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摘要: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为我们刻画了性格都很鲜明、丰富,而且极具个性的项羽和刘邦,他们作为楚汉之争的首领人物,作为被后人品评的历史英雄人物,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呢?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英雄成败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本文将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来分析一下性格决定成败。
关键词:项羽;刘邦;性格;差异;成败项羽作为西楚霸王自然是一位英雄,《项羽本纪》中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P59)可见他天生神力,气象威武。
不过,从项羽少年学书学剑之事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
当然,项羽能成为西楚霸王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也有着超人的大志和神勇。
当看见始皇巡游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也。
”[1](P59)语气多么自信多么豪迈!项羽出身没落贵族,项氏世世为楚将。
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1](P62)成为诸侯上将奠定了他西楚霸王的地位。
这样以来,项羽作为一个少有大志,勇猛过人又出身名门的西楚霸王,谁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呢?但是,作为英雄的项羽最终还是自刎乌江,而且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P69)可见,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当然我们也为这样一个大英雄感到惋惜万分,楚汉之争的戏剧性结局更增添了几多悲哀!但是,透过《史记》对项羽一幕幕细节描写,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首先,他空有高志却目光极为短浅,缺少政治家的战略眼光。
如有人劝他都关中,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都以霸”。
[1](P64)他却要满足自己那浅薄的虚荣心,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1](P64)更要命的是,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这使他失去了极好的战略后方。
其次,头脑简单,有勇少谋,残忍有余而仁善不足。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
他的暴戾是喜欢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
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
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
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
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
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
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
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
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
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
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向上,善于结交。
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
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
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
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
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
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刘邦和项羽的对比作文
刘邦和项羽的对比作文说起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可是大名鼎鼎。
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他们俩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刘邦吧。
刘邦这人,出身可不咋地,就是个小小的亭长。
但他有个厉害的本事,那就是特别会拉拢人心。
他就像个江湖大哥,走到哪儿都能结交一帮兄弟。
有次刘邦带着一帮人赶路,队伍里有人走不动了,他也不发脾气,反而笑嘻嘻地鼓励大家:“兄弟们,再加把劲,前面有好酒好肉等着咱呢!”你瞧,就这么几句话,让那些累得要死的人又有了劲头。
刘邦打仗也不咋按常理出牌。
有一回和敌军对阵,对方那是兵强马壮,刘邦这边的人心里都直打鼓。
可刘邦呢,一点儿不慌,他骑在马上,扯着嗓子喊:“兄弟们,怕啥!他们看起来厉害,其实都是纸老虎!咱们冲上去,抢了他们的粮草,晚上就能加餐!”这一喊,士兵们的士气还真就被他鼓起来了,居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打赢了。
再说说项羽。
项羽可是出身名门,天生神力,武力值那是爆表。
他带着楚军打仗,那真是勇猛无比,常常一个人就冲进敌阵,杀得敌人屁滚尿流。
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叫巨鹿之战。
项羽带着楚军过河后,下令把船都砸了,锅都砸了,只给士兵们留了三天的粮食。
他站在阵前大喊:“弟兄们,咱们没有退路了,要么死战,要么等死!”这气势,一下子就把士兵们的血性激发出来了,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跟着项羽拼命,最终大获全胜。
可项羽这人吧,有个毛病,就是太自负。
他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有个谋士给他出主意,他哼了一声:“就你懂?本王还用得着你教?”结果错失了不少好机会。
刘邦呢,虽然自己打仗的本事比不上项羽,但他善于用人。
张良给他出谋划策,萧何帮他管理后勤,韩信为他征战沙场。
刘邦对这些人那是尊重得很,有了功劳大大地赏。
有一次,韩信立了大功,刘邦直接封他为齐王。
韩信感动得不行,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卖命。
而项羽,身边本来也有不少能人,可都被他给气跑了。
范增,那可是个厉害的谋士,一心一意地辅佐项羽,可项羽就是不听他的劝。
最后范增气得一甩袖子走了,边走边骂:“竖子不足与谋!”刘邦还特别能忍。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刘邦和项羽的对比”。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两人在西汉末年的乱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对比,无论是个人品质还是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他们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以及为人处事的风格上的差异来展开讲述。
首先从军事领域上来看,刘邦和项羽有着不同的策略和风格。
项羽是出身贵族,他在战场上的威风凛凛,英姿勃发,十分善于用兵,军事才能出众。
他领军征战,大胆迅猛,一度取得了大量的战果。
他在战争中采取的主要战略是速战速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敌方城池,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
然而,项羽在军事上的过于咄咄逼人,缺乏稳定的战略,这导致了他在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中的失败,最终被刘邦打败。
相反,刘邦在军事上的表现更为稳健。
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形势、善于筹划战略的将领,重视防守,擅长运用兵法。
刘邦在战争中往往能够看穿敌人的防守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指导。
他重视联合作战,吸取各种兵种的优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力量,让自己的军队拥有了很强的战斗力。
正因为他的稳健军事策略,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完成了统一大业。
第二,从政治领域上看,刘邦和项羽也有很大的不同。
项羽在政治上呈现出一种激进的态势。
他对刘邦及其势力抱有深厚的敌意,一直试图消灭刘邦。
虽然他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利益,但他在政治上的激进行为导致了不稳定的局势,最终被刘邦所利用并击败。
相反,刘邦则以宽宏大量、谦逊有度的形象示人。
他懂得虚心请教,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善于团结人才,注重体制建设。
他能够正确看待并处理兄弟间的纷争,与其他有实力的将领携手合作,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
他更加注重全国的统一和稳定,尊重百姓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由于刘邦在政治上的明智而稳定的决策,使得他最终成功地建立了汉朝,并成为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皇帝。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和待人处贡等方面的比较
刘邦、项羽在用人、待人处事方面的相关材料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
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
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
”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史书。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塑造的目的和特点。
一、刘邦:平凡中的伟大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史记对刘邦的形象塑造着重描绘了他的平凡、机智和领导力。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史书中记载:“刘子母者,邑中之微田宅也,无所逃其赋役”,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刘邦出身卑微、与百姓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
另外,史记也详细描述了他在起义军中的狡黠和决策能力,显示了他作为领袖的才华和魅力。
这样的形象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机智,最终成为帝国创立者的伟大历程。
二、项羽:豪情与悲剧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也是史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史记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豪迈和人性悲剧。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史书描述了项羽英勇善战,颇有豪情壮志的形象,如“项羽江东称王,号曰西楚霸王”,这一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和决心。
而在项羽最终失败的过程中,史记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格。
这种丰富的形象塑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项羽的历史地位和人性。
三、孙子:智谋非凡孙子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之一。
史记对孙子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他智慧和军事才能的赞扬上。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史书描绘了孙子善于用兵、智谋非凡的形象,如“孙武毌丘子者,号吴起,吴人也”,“孙子明贵,师旷独贱”。
这样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孙子高超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华。
这种形象的描绘,突出了孙子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平凡中的伟大,也有豪情与悲剧,还有智谋非凡。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评析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评析引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由司马迁所著。
其中记录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针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评析,剖析他们的品质、智慧和影响力。
英雄人物1:项羽品质项羽为秦末乱世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具有勇气、果断和野心。
在抵抗秦朝统治时期,他领导起义军崛起,并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
他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以此激励士兵。
智慧项羽善于运筹帷幄,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
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展现了其独特而聪明的才能。
尽管最终失败了,但不可否认他在战争中采取过多种策略来应对局势变化。
影响力项羽的影响力不仅在军事上,还在政治和文化方面。
他的反秦精神鼓舞了后来的起义者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传说故事、战略思想等内容也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英雄人物2:刘邦品质刘邦是一个智慧、稳重和富有魅力的人物。
他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并始终保持着与人民之间的良好关系。
他注重团结合作,帮助他建立了广泛而忠诚的支持者队伍。
智慧刘邦善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策略。
他在对抗项羽时采取了包容和妥协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夺得了天下。
他善于分析局势,准确判断形势发展,并据此做出明智而正确的决策。
影响力刘邦成功地建立了汉朝,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和具有开创性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他开启了中国的封建时代,并为后来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提供了范例。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民族英雄之一。
英雄人物3:韩信品质韩信是一个机智、勇敢且具有天赋的军事家。
他在刘邦军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身先士卒,公认为一个杰出的将领和谋士。
智慧韩信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
他以其聪明才智在军事战斗中表现出色,灵活应对各种动荡局势,并运筹帷幄取得胜利。
他善于抓住敌人弱点并加以利用,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影响力韩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介绍并发展了一系列战术技巧,并成为后来众多军事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
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
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
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
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
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
刘邦和项羽对比发言稿
《刘邦与项羽:不同的信仰与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刘邦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智慧,但他们的信仰与精神却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刘邦是以信仰仁义之道而受人尊重的人。
他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采取了仁爱的政策,尊重百姓,关爱士兵,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
他主张以德服人,尊重礼仪,尽管曾经历许多战争,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对人民的承诺,这也是他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项羽的信仰则更多地体现了霸道和权力欲。
虽然项羽在战场上显得非常勇猛,但他却缺少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
他的统治方式更多地是以暴力和残忍来维持权力,这也导致了他最终被刘邦击败,失去了天下。
正是由于刘邦和项羽信仰与精神上的不同,才使得他们在历史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
刘邦以仁义之道统一天下,成为了受人尊敬的汉高祖,而项羽则因为自私独断的统治方式而留下了负面的印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刘邦那样,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努力做一个关怀和爱护他人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谢谢大家!。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旳志向。
要比较他们旳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旳时候所采用旳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用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能够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用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所以,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旳政治军事势 力旳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旳根本原因。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觉得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旳事情了。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旳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绩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何刘邦反项王后为何一时间有那么多诸侯 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角都 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之仁” 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其所, 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财务官 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高昂。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与刘邦性格之比较共16页文档
从《鸿门宴》看项羽失败的原因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身陷绝境,仍执迷不悟,迷恋以武力来征服天下
• 刘邦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对虞美人有情,对战马也充满了深情。
自我成败的认识
•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 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 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 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 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 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 我,非战之罪也。”
• 项羽的急躁、残暴与刘邦的老奸巨猾 诡计多端对比鲜明。
•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 五已上诣城东, 欲坑之。
•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 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 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 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 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 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 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 而遣沛公西略地。
刘邦项羽人物对比作文600字
《刘邦项羽人物对比作文》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刘邦和项羽。
刘邦呢,他很聪明,会用人。
他身边有好多厉害的人帮他,一起打天下。
项羽就特别勇敢,力气特别大,能举起很重的东西。
可是项羽有时候太骄傲了,不太听别人的意见。
刘邦就不一样啦,他能听进去别人的话,所以最后刘邦胜利啦。
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不同。
《刘邦项羽人物对比作文》
小伙伴们,咱们来聊聊刘邦和项羽。
刘邦这个人啊,比较随和,对人挺好的,大家都愿意跟着他。
项羽呢,那可是个大英雄,打仗特别厉害,让人害怕。
但是刘邦更会想办法,能团结大家的力量。
项羽太自信啦,最后就失败了。
刘邦和项羽,各有各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
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
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
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
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
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
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
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
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
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
而刘邦隐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羡慕仰望之心韬光养晦。
二、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收拢人才,取得民心是制胜关键。
人才可以弥补领导者的个人缺陷,集思广益。
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羽行军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却忽略了掌握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秦末社会混乱,民生凋敝。
项羽的反秦斗争是得到人们支持的。
然而在胜利的同时,他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
他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心胸狭窄,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才,也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无法收束人才的心。
项羽性格上的直率简单和政治上的幼稚浅显在战争中渐渐地表现出来。
虽然可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采取稳定百姓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到群众基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强的军事实力,再尖锐的部队,也无法取得胜利。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
心。
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
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
刘邦求贤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胆任用韩信,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裨益。
在默默无闻时期,刘邦就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长与人打交道,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鱼龙混杂。
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运用,通过感情联络获取忠实友谊。
刘邦知人善任,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比如他与项伯约为婚姻,后来在鸿门宴上就得到保护。
他麾下人才济济,为之忠诚效命,奉献一生。
刘邦曾经对大臣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创建汉朝霸业归因于他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能够谦虚地肯定他们的才能,理解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体现出刘邦是一位深谙用人艺术的杰出领导者。
刘邦非常了解三杰,张良有谋划才能,萧何有管理组织才能,韩信有统帅千军克敌制胜才能。
正是因为他能够了解人才的特点,才能够扬长避短,综合力量。
刘邦的周围始终有一个智囊团和一批追随者,为他更好地决策、谋划贏得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三、策略上的区别
项羽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勇猛无敌,歼敌无数。
破釜沉舟彰显了他万夫莫敌的勇气,巨鹿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攻城略地灭暴秦,“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在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
他的战争壮举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上失误。
函谷关大怒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由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
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是很被动的。
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他大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暴露了他被动的局面。
项羽的失败过分依赖军事理论,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实则把自己推向风头浪尖,也无形中造成了他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隔阂。
项羽不顾民心,以坑杀和屠城的行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残忍和毁灭性。
在宣传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没有做任何的舆论准备,对百姓关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问题也没有任何回应。
刘邦老谋深算,油滑狡诈,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韬光养晦,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
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其不备直捣后方,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
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
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也做足了功夫。
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树立他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
在强大而有效地宣传攻势之下,刘邦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击了项羽。
在宣传战上占据了主动,让项羽成为众矢之的。
在采纳、利用幕僚资源的过程中屡次获胜,数次化险为夷,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利用资源、广泛纳谏的个性品质。
项羽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的军事能力首屈一指,是个英勇的将领。
但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传,所以并不具备帝王之才。
刘邦为人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善于攻心,从谏如流,而且豁达宽容,具有帝王的风度和谋略。
参考文献:
[1] 艳齐.《史记》[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7.
[2] 娄性诚.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J]. 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报,2004.(5):33-34
[3] 王娟 .从“流氓”到“天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1).
[4] 杨宁宁.在“义”的视域下看项羽的道德错位[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M] .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