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而刘邦是历史上的胜利者。本文将着重从多方面阐述二者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败”英雄,道德;功业;刘邦
[正文]
综观项羽,应该说是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伟丈夫。尽管项羽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千百年来项羽却被人们反复吟唱、深切怀念,这除了他的英勇而外,还与他纯朴、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后人的观点莫衷一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刚愎自用
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秦灭楚时, 项羽年仅十岁, 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之后, 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 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 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 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 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二、过分崇尚武功
通观..史记.. 项羽本纪.., 我们不难发现, 项羽骁勇善战, 英勇无畏。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 所向披靡,而巨鹿和彭城两战, 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 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不懂得约束自己, 缺少谋略, 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首先, 过分崇尚武功, 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 轻视了学习, 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 他都半途而废。因此, 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1]
三、政治幼稚
:冲动轻信, 不辨真伪
1,.灭秦之后, 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 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2. 项羽的冲动轻信在鸿门宴前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 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 大怒.., 下令发兵攻打刘邦, 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可见, 项羽最初决定要.. 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 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2]
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分封体现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理愿望。一方面,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封侯的分封制。另一方面,认为秦王统一六国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的观点。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起义胜利后,项羽实行分封是必须的。但如何处理在秦末起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与起义军战功卓著人员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问题。项羽的分封遭到了六国君王后裔、新封王以及该封而未封人的共同反对。分封刚过,田荣即于前206 年5 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
自立为齐王。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刘邦乘项羽征讨田荣等人之机,北定关中,消灭“三秦”势力,又极力笼络诸方力量,遂在公元前202 年12 月,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项羽力战而脱,遂至乌江(今徽和县东北),因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总之,当时情况下项羽不分封是不可能的,分封,又必然遭到多方
的反对。因此,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3]
刘邦虽然借用了很多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但这些都多次帮助刘邦取得了战场上的先机,从而为其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之所以出现这种道德与功业完全脱节的情况,主要由于秦汉之际社会道德的沦丧,使刘邦的不道德行为逃脱了社会成员的谴责。
一:刘邦对道德的漠视,在起兵以前已有明显表现。
事实上,刘邦对于儒家提倡的父慈子孝、道义相规等道德观念从未放在心上。由于年轻时不事生产,太公并不喜欢他,常说他是无赖;其长嫂亦很厌倦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时,刘邦竟公然翻出了旧账,洋洋得意而毫不留余地,这无疑是让太公当众出丑,其尴尬可想而知。故而太公此后悽悽不乐,第二年便死于栎阳宫。除对待亲人、朋友的态度之外,关于刘邦的市井、流氓习气,史书中还多有反映。刘邦在接人待物上的无礼也是熟为人知的,诸侯大臣,儒生策士,儿子女婿以至医生卫士,他爱说就说,爱骂就骂。可见,刘邦虽然是大汉帝国的开国之君,而且被公认为是雄才大略、豁达大度,具有非凡政治才
能的人物。但却缺少万民景仰的道德观念,他的形象并不符合理想帝王“内圣外王”的标准。如果仅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刘邦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相信无可非议,因为他的一些劣迹的确是明摆着的。但在历史上,真正能成为道德与功业齐辉的楷模又有几人,刘邦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在于其对于伦理道德规范带有市井之气的那份决绝。【4】二鸿门宴是刘邦灭秦后经历的第一次危机,刘邦能从这次惊心动魄的刘项相会中脱险,既得益于其善于用人、善于应变的特点,也离不开其无赖品质的作用。刘邦的脱险首先在于勾结项伯。正是项伯宴前替刘邦的辩解、疏通动摇了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心。在鸿门宴上刘邦又极尽低首下心、卑躬屈膝以博取项羽信任之能事。由此可见,正是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多次帮助刘邦在危机四伏的楚汉战争中躲过了杀身之祸,抵御了项羽的军事威胁,取得了在战场上的先机,为刘邦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道德一直被视为成功的催化剂。在一个道德观念已相当成熟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人违反了规范,他的良心和自尊会受到伤害,周围的人也会以各种方式惩罚他。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多次脱险与获胜,恰恰源于一些非道德、不正义的行为。尽管人们可以从道义上对他的这些行为进行谴责,但事实上这些行为带给刘邦更多的却是赢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道德与功业几乎完全脱节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必须从秦末的社会环境以及刘邦集团的组成中寻找原因。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文化的影响也随之扩展到了全国。从文化学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很多层次,物质的、制度的、风俗习惯的等等,而根植于文化深层的则是价值观念。那么,秦人的价值观念有何特点呢?林剑鸣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而完全是以世俗的功利为标准,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所取。”[5]黄留珠亦认为:“功利主义是秦文化价值层次所具有的特色”,“秦人对功利的追求是赤裸裸的,既没有蒙道德的幕纱,也没有披上仁义的外衣,更没有涂上浪漫的色彩。”[6]在重功利而轻伦理思想的支配下,秦人的统治必然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的剧变。在统一六国前,秦王便常有不讲信用、不顾廉耻、不循常规之举。《史记·楚世家》记载:昭王曾以会盟为由,诱取楚怀王于武关,.. 黔中之郡”。“要以割巫、上行下效,这种不讲仁义道德的牟利行为在秦统治之下是很普遍的。汉人贾谊评价秦俗曰:“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