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12

合集下载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案例分析

1.米塔尔并购华菱管线2005年1月,作为华菱管线的控股股东,华菱集团与米塔尔钢铁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者将其持有的华菱管线74.35%国有法人股中的37.175%转让给米塔尔。

转让后,米塔尔与华菱集团在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

此后,随着国内钢铁行业新政策出台,明确规定外商不能控股国内钢铁企业的背景下。

并购双方重新谈判,米塔尔钢铁公司同意其购入的股权减少 0.5%,以1%的股权差距屈居第二大股东。

1.1并购形式:横向并购——生产同类商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

股票并购——并购方以股票作为支付方式,取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的一种并购行为。

吸收股份式并购——并购方通过吸收目标企业的净资产或资产,将其评估作价,折算为股金,使其成为并购方股东的一种并购行为。

跨国并购——并购双方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发生的并购1.2并购过程由于米塔尔本次收购的股权比例超过30%,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米塔尔应该以要约收购方式向华菱管线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的要约。

由于华菱管线的二级市场股价低于米塔尔的法人股收购价格,如果米塔尔实施要约收购的话,理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将会选择接受要约。

这样的结果显然会打乱米塔尔和华菱管线对股权比例的约定,进而影响整个交易架构,并将大大增加米塔尔的收购资金。

因此,申请豁免要约收购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此次股权转让,米塔尔钢铁公司成为华菱管线的第二大股东,实现了战略合作,尽管与其实现控股的初衷有悖,米塔尔公司仍达到了抢先一步占据中国市场的目的。

华菱公司也通过此次交易获得了米塔尔在采购、营销、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当然,米塔尔对公司提出了15%的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对公司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随着米塔尔管理的不断渗入,公司将进一步融入米塔尔的全球系统,从而达到相应的盈利水平,并且达到米塔尔盈利要求时间在缩短。

并购后如何与原企业融合: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米塔尔将为公司提供热镀铝锌钢板、优质线棒材等6大国际先进技术,帮助公司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强核心竞争力。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交易越来越频繁。

换股并购作为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公司间的合并与收购。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进行研究与案例分析,旨在探讨该交易方式的优势、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换股并购的定义与概述换股并购是指某一公司通过发行自身股份的方式来获得其他公司的股权,从而实现两家公司的合并或收购。

相比于现金收购,换股并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以降低并购交易的现金流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金需求;二是可以实现双方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顺利整合资源。

三、换股并购的类型及动因1.直接换股并购:指双方公司通过协商,直接以公司股份进行交换;2.间接换股并购:指通过设立专门用于换股交换的子公司,间接进行换股并购。

换股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一是为了获取潜在增长机会,通过与某一公司的合并或收购来实现扩张;二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益;三是为了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换股并购的影响因素换股并购的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行业地位、法律法规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分析:1.公司规模:通常情况下,大型公司更具有进行换股并购的条件,因为大公司往往有更多的股份用于交换,并且更便于获得融资支持。

2.盈利能力:换股并购的双方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异会影响交易的成败。

通常情况下,交易双方盈利能力相似的并购,更容易成功。

3.行业地位:双方公司在同一行业中的地位也会影响换股并购的成败。

通常来说,行业地位相近的公司更容易产生合作意愿。

4.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换股并购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规范,法律环境的稳定与透明性能提升交易的顺利进行。

五、我国换股并购的案例分析1.阿里巴巴收购腾讯:阿里巴巴通过发行新股份的方式,在收购腾讯后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及优势地位。

这个案例显示了换股并购对于公司扩张的巨大作用。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来实现企业整合的行为。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公司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司并购案例,来探讨公司并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案例背景。

2018年,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公司,而B公司是一家传统的银行业巨头。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传统银行业的竞争压力,B公司决定通过并购A公司来实现业务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并购过程。

在并购过程中,B公司首先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尽职调查,以确保A公司的业务和资产符合其发展战略,并且不存在重大风险。

随后,双方进行了谈判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并购协议。

在协议达成后,B公司进行了资产评估和股权交易,完成了对A公司的收购。

影响分析。

通过并购A公司,B公司得以快速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

同时,A公司的创新技术和团队也为B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另外,通过并购,B公司还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成本节约,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挑战与应对。

然而,并购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组织文化融合、人才流失、业务整合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挑战,B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制定详细的业务整合计划等,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实现预期目标。

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并购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并购不仅可以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和客户资源,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并购也需要谨慎对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并购能够取得成功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

综上所述,公司并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战略行为,需要企业充分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并谨慎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相信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司并购将继续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一)解析并购与反并购的实践策略假如说资本市场是一个由各家上市公司群雄逐鹿的战场的话,那收购与反收购、举牌与反举牌则是这个战场上进行的最猛烈的战役。

早在几十年前,在恶意收购浪潮席卷中的美国华尔街精英们,在无数并购战役后便总结与发明了多项并购策略进行博弈。

而如今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在收购与反收购中又是采取什么方式争取公司的操纵权,又运用了什么策略?案例一 ST景谷(云投集团VS中泰担保)简介由于业绩不佳,ST景谷的原控股国有股股东景谷森达计划将其股权无偿划转给云投集团并由云投集团实施重组计划,二股东中泰担保认为此举会损害其大股东地位,因此先让自然人吴用(先前未持有公司股份)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并在几日之内与其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合并计算持有股份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获得操纵权。

分析本案中,为了防止云投集团通过受让划转股份取得控股股东资格,中泰担保通过与突击入股的公司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而在股权划转审批完成前取得了公司的控股权,以此取得了日后重组谈判中更大的话语权。

在大股东股权优势不明显时,一致行动协议是短时间夺取操纵权的有力武器。

案例二 ST九龙(海航集团等VS李勤夫)简介海航置业、上海大新华实业、海航集团三家企业(下列简称“海航系”)向上海九龙山股份有限公司(下列简称“九龙山”)原股东购买股份,合计占九龙山总股份的27.63%,并于2011年3月7日过户登记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随后原股东“平湖九龙山公司”向海航系三家公司发出催款通知,以股权纠纷提起诉讼,申请冻结海航系所持九龙山股份(此后由法院完成诉前保全手续),海航系随后提起反诉,向法院请求原股东“平湖九龙山”支付违约金500万元,与赔偿费2.3亿元人民币,法院对上述案件均做出判决。

2011年至2012年间海航系多次向九龙山董事会提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均遭拒绝,遂于2012年12月5日公告由股东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罢免九龙山现任董事会并选举新一届董事会。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1. AT&T并购Time Warner在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宣布以854亿美元收购媒体巨头Time Warner,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并购案之一、该交易旨在将传统电信和媒体相结合,创造一个全面整合的娱乐、通信和广告平台。

然而,该交易引起了反垄断风险和监管机构的担忧。

最终,交易在2024年获得批准并完成。

2. 微软收购LinkExchange在1998年,微软以2.65亿美元收购了互联网广告公司LinkExchange。

这是微软早期追求在线广告市场的战略举措之一、然而,这个并购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微软很快放弃了LinkExchange的业务,将重点转向其他领域。

3. Facebook收购Instagram在2024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

这笔交易被认为是Facebook为了扩大其社交媒体帝国而进行的策略性收购。

Instagram在交易后继续保持其独立运营,并成为Facebook的一个重要增长引擎。

4.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在2024年,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移动设备业务。

这笔交易是为了获取摩托罗拉的专利组合,以加强谷歌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这个并购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谷歌最终在2024年将Motorola Mobility出售给联想集团。

5.万达收购AMC影院在2024年,中国房地产巨头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电影院经营商AMC影院。

这个并购标志着中国公司进军建设娱乐产业,并使万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经营商之一6.阿里巴巴收购天猫在2024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30亿美元收购了电子商务网站天猫。

这个并购巩固了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并推动了阿里巴巴集团的进一步扩张。

7.惠普收购康柏在2002年,惠普以187亿美元收购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康柏。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重组其他公司或资产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化经营结构、实现战略布局的一种经营行为。

并购重组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并且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

并购重组的实务操作涉及法律、财务、风险、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需要经过综合考虑和谨慎操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上市公司A计划通过收购其他公司B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技术实力,并且通过B公司的产品线与自身产品线的协同作用,实现业务上的优势互补。

A公司在与B公司进行谈判阶段,首先应进行尽职调查,对B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项目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并评估收购对自身的影响及风险。

在确定收购方案后,A公司需要与B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义务和交易条款,包括价格、付款方式、资产转让、员工待遇等。

并购双方还应共同制定收购后的整合方案,包括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安置、流程优化等,以确保收购后的顺利推进。

在并购完成后,A公司需要设立专门的整合团队,负责实施整合计划,并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整合团队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处理重复岗位和人员调整,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机制,以提振员工士气和凝聚力。

此外,A公司还需要关注并购后可能产生的风险,如商誉减值、业务整合不顺利、员工流失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总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经营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风险。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整合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并购重组的目标,并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
366.62 亿元,净利润11.62 亿元。 ➢ 目标企业 - 目标企业坪石发电厂是由乐昌市进达电力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和香港海粤电力投资有
限公司(持股比例75%)合资开办的企业; - 截至2009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28.7亿元,股东权益-4.9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净
利润-9.86亿元。
➢ 浙江欧亚计划于2011年9月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发行上市,发行7.5-10亿股,发行价格约为2港元/股,预 计募集资金15-20亿港元。除去募投项目外,企业未来资金面较为宽裕。
5
案例2—借壳上市+债务重组
山东商业集团收购 山东万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并购贷款项目
3.4亿元 2010年5月
山东商业集团通过认购股权、资产置换和承接债务的方式对万杰高科进行并购重组, 成功实现了集团旗下房地产企业鲁商置业的借壳上市,对于其他借壳上市类资金需求 中的并购贷款业务机遇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有侧重,合并后,两家公司统一采购、销售可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和其他管理成本;预计2011年毛利率可达20 %以上。 ➢ 上市筹码增加:预计至2011年底,浙江欧亚将占据全国消费品BOPET包装领域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其在 香港联交所上市增加了筹码。
还款来源
➢ 在未来继续保持现有生产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浙江欧亚每年可产生还贷资金4.32亿元;江苏欧亚项目正式投 产后,预计生产期第1年至第5年将共可产生还贷资金10亿元。
并购交易前
香港海粤
乐昌进达
75%
25%
并购交易后
华电国际
100%
坪石发电厂
坪石发电厂
17
17
案例3—上市公司并购扩张
并购贷款结构设计—提款条件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以下是对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分析,包含详细的章节内容。

1: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上市公司并购贷款这一特定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将探讨该案例的背景、目标、过程和结果,以及各方的角色和利益。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2:引言介绍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并简要描述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的案例。

3:案例背景详细介绍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背景信息,包括参与方的基本情况、市场环境、业务模式等。

4:并购贷款目标阐明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目标和动机。

分析并解释为什么选择并购贷款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

5:并购贷款筹资方案详细描述并购贷款的筹资方案,包括不同类型的贷款产品、利率、还款期限等。

6:并购贷款审批流程解释并购贷款的审批流程,包括申请文件准备、审查及评估、核准和签署等步骤。

分析在该案例中具体遇到的审批问题和解决方案。

7:并购贷款风险管理上市公司并购贷款过程中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分析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对案例的影响。

8:并购贷款效果评估评估并购贷款的效果,包括对上市公司和参与方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以及业务增长的影响。

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指标来支持评估结果。

9:参与方分析分析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中的各方角色和利益,包括上市公司、贷款机构、投资者等。

解释不同参与方的动机、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利益。

10:案例结论总结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提供对类似案例的启示和建议。

11:附件列出本文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文件、数据、图表等。

12:法律名词及注释提供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的解释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参考。

根据要求,在文档结尾添加以下内容:1、本文档涉及附件。

请参考文档附件部分。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 并购: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实现企业扩张或融入新的业务领域的行为。

- 贷款:指借款人向贷款机构申请并获得的资金,需要按照一定的利率和借款期限进行偿还。

双汇并购案例分析

双汇并购案例分析

双汇并购案例分析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NYSE:SFD)联合发布公告称,双汇国际将以总价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并购双方的介绍双汇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的控股股东,也是双汇发展第一大股东双汇集团的控股股东。

2012年,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出栏生猪31万头、生猪屠宰量1142万头、肉类总产量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38亿元人民币史密斯菲尔德食品成立于1936年,在全球12个国家开展业务,公司营收来源主要分三块:猪肉、生猪和国际业务。

该公司此前公布的2012财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达到3.613亿美元,在2012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18位。

并购背景及原因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是中国肉类品牌的开创者。

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具有优质的资产、健全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对于双汇来说,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加速双汇在全球的扩张步伐。

”双汇国际会坚持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专注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肉类产业,通过遍布全球的资源布局,打造世界级的肉类企业航母。

并购过程简介今年5月29日,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宣布达成最终并购协议,双汇拟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为此,双汇将支付47亿美元,加上承担史密斯菲尔德的债务,这笔交易涉及总金额约为71亿美元。

然而,这一巨资并购案进展并不顺利。

6月中旬,该并购案遭到史密斯菲尔德大股东阻挠,称史密斯菲德尔的价值在交易中被低估,如果将这家肉企拆分后出售,股东会得到更多利益;之后又传出美国密苏里州长否决两项包含允许把密苏里农田出售给外国人条款的议案,造成双汇并购案的法律障碍;7月23日,17个美国民间团体联名写信给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求其否决双汇并购案;7月底,史密斯菲尔德又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这一并购交易将展开第二阶段审查,审查期被延长至45天。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收购方”)是一家专注于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YY公司(以下简称“被收购方”)是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收购方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

经过双方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收购方以一定的价格收购YY公司。

二、案件分析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收购方XX公司XX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从事某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被收购方YY公司YY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同行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2. 并购目的收购方XX公司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实现以下目的:(1)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2)获取YY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3)降低行业竞争压力,提高盈利能力。

3. 并购方式本次并购采用现金收购方式,收购方XX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全部股份,总收购金额为1000万元。

4. 法律问题分析(1)股权转让审批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需要经过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均召开了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股权转让事项,并获得了股东的同意。

(2)反垄断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并购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应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未达到申报标准,因此无需进行反垄断审查。

(3)职工安置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合并、分立、转让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的,应当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对职工进行安置。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 公司已就职工安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被收购方YY公司职工提供了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美股 上市公司 并购 案例

美股 上市公司 并购 案例

美股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以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获取技术或资源等目的。

在美国股市,有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下面将介绍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分别是AT&T收购Time Warner、Walt Disney收购21世纪福克斯和Facebook收购WhatsApp。

2. AT&T收购Time Warner2.1 案例背景AT&T是美国最大的电信服务提供商之一,而Time Warner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媒体和娱乐公司,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内容。

AT&T希望通过收购Time Warner来扩大自己在媒体和娱乐领域的业务,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内容给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和市场竞争力。

2.2 案例过程2016年10月,AT&T宣布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ime Warner,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媒体交易之一。

交易得到了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一致通过,但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审查和反垄断法的挑战。

201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试图阻止这笔交易。

他们认为,AT&T收购Time Warner将导致市场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诉讼辩论,最终于2018年6月,法官裁定允许这笔交易完成。

2.3 案例结果AT&T收购Time Warner案例最终在2018年6月完成,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Time Warner,并将其改名为WarnerMedia。

这使得AT&T成为了一家拥有丰富媒体和娱乐资产的综合性公司,包括HBO、CNN、TBS、华纳兄弟等知名品牌。

这笔交易对AT&T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使其能够在电信业务之外拥有更多的内容和娱乐资源,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增加用户粘性和竞争力。

然而,这笔交易也引发了对垄断和市场竞争的担忧,监管部门对此保持着高度关注。

资产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资产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企业,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一家从事建筑工程的企业。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战略调整,甲公司决定将旗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出售给乙公司。

双方经过协商,于2021年5月1日签订了《资产并购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协议约定,甲公司将其持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100%的股权以及相关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等资产出售给乙公司,交易价格为人民币5亿元。

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了相应的义务。

二、法律问题分析1. 资产并购的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以及转让、受让股权等事项,应当依法进行。

本案中,甲公司将其持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出售给乙公司,属于股权转让行为,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2. 资产并购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资产并购协议》符合法律规定,且双方均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故该协议合法有效。

3. 资产评估与定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对资产进行评估。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签订协议前,委托了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了评估,并确定了交易价格。

因此,资产评估与定价符合法律规定。

4. 股权转让的登记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转让股权,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签订协议后,按照法律规定办理了股权转让的变更登记手续。

5. 资产过户与交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权利人取得不动产物权的,应当依法办理登记。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签订协议后,按照法律规定办理了相关资产的过户手续,并完成了资产交付。

三、案例分析1. 资产并购的法律风险(1)合同风险:在签订《资产并购协议》过程中,甲、乙双方应关注合同条款的完善,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或存在漏洞而引发法律纠纷。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两个或更多公司合并或收购的过程。

这种策略常用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来实现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以下是一个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案例:迪士尼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公司背景:迪士尼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娱乐公司,提供电影、电视节目、主题公园和其他形式的娱乐产品。

霍尼韦尔公司是一家工业和航空技术公司,专注于制造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和航空产品。

动机:迪士尼公司希望扩大其业务范围并增加盈利能力。

通过收购霍尼韦尔公司,迪士尼公司可以获得工业和航空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并进一步巩固其在娱乐行业的领先地位。

并购过程:1.洽谈阶段:双方公司开始洽谈,并就价格、支付方式和其他关键条款进行谈判。

2.尽职调查:迪士尼公司对霍尼韦尔公司进行了尽职调查,评估其财务状况、商业模式、市场份额和员工情况等。

同时,迪士尼公司还与其法律和财务顾问合作,确保交易符合法律和财务要求。

3.合同签署:双方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并签署正式合同。

4.监管审批:交易须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例如竞争监管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等。

迪士尼公司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该交易不会垄断市场或损害消费者利益。

5.整合阶段:并购完成后,迪士尼公司开始整合霍尼韦尔公司的业务和资源。

这可能包括重组组织架构、合并市场部门、整合生产流程和技术等,以实现协同效应和经济规模。

影响:1.拓展业务范围:迪士尼公司通过并购霍尼韦尔公司,成功进军工业和航空技术领域,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2.增加盈利能力:霍尼韦尔公司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为迪士尼公司带来了新的盈利来源,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

3.合并创新能力:通过合并双方的创新能力,迪士尼公司可以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新的娱乐产品和服务。

4.资本市场效应:并购霍尼韦尔公司的消息可能对投资者产生积极影响,提高迪士尼公司的股价和市值。

结论:迪士尼公司成功并购霍尼韦尔公司,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并加强了在娱乐行业的竞争优势。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分析——以宝钢、武钢合并为例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分析——以宝钢、武钢合并为例

《商业会计》2020年第14期51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COMMERCIAL ACCOUNTING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分析——以宝钢、武钢合并为例【摘要】 钢铁行业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扩张成本、减少行业内部竞争、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很多企业进行了并购重组。

文章基于宝钢、武钢合并的案例,分析了二者合并方式的选择及合并的动因,以期为探索并购行为与选择并购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并购重组;宝钢;武钢;吸收合并【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14-0051-03王正军(教授) 王结晶(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在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变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数次并购重组,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企业优化转型,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同时,为新常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两大钢铁企业的成功合并,取得了协同效应,为同产业链下企业的并购提供了范本,为钢铁行业去产能树立了标杆。

本文通过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的案例剖析,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以期为其他并购行为提供参考。

一、宝钢、武钢合并案例介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2月12日IPO 成功,截至2017年3月底,宝钢的注册资本为221亿元,流通股股数2 210 265.69万股,在世界钢铁行业排名比较靠前,发展潜力大。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于1955年,是仅次于宝钢的第二大钢铁上市公司,以先进的钢铁生产流程著称。

2016年6月26日,宝钢、武钢停牌,宣布开始合并,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此次宝钢选择吸收合并武钢的目的在于保障双方股东享受平等待遇。

换股价格的确定以合并公告日前9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的90%(宝钢、武钢每股分别为4.60元、2.58元)为准,以此确定换股比例为0.56︰1。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并购的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并购的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乙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金融投资的企业。

甲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决定与乙公司进行合并。

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于2020年1月签订了《合并协议》。

协议约定,甲公司将其全部资产、负债和业务转让给乙公司,乙公司支付甲公司一定数额的现金对价。

合并完成后,甲公司成为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在合并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存在以下问题:1. 乙公司在2018年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无效合同,导致乙公司损失了1000万元。

2. 乙公司在2019年收购了一家名为丁公司的企业,但在收购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导致丁公司股东权益受到侵害。

3. 乙公司在2018年至2019年间,存在虚报成本、少计收入等违法行为。

甲公司在发现这些问题后,要求乙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乙公司认为这些问题发生在合并之前,甲公司不应追究其责任。

双方因此产生了纠纷。

二、法律问题1. 合并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存在违法行为,甲公司是否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法律责任?2. 乙公司认为这些问题发生在合并之前,甲公司不应追究其责任,这一观点是否成立?三、案例分析1. 关于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发行股份等事项,应当依法进行,不得损害股东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甲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发现乙公司存在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损害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

因此,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违反了《合并协议》的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关于乙公司认为这些问题发生在合并之前,甲公司不应追究其责任的观点这一观点不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并购案例的选择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

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

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

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

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一、并购对象的特征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

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

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

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

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研究表明:"制造业目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但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因此制造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低、技术层次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产业转移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战略并购无疑是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

2、地域特征----与区域经济战略相关。

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较广,30个案例分布在18个省市,最多的是江苏和广东,但也分别只有4个和3个案例,两者合计仅占23%,不足四分之一,因此地域分布是较为分散的。

其中西部地区和华东相对较多,分别有11家、9家,两者合计占了案例总数的三分之二。

尽管战略并购的地域特征并不显著,但是可以发现并购活跃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活跃(华东五省一市)以及受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的地区(西部大开发)。

因此,近期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

而东北地区将是下一阶段的黑马。

3、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战略并购对象的大股东股权属性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深达声、ST黑豹、恒河制药之外,其余清一色的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其中由国资局、财政局持有的纯国有股就有10家,占了三分之一。

这与目前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大环境、大趋势相吻合。

4、所处市场。

在30家公司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有16家、深圳挂牌的14家,因此在战略并购中可以将沪深两市视为统一的市场。

没有明显的差别。

5、上市公司特征。

上市公司业绩分布较广,巨亏股、亏损股、微利股、绩平股、有配股资格、绩优股等各个层次的公司都有。

拥有再融资资格、绩平微利股以及亏损股各有10家,各占三分之一,比例非常平均。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较好,除4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外,其余均低于66%。

上市公司规模分布:以中、小盘股居多,其中仅有3家公司的总股本大于4亿股(通常市场认为的大盘股),其余90%的公司总股本均在4亿股以下。

这主要与收购成本相关,目标企业的规模大,相应的收购成本也较高。

6、战略并购的类别。

战略并购对象与收购人同处相同行业或属上下游关系的共有15家,占一半的比例。

按照通常战略并购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中,混合并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有15家,占50%;横向并购有10家,占三分之一;而纵向并购最少,仅有5家,占六分之一。

一般而言,混合并购体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横向并购则更多的体现出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战略,纵向并购应该属于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的手段。

从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案例的类别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目前中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整体取向。

尽管不少的企业深受多元化之苦,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以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的仍旧居于主流地位。

企业经营战略决定了战略并购对象选择的关键依据之一。

战略并购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手段。

因此,战略与并购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并购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并购手段的有机结合等都是值得每一个立志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研究的课题。

7、非流通股比例。

战略并购案例中,非流通股比例在30%至75%之间。

其中有20家的非流通股比例在50%至75%之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收购人的特征1、地域特征。

战略并购案例中属于本地收购(收购人与收购对象同处一省)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强。

在异地收购中来自于广东的买家最多,共有4家,占异地并购案例的三分之一;另外来自于海外(东南亚)和浙江的有3家,上海有2家。

可以看出收购人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集中于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

2、收购人属性。

战略并购的收购人主要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外资等三类,30个案例中有3家外资、10家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16家民营企业和1家信托投资公司。

因此,寻找收购人可多关注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他们通常较一般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更熟悉,更认同资本运作对企业的高速成长所起的作用,同时他们比其他的上市公司有更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更迅速的决策机制。

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他们有一般企业所难以匹敌的融资渠道和资金实力。

民营上市公司(指直接上市)的经营战略、发展扩张的路径、以及并购手段的使用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三、交易特征由于有7家公司是通过间接收购的方式出让控股权的,交易的方式与控股股东相关而与上市公司不是直接相关,因此此处不作为研究对象。

1、交易规模。

涉及法人股转让的交易规模较小,3家公司均在1亿元以内。

战略并购中涉及国有(法人)股,采用直接收购方式的交易规模大多在1到3亿元(其中,20家公司中有16家均在2.6亿元以内)。

另外5000万元左右的2家,交易规模在3.5到4亿元的有2家。

20家公司的平均交易规模正好为2亿元。

2、交易溢价。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无溢价定义为:考虑到基准值选择上的差异,按净资产值或高于净资产10%以内的价格交易都属于无溢价的情况。

在20家涉及国有(法人)股战略并购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溢价,幅度在10%到90%之间,有溢价的交易,平均溢价幅度为35%。

3、收购方式。

(1)回避要约收购。

由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收购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时会涉及要约收购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公司采取了回避持股超过30%的方式。

30个案例中,收购后比例过30%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其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

另外有2家公司(荣华实业和新疆众和)没有得到要约收购豁免,后来不得不采取减持至30%以下的方式回避要约收购。

(2)间接收购。

虽然间接收购方式并不能绕过要约收购的障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种收购方式的案例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公司在收购报告书中的表述,当收购人绝对控股(即持股50%以上)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时,一般认为收购人即已控制了大股东所持有的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如果比例超过30%,则涉及要约收购问题。

在目前的战略并购中已经出现了7例间接收购的案例,除ST天鹅外其余6家公司都超过了30%持股比例。

这6家公司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2家是ST公司,另外2家存在经营亏损的情况。

间接收购方式的流行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信息披露略少于直接收购,例如通常只披露交易总价而不披露被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其次,大幅减少收购现金支出,通常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负债累累,净资产值极低,收购标的价格比直接收购上市公司低得多;最后,由于大股东的控制方通常为地方政府,如果收购方单单将优质的上市公司买去,通常谈判会很艰难,但间接收购类似于以承债方式整体兼并破产企业,一般更易为地方政府所接受。

4、交易审批。

战略并购交易的审批流程如下(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董事会通过→收购对象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交易双方股东大会通过→财政部、主管部委(教育部、经贸委)批准→证监会无异议、豁免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过户。

在2003年3月底之前发生的16个案例中有10家已经获得财政部的批准(根据截至2003年8月22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9家是在2003年批准的。

通过率高达62.5%,假如不考虑有两起外资并购的案例涉及较为复杂的程序的话,通过率超过70%,这表明2003年财政部、证监会加快了审批进程,使上市公司收购交易大大提速。

但是其中只有两例是4月之后批准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国资委行使审批职能尚未到位,导致5月份以来审批进程又再次受阻。

相信这只是交接环节上过渡时期的问题,随着各部委职能的到位,审批进程会恢复正常。

从未获得批准的这6个案例特征看,仍有共性值得关注。

主要是转让股权比例,其中有5个案例的出让股权都超过了总股本的30%(不论是否有非关联公司分别受让)。

而在10个获得批准的案例中仅有3家属于此种情况,其中2家采取了要约收购的办法,另有1家采取了两收购方分别受让,而且2家公司受让股权比例相差较远。

买壳收购案例分析在19家买壳收购的公司中,14家是比较典型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资产重组的案例,5家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案例。

一、壳资源特征1、地域性特征。

基于买壳性质的重组有一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上市公司当地进行的重组占了相当的比例。

在本文分析的19个案例中就有6例是在本地公司间进行重组的,其中四川3例,济南、海口、广东各1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