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处世之道
品评萧何论文
品评萧何【摘要】相国萧何,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三杰之一。
跟随刘邦,出谋划策,为西汉王朝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拥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慧眼识才的本事。
其功勋在所有功臣中最为闪耀,名声流传后世,永垂不朽。
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为了保全自己,明哲保身是他的人生信条。
【关键词】萧何;政治功绩;宽宏大度;明哲保身一、卓越的政治功绩与宽广的胸襟刘邦曾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可见萧何拥有着超凡的政治才能,连汉高祖也自惭形秽。
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集中体现在协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完成统一大业。
早在秦朝时期,萧何因其做事认真、能力超群,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
就体现了他非凡的治事方略。
后来刘邦起兵于沛,萧何响应。
他担任起沛县县丞,管理行政和后勤等一切事务。
在这个纷争四起,动荡不安的时期,选择贤明之主显得尤为重要。
萧何慧眼识英雄,义无反顾地跟随刘邦,协助他在沛县起义。
可以说这是萧何开启他丰功伟绩的一生最为重要的决定。
在刘邦攻占咸阳后,所有将领都争先恐后地瓜分秦朝金帛财物。
只有萧何不被钱财诱惑而是“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1]使得刘邦知道了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等情况,为后来赢得楚汉相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中体现了萧何非凡的政治眼光。
楚汉相争,刘邦取得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其个人的雄才大略,而另一方面也与萧何在后方出谋划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1]时,萧何担任丞相一职,留守汉中,“为令约束、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1]在刘邦多次失军亡众,溃不成军时,萧何总是以关中的人力、物力输往前线,使刘邦重整旗鼓,继续战斗。
[2]同时又收服巴、蜀这些地方的民心,应用镇定、安抚等方法,使这些地方的人民自愿向汉军供应军粮。
从而为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于前线作战。
除此之外,萧何的用人之道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胜也萧何败也萧何” 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因果关系。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萧何。
萧何是秦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在秦朝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曾经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汉朝初期的一位重臣。
然而,他的命运也在不久之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汉朝建立之初,萧何因为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被任命为丞相。
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邦,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萧何的权力逐渐变得过大,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刘邦开始怀疑萧何是否有篡位的野心。
在这个关键时刻,萧何做了一件让刘邦更加猜疑的事情。
他擅自将太子刘盈送出皇宫,以保护他的安全。
这个举动让刘邦更加怀疑萧何的用心,认为他是在图谋不轨。
于是,刘邦决定将萧何贬为庶人,并没收了他的财产。
在这个戏剧性的转折中,萧何从一位权倾一时的丞相沦落为普通人。
然而,他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萧何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开始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发展。
在地方上,萧何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他关注农业、水利、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努力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尊敬,他的声望也逐渐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何的声望逐渐传到了朝廷。
刘邦听到了萧何在地方上的事迹,开始感到后悔和愧疚。
他认为自己当初对萧何的惩罚是不公正的,于是决定重新启用萧何。
在重新启用之后,萧何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再次成为了朝廷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继续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名臣。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成功和失败往往是因果关系的结果。
在取得成功时,我们要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要让权力腐蚀自己的内心;在遭遇失败时,我们要保持勇气和坚韧,不断反思自己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萧何,他是楚国的名臣。
萧何年轻时就聪明机敏,深受楚王的器重。
他善于谋略,能以少胜多,是楚国的得力干将。
有一天,楚王听说邻国秦国要进攻楚国,非常担心楚国会受到侵略。
于是,楚王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萧何老老实实地说:“秦国实力强大,我们若要抵挡他们的进攻,必须稳妥应对,不能轻举妄动。
”楚王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问其他大臣,可他们提出的都是军事打击秦国的方案。
楚王心烦意乱,最终听取了萧何的建议,命令全国各地准备粮草,闭关防御,暂时不与秦国交战。
果然,秦国派来的使者看到楚国做好了防备,便不敢轻易进攻,退回了秦国。
萧何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赏识,他升为楚国的大宰。
他在位期间,悬壁北输百二十城,令楚国民众生活得更加安定。
萧何的功劳也让他渐渐变得骄傲自大。
他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开始铺张浪费,任人唯亲,百姓因此生活变得困苦。
他的好恶,恩威肆行,使得身边的人都对他畏而不亲,他的权利也变得不受人恭敬。
就在此时,楚国遭遇了一次空前的大灾害,农田水土不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楚王听说后非常焦急,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萧何却仍旧自诩智慧过人,对策泰而不实。
最终,楚国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百姓纷纷逃亡,楚国衰败不堪。
后来萧何被别国俘获,被迫成为奴隶。
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失去了谦虚谨慎、忠言逆耳的品德所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位都不可自视过高,应当谦虚谨慎,听取他人忠言,不可怠慢百姓,更不可因为缺乏谦卑之心而酿成悲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招致了自己的失败。
希望我们都能谦虚谨慎,不要因为得到了一点成就就忘记初心,走向失败的道路。
读萧何处世,品千古人性
读萧何处世,品千古人性韩信、张良、萧何为汉初三杰。
汉高祖这样评价他们:“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
”面对三位人杰,汉高祖连用三个“不如”,自叹矮其一截。
汉初三杰为西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汉之开国元勋。
汉高祖登大位后,即“家天下”,“狡兔死,良狗亨(烹) ”。
异姓王几乎不能善终,韩信在汉十年被吕后、萧何用计谋杀掉,民间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
萧何对汉高祖一向忠心耿耿,竟也如履薄冰,几乎横遭厄运,经高人指点,挽狂澜于己倒,终免于刀锯之刑,实属万幸。
张良对权力的参悟颇为透彻,汉王朝建立后,逐渐逐渐淡出权力,拒绝过分的封赏,得以善终。
萧何是沛人,与刘邦同乡。
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萧何已经是沛的主要官员。
刘邦年轻时,好于酒色,难免干些违法乱纪的事,萧何总想方设法帮其脱身。
刘邦做泗水亭长,工作上许多困难都依仗萧何帮忙解决。
沛令家来了贵宾。
沛中的豪杰、官吏都争先恐后来道贺。
(仿佛今天,官员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大家都到场露露脸。
)萧何是这场“秀”的主持人,站在门口大声说:“送钱不到一千的,坐到堂下。
”(当时应该是可以公开收受礼金)“贺钱一万!”刘邦高叫着,大步流星进来,其实一分钱也没有。
沛令之贵宾吕公(即杀人犯,因杀人躲藏在沛,沛令的老朋友;后来在汉朝形成一股外戚势力。
)一见刘邦即引为上宾,请坐上座。
萧何颇不以为然,说:“刘季这个人,一向好吹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可见此时萧何对刘邦的评价不怎么样。
后来刘邦接到一个任务,要押解一批犯人到咸阳去服徭役。
从沛到咸阳,路途遥远,并且押解的是一批不安分的犯人,凶险艰辛,沛的官员都到长亭外送别刘邦,仿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感觉,人人都按当时的市场价,送三百钱给刘邦。
彼此一一挥手道别。
萧何抓住刘邦的手,“兄弟,路上多凶险,保重啊!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
《汉代风云人物》之萧何
汉代风云人物萧何杜甫写诗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对诸葛亮的独特评价,也不妨视之为文学家的“故作惊人之语”。
然而杜甫以文韬武略兼长并美的高标准,指出萧何有所不足,恐怕就不是出自个人的主观臆断了。
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也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奇怪的是,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却是头号功臣。
汉五年,刘邦已灭项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
群臣争功,各不相让,吵吵嚷嚷,闹了一年有余。
最后刘邦出来裁决,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封酂候,食邑八千户。
众人不服,都说:“我等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交锋数十回,功劳大小不等。
那萧何从来不参与作战,没有任何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封赏反而在我等之上,这是什么缘故?”刘邦问:“诸位将军知道打猎吗?”答曰知道。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答曰知道。
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实际追杀野兽的只是猎狗,然而放纵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的却是人。
诸位将军的才具和业绩,只能追逐猎杀野兽,好比是‘功狗’。
至于萧何,却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示捕杀的途径,相当于‘功人’。
你们说,‘功狗’和‘功人’的赏赐可以一样吗?再说,诸位都是以单身追随我,最多也就从家里带出两三人;萧何呢?动员全族共计数十人追随我上前线,这个功劳我可不能忘记!”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班劳苦功高的将士哪里还再敢吭声。
封赏完毕,刘邦又建议评比一个“元功十八人位次”。
群臣都说:“曹参历年征战,身受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名第一。
”刘邦还是想让萧何位居第一。
关内侯鄂千秋看出皇上的心思,便上前说:“你们的意见都不对。
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
萧何就不同了。
陛下与项羽相持,长达五年,其间几度丧失军队,只身逃离险境就有多次。
萧何还不等陛下指示,便主动地从关中输送人马,补充兵源,常达数万之众;汉军多次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也赖萧何不断地从关中运输军粮到前线。
萧何的人生是跌沓起伏的
萧何的人生是跌沓起伏的秦朝末年,乱世纷争。
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反抗秦秦二世暴政的人有很多人,刘邦,项羽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他们在争夺天下归属问题的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消灭了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西汉初年的第一位宰相--萧何。
我们来看一看萧何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充满很多戏剧性的。
年少时为了谋生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为了生存可以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
这是何等的气魄才可以这样做。
萧何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
为了生存,干了很多的事情。
直到遇到刘邦开始,它的人生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开始,刘邦登基当上了皇帝,当上皇帝以后,刘邦就开始大肆分封诸侯王,萧何也被封为宰相。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萧何这个人是很受刘邦喜欢的。
要不然也不会在死之前一直坐在宰相的宝座上面,无人可以撼动其政治地位呀?那么萧何,称为宰相以后,有哪些事迹呢?历史上哪个典故成功也归到萧何的头上,失败也归到萧何的头上,在这里我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里暗暗地不禁为萧何叫声冤枉。
萧何早年间是时任秦朝沛县监狱里面的官吏的,秦朝末年,尤其是秦始皇死后,农民起义爆发不断,在这个过程中,项羽跟刘邦展开了殊死的争斗。
刘邦跟项羽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最终还是刘邦攻克了咸阳城,由此进入了关中。
萧何进入关中以后,就掌握了全国的户口,山川,还有律法。
萧何在管理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敢有一点的疏忽,所以对日后制定西汉的政策,还有在项羽跟刘邦打仗的进程中起到了大大的作用。
在刘邦跟项羽打仗的过程中,萧何退守在关中地区,作为刘邦最大的后方枢纽,源源不断的向前方的士兵输送粮草军饷和衣物等,这些行为都对刘邦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取到了太大的作用。
西汉建立以后,萧何吸取了秦朝的法律法典和法规,制定了适合西汉长远发展的法律法规,颁布了著名的九章律,在法律的思想框架下,他主张的是无为而治,他的思想主要是道家的黄老思想。
从善如流的萧何
从善如流的萧何萧何,汉初名相,在西汉的建立和汉初政权的稳固方面,其功劳无人能及,汉初论功行封,被定为功劳第一。
萧何的成功,从善如流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
楚汉战争期间,正当刘邦与项羽战争激烈的时候,刘邦对这位位高权重的丞相很不放心,于是多次从前方派使者来慰劳丞相。
有一个姓鲍的年轻人向萧何进言:“汉王在前方没穿没住,辛苦异常,却多次排使者来慰劳丞相您,一定是对您起了疑心,为了您的安危莫若如此:把你的兄弟子孙能够打仗的都送到战场上,汉王一定更加信任丞相您。
”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从而使刘邦失去了戒心,非常的高兴!当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消灭掉军事才能第一的韩信时,刘邦带兵在外忙于平叛陈狶。
群臣相制衡的局面被打破,刘邦再次对萧何产生了戒心,于是采用加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给萧何配备了五百人的卫队。
看似是荣宠之极,实是以此牵制萧何。
在人人都去庆贺萧何时,有一个召平的种瓜老人却对萧何说:“丞相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带兵打仗,相国您却守成在家,没有建立军功却得到封赏并且还给您配备了卫队,是因为韩信新反于国中的缘故,对您产生了怀疑,给您设置卫队可不是宠信你的表现。
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赏,并拿您家的财产来支持战争,以此消除皇帝的疑心,皇帝一定会很高心!”萧何采纳了召平老人的建议,刘邦果然龙颜大悦!这件事刚了一年,鲸布反叛。
刘邦再次带兵出击,多次派使者从前方来问萧何在后方的工作情况,萧何仍然采取刘邦平叛陈狶时的做法,勉励百姓,稳固后方,用家产支持战争。
他的一个门客“相国您不久将有抄家灭族的大祸,您已经是相国了,功劳第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再加封进爵吗?相国您为相十余年大得民心,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相国所作所为,怕的就是您撼动汉政权。
现在您还不多买田地,贱卖贵卖来自毁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只有这样,皇上才能安心。
”萧何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刘邦大喜。
正是这种从善如流的性格,使萧何在人生得意时刻保持清醒,危而不覆,流芳千古。
萧何无奈被主疑
萧何无奈被主疑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21期李开元萧何的一生中,最受赞扬也最受诟病的事情,是他先荐举韩信给刘邦,成就了楚汉战争的胜局,后又协助吕后诱捕了韩信,制造了历史上一桩千古蒙尘的疑案。
刘邦即皇帝位,汉帝国建立。
刘邦极力抬举萧何,在功臣列侯的排位中,将萧何排在第一名,还特别恩赐萧何朝见上殿时,可以佩剑穿鞋,不必小步疾行,荣宠有加,处处盖过群臣一筹。
高帝十一年,刘邦北上邯郸,亲自领军平定陈豨之乱。
吕后得到萧何的协助,诛杀了韩信。
人在军中的刘邦,得到消息后,对于韩信之死,是又高兴又惋惜,对于萧何之功,则是遣使慰问嘉奖。
此时的萧何,身为汉朝丞相,位极人臣。
使臣带来刘邦的诏令,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尊重享独贵。
此时的萧何,爵封酂侯,有万户封邑。
使者带来刘邦的诏令,增封五千户。
一项新的恩宠,也由使者带来,选拔一位都尉,率领五百将士,作为相国的专属卫队云云。
无以复加的荣誉恩宠,震动长安官场。
大臣阁僚,亲族友好,纷纷前往丞相府庆贺,唯有一人,前来致哀警告。
此人姓召名平,秦帝国时代,受封为东陵侯。
秦亡以后,破落在民间为编户齐民,家中贫穷,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
召平种瓜,瓜甜味美,甚为世间所赞美,被称为“东陵瓜”,誉满京城。
这位召平以其奇特的身世技艺,为萧相国所知晓。
他来到相国府求见萧何说:“君侯的灾祸来了。
陛下征伐在外,而君侯留守于内。
君侯没有从军杀敌之功,而有尊位、加封、添置守卫的赏赐,怕是别有一番深意。
新近,淮阴侯谋反于长安,君侯助吕后灭之。
淮阴侯之后,陛下依然放心不下者,怕就轮到君侯了?诗经上说:将要毁灭你,先要厚遇你。
将要摔下你,先要将你抬高(“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抬之”)。
陛下为君侯设置专属的守卫,怕不是用来恩宠君侯的啊。
愿君侯辞退加封,将家中资产送往军中充作军费,陛下必定宽心。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高帝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被告谋反。
当时的刘邦,病痛不安,他召见萧何征询意见。
浅谈《史记》汉初三杰
浅谈《史记》汉初三杰作者:史悦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最终结果大不相同;三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备政治军事才能拥有善于隐忍的特点是他们成功要素的共同点。
关键词:汉初;三杰;隐忍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9-01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西汉王朝建立后三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通过研读《史记》,可以看出三人的命运与各自不同的出身、性格、经历和思想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萧何出身秦朝官吏,长期的宦途生涯使萧何受到秦朝对于官吏的严格要求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以小心谨慎为主要特点的处世之道;作为一代名相奠定了西汉王朝很多制度的基础。
在辅佐刘邦兴汉的过程中,他秉持勇于任事、忠贞不威的为臣态度,为西汉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国家统一后萧何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以术图谋自全之道,久居相位而不倒,其后人长期受到西汉政权的优待。
张良的为臣处世之道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作为杰出的战略家和出色的谋士,在秦末天下大乱中,顺势而为,以帝者师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同时远离权力中心;天下安定后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修仙学道,最后善始善终。
韩信作为兵家的代表性人物,其人生悲剧与很多兵家人物有相似之处,其为臣之道的缺陷与兵家人物某些共有的人格特质有关。
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秦末汉初天下大乱的形势下,乘势而起,席卷天下,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他率领大军,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必胜,攻必取,从无败绩,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是由于他自身性格、价值观和政治素质等方面的缺陷,未能图谋有效的自全之道,反而自求封王,领兵多多益善,加重君主的猜忌与反感,“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终以谋反罪名惨遭杀害,诛灭三族。
权谋自保术——权术家萧何的政治智慧
权谋自保术——权术家萧何的政治智慧【编者按】萧何是人情世故烂熟于胸的俗人。
深谙处世之道,熟稔自保之术。
【解析】萧何的自保之术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已经揣摸到并揣摸透了对方的心理,也有正确而巧妙的对策,从而能有效地化解了刘邦的猜疑;第二种情况:虽然也揣摸到了对方的心理,但想不到好的对策,无奈之下只好出于下策,不惜自污其名,出卖自己人格,奴颜卑膝来保全自己;第三种情况:形势危急,只有出卖朋友才能保全自己,那就把朋友出卖了吧。
历史记载刘邦曾经多次对萧何产生怀疑,每次都被萧何用这三种方法一一化解。
最早的一次是刘邦去前线打仗,临行将他的根据地、也是战略大后方——关中地区完全交给了萧何来管理。
虽然从起义的一开始,萧何就跟随他了,刘邦是非常了解这个人的,他也知道萧何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忠心的人,但多疑的性格仍然使他担心。
万一,我是说万一萧何自立为王,他就会陷于首尾不能相顾,就会前功尽弃,大势将不可收拾。
刘邦不能不多长一个心眼,但是又不能明显地流露出这种担心,所以老是假惺惺地派人回关中对萧何表示慰问。
表面上是慰问,实际上侦探萧何的动静。
第一次,萧何可能也没在意,第二次就有怀疑,第三次就看穿了刘邦的心思。
看穿刘邦心思的萧何内心当然是十分不爽的,但他的人生经验太丰富了,知道对于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作任何主动的解释。
他总不能对刘邦说:你不用怀疑我,我对你始终是三忠于四无限的;也不能说:你的心事我知道,你要是不相信我,你不如叫别人来干吧;唯一的办法就是装,你装我也装,表面上装着什么也没有觉察,故意派了很多亲戚和子弟去到刘邦的身边工作,其实都是换取刘邦信任的人质。
刘邦一看,人家萧何把那么多至爱亲朋都派到前线来效力了,哪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呢!果然就消除了对萧何的任何怀疑。
这是第一种情况。
另有一次是在晚年,那时刘邦已经年老多病,韩信也被吕后杀掉了。
刘邦忽然加封萧何五千户,另外还配给他500个士兵,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队。
关于萧何爱才的推荐信(3篇)
第1篇您好!在此,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您推荐一位卓越的人才——萧何。
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西汉第一任丞相,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萧何的才华与品质,以期为我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忠诚正直,一心为国萧何生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末战乱,他始终坚定地追随刘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刘邦夺取天下后,萧何担任丞相,他一心为国,忠诚正直,为百姓谋福祉。
在位期间,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正是他的忠诚与正直,使我国在汉初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二、慧眼识才,知人善任萧何在汉初三杰中,被誉为“知人善任”的代表。
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我国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在韩信的例子中,萧何慧眼识才,发现了韩信的卓越才华,并极力推荐给刘邦。
在刘邦不重视韩信的情况下,萧何冒着风险,追回韩信,使我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这充分体现了萧何的爱才之心和知人善任的能力。
三、政治才能,独树一帜萧何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才能。
他善于处理国家大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在位期间,他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选拔贤能等措施,使我国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萧何还注重法制建设,严惩贪官污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这些举措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善于沟通,协调各方萧何在协调各方关系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
他善于沟通,能够巧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刘邦与项羽的争霸中,萧何多次为刘邦化解危机,巩固了刘邦的地位。
在位期间,他更是善于协调朝中大臣,使朝廷和谐稳定。
这种能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萧何是一位忠诚正直、慧眼识才、政治才能卓越、善于沟通的杰出人才。
我相信,在您的领导下,萧何必将为我国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此,我恳请您给予萧何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为我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敬请领导审阅!顺祝商祺!推荐人:(您的名字)年月日第2篇尊敬的招聘委员会:我谨以此信向贵公司强烈推荐我的好友萧何,一位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具有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
萧何对于我们的启示
萧何对于我们的启示一、要有长远的眼光,武立天下,文治国家当高祖刘邦率领军队攻入咸阳后,萧何与其他争夺财物的将领不同,他进入宫室以后最看重的是法律文书、各地的地理图集、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
这就是他和别人的不同,一般人只会看到眼前的那点利益,而萧何看得更远,得到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就是为了对全国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为夺得天下、治理天下做前期的准备。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刘邦之所以能了解天下的险要关隘和人民的情况,并顺利的进行征战,这些都与萧何这个举动有关系。
在别人只看到钱财的时候,萧何看到的是未来,是汉王称帝后如何的治理这个国家。
二、胸襟广阔,能容有才之人,国家利益是第一位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追回后还让刘邦把韩信封为大将军。
这能体现出萧何的慧眼识人,更能体现出他心胸的大度和无私,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必须要重用,这是一心为了刘邦能夺得天下着想。
如果萧何是嫉贤妒能之辈,人才肯定会埋没在他的算计之下,是不是有大汉江山还不可知。
虽然萧何与曹参不和,但是他在病危之际依然对曹参的才能给予肯定,治国重任放心的托付给了他。
在萧何心中,治国是第一位的。
不过现在小心眼的人太多,看不得别人好,这样人需要反思了。
三、位高权重能听人言,及时反省,转危为安常年在外征战的刘邦对萧何起疑心也是正常之事,萧何也能适时的听进别人的进言,做出适当的行为表明自己的忠心。
在楚汉对峙时期,萧何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把自己家族中的很多人派到战场;陈豨反叛,高祖亲征,韩信家中造反未遂,萧何为了让刘邦安心,捐出了自己的家产资助这场战争;高祖刘邦疑心加重,萧何便故意自毁名杰,以表自己心志不高。
这些都是萧何听取别人建议所做的措施,保全了自己,安抚了刘邦。
作为一朝相国,能听人言,把自己转危为安,这是难能可贵的;作为刘邦的朋友,忠心不二,时刻为了他着想,这也是很难得的。
这些都表明萧何人品没的说,当代太需要这种忠义的朋友。
萧何治国理念
萧何治国理念萧何,字子弘,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被誉为“开国元勋、治世之能臣”。
萧何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萧何的治国理念、实践和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治国思想。
一、萧何的治国理念萧何的治国理念,可以用“法家”和“儒家”两个关键词来概括。
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以法治国。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在他的治国思想中,法律是重要的武器,可以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他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以德治国。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萧何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法制建设。
萧何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他制定了《律历》和《律令》,对汉朝的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规范。
他还建立了吏、刑、兵、礼、器五部制,实现了法律的专业化管理。
2、注重德治教育。
萧何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实行了“三绝”政策,即“绝私、绝欲、绝情”,旨在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高尚品德,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
他还注重教育普及,建立了学校和教育机构,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3、强调节约勤政。
萧何认为,节约勤政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他推行了“黄老之道”,即“养民以节,节用以养”。
他限制官员的奢侈浪费,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他还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规定官员的职责和权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二、萧何的治国实践萧何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治国实践也是非常成功的。
他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萧何制定了《律历》和《律令》,对汉朝的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规范。
他还建立了吏、刑、兵、礼、器五部制,实现了法律的专业化管理。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推行节约勤政政策。
萧何一生顾全兴汉大局
萧何一生顾全兴汉大局作者:刘兆伟刘北芦来源:《共产党员·上》2018年第12期据《史记》《汉书》载,萧何原为沛县一文吏,与亭长刘邦友善,后辅佐起义的刘邦。
无论刘邦队伍在草创之际,还是任何危急之秋,在许多将士动摇甚至逃跑之时,萧何一贯顾全大局,维护大局,忠心耿耿,别无二志。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了项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王朝,天下始定。
成为皇帝后的刘邦史称“汉高祖”。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书·萧何列传》载,刘邦即皇帝位,论功行赏时,群臣争功。
但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们都说:我们这些战将,披坚执锐,多者打过百余仗,少者几十仗,攻城池,夺地盘,拼死杀敌,身上伤痕累累。
而萧何没有汗马之劳,只凭舞文弄墨,怎么就功劳在我们之上?刘邦说:各位知道打猎吗?诸将军说:知道。
刘邦说:打猎时,追杀兽者狗也。
而发现兽的踪迹,指示兽的所在之处,是人啊!诸位将军只是追杀野兽的功狗罢了,而萧何是发现兽之踪迹,指示兽之所在的有功之人。
况且诸位随我参战多为一人而已,至多两三人。
而萧何整个家族几十人都随我东征西讨,其功岂可忘也!《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本纪》均载有汉高祖在洛阳南宫要群臣谈论其取得天下之原因,项羽失去天下之原因。
当高起、王陵讲了汉高祖宽和让利,群臣乐从,项羽嫉贤妒能、不让小利后,汉高祖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张良、萧何、韩信是天下杰出的人才。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组织兵源,筹措粮草,从无使军队供给困乏;韩信率百万兵,战必胜,攻必取,他们能为我用,所以我取得胜利。
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被我所灭。
可见,萧何在兴汉大业中,一切从大局出发,举家子弟参战兴汉。
建立汉王朝后,一切为朝廷大局计。
当项羽九败章邯,消灭了秦的主力部队,攻入关中,刘邦早已捷足先登,占据了咸阳。
其下属将领们私下奔走金帛财物之府,将其可分者分之。
而萧何无意于金银宝器,而想的是大局大业,其先入秦丞相府、御史府,收取全国地图、账簿、户口簿、税收册、律令书等文献资料,加以整理,以利为兴汉大局所用。
有本事又识时务的管理大师-萧何
有本事又识时务的管理大师-萧何秦朝时,萧何就是一名出色的行政管理人员,且与刘邦关系非同寻常。
刘邦起兵之后,他便担任刘邦的首席行政长官。
刘邦在前方打仗,他在后方管理行政、保证后勤,为刘邦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在资源管理和发掘人才上,萧何也是刘邦的一大功臣。
攻入咸阳后,他抢救出了秦朝的大部分文献资料,让刘邦在情报上先人一筹。
此外,他还发掘了韩信这样不世出的名将。
正是有了韩信,刘邦最后才能战胜项羽。
刘邦在胜利之后的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绝对无可争议。
萧何对刘邦十分忠心。
虽然他推荐了韩信,但后来韩信有了反意,他毫不犹豫背弃韩信,以保证刘家江山的稳固。
会做人的聪明人刘邦还在当亭长时,萧何已是沛县的长官,按职务来说,还是刘邦的顶头上司。
萧何很会做人,从不轻易得罪人,还常常帮助别人。
他的为人,颇有水浒中宋江的味道。
此外,他还善于判断形势。
有一次,秦朝御史下来考察工作,萧何负责接待工作,御史觉得他很有才干,想提拔他到朝廷去,萧何考虑到当时中央朝政的混乱,不愿趟浑水,坚决推辞了。
萧何留在沛县,与刘邦等人关系十分密切,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在刘邦的圈子中间,萧何算是个谋略型的人才。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之后,刘邦也跟着起义了,他的老婆、孩子被沛县县令抓了起来。
萧何便劝告县令也起义反秦,当时沛县距离大泽乡不算遥远,县令见遍地烽火,便答应了,马上派人请刘邦回来。
后来,县令担心刘邦势力太大,又反悔了,萧何、曹参与刘邦一起,用攻心战鼓动百姓杀死县令,至此,刘邦在沛县正式起义,号称"沛公"。
重视人才的管理者萧何没有跟在刘邦身边,而是待在后方,管理后勤工作。
刘邦在众多义军中,幸运地第一个杀入咸阳,将军士兵都兴高采烈,忙着抢夺财宝。
萧何却十分清醒,他派人包围了秦的丞相府,把能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包括户籍、地理数据、历代法令等无一遗漏地收藏起来。
这些数据在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中,发挥了巨大的功用。
萧何最值得称道的一点还在于为刘邦搜罗人才。
成有萧何,败无萧何的人生哲理
成有萧何,败无萧何的人生哲理成有萧何,败无萧何的人生哲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中国一则有名的历史典故,那位中国一代名将萧何大人,难能他彻底追韩信,极力荐举韩信,终使刘邦拜将韩信,任用韩信,使韩信大有用武之地,干出横扫千军之壮举。
那位刘邦也顺顺当当坐上了皇帝之宝座。
后因刘邦之猜忌,韩信产生了不轨之心,这位萧何大人果断采取称极措施设下计谋将韩信擒拿而斩首。
韩信之成功,韩信之失败,全在于萧何。
名典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往往是十分深刻的。
知人,举才,用贤,是一门学问。
既然是做学问,那就必有“成”,也有“败”,这就须要正确对待其“成”和“败”。
你行,我就举荐你,任用你,让你“成”之;你不行,你走歪了,就废你,治你的罪,让你“败”之。
作为举荐者,用人者就要象萧何那样一切以国家社稷为重,勇于负责,严于自责,有立有废,公正无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应该成为咱们的领导者和组织人事部门正确对待人才的一条准则。
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今时某些人士那里走了样。
我培养你,举荐你,行“行”我也“行”,你“成”,我也“成”,倘若你“不”了,你“败”了,岂不是我之“不行”,我也“败”了,常常会见到这一种现象:某头儿“成功”地举荐某“人才”到某单位任职,这原本是件好事,谁料那“人才”不争气,干得一塌糊涂,千夫所指,怨声鼎沸。
这做头儿的不是承认那厮“不行”了,或承认自己推荐失败了,而将之“治”之,“废”之,却是让那厮照样“行”,永远不“败”,死撑着干,实在干不下去时便将之调到别的'部门或单位去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变成了“成有萧何,败无萧何”。
“成有萧何,败无萧何”,这只因为我“萧何”一贯正确,所用之人,岂有“败”之理;二是所用之人,实乃心腹之人,裙带之人,丽附之人,岂肯轻易使“败”之让人“废”之?至于“韩信”,你说不行,我偏要说“行”,权大压死人,谁敢哼个“不”字?岂不知如此这般,实乃“当代萧何”的悲剧,社稷的祸殃,好端端的事业就得乌烟瘴气。
萧氏家训集
萧氏家训集萧氏家训集一、萧何公家训原文: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奇。
译文:后来贤良裔孙们,要效法我的勤政俭朴、一切从简、求实惠、讲效益之精神;纵然不那么贤良裔孙,也不要被社会上的有钱有权有势摆排场闹阔气虚虚夸夸铺张浪费之坏习惯所影响,跟着他们那样去做。
二、兰陵堂萧氏家训1、家庭(1)夫妻观夫妻之际,以敬为美。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兄弟观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之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同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年,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也。
(3)长少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长,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2、家政(1)齐家之道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诉讼息,夫妻和而家道兴。
(2)理财之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娟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饮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3)教子之道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父子之间不可溺于不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3、养身(1)立志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2)修身以宽厚求他人,以严格求自己;以正道求财富,以事业求名声;以法规求权益,以知识求文明;以整洁求体面,以健康求高龄;以儒雅求娱乐,以忍让求安宁;以诚实求信任,以仁爱求和平。
萧何识人用人的佳话
萧何识人用人的佳话
萧何识人用人之长,多次被赞誉为启迪官吏任用新风。
他倡导以量才
录用,谦虚而循道守礼,以考用天下贤者,推广文明新风。
他曾说:“我在任用人的时候,先从眼前所见的开始,看其神采和言谈,言举,不在乎他年龄大小,年轻者能有大志,老年者能有未卜之事,
若有效用,便录用他。
”
他还以容易让人进步、求知若渴及重鼓勤劳意识等特点,来选择人才,以此提升了官员录用标准,社会也因此得到改善,实现效率管理,带来了
和谐社会。
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也萧何败萧何范文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古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都跟萧何有关系。
萧何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汉武帝的宠臣。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但是,他也曾经失败过,被人陷害入狱。
萧何的成功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
首先,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才。
他对政治非常有见解,汉武帝非常敬重他的意见。
萧何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比如推广骑射、设立都尉等,都非常成功。
其次,萧何在军事上也表现非常出色。
他曾经领导过一次战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这是一次惊险且胜利的胜利。
萧何的失败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他在官场上遇到了很多强劲的敌手。
他是汉武帝的宠臣,也是维护汉朝的重要人物,所以他的敌人非常多。
有一次,萧何被人陷害下狱,差一点就要被杀死。
其次,萧何有时候也会因为自己的性格和方法而失败。
他有时候说话直率,做事雷厉风行,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
总体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性的语言。
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自己做事的方法有关。
如果我们能像萧何那样聪明、勇敢、稳重和坚强,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多。
写作重点:本文重点分析了萧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考虑了他的表现。
文章的最后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强调了做事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影响。
用词分析: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比较通俗易懂,可以很好地传达主题。
同时,文章使用了一些比较高级的词语,比如“智勇双全”、“惊险且胜利”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范文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它的含义是说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和环境的影响。
萧何是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既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
萧何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的政治才智。
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时常询问他的意见。
萧何不仅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够制定许多重要的政策。
比如,他开创"复汉化"政策,以融合各个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他还建议推广骑射,提高汉朝的军事实力;他还设立官府,统一管理各地的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何的处世之道(秦老师原创)一:官并非越当的大越好这个世界进入现代以后,教育愈发普及,学习前人的经验愈发方便,于是许多人"掌握"了一些前人的小把戏,比如能够把鸡蛋竖立起来,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也跟着前人一起叫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些人只知道杠杆原理,而不知道这个支点如何安上,这个撬杠需要多长.说实话,任何人都无法撬动地球.同样狂妄的叫嚣还很多.比如,经商者总是嫌自己的"公司"不够大,吹牛就是世界跨国集团的老总我也照样干;为官者总是埋怨自己的"职位"比较低,自诩省长市长照样当,比他们当的还好些.或许,老总真的就是人人可以当的,省长也是人人可以当的.奇怪的是"人人"说说而已,并没有去当或者说并没有当成,反而显得汲汲于做官.萧何是真正的官,而且是"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是并没有谁说他"爱当官",因为他屡次"让官".一次是沛丰起义的时候让刘邦,极力把刘邦推上"一把手"的位置,一次是不久以后让张良,把战争年代最显赫的"谋士"职位让给了张良.应该说,刘邦的"老板"做的很称职,他把公司开遍全国便是明证;张良的谋士当的也很成功,刘邦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便是明证.反过来说,如果萧何吹牛,一把手我照样当,谋士我照样当,谁会相信你。
萧何的明智在于自知之明,咱没有气魄,就不是"一把手"的材料,咱不敢犯颜直谏,也不是前沿军师的材料.既然循规蹈矩,那就做一个"大管家",勤勤恳恳,打理事物.最后,萧何做的也很成功.古往今来的"理财能手",怕是没有谁能跟萧何相比的。
萧何帮助自己走向成功.他知道,官并非当的越大越好,找到适合你的位置最重要二:不能总是明哲保身长期琢磨萧何这个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平和,为人端正,有理想有追求,颇能够作为中国文人的代表。
萧何处世,颇能够体现”中庸”的特点。
比如前文谈论过萧何是想”做官”的,尽管说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但是萧何依然是平和地对待做官的追求,一不是非当不可,例如他曾经拒绝过秦朝御史举荐他到咸阳"做大官”的机会;二不是当得越大越好,主要体现在他在沛丰起义初期放弃当”一把手”的机会,力推刘邦主政,后来又是很”明智”地把首席幕僚职位让给张良.不过,后人多拿萧何助纣为虐,帮助吕雉实际上就是帮助刘邦杀害韩信来否定萧何的人格,很值得商榷.诚然,”明哲保身”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信条之一,毕竟伴君太危险,文字狱太恐怖,天的儿子太无常,稍微弄不好不仅会丧失性命,甚至株连九族,把一切功劳完全否定,或许还要定性为什么”叛国分子”,在这一点上与刘邦自幼莫逆的卢绾的下场就是明证。
所以,在某些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还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萧何与刘邦只是”工作关系”,远远与不上卢绾的”私人感情”呢?应该说,自从建立了大汉王朝,普天之下已经尽为刘家私产.刘邦的一切折腾,无论是得是失,都有自己”兜底”.汉兴之初,刘邦面临匈奴的威胁,他自己陷入”白登之围”,损失惨重,应该是身有体会。
此时此刻,韩信作为”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的猛将,本来是朝廷干城,刘家守护神.如果不是担心成为心头祸患的话,刘邦无论如何是舍不得杀掉他的.换言之,刘邦即使杀错了,也是自毁长城.皇上老儿头脑发昏,硬要自己剁自己的手,你若劝他的话,他连你的手也一起剁,你还敢劝吗?因此,在”韩信谋反事件”上,萧何是尊口免开,是非常明智的,一来保全了自己,二来也避免使领袖干更绝情的事情,犯更严重的错误。
也许有朋友会问了,当年萧何追韩信的时候是何等果断决绝啊!我想,着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了。
当年的刘邦只是”汉王”,而且蜗居穷山恶水之中,正是”穷色思变”的时候,萧何不辞而别虽然令刘邦不快,但萧何毕竟请来了一位特大股东,一位能够开辟市场的区域经理.而萧何之”胆大妄为”,一方面是"老董”聘请高级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公司赚钱,好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股东们分得大”红利”.与人有利,与己有利的事情,萧何当然是当仁不让了。
所以说,萧何是比较”中庸”的,比较”会事儿”的。
他所做的一切,固然不会伤害自己,但是也绝对不会损害他人。
他所做的一切,时常会有利于自己,但是也尽量会有利于别人至少不会去坑害别人。
这种人是普通的人,很多,谈不上”伟大”,但心不黑.不要把他们想得太”龌龊”.因为”国情”决定他们的选择,只能这样做人.三:只要红不要紫自从发表一些关于萧何的文章以来,许多朋友都叹息,以刘邦之杀功臣的手段,萧何能够即奋发作为有不动声色,善始善终,难能可贵。
着与他和刘邦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是分不开的.但是,萧何之红,有一条原则,就是只要红而不要紫,绝不发展到”红得发紫”的地步.在刘邦面前萧何是”红人”,刘邦的”亭长”是萧何保举的,刘邦的老婆是萧何牵线的,刘邦”出差”别人只送三百钱,萧何就送五百钱,这不是关系铁又是什么.再后来,刘邦干起了”事业”,又是萧何极力把刘邦推到”沛公”的宝座,收拾了秦朝户籍档案,制定了收巴蜀定三秦争天下的策略,聘请了韩信大元帅,这不是贡献大又是什么。
再再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为刘邦制定<<九章汉律>>,治理天下从此秩序井然,萧何为刘邦修建了未央宫,把皇上的贡献通过建筑昭示天下.所有这些,刘邦心知肚明.当然,对于萧何的”忠诚”刘邦也给予厚重的回报.刘邦封萧何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允许萧何可以佩剑上殿,而且还可以免去脱鞋小跑等礼节,更重要的是刘邦封萧何家”一门三侯”,连老婆都封侯!不是红得发紫了又是什么?平和中庸的萧何深知这样的危险。
当初群臣们打着曹参的旗号挑战萧何的第一功臣位子就是遭嫉的明证.为了保全自己,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登峰造极”,因为”过尤不及”.于是他极力”淡化”自己的色彩。
首先是把几乎全部家财充公,仅仅保留旧房宅和瘦田产,做有其名无其实的”侯爷”,让别人无从羡慕,无羡当然无妒;接着他又通过贪图小利的手段”损毁”自己的名望,霸占一家房子呀等等,从此不当什么”楷模”.这样,除了做个忙忙碌碌的”干宰相”以外,萧何是即无名又无利了.到底萧何精明。
即使如此,后来刘邦仍然会议萧何势力太大,权力太重,弄不好双脚一跺关中震动.于是就进行”先发制人”打击,把萧相国下狱了。
幸亏萧何早”淡出自我”,否则难以想象刘天子会下何等很手.幸亏萧何早”淡化红色”,否则难以想象同僚们回如何落井下石.就这样,刘邦把萧何关了几天之后,自己便消了气,加之没有臣下附和,事情便不了了之,刘邦说了句”我是为了成全你清官大老爷美名”的气话,萧何官复原职务,继续干活了。
四:提携后生快成长有一句著名的"俗话",说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叫做"虎落平川被犬欺,凤凰落毛不如鸡."往往是形容这个世界上势利眼甚众,你若在"位置上"就会有许多人众星拱月,若是"离开了位置"的话,那就是"墙到众人推",给落井下石者提供了绝好的表演时机了。
所以,"留后路"就成为官场上保持长盛不衰座右铭.于是,高高在上的人们就要注意好事多做些,坏事少干些,花儿多栽些,刺儿少种点.免得"遭殃之时"掉到井下挨别人太多的"石头".算是"精明".萧何当然属于"官场上"的人物,当朝宰相,权极一时,若是比较"位置"的话,除了"天王老子'以外怕是没有谁敢于和他"拍肩膀"了。
但是,既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么即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也无法确保自己不会在某一天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所以他有必要为自己"留后路".不过,和一般人相比,萧何的眼光似乎放得更远一些。
别人都在考虑,自己"倒台"以后不要有太多的敌人,而萧何则想的是万一自己"落难"了要有许多"保护神".所以尽管萧何也曾经"大难临头",但到底还是有惊无险.自古以来,身为朝臣而跟皇上顶了牛,一不赔礼二不道歉三不认错四不治罪,反而让皇上让步者,除去萧何,怕是"绝无仅有".萧何得以"全身"的重要因素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不嫉贤不妒能,提携后生快成长. 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不但追回了韩信,还极力推荐韩信做了统兵大元帅。
大家不太了解的是萧何保举李必骆甲到前线,从一介农夫一举成为刘邦的骑兵部队的"司令助理".还有一个是鲜为人知的朱轸,萧何为他准备了水攻废丘城,活捉大名鼎鼎的章邯的机会,而有让他再把机会留给刘邦,于是刘邦记住了朱轸,朱轸当然不愁以后的"腾达".萧何提携的后生不仅是武人,也包括文士.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陆贾,一个是刘敬.萧何为陆贾的"铺垫"主要在出使南越而建功上。
刘邦晚年,既有韩信彭越等"内忧",又有匈奴之"外患",危机四伏,偏偏南方赵他又闹起"独立",不服从朝廷管辖,无疑给汉朝政治雪上加霜.为解决南越问题,萧何派陆贾前往,并指导其以柔可刚,攻心为上。
陆贾功成又把其中的体会写成<<新语>>敬献刘邦,讲述"马上打天下,文化治天下"的道理,奠定了他作为后世文臣柱石的基础。
至于刘敬,虽然年龄不轻,但跟萧何相比仍然属于"后生".他本来在甘肃服役,返回途中路过关中.此时,刘邦正在选择首都的问题上游移不定.萧何的根基一直在关中,但是又不便于直接出来表达定都的意见,于是跟刘敬暗示一番,并示意自己在洛阳的老部下,现在刘邦的卫士长负责引见.果然刘敬一举成名.也许有朋友以为,萧何干的这一切不就是安插羽翼,结党营私吗!这就大错特错了。
萧何之聪明,在于只做好事,不图回报.换言之,叫做只提携后进,而不把别人视为一己之"私"或者什么"党羽",更不结成什么"党派"或者"团体".因为那是皇帝老儿最忌讳的事情,不仅不会带来安全,相反会造成灭顶之灾.中国人讲究"知恩图报".试想,别人帮助了你并且不图回报.那么在别人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要你"主持公道",只希望你"保持沉默"还不行吗?这样,在以后刘邦忌讳萧何防范萧何而把他下狱治罪的时候,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附和!最后刘邦不得不把萧何释放,并且自我解嘲说,我是故意关你两天,好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体恤民情的好宰相,我是不顾百姓死活的坏皇帝!萧何处世之谨慎可见一斑.果然是"谁掌握了后生,谁掌握了未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