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2019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 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 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51%,鼎晖 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特 克斯(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即持有双汇 发展60.72%的股份。
双汇产品
案例内容
一、并购背景分析 二、并购动因 三、并购对双汇影响 四、案例启示
二、并购动因—高盛收购动因
2.1 高盛简介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 1869年,总资产3000亿美元,在世界 24个国家设有42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共 2万多名员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强 第112位。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 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代表处。
管理环境整合包括制度与人核心是理念能否整合成功财务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财权配置模式的选择问题案例内容一并购背景分析二并购动因三并购对双汇影响四案例启示喜忧参半的并购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一喜: 中国企业并购不再盲从
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 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 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 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2019年4月26日漯河市国资委宣布,由 美国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 并代表两公司参与投标的罗特克斯公司中 标,中标价格为人民币20.1亿元。
并购风险分析
地产上市公司并购避税案例分析
股 权 ,然 后 项 目公 司 A与 原股 东 港 资公 司签 补 偿 协 议 — — 补 给 原 股 东 50 万 元 ,理 由称 是 其 持 00 有 期 间 的 增 值 ,当 然实 际上 是 由上 市 公 司 出钱 , 但表 面 是 由项 目公 司 出 ,所 以项 目公司 可把 此 部
A 疆
\
-
N公 司
视 作 出售 旧股 、购 买 新 股 ( 以高 于 8 % 0
的股 权 出资 ) ,暂 时 不 交 所 得 税 , 但 是
取 得 壳 公 司 的 成 本 要 以原 持 有 A公 司 的
A
司濯
成本 确定 ,以后如果 转让 壳 公司股 权 ,
还 是 要 交 税 。 所 以港 资 公 司 的所 得 税 无
3 % 一 10 0 5 0万 元 。
甲公 司为 房 地 产 上 市 公 司 , 收 购 了 某 港 资
公 司 持 有 的 A公 司 10 股 权 。A公 司 为 房 地 产 0%
开 发 公 司 ,有 一 个 楼 盘 两 期 开 发 项 目 ,一 期 于 20 年 销 售 完 毕 ,二 期 20 年 1 月 开 工 ,预 计 05 07 2
鉴 于 此 ,相 关 专 业 人 员 给 出 了 以 下 两 种 操 作 方 式 ( 得 税所 占 比重 较 大 ,避 税设 计 先考 虑 所
所 得税 ,暂 不考 虑 其他 税 种 ) 。
20 年 7 竣 工 ,投 资 总 额 1 元 。20 年 1 月 09 月 亿 07 2
3 日,A总 资 产 6 0 万 元 , 净 资 产 5 0 万 元 , 1 00 00
公 司 以评估 价 格直 接 收 购 港 资公 司持 有 的 A公 司 10 0 %股 权 。据 甲公 司 测 算 ,该 项 目二 期 可 实 现 销 售 收 入 3 元 ,实 现税 后 净 利润 80 万 元 。 亿 10 3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二)2024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二)引言概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探讨该领域的相关问题。
正文内容:一、并购贷款的背景和概述1. 并购贷款的定义和特点2. 并购贷款的市场现状和趋势3. 并购贷款的风险和挑战二、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1. 案例一:上市公司A公司收购B公司的贷款分析a. 收购目标的背景和业务特点b. 并购贷款的来源和结构c. 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策略d. 并购成功后的效果和成果评估2. 案例二:上市公司C公司并购D公司的贷款分析a. 并购的动因和前提条件b. 融资方案和贷款方式c. 并购过程中的法律和合规问题d. 并购后的整合和发展策略3. 案例三:上市公司E公司参与多方合作的贷款分析a. 合作主体的选择和背景分析b. 贷款方案和资金筹集方式c. 多方合作中的风险管理和协调d. 合作成果评估和后续发展方向4. 案例四:上市公司F公司通过收购融资的贷款分析a. 收购融资的目的和要求b. 收购融资的方式和流程c. 收购融资后的整合和优化d. 收购融资带来的价值和效益5. 案例五:上市公司G公司因并购贷款陷入危机的分析a. 并购贷款的风险预警和控制b. 并购失败的原因和教训c. 危机应对和风险管理措施d. 重组与再出发的发展策略总结:通过以上对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并购贷款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和应对。
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都需要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上加强,确保并购贷款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合理的贷款结构和融资方案也能够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更好的效果和成果。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一)2024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一)引言概述: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场景、过程以及相关风险因素。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包括并购贷款基本概念、案例背景、贷款准备与审批、贷款结构与条件、风险防控措施。
通过对这些要点的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并购贷款的实际操作和应对风险的方法。
正文:一、并购贷款基本概念:1. 并购贷款的定义及作用2. 并购贷款的主要类型3. 并购贷款的适用场景4. 并购贷款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比较5. 并购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二、案例背景:1. 案例公司的业务背景及需求2. 并购项目的背景和目标3. 并购贷款的规模和用途4. 并购交易的相关方及关系5. 案例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三、贷款准备与审批:1. 贷款需求的确定与规划2. 贷款材料的准备与整理3. 银行选择与谈判4. 贷款审批程序及时间安排5. 监管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四、贷款结构与条件:1. 贷款的担保和抵押物要求2. 贷款的利率和期限设定3. 贷款的还款方式和频率4. 贷款的违约条款和逾期处理5. 贷款的特殊条件和限制五、风险防控措施:1. 并购项目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2. 合同条款的谨慎设计与协商3. 贷款的监控与管理4. 风险的提前预警与处理5. 风险的分散与应对策略总结: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详细介绍了并购贷款的基本概念、案例背景、贷款准备与审批、贷款结构与条件以及风险防控措施。
并购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为上市公司实现业务扩张和战略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应当注意到并购贷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并购贷款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
Life is not easy. You don't need to be eager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oval of others, and live your own lifequietl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海尔并购通用家电并购方:海尔被并购方:通用家电,并购金额:366亿元年1月15日,海尔公告显示,海尔拟通过现金方式购买通用家电,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双方就交易金额进行了调整,最终金额定为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6月7日,海尔发表声明称二者已完成交割,通用家电正式成为海尔一员。
自从“并购成长”的逻辑形成以来,我国各个公司中刮起了一股并购的风潮,通过一次次的重组,有些企业越来越强。
时至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不管结局如何,他们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为您带来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以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涉及上市公司:中国电建(601669)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中信建投(林煊、白罡、张冠宇、杜鹃、李笑彦、于宏刚)、中信证券(高愈湘、马滨、刘日、陈琛、杨斌、凌陶)案例类型:整体上市交易背景:电建集团年成立时,正值中国电建申请IPO。
为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避免集团与上市公司的潜在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电建集团筹备组及中国电建向中国证监会及社会承诺:电建集团成立后将完善治理结构,协调业务发展,具备条件后实施整体上市。
虽然-年A股持续低迷,但为如期兑现承诺,中国电建仍启动了资产重组,重组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利益,赢得了投资者支持。
这一交易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中国电建以3.63元/股,向电建集团非公开发行40.4亿股普通股,同时承接电建集团债务25亿元,收购的标的资产是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即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同)、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 8 家公司 100%股权,此为中国电建主业的上游资产。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实务及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重组其他公司或资产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化经营结构、实现战略布局的一种经营行为。
并购重组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并且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
并购重组的实务操作涉及法律、财务、风险、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需要经过综合考虑和谨慎操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上市公司A计划通过收购其他公司B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技术实力,并且通过B公司的产品线与自身产品线的协同作用,实现业务上的优势互补。
A公司在与B公司进行谈判阶段,首先应进行尽职调查,对B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项目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并评估收购对自身的影响及风险。
在确定收购方案后,A公司需要与B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义务和交易条款,包括价格、付款方式、资产转让、员工待遇等。
并购双方还应共同制定收购后的整合方案,包括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安置、流程优化等,以确保收购后的顺利推进。
在并购完成后,A公司需要设立专门的整合团队,负责实施整合计划,并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整合团队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处理重复岗位和人员调整,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机制,以提振员工士气和凝聚力。
此外,A公司还需要关注并购后可能产生的风险,如商誉减值、业务整合不顺利、员工流失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总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经营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风险。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整合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并购重组的目标,并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案例分析
限公司(持股比例75%)合资开办的企业; - 截至2009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28.7亿元,股东权益-4.9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净
利润-9.86亿元。
➢ 浙江欧亚计划于2011年9月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发行上市,发行7.5-10亿股,发行价格约为2港元/股,预 计募集资金15-20亿港元。除去募投项目外,企业未来资金面较为宽裕。
5
案例2—借壳上市+债务重组
山东商业集团收购 山东万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并购贷款项目
3.4亿元 2010年5月
山东商业集团通过认购股权、资产置换和承接债务的方式对万杰高科进行并购重组, 成功实现了集团旗下房地产企业鲁商置业的借壳上市,对于其他借壳上市类资金需求 中的并购贷款业务机遇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有侧重,合并后,两家公司统一采购、销售可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和其他管理成本;预计2011年毛利率可达20 %以上。 ➢ 上市筹码增加:预计至2011年底,浙江欧亚将占据全国消费品BOPET包装领域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其在 香港联交所上市增加了筹码。
还款来源
➢ 在未来继续保持现有生产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浙江欧亚每年可产生还贷资金4.32亿元;江苏欧亚项目正式投 产后,预计生产期第1年至第5年将共可产生还贷资金10亿元。
并购交易前
香港海粤
乐昌进达
75%
25%
并购交易后
华电国际
100%
坪石发电厂
坪石发电厂
17
17
案例3—上市公司并购扩张
并购贷款结构设计—提款条件
并购法律博弈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A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B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A公司看中了B公司的技术和市场潜力,决定对其进行收购。
二、并购过程1. 初步接触A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B公司的情况,认为B公司是其拓展新能源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
于是,A公司派出专业团队与B公司进行初步接触,了解B公司的经营状况、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
2. 尽职调查在初步接触后,A公司决定对B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全面了解B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业务流程等方面。
尽职调查过程中,A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进行协助。
3. 谈判与签约在尽职调查完成后,A公司与B公司进入谈判阶段。
双方就收购价格、股权比例、交割时间、员工安置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
经过反复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4. 审批与交割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A公司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审批。
在获得审批后,双方完成了股权交割,A公司正式成为B公司的控股股东。
三、并购法律博弈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签订在并购过程中,股权转让协议的签订至关重要。
本案例中,A公司与B公司就股权转让协议进行了多次协商,确保了协议内容的公平合理。
以下是股权转让协议中涉及的法律博弈:(1)收购价格:A公司与B公司就收购价格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估值、市场前景等因素,确保了收购价格的合理性。
(2)股权比例:股权转让协议中明确了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比例。
在股权比例的确定过程中,A公司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其他股东的利益,确保了股权比例的公平合理。
(3)交割时间:股权转让协议中明确了股权交割的时间。
在交割时间的确定过程中,A公司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双方的合作意愿,确保了交割时间的合理。
【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
【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范本一:【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1.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起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实际分析和研究。
本案例涉及到公司A与公司B之间的换股并购交易,我们将详细描述并分析交易的背景、目标、程序、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 引言本章节将介绍交易的背景和目的,包括公司A和公司B的基本情况,以及为什么选择进行换股并购交易的原因。
3. 案例分析本章节将详细描述交易的过程和步骤,包括交易准备、尽职调查、交易条款和条件的协商等环节。
我们将分析交易中的关键问题,如估值、股权结构、定价、交换比例等。
4. 案例结果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并分析交易的结果和影响。
包括合并后公司的规模、市值、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合并后的整合和管理情况。
5. 实际分析本章节将结合实际数据和市场情况,对本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将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交易前后的财务状况、市场表现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交易的成败和价值。
6. 结论本章节将总结整篇文档的主要内容,包括交易的目标是否实现、交易对公司A和公司B的影响如何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公司A和公司B的财务报表、尽职调查报告、交易协议等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换股并购:指以交换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的行为。
2. 上市公司:指在证券市场上已经上市交易的公司。
3. 尽职调查:指对被收购方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和评估。
范本二:【案例】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及实际分析1. 摘要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一起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典型案例,并对该案例进行实际分析。
本案例涉及公司X与公司Y之间的换股并购交易,我们将逐步阐述背景、目标、过程、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 引言本章节将简要介绍交易的背景和目的,包括公司X与公司Y的基本情况,以及为何决定进行换股并购交易的原因。
3. 案例分析在本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交易的准备工作、尽职调查、交易条款和条件协商等环节。
上汽集团与韩国双龙的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后的重要事件
恋爱失败原因 5.并购失败的原因
管理足,管理 经验缺乏 2.上汽缺乏国 际化管理人才
02
1.上汽对中韩 商业文化差异 认识不够 2.上汽对双龙 本身特殊的企 业文化不了解
03
1.跨国并购复 杂的劳资关系 2.上汽对双龙 工重视程度不 足 3.上汽的承诺 超出呈现能力
谢谢
目录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
总结与启示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
1
案例简介
2
公司简介
3
并购背景
爱情简介 1.案例简介
51.33%
2004年10月28日,韩国双龙汽车公 司平泽工厂厂区同时升起了中韩两国 国旗和公司旗,标志着这家有着50年 历史的企业的主要董东变更。当天, 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 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 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 这起拖了一年的企业并购案以上汽集 团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 股权而告结。次年,上汽通过证券市 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 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上海汽车 集团
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第四 大汽车公司,附属韩国双龙集团, 主要生产中高档越野车、高级轿 车和房车。目前双龙公司的生产 能力为25万辆,其产品已出口 到欧洲、亚洲、中南美洲及非洲 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双龙汽车 公司
恋爱背景
3.并购背景(04年左右)
宏观背景
1.汽车产业的全球化 2.1997年亚洲金融危 机对韩国汽车工业的 影响 3.韩国汽车企业先后被 国内外企业并购
4.整合结果分析---主要财务数据
图1. 双龙销售收入与利润图 单位:亿美元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收购方”)是一家专注于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YY公司(以下简称“被收购方”)是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收购方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
经过双方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收购方以一定的价格收购YY公司。
二、案件分析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收购方XX公司XX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从事某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被收购方YY公司YY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同行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2. 并购目的收购方XX公司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实现以下目的:(1)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2)获取YY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3)降低行业竞争压力,提高盈利能力。
3. 并购方式本次并购采用现金收购方式,收购方XX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全部股份,总收购金额为1000万元。
4. 法律问题分析(1)股权转让审批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需要经过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均召开了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股权转让事项,并获得了股东的同意。
(2)反垄断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并购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应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未达到申报标准,因此无需进行反垄断审查。
(3)职工安置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合并、分立、转让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的,应当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对职工进行安置。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 公司已就职工安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被收购方YY公司职工提供了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美股 上市公司 并购 案例
美股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以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获取技术或资源等目的。
在美国股市,有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下面将介绍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分别是AT&T收购Time Warner、Walt Disney收购21世纪福克斯和Facebook收购WhatsApp。
2. AT&T收购Time Warner2.1 案例背景AT&T是美国最大的电信服务提供商之一,而Time Warner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媒体和娱乐公司,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内容。
AT&T希望通过收购Time Warner来扩大自己在媒体和娱乐领域的业务,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内容给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和市场竞争力。
2.2 案例过程2016年10月,AT&T宣布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ime Warner,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媒体交易之一。
交易得到了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一致通过,但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审查和反垄断法的挑战。
201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试图阻止这笔交易。
他们认为,AT&T收购Time Warner将导致市场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诉讼辩论,最终于2018年6月,法官裁定允许这笔交易完成。
2.3 案例结果AT&T收购Time Warner案例最终在2018年6月完成,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Time Warner,并将其改名为WarnerMedia。
这使得AT&T成为了一家拥有丰富媒体和娱乐资产的综合性公司,包括HBO、CNN、TBS、华纳兄弟等知名品牌。
这笔交易对AT&T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使其能够在电信业务之外拥有更多的内容和娱乐资源,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增加用户粘性和竞争力。
然而,这笔交易也引发了对垄断和市场竞争的担忧,监管部门对此保持着高度关注。
2023年tcl并购汤姆逊案例分析论文(优秀5篇)
tcl并购汤姆逊案例分析论文篇一tcl并购失败案例分析资料并购是一项富有风险的活动,实际上多数并购都以失败收场。
在西方成熟市场中,并购消息的宣布往往伴随着主并方股价的下跌,就是市场对公司卷入风险性比较高的收购事件而对公司价值进行重估。
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指出,公司收购不仅仅只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收购后能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作和在行政上的捆绑,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重失败。
1.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源分析从理论上看,并购中的风险源主要存在于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个是战略风险。
企业战略的核心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确定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没有一个适用所有公司的最好战略。
每个公司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及机会和资源,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并购战略。
错误的并购战略将从根本上导致并购的失败,并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
不正确的收购标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整性,都可能导致并购方低估并购成本,过高估计并购收益,由此造成收益-成本分析的失误,产生风险。
第二个是信息风险。
并购方在实施并购前,必须对目标企业的历史、财务状况、市场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准确预测,以此来确定并购的收益。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目标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可能向并购方提供虚假信息。
并购方若认同不能识破虚假信息,就会做出错误决策,增加并购风险。
第三个是法律风险。
针对企业的并购行为,各国都有不同的法律法规,往往增加并购成本而提高并购难度。
如果没有对并购法律进行认真研究,往往陷入繁杂的法律纠纷中,大大降低并购后所获取的商业利润,破坏企业的社会形象。
第四个是政府干预风险。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增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就会遵循“优帮劣,强管弱,富助贫”的原则,重点放在职工安置及其福利保障等社会问题上。
从而导致并购活动偏离了实现企业资产最优组合的目标,为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活动种下苦果。
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制造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
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内汽车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文以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为例,通过对此并购案例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的背景与动机分析1.1 背景分析:2010年3月,吉利汽车宣布收购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汽车公司,成为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中第一家海外豪华车品牌收购案。
这个案例被广泛关注,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制造业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1.2 动机分析: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的动机有以下几点:首先,吉利汽车希望通过并购沃尔沃快速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其次,沃尔沃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豪华车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再次,中国市场对豪华车的需求不断增长,吉利汽车希望通过收购沃尔沃来迅速进入高端市场,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
二、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的收益与成本分析2.1 收益分析: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吉利汽车通过并购沃尔沃为自身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沃尔沃作为全球领先的豪华车品牌,为吉利汽车带来了高端市场份额,帮助其增强了品牌形象。
再次,收购沃尔沃为吉利汽车拓展了国际市场,增强了公司的全球化发展能力。
2.2 成本分析: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所面临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吉利汽车需要支付高昂的收购价格,这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吉利汽车需要承担沃尔沃的债务,增加了公司的负债压力。
再次,吉利汽车需要进行技术和管理的整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重组并购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业务范围涵盖住宅、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饱和和调控政策的实施,A公司面临着业务增长放缓、市场份额下降等问题。
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A公司决定进行并购重组。
经过前期调研和筛选,A公司最终确定了对一家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科技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进行并购。
B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B公司在行业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前景广阔。
二、案例分析1. 并购动机分析A公司并购B公司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拓展业务领域:通过并购B公司,A公司可以进入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2)提升核心竞争力:B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后可以提升A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实现资源整合:A公司可以通过并购B公司,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并购方案设计(1)并购方式:A公司拟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并购B公司,以保障并购的顺利进行。
(2)并购价格:根据B公司的净资产、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因素,A公司拟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并购资金来源:A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
(4)并购流程:A公司将与B公司进行谈判,签订并购协议,完成股权转让,并办理相关工商变更手续。
3. 法律风险分析(1)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风险:A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并购协议可能存在条款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后续纠纷。
- 知识产权风险:B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可能存在权属争议,影响并购效果。
- 员工安置风险:并购过程中可能涉及员工安置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2)并购后的法律风险:- 法律合规风险:A公司并购B公司后,需要确保业务合规,避免因违规操作而承担法律责任。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两家或多家公司合并或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行为。
并购有不同的类型和目的,包括提高市场份额、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多样性、进入新市场、实现成本节约、提高竞争力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以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为案例,来分析公司并购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故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24年,当时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otorola Mobility。
这次收购可以追溯到谷歌希望进一步扩大其在移动设备市场的存在,以及保护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免受专利侵权诉讼的威胁。
此外,Motorola Mobility还有一些有吸引力的专利组合,可以增强谷歌的技术实力。
谷歌的这次收购在公司并购中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Motorola Mobility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将不再存在,其在市场上的品牌和产品将被谷歌所拥有。
这使得谷歌能够利用Motorola Mobility的品牌和产品来与苹果等竞争对手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其次,谷歌通过收购Motorola Mobility取得了对其重要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控制。
这使得谷歌能够更好地保护其自身的技术创新,并在专利侵权纠纷中更有实力。
不过,这次收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收购价值相当高,威胁到了谷歌的财务状况。
其次,整合两个公司的文化和战略也是一个挑战。
Motorola Mobility作为一家传统的硬件制造商,其运营和决策方式与谷歌有很大的差异。
这需要谷歌在整合过程中进行严密的规划和协调。
最后,还有一些担忧谷歌是否会对Motorola Mobility进行剥离或重组。
谷歌最终承诺将保持Motorola Mobility的独立性,并支持其继续开发创新产品。
分析完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公司并购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仔细的规划和执行。
其次,并购的目标和理由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案例中,谷歌的目标是增强其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和保护其知识产权。
并购重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A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A公司决定并购一家同行业内的民营企业B公司。
B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和销售。
虽然规模较小,但B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A公司看中了B公司的这些优势,希望通过并购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并购重组方案1. 并购方式:A公司决定以现金收购B公司的全部股权。
2. 收购价格:经双方协商,A公司以2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 交割时间:A公司承诺在并购协议签署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股权交割。
4. 交易条件:A公司承诺在并购完成后,B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将保留在B公司工作,并继续为公司服务。
5. 人员安置:A公司承诺在并购完成后,B公司的全体员工将获得与原公司相同的待遇。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并购重组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或者进行其他重大变更,应当依法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在本案中,A 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其并购B公司的行为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并购重组,需要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因此,A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前,需要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
2. 并购重组的程序(1)尽职调查:A公司在并购前需要对B公司进行全面、详细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
这是确保并购重组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2)签订并购协议: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A公司与B公司签订并购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3)履行审批手续:A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申报。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并购的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乙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金融投资的企业。
甲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决定与乙公司进行合并。
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于2020年1月签订了《合并协议》。
协议约定,甲公司将其全部资产、负债和业务转让给乙公司,乙公司支付甲公司一定数额的现金对价。
合并完成后,甲公司成为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在合并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存在以下问题:1. 乙公司在2018年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无效合同,导致乙公司损失了1000万元。
2. 乙公司在2019年收购了一家名为丁公司的企业,但在收购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导致丁公司股东权益受到侵害。
3. 乙公司在2018年至2019年间,存在虚报成本、少计收入等违法行为。
甲公司在发现这些问题后,要求乙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乙公司认为这些问题发生在合并之前,甲公司不应追究其责任。
双方因此产生了纠纷。
二、法律问题1. 合并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存在违法行为,甲公司是否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法律责任?2. 乙公司认为这些问题发生在合并之前,甲公司不应追究其责任,这一观点是否成立?三、案例分析1. 关于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发行股份等事项,应当依法进行,不得损害股东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甲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发现乙公司存在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损害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
因此,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违反了《合并协议》的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关于乙公司认为这些问题发生在合并之前,甲公司不应追究其责任的观点这一观点不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并购案例的选择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
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
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
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
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一、并购对象的特征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
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
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
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
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研究表明:"制造业目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但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因此制造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低、技术层次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产业转移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战略并购无疑是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
2、地域特征----与区域经济战略相关。
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较广,30个案例分布在18个省市,最多的是江苏和广东,但也分别只有4个和3个案例,两者合计仅占23%,不足四分之一,因此地域分布是较为分散的。
其中西部地区和华东相对较多,分别有11家、9家,两者合计占了案例总数的三分之二。
尽管战略并购的地域特征并不显著,但是可以发现并购活跃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活跃(华东五省一市)以及受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的地区(西部大开发)。
因此,近期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
而东北地区将是下一阶段的黑马。
3、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战略并购对象的大股东股权属性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深达声、ST黑豹、恒河制药之外,其余清一色的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其中由国资局、财政局持有的纯国有股就有10家,占了三分之一。
这与目前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大环境、大趋势相吻合。
4、所处市场。
在30家公司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有16家、深圳挂牌的14家,因此在战略并购中可以将沪深两市视为统一的市场。
没有明显的差别。
5、上市公司特征。
上市公司业绩分布较广,巨亏股、亏损股、微利股、绩平股、有配股资格、绩优股等各个层次的公司都有。
拥有再融资资格、绩平微利股以及亏损股各有10家,各占三分之一,比例非常平均。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较好,除4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外,其余均低于66%。
上市公司规模分布:以中、小盘股居多,其中仅有3家公司的总股本大于4亿股(通常市场认为的大盘股),其余90%的公司总股本均在4亿股以下。
这主要与收购成本相关,目标企业的规模大,相应的收购成本也较高。
6、战略并购的类别。
战略并购对象与收购人同处相同行业或属上下游关系的共有15家,占一半的比例。
按照通常战略并购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中,混合并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有15家,占50%;横向并购有10家,占三分之一;而纵向并购最少,仅有5家,占六分之一。
一般而言,混合并购体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横向并购则更多的体现出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战略,纵向并购应该属于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的手段。
从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案例的类别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目前中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整体取向。
尽管不少的企业深受多元化之苦,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以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的仍旧居于主流地位。
企业经营战略决定了战略并购对象选择的关键依据之一。
战略并购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手段。
因此,战略与并购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并购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并购手段的有机结合等都是值得每一个立志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研究的课题。
7、非流通股比例。
战略并购案例中,非流通股比例在30%至75%之间。
其中有20家的非流通股比例在50%至75%之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收购人的特征1、地域特征。
战略并购案例中属于本地收购(收购人与收购对象同处一省)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强。
在异地收购中来自于广东的买家最多,共有4家,占异地并购案例的三分之一;另外来自于海外(东南亚)和浙江的有3家,上海有2家。
可以看出收购人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集中于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
2、收购人属性。
战略并购的收购人主要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外资等三类,30个案例中有3家外资、10家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16家民营企业和1家信托投资公司。
因此,寻找收购人可多关注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他们通常较一般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更熟悉,更认同资本运作对企业的高速成长所起的作用,同时他们比其他的上市公司有更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更迅速的决策机制。
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他们有一般企业所难以匹敌的融资渠道和资金实力。
民营上市公司(指直接上市)的经营战略、发展扩张的路径、以及并购手段的使用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三、交易特征由于有7家公司是通过间接收购的方式出让控股权的,交易的方式与控股股东相关而与上市公司不是直接相关,因此此处不作为研究对象。
1、交易规模。
涉及法人股转让的交易规模较小,3家公司均在1亿元以内。
战略并购中涉及国有(法人)股,采用直接收购方式的交易规模大多在1到3亿元(其中,20家公司中有16家均在2.6亿元以内)。
另外5000万元左右的2家,交易规模在3.5到4亿元的有2家。
20家公司的平均交易规模正好为2亿元。
2、交易溢价。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无溢价定义为:考虑到基准值选择上的差异,按净资产值或高于净资产10%以内的价格交易都属于无溢价的情况。
在20家涉及国有(法人)股战略并购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溢价,幅度在10%到90%之间,有溢价的交易,平均溢价幅度为35%。
3、收购方式。
(1)回避要约收购。
由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收购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时会涉及要约收购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公司采取了回避持股超过30%的方式。
30个案例中,收购后比例过30%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其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
另外有2家公司(荣华实业和新疆众和)没有得到要约收购豁免,后来不得不采取减持至30%以下的方式回避要约收购。
(2)间接收购。
虽然间接收购方式并不能绕过要约收购的障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种收购方式的案例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公司在收购报告书中的表述,当收购人绝对控股(即持股50%以上)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时,一般认为收购人即已控制了大股东所持有的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如果比例超过30%,则涉及要约收购问题。
在目前的战略并购中已经出现了7例间接收购的案例,除ST天鹅外其余6家公司都超过了30%持股比例。
这6家公司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2家是ST公司,另外2家存在经营亏损的情况。
间接收购方式的流行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信息披露略少于直接收购,例如通常只披露交易总价而不披露被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其次,大幅减少收购现金支出,通常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负债累累,净资产值极低,收购标的价格比直接收购上市公司低得多;最后,由于大股东的控制方通常为地方政府,如果收购方单单将优质的上市公司买去,通常谈判会很艰难,但间接收购类似于以承债方式整体兼并破产企业,一般更易为地方政府所接受。
4、交易审批。
战略并购交易的审批流程如下(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董事会通过→收购对象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交易双方股东大会通过→财政部、主管部委(教育部、经贸委)批准→证监会无异议、豁免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过户。
在2003年3月底之前发生的16个案例中有10家已经获得财政部的批准(根据截至2003年8月22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9家是在2003年批准的。
通过率高达62.5%,假如不考虑有两起外资并购的案例涉及较为复杂的程序的话,通过率超过70%,这表明2003年财政部、证监会加快了审批进程,使上市公司收购交易大大提速。
但是其中只有两例是4月之后批准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国资委行使审批职能尚未到位,导致5月份以来审批进程又再次受阻。
相信这只是交接环节上过渡时期的问题,随着各部委职能的到位,审批进程会恢复正常。
从未获得批准的这6个案例特征看,仍有共性值得关注。
主要是转让股权比例,其中有5个案例的出让股权都超过了总股本的30%(不论是否有非关联公司分别受让)。
而在10个获得批准的案例中仅有3家属于此种情况,其中2家采取了要约收购的办法,另有1家采取了两收购方分别受让,而且2家公司受让股权比例相差较远。
买壳收购案例分析在19家买壳收购的公司中,14家是比较典型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资产重组的案例,5家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案例。
一、壳资源特征1、地域性特征。
基于买壳性质的重组有一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上市公司当地进行的重组占了相当的比例。
在本文分析的19个案例中就有6例是在本地公司间进行重组的,其中四川3例,济南、海口、广东各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