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优质公开课教案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22课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2课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2.《杞人忧天》教学设计微解读:与杞人交友《杞人忧天》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至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这则寓言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一直以来,这是本则寓言的“确定价值"。

作者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杞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人们总是站在一种优越感的角度,用嘲讽的态度鄙视着他。

然而,杞人真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堪之人吗?杞人能思考到别人毫不关注的事,这是不是思维的敏锐和超前?杞人活在当下,却牵挂着未来的世界,这是不是忧患意识?朋友一番开导后,杞人并没有陷入忧虑之中无法自拔,而是“舍然大喜”,这是不是性格中的信赖与豁达?甚至有点可爱?散文家周国平先生的《杞人是一位哲学家》说:杞人并非庸人,而是哲学家。

因为,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

天,按常理不会毁灭,但常识是真理吗?哲学就是一门突破常识的科学。

(当然周国平先生只是站在文学的角度而不是科学的角度)。

本微课将用现代的眼光来评判、分析杞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微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列子,战国时道家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郑国人(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列子》一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御风"的故事:相传他修道九年之后,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圈出不懂的字词。

2、同桌释疑。

3、全班释疑。

教师引导难点字词:奈何:为何,为什么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口语运用:你奈我若何?●拓展: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4、学生熟读课文,点1生复述课文。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表现得很投入,但有些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寓意以及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寓言《杞人忧天》,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
2.分析寓言的主题思想,了解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3.通过对寓言的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杞人忧天》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公开课教学设计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领悟语言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

总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游戏:出示图片,让同学们猜成语寓言故事,并理解其意思,如不能猜出的将受到“惩罚”。

我还以为会有同学猜不到,正担心你们会受点苦头呢。

没想到,我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1.作者作品介绍。

2.生难字词。

三、新授(一)反复朗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注音节奏。

(二)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意。

(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故事起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2.故事发展: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故事结尾: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问题探究1.“杞人忧天”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口中常出现的成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你知道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吗?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且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近义词:庸人自扰反义词:乐天安命、无忧无虑、高枕无忧、若无其事。

2.杞人为什么而忧天?他为什么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原因: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对宇宙的认识有限,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把天空看作一块大石板一样的物质,因而担心它碎裂崩塌。

忽视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为了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而操心。

理解:对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

3.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杞人忧天有什么讽刺意味?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五)拓展延伸你怎样理解“天地崩坠”?你认为可能发生这些事情吗?今天我们要不要“忧天”?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了什么启示?“天地崩坠”可以理解为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它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地破坏。

面对自然灾害,人们很难预知,亦无法阻挡。

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具备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过度担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1.2 通过分析故事中杞人的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度担忧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1.1.3 通过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背景介绍2.1.1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2.1.2 杞国的历史背景,杞国是一个小国,经常受到邻国的侵扰。

2.1.3 故事中杞人的担忧行为,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恐惧心理。

2.2 故事情节分析2.2.1 故事中杞人的担忧起因,是对天灾人祸的过度担忧。

2.2.2 故事中杞人的担忧行为,导致了他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2.2.3 故事结局,杞人的担忧最终没有实现,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度担忧是毫无必要的。

2.3 故事主题解析2.3.1 故事的主题是“过度担忧无益”。

2.3.2 故事通过杞人的行为,告诉我们过度担忧只会给自己带来困扰,不会改变现实。

2.3.3 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不过度担忧。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3.1.2 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了解杞人的担忧行为及其后果。

3.1.3 学生分析故事中杞人的担忧行为,理解故事的主题。

3.2 故事讨论与思考3.2.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杞人担忧行为的看法。

3.2.2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过度担忧对生活的影响。

3.2.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避免过度担忧。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

4.1.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杞人的担忧行为及其后果。

4.1.3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4.2.1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杞人忧天优秀教案

杞人忧天优秀教案

杞人忧天优秀教案篇一:《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简案)《杞人忧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张丽丽【教学目标】1. 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2. 了解其他关于“恐惧”的成语及故事。

3. 学会面对恐惧,用合适的方式克服恐惧。

【教学重点】1. 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2. 学会面对恐惧,用合适的方式克服恐惧。

【教学难点】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看同学的表情猜猜心情。

2.小结:人的情绪有很多种,人人都有“喜、怒、哀、惧”。

二、学习故事“杞人忧天”(一)正音释题1.正音:杞;2.释题:杞人;忧;(1)讲杞国的小故事: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2)激发思考:这样一个小国家,几乎一半都被流星雨砸掉了,这里还活下来的人怎么样?(3)理解题目中的“忧”:担忧。

【还原情境:教师讲杞国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使能够在相关的历史背景中理解题目中“杞人”的含义,同时为后面杞人为什么“忧天”作铺垫。

】(二)自读思考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故事:(1)这个杞国人是个怎样的人?(胆小、神经质)(2)有一天,他突然开始担心起什么问题来?把他担心的问题找出来。

(3)他担心、恐惧时有什么表现呢?(越想越害怕、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精神恍惚、脸色憔悴)(4)他的朋友见他这样,又是怎么劝导他的?(三)朗读指导1.读好劝告的语气;2.读好反问句;(四)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呢?(五)交流感受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不要为了一些毫无根据、不切实际的事而担心、忧愁。

)【聚焦学生行为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劝告、反问的语气。

】三、拓展学习有关恐惧的成语1.学生汇报有关恐惧的成语。

2.出示一些关于恐惧的词语,引导学生用其中一个的词语说话。

3.拓展有关恐惧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惊弓之鸟、吴牛喘月。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杞人的忧天心理。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现有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杞人的忧天心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中所蕴含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杞人的忧天心理。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对照课文注释,阅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杞人忧天的事情,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主要内容,掌握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提炼其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内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懂得珍惜时间,不做无谓的忧虑。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主要内容。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提炼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 学会通过课内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杞人忧天(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寓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提炼其中的道理。

4.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忧虑现象。

(2)讨论如何克服无谓的忧虑,珍惜时间。

5. 课堂小结(2)强调成语“杞人忧天”的用法及寓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运用成语“杞人忧天”造句。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如何克服无谓的忧虑,珍惜时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检查: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讲解成语“杞人忧天”,提高学生的兴趣。

2.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勇于挑战。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杞国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3. 搜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幽默、讽刺手法。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杞人忧天》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所学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杞人忧天》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杞人忧天》。

第22课《杞人忧天》教案

第22课《杞人忧天》教案
举例:解释寓言中“忧天”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忧天”行为。
-难点二:正确运用成语。成语的正确运用是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难点,需要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等方人自扰”的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难点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分析寓言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杞人忧天》是一篇寓言故事,它通过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教训。寓言故事在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理解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杞人忧天》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杞人如何因为对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以及其他人如何帮助他走出误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成语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理解寓言的深层寓意,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杞人忧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克服过度焦虑”。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情景再现来体验寓言的寓意。
举例:讨论故事中其他人对杞人的态度是否合理,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这个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2课《杞人忧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过度担心、焦虑的情况?”比如,担心考试不理想,或者害怕参加比赛失败。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杞人忧天》的奥秘。

22寓言四则 杞人忧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寓言四则 杞人忧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诵课文。

结合关键文言词语的注释,翻译全文,梳理重点文言现象。

3.调动自己的体验,把握寓言的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技能,参与辩论,锻炼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4.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发展创新思维。

5.结合链接材料,深度钻研“杞人忧天"的内涵,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重难点:1.结合关键文言词语的注释,翻译全文,梳理重点文言现象。

2.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技能,参与辩论,锻炼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3.结合链接材料,深度钻研“杞人忧天”的内涵,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一、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明确文体特点1.导入:观看电影《流浪地球》宣传片。

2.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3.根据两张图片,复述对应的寓言故事及其阐发的道理,明确寓言的文体特点。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是一种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的文学体裁。

二、明确目标,主动达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主动达标。

三、读以感悟·听读课文1.听朗诵,跟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在听读后,你能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吗?杞国、亡所寄、废寝、彼之所忧、亡处亡气、星宿、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大喜四、译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尝试把握寓言的思路,思考3分钟。

2.细读文本,思考问题:(1)杞人为何而忧?“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结合课下注释可知:杞人担忧的是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2)杞人忧成何状?废寝食者:“……者”意思是“……的人",杞人忧天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3)谁来解忧“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彼指的是那个杞国人,忧彼之所忧意思是:为那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晓,告知,开导。

所以,另外又有个人为那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寓言寓意的提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的理解,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汉语和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杞人忧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担忧吗?”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诠释故事,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积极参与,彼此交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上还存在困难,对一些生僻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直观、生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过度担忧,后来发现其实没有必要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杞人忧天》的奥秘。
此外,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能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其他学生倾听不够认真。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性,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尝试让学生在讨论结束后,互相提问或进行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学会成语“杞人忧天”的用法,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探究寓言的深刻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学会成语“杞人忧天”的用法,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

(2)如何将成语“杞人忧天”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杞人忧天”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它背后有什么寓意?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杞人忧天”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启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如何将成语“杞人忧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4. 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有“杞人忧天”这样的故事?(2)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2. 提醒学生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学会乐观面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个关于“杞人忧天”的小故事,体现成语的用法和寓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将“杞人忧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用法的掌握。

关于列子的杞人忧天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

关于列子的杞人忧天教案教学设计大全2

关于列子的《杞人忧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列子的寓意和哲理。

(3)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寓言故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跟风,不拘泥于传统观念。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3)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 文中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列子寓言故事的深度理解。

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包括故事内容、成语解释、文化背景等。

2.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杞人忧天》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故事讲述了哪个国家的人和什么事?(2)杞人为什么忧天?他的担忧是否合理?(3)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包括:(1)故事背景及文化内涵。

(2)成语“杞人忧天”的由来及用法。

(3)故事中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故事中的哲理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寓意和成语用法。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总结课堂收获,并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于列子的杞人忧天教案教学设计大全

关于列子的杞人忧天教案教学设计大全

关于列子的《杞人忧天》教案教学设计大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概述。

2.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 故事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寓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口头表达。

2.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故事文本和相关的知识点。

2. 多媒体: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辅助教学。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寓言故事。

2. 提问:什么是寓言故事?它有什么特点?3.2 故事讲解1. 讲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3 寓意探讨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

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寓意进行探讨和分享。

3.4 批判性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和分享。

3.5 口头表达1.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2. 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口头表达的评价。

2. 学生寓意探讨的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扩展5.1 教学资源1. 相关的故事文本和知识点。

2. 多媒体材料:图片、视频等。

5.2 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寓言故事。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活动。

第六章:教学实践与案例6.1 教学实践1. 课堂教学实录:记录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反应。

2. 学生作业分析: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问题。

6.2 教学案例1. 案例一:学生对故事寓意的不理解。

《杞人忧天》精品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精品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列子》【导入新课】《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3、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采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之一,是一部能够开启人们的心智的智慧之书,相传为列子所著,该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较为珍贵的先秦史料。

在书中也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读音停顿】杞(qǐ)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虛,亡处/亡块。

杞人忧天优秀教学案

杞人忧天优秀教学案

杞人忧天【学习目标】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学习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

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一、对照《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二、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三、课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身亡所寄()亦不能有所中伤()..躇()步跐()蹈其人舍()然大喜...2.解释词语意思:①忧天地崩坠()②天果积气()③只使坠()④因往晓之()⑤身亡所寄()⑥积()块耳⑦人舍()然大喜⑧在天中行止()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这句成语。

4.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四、拓展迁移(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句子中“之”的含义:(1)诸儿竞走取之()(2)人问之()(3)取之信然()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3.译句:(1)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取之信然。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5.用简短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杞人忧天 教案

杞人忧天 教案

杞人忧天教案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投影出示)
六、拓展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十、板书设计 {投影出示)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