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一、引言本体、知识和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对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整体论诠释。

二、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2.本体与宇宙观3.本体与人类存在4.本体与自然界5.本体与伦理道德三、知识的整体论诠释1.知识概念的演化2.知识与认识论3.知识与价值观4.知识的价值与作用5.知识的未来四、价值的整体论诠释1.价值概念的演化2.价值的形成和发展3.价值观念与人性4.价值观念与社会5.价值观念与道德五、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综合1.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关联2.本体、知识和价值的互动3.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相通性4.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六、结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了整体论诠释。

充分阐明了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互关联的本质关系,为今后探讨中国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本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宇宙、存在或实在性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是一的本体,是诸多存在的根源。

《庄子》中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则对本体进一步阐释,“大道”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具有无形的特点,从而寓意着无尽无穷的生育之力。

2. 本体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周易》的宇宙观,天和地是存在的本源。

这表明了天地的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本体观强调道是天地创造的本原,是万物之源。

道教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人类必须遵循天道、地道,尊重自然的本体特性,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佛教的本体观则强调世间皆为幻象,在一切事物之外,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本体。

佛教的这种本体观念深受无我、空、等概念的影响,试图颠覆人类的现实认知,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中国的六种概念分别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天道、人和、礼。

天人合一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联系和相互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个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人的自然天职,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解放。

阴阳五行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核心之一。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两极性的对立和相互作用,阴阳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是保证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常运行的基础。

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包括木、火、土、金、水,描述了自然界万物的各种特性和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的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伦理观,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塑造。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的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指代着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又指代着个人的修行和道德准则。

道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物质的普遍存在,它既是万物之所归,也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追求道即是追求真、善、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天道概念强调天命之说,认为天赋人类以理性和道德感知的能力,天道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的根本规范。

天道强调的是人类行为应符合自然规律,追求正义、仁爱和公正。

天道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君臣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和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和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谦虚、宽容和友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基本要求,追求人和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一个美满的家庭。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礼的本质是尊重、宽容和谦逊,受到礼教的熏陶,人们能够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的六种概念的简要介绍,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自然哲学是对自然世界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阴阳相对、寒暑相对、湿燥相对等。

阴阳互为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力量,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类为这五种元素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都可以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来解释。

三、道道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道教的基础概念。

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它超越个体和个别事物,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

道是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力量,无处不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规律,追求道的真理,与大道合一,实现自身的完美。

四、天命天命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概念,也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和规律。

天命指的是宇宙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以及人类个体或集体的命运和使命。

它认为人类的生死存亡、荣辱得失等都受到天命的支配,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五、德行德行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中国自然哲学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地。

德行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品德,它们都是人类心性与道德规范的基本表现。

总之,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天命和德行等方面。

这些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修养和进步。

这些概念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科,涵盖了5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教义包括孝顺、道德行为和社会稳定。

2.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的道,强调虚无和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墨家思想(Mohism):墨家思想强调以爱为基础的公平和无私的行为。

墨家在古代中国崛起并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改革理念。

4. Legalism(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严格的制度,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5. 孟子(Mencius):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和解释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提出了“四端”和“仁”的概念。

6. 老子(Laozi):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道”和“无为”。

7. 庄子(Zhuangzi):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他的著作《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和幽默的见解。

8.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9. 心学(Neo-Confucianism):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强调人文主义、修身养性和理性思考。

心学将儒家思想与和的元素相融合。

10. 阴阳五行(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互补性,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影响。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中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概念。

通过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道:天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规律和运行规则。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宇宙秩序的追求,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共处。

2. 人道:人道是中国哲学中强调人类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核心概念。

它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应该遵循心存仁爱、尊重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道德原则,追求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3.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理念,指的是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当顺应天道、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道德之道。

道在哲学思想中强调一种普遍而抽象的存在和规律,在行为上强调顺应道,追求道的境界和实践。

5.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宣扬不主动干涉和控制的原则。

它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顺应自然,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这些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和思想体系中,象征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探索。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中国的哲学传统悠久而丰富,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这些名词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探索了人类存在和宇宙间关系的深刻意义。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智慧的精髓。

一、道(dào)在中国哲学中,道是指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根本规律和表达。

道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无名无形的原则。

道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存在,它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包容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的理解和追求成为古代哲学家和智慧人士的目标,通过随顺道的原则,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二、伦理(lúnlǐ)伦理是一个涉及道德和价值观的名词,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伦理强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孔子提出的“仁爱”被视为伦理的核心观念,认为个体应该为社会和谐和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除了仁爱,伦理也涉及其他诸如义、礼、智、信等各种美德,通过遵循伦理规范,人们可以塑造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心(xīn)心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涵盖了思想、情感和意识的内核。

心与身体和灵魂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所在。

心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通过修炼心性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例如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洞察力。

心也是中国文化中艺术、诗歌和音乐等领域的重要灵感来源。

四、命运(mìngyùn)命运是指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和运行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而又具有神秘色彩的概念。

命运被看作是由命中注定的因素所决定,包括个体的出生、环境和社会背景。

尽管如此,中国哲学家也强调个体的努力和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通过修炼和追求道德行为,个体可以在命运中找到意义和塑造自己的人生。

五、天人合一(tiānrénhéy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类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一种非西方文化的哲学体系,中国哲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范畴,其中一些概念和术语在西方哲学中并不常见。

以下是一些中国哲学范畴: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源,人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道是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的普遍性原则,并且是一种无限变化的存在。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社会。

3. 道家:道家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通过反思和内省可以实现个人的内心平衡和超越性的体验。

4.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本关于自然和人类生命的书。

易经中的象数和卦辞被用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宇宙法则的智慧。

5. 中庸:中庸是一本关于道德和政治的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强调平衡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庸之道,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哲学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领域,其中涵盖的概念和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范畴对于理解中国文
化和思想的深层次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的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的名词解释中国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概念和思想体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与中国哲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精髓。

一、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普遍真理的本源。

道在《道德经》中被描述为无形无物、无名无所,却是无所不在的。

道是对于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法则的总称,也是人类行为准则的终极依据。

追求道并与之和谐相处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目标之一。

二、阴阳阴阳是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是指宇宙的两种互补、相对的因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方式。

阴阳有着各自的特点,阴性代表阴沉、柔和、负面等,而阳性则代表明亮、刚性、正面等。

阴阳的平衡是宇宙和个体健康和谐的关键,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人们可以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观念。

它指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宇宙的规律。

天代表宇宙的秩序和道德准则,人则代表了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只有通过符合天的要求,人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天人合一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个体对社会的奉献和贡献,并以此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四、德德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人格素质和道德品质。

德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最高的价值和理想,它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多个方面。

德是通过学习和修行来培养和提升的,它是人们的品格和行为的基础。

儒家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质的人才能在政治、社会和个人领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五、命运命运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宇宙规律和个体人生之间的联系。

命运是根据个体的自然条件、努力和道德修养而确定的,它不完全是预定的,也受个体的行为和选择的影响。

命运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它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通过努力和正确的行为,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长。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名词(概念)解释1、内圣外王:内圣:指主体的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义的把握外王:指把修养所得推广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2、三纲八目:(语出《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禅宗:禅,梵语“禅那”,意译“静虑”,凡夫即佛,顿悟成佛(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4、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哲学(必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宇宙处于混沌状态;二:阴、阳;三:五行(阴阳与阴阳相融)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可以解释,但一当解释归纳就不是原先的道了)(百度:万事万物都受其自身规律支配)5、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统治阶级搜刮无度改变:非攻、节用、节乐6、四谛说:佛教核心①苦谛②集谛③灭谛④道谛苦谛:是基石,预设了一个前提:现实的人生是苦难的(苦海无边),人在现实生活中受情感、思想上的痛苦,精神上逼迫性痛苦,另外三个是由苦延伸生苦、老苦、死苦集谛:分析痛苦的原因,“无明”—心智迷惑灭谛:如何达到无痛苦状态,灭寂,解脱,最高境界:涅槃—灭绝一切烦恼,圆满人生追求道谛:达到涅槃的途径:①悟空:现实人生是虚幻无实②八戒:追求现实生活的宁静,达到“安息”的境界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哲学沿革(发展史)阶段特点代表人物孕育期(殷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公姬旦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鲜明的人文意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墨子定型期(秦汉)制度化、程序化、模式化董仲舒、李斯、王充发展期(一)(魏晋南北朝) 玄学热、延续道家,自由王弼、阮籍、郭象发展期(二)(隋唐)佛教盛行,禅宗到中国后对皇权称臣,理论性缺乏韩愈、武则天(佛兴中兴)柳宗元强化期(宋明)哲理性(佛道释三者合流)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黄宗羲衰败期(清—1840)朴学(考据学),修《四库全书》戴震、程瑶田、洪榜转型期(1840—“五四”1919)新旧杂陈,以西方为师康有为、梁启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2、为什么中国文化核心为哲学?①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来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②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整体、朴素、辩论,主体为了经世致用③从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讨论的实际情况来看3、简述现代新儒学失误①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简单归为儒家文化。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观念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

以下是中国哲学常见的一些范畴:
1. 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秩序的根本规律。

2. 儒: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3. 道德: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人们对于善恶、正义、公正等价值观念的认知。

4.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5.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代表着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和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

6. 理:理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本质和真理。

7. 道家:道家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8. 易经:易经是中国哲学中的一本古老的文化经典,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以上是中国哲学中一些常见的范畴,这些范畴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 -。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一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二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 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三四端: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四白马非马: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马"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五参验韩非的用语, 强调必须考察认识, 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 才能确定是非, 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六兼爱: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 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 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兼"是"天下之大利" 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七三表法: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八坐忘: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除物我对立,使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坐忘是庄子内向的修养方法,即使内心保持虚静,去掉一切情欲,消除物我对立,顺应自然,安于命运,这样就可以从一切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精神自由.1、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

中国的哲学概念

中国的哲学概念

中国的哲学概念中国的哲学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几千年的思辨与智慧。

以下将介绍几个中国哲学概念。

1. 天人合一(Tian Ren He Yi):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理念,它认为人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宇宙的存在相互依存。

通过修炼功夫,人可以与天地万物相融合,达到精神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2. 道(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意为“道路”、“道理”。

道在中国哲学中象征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万物的本源。

道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人只能顺应道的规律来生活,不能抗拒或违背。

道在中国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发展。

3. 仁(Ren):仁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意为“仁爱”、“人爱”。

仁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并被视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并通过实践仁爱来建立和谐社会。

仁对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至关重要。

4. 无为而治(Wu Wei Er Zhi):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治理原则,强调在处理事务和社会管理时追求无为而治,即以天道为准则,平衡自然的力量,尽量不干预和干扰。

中国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主张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人的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和控制一切。

5. 阴阳(Yin Yang):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理论基础和观念,代表了宇宙两种对立而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力量。

阳代表了积极、明亮、热、动态的一面,而阴代表了消极、暗黑、寒冷、静态的一面。

阴阳互相补充、交替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思维是洞察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

以上概念只是中国哲学中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国思想的基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概念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义务,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发展演变的学科,涉及到众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哲学史常见名词的解释。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道教和儒家哲学中,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原则,是一种超越性和终极性的存在。

同时,道也表示一种人生之道,即如何追求真理和正确生活方式。

2.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典籍。

周易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社会、道德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卜卦的方式解读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提供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决策。

3. 天道:天道是儒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定律及其普遍原理。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受到天道的支配和约束,并且只有遵循天道的人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福祉。

4. 穷农论:穷农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提出的一种伦理思想,主张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充实和发展。

穷农论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与繁荣。

5. 心性:心性是联系儒家哲学与佛教思想的重要概念。

心性既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也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灵魂的本体。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心性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而佛教强调通过修炼心性来摆脱世俗的束缚。

6. 养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五个重要原则,也是孔子对于人类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养生指养身保健,修身指修养内心和道德,齐家指严于家风,治国指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平天下指追求天下太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7.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

道德经探讨了宇宙的本源和运行原则,提倡顺应宇宙之道和自然之理,主张以柔弱和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真理和和谐。

8. 心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发展,强调人心的本质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以上只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包括众多名著、思想流派和哲学家等。

对于这些名词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中的概念

中国哲学史中的概念

中国哲学史中的概念
中国哲学史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概念:
1. 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法描述的至高原则,是一切的根源和本体。

2. 儒家思想:
仁:指的是人类的仁爱、慈悲、道德品质。

礼:强调社会礼仪、规范和仪式。

忠:指的是忠诚、忠恕之道。

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3. 阴阳五行:
阴阳理论强调宇宙中的两个相对而互补的原则。

五行理论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用以描述宇宙中各种事物的生成和相互关系。

4. 法家思想:
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中形成并发展,代表了不同学派和思想传统的核心观点。

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今天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

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

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

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

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

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

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

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

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

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

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

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大学》。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

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

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

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

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

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

【《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

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

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

“无名,实谓也”。

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

“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

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

“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

《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

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

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

】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

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

“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

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

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

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