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
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躁粗疏、有勇无谋、憨直坦率、不善用人、是个武夫形象。
2、刘邦: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善拉拢人、虚心果断、知人善任。
3、曹无伤:是个内奸、叛徒。
4、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气量狭小。
5、项伯:重私情。
6、张良:沉着冷静、谦恭多智。
7、樊哙:勇猛粗豪、胆大心细。
8、项庄:有勇无谋、缺少权变。
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两个人的资料也比较多,你可以多找找。
其他人物分析:■ 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
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人物,他们之间的斗争被称为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得了天下的统治。
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的呢?答案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和项羽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在农村中的经历和性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刘邦是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人,他曾经救助过一位被虏掠的皇族,并帮助他脱离了险境。
这个举动得到了皇族的感激,也为刘邦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
而项羽则是一个自信而又冲动的人,他经常与他人打赌,甚至常常赌输了道歉,这一行为使他丧失了很多人的信任。
在古代的社会中,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刘邦在他的收复故地时,总是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这使得他的力量逐渐壮大。
相反,项羽虽然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他经常残害人民,这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这使得他最终失败。
在得到人民的支持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夺天下的统治权。
刘邦做得非常谨慎,他通常会听取他的将领们的建议,决策之前会深思熟虑,这使得他最终能够打败项羽并取得天下。
相反,项羽做事却非常冲动,他经常不顾将领的建议而行事,这使得他在某些关键的时刻因为失误而败北。
总而言之,刘邦和项羽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但最终能够统治天下的是刘邦。
这是由于刘邦在得到人民的支持后,在决策方面更加谨慎而周到。
他知道如何稳固他的统治,而不是步项羽的后尘,把自己置于无尽的战争中。
因此,我们可以从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中明白一点:得到人民的心才是摆脱局限和谋求更高更大目标的关键。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角色格外突出。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
而项羽则是一个勇猛无双的将领,其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本文将论述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和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
一、刘邦的角色刘邦是汉族的创世之君,他的军事统帅素质非常突出。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领导汉军打败了項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刘邦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许多明智的政策,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胜利,使他成为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
刘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君主。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善于领导人民、处理政治事务的政治家。
刘邦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成功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二、项羽的角色与刘邦相反,项羽是一位著名的将领,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一位善于振奋士气、领导部队的领袖人物。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带着他的军队,与刘邦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在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仍然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人物。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体现,而且在人民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被后人铭记,既是因为他的勇猛无双,更是因为他胸怀抱负,充满激情。
三、刘邦和项羽在历史上的价值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以及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都会持续地向后延续。
对于刘邦来说,他在统一中国后的治国理政,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被遗留下去,成为无数人学习的对象。
而项羽在其勇猛无双的表现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他的形象将永远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每一位为国家荣誉而奋斗的人,都能够从项羽身上汲取力量。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刘邦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
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
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
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
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
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
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
刘项人物形象之比较
刘项人物形象之比较标签:高中文言文;鸿门宴;刘邦;项羽高中文言文中《鸿门宴》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对楚汉双方军事集团领导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刻画也是掌握的重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刘项这两个人物形象呢?刘邦的机智善变,沉着细致,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处事坚决果断,对其事业成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项羽却更多表现出豪爽粗犷,胸无城府,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性格特征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两者之性格围绕着鸿门宴前,宴中,宴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鸿门宴前,战云密布,山雨欲来之时,两人之反应就很有戏剧性:刘邦手下的高级军官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欲王关中,项羽的反应是“大怒”,非常霸气地说了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通过项伯闻此消息,大惊之余,马上意识到项伯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于是对其展开情感攻势,“君为呼入,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将项伯牢牢地结成了自己的同盟军,反映出其善于应变,机敏过人的性格特征。
此人的英明还在于能正确估计敌我形势,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与项羽的力量对比悬殊,并能在此不利形势下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在此过程中,刘邦的远大胸怀,虚伪狡诈,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的政治家的胸襟展露无遗,相反项羽却显出一种简单,粗线条,对敌人轻视而自负的性格。
刘邦与项羽对自己集团的重要人物与对方集团的重要人物的关系也持不同态度。
张良劝说刘邦“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后,刘邦马上警觉地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对张良与项伯有如此亲密的关系马上产生一种警惕防范心理,而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求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项伯为何替刘邦求情却没有丝毫疑问,相反,对项伯的意见不假思索地加以采纳,前者的处事周密,老奸巨猾,后者的简单直爽,胸无城府凸显得淋漓尽致。
二、宴中宴后刘项的差异刘邦赴鸿门宴,初见项羽,卑躬屈膝地道歉,回避当前矛盾,叙说旧日情谊,并将项羽对自己的怀疑归咎于小人的挑拨,文中描写道“沛公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听了刘邦这一番貌似谦逊的语言道白,竟天真地以为自己“称王”已成事实,不仅完全打消了对刘邦的戒备心理,甚至还将告密者一下子轻易供出,自绝敌营内应,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文中对项羽的语言进行了描写:“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史书。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塑造的目的和特点。
一、刘邦:平凡中的伟大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史记对刘邦的形象塑造着重描绘了他的平凡、机智和领导力。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史书中记载:“刘子母者,邑中之微田宅也,无所逃其赋役”,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刘邦出身卑微、与百姓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
另外,史记也详细描述了他在起义军中的狡黠和决策能力,显示了他作为领袖的才华和魅力。
这样的形象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机智,最终成为帝国创立者的伟大历程。
二、项羽:豪情与悲剧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也是史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史记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豪迈和人性悲剧。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史书描述了项羽英勇善战,颇有豪情壮志的形象,如“项羽江东称王,号曰西楚霸王”,这一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和决心。
而在项羽最终失败的过程中,史记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格。
这种丰富的形象塑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项羽的历史地位和人性。
三、孙子:智谋非凡孙子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之一。
史记对孙子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他智慧和军事才能的赞扬上。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史书描绘了孙子善于用兵、智谋非凡的形象,如“孙武毌丘子者,号吴起,吴人也”,“孙子明贵,师旷独贱”。
这样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孙子高超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华。
这种形象的描绘,突出了孙子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平凡中的伟大,也有豪情与悲剧,还有智谋非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鸿门宴项羽、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刘邦、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去探讨人物形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自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用现代观念来评价历史人物,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刘邦、项羽。
教学过程:导语引入:“成者为王败者寇”,项羽与刘邦一败一胜,与其性格有无必然联系呢?那我们今天再次进入《鸿门宴》中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
一、分析人物形象(一)刘邦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已留预习,学生直接说,教师补充)刘邦的语言:1.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用人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性格:有心机3. 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4.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性格:善于应变5.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6.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8.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9.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性格:思虑周全细节: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性格:机敏过人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性格:有胆识3. 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4.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性格:善于应变5. 乃令张良留谢。
性格:思虑周全6.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性格:果断10.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性格:行事果断对比:张良对他的忠诚:知人善任(板书)总结:优点---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能曲能伸、当机立断、从谏如流缺点---自私自利、工于心计、狡诈多端那么作者是怎样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1.细节刻画2.语言描写(对话、独白)3.对比(二)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了项羽、刘邦二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围绕开。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比较和分析的两组人物形象。
第一组:久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利,王朝;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同样都是主帅,行,但自矜伐功、刚愎自用;但他知人善任、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人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之。
”得到消息后,项羽勃然大怒,公军。
这暴露出项羽意气用事、独断专行、没有远见的弱点。
作为一名主帅,报,他不与自己的谋臣细细商量谋划,勇。
再看刘邦,己时,伯的交情之后,信息,礼贤下士,对项伯百般恭维、讨好和拉拢,“寿,约为婚姻”,其在项羽面前辩解。
可见,应变,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上,刘邦一见到项羽,低,又是道歉,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善辩,后感到非常满意,心中的怒气和疑虑已消减了一大半,密者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可见,项羽的城府远不及刘邦,防范意识薄弱,处事也是全凭自己一时的心情。
后来,范增“数目项王,举锁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而刘邦则是听取各方的意见,知人善任,一步步化解危机,离开了鸿门宴席。
第二组:急躁易怒的范增与临危不乱的张良范增和张良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都是各自主帅的谋臣。
在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博弈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范增深谋远虑,为项羽细细谋划,可谓尽职尽责。
但是他的性格过于刚烈,且急躁易怒,导致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
张良有勇有谋,又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刘邦的信任。
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跟随项羽征战多年,却并不了解他,未曾预料到项羽会因为项伯的劝说和刘邦的恭维而改变心意,一再错过刺杀刘邦的良机。
这说明项羽对范增并没有那么信任。
而张良足够了解刘邦,知道他一贯是用人不疑,因此将这一绝密消息告知了他,从容地帮他分析目前的局势,还将重要的人物项伯引荐给了他。
范增看透了刘邦的野心,自然也明白此次宴会的重要性,但是他对刺杀工作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对人员的安排也不恰当。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
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节选了《鸿门宴》一文。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刘邦两个中心人物的性格,为两人以后的命运谱写了前奏曲。
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帮助同学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豹,看出楚汉之争刘胜项败的必然结果,充分理解养成良好性格的重要性。
在观看秦始皇出巡场面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虽然英勇善战、威猛无敌,但他的性格有明显的缺陷。
鸿门宴中便暴露出头脑简单、寡谋轻信、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鸿门宴”以前。
秦的主力被项羽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项羽。
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但刘邦先破咸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面对军情密报,本应与谋士细商对策,全盘应对。
但项羽却勃然大怒,一人独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他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性格暴露无遗。
鸿门宴上,当刘邦向项羽道歉时,项羽毫无顾虑地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致使曹无伤被杀,自己失去了一条宝贵的军事机密来源渠道。
项羽的头脑简单,处事草率,缺乏政治远见可见一斑。
本来项羽手下第一谋士范增已为项羽定下了除掉刘邦的妙计,但项伯为刘邦的几句说情,就使得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
范增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抓住机会,锄掉刘邦,而项羽“默然不应”。
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导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项伯却拔剑与项庄对舞,庇护刘邦。
项羽又坐视不管,失掉了杀掉刘邦的绝好机会。
之后,樊哙撞倒守门军士。
闯入军帐,项羽非但没有追究樊哙未得军令贸然闯帐之罪,在樊哙的一通指责之后。
反而赐酒、赐肉,一番赞赏之意,早把范增除刘邦的谆谆忠言抛到脑后。
使刘邦借机逃离宴席,安然无恙的回到自己的军营。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作文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作篇1《鸿门宴》中的项羽可谓是风光无限、高高在上,而刘邦则是俯首称臣、甘拜下风。
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坐,刘邦北向坐,项羽坐在了一个最高贵的位置上,而刘邦却坐在了一个较为谦卑的位置,可见二人相差甚远。
项羽,出身贵族,讲究信义,当项伯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时,项羽断然放弃了原来杀刘邦的计划,即使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想法,信任刘邦,但在说明项羽的忠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谋士的不信任。
而刘邦,恰与其相反,一介草民,不论信义,只要有利益摆在眼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即便背叛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刘邦却相信自己的谋士张良等人的献计,他都一一采纳。
而从其他历史文献来看,项羽自私,军士有功却不分酬,攻下阵地却不奖地。
刘邦,与天下同利,不独自吞功享利。
因此便有了高起、王陵对二人的: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和刘邦,虽同是霸主,但出身不同、性格迥异、行事方式悬殊,这些最终影响了两人的命运,决定了一介草民称霸,西楚霸王却终乌江自刎的结局,二人性格各有优劣,但项羽已无后路之时,他却以一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李清照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震撼和长足的思考!篇2话说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强施暴政。
农民起义硝烟四起,风起云涌。
最先起义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这次农民大起义基本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随后,刘邦、项羽也揭竿而起,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这期间,有一位姓韩名信的大英雄横空出世,帮助刘邦打天下,最后促使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韩信出身布衣,家境贫寒,小时候父母双亡。
韩信自幼饱读兵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很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刚愎 自用,粗疏麻痹;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 施其谋;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善 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知人善任,谋臣能 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有奸必除,又 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自述各自成败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 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 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自述失败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司马迁评项羽失败之因: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 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 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 己,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 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 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总结人物形象
项羽: 居功自傲,豪爽直率; 刚愎来自用,胸无城府; 沽名钓誉,缺乏远见;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刘邦:圆猾狡诈,细心机警;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