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67746fb5ef7ba0d4a733bfd.png)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垓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何等的悲壮!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传散文《史记·项羽本纪》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个末路英雄,使后世读者无不为这个孤胆英雄扼腕叹息。
其骤兴骤灭,既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惋惜,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究其失败的原因有六,兹述如下: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大一统是大趋势,也是人心所向。
但并不排除个别历史时期的分封或分裂的局面。
周初分封诸侯是皇权一统的形成初期,政治体制还不成熟,历史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分封制时代,周武王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分封诸侯拱卫王室无疑具有历是的进步意义。
但这种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矛盾层出不穷,连年内战,互相兼并。
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也意识到历史发展要趋向于统一。
秦国在占据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人才,终于兼并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秦皇朝的崩溃,不是因为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是因为不行仁政,残暴百姓。
所谓“乱世以诈力,治世以仁义”。
秦始皇“足己不问”,“忠臣不敢荐,志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最终导致了秦皇朝的覆灭。
而项羽在推翻秦皇朝之后,没有深刻总结秦皇朝灭亡的教训,照搬周王朝的分封制,想把历史拉回到周初分封制时代,他没有意识到历史发展到战国时,统一的集权制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他更不懂得周朝之所以兴盛与秦朝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单是“仁”的得与失,还有时代因素,不能刻舟求剑。
项羽的分封诸侯,实际上是拉历史倒车,尤其是分封时“尽王故王于丑地,而其群臣诸将善地”,给诸侯以口实,给自己制造危机。
这是项羽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宋黄震在《黄氏日抄》卷四十六曾这样评论项羽:“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
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耳。
”此论甚为精当。
如果项羽想争天下,做皇帝,则他不应该放弃关中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而东都彭城。
项羽与刘邦的霸业较量野史
![项羽与刘邦的霸业较量野史](https://img.taocdn.com/s3/m/2945c5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e.png)
项羽与刘邦的霸业较量野史项羽与刘邦,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之间的霸业较量堪称争夺天下的经典之战。
他们的较量承载着传奇与悲壮,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本文将从两位人物的背景、军事才能、政治手段以及最终的结局等方面来探索这场霸业的较量。
一、背景介绍项羽,字羽,下邳(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豪族,有着深厚的军事家底蕴。
自幼聪慧好学,善于武艺,因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而被推举为义帝。
然而,他的猜忌和傲慢也使他引起了刘邦的忌惮和警惕。
刘邦,字季,茂陵(今陕西兴平)人。
来自农民出身的他并不拥有项羽那样的贵族血统,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在逃亡生涯中,他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二、军事才能的较量身为军事家,项羽和刘邦在兵法智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各有所长。
项羽善于运筹帷幄,尤其擅长使用大军进行持久的围困战,以及运用奇兵之计攻破敌人的防线。
刘邦则更善于使用小股精锐兵力,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以心理战术和策略获得胜利。
他们之间最著名的军事对决是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凭借兵力的优势,一度占据上风,但却因指挥不当,使得最后被刘邦逼得只能撤退。
而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明确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灵活性,最终成功击败了项羽。
三、政治手段的较量除了军事上的较量,项羽和刘邦在政治手段上也展现了精湛的能力。
项羽在初入关中时,以纵酒释放军民压力,显示出自己宽容的一面,但在王跖之乱后采取了过于严厉的手段,导致人心离散。
相对而言,刘邦更加善于激发人民的向心力,广纳贤才,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政策,最终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四、结局与启示尽管项羽有着超凡的军事才能,但他在政治手段上的过激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而刘邦则不仅具备军事才能,更具备了稳重、谦虚和包容的品质。
最终,刘邦通过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为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然而,项羽与刘邦的霸业较量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
一方面,霸业的实现需要军事和政治才能的双重兼备。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4a34cf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8.png)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1、欲称霸却不识人才《管子》说:“为天地而战,必先为民而战。
”。
项羽喜欢展示个人勇气,但他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在中国,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而蜀国有这样的天赋,这导致了蜀国在三国中的第一次灭绝。
这与诸葛亮的劣等人才培养有很大关系,最终导致了“蜀无大将,廖华成为先行者”的悲惨局面。
因此,刘邦说:“项羽有一个不能使用的辅导员范增,这就是他被我抓获的原因。
”。
一个不懂人才的领导者注定会有很长的职业生涯,不会变得更强大。
2、性残暴却妇人之仁项羽残忍凶残,但到了关键时刻,他无法在“红门宴”上杀死刘邦,刘邦可以逃脱。
这就等于让老虎回到山上,给未来留下了隐患,最后把自己埋在了刘邦的手中。
3、富气势却小肚鸡肠项羽身高八英尺,能扛三脚架。
他有“把山从世界上拔出来”的气势。
然而,在打败秦朝后,他不愿意为跟随他的兄弟们任命许多职位。
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他的士气低落,民心涣散,河水一天比一天倒下。
4、有雄才却目光狭隘项羽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好衣服走路一样。
”。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走路一样,毫无意义。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只是想把它展示给别人,这表明他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虚荣。
缺乏自信是缺乏水平的表现。
虚荣是缺乏实用主义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表现是狭隘的,站不高,看不远。
5、重情义却疏于践行“你怎么了?”别胡霸王的经典历史镜头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到遗憾。
战士在战斗中牺牲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就必须做好保护工作,做好护花使者,相互思念。
项羽可以带玉玉登上停泊在岸边的小船逃走,但此时,他只想着自己,不认为身边有一个女人需要他的保护。
如果你不能在行动中爱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那么之前的爱和关心应该是欺骗别人的伎俩。
6、讲面子却流于形式琰战失败后,吴江阁主建议项羽东渡,以便东山再起。
但项羽以“没脸见江东老人”为由拒绝,在吴江自杀。
真的不是一个大块头能把脸弯到这样的程度。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5ba50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c.png)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谈谈两位伟大的人物:刘邦和项羽。
他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对手项羽。
你们应该听说过项羽的故事吧?项羽小的时候就很勇敢,从小就喜欢打仗游戏。
长大后,他加入了起义军,反对暴君统治。
项羽所向无敌,打了很多胜仗,大家都尊敬他,叫他"西楚霸王"。
可是后来,他输给了刘邦,自己上吊自杀了。
那刘邦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刘邦小时候家境贫寒,却很有上进心。
他很勤奋好学,对人也很友善。
长大后加入农民起义军,凭着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实行了一些好的政策,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我总结了几点:首先,项羽虽然勇猛无比,却缺乏远见和胸怀。
他爱杀人,对待手下很严厉。
即使赢了,也难以获得人心,所以最终失败了。
相反,刘邦为人谦逊,尊重他人,所以广结善缘,最后赢得了更多支持。
这启示我们要有大智大勇,但同时也要谦逊有礼。
其次,项羽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他勇猛好战。
但一味好勇斗狠,往往会导致失败。
刘邦则更注重智慧,知道"兵凶战危",尽量避免无谓的流血。
他宽恕过去,团结大家共渡难关。
这告诉我们,勇气固然可贵,但智慧更为重要。
最后,项羽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刘邦即使遇到挫折,也从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启示我们,无论面临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要永不言败。
只要有梦想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小朋友们,希望通过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你们能够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道理。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智慧、有勇气的好少年吧!篇2【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讲述两个勇敢的英雄--刘邦和项羽的经历。
虽然这件事情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但是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3d559e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b.png)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
1、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思想;
2、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
3、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4、喜欢以武力威慑别人、自满;
刘邦胜利的原因:
1、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
2、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3、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4、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知人善用,此乃王道.刘邦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理国事不如萧何,但他知道用这些人,这就是刘邦的长处.
韩信能将兵,刘邦能将将,这就是刘邦的才能.反观项羽,骄傲自大,沐猴而冠,唯一谋士范增还被他赶走了,手下的将领也都纷纷投靠刘邦,坑杀20万秦军,足以看出他的气量,项羽必败,没有刘邦他也会败在别人的手里.。
刘邦论成败 刘邦的成功原因是什么
![刘邦论成败 刘邦的成功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f9d2701a76e58fafab00381.png)
刘邦论成败刘邦的成功原因是什么刘邦论成败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他逼死了项羽,成功的登基称帝。
据传,在刘邦称帝之后,曾对成败有过一番讨论。
吕良伟扮演的刘邦剧照那时,正是刘邦刚刚称帝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刘邦于定陶称帝,自然也要对那些跟随着他南征北战,为他谋夺天下的功臣们,论功行赏。
于是,刘邦从定陶来到了洛阳,对各大臣进行封赏。
在宴席之上,酒兴正酣之时,刘邦与群臣论起了成败,他说:“各位王侯将相不要有所忌讳,大胆地说说看,我能谋得天下,成功打败项羽的原因是什么呢?而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高起、王陵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回答说:“陛下您下令命众将士攻城池,夺土地,功成之后,就把得到的这些东西都分封给了将士们。
但是项羽却不是这么做的,他杀害了有功劳的人,又轻易怀疑有大才的人,这样的人又有谁敢为他效劳。
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刘邦听到了他们的回答之后,沉默了一下,说道:“你们只知道一个原因,没能知道全部啊。
论运筹帷幄,一计定乾坤的计谋,我比不上张良;论维护国家、安抚百姓,为前线将领提供粮饷的政治手腕,我比不上萧何;论率领众将士,战无不胜,从无败绩的军事才能,我比不上韩信。
我能够知道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尽展才华,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够取得这天下。
而项羽,他的身边却只有一个范增。
范增有大才,可惜的是项羽没有任用他,所以被我打败了。
刘邦的成功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功人士的成就都不是偶然,一定有其原因,刘邦的成功也是如此。
刘邦的成功刘邦出身平凡普通,没有势力,在名门望族中也显得暗淡,但是他个人心高气傲,也有些狡猾,总是把自己与信陵君相比,不过这也是有个极大的好处,长此以往,他学习了很多信陵君身上的优秀品质,比如一些处事待人的行为,这样极大的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成就了刘邦的成功。
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多么有道理。
历史有记载,刘邦和项羽两人有约定但是刘邦先入关了,这本身就不对,项羽有想法攻打他,并且当时刘邦的兵力比项羽弱很多,刘邦知道打不过,就极力的讨好项伯,后来项伯劝项羽对他友好相待,这才避免。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577edc9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8.png)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备受瞩目的故事。
这场斗争发生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这场较量中,刘邦代表了汉朝的兴起,而项羽则代表了楚国的力量。
本文将从两位主角的背景、军事对抗、政治斗争以及最终的结局来分析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
一、背景楚汉之争的背景可以追溯至西汉初年,西汉建立后,刘邦被任命为汉王。
然而,刘邦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开始策划推翻西汉朝廷,建立自己的王朝。
而在西汉建国后,楚国力量仍然庞大,项羽是楚国的一位重要将领。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升级。
二、军事对抗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军事对抗可谓百举百全。
起初,刘邦率军发动了苦竹之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随后,项羽也组织起了自己的军队,并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刘邦。
两位将领之间的较量形式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中,刘邦亲自率领汉军对抗楚军,最终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战术获胜,使得项羽陷入了被围困的绝境。
三、政治斗争楚汉之争除了军事上的对抗,也表现在政治斗争上。
刘邦通过建立统一的政权,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
他采用了多种策略,如废除奴隶制度,减轻赋税等措施,以稳固政权。
而项羽则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他依靠楚国的传统力量和地位争夺天下。
然而,项羽在政治斗争上并不具备与刘邦相匹敌的资源和手段,最终导致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四、结局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刘邦成功地消灭了项羽的势力,统一了中原地区。
他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而项羽则以败将身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楚汉之争的结局为刘邦奠定了权力基础,标志着汉朝开始了其辉煌的统治时期。
总结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激烈的斗争。
无论是军事对抗、政治斗争,还是最终的结果,都展现了两位主角的智谋与决策能力。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刘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4f656b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3.png)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权谋之士,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下面将从他们的背景、策略与战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介绍项羽,字羽,也称项籍,是楚国的贵族后裔。
他年轻时聪明机智,机智过人,善于战斗,并得到了楚王的重用。
而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曾因言辞激烈而被迫离开家乡。
两人背景迥异,却在战争中彼此交锋。
二、策略对决项羽与刘邦在战略思维和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项羽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方式,力图迅速击败敌人。
他采取了雄兵连环计,先后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
而刘邦则采用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策略。
他审时度势,善于任人唯贤,并与其他诸侯王结盟,从而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邦借助各方势力共同对抗项羽。
三、战役回顾楚汉战争中,项羽与刘邦之间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楚汉相争的战役。
这一战役发生在巨鹿之地,刘邦灵活运用兵力,耐心等待时机,最终在项羽因为急躁而犯下错误时得以取胜。
刘邦的精心策划与指挥使他战胜了项羽,从而成功地建立了汉朝。
四、胜负得失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皇帝。
而项羽最终失败,终年33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五、总结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权谋之争。
两人背景不同,策略差异明显,而战役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刘邦的智谋与谦逊使其最终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而项羽的骄傲与急躁让他付出了失败的代价。
这场争斗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也成为了后世权谋之士学习的经典案例之一。
这篇文章回顾了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的重要方面,包括他们的背景、策略对决、战役回顾以及最终的胜负结果。
文章使用了中文,遵循合适的格式来书写,并力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全文流畅,旨在准确满足标题描述的内容请求。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这场历史激战的过程与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作文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6b21a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d.png)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作文说起项羽,那可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啊!他力能扛鼎,英勇善战,曾经率领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那叫一个威风凛凛。
可就是这么一位英雄豪杰,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要说项羽失败的原因,那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项羽这人性子太直,太刚,不懂得变通。
就拿鸿门宴来说吧,刘邦那老小子都已经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了,范增多次示意让他干掉刘邦,可他呢,优柔寡断,觉得在宴会上杀刘邦不够光明磊落,结果让刘邦给跑了。
这一跑可不得了,刘邦后来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你说说,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还有啊,项羽这人太自负了。
他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谁都比不上他。
每次打了胜仗,就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不把部下放在眼里。
人家给他出谋划策,他还不听,觉得别人没他聪明。
比如说那个韩生,劝他在关中建都,多好的主意啊,关中那可是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的好地方。
可项羽不听啊,非要回他的老家彭城,还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你看看,这得多幼稚的想法。
结果呢,刘邦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慢慢地发展壮大,最后把项羽给逼得走投无路。
再者,项羽不会用人也是个大问题。
他身边本来有不少人才,像英布、陈平,可都因为他的猜忌和不信任,跑到刘邦那边去了。
刘邦就不一样啦,那家伙善于用人,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只要有本事,他都能给你个机会。
相比之下,项羽这边就显得冷冷清清,没几个能真正帮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的得力助手。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讨论项羽的失败,朋友说:“项羽啊,就是太一根筋,不懂得拉拢人心。
”我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你看他对待百姓,也没有刘邦那么仁慈。
刘邦进关中的时候,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项羽呢,动不动就烧杀抢掠,搞得民怨沸腾。
老百姓都不支持你,你还怎么得天下啊?其实啊,咱们从项羽的失败中能得到不少启示。
比如说,做人不能太自负,要学会谦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别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说不定别人的想法比你的更好呢。
刘邦项羽之争的启示作文
![刘邦项羽之争的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4a7c2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1.png)
刘邦项羽之争的启示作文篇一:英雄本是楚霸王,帝王却成汉高祖。
楚汉之争,被项羽吊打的刘邦最终成了赢家。
之所以刘邦成功逆袭为皇,是因为他有着许多的过人之处。
而对我启示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生目标明确,就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完全就是被项羽按在地上摩擦的对象,两军交战,刘邦基本上十打九输。
可是刘邦从来不气馁,面对失败毫无退却之心,反而越挫越勇。
这点真心让我受教。
第二,识时务者为俊杰。
当自己实力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就选择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第三,自信即巅峰。
刘邦虽然经常被项羽揍的屁滚尿流,但是他本着失败乃成功之母,一转身就满血复活继续跟项羽开干。
而项羽单单就输了一场,心里就承受不住,在乌江自刎领了盒饭。
以致刘邦赢得了天下。
从刘邦的身上,让我明白,人首先得有目标(理想),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万一实现了呢)。
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不能退缩。
但是又要学会变通,不能一根筋。
篇二: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向起义军交出象征皇权的玺符节,宣告了秦朝的灭亡。
秦朝虽亡但天下未定。
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开始逐鹿中原。
从公元前206年八月至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这场楚汉相争历时四年多,刘邦屡战屡败,由弱变强,终于一统天下,即位于氾水之阳,成为延续四百零五年西汉东汉王朝的开创者。
而项羽屡战屡胜,却最终由强变弱,仅存二十八骑,自刎乌江。
对于出现这种历史结局的原因很多,史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论。
早在秦亡之前,作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刘邦项羽,在长期的战斗中已经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战斗风格和政治品质。
刘邦接受了略地入关的任务后,扶义而西,军事打击辅之以政治攻势,特别是严令军队“诸所过毋得掠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一路进军顺利,出现了“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战其北,大破之。
乘胜,遂破之”的势如破竹的局面,捷足先登咸阳宫。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定稿版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定稿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a8e7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6.png)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定稿版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战国时期的猛将,他们的对峙促使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的展开。
然而,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则以失败告终。
那么,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刘邦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他善于运筹帷幄、统一军队。
刘邦在战国末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青年,他通过反秦起义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统帅能力。
在征战的过程中,刘邦善于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敌人陷入陷阱,同时也善用间谍活动等手段获取敌人军情,为自己做好准备。
此外,刘邦对治军极有一套,他注重队伍的纪律性和士气的建设,这使得他所带领的军队能够高效而有力地运作。
然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则有很多。
首先,项羽在统一军队和指挥调度方面明显不如刘邦。
他虽然是一个狂妄自大、勇猛无敌的战士,但缺乏一个领导性的统帅角色,无法很好地统领大军作战。
另外,项羽在军事决策上也存在一些失误。
比如,他曾经在刘邦的沛县围攻战中,听信谗言而决定放弃了易守难攻的沛县,结果让刘邦逃脱,从而失去了一个战略上的有利位置。
这种不明智的决策让项羽失去了良机,也导致了他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此外,项羽在政治方面也犯下了许多错误。
他心高气傲,极度自信,自视甚高,往往不加思考地做出一些冲动的决策。
他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贤才,而是将重要职位给予了自己的亲信和亲族,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和内部纷争。
与此同时,项羽的草率行事也使得他失去了普通民众的支持,进一步削弱了他的统治基础。
最后,项羽的失败也与外部因素有关。
刘邦在战国末期获得了秦朝燃起的统一火种,在长期积累的兵员、铁、农业生产等方面优势下,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实力。
相比之下,项羽则没有获得同等的资源支持,局势对他逐渐不利。
此外,项羽还面临了来自外族势力的威胁,如匈奴等,迫使他不得不分兵应对,从而分散了自己的兵力。
综上所述,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刘邦凭借着善于运筹策划、统一军队的能力以及对内政治的稳定掌控,最终取得了统一的胜利。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a6adfe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6.png)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有什么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出身农户,在起义以前就是一个整日在街头巷尾厮混的流氓,但是他却可以打败出身名门,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登基为帝,君临天下,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他的成功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刘邦的性格十分谦虚谨慎,能够选贤与能,知人善用。
在他的身边谋臣可以从容地定下计谋,而将士在危急时刻可以临危授命。
而且他老谋深算,心思周密,深得民心。
据传,当年,他到达灞上之时,曾经严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被废黜。
这样一来,刘邦就得到了灞上百姓的拥戴,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这说的大概就是刘邦吧。
而项羽与刘邦相争,却盲目轻敌,空有一身武艺,却胸无城府,又怎么会是机智多谋的刘邦的对手呢。
据传,当年,项羽进军咸阳的时候,大肆烧杀,使得咸阳城一时之间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面对身边谋臣的劝谏,他竟然也置之不理,一意孤行。
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一时之间怨声不绝。
项羽早已失去了民心,又何谈争霸天下呢。
而当他在兵败之时,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宁愿拔剑自刎,这不过是因为项羽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罢了。
一个没有坚定决心的人,又何谈东山再起。
刘邦面对败局,能够隐忍不发,伺机而动,最终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的原因楚汉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刘邦兵多,项羽兵少,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
面对十面埋伏,他几次想杀出重围,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汉军挡了回来。
突围无望,项羽只好退回垓下大营,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机再战。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他宠爱的美人虞姬见他忧心忡忡,便陪他饮酒解闷。
到了深夜的时候,只听营外传来呜呜咽咽的箫声,伴随着箫声,还有哀伤的江南小调。
项羽走到帐外,仔细一听,那箫声来自半空,而歌声传自汉营,从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唱歌的人还不少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21d2c4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e.png)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政治智慧和策略选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
政治智慧和策略选择。
他善于联合各方势力,与其他亲汉势力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反楚联盟。
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势,使得自己所掌握的地盘与人心逐渐扩大,势力逐步增强。
2.内政改革和民生政策:刘邦在战争胜利后,注重内政改革
和民生政策,使得他的统治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他实行了减免税赋、赦免罪犯、解散土地富集的官僚机构等举措,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3.军事指挥和战术灵活性:刘邦在战争中表现出了优秀的军
事指挥和战术灵活性。
他采取了多种作战策略,如决策埋伏、分兵迂回、骚扰敌军后方等,有效削弱了项羽军队的实力。
4.军队士气和民众支持:刘邦的军队士气高涨,战斗力强,
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他的军队拥有较为稳定的补给线和后勤保障,能够长期维持战斗力。
5.项羽自身的失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也犯了一些失误。
他
将大批军队派去攻打魏国,耽误了最佳时机来阻止刘邦的势力扩张。
此外,他在对待亲信和重要将领时表现得过于独断独行,导致了内部不和和士气下降。
综上所述,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刘邦的政治智慧和策略选择、内政改革和民生政策、军事指挥和战术灵活性,以及军队士气和民众支持等因素,同时也包括项羽自身的失误。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f4e7983a1c7aa00b52acb78.png)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其一:优柔寡断我们并不陌生,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为项羽献策,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在刘邦和项羽坐定后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坚定地答应了,但在刘邦到来之前,却听了项伯所言,杀刘邦的心思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刘邦到后,更加显得犹豫不决,这时又加上刘邦的手下樊哙的一席话,使项羽信以为真,白白放走了刘邦,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其二:有勇无谋在于刘邦的诸多较量中,项羽可谓是空有一身武力却没有头脑。
从鸿门宴中便可观之,轻易听信他人的话,却把叛变刘邦,给项羽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说与了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旁听他人,有勇无谋,白白断送了对自己一片忠心的曹无伤的性命。
其三:迷信心理项羽的迷信心理是项羽失败乃至断送性命的重要原因,项羽在霸王别姬后,逃至乌江,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本想逃走,却见乌江岸边由成群的蚂蚁围成了几个字“项王亡于此”,项羽看后,便认为这是天意,即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本有机会逃走的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那些围成字的蚂蚁,真的是天意吗?其实,刘邦知道项羽的性格心理,便让人在乌江岸边用糖水写下那几个字,蚂蚁见到糖水后必然成群结队围上去,而项羽却认为是天意,这不太可笑了?其四:死要面子项羽被困乌江后,一是认为战败乃天意,遂自刎,还有一点,那就是死要面子。
据《史记》记载:项羽面对乌江亭长,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与汉军决战,最终自刎身亡。
胡曾有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体现了项羽的死要面子,而又有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假如项羽不死要面子,退回江东发展,最终谁的天下还不一定呢。
其五:残暴不仁,虚荣心强残暴不仁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屠杀,剩下的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将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在打败秦国后,又杀死了秦国已投降的第三世皇帝子婴。
项羽楚汉之争
![项羽楚汉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8980b9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a.png)
项羽楚汉之争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战争时期,标志着秦朝灭亡后的分裂与统一的重要转折点。
本文将对项羽楚汉之争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因项羽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秦始皇死后秦朝政权的分裂导致了战国时期的王侯割据局面。
项羽是一位出身楚国的军事将领,在秦末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个有野心的领袖。
而刘邦,则是一个庶民出身的军事领袖,拥有广泛的人民支持。
项羽和刘邦的争斗主要涉及到对统一中国的理念和权力的争夺。
项羽希望能够重建楚国,成为新的君主,而刘邦则坚持要推翻楚国,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
二、决战之前的较量项羽楚汉之争的决战发生在垓下。
在此之前,项羽与刘邦在巨鹿和彭城等地进行过多次较量。
项羽屡次获得胜利,但却在军队节节败退、内部纷争以及酒宴失态等原因下,失去了对刘邦的决战机会。
三、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项羽楚汉之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刘邦率领的汉军在此战中以巧妙的战略和统一指挥,成功击败了项羽的楚军。
这场战役的结果逐渐扭转了战局,使刘邦获得了决胜的机会。
四、楚汉之争的结果在垓下之战后,刘邦逐渐地取得了对整个中国的控制权,成为汉王朝的创立者,并最终称帝。
项羽则遭受失败的打击,最终在刘邦的追击下自刎而亡。
楚国同时也被废黜,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
他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中国开始进入统一的封建帝国时代。
刘邦建立的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
汉朝统一了中国,奠定了国家政体和行政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项羽楚汉之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战争之一。
它被广泛地描写在文学、戏剧和电影作品中,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分裂到统一,从楚国到汉朝,这场战争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分析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77186f7cd184254b3535c4.png)
欢迎阅读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分析(政治与历史学院 历史系 09-2 郝格代 09160055)公元前二零七年十月,刘邦率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秦灭亡后,项羽、刘备这两大集团的矛盾上升,谁来执掌已夺取的政权的问题成为两者间的主要矛盾,由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你死局。
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乡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从这也可以看出,项羽目光短浅,想的就是衣锦还乡,在这一点上,而主动投降,这是种妇人之仁、幼稚天真的表现。
这样天真的人何以在战争中赢得天下。
第三:在战争中,靠的不仅是兵力,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
项羽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迷信武力,缺乏远见,刚愎自用,不肯听从部下意见,妒贤嫉能,以致许多有才能的人都离楚归汉,贤士不附,将帅离心,甚至连他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最后众叛亲离,落得个四面楚歌的下场。
而刘备能正确的运用战略战术,知道在实力上与项羽相差悬殊,所以斗智不斗勇,用计分化收买项羽部下,抄项羽后路,加之刘备知人善任,由弱变强,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
从以上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刘备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
关于刘邦成功项羽失败原因的作文
![关于刘邦成功项羽失败原因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6340a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4.png)
关于刘邦成功项羽失败原因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刘邦成功项羽失败原因的作文,我就努力写一写吧!刘邦和项羽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打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争夺统治中原的权力而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项羽则战败自杀,成为一代英雄。
那么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些原因:第一,刘邦善于用人,团结许多有能力的人才。
比如张良、萧何等人,他们都是非常聪明能干的谋士。
刘邦经常听从他们的计策,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项羽虽然也有一些谋士,但是没有很好地重用他们。
第二,刘邦胸怀大志,想统一全国。
他不但能打胜仗,还懂得用仁政温柔的方式去治理百姓。
这样赢得了很多人的拥护。
可是项羽比较好勇斗狠,作风猛烈,有时会伤害百姓,使人望而生畏。
第三,刘邦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作风。
即使在胜利的时候,他依旧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相比之下,项羽在赢得一些胜利后就开始骄傲自满,失去了谨慎谦逊的态度。
第四,刘邦善于等待时机。
在与项羽对垒的过程中,有时即使暂时处于劣势,他也能耐心等待机会。
而项羽比较着急好胜,一旦陷入困境就比较容易焦躁。
第五,刘邦身边有很多忠心耿耿的好手下,如陈平、韩信等。
他们作战勇猛,对刘邦也忠心耿耿。
而项羽手下的将领,往往会被他的暴戾脾气所伤,从而产生动摇。
通过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能够获胜并不是单纯因为武力,而是他明智睿智、谨慎用人的领导才能。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武勇超绝,但终因骄横狷介、性情暴戾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
历史常常如此,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源于他良好的品德和睿智的领导才能。
单单拥有武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审慎的态度。
做人处事要谦逊谨慎,得理不饰非,方能走得更远。
这就是我对于刘邦成功项羽失败原因的一些看法。
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但通过学习历史我也深有感触。
希望大家都能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学到东西,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篇2【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研究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3bcf69f5335a8102d22026.png)
刘邦项羽成败原因探究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二钮涛平、王依宁、王颖等一、概念界定楚汉之争,这大家都知道。
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兵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18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
楚汉之争,就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而其中的成败原因,向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我们就是为了对这样的原因能获得些许的了解而进行的研究。
二、课题背景一位是堂堂的西楚霸王,一位是活跃在集市的地痞流氓,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人,是如何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延续了千年的疑问,让我们感到有趣,也让我们感到好奇,就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重现当年的情景,来探讨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找到他们因性格、思维、行动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并以此为借鉴,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三、目的和意义1.可以通过对这一史实的研究激发同学们学习、探索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2.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刘邦项羽成败中各自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同学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明白成功与失败背后的种种道理;3.在这次研究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并且能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四、研究综述2010.12~2011.1 震中校内本课题组所有成员1.分发调查问卷本进行整理,获得大量学生和老师的看法;2.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搜集,获得大量资料和各大名家的看法;2011.1~2011.2中旬校外本课题组所有成员1.利用假期在校外进行调查和寻访相关事宜,获得不多;2.利用假期继续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料寻找;2011.2中旬~2011.4 校内课题组所有成员1.汇总各自所得的材料,得到预期成果;2.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2011.5 ~6 家中课题组所有成员1. 对之前所得所有资料及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完成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而刘邦是历史上的胜利者。
本文将着重从多方面阐述二者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败”英雄,道德;功业;刘邦[正文]综观项羽,应该说是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伟丈夫。
尽管项羽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千百年来项羽却被人们反复吟唱、深切怀念,这除了他的英勇而外,还与他纯朴、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后人的观点莫衷一是。
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刚愎自用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
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
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
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
秦灭楚时, 项羽年仅十岁, 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
之后, 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 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 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
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 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 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二、过分崇尚武功通观..史记.. 项羽本纪.., 我们不难发现, 项羽骁勇善战, 英勇无畏。
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 所向披靡,而巨鹿和彭城两战, 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
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
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 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不懂得约束自己, 缺少谋略, 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
首先, 过分崇尚武功, 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
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
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 轻视了学习, 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 他都半途而废。
因此, 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
[1]三、政治幼稚:冲动轻信, 不辨真伪1,.灭秦之后, 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 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2. 项羽的冲动轻信在鸿门宴前后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 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 大怒.., 下令发兵攻打刘邦, 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
可见, 项羽最初决定要.. 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 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
[2]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分封体现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理愿望。
一方面,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封侯的分封制。
另一方面,认为秦王统一六国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的观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起义胜利后,项羽实行分封是必须的。
但如何处理在秦末起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与起义军战功卓著人员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问题。
项羽的分封遭到了六国君王后裔、新封王以及该封而未封人的共同反对。
分封刚过,田荣即于前206 年5 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
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
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
刘邦乘项羽征讨田荣等人之机,北定关中,消灭“三秦”势力,又极力笼络诸方力量,遂在公元前202 年12 月,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
项羽力战而脱,遂至乌江(今徽和县东北),因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
总之,当时情况下项羽不分封是不可能的,分封,又必然遭到多方的反对。
因此,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3]刘邦虽然借用了很多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但这些都多次帮助刘邦取得了战场上的先机,从而为其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之所以出现这种道德与功业完全脱节的情况,主要由于秦汉之际社会道德的沦丧,使刘邦的不道德行为逃脱了社会成员的谴责。
一:刘邦对道德的漠视,在起兵以前已有明显表现。
事实上,刘邦对于儒家提倡的父慈子孝、道义相规等道德观念从未放在心上。
由于年轻时不事生产,太公并不喜欢他,常说他是无赖;其长嫂亦很厌倦他。
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时,刘邦竟公然翻出了旧账,洋洋得意而毫不留余地,这无疑是让太公当众出丑,其尴尬可想而知。
故而太公此后悽悽不乐,第二年便死于栎阳宫。
除对待亲人、朋友的态度之外,关于刘邦的市井、流氓习气,史书中还多有反映。
刘邦在接人待物上的无礼也是熟为人知的,诸侯大臣,儒生策士,儿子女婿以至医生卫士,他爱说就说,爱骂就骂。
可见,刘邦虽然是大汉帝国的开国之君,而且被公认为是雄才大略、豁达大度,具有非凡政治才能的人物。
但却缺少万民景仰的道德观念,他的形象并不符合理想帝王“内圣外王”的标准。
如果仅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刘邦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相信无可非议,因为他的一些劣迹的确是明摆着的。
但在历史上,真正能成为道德与功业齐辉的楷模又有几人,刘邦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在于其对于伦理道德规范带有市井之气的那份决绝。
【4】二鸿门宴是刘邦灭秦后经历的第一次危机,刘邦能从这次惊心动魄的刘项相会中脱险,既得益于其善于用人、善于应变的特点,也离不开其无赖品质的作用。
刘邦的脱险首先在于勾结项伯。
正是项伯宴前替刘邦的辩解、疏通动摇了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心。
在鸿门宴上刘邦又极尽低首下心、卑躬屈膝以博取项羽信任之能事。
由此可见,正是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多次帮助刘邦在危机四伏的楚汉战争中躲过了杀身之祸,抵御了项羽的军事威胁,取得了在战场上的先机,为刘邦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道德一直被视为成功的催化剂。
在一个道德观念已相当成熟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人违反了规范,他的良心和自尊会受到伤害,周围的人也会以各种方式惩罚他。
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多次脱险与获胜,恰恰源于一些非道德、不正义的行为。
尽管人们可以从道义上对他的这些行为进行谴责,但事实上这些行为带给刘邦更多的却是赢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道德与功业几乎完全脱节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必须从秦末的社会环境以及刘邦集团的组成中寻找原因。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文化的影响也随之扩展到了全国。
从文化学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很多层次,物质的、制度的、风俗习惯的等等,而根植于文化深层的则是价值观念。
那么,秦人的价值观念有何特点呢?林剑鸣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而完全是以世俗的功利为标准,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所取。
”[5]黄留珠亦认为:“功利主义是秦文化价值层次所具有的特色”,“秦人对功利的追求是赤裸裸的,既没有蒙道德的幕纱,也没有披上仁义的外衣,更没有涂上浪漫的色彩。
”[6]在重功利而轻伦理思想的支配下,秦人的统治必然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的剧变。
在统一六国前,秦王便常有不讲信用、不顾廉耻、不循常规之举。
《史记·楚世家》记载:昭王曾以会盟为由,诱取楚怀王于武关,.. 黔中之郡”。
“要以割巫、上行下效,这种不讲仁义道德的牟利行为在秦统治之下是很普遍的。
汉人贾谊评价秦俗曰:“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秦汉之际由于秦王朝的国家机器涣散崩溃,道德规范更形同虚设。
《史记·栾布列传》记其私自为家主报仇,不仅燕人目为英雄,更被燕将藏荼“举以为都尉”。
当时趋利附势的世风十分突出,甚至择友亦大都带有功利目的。
名士张耳陈余的交往,便是典型的势利之交。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太史公曾感慨曰:“然张耳、陈余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
及据国争权,卒相减灭,何向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先秦时“信”、“义”等思想在秦汉之际名士的观念中已严重削弱,社会上其他人自然更是如此。
精神价值的丧失,使社会成员对物质利益和权势的追求代替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词代表了出身下层的人对富贵的向往。
哪怕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只要能富且贵,就能得到人们的承认,相反则会受到人们耻笑。
贾谊《新书·时变》在叙述“向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时,指出:“今世贵空爵而践良,俗靡而尊奸;富民不为奸而贫为里侮也,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为贤吏,家处者犯法为利为材士。
”可见,受秦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秦汉之际个体与群体、国家之间统一和谐的局面几乎荡然无存,人们已丧失了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尺度。
在这种非常混乱的状况下,个人的良心无从形成,个人的非道德行为自然也不可能会受到惩罚。
当然,不管社会道德如何失序,旧有纲纪、传统观念的信奉者总是存在的。
刘邦的无赖行为也曾给他带来过政治、军事上的不利。
《史记·魏豹列传》记载,平定三秦后,魏王豹举国归附于汉,因“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于是又举国而反,致使刘邦不得不分兵对付。
然而魏豹之类的人物在刘邦集团中毕竟只是个别现象。
其实刘邦的所作所为,不仅为自己的集团成员所支持,而且很多不道德行为更是来自集团成员的推动。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指出:“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亦记载陈平曾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成员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贵族出身的项羽讲求繁文缛节,有很深的门户等级观念,看不起出身低贱者,“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史记·陈丞相世家》)。
相反刘邦集团则吸取了大量追求功名利禄之人。
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有盗嫂受金之名的陈平,项羽很难接受,却能迅速得到刘邦的信任和重用。
对于所谓的伦理道德,刘邦集团的成员并不看重。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引荐陈平的魏无知不仅对陈平的“劣迹”供认不讳,而且讲出了一篇大道理:“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陈平对自己的受金行为也十分坦然,对刘邦说:“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事实上,在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后,刘邦本欲西归。
正是由于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