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二版。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

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

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

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

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的产生

•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产生的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和语言的形成。

•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教育的无阶级性;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

•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教育思想

•孔子

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

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

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的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

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4.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5.教学特点。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6.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蔡元培

1.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前者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者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为目的。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2.改革北大及其高等教育思想。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改革高校办学体制——论学与术。

3.论教育独立。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的内涵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教育行政独立,要求各省设立专管教育的司,不能附设于政府部门之下,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教育总长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教育思想独立,要执行一定的方针。第四,教育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柏拉图

1. 论国家管理教育。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2.论学前教育。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

3.论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

4.论高等教育。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

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夸美纽斯

1.泛智教育: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而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泛智教育强调2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世界之所以稳定正是由于有了秩序的缘故。夸美纽斯还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此外,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3.论教学原则:便易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4.论道德教育: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卢梭

1.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2.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4.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

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

•赫尔巴特

1.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他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认为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多方面的兴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二是“科学的”学科,即各种自然学科及数学等,提出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课程系统。在他之后,各国才形成了比较适合工业化需要的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即必须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而获得这种知识的本身就包含着能力训练的作用,因而又形成了“实质训练说”。

3.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由此就形成了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4.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他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看作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根本途径。这一点,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揭示了这一原理,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深化”了。

5.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他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意义。

•杜威

1.论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2.论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他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他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使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杜威还设想了理想中的人的具体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