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根

合集下载

林格小杂感(100):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林格小杂感(100):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林格小杂感(100):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1、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礼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中国教育文化的核心也是这个礼。

张居正讲评“礼”时,说:所谓礼,然其为用,必和顺从容,无勉强乖戾之意,乃为可贵。

如君尊臣卑,固有定分,然情意也要流通。

父坐子立,固有常规。

然欢爱也要浃洽,这才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而为礼之所贵者也。

故先圣王之制礼,惟其皆出于和,此所以尽善尽美,万事无弊。

做人教育,或者是新德育,须重新思考“礼”的教育价值,“礼”应当是中国教育的哲学根基。

2、守正出奇。

中国所有改革都不能离开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就是“礼”,否则必然会犯盲动主义的错误。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部经典《周礼》,作为三礼之首,一定是初期一位高人所作,该书充满了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作者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

《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历史上每逢重大变
革之际,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王安石变法等,变法无不以《周礼》为圭臬。

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如果说要取得最终的成功,除了路径选择的问题,还需要强化的就是“守正出奇”,这里的“正”,可能就是“礼”的哲学传统。

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评孙以楷教授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

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评孙以楷教授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
国 哲 学 ” 最 终 成 果 , 孙 以楷 教 授 主 编 , 由孙 以楷 、 的 由 并 李 霞 、 建 华 、 仁 群 、 成 权 、 广 忠 等 十二 位 课 题 组 成 员 集 陆 李 张 陈 体 撰 写 而 成 , 民 出版 社 2 0 人 0 4年 6 出版 发 行 。 道 家 与 中 月 《
区 别 于其 它 文 化 的 基 本 前 提 之 一 , 是 其 自身 的 内 在 特 征 也
之 一 , 家 亦 然 。从 人 类 创 造 文 化 开 始 , 化 就 具 有 鲜 明 的 道 文
地 域 色 彩 , 往 古 , 域 色 彩 愈 浓 ; 仅 如 此 , 化 的形 成 往 愈 地 不 文 往 呈 现 一 种 群 生 现 象 , 儒 家 文 化 的 圣 地 在 邹鲁 洙 泗 地 区 , 如 法 家 文 化 的土 壤 在 三 晋 泾 渭 地 区 。 以 老庄 为 代 表 的道 家 文
国哲 学 》 部 书 , 以 说 是 孙 以楷 教 授 长 期 从 事 道 家 哲 学 研 这 可 究 之 集 大 成 的 著 作 , 是 全 体 课 题 组 成 员 致 力 于 这 一 领 域 也
的 教 学 与 研 究 多 年 心 血 的结 晶 。 正 如 书名 “ 家 与 中 国哲 学 ” 提 示 的 , 书 旨在 探 讨 道 所 本 道 家 与 中 国哲 学 的 关 系 , 即是 以 道 家 学 派 的 发 展 为 主线 来 探 讨 道 家 哲 学 与 中 国哲 学 诸 学 派 、 物 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 人 以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4期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I OF HU BEIPROFE I AI SSONAI AND CHNI TE CAI COLLEGE

中国哲学—搜狗百科

中国哲学—搜狗百科

中国哲学—搜狗百科综述据先秦史料记载,上古中华祖先们创造了“河图洛书”,表达对宇宙世界的认识。

伏羲氏继承和发扬了河图洛书包含的哲学思想,创造出八卦图形,表达万事万物的时空和阴阳之道,成为中华哲学的源头。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即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太极,中华文化之根世界哲学之源

太极,中华文化之根世界哲学之源

太极,中华文化之根世界哲学之源――太极哲学。

在太极哲学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创造了自己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即先有哲学再有文明。

同时,这个事实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哲学的起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通常的说法是,哲学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距今2600多年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哲学命题。

然而,我们的祖先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用阴阳——太极图这一辨证矛盾来揭示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规律,这比古希腊哲学至少早两三千年。

因此,太极图、太极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然而,太极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误读为迷信和玄学,那么,太极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是哲学还是玄学?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对太极图有所了解。

太极图实际上就是一个抽象凝练的宇宙万物生成图。

在太极图像里,浑圆一体的圆形图案可视为混沌和谐宇宙的象征,宇宙内部被黑白两鱼切割成对立的阴阳两极,喻示了万事万物皆由二元对立所构成;但阴阳两极间柔曲流畅的分界线却又昭示着对立的两极之间无时不有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交合,一如黑夜白昼交替,潮起潮落,祸福相倚,生死轮回,否极泰来,动静相宜,凸凹镶嵌,男女互补等等,对立的二元彼此独立但能共存共荣,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在二元对立中达成了和谐与平衡。

此乃太极图之精髓所在,也是太极哲学的核心法则。

无极、太极、阴阳、八卦五行是太极哲学的关键词,而阴阳却是太极哲学的核心。

无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命题。

因此,“无极”便成为太极哲学(同时也是中华哲学)的首要且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如是阐释“无极”:“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意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

太极的“太”有至的意思,“极”表极限之意。

“太极”即指至极之理,包含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大可指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

无独有偶的是现代科学推测也表明宇宙确实就是一个太极形式的螺旋;小可视太极为分子、原子,甚至夸克……。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王树人)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王树人)

“象”与“象思维”引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作者:王树人(老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老树初稿于2007年春,为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修订于2008年7月北京西郊稻香湖畔对于任何研究,特别是人文学科研究,都具有历史性,都需要在追根求源中把握其发展血脉。

中国哲学与文化博大精深,决非虚言。

把握这样哲学与文化,追根求源不可避免。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何在?根据我多年研究,这条根就系于“象与象思维”。

这乃一大题目,借用现今流行语,亦可说是一大系统工程。

本文拟指出这一题目若干基本点,以为引论。

一、问题之提出回顾19世纪末至整个20世纪,中国在饱受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残酷侵略和掠夺同时,思想文化也失去主心骨。

随着教育全盘西化,西方哲学文化在中国逐渐成为强势哲学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则逐渐完全处于西方中心论阴影之下,被边缘化。

从此开始,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转变为用西方逻辑概念思维方式加以思考和研究。

具体说,就是用西方不同哲学流派方法论加以思考和研究。

于是问题也发生了。

首先,我们看到,中国哲学文化经典,如《周易》、《老子》、《庄子》以及儒家《四书》之创造,并非诉诸西方逻辑概念思维,而主要是诉诸“象思维”。

如果说逻辑概念思维表现为理性,那么“象思维”则主要表现为悟性。

必须看到,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作为西中哲学文化之魂魄,其把握世界所进入之广度和深度,都极其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不发问:用西方逻辑概念思维方式能走进和领会中国经典之本真吗?例如,有的学者在研究《庄子》寓言时,提出其文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如何问题。

从这样逻辑概念思维出发,能走进和领会《庄子》寓言之本真吗?在我看来,从这种研究《庄子》之思路,不仅不能走进《庄子》,甚至会将其肢解。

二、理性与科学绝非万能西方中心论主要表现为“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

中国近现代落后而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宰割,这种教训使中国人对西方理性与科学格外青睐和崇拜,并把西方之强盛完全归结为有这样两件法宝。

中国哲学的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的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的名词解释中国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概念和思想体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与中国哲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精髓。

一、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普遍真理的本源。

道在《道德经》中被描述为无形无物、无名无所,却是无所不在的。

道是对于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法则的总称,也是人类行为准则的终极依据。

追求道并与之和谐相处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目标之一。

二、阴阳阴阳是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是指宇宙的两种互补、相对的因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方式。

阴阳有着各自的特点,阴性代表阴沉、柔和、负面等,而阳性则代表明亮、刚性、正面等。

阴阳的平衡是宇宙和个体健康和谐的关键,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人们可以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观念。

它指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宇宙的规律。

天代表宇宙的秩序和道德准则,人则代表了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只有通过符合天的要求,人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天人合一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个体对社会的奉献和贡献,并以此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四、德德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人格素质和道德品质。

德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最高的价值和理想,它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多个方面。

德是通过学习和修行来培养和提升的,它是人们的品格和行为的基础。

儒家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质的人才能在政治、社会和个人领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五、命运命运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宇宙规律和个体人生之间的联系。

命运是根据个体的自然条件、努力和道德修养而确定的,它不完全是预定的,也受个体的行为和选择的影响。

命运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它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通过努力和正确的行为,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中,“根”和“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核心要素。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一、“根”的意义与内涵“根”是指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文化的起点和归属。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根源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个地区生活繁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从远古时期到商、周等封建王朝,中华民族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发展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2.哲学思想根基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将对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3.文学艺术根源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歌谣、历史小说等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四大名著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

1.仁爱之魂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

仁爱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

2.礼仪之魂中华文化中,礼仪之道是十分重要的。

礼仪之魂主要是指我们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视传统、重视家庭、重视爱情的体现。

3.自由之魂中华文化中,自由之魂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主张个体自由、个性独立,强调人们具有自主精神和自我表达的权利。

这种精神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述内容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个传统文化呢?首先,重视教育。

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其次,重视文化保护。

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防止中华文化遭到文化浸淫、历史越轨等危害,让中华文化经久不衰,传承到后代。

最后,推进文化创新。

中华文化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打造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和墨家三个主要哲学流派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一、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和个人修养。

在道家哲学中,人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

追求“道”的过程是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论语》和《大学》为代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哲学强调个人修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忠诚义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哲学的价值观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哲学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们应当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墨家哲学反对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强调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和国际关系的和谐。

墨家哲学的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多元而丰富的,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和谐共处。

这种观念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园林建筑中的景观设计等。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儒家哲学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根身性”十谈

中国哲学“根身性”十谈

明 、最 无 可置疑 的东 西 ,乃至 它毋 宁 为世 界 之 为世 因为在古 汉语 中,“身 ”“己”完 全 同 义 ,如 “身 先 士
界 的第一 根基 、第 一前 提 ,舍 此世 界 上 的一切 事物 卒”的“身”字 。
都无 从谈起 。
那 么 ,这两种 “己”的哪一种 “己”是 最切 己、最
明人《历代笑 话选 》中曾记载 了如 下一 则我 自 己“遗失”的故事 :
一 呆 役 解 罪 僧 赴 府 ,临 行 恐 忘记 事物 ,细加 查 点 ,又 自 己编 成 二 句 日 :“包 裹 雨 伞 枷 ,文 书 和尚我。”途 中步步熟记此二句。僧 知其呆 ,用 酒 灌 醉 ,剃 其 发 以 枷 套 之 ,潜 逃 而 去 。役 酒 醒 日:“且待我 查 一查 看,包裹 ,雨伞 有。”摸 颈上 曰:“枷 ,有。”文书 ,日:“有 。”忽惊 日:“嗳呀 ,和
“己”才是 最切 己 、最本 己的“己”,才是 我们最 真 实 的 “自己 ”。
如若 我们 要进一步 追 问,为什 么惟 有身体 才体
佛 学家们不 明白 ,我 们 的世 界恰 恰就 是一种 海德 格 尔式 的“烦 的世界 ”,这 种 “烦 的世 界 ”的成 立 不 仅 意 味 着 自己 之 于 世 界 是 须 臾 不 可 离 的 ,而 且 还 意 味着若 舍 己求 他 地 去 追 求 世 界 所 谓 的 真谛 ,这无 疑就流 于禅宗 所谓 的“骑 驴觅驴 ”,阳明所谓 的 “抛 却 自家 无尽藏 ,沿 门持钵效 贫儿 ”(《咏 良知 四首示 诸 生 》)之讥 。故尽 管佛学 的风靡 曾为 中 国哲 学 的 “己本 ”思想 带来 了灭 顶 之虞 ,一种 中 国化 的佛 学 的禅宗 以及 随后一 种禅 学 化 的宗 明新 儒 学 的异 军 突起 ,却 使 中 国哲 学再 次 走 向 了对 这 种 “己本 ”思 想 的 皈 依 。

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根基作用(一)

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根基作用(一)

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根基作用(一)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根基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哲学历史上,逻辑先后出现在多个学派和时期中,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根基。

下面是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和作用:先秦时期:发展推理思维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非常重视修身齐家,因此一开始并没有形成独立的逻辑学。

然而,先秦诸子们对于推理思维的探索也为未来逻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例如,荀子重视逻辑学,认为通过严谨的推理可以远离迷惑和谬误。

唐宋时期:发扬形式思维唐宋时期,随着儒学的兴起,逻辑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逻辑学家主要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他们着重强调形式思维,通过思考形式、形式原理和方法等来进行推导。

这些概念与西方逻辑学中的形式逻辑相似。

明清时期:强调实证思维明清时期的逻辑学家,主要有王阳明和严复等人。

他们强调实证思维,认为逻辑推理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逻辑结论是否正确。

这一思想与现代逻辑学的“验证主义”类似。

近现代:注重逻辑学在思维方法中的应用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逻辑学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逻辑学主要强调逻辑学在思维方法中的应用,例如在科学研究、教育、法律、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也开始与西方逻辑学中的“范畴论”、“模型论”等概念进行交流和对话。

总之,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学派和时期的逻辑学家,对逻辑的认识和应用也各有侧重。

但不管是形式思维还是实证思维,都从不同的角度为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除了以上四个时期的特点外,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基作用:推动哲学方法论的建立和完善逻辑是科学方法论的核心之一,因此在中国哲学发展中,逻辑也扮演着推动哲学方法论建立和完善的角色。

逻辑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人们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帮助人们辨析真伪逻辑不仅有助于人们思考,还能够帮助人们分辨真伪,减少错误和谬误。

为什么说老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因为各家各派都在向老子学习

为什么说老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因为各家各派都在向老子学习

为什么说老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因为各家各派都在向老子学习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聃,被人尊称为老子。

老子写了一部《道德经》流传后世,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影响了中国文化。

因为中国不论是哪家哪派的思想家,都汲取了老子的智慧,借鉴了老子的学说。

有人说“老子天下第一”,这虽然是一句戏言,却也道出了中华文化的真相。

所以想要学习国学,必先理解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首先是一部政治理论书籍,其中说的是治国之道。

因为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掌管着周朝的图书档案,老子从这些图书档案中总结出了一套政治理论。

所以《道德经》是一部写给统治者看的“圣人之书”,短短五千余言中出现了三十一个“圣人”。

圣人正是老子理想中的统治者,老子认为能够以无为治天下,让天下百姓都享受安乐的生活。

所以《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道德经》的政治理念是“无为而治”,统治者不要妄为,要辅助百姓成就他们自己的愿望,顺应他们的天下,只有君主无为,国家才能治理好。

后来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学习、吸纳了老子的政治理论。

比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深受老子的影响,他在《论语》中的很多言论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源头。

孔子也提倡无为而治,他在论语中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天子舜治理天下是无为而治的,他只要恭恭敬敬地坐在朝堂上,就能把天下治理好。

孔子一向认为,只要统治者能以身作则,为百姓做好表率,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哪怕统治者没有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儒家的“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利万物而不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就说君主是要利国利民,但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要占有财富。

而孔子在《论语》中感叹道:“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舜、禹这样的圣人,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他们只治理天下,却不占有天下的财富,是合格的人民公仆。

中国文明的哲学根基

中国文明的哲学根基

中国文明的哲学根基作者:陈来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24期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

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古典中国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

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故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应当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

中国哲学的这种宇宙观不仅对古代中国文明提供了思想支撑,也为中国文明的价值观提供了哲学基础。

所谓有机主义,是指这样的看法,事物各部分相互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

由于中国的宇宙生成论主张宇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其各个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参与到这同一个过程的自我产生、发展和相互作用之中。

这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和事物关系的理解和解释。

中国的宇宙论思维既强调连续性、动态性,又强调整体性、关联性。

李约瑟(Needham)也强调,中国人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有赖于整个世界有机体而存在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特有的思想方式,和机械论是不同的。

在这样一种世界观里,宇宙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自发而协调地合作,没有任何机械的强制;和谐是自发的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宇宙整体是一个没有外来主宰者的各种要素的有序和谐。

欧洲学者也曾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作关联性思维(correlative thinking),即把各种事物看成关联性的存在。

事实上关联性有两种,一种是神话思维的原始的关联性。

另一种是哲学思维的关联性,它是更高一级的关联性。

在中国,神话思维原始的关联原则被保存在轴心时代以后思想的发展中成为其一部分;生命交感升华为伦理交感,宗教或神话的交感转变为哲学的感通,在更高的层次上持久地保留了交感互动的特性,在文明的后续发展中成为一种哲学的宇宙观。

中国思维重视存在的连续和自然的和谐,更多地通过中国哲学自身的概念来加以表达的。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_象_与_象思维_引论_王树人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_象_与_象思维_引论_王树人

2007年9月 河北学刊 S e p.,2007第27卷第5期 H e b e i 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a l V o l.27 N o.5哲学研究新思维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王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

“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

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

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

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

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

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

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

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

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关键词]象;象思维;实体性;非实体性;理性;悟性[作者简介]王树人(1936—),男,山东省莒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史和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5-0021-05 [收稿日期]2007-06-30 中国哲学与文化博大精深,其根何在?根据笔者多年研究,这条根就系于“象与象思维”。

中国第一哲学的根基:黄帝四经与易传的本体论思想

中国第一哲学的根基:黄帝四经与易传的本体论思想

中国第一哲学的根基:黄帝四经与易传的本体论思想黄帝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基,但著作却久已失传。

一九七三年底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一批古佚书,据考证正是史书上记载的《黄帝四经》。

这批古佚书的出土,为我们认识黄帝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黄帝四经》认为,道是宇宙本体,又是万事万物的第一规律。

人类及人类社会都是属于宇宙整体的一个分支系统,所以正确的政治哲学,包括各种规则、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等,都需要契合宇宙本体,即逻格斯、存在、形而上学、第一哲学、本体,中国哲学称之为天道、理、道等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 (《道法》)都无不是在“道”本体规律的支配之下运行。

中国哲学以“道”作为最高的本体,也指代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与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大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点和共识。

“道”是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鸟得而蜚 (飞 ),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

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万事万物莫不包含有“道”,并倚道而生。

《黄帝四经》说:“道者,神明之原也”(《明理》)、“理之所在谓之道”(《论》)。

正是由于“道”为“神明之原”,是“理之所在”,所以“道”具有毋庸置疑的真理性、规律性和正确性。

“虚无刑 (形 ),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其中的“虚无刑(形)”就是“道”。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 (蚊 )行侥 (蛲 )重(动 ),戴根之徒,皆取生”,道能包含天下,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依据。

《黄帝四经》还论述了“道”的基本特征:“恒无之初,迥同大(太 )虚。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这是说道在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恒无之初”就存在了,是混沌的“太虚”。

它无形无名,包天包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生不死,没有力量可以将其破坏。

“古 (故 )未有以,万物莫以。

古 (故 )无有形,大迥无名。

天弗能覆,地弗能载。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

第四讲中国哲学的根基

第四讲中国哲学的根基

第四讲中国哲学的根基中国哲学的根基我在第一讲里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脉络可循的,只要找到了它的规律,它核心的东西,了解它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这一讲里,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规律,这个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也就是我们需要给大家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帮同学们打开国学之门。

我们已经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千百年来,这两种文化和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根基是什么,这两种思想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换句话说,儒家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那么中国哲学的根基是什么呢?其实,全部中国哲学的根基只有四个字——“天人合一”。

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如果你翻开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典籍,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比比皆是。

老子在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中如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取法的是大地,大地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是“道”,而“道”取法的是它本身的状态。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个意思很明显,庄子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道家和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立场就是,从天地宇宙这个角度来看,人与其他物类一样,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无大贵也无大贱,是天地一物。

这一物的本质与其他一物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它们都是天地所生,天地所长的,这就是哲学家提出的“人的物性”。

它们的身上都带有天地的特征,从它们的身上,你也可以感受到天地的力量,了解天地的真谛。

只不过,长期以来,人自己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自己把自己看高了而已。

李申:中国哲学的基础有两个,“道”与“气”

李申:中国哲学的基础有两个,“道”与“气”

李申:中国哲学的基础有两个,“道”与“气”如果把中国哲学的基础归结为两个范畴,那就是“道”与“气”。

一、道与理1.中国哲学之所以把道与气作为自己的核心,乃是由于中国哲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中国哲学形成的时候,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周天子有名无实的统治之下,各诸侯国国内、国际的纷争不断,如何治理好国家,使国家强盛、富足而有秩序,并且使天下免于动乱,是当时思想家们关心的首要问题。

思想家们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为诸侯聘用,获得社会的承认,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的思想家也关心个人。

但是,他们所关心的“人”,主要还是自己的同类。

他们关于个人命运的讨论,主要也是士人的命运。

士人的命运,主要决定于国家的命运。

关心自身的命运,也使他们把治国作为首先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思想家们也关心死后。

但是依当时的制度,他们只有在生前获得崇高地位,死后才能享受相应规格的祭祀,这就需要在世时的努力。

而在世时的努力,首先取决于在治国中所发挥的作用。

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古代思想家把治理国家作为他们关注的中心,并且影响着中国哲学的面貌。

2.治国平天下,需要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种能调谐各方面关系并使国家繁荣富强的方法和技巧。

这方法和技巧综合为一个抽象而又高尚的概念,就是“道”。

从普遍的意义上说,一切行为方式都是道。

所以文献中有“以不义为道”,有“小人之道”,有“盗亦有道”。

从人们的追求而言,则只把正确的行为方式称为道,而与此相反的方式则被称为“非道”、“无道”。

道,首先和主要的是治国之道。

而中国古代的国,不过是家的放大。

在这样一种国、家组织体系中,个人、特别是领袖人物的个人修养,对于家、国的秩序,具有重要的表率的意义。

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所谓儒者,也关心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这是因为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乃是治国的基础。

所以他们的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

3.治国、修身之道的内容,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

探讨这些内容,就是一种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处世哲学等等。

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

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

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中国主要的思想体系是由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魏晋三玄以及初期大乘佛学(所谓般若学)为基线,再促成六朝后隋唐之中国大乘佛学,这是在形上学方面,由外国传入一种思想、至隋唐而成熟为高潮。

此后高潮渐衰,到北宋初年,中国哲学本位的思想才复兴,就是北宋五子的理学,至南宋、明朝转变成心学,到了明末、清代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上并非高潮,而是渐入颓废。

哲学上的衰退彷佛太阳将下山时,再一个回光反照,这就是继宋明理学、心学之后产生的新儒学思想,由形上学之高度深度方面拉下来切近人间世之现实世界,这是因为新儒学多少接上汉学家的思想。

清朝中叶以后哲学死了。

此时接触西方思想,科学唯物论便乘虚而入。

正如汉末不重原始儒道思想,印度思想便乘虚而入。

清代哲学表面上看来是死了,其实它是受到新刺激,在一两百年来,会再有新的高潮,决非肤浅的西化论者所能预料。

外在的刺激使内在的创造冲动再生,所以中国一定会再有高度的哲学智慧。

这是我的简单的看法和希望。

现在进行讨论课程本身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常告诉同学,学哲学的人穷一课题先要请他做一次飞机。

平常由常识看法,吾人生在人间世,但对人间世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甚至生在此世,对世界也不知欣赏,只知咀咒。

稍不如意,便由痛苦经验去误解、咀咒世界,认定它为荒谬。

在飞机上,由高空俯视所谓黑暗痛苦的世界,却有许多光明面。

我曾经五次在美加交界的大湖区,由两万呎以上高空再俯视人间世,看到这个世界周遭被极美丽的云霞点着了,成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这种美满的意象,正如Heaven on Earth (天国降临世间)实现了。

关于这点,庄子很清楚,他的精神化为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未上之时,昂首天空,苍苍茫茫,而一上之后,再俯视此世,由时空相对的观点看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因此,人间世亦是美丽的,这可以纠正我们对世界的误解。

尤其今天航天员已经指点出了,吾人在地球上看月亮(尤其中秋节),便以种种诗的幻想去欣赏。

反者道之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反者道之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反者道之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中国哲学的思想根基之反者道之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读后感·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根——灵遁者最近缠于俗事,许久没有动笔写一些东西。

然一友人问我:“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是道?还是周易?还是什么?”我没有回答他。

这个问题相当之大,不敢轻易回答。

但是这个问题,久久缠绕在脑海。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动笔写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哲学的根》。

为什么不用《中国文化的根》作为题目,是我觉得不够究竟和彻底。

不如改为《中国哲学的根》为题,才够究竟。

甚至一度想把题目改为《东方哲学的根》,以此来区别西方哲学。

首先大家跟我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根》这个题目。

显然关键词是:中国,哲学和根。

我在上面说了一度想把题目改为《东方哲学的根》,细细一想,发现这是一个青年饱含着对中国哲学的极度自信的冲动使然。

把“中国”换为“东方”必然将导致两个现象。

其一是一片谩骂声和指责声;其二是失去了方向,无法捕捉东方哲学的根。

中国哲学是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可是将中国哲学等同于东方哲学是错误的。

毕竟东方国家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所受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各有深浅不同,无法具体量化。

所以我只能乖乖以《中国哲学的根》来作为我的题目。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我可以比较好的把我中国哲学的根,也能比较容易和西方国家哲学作对比。

再来看看”哲学“这个关键词。

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哲学这个词,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的实践者。

也就是”哲学者“。

要不然毛爷爷也不会呼吁广大干部学习和实践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里不可避免的又要谈到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的是什么。

显然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种定义。

在古希腊文中哲学一词是指爱智慧。

在教课书中哲学是这样的: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建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世界的各种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创立基本概念、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作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科学。

相信很多小伙伴会觉得这样的定义,比较乏味,不够性感。

那么你可能喜欢这样的定义:哲学是怀着乡愁冲动,寻找家的过程。

再比如说苏格拉底的定义:认识你自己。

还有诸如:一切问题都是哲学。

我自己的定义是:哲学是解放的过程。

这个我在《哲学与解放》一文中说过。

我相信上面的几个哲学定义,远远没有让你明白哲学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的终极答案永远在路上,你只要上路就对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词“根”。

很好理解,很好解释。

根就是起源,根就是开头,不是结尾,也不是结果。

但是对于哲学来说,这个词远非你看到那么简单。

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哲学家,任何一个国家的哲学,都不会提到这样这样一些题目。

比如《哲学的死亡》,《哲学的结尾》,《这就是终极哲学》等等。

因为这会被稍微有点聪明的人,笑掉大牙的。

还是上面那句话比较惹人爱:哲学永远在路上,你只要上路就对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事实上,哲学方面研究和探讨显然是无限的。

永远在路上。

这是爱智慧人的动力,也是爱智慧人的痛苦。

甚至很多哲学家如苏格拉底也发出“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一些更沮丧的声音是:”活着就是痛苦。

”“肉体是痛苦的源泉。

”中国佛教理论里也有:”人生来是受苦的,苦难贯穿者人的一生。

”等等。

也估计是出于此,我发现很多普通人会认为哲学家大多是悲观主义者。

或者比较二。

而我却认为,杞人忧天是一个哲学家应该具有的情怀。

而寻找中国哲学的根,我以为勉强可以做的。

虽然时间过去那么久了,虽然这个神秘女郎已经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可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去找寻中国哲学的根是什么。

提到中国哲学,从时间上划分我们会想到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

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显然我们要靠近的是中国古代哲学。

这里我们可以形象的把中国哲学的根就看作树木的根。

而上面所说的什么“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就是这根上面所长出来的枝干和树叶。

那么要找寻中国哲学的根,必然要从春秋战国之前开始着手和思考。

也就是2700多年前。

为什么呢?因为老子,庄子,孔子,鬼谷子,孟子等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被直到我们现在的人还在追捧。

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哲学智慧显然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代表。

可是他们又是受什么学说影响呢?时间还得回溯到5000多年前,那时候是三皇五帝时期。

我们要寻找的中国的哲学,中华的文明就应该在那时期开始。

而在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件,没有文献记载,没有书稿流传。

有的仅仅是大量的神话传说,大量的离奇故事。

是的,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

中国哲学的根,我们还得从大量神话传说中去获得。

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是很严肃的。

哲学不是具体的东西,这从哲学的定义就可以看到。

任何一个国家的哲学的根,很难去找到一个代表物。

我希望大家不被我的题目所迷惑,那样我就是罪人了。

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这种哲学思想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所以单一的东西是苍白无力的。

然而我的题目是《中国的哲学的根》。

所以我必须在众多中国符号中找到一个东西。

我觉得中国很幸运,也很独特的原因是,中国哲学的根貌似有一个很适合的代表物,那就是河图洛书【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说河图洛书可以是中国哲学的根,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就知道了。

河图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伏羲通过黄河中浮出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的“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

而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

这就是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来历传说。

河图是龙马图,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伏羲氏则以之画八卦。

它包含五行相生,四象相随,阴阳相合,天文历法而成。

洛书古称龟书,它的结构是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它包含阴阳,五行,星象,节气而成。

河图洛书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进行长期的研究,很多人认为她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河图洛书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用之言天则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则地在其内,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

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初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2014年12月洛阳市的河图、洛书传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春秋诸子百家多有记述。

太极、八卦、周易、阴阳,五行、九星、风水,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等中国文化,皆有河图洛书的身影在其中。

所以河图洛书,一定不是像传说中那样诞生的。

而是古代的先哲们观测气候,结合观测天象,所绘制的文化图案。

具体建议大家去细细查看河图洛书的相关研究,你就会深深被她触动。

她也一定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她是一种世界观,是长期形成的中国特有的哲学观。

她从一开始,就不是凭空产生的。

所以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那么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什么?这位女郎回答是:世界是有阴阳组成的。

到了老子哪里,干脆说阴阳是道。

那么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她的答案是:方法论是八卦,五行相生相克,天干地支等。

当然这是后来不断演化而形成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非常高的层面——宇宙层面。

这是外国哲学所不能比拟的,望尘莫及的。

事实上,对于外国哲学史我是一无所知的。

但是跟河图洛书相对比的话。

给外国哲学找一个代表物进行对比的话。

我认为非《圣经》莫属。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国家影响深远。

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经典。

它最早成书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

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

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

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

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所以《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更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

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显然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

由此大家可以看到同样是哲学的代表物,同样具有神话和宗教性质的文化。

中国哲学依然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主导的。

通过现实的生活,观测自然而得到的文化精髓。

而西方哲学的上帝和众神,一开始就是唯心的。

当然随着历史发展,我们知道。

在希腊文明中不少希腊哲人都也开始以自然本身的物质去解释构成宇宙原因。

比如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

而中国具体以金,木,水,火,土构成世界的五行论,远远早于古希腊文明中朴素的唯物论。

而且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天干地支等中国文化元素中。

可以清晰得到对立统一,事物的发展观,矛盾观等哲学观点。

比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

就是很清楚的说明事物从发生,发展到兴盛,再到衰败,再到转化开始的过程。

这只是天干地支哲学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从神话,到宗教是一种进步。

宗教是披着狼皮的哲学。

因为它带着利益集团的声音。

或者说宗教是不科学的哲学。

有人说哲学是处在科学和宗教之间的。

也还有它的道理。

众所周知,在西方历史上,宗教对于科学的迫害是非常之大的。

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就推后一步。

而哲学就会越来越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我曾经在《变化》一书中,就这样写到道:做为中国人,我很自豪的一点,是中国人有一种理论,有一种哲学是任何一种理论无法推翻的。

而且这样的智慧思想是几千年前就形成了,并且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中国的方方面面,也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我觉得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性格”。

我所说的就是中国的道文化,中国的关于道的哲学。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听到:“一阴一阳谓之道。

”试问这样的理论,谁能说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人类的研究显示正物质,反物质是存在的。

比如发现了正电子,反质子,反中子等。

而在中国“阳”为正,“阴”为反。

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字里行间便可以看出这一点。

我们经常说:“某人一身阳刚正气。

而某人一脸阴险狡诈。

”我们的老子更是直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就是朴素唯物论。

而这样的唯物论就是对于宇宙的描述。

宇宙也确实如老子所言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