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合集下载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创始人就是汉高祖,也就是刘邦。

汉朝的开创之初,曾有一段很长很迷惑人的历史,那就是“楚汉争霸”,而汉高祖刘邦、项羽都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们两个人的政治思想风格有何不同呢?本文就带您一探究竟。

1. 刘邦:以仁爱之道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曾自认功劳是国家的,而非个人的。

他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汉朝的建立者,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上。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仁爱之道治国。

他认为,只有以真心待人、用心为民,才能够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刘邦的治国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数用之则不匮乏。

他从不吝啬地奖励有功之人,同时也不放过欺压百姓的不肖之徒。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百姓得到了安居乐业的保障。

2. 项羽:以武力征服天下项羽与刘邦的政治思想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他的政治思想风格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他认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作战,都必须凭借武力才能取得胜利。

项羽的统治风格是以专制为主,他将自己当做是天地间唯一的主宰,绝不容忍任何人在自己头上插红花。

这样的统治方式,让百姓们非常恐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3. 刘邦:以明君之德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明君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他的治理方式是以王道为根本,制定了许多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律和政策。

他的行事风格是以仁爱之道为基础,凭借着自己的善良与真心,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刘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远大的愿景,他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让国家逐渐成为天下第一的大国。

他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始终将民众的福祉当做是自己的最高目标,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4. 项羽: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项羽作为一个刚烈的将军,自然是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的。

他不择手段的手段让许多人深恶痛绝,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恐惧。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

2、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 明确:①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马上放弃进攻 ②胸无城府,妇人之仁 脱口出卖曹无伤,一经谢罪马上和解 对樊哙未有以应 ③优柔寡断,养奸贻患 沛公逃席,安然受璧 ④史料记载,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 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说,但他说, 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人知道。
处事篇较量
劣势之下,忍辱负重,转危为安 优势之下,侍勇骄横,转胜为劣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 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授命。 •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题乌江亭
杜牧
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李清照 七律·
毛泽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文名:项羽 别名:项籍 西楚霸王 家乡: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 之 孙。(楚国贵族)
出生年月:公元前233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202年 所处时代:秦 职业:军事 将领 重要事件: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 名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问题探究
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之。”
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项羽的反应表现出 什么样的性格?
遇事浮躁 急不可耐 自负轻敌
小说情节之:项伯夜访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虚心求教 从善如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圆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随机应变 笼络人心
刘邦的语言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 横,毫无远虑
在劣势下,忍辱负 重,善于保存自己
刚愎自用, 又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又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
其谋 又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 的人为自己效劳
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 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人物对比之:范增和张良
谋士对比
特点
君主对其态度
项羽阵营:
范增
刘邦阵营:
张良
老谋深算、有政治 项羽不听取其意 远见、妄自尊大 见,导致谋略失败
足智多谋、 忠贞不二
刘邦对其言听计 从,两人配合默契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下问
反而还“许诺”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

他的暴戾是喜欢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

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

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

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

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

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

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

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

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

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

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向上,善于结交。

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从这个角度考虑,无疑,刘邦是成王,项羽是败寇。

项羽垓下悲歌,乌江自吻。

刘邦登基坐殿,建刘汉王朝。

这种结局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项刘二人的性格、心态对他们的失败与成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成败。

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而刘邦只是个地痞无赖,无论从家庭背景、集团力量、还是个人魅力的角度看项羽都显胜刘邦,但为何两人的命运是如此的让人大跌眼镜?论优点,刘邦敢作敢为,能化危机为转机,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但这些,项羽都有。

而且比起刘邦,项羽有很好的自我修养, 项羽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

韩信曾说项羽, “为人恭敬慈爱, 言语呕呕”∋陈平说项羽“项王为人, 恭敬爱人”。

项羽为人处事很有礼貌, 很多书生儒者都投奔他, 这正与刘邦素慢无礼成鲜明对比。

且刘邦终日游手好闲,好攻击他人,“好色美姬” , “好酒及色”。

似乎一无是处。

但,刘邦有的优点——能成大业的有点,可以说项羽一向都不具备。

步入最最重要的眼光问题,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刘邦虽好美色,但关键时刻能将美色抛到一边,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争夺天下的决心大、目的明确。

自我控制力表现在复杂的情况下, 沉着镇定冷静分析。

这种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使刘邦很少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刘邦经常大怒, 但一经暗示, 他便能立即控制自己, 改变策略。

如: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而项羽少时虽曾学书学剑, 但都没有学好, 项梁批评他, 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 不足学, 学万人敌, ”小小年纪, 语出惊人。

项羽也见过秦始皇, 他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这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志向。

不过,项羽常常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干出许多失策之事。

如:屠城(战胜后杀害无辜老百姓,致使“城无遗类”),准备烹杀刘父(由于找不到刘邦,竟干出地痞流氓才干的要挟之事)等等。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比较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

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

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

”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

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

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

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

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

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权谋之士,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下面将从他们的背景、策略与战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介绍项羽,字羽,也称项籍,是楚国的贵族后裔。

他年轻时聪明机智,机智过人,善于战斗,并得到了楚王的重用。

而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曾因言辞激烈而被迫离开家乡。

两人背景迥异,却在战争中彼此交锋。

二、策略对决项羽与刘邦在战略思维和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项羽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方式,力图迅速击败敌人。

他采取了雄兵连环计,先后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

而刘邦则采用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策略。

他审时度势,善于任人唯贤,并与其他诸侯王结盟,从而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邦借助各方势力共同对抗项羽。

三、战役回顾楚汉战争中,项羽与刘邦之间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楚汉相争的战役。

这一战役发生在巨鹿之地,刘邦灵活运用兵力,耐心等待时机,最终在项羽因为急躁而犯下错误时得以取胜。

刘邦的精心策划与指挥使他战胜了项羽,从而成功地建立了汉朝。

四、胜负得失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皇帝。

而项羽最终失败,终年33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五、总结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权谋之争。

两人背景不同,策略差异明显,而战役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刘邦的智谋与谦逊使其最终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而项羽的骄傲与急躁让他付出了失败的代价。

这场争斗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也成为了后世权谋之士学习的经典案例之一。

这篇文章回顾了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的重要方面,包括他们的背景、策略对决、战役回顾以及最终的胜负结果。

文章使用了中文,遵循合适的格式来书写,并力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全文流畅,旨在准确满足标题描述的内容请求。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这场历史激战的过程与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项羽之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的较量

项羽之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的较量

项羽之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的较量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是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之间的较量可以说是楚汉之争的核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项羽和刘邦的较量。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的秦末汉初时期。

此时,大秦王朝的统治开始崩溃,各地爆发了多起反秦的起义。

而在这些起义中,楚国的楚王项羽和汉国的汉王刘邦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位领袖。

第二部分:项羽的优势与失利项羽,才华横溢的楚将,以其出色的战略和勇猛的战斗力而闻名。

他得到了广大的楚国民众支持,形成了庞大的军队。

在楚汉之争初期,项羽率领楚军一度势如破竹,连战连胜,逐渐将秦军赶出了楚国。

但随着战争的深入,项羽在一些关键事务上显示出了明显的失误,如放过了刘邦和韩信等后来威胁到自己的敌人。

这些失误使得他失去了战略上的优势,并最终导致了他在垓下之战中的大败。

第三部分:刘邦的智谋与胜利刘邦,出身低微的平民出身,靠着过人的智谋和出色的政治手腕逐渐崭露头角。

他始终坚持与项羽对抗,并坚信自己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刘邦善于团结各方力量,通过联合韩信、彭越等人以及利用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扭转战局。

他聪明地利用项羽的失误,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和政策,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第四部分:楚汉之争的影响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开创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统治。

而楚国则彻底灭亡,项羽和许多楚国的忠臣不得善终。

楚汉之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政治局势,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

汉朝的建立为后来的社会发展铺平了道路,并对后代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项羽和刘邦的较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壮丽图景。

在这场较量中,刘邦凭借其智谋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

而项羽虽然有出色的才华和军事能力,但由于一系列失误最终失败。

楚汉之争的结果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后来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刘邦团队与项羽团队的区别

刘邦团队与项羽团队的区别

刘邦团队与项羽团队的区别
一胜一败,历史留给了人们无穷的思考。

一、领导核心人物性格的不同:项羽自身性格的弱点,使他失去了一次次的有利机会,毛泽东评价其为“沽名”,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本可东山再起,因其“沽名” 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岂不知“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领导识人用人不同:刘邦之所以得天下,重要的三条,一是得人心,二是决策正确,三是用人得当。

刘知人善任,能博采众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项羽的一个致命弱点是不善用人。

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他的部下,但后来一个个都“弃暗投明”到了刘邦那里。

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能信任,有计不能用。

而项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听不得用不得好计谋,有良臣谋士弃之不用,最终导致失败。

三、团队(组织)利益的地位不同:刘邦团队组织利益为第一优先(公平、正义),才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因团队成员是从组织团体的大局利益出发,具有无私的精神,否则,"关我何事"的态度,韩信则不为韩信也,刘项的故事可能不是这样。

而项羽团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灭秦后因将士念家而东还楚。

项羽和刘邦的不同之处

项羽和刘邦的不同之处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

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项羽在此鸿门宴中还表现出了点喜虚荣爱逢迎的性格且容易被自己人的话语左右鸿门宴前刘邦托项伯对项羽说的一些阿庾奉承的话加上自己又是项羽的叔叔所以很容易就麻痹到了项羽鸿门宴时刘邦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项羽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词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最后刘邦托张良送白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可见又被糖衣炮弹打中了用现在的话说叫爱面子自己由于先前答应了项伯所以不好动手以至在范增多次示意后还无动于衷当要项庄舞剑时项王毫不犹豫的曰:"诺." 可见项羽也是想杀死刘邦的可能是碍于面子问题吧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 中又过分自卑。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 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 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 了自刎而终,英气逼人的霸王真是令人叹 息啊。
刘邦项羽的不同点:
第一,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在东进时自以为是,不听劝谏,破城后入 城后常屠城以泄私愤,滥杀无辜,何其骄横、目 光短浅,这也使其东进也遭到了其难以预料的阻 力,这就是相比之下,刘邦能够入主关中的主要 原因。反观刘邦,当年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不以 功劳大小分封,将入主关中的刘邦封到了蜀地, 是为汉王,刘邦恨得是咬牙启齿,但还是听取了 韩信的谏言: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鸿沟议和后,刘邦毁约,带领20万人追击项 羽10万,不料项羽反戈一击,大败刘邦,并将其 围于淮阳。毫无疑问,项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刘邦 之上,在项羽与刘邦的多次直接对话中,项羽以 全胜的战绩完胜刘邦。纵观项羽一生,仅仅吃过 一次败仗,也是他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刘 邦、韩信和黥布总共60万左右的兵力,全部交由 韩信统领,将项羽10万人合围于垓下。在与其齐 名的军事天才韩信的面前,项羽没能再次上演以 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兵败自杀。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劳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反项王后为什么一时间有那么多 诸侯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 角都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 之仁”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 其所,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 财务官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 高昂。
4、对待人才
项羽对普通士兵非常好,经常与士兵同吃同 睡。我想这也就是其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强的重要 原因。但是,项羽很少听得进别人的建议,以至 在他身边的人才很少能被重用的,韩信和陈平就 是典型的例子。项羽身边的谋士只有唯一一位, 那就是亚父范增,后来由于陈平使反间计,范增 被项羽猜忌,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不久病死。在 对待功臣问题上,项羽显得很吝啬,有功之臣常 常得不到封赏。
第五、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 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 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帐下历来不缺乏人 才和谋士,但独信亚父范增之言。韩信原从项羽, 但不能人尽其才,《史记》载,及项梁渡淮,信 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 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后 归于汉王刘邦,陈平原亦为项羽谋士,终不为所 用转而投汉王,《史记》载,项王使项悍拜平为 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 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 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对比项羽的幼稚,刘邦在年龄上的优势就体 现出来了,足以称为老谋深算,“许封”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楚汉时期有两个人叫韩信,一般 称为韩信;一个是军事天才齐王韩信,另一个是 韩国王族后裔韩信,一般称为韩王信。刘邦平定 三秦后,许封韩王信,只要你带兵把韩地打下来, 就让你做韩王。后来韩王信真的把韩地打下来了, 被封为韩王。当韩信连续横扫魏、赵、燕、齐等 国后,遣使至刘邦,要求被封为“代理齐王”, 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就在这时,张 良、陈平各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刻会意,继续 大骂,“男子汉,当什么代理齐王,要当就当真 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他知道,现在韩 信占领齐地,拥兵30万,是各大集团兵力最多的。 他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负。
此为粗疏麻痹。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 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 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 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项羽一句话断送 了自己的眼线,这不但说明了项羽拙于言 辞,更验证了其在政治上的无能和幼稚。
第三,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 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鸿门宴之前,就是项伯把项 羽欲进攻刘邦的消息泄密给刘邦,致使刘邦有所准备, 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史记》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 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 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 还和刘邦结为亲家,然而项伯确是项羽营中叛逆,但终 能保全,何哉?然而刘邦却不然,鸿门宴上项羽自绝敌 营内应曹无伤,将其出卖,刘邦回到霸上,立诛杀曹无 伤,绝不手软。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的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为了安抚韩信,在这关键的时候支持 自己,有必要封他为齐王。等到他打败了 项羽,平定了天下,包括韩信在内的七个 诸侯王中的六个都被刘邦消灭。还有一个 长沙国,由于国力太弱,不足以构成威胁, 就让他长期存在。刘邦深知“得民心者得 天下”,的道理,利用项羽指使黥布杀害 义帝一事,大做文章,以此为名,发动楚 汉战争,兴正义之师,为义帝报酬,剿灭 项羽。这样,他就夺取了道德的制高点, 更易得到天下民心。反观项羽,坑二十万 秦降卒,经常战后屠城,使民心尽失,百 姓畏惧,必定拼死抵抗。
通过以上诸方面分析,我们就不会感 到意外了,项羽虽个人魅力无穷,然而在 军事和政治斗争中的幼稚和无知是其失败 的根本原因,然而刘邦不愧为将将之才, 人尽其才,赏功罚过,应变能力强,遇逆 境能忍辱负重,善于虚心纳谏等等,得天 下实属必然啊!
1、出身
1、项羽出身贵族,将门之后,是楚将项 燕之孙。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早期因 项梁杀人而逃至吴中。项梁是当地非常有 名望的人,凡有大事,必请他主事。陈胜 吴广起义后,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秦。这 一年,他23岁。 2、刘邦完全出身平民,世代耕种,毫无 背景可言。父亲叫刘太公(即刘大爷), 母亲叫刘媪(即刘大妈),连名字都没有 留下。这一年,他48岁。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秦帝国历两世就分崩离析,秦末各 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后 来项羽进入关中,分封天下诸侯,自 称西楚霸王,刘邦封为汉王。而后就 开始了著名的、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然而最后的结局是项羽乌江自刎,刘 邦称帝,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 这个结局,表面上看来令很多人以 外,但是却有着其必然性,我们可以 对刘邦项羽做一分析对比。
一个人的出身对其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出身好的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降低 其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从出身上来比 较,贵族出身的项羽比白手起家的刘邦更 具有优势。 ——按语
2、志向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他学不下去,后 来教他拳脚,又学不下去,要学“万人敌”,因此 项梁又教他兵法,又学不下去。 秦始皇晚年曾说 过,东南方有天子气,并派人寻找。刘邦听说后暗 自高兴,认为是在说自己。刘邦率先入关后,“财 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说他“此其志不在 小”,并建议项羽立刻剿灭刘邦。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时庞大豪华的车队 后,说过类似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的志向。
3、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之众,击败王离兵团和 章邯兵团总共四五十万人,杀王离,降章邯,坑秦 降兵20万。 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被 刘邦56万诸侯联军占领的彭城,刘邦兵败,仅带着 司机夏侯婴单车逃走,父母妻兄被俘。在路上遇到 儿女,因为带上他们后车走得慢,于是刘邦多次把 他们踹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多次停车把他们抱上车, 他们也要被俘。 荥阳之战,刘邦命彭越不断地袭扰项羽军队的 补给线,使项羽被迫带兵去救。刘邦只有趁项羽不 在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夺取城池,项羽回来后城 池立即就丢。
刘邦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都比常 人远大。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 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 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 令人刮目。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 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由此观之,两人都胸 怀大志。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 高傲。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 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幸,此其志不在小”作为对比,项籍少时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 足学,学万人敌。”由此观之,二人皆不 甘平凡,胸怀大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比较他们的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取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可以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取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因此,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的政治军事势 力的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的根本原因。
与之不同的是,在赢得楚汉战争后,刘邦选 择了登基称帝,采取以郡县制为主、兼以分封制 的皇帝制。可以看出,他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 下,成就帝业。因此,他绝不允许威胁到自己的 其他政治军事势力的存在,鸿沟议和后立即毁约, 对项羽赶尽杀绝。他虽然在称帝后封了七个异姓 诸侯王,但大多是为了打赢楚汉战争而采取的无 奈之举。待他平定天下后,陆续以各种理由消灭 了异姓诸侯王,并举行“白马盟誓”,规定:非 刘不王,非功不候,违者天下共讨之。
第二,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 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谏议,虚心细致,随 机应变。范增是怎么死的?就是项羽刚愎自 用,不听劝谏气死的,《史记》载,范增大 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归卒饵”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 死。刘邦曾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其所以为我擒也。”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 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 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 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 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 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