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我认为在这其中,中国应当首当其冲.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从彩陶文化算起到现在,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积累。
有人认为在古代我们的文明是非常全面的,但是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我们就走上了独轮车的时代,我们的文明就停滞下来了。
这话有理,但决不全对!是的,百家争鸣使其言论自由,思想开明, 涌现出了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达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可惜之后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所扼杀,但之后的中国古代文化并没有停滞,他开始像一个大熔炉,所有的文化,只要来到了中国,就都会被融入其中,为我所用,唐朝胜之.宋朝达颠峰之态!我认为”融”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可是, 独尊儒学还是为中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宣传人性善. “人性本善”,这就是后来的儒家教给中国人的思维大法,“天理”,一切思维推论的“起点”。
正是在这里,形成了中国人反逻辑思维的全部构架. 既然都已然是天理了,那么还争什么,就这样过着吧!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中国人愈来愈走向了自愚 .一个社会不追求真理,则没有创新,人再多也没有用,不追求真理等于白活。
就这样在中国的文化中埋下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1840年,随着一声炮响,中国的大门被轰然炸开,骄傲了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有骄傲的资本,高傲的头颅不得不向当年的“弹丸之国”屈服,昔日的天朝上国,今日的待宰羔羊,屈辱,这枚定时炸弹总算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将救国图存为己任。
东学西渐转变成了西学东渐.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中国文化概论篇1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自己民族精神内核的了解应该是从这门课开始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都有学习文言文,高中的历史教材也都有中国文化史的学习,但是总有一种感觉就是那些都是古代的东西,虽然内心深处为之感到骄傲,但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进入大学之后这种距离感逐渐消失了,同时又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感:那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这么不懂中国;作为华夏族的人,居然这么不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是,越学文化,越感到自己没文化,于是每上一节课,内心的惶恐就增加一份,对于教中国文化的老师的崇拜也就越加一分。
因为越感到自己没文化,越感到老师有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杂的,但他是从不间断的向前发展的。
正如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中国文化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的人文情怀。
无论是占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孔孟之道,还是影响深远的老庄哲学,他们探索的方向其实都是一种为人之道,探求的是如何做好一个人,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孔子主张的“仁”,庄子探求的“逍遥”,都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做好君王,要对天下仁。
做好社会中的.一份子,要尚礼守纲伦。
做好自己要达到逍遥之境,追求一种自由的人格。
诸此种种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本体的尊重。
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派多为唯心学说,直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才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内心修养,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所以中国传统的道德感也是有心而生的,做人做事也会更多的追寻内心的道德感,而这种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笃”。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人的评价是内向,我想这种内向的性格应该和中国传统多为注重内在的探求有关系,而另一反面这种传统使得中国人极为智慧,含蓄,难以捉摸。
这种内在的探求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生命自身的认知和探求,这体现了极为鲜明的人文情怀。
当然人文情怀最大的体现莫过于中国古代没有想西方那样遭受宗教神学的桎酷,没有想西方那样对上帝的超自然力量的绝对信仰。
中国文化读后感(共8篇)
中国文化读后感(共8篇)第1篇: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华传统文化总述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
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
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
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
发挥主体能力。
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
侧重抑制个体。
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近日我读完了由张岱年、方克立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该书是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美好未来,挖掘经济价值所以在阅读该书时极度认真,感悟尤多,故而写下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一下,探讨一下。
我的感悟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古人的文化魅力在于坚持与传承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壮大完善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最早的中国文化只不过是是二层次: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而后期就是三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再到后期就是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这是历史和人类不断改革进步的必然体现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难道不应该更好的发扬和维护这种精神吗?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更好的维护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二个感悟:制度文化是把双刃剑。
在文化的传承当中少不了制度的功劳,正是因为有好的制度,古人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进取这就好像是科举制度,能为国家网络人才创建文化但制度也有另一方面是不好的消极的',列如:宗法制亦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样的制度从一定角度来说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取用。
对文化的交流发展给以屏障性,这样的制度就明显没有后期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好,当然这些都是没办法和现代比的。
所以说古代制度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展,争取用到最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三个感悟文化应有斗争精神这体现在以下三点,我归纳总结为:1.与自然斗争,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的感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的感悟
在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的感悟中,我们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璀璨瑰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
中国文化起源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历经无数朝代的更迭,不断积累、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融合了众多民族、地域文化的大家庭中,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体系相互影响、交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许多人追求身心修养的指南。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使文化与时俱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我们要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面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培育文化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在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方面,我们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多样
性。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_1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大学语文》激起了我对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了我对语文课的喜爱。
你了解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是啥吗?下面便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关于关于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供大伙儿阅读文章!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篇 1 这学年我提早修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整体觉得还不错。
说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物品就是你平常应考而没去学,那麼到高校,语文学习不会再有应考的了。
临时学会放下平日学业的繁杂,我彻底是怀着享有的来的,里,你能用的逻辑思维去想难题,人再说评价你的对与错,这些死板的规范是应考而制订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逻辑思维吧,在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教学。
学习培训个人所得中,感受较大的是诗文。
诗歌的特点是最颇具文学性。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高宗和杨玉环的悲情故事,在唐高宗想念杨适合抒发感情的地区,用了“夕殿萤飞思悄悄地,昏灯挑尽未成眠。
一拖再拖暮鼓初如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来描述。
设个的表现手法之代表。
戴望舒的《雨巷》在浑厚而唯美的样子里,依靠唐诗宋词的诗意“丁香花空结在雨中愁”坐骑出丁香姑娘,创作者期待逢着结着愁怨的物品,她是愁怨的化身为,是忧伤,是代表意境。
学习培训诗文还要领略到诗意的性。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创作者围绕“春江花月夜”的题型泼墨挥毫,以月为管理中心来统摄宽阔的当然景色,促使所勾勒景色在时光上无尽拓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几万里,哪里春江无月明。
”“江畔初遇远,江月何今年初照人?人生道路子子孙孙无限已,江月年年只类似。
”春夜的温暖平静,春江的浩瀚无垠,桃花的光鲜亮丽鲜丽,统统在皓月的笼罩着下透漏出缥缈若隐若现的风韵。
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作家觉得心身都融进了宇宙空间当然,感受着永恒不变和无尽。
觉得还着难题: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较弱。
普通高中时应考,教师大篇幅的而言古代诗歌,促使见到诗文便会定项的往古人的观念去想。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5篇篇一: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
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
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
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
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
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
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
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
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
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
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
读《中国文化概论》有感
读《中国文化概论》有感
读完《中国文化概论》给我的感触很深。
作为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它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从古代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有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书中提到了诸多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信仰等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解读,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的人际关系之道,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人重视的友情、家庭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
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
其次,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中国古代与现代的差异较大,我以前对中国传统艺术了解很有限。
但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典籍的重要性以及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最后,我对中国现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很多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变革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化中涌现了许多文学、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思想。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文化概论》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
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和理解。
我相信这对于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的感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的感悟作为一名热衷于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我对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还对当代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全面性与丰富性。
作者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华文化的演变过程。
这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与逻辑性。
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层层展开,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文化传承的脉络。
在感悟中国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品质,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了心灵的宁静。
佛教文化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文化。
面对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同时,我们要提高文化自信,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中华文化。
展望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网络文化等领域将不断壮大。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也将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为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内涵丰富多样,历史久远,对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对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中国文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价值观念的独特性。
中国人讲究“仁爱”、“和谐”、“忍让”、“尊重”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各个方面。
例如,中国人崇尚团队合作与集体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常见到中国人始终保持礼貌、友善、谦逊的形象,这正是中国人践行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这些价值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注重和谐地与人相处。
其次,中国文化给我带来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常常描绘出山水相依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一思维方式让我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我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中国文化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我了解到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人生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塑造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力量。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使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促使我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最后,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还给我带来了对历史的强烈兴趣。
中国文化概论中涉及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历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还能够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由曲根一所编著,该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源流和特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厚重。
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令我无比敬畏,同时也让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同时,在阅读中我也发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等众多方面,都是丰富多彩,充满着创造力、智慧和思考。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开启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之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强烈。
在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方面,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独特性是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让它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文化概论》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特色。
同时,书中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描述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更有信心和自豪感。
这本书对于喜
欢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一读。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在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这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充满智慧和内涵的国度。
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如仁爱、和谐、中庸、忠诚等等。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使中国得以独树一帜。
而这些价值观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则是塑造了我们民族独特气质和文化特性的根源所在。
中华文化以其历史厚重和绵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我不仅在课堂上从学术的角度了解到了中华文化,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接触和体验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和生命力。
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祖先的敬仰;在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中,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渗透;在中国的建筑风格中,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崇敬和历史文化底蕴。
在学习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深入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特色。
然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和碰撞变得越来越普遍。
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维护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相信只有在深入学习、开拓视野且紧紧把握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不断努力,我们才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最后要说的是,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了解和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谢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感恩所有一同走过这段时光的同学们。
这是一次早已预定好的梦想之旅,在梦中,我们遇见了心心念念的梦里人,一起漫游在中华文化的熠熠辉煌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第1篇: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程海霞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
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
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概论学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学后感中国文化概论学后感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像所有的第一次一样,特别新鲜,思绪复杂。
初次翻阅课本,不可否认,实有索然无味之感,偶伴有新鲜的症状也只就是一闪而过的事情,脑中一直盘旋着那么点固定思维——但凡与“概论”沾边,此物绝非等闲,也绝非就是等闲之辈能忍受的知识熏陶与乏味无聊。
现在想来,起初的想法确实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等到真正上课,去完完整整地接触它,这“概论”二字栩栩如生,引导我走进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感叹“概中国之古今,论文化之传承”的动人之处。
此时,思绪再次复杂,陷入沉思的浪潮中。
中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风风雨雨而屹立不倒,并保持与传承着文化,使其不受磨灭,奇迹就就是这样,在时间的长河下被打磨、碾压后造就。
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历史、现今、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中架构出一条不可分离的定律,其意义深远。
学习中国文化,使我们沿着历史的基本路向瞧到了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在那些曾经的辉煌的足迹中感受历史所传承下来的不朽与感动。
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这段时间里,我获得了填补我心中渴望的有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收获颇丰,而对这门课程的学后感也慢慢的显现,让我想一吐痛快。
一些深刻的内容,让我想把自己学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谈一谈。
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就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感叹于在那么一个古老的新石器时代,竟有这么一个聪慧的王,开创伟大的中国文化,并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伏羲创造的伟大功绩在历史上不可磨灭,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网罟、天火在渔猎工具方面,伏羲氏发挥聪明才智,借鉴蜘蛛结网方式,教导部众用绳索编结成网,网禽兽,网鱼虾,工具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渔猎业空前发展,捕获量大增,于就是将消费不完的渔猎品加以驯养,开始了畜牧业,进而开始了原始农业,社会进入农牧并举的时代,而此进步也验证了生产工具越先进,生产力水平越高这一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这本书一开篇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缓缓地给我讲述中国文化的起源。
从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始,什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类的,以前只当故事听,现在才知道这里面可藏着咱们中国人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呢。
那时候的先民们虽然物质生活不咋丰富,但想象力超级爆棚,他们靠着这些故事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观,这种创造力简直绝了。
再往后看,讲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百家争鸣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这些思想家们就像一群超级辩手,在历史的舞台上各抒己见。
儒家像个老夫子,整天念叨着什么“仁、义、礼、智、信”,要人们做个规规矩矩的君子,积极入世,为社会做点贡献。
道家呢,就比较洒脱了,感觉像是个逍遥的隐士,告诉大家要顺应自然,别老跟大自然过不去,“无为而治”听起来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法家就像个严厉的班主任,强调规章制度,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谁不听话就收拾谁。
墨家则充满了侠义精神,兼爱非攻,感觉就像一群行侠仗义的好汉,要平等地爱所有人,反对战争。
这百家争鸣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种思想都像是一道独特的菜肴,各自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满汉全席。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书中一大亮点。
春节的时候,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热热闹闹的,那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这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种家族传承的纽带。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感觉小小的粽子里都包着满满的民族情怀。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时候月亮不再仅仅是一个天体,而是一种思念和团圆的象征。
读完这本书也有点小感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有些传统文化好像有点被边缘化了。
比如说很多传统手工艺,像剪纸、刺绣这些,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在慢慢被简化或者遗忘。
这就有点像我们在追逐新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家里的传家宝给弄丢了一样,挺可惜的。
中国文化概论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哲学入门读后感读完中国文化概论中的哲学入门部分,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冒险。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
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就像迷宫里隐藏的宝藏和秘密通道,既让人好奇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儒家思想,孔夫子那些关于“仁”的论述,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听着就像一句干巴巴的道德说教,但是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啊。
这就好比在一个混乱的游戏世界里,突然有人给了你一个超级有用的攻略,让你知道怎么和其他玩家和谐共处,而且这个攻略还能让整个游戏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序。
道家的思想呢,就像是一阵清风。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刚开始觉得这不是让人啥都不干吗?这多懒啊。
但仔细想想,就像大自然的运作一样,河流不需要你指挥就知道往低处流,花草树木不需要你强迫就会按照季节生长凋零。
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是告诉我们不要过度去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要顺应规律。
这感觉就像是你在拼命想控制一个调皮的宠物,结果发现你越用力它越不听话,反而是你放松下来,它却自己乖乖听话了。
再说说墨家的“兼爱”思想。
这就像一个超级理想的大家庭概念,所有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这在现实中好像有点难实现,毕竟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更偏爱一些。
但是这个想法就像一盏很亮的灯,虽然我们可能达不到那种理想状态,但它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更温暖、更平等的。
中国哲学入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宝库的大门。
以前觉得古人离我们很远,他们的思想肯定很过时,但现在发现,这些思想就像一颗颗永不熄灭的星星,在现代社会的夜空中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这就好比是找到了一个古老的智慧锦囊,里面的宝贝能在各种现代困境中给我们提供解决的灵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嘀咕,想着文化概论这种书会不会特别枯燥,全是些干巴巴的理论和概念。
没想到一读起来就被吸引住了。
书里把中国文化这个超级大的概念,像拆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给我们讲清楚。
书里讲中国文化的起源,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啊。
从古老的原始部落文化开始,就像在看一部超级长的历史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描述的。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远古的先民们,穿着简单的兽皮衣服,围着火堆跳舞,在山洞的墙壁上画画。
他们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种子,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发芽、成长。
说到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这可真是个“老大哥”一样的存在。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到国家的治理,儒家思想都在背后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什么“仁爱”“礼义”之类的观念,感觉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这些思想有点老套,但通过这本书才明白,它们其实一直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就像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尊敬长辈,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啊。
再说说中国的艺术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不像话。
书法、绘画、戏曲,每一个都是宝藏。
我特别佩服那些书法家,他们拿着毛笔,就像魔法师拿着魔法棒一样,在宣纸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字迹。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有生命似的,有的刚劲有力,像个英勇的武士;有的飘逸洒脱,像个自在的仙人。
戏曲也特别有趣,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千奇百怪的脸谱,还有那婉转悠扬或者高亢激昂的唱腔,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跳又演,一个人就能演尽人间百态。
读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有些传统文化好像有点被冷落了。
就像一些古老的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就好比是我们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超级珍贵的宝贝,不小心给弄丢了一样,多可惜呀。
但是呢,书中也提到了很多人在努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就像一群文化的“超级英雄”,让我又充满了希望。
中国文化概论和哲学入门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和哲学入门读后感
读完中国文化概论和哲学入门这两本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超级奇妙的穿越之旅,一会儿在古老中国的大街小巷溜达,一会儿又跑到充满智慧迷雾的哲学森林里探险。
这两本书合在一起读特别有意思。
中国文化里其实也包含着很多哲学思想,就像儒家的“仁”,这不就是一种关于人际关系和人性的哲学思考吗?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和西方哲学里对人性、对爱的探讨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像西方哲学有时候那么抽象得让人头疼,它更多地是融入到日常生活里,比如我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这里面就包含着儒家的家庭伦理哲学,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智慧。
读完这两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学会几招武功的小侠客,虽然还不是大侠,但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在生活这个江湖里试试自己新学的本事了。
我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好像都多了几个不同的视角,不再是那么简单粗暴地判断是非对错了。
而且我也更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深厚底蕴就像一座挖不完的宝藏山,我才刚刚开始在山脚下捡到几块小石子,就已经被它们的光芒晃得眼花缭乱了,真期待以后能继续在这座宝藏山上挖掘更多的宝贝呢。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家都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一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
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
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
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
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
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
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
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
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
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
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
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
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
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
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
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作者主要说明了中国在此之中吸收到的有益部分,但我认为其有害部分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侵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入侵。
不得不承认,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逐渐频繁,商品经济也越来越获得了蓬勃发展,在此期间,不在少数的中国青少年越来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反正崇洋西方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更多的看重物质、将自己物质化,导致中国文化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反正变成了现代社会下视为“傻”的东西,比如各种行业中都存在的潜规则,不赚昧心钱的商人反而会被同行嘲笑。
所以,对于外来文化,还是需要用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我们需要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恶意输出,吸收其有益部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