为第一性的、不依存于其他的主体的即是存在,即是本原,而其他的范畴都是从实体这个‘源’延伸出来的。
亚氏将范畴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将他之前的哲学家们把哲学和自然科学混合而论的状态划分开来,至此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存在”的学问和自然科学区分开来,这对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知性概念及知性概念的演绎处论述范畴概念的,他是从认识论而非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范畴的。
范畴理论作为康德认识论的中心理论是纯粹知性的先天形式,它是一个先天概念,不存在于经验之中,却又使人类经验得以可能。
康德哲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
之前的两大代表:唯理论和经验论,一个坚持天赋观念,一个则认为知识只源于经验,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促使康德思考“人类知识何以可能?”可能一切哲学中最为头痛的就是给一个东西一个定义或者概念。
对于概念分析康德则有不同以往的见解,在概念分析论的开篇就提到:“我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不是指对概念的分析,或者在哲
学的研究活动中通常那种处理方式,即把呈现出来的概念按照其内容加以分解和使之明晰,而是还很少被尝试过的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为的是通过我们仅仅在作为先天概念诞生地的知性中寻找这些先天概念并一般地分析知性的纯粹运用,来探讨这些先天概念的可能性。
”5而“我们能够把知性的一切行动归结为判断,以至于知性一般来说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知性是一种思维的能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
”6依据纯粹的知性形式判断便可划分为:判断的量,即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判断的质,即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判断的关系,即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判断的模态,即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对照之下,康德的范畴表难免有是为了与判断表相对应之嫌。
在范畴表和判断表中,第三个皆是第一个与第二个的综合,并由此推出了他的范畴表。
范畴作为知性的先天形式,有一个向范畴的先验演绎的过渡。
然而范畴的基础并不是在经验世界之中的,他所区分的自在之物也无法找到根据,正如马克思主义者对康德的批判那样,康德割裂了认识的能动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的关系。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哲学集大成,康德可以说是一个中介。
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到康德的范畴理论的发展由是二元分法向三元分法的推进,是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推进。
虽然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划分是比较简单的,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哲学从最初由惊诧产生的对于世界本原的探讨向对人类认识、知识来源的探讨,到康德已经走了很远。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研究
对象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自然科学探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单纯的对范畴进行物理上的划分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康德的理论调和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为黑格尔的哲学事业做了很好的铺垫,对人类认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伍德增补,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脚注:
①即从柏拉图倡导的理念论回到经验世界,亚氏认为知识都是来源于经验世界的,经验世界就是实在的世界,是我们要研究和了解的对象,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伍德增补)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1,72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4页。
④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页。
⑤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1页。
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3页。
在亚里氏多德的逻辑学中,将范畴视为最高级的概念,然而亚氏认为知识总是由感官知觉开始,由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概念,这与康德所探讨的先天概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