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药生物测定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生物测定复习题
名词解释
农药生物测定:是指运用特定的试验设计,利用生物的整体或离体的组织、细胞对农药(或某些化合物)的反应,并以生物统计为工具,分析供试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效应,来度量(判断或鉴别)某种农药的生物活性。

负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剂的毒效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称为负温度系数的杀虫剂。

如溴氰菊酯对伊蚊幼虫的毒力在10℃时比30℃时大7倍。

正温度系数的杀虫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虫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如敌百虫。

标准目标昆虫:指被普遍采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经济意义以及抗药力稳定均匀的农药杀虫毒力和毒效指示试虫群体。

杀虫剂内吸毒力:药剂可通过植物根、茎、叶等部位吸收到植株内部,随着植物体液输导,当害虫取食植物或刺吸汁液时,药剂进入虫体并将之杀死。

熏蒸毒力:在适当气温下,利用有毒气体、液体或固体挥发产生的蒸气来毒杀害虫(或病菌)。

熏蒸毒力测定:测定杀虫剂从昆虫气孔或气门进入呼吸系统而引起试虫中毒致死的熏杀毒力。

化学保护:用药剂处理植物和植物环境,在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前发挥药效,保护植物不受病菌侵染的措施。

化学治疗: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后使用杀菌剂消灭病菌,使植物不再发病。

将药剂内吸到植物内部起作用。

化学免疫:植物通过药剂的作用,使植物具有对病菌的抵抗能力,避免或减轻病菌的侵害。

杀菌剂的离体活性测定:只包括病原菌和药剂而不包括寄主或寄主植物的培养皿内测定方法,通常根据病菌与药剂接触后的反应,如孢子不萌发、不长菌丝等来作为毒力评判的标准。

杀菌剂的活体活性测定:包括病原菌、药剂和寄主植物在内的活性测定,通常以寄主植物的发病情况(普遍程度、严重程度)来评判药剂的毒力。

致死中量(LD50)(medium lethal dosage):指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剂量。

指一定条件下,可致供试生物半数死亡机会的药剂剂量,表示单位:mg/kg、μg/g或μg/头。

致死中浓度(LC50)(medium lathal concentration):指杀死供试昆虫群体内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浓度。

校正死亡率:采用Abbort(1975)校正死亡率公式,以去除自然死亡对结果的影响。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
根部内吸法:常用盆栽植物或水培植物为材料,将杀虫剂定量加入培养液中,经根系吸收后将杀虫剂传导至其它部位,然后在植物上接虫后测定取食昆虫的死亡率。

叶部内吸法:用来测定内吸杀虫剂在植物体内横向传导作用,可将一定剂量杀虫剂施加在某一叶片上,经一定时间后采植株其它部位叶片饲喂试虫,或直接在叶片上接虫。

种子内吸法:用一定浓度的药液进行浸种处理,浸泡一定时间待种子充分吸收后,或采用拌种的方法使药剂附着在种子上,将之播入土中,随种子吸收水分而吸收药剂。

待幼苗长出真叶后,在其上接虫或摘叶饲喂试虫。

活体组织法:是利用植物部分组织、器官或替代物作为实验材料评价化合物杀菌活性的方法,是一种介于活体和离体之间的方法。

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就是以玻璃片、膜片或培养板为载体,用高密度、微量自动化加样的方法,实现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样本的筛选方法。

填空题
1. 常用的移取试虫的方法有一般移取法、趋光法、麻醉法、吸虫法、自行迁移移虫法等。

2. 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初步毒力测定、精密毒力测定。

3. 根据杀虫剂进入虫体的部位及途径的不同,精密毒力测定可分为触杀毒力测定、胃毒毒力测定、熏蒸毒力测定、内吸毒力测定以及特殊作用方式(忌避、拒食)测定等。

4. 浸渍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蚜虫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

5.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的最准确的方法是夹毒叶片法。

6. 熏蒸毒力测定的三种基本方法有二重皿法、三角瓶法和干燥器法。

7. 杀虫剂毒力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为:剂量转换成对数、死亡率转换成机率值。

8.除草剂活力的鉴定方法有萌芽鉴定、植株鉴定、生理和形态效应鉴定三种方法。

9.除草剂生物测定技术有种子发芽测定法、植株生长量测定法、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症状鉴定法和愈伤组织鉴定法。

10.药剂的筛选一般经过三个程序:实验室初筛、盆栽实验、田间试验。

11. 农药生物测定的一般原则为:影响因素的控制、必须设立对照、必须设重复、供试目标昆虫尽量选择农作物害虫。

12. 杀虫剂精密毒力测定的目的是:最终求得毒力回归线及LD50,并判定其是否符合实际。

13. 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中的含毒介质法又包括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

14. 玻片浸渍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螨类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

15.杀菌剂防病作用原理可分为: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16. 试验器材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紫外线灭菌。

17.杀菌剂的毒作用方式有:杀菌作用、抑菌作用、抗产孢作用、增强植物抗病性。

18.杀虫剂生物测定中一般有3种对照:空白对照、溶剂对照和标准药剂对照。

19.致死中量及毒力回归式的计算方法有:作图法、最小二乘法、电子计算机编程输入法等。

选择题
1. 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中最准确、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 B )
A 药膜法
B 点滴法
C 饲喂法
D 喷雾法
2. 目前比较理想的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是:( A )
A夹毒叶片法 B 喷雾法C饲料混毒法 D 浸虫法
3.抑菌圈法中浇制的双层培养基,下层为清水琼脂培养基,下层为:( A )
A 带菌培养基B带毒培养基 C 清水琼脂培养基
4. 通过杀虫剂初步毒力试验应找到试虫死亡率为多少的药剂浓度范围:(A )
A 16%-84%
B 20%-90%
C 10-80%
5. 下列方法中不属于种子发芽测定法的是:(D )
A.黄瓜幼苗形态法B.小杯法C.高粱法D.去胚乳小麦幼苗法
6. 下列哪种生物测定方法能精确求得每个昆虫或每克虫体重所获药量:( C )
A 喷雾法
B 浸渍法
C 点滴法D.药膜法
7. 药害症状诊断的主要类型是:( A )
A 形态效应
B 生理诊断
C 解剖诊断
8. 下列哪项不属于杀菌剂的活体组织测定方法:(C )
A 果实针刺法
B 蚕豆叶片法
C 盆栽法
9. 杀虫剂毒力比较常用下列的哪一项( B )
A LC25
B LC50
C LC90
10.下列哪种药剂属于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A )
A 三环唑
B 烯丙苯噻唑
C 活化酯
11. 药剂毒力回归曲线的求解必须设立的处理浓度为几个:( B )
A 3-5个
B 5-7个
C 2-6个
12. 点滴法测定鳞翅目昆虫幼虫的触杀毒力时,其点滴部位通常:( B )
A 头部
B 胸部背面
C 腹部背面
13. 杀螨剂的毒力测定方法可采用:( C )
A 点滴法
B 喷雾法
C 玻片浸渍法
14.对EC50(95%置信限)下列哪种结果是正确的:( A )
A 53.54(48.11-59.57)
B 53.54(47.11-49.57)
C 53.54(58.11-69.57)
15. 孢子萌发法测定杀菌剂毒力时,形成“悬滴”的目的是:( A )
A 获取较多的氧
B 获得更大的湿度
C 获得更大的光照
16. 对鳞翅目昆虫拒食的活性测定可采用:( A )
A 叶碟法
B 点滴法
C 注射法
判断题
1. 点滴法是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最准确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
2. 玻片浸渍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螨类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适于雌成螨的测定。

(√)
3. 化学治疗作用测定时要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前使用杀菌剂。

(×)
4. 夹毒叶片法测定杀虫剂胃毒毒力时,生存组及死亡组的虫数越多越好,中间组的虫数越少
越好。

(×)
5. 孢子萌发标准是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短半径为萌发。

(√)
6. 离体活性测定方法可常用于大量杀菌化合物的初筛,且不易漏筛。

(×)
7. 采用叶碟法可测定昆虫的拒食活性。

(√)
8. 同一种杀菌剂因使用浓度、处理时间的不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毒杀作用方式。

(√)
9. 杂草和作物均可作为除草剂生物测定的试材。

(√)
10. 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技术只能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应用。

(√)
11. 抑菌圈法测定杀菌剂毒力时,制备双层培养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上层培养基厚薄均匀。

(√)
12. 化学保护作用测定时要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之后使用杀菌剂。

(×)
13. 测定杀虫剂对家蝇的触杀毒力时,采用点滴法和药膜法测得的毒力大小一致。

(×)
14. 校正死亡率不能表示目标昆虫个体间的差异而引起生理效应的变异性,也不能表示毒力相差的强度。

(√)
15. 夹毒叶片法、液滴饲喂法和口腔注射法均属于杀虫剂胃毒毒力测定中的定量取食法。

(√)
16. 通过杀虫剂初步毒力试验可确定药剂的毒杀作用方式。

(×)
17. 测定非选择性拒食活性时,将处理叶碟和对照叶碟分置于不同的培养皿内。

(√)
问答题
1. 简述农药生物测定技术的一般原则。

(1)影响因素的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杀虫剂的理化性状和昆虫的生理状态都有影响;而杀虫剂理化性能的变化能影响对昆虫的毒效;昆虫的生理状态,如发育阶段、龄期、性别等的不同对杀虫剂有不同的耐药力。

(2)必须设立对照:一般有3种对照:①空白对照:即完全不处理(在自然状态下);②溶剂对照:即不含有效成分的溶剂、乳化剂等。

如以丙酮配制的药液进行点滴试验,那么对照组就应点滴丙酮,这是为了消除溶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③标准药剂对照:标准药剂是指在生产中对某种目标昆虫常用的有效药剂,不仅可以同新农药对比,还可以消除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试验要求来设立,一般至少设两种对照。

(3)必须设重复:一般重复三次,每个重复20-50头试虫。

(4)供试的目标昆虫尽量选择农作物害虫:生物测定中所用目标昆虫应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饲养得来或采自田间同一环境条件下的,在生理上、发育上尽量一致。

2. 简述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的操作步骤。

①制备菌饼用以制备菌饼的培养基在皿内应薄而匀,接种苹果炭疽病菌或番茄灰霉病菌培养3-4d,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0.4cm打孔器在培养好的菌落外缘切下带菌培养基块-菌饼,这种来自菌落外缘的菌饼在新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差异较小。

②制备带毒培养基将供试药液稀释至一定浓度后,准确取一定量的药液加入到热的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后倒入培养皿内,冷凝后即成带毒培养基。

③移植菌饼用接种针或消毒的镊子将菌饼反向(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移植到带毒的培养基上。

一个培养皿最好接一个菌饼,也可以在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呈三角形放3个菌饼,但应注意病菌的生长速度及3个菌饼的间距和它们离皿壁的距离,否则得不到圆的菌落。

④结果的检查及表示培养到预定的时间后,取出培养皿用卡尺测量菌落的直径,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法测两次直径。

如果就用这一数值计算抑制生长率,这样测得的直径并不是真正的生长量,真正的生长量是测得的直径减去原来的菌饼直径。

虽然对照和各处理均用同一直径的菌饼,但误差并不因此而消除。

3. 简述容器药膜法测定杀虫剂触杀毒力的基本步骤。

采用干燥的三角瓶或其它容器如指形管等,放入一定量的丙酮药液(0.3-0.5ml),然后均匀地转动容器,使药液在容器中形成一层药膜,等药液干燥后(或丙酮挥发后),放入定量的
目标昆虫,任其爬行接触一定时间(40min或1h)后,再将试虫移至正常环境条件下,于规定时间内观察试虫击倒中毒反应。

4.简述影响杀虫剂生物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1)供试昆虫:昆虫的不同种类、不同品系、不同的发育阶段、性别与生殖、生理状态以及营养条件等不同,对杀虫剂的感受性就会有明显的差异。

(2)环境条件因素:环境条件对生物测定有显著的影响,在测定中,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营养、容器和密度等,因此在生物测定中,对环境条件要严格控制,并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

(3)生物测定技术:处理方法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和试虫危害特点而定。

此外,试验方法、处理时间及部位等对杀虫剂的感受性也有不同的影响,在生物测定技术中均应加以注意。

(4)杀虫药剂:供毒力测定用的药剂应是标准品(化学纯),其工业品或制剂中因含杂质或助剂,会影响到毒力。

若确难获得标准品,也应尽量选用高含量(>90%)的工业品,最好不用商品制剂。

5.简述螨类抗药性的标准测定方法-玻片浸渍法的操作步骤。

①贴双面胶:将双面胶带剪成2cm
长,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小镊子夹起
粘胶上的纸片;
②粘虫:选取健康的3~5d龄雌成
螨,用小毛笔挑起并将其背部贴在粘胶
上(注意螨足、触须及口器不要被粘
着),每片粘20~30头。

③饲虫:放在干净无毒的塑料盒(或大培养皿)内,并放入湿棉球保湿,盖上盖,置于20~30℃温度下;
④镜检:经4h后,用双目解剖镜逐个检查雌螨,如有死亡个体应挑出弃去,重新粘上健康的雌螨。

⑤浸药:将粘有雌螨的玻片一端浸人待测的不同浓度的药液中,并轻轻摇动玻片,浸5s 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药液;
⑥再培养:放在塑料盒内,置于27℃条件下培养;
⑦检查:24h后在双目解剖镜下检查死亡数及存活数。

死亡标准以小毛笔轻轻触动螨足或口器,无任何反应即为死亡。

6. 简述种子发芽测定法测定除草剂活性的基本步骤。

(1)首先将供试药剂用蒸馏水配制成5-7个不同浓度的药液;
(2)在培养皿中放置两层等大的滤纸,分别吸取一定浓度的待测药液均匀分散在滤纸上;(3)将供试种子在滤纸上摆成一行,每处理重复 3 次,设蒸馏水处理作对照。

(4)将培养皿放在25±1℃、相对湿度75%-85%、12h光照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种子发芽率,并测量幼茎长和幼根长,按下式计算抑制率。

发芽率(%)=药剂处理的发芽数/对照处理的发芽数×100
生长抑制率(%)=(对照发芽率-药剂发芽率)/对照发芽率×100
7.简述孢子萌发法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的操作步骤。

药剂与病菌孢子悬浮液混合液的制备:向病菌斜面的试管中加入5mL无菌水,用接种环轻轻刮下孢子,使悬浮,倒入三角瓶,用无菌水稀释,在10×10倍显微镜下检查孢子浓度,以每视野80~100个孢子为宜。

吸取孢子悬浮液2ml注入指形管,再加入一定浓度的杀菌剂药液2ml配制成一合适的梯度浓度系列。

孢子萌发:吸取上述孢子悬浮液与药液的混合液,滴在凹玻片上,每处理重复3次,以不加药剂的孢子悬浮液作对照。

将凹玻片倒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内,放入培养箱,适温培养8~24h,调查孢子萌发情况。

(一般把萌发芽管长度为孢子短径长度的一倍时看作萌发)。

8.简述夹毒叶片法测定杀虫剂胃毒毒力的基本步骤。

①夹毒叶片的制备:用打孔器打制成2cm直径的圆叶片或用剪刀剪成一定面积的叶片,将待测药剂用丙酮配成不同浓度的药液,分别用微量点滴器定量滴加在小叶片上(叶片面积尽量小为宜),待丙酮挥干。

另用淀粉糊(或面粉糊)涂在没有药的叶片上,小心地与有药叶片对合制成夹毒叶片。

②饲喂方法:为保证试虫有较大的取食量,在饲喂前应饥饿3-5h,一般不超过12h,在分析天平上逐头称重编号后再饲喂。

饲喂时将每一片夹毒叶片放在一个培养皿内,每皿接1头试虫。

为使叶片保湿,可先在培养皿底铺一层湿滤纸,待试虫取食一段时间后,将夹毒叶片取出,根据取食面积计算出取食药量。

取食时间要根据药量和昆虫取食速度而定,一般为10min 至1h,最长不超过2h。

取食量应由小到大有一定差别,取食时可加以控制。

③结果检查:昆虫取食后放在干净的容器内,放入新鲜植物叶片,24h-72h后检查死亡率。

由于各昆虫取食量不同,因此必须单独作观察记录。

④致死中量(LD50)的计算:根据取食面积、单位面积上的着药量及试虫体重,求出每头试虫的单位体重受药量(µg/g)。

吞食药量(µg/g )=)
()/()(22g mm g mm 昆虫体重药量吞食面积μ⨯ 吞食药量(µg/g )=)
(10)()/(3g l ml g 昆虫体重滴加量药液浓度-⨯⨯μμ 根据单位体重受药量由小至大顺序排列,由于在取食量较小时试虫无死亡;随着取食量的加大,出现死、活均有出现的剂量范围;再加大取食量,试虫全部死亡。

这三种表现可分成三组:(1)生存组,(2)生死组,(3)死亡组。

若试验中三组情况均能出现,则说明实验成功;如缺其中一组,则需重做。

第一组及第三组不参与致死中量的计算,是划分生死组界限的,因此,这两组虫数越少越好。

中间组是求致死中量的范围,所以虫数越多越好。

将中间组死虫的每项单位体重药量总和除以总死亡头数,所得数值为“A ”;将中间组活虫的每项单位体重药量总和除以总活虫头数,所得数值为“B ”。

将A+B 除以2即得致死中量,计算公式为:
致死中量(LD 50)=
2
B A + 设计题
1. 设计一个试验,以确定所给的新农药的作用方式。

(1)触杀作用方式测定:用来判断毒剂通过昆虫体壁进入虫体的触杀毒效。

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部分药剂从气孔、口器进入消化道而致毒的可能,因此在室内测定时要尽可能使药剂发挥接触作用,减少其它致毒方式的可能。

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药膜法、直接喷撒法、局部施药法等。

本试验采用药膜法和直接喷撒法来鉴定农药的触杀毒力作用。

(2)胃毒作用方式的测定:用来判断毒剂通过昆虫取食进入消化道的毒杀能力。

必须排除触杀、熏蒸等作用的干扰,一般能准确地反映出胃毒毒杀能力。

测定方法是把药剂加入饵料中间饲喂试虫;或将药液注入试虫的口腔内,迫使其全部吞食,但此种方法不易掌握,目前很少应用。

当前认为较理想而应用较广泛的是夹毒叶片法。

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两片叶中间加入均匀分散的药剂,制成夹毒叶片,用其饲喂试虫,药剂随试虫取食进入消化道而发生毒杀作用。

(3)内吸杀虫作用方式的测定:一般采用种子处理、涂茎涂叶、包扎、水培、土壤灌注等方法。

内吸杀虫作用即是药剂接触植物的某一部位,如根、茎、叶或种子等,渗入到植物的内部组织,随植物体液传导至全株后,在一定时间内,当昆虫取食带毒的植物或吸取带毒的潮流,而产生致毒反应。

多数具有内吸杀虫作用的杀虫剂均兼有一定的触杀或熏蒸作用。

因此,在进行内吸杀虫作用测定时要注意其它作用方式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茎杆内吸法和根部内吸
法,理解内吸杀虫剂的内吸性能并掌握它的温家宝原理和操作技术。

(4)熏蒸杀虫作用方式的测定:一般用于某些化合物是否具有熏蒸毒次,或比较几种熏蒸剂对某种昆虫熏杀毒力的大小,或测定熏蒸剂在不同种类昆虫及同种昆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熏杀毒力等。

其基本原理就是药剂在适当温、湿度下,在固定的空间挥发成气态,并达到一定浓度,与试虫接触,在短时间内能杀死试虫。

因此,必须在密闭或近于密闭的场所进行熏蒸处理,才能保证具有足够的蒸气浓度。

在实验室内多采用密闭的玻璃或金属器皿,如钟罩、干燥器、三角瓶或广口瓶等进行熏蒸试验。

本试验采用三角瓶和培养皿简易熏蒸测定法,了解几咱药剂对试虫的熏蒸作用及毒力大小,学习和掌握熏蒸毒力测定技术。

(5)拒食作用方式的测定:目前有的化学物质对昆虫的作用,不是直接毒杀使其致死,而是引起昆虫生理上的某种特异性的反应,如消除食欲的拒食剂,昆虫负趋化性的忌避剂等。

这样的化学物质同样可以达到防治害虫,保护农作物的目的。

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或喷雾法测定供试药剂的忌避作用。

2.设计两种农药氰戊菊酯和辛硫磷混用后的联合毒力测定试验方案,并采用共毒系数法判断混用后是否增效。

计算题
用点滴法测定辛硫磷对玉米螟5龄幼虫的毒力,试虫平均体重为0.046 g/头,每虫试虫点滴0.8 μL药剂丙酮液,48 h检查试虫死亡率,结果见表1,采用最小二乘法求毒力回归方
程,并求LD
50
及其标准差和95%置信限。

表1 辛硫磷对玉米螟5龄幼虫的毒力(48h)
药剂浓度(ppm)供试虫数
(头)
死虫数
(头)
死亡率
(%)
校正率死亡率
(%)
单位体重药量
(µg/g)
剂量
对数
校正死亡
率机率值
375 120 11 9.2 7.6 6.532 0.8144 3.5675 500 120 34 28.3 27.1 8.696 0.9393 4.3902 750 120 63 52.5 51.7 13.043 1.1154 5.0426 1000 120 98 81.7 81.4 17.391 1.2403 5.8927 1500 120 112 93.3 93.2 26.087 1.4164 6.4909 对照60 1 1.7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