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分析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
汉朝刘邦与项羽的政治思想比较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创始人就是汉高祖,也就是刘邦。
汉朝的开创之初,曾有一段很长很迷惑人的历史,那就是“楚汉争霸”,而汉高祖刘邦、项羽都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们两个人的政治思想风格有何不同呢?本文就带您一探究竟。
1. 刘邦:以仁爱之道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曾自认功劳是国家的,而非个人的。
他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汉朝的建立者,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上。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仁爱之道治国。
他认为,只有以真心待人、用心为民,才能够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刘邦的治国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数用之则不匮乏。
他从不吝啬地奖励有功之人,同时也不放过欺压百姓的不肖之徒。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百姓得到了安居乐业的保障。
2. 项羽:以武力征服天下项羽与刘邦的政治思想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他的政治思想风格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他认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作战,都必须凭借武力才能取得胜利。
项羽的统治风格是以专制为主,他将自己当做是天地间唯一的主宰,绝不容忍任何人在自己头上插红花。
这样的统治方式,让百姓们非常恐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3. 刘邦:以明君之德治国刘邦是一个非常明君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的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他的治理方式是以王道为根本,制定了许多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律和政策。
他的行事风格是以仁爱之道为基础,凭借着自己的善良与真心,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刘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远大的愿景,他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让国家逐渐成为天下第一的大国。
他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始终将民众的福祉当做是自己的最高目标,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4. 项羽: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项羽作为一个刚烈的将军,自然是以暴力手段统治天下的。
他不择手段的手段让许多人深恶痛绝,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恐惧。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角色格外突出。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
而项羽则是一个勇猛无双的将领,其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本文将论述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和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
一、刘邦的角色刘邦是汉族的创世之君,他的军事统帅素质非常突出。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领导汉军打败了項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刘邦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许多明智的政策,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胜利,使他成为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
刘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君主。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善于领导人民、处理政治事务的政治家。
刘邦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成功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二、项羽的角色与刘邦相反,项羽是一位著名的将领,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一位善于振奋士气、领导部队的领袖人物。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带着他的军队,与刘邦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在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仍然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人物。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体现,而且在人民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被后人铭记,既是因为他的勇猛无双,更是因为他胸怀抱负,充满激情。
三、刘邦和项羽在历史上的价值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以及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都会持续地向后延续。
对于刘邦来说,他在统一中国后的治国理政,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被遗留下去,成为无数人学习的对象。
而项羽在其勇猛无双的表现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他的形象将永远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每一位为国家荣誉而奋斗的人,都能够从项羽身上汲取力量。
浅谈刘邦项羽
浅谈项羽和刘邦
一代王者刘邦,威加四海;一世英雄项羽,气盖寰宇
春秋战国,直到秦末大乱,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
而在拳头比嘴硬,刀剑比拳头硬的乱世,无勇何以立。
刘邦和项羽都是“勇敢”之人,但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从个人魅力角度来看,项羽远超刘邦,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的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就能力而言,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
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成功的小人。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又是公正的,他在给前人以教训的同时,总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面对着古今多少事,我们应该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反复锤炼自己的性格,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更好地驶向人生海洋的理想彼岸。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从这个角度考虑,无疑,刘邦是成王,项羽是败寇。
项羽垓下悲歌,乌江自吻。
刘邦登基坐殿,建刘汉王朝。
这种结局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项刘二人的性格、心态对他们的失败与成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成败。
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而刘邦只是个地痞无赖,无论从家庭背景、集团力量、还是个人魅力的角度看项羽都显胜刘邦,但为何两人的命运是如此的让人大跌眼镜?论优点,刘邦敢作敢为,能化危机为转机,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但这些,项羽都有。
而且比起刘邦,项羽有很好的自我修养, 项羽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
韩信曾说项羽, “为人恭敬慈爱, 言语呕呕”∋陈平说项羽“项王为人, 恭敬爱人”。
项羽为人处事很有礼貌, 很多书生儒者都投奔他, 这正与刘邦素慢无礼成鲜明对比。
且刘邦终日游手好闲,好攻击他人,“好色美姬” , “好酒及色”。
似乎一无是处。
但,刘邦有的优点——能成大业的有点,可以说项羽一向都不具备。
步入最最重要的眼光问题,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刘邦虽好美色,但关键时刻能将美色抛到一边,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争夺天下的决心大、目的明确。
自我控制力表现在复杂的情况下, 沉着镇定冷静分析。
这种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使刘邦很少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刘邦经常大怒, 但一经暗示, 他便能立即控制自己, 改变策略。
如: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而项羽少时虽曾学书学剑, 但都没有学好, 项梁批评他, 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 不足学, 学万人敌, ”小小年纪, 语出惊人。
项羽也见过秦始皇, 他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这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志向。
不过,项羽常常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干出许多失策之事。
如:屠城(战胜后杀害无辜老百姓,致使“城无遗类”),准备烹杀刘父(由于找不到刘邦,竟干出地痞流氓才干的要挟之事)等等。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鸿沟议和后,刘邦毁约,带领20万人追击项 羽10万,不料项羽反戈一击,大败刘邦,并将其 围于淮阳。毫无疑问,项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刘邦 之上,在项羽与刘邦的多次直接对话中,项羽以 全胜的战绩完胜刘邦。纵观项羽一生,仅仅吃过 一次败仗,也是他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刘 邦、韩信和黥布总共60万左右的兵力,全部交由 韩信统领,将项羽10万人合围于垓下。在与其齐 名的军事天才韩信的面前,项羽没能再次上演以 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兵败自杀。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秦帝国历两世就分崩离析,秦末各 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后 来项羽进入关中,分封天下诸侯,自 称西楚霸王,刘邦封为汉王。而后就 开始了著名的、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然而最后的结局是项羽乌江自刎,刘 邦称帝,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
这个结局,表面上看来令很多人意 外,但是却有着其必然性,我们可以 对刘邦项羽做一分析对比。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时庞大豪华的车队 后,说过类似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的志向。
人生宣言
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
嗟乎!大丈夫当 如是也!
——刘邦
我们说“言为心声”,这两 句话透露了哪些心理信息?可 见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各自 的性格特征对他们最终的成败 有何影响?请完成下面表格, 对二人说话的方式、语气、字 句进行揣摩斟酌。
3、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之众,击败王离兵团和 章邯兵团总共四五十万人,杀王离,降章邯,坑秦 降兵20万。
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被 刘邦56万诸侯联军占领的彭城,刘邦兵败,仅带着 司机夏侯婴单车逃走,父母妻兄被俘。在路上遇到 儿女,因为带上他们后车走得慢,于是刘邦多次把 他们踹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多次停车把他们抱上车, 他们也要被俘。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比较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
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
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
”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
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权谋之士,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下面将从他们的背景、策略与战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介绍项羽,字羽,也称项籍,是楚国的贵族后裔。
他年轻时聪明机智,机智过人,善于战斗,并得到了楚王的重用。
而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曾因言辞激烈而被迫离开家乡。
两人背景迥异,却在战争中彼此交锋。
二、策略对决项羽与刘邦在战略思维和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项羽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方式,力图迅速击败敌人。
他采取了雄兵连环计,先后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
而刘邦则采用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策略。
他审时度势,善于任人唯贤,并与其他诸侯王结盟,从而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邦借助各方势力共同对抗项羽。
三、战役回顾楚汉战争中,项羽与刘邦之间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楚汉相争的战役。
这一战役发生在巨鹿之地,刘邦灵活运用兵力,耐心等待时机,最终在项羽因为急躁而犯下错误时得以取胜。
刘邦的精心策划与指挥使他战胜了项羽,从而成功地建立了汉朝。
四、胜负得失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皇帝。
而项羽最终失败,终年33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五、总结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权谋之争。
两人背景不同,策略差异明显,而战役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刘邦的智谋与谦逊使其最终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而项羽的骄傲与急躁让他付出了失败的代价。
这场争斗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也成为了后世权谋之士学习的经典案例之一。
这篇文章回顾了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的重要方面,包括他们的背景、策略对决、战役回顾以及最终的胜负结果。
文章使用了中文,遵循合适的格式来书写,并力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全文流畅,旨在准确满足标题描述的内容请求。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这场历史激战的过程与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旳志向。
要比较他们旳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旳时候所采用旳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用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能够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用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所以,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旳政治军事势 力旳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旳根本原因。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觉得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旳事情了。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旳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绩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何刘邦反项王后为何一时间有那么多诸侯 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角都 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之仁” 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其所, 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财务官 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高昂。
刘邦人物分析
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 (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 • (二)、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 • (三)、招降纳叛 )、招降纳叛 • (四)、不计前嫌 )、不计前嫌 • (五)、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 • (六)、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 • (七)、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 • (八)、暗中控制 )、暗中控制
•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
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 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 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 战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 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 周围。
•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刘 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 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 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 ;会管账的萧 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 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 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烧阿房宫,斩子婴,弑杀
義帝,也就算了,可是他还赖在英布头上,让英 布做他的替死鬼,大家说说他有没有资格得天下? 在他带兵逃到乌江的时候,不认识路,问老百姓, 老百姓知道他是个暴君,说了个错路给他,最后 让他的兵都死于韩信兵下。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之一,在乌江时,乌江亭长叫他先离开,最后会 有机会得到天下,可是他也不听人家的忠告,最 后自刎乌江。
谢谢欣赏
刘邦人物分析
郁才
人物形象
刘邦: 刘邦:
圆猾狡诈,细心机警; 圆猾狡诈,细心机警;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形象分析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节选了《鸿门宴》一文。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刘邦两个中心人物的性格,为两人以后的命运谱写了前奏曲。
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帮助同学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豹,看出楚汉之争刘胜项败的必然结果,充分理解养成良好性格的重要性。
在观看秦始皇出巡场面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虽然英勇善战、威猛无敌,但他的性格有明显的缺陷。
鸿门宴中便暴露出头脑简单、寡谋轻信、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鸿门宴”以前。
秦的主力被项羽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项羽。
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但刘邦先破咸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面对军情密报,本应与谋士细商对策,全盘应对。
但项羽却勃然大怒,一人独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他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性格暴露无遗。
鸿门宴上,当刘邦向项羽道歉时,项羽毫无顾虑地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致使曹无伤被杀,自己失去了一条宝贵的军事机密来源渠道。
项羽的头脑简单,处事草率,缺乏政治远见可见一斑。
本来项羽手下第一谋士范增已为项羽定下了除掉刘邦的妙计,但项伯为刘邦的几句说情,就使得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
范增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抓住机会,锄掉刘邦,而项羽“默然不应”。
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导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项伯却拔剑与项庄对舞,庇护刘邦。
项羽又坐视不管,失掉了杀掉刘邦的绝好机会。
之后,樊哙撞倒守门军士。
闯入军帐,项羽非但没有追究樊哙未得军令贸然闯帐之罪,在樊哙的一通指责之后。
反而赐酒、赐肉,一番赞赏之意,早把范增除刘邦的谆谆忠言抛到脑后。
使刘邦借机逃离宴席,安然无恙的回到自己的军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
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
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
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
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
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
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
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
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
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
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
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
’”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
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
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又看出了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
而当刘备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常采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
还是以《鸿门宴》为例——在鸿门宴上,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
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维透视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如司马迁塑造的英雄人物项羽具有多重人格。
他喑恶叱咤,又言语呕呕。
他爱人礼士,又忌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是有恻隐之心,不杀刘备,还顾虑百姓疾苦。
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把玩。
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势和儿女情长。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他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
又如《高祖本纪》主要写了刘邦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对他的很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了刘邦形象的另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出他猜忌功臣等等。
司马迁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包括他个人对身世遭遇在内的个人体验,使他在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常常直接和间接地移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他除了在《史记》每一篇传记结尾添加“太史公曰”,直接、明确地表达他对历史人物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之外,还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如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夜闻四面楚歌,于是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同时在《高祖本纪》中,刘邦衣锦还乡,与父老子弟纵酒,慷慨伤怀,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人虽然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怀着不同的心情歌唱,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但都可以显现出太史公对两个人物所倾泻的情感。
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正是司马迁一书所特有的成就,是它为视为传记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矛盾设置,细节描写,对话、独白、人物对比和多维透视、互见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使历史人物形象化、个性化以及更具有感染力。
在太史公的笔下,两位历史人物风云际会:一代王者刘邦,威加四海;一世英雄项羽,气盖寰宇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
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
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
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
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
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
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
”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
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
(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
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
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
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
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
但刘邦毕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克服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
这点倒是似凯撒。
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
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
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
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
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
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
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
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