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麻风反应和处理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麻风病的早期症状麻风病的早期症状的第一种类型麻风反应是属于免疫反应或者迟发型变态反应。
通常这种类型的麻风主要发生于界线麻风和结核样型麻风。
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
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
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
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
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
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
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的第二种类型麻风反应是抗体和抗原复合物变态反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管炎性的反应。
通常这种类型的麻风多发生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以及瘤型麻风。
反应发生较快。
组织损伤亦较严重。
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
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
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
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
以颗粒菌为主。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
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
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麻风病的预防护理迄今尚无完全成熟的麻风菌苗。
麻风感染后发病率低,潜伏期长,使菌苗效果的考核十分困难。
现场曾试用死麻风菌苗加卡介苗(BCG)预防麻风,初步显示可降低发病率。
但各地区报道结果差异较大,难于评价其真正的预防价值。
预计对麻风杆菌苗的研究,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加强流行区人群的宣传教育,包括对麻风传播知识、早期临床表现,以及麻风是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化疗治愈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对防止麻风流行极为重要。
在家庭有密切接触史的可疑麻风患者,尤其是16岁以下的儿童,应采取预防性服用氨苯砜。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3—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
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麻风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对麻风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麻风菌侵犯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和外周神经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皮肤损害组织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和/或皮损活检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麻风病。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3 诊断标准及分型3.1 诊断标准3.1.1 慢性皮疹。
3.1.2 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
3.1.3 外周神经粗大。
3.1.4 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3.1.5 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疑似病例:具备 3.1.1,3.1.2,3.1.3任何两项。
确诊病例:具备 3.1.1,3.1.2,3.1.3三项或疑似病例加 3.1.4或3.1.5。
查菌及活检方法见附录A。
3.2 分型麻风病可分为5个逐渐移行的类型: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
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 TRS 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
各型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见附录B。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4 治疗原则为了迅速消除传染性、缩短疗程,防止耐药性和复发需要用多仲杀菌药物联合化疗(MDT,Multidrug therapy),治疗方案见附录F。
麻风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麻风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般麻风病主要是由麻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局部皮肤组织和某肢体部位,但是对人体的危害甚重,严重的甚至会截肢。
那么怎么治疗呢?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
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
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
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福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2.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
化疗同时进行。
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3.麻风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脉封闭及抗组胺类药物等。
4.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
畸形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形手术。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临床观察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临床观察引言麻风是一种慢性感染疾病,通常会引起神经系统、皮肤和肢体的损害。
麻风反应是指麻风感染者在治疗或未处理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其中包括发热、关节疼痛、皮肤溃疡等。
2型麻风反应是麻风病患者在传统治疗后出现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并不总是有效,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麻风反应的症状。
沙利度胺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已经被证明在治疗麻风反应中有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观察结果。
患者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100名2型麻风反应患者,其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
患者平均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麻风反应的诊断标准,并且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沙利度胺治疗。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治疗周期为12周。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疼痛感和皮肤溃疡的面积均显著减少,且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明显加快。
治疗组患者的免疫指标也有所改善,其Th1/Th2细胞比值明显提高,证明沙利度胺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均为可忍受的轻度不良反应。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沙利度胺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
而联合泼尼松治疗不仅可以加速症状的缓解,还可以减少患者对泼尼松的长期依赖。
一些患者在常规治疗后出现的胃肠道不适、水肿等不良反应在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中也有所减轻。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为一种更加安全和有效的2型麻风反应的治疗方案。
结论在本次临床观察中,我们证实了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的疗效。
该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方案
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方案一、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麻风病,又称为麻风或麻疯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由分枝杆菌导致。
该疾病会对人体神经、皮肤和黏膜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并且潜伏期长,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
1. 神经系统受损麻风病最早影响到周围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损害。
一般而言,患者首先会出现感觉异常,如皮肤温度和触觉感知能力下降。
这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感知较轻微的创伤或温度变化。
随着疾病进展,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指或脚趾有异常消失、重量减轻以及运动功能受限等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功能缺陷可能会导致畸形,如手掌萎缩、克山症等。
神经系统受损还可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出汗异常(多或少)、性功能障碍、血管异常和眼睛干涩。
神经系统受损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从轻度的感觉异常到严重的肢体残疾均可能出现。
2. 皮肤和黏膜受损麻风病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也受到严重影响。
最常见的皮肤症状是斑块和结节的出现。
这些斑块常呈现红色或褐色,无疼痛或水泡,并在周围形成感觉减退区域。
斑块可以发展为扁平、鳞屑样或增厚的结节,严重时可导致溃疡形成。
此外,面部改变也是麻风病患者常见的特征之一。
因黏膜损伤而造成鼻咽部变形,称为“虎口面容”;由于眼睛感染而导致角膜混浊,并可能导致视物不清。
二、药物治疗方案目前,麻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多种抗菌药物的组合使用。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杀灭分枝杆菌,还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1. 多药联合治疗麻风病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来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多药联合治疗”(MDT)方案包括三个主要类别的药物:镶嵌素、利福平和氨硝唑。
在MCT方案中,患者需要定期口服抗麻风脊髓损伤(MB-MDT)药片,并根据病情的程度和类型进行注射剂量调整。
这种方案一般需要连续治疗6个月至2年或更长时间。
2. 对称型麻风的特殊处理对于对称型麻风患者,还可以采用单用迪葛兰胺(dapsone)进行治疗。
麻风病最新治疗方案(精选8篇)
麻风病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一)治疗20世纪40年代初应用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证明有效后,使麻风病的治疗进入了化学治疗的.年代。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又相继发现了数种有效的抗麻风药物。
过去曾用单一药物治疗,疗期很长,后来陆续发现有耐药病例出现,而且耐药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说明单一药物治疗麻风病不够理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结核病化疗的经验和马耳他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治疗麻风病的经验,于1982年推荐MDT方案治疗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治疗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单一药物治疗转入多种药物联合化疗,使麻风病的治疗期缩短了不少。
联合化疗的药物通用的有3种,即氨苯砜(DDS)、利福平(RFP)和氯法齐明(氯苯吩嗪)。
麻风病的治疗除了麻风本病的治疗外,还有麻风病合并症的治疗。
麻风病的合并症主要有麻风反应、麻风病溃疡和麻风病畸形。
1.联合化疗药物(1)氨苯砜(4,4-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具有抑菌作用和微弱的杀菌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为10~50h,1次口服100mg后其抑菌作用可持续10天左右。
在体内大部分从尿中排出。
用标准剂量口服后在3~4个月即可杀灭的活菌。
细菌指数(BI)每年平均下降约1个对数单位。
由于疗效确实、价格低廉、耐受性良好和服用简便,长期以来氨苯砜(DDS)一直是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
其副作用有:贫血、药疹、颗粒白细胞减少症、肝脏损害、急性中毒、精神障碍等。
成人口服每次50mg,每天1~2次。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实验化疗研究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服后2h血中浓度达到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
血中有效浓度可维持8~12h,空腹服用可增加吸收。
主要通过肝脏经胆汁排泄。
每次口服600mg或1200mg在4天内即可杀灭的活菌。
为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
细菌形态指数下降比氨苯砜(DDS)快。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临床观察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临床观察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又称麻风病。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0万名患者,其中大多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国家。
麻风病主要由麻风杆菌引起,临床特征是皮肤、神经和黏膜受损,严重时可导致肢体残疾。
麻风病在中国的疫情也比较严重,临床上约有10万病例。
40%的患者由于2型麻风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2型麻风反应是指麻风患者免疫反应加重导致的病情恶化。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皮肤损害、神经炎症、组织肿胀等症状。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2型麻风反应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传统治疗方法对于症状的缓解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临床医生们的关注,那就是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
沙利度胺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临床研究表明它在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泼尼松则是一种常用的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
将沙利度胺和泼尼松联合使用治疗2型麻风反应,成为了临床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关于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观察以及疗效评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将从临床观察的角度,结合一些病例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
1.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的治疗机制在探讨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观察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机制。
沙利度胺作用于T细胞,通过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调节免疫反应,降低炎症反应。
泼尼松则主要作用在多种免疫细胞上,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迁移,达到抗炎作用。
由于2型麻风反应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有关,因此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最近的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中,一些麻风病专家们尝试了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临床疗效。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临床观察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临床观察麻风病,又称麻风、麻疯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它是由被耶稣治愈过的病、清癯病菌引起的,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和皮肤,引起肢体麻木、溃疡、畸形等症状。
目前世界上仍有大量麻风病患者,且其中更是2型麻风反应患者占比不小。
2型麻风反应是麻风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和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如何有效治疗2型麻风反应成为了医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患者资料本次临床观察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确诊为2型麻风反应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25-60岁之间。
患者均有明确的2型麻风反应症状,包括神经炎、结节、溃疡、眼及周围神经损伤等。
患者在入组前未接受过抗麻风治疗。
二、方法患者在入组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
所有患者均接受沙利度胺和泼尼松联合治疗,沙利度胺剂量为600mg/d,泼尼松剂量为60mg/d,疗程为24周。
治疗期间,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关检测和记录。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
三、疗效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24周治疗结束后,轻、中、重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5%、80%。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炎、结节、溃疡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眼及周围神经的损伤程度也减轻了。
沙利度胺和泼尼松的联合治疗在改善2型麻风反应患者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四、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出现了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等轻微不适,但均能够通过对症处理缓解。
短期内未发现对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的损伤。
沙利度胺与泼尼松联合治疗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受性。
五、讨论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2型麻风反应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且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评价。
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杀灭麻风病菌,防止细菌对患者的神经和皮肤造成损害。
麻风的症状
麻风的症状文章目录*一、麻风的症状*二、麻风如何预防*三、麻风怎么治麻风的症状1、麻风的症状通常,“原发”性的皮损指的是由麻风细菌所直接导致的各种形式的皮损以及皮损部位周围的一些神经系统的损伤。
皮损可以是一处或多处,通常其颜色均较周围的正常皮肤浅一些,有时这些损害也可以是淡红或铜色的。
以斑诊、丘诊、斑块、弥漫浸润、结节、溃疡为常见。
神经损伤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
麻风皮损大多数缓慢发生、发展,但以反应形式为首发症状者也因麻风病人机体免疫力不一,发病后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麻风。
绝大多数的麻风病患者的皮损并没有出汗的现象,但是少数患者会出现瘙痒感甚至是奇痒。
而且还会伴有一些感觉上的障碍,感觉上丧失是麻风病的主要特点,另外在皮肤损害的部位可以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温觉和痛觉等感觉上的障碍。
2、麻风的病因病原菌是麻风杆菌。
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
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
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
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
在黏膜甚为常见。
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3、麻风怎么检查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
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
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麻风如何预防目前尚缺少对麻风有效的预防疫苗或理想的预防药物。
麻风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麻风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麻风病,又被称为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一位麻风病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对麻风病的理解和认识。
病例背景与临床表现本病例涉及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已婚并有两个子女,职业是渔民。
患者主诉面部出现麻木感,并伴有红斑和疣样病灶。
经过详细询问和初步检查发现,患者在2年前首次出现了上述症状,并且逐渐加重。
他还描述了手指和脚趾的感觉减退和运动障碍。
体格检查显示患者面部出现对称性红斑,鼻部皮肤增厚和鼻梁萎陷。
双颊的神经纤维密度降低。
双下肢出现了感觉减退和大小不一的疣样病灶。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患者存在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障碍。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免疫球蛋白E (IgE)及抗麻风杆菌抗体浓度均增高。
临床诊断与治疗通过对该患者的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得出以下临床诊断:多纤维型麻风病。
针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我们制定了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抑制麻风杆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症反应,同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治疗方案采用多药联合疗法,包括镇痛药物、抗炎药物以及抗麻风杆菌药物。
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抗炎药物则用于控制炎症反应。
抗麻风杆菌药物是治疗麻风病的关键,主要包括达孜单胞菌素、利福平等。
患者需要根据医嘱规定进行定期复诊,以监测治疗效果。
病程观察及结局经过诊疗后的跟踪观察,患者的症状逐渐改善。
面部红斑逐渐消退,鼻部皮肤增厚和鼻梁萎陷情况有所缓解。
患者手指和脚趾的感觉减退也有所减轻。
然而,由于麻风病的潜伏期长,并且传染性较强,这种传染病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和残疾。
因此,患者需要长期的随访和治疗,以便控制病情进展,并帮助其恢复功能。
结论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
通过对麻风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病理过程和治疗方法。
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他疾病鉴别
还需与结核病、梅毒等疾 病进行鉴别诊断。
XX
PART 03
治疗方法
REPORTING
药物治疗
利福平
氨苯砜
作为首选药物,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 灭作用,需持续服用6-12个月。
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有助于减轻症状 和控制病情。
氯法齐明
联合利福平使用,可缩短疗程并提高 疗效。
手术治疗
鼻整形术
针对麻风病导致的鼻部畸形,通 过手术进行矫正和修复。
早期发现和治疗
通过加强病例监测和主动筛查,早期发现麻风病患者,及时进行 规范治疗,减少传染源。
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与他人的密切接触,降低 传播风险。
追踪和管理接触者
对与麻风病患者有过接触的人群进行追踪观察和管理,及时发现并 治疗潜在感染者。
提高人群免疫力
卡介苗接种
广泛推行卡介苗接种,提高人群对麻 风病的免疫力,降低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服务。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 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治疗信心。
鼓励患者加入麻风病康复组织 或参加相关活动,与其他患者 交流经验,互相支持。
XX
PART 05
预防与控制策略
REPORTING
加强传染源管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免疫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麻风病,如药物治疗、免疫治疗、营养 支持等。
预防性治疗
通过疫苗接种等手段预防麻风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麻风病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同时,麻风病在贫困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医疗资源匮乏, 使得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
麻风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为了有效应对麻风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麻风病患者,防止疫情扩散。
2. 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3. 完善麻风病防治体系,提高麻风病防治水平。
4. 保障麻风病患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麻风病防治工作。
2. 防治指挥部:由卫生、公安、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麻风病防治工作。
3. 防治小组:由卫生、疾控、医疗、社区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麻风病疫情监测、病例报告、隔离治疗、宣传教育等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麻风病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开展麻风病疫情调查和监测。
2. 发现疑似麻风病患者,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采取隔离措施。
3. 麻风病疫情报告实行日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五、病例报告与隔离1. 发现疑似麻风病患者,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采取隔离措施。
2. 对确诊的麻风病患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3. 隔离治疗期间,确保麻风病患者的生活、医疗、康复等需求得到满足。
六、宣传教育1. 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消除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
3. 开展麻风病防治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七、保障措施1. 财政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力资源保障:加强麻风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3. 技术保障:加强麻风病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效果。
4. 社会保障:关注麻风病患者的生活,保障其合法权益。
八、应急响应1. 疫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麻风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麻风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类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及内脏器官。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是否有麻风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当地流行情况及环境因素。
主要经呼吸道及破损皮肤传播。
2.临床表现(1)潜伏期3个月至26年,多为2~5年。
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两方面:①皮肤为形态多样化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水疱、溃疡及萎缩等。
皮肤的附件如毛发、眉毛脱落,汗腺和皮脂腺被破坏,造成汗闭和皮肤干燥。
②周围神经症状:受累的周围神经呈梭状、结节状或均匀粗大,常被侵犯的周围神经有尺、耳大、正中、腓总、眶上、面、桡及胫神经等。
可有浅感觉、运动、营养及周围循环等障碍。
(2)麻风反应: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突然出现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表现加剧,或出现新的损害,并伴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称麻风反应。
分为二型:I 型麻风反应,表现为部分或全部皮肤红肿、浸润、局部发热,多无全身症状;Ⅱ型麻风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出现结节性红斑,以及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睾丸炎、附睾炎、关节肿痛等。
兼有两种变态反应者,称为混合型变态反应。
3.实验室检查麻风杆菌检查,眶上、下颌、耳垂及活动性皮损处刮片行抗酸染色镜检,可获阳性结果。
血清学检查,血清麻风杆菌抗体吸收试验及抗麻风单克隆抗体测定可做辅助诊断。
【防治措施】为防止耐药性产生,应采用多种抗麻风药物联合治疗。
所采用治疗方案,依疾病型别而定。
1.多菌型利福平600mg,1次/月,氯法齐明300mg,1次/月,或50mg/d,氨苯砜100mg,1次/d,疗程至少24个月,或皮肤涂片查菌阴性时为止。
2.少菌型利福平600mg,每月1次服,氨苯砜100mg/d,口服,疗程6个月。
必须强调足量与规则治疗。
3.麻风反应的处理糖皮质激素对以上两型反应均有效,初始剂量泼尼松30~60mg/d,分2次口服,反应停止后药量递减至停药。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一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一例发布时间:2022-12-13T05:04:29.0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4期作者:王廷毕[导读]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
因“反复全身皮肤红斑丘疹结节半年余,王廷毕丘北县人民医院云南丘北,663200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
因“反复全身皮肤红斑丘疹结节半年余,发热 4天”入院。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红斑丘疹结节,压之褪色,24小时不能自行消退,轻度痛痒。
患者于丽水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
2个月前患者皮疹逐渐泛发至全身,皮肤有触痛,伴发热,最高体温达 40℃ ,无胸闷气急、腹痛腹泻,无四肢关节疼痛。
患者遂于1 个月前在重庆西南医院住院治疗,考虑“荨麻疹,成人Still 病待排”,予强的松片 45mg /日口服,1周后症状缓解,皮肤大部分消退,出院后患者口服强的松逐渐减量,4天前强的松减至3片/ 日时,全身皮肤再次出现上述皮肤,伴发热,最高体温达 39.3℃ ,遂来我院就诊,急诊以“荨麻疹性血管炎”收入院。
患者为贵州兴义人,来浙江丽水生活 10余年,期间未回贵州。
半年前因“左手腕管炎”行左正中神经手术史。
家族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脉搏140 次/ 分,血压 91 /64mm-Hg,体温 38.1℃ ,意识清晰,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为绿豆至蚕豆大,质中等,伴压痛,咽红,扁桃体II°度肿大。
无明显神经粗大及皮肤麻木、感觉异常等。
左手拇指有麻木感与活动部分受限。
皮肤专科检查:面部水肿性红斑,躯干四肢可见散在黄豆至核桃大红斑丘疹结节,压之褪色,有触痛,眉毛较稀疏。
(图1-3) 入院诊断:发热待查,麻风? 血管炎? 成人Still病? 结节病? 入院予复方甘草酸苷80mg /日、葡萄糖酸钙 10g / 日静滴,口服泼尼松片15mg / 日,外用复方炉甘石樟脑擦剂及布洛芬混悬液对症治疗。
小孩打完麻风疫苗后,都有哪些症状
小孩打完麻风疫苗后,都有哪些症状麻风疫苗是预防麻风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有效预防麻风病的发生和传播。
麻风疫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已经纳入我国计划免疫范围。
但是,孩子在接种麻风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小孩打完麻风疫苗后的症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小孩打完麻风疫苗后的症状1. 红肿、疼痛麻风疫苗接种后,接种部位常常会出现一些红肿、疼痛等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麻风疫苗是一种灌注疫苗,能够引起局部免疫反应,在接种部位附近产生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导致局部肿胀、发热等不适。
2. 轻微发热接种麻风疫苗后,由于身体免疫反应的激活,孩子有可能会出现轻微发热症状。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都不持续,也不会特别严重。
3. 接种部位局部坏死少数情况下,孩子接种麻风疫苗后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局部坏死的情况。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注射不当或者免疫力过强所致,需要及时处理。
二、小孩打完麻风疫苗后的治疗方法1. 多喝水孩子在接种麻风疫苗后,出现轻微发热等症状时,多喝水可以帮助身体尽快排除废物,使免疫系统更好地工作。
2. 休息孩子在接种麻风疫苗后,应该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睡眠。
3. 局部处理如果孩子接种麻风疫苗后出现接种部位局部坏死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可用清水将坏死的组织清理干净,并用药膏防止感染,要注意定期更换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三、小孩打完麻风疫苗后的注意事项1. 对症治疗如果孩子在接种麻风疫苗后出现症状,应尽快对症治疗,避免症状加重。
2. 观察变化孩子在接种麻风疫苗后,家长要及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如体温升高、皮肤变化等,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3. 坚持接种麻风疫苗的接种以及按照规定时间接种,能够有效预防麻风,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要坚持接种。
4. 疫苗过期不用麻风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如果疫苗过期或保存不当,就很容易退化降解,导致疫苗剂量和效价不足或失效,所以一旦疫苗过期,就不能再使用。
5. 不急于发现孩子接种麻风疫苗后出现症状时,家长不要过于担忧,也不要马上进行治疗。
麻风反应名词解释
麻风反应名词解释麻风反应(lepra reaction)是指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无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病情活跃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病变的现象。
它可能导致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加重,并引起新的皮肤或神经损害。
至今对于麻风反应具体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确定了多种诱发因素,包括药物、气候、精神因素、预防注射或接种、外伤、营养不良、酗酒、过度疲劳、月经不调、妊娠、分娩、哺乳等。
近年来,人们认为麻风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而引起的对麻风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应。
总体而言,麻风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型麻风反应是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出现于结核样型麻风和界线麻风。
其临床表现有原有皮损加重扩大和新出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层神经干可能伴有突发的剧痛(尤其在夜间),原有的麻木区域扩大并可能出现新的麻木区域,已有的畸形加重并且可能出现新的畸形。
血液化验一般无明显异常,麻风杆菌检查可能呈阴性或表现为少量或中等量的麻风杆菌。
这种反应发生缓慢且消失也较慢,受细胞免疫增强或减弱的影响,可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
升级反应时,病变向结核样型病变转变;而降级反应则使病变向肿瘤型病变转变。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反应,在瘤型和界线瘤型麻风中常见。
这种反应发生较为迅速,并对组织造成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主要是红斑,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
同时,该型反应常伴有全身症状,例如寒战和发热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症状。
在化验检查中,可能出现白细胞增多、贫血、加快的血沉速度、血浆中丙种球蛋白升高和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显著增高。
在此型反应前后,菌检结果没有明显变化,且以颗粒菌为主。
持续时间可能较短为1-2周,也有可能达数月,其退缩过程是逐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麻风反应Leabharlann 机理I型反应:升级或逆向反应,属于细胞介导的迟 发性超敏反应。T淋巴细胞与麻风菌抗原接触后, 激活,并释放巨噬细胞趋化、凝聚、移动抑制、 转移因子、淋巴毒素等吸引巨噬细胞浸润。引 起炎症的时间为24-48小时。
临床表现取决于抗原暴露的地点和种类。 皮损内抗原--皮肤I型反应,神经内抗原--神经I
五、麻风反应临床表现和诊断
I型反应全身症状:严重I型反应可伴有全身症 状,有低热,不适和厌食。有时可有手足和 面部水肿。
五、麻风反应临床表现和诊断
I型反应危险因素: 1、BT(20% ~50%), 2、泛发型皮损者比局限型损害者高10倍,3、
查菌阴性BT病人,可能与这些病人体内有更 多的抗原被机体淋巴细胞识别有关。 4、强力杀菌药治疗后(BT3-6个月内,BL312个月)
三、麻风反应的病理改变
ENL时,神经干一般变化不大,表现为许 旺氏细胞空泡化,内含较多麻风菌,神经轴 突有去髓化,损伤和破坏。尽管神经内细菌 很多,但炎症可以轻微,但以后神经纤维化, 功能丧失。偶尔神经干内可见到ENL损害, 有中性白细胞浸润和微脓肿形成。
四、麻风反应的诱因
妊娠、手术、分娩、间发感染、酗酒、 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和接种疫苗等可成为反 应的诱发因素。这些诱因干扰体内免疫系统 的平衡状态,造成平衡调节机制紊乱,从而 诱发麻风反应。
抗原量稍多于抗体量—形成中等大小复合物分子 量100万左右,沉降系数19S左右,不易被吞噬, 悬浮于血流中。
二、麻风反应的机理
在瘤型病人中大量麻风菌抗原在于巨噬细胞 内,使之在血液和间质中有效地与抗体分开。 巨噬细胞突然释放抗原,当抗原量稍多于抗 体量时,形成中等大小复合物,沉降系数为 19S,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悬浮在血流中, 最终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上,激活补体, 吸引中性白细胞聚集在复合物周围,吞噬并 释放溶酶体酶、蛋白酶等,出现组织损伤。
五、麻风反应临床表现和诊断
I反应持续时间差别很大,未经治疗的I型反应 可持续数月或数年。BT一般为3~9个月,BL 可持续15个月或更长,且难以控制。这种个 体和性别差异使难以制定一个治疗反应的标 准方案。即使治疗反应,反应也易反复发生, 故抗反应治疗必须连续数月到1年以上。
五、麻风反应临床表现和诊断
五、麻风反应临床表现和诊断
I型反应时有些病人神经炎症状和体征较温和,轻 度触痛或甚至无触痛,只有触摸时才觉疼痛。该神 经支配的皮肤麻木区通常有扩大或该神经支配的肌 肉逐渐无力。
有人认为麻风病人通常有神经炎(皮神经或神经 干炎),在反应时更时如此,只是医务人员没有仔 细检查或者神经炎的症状温和轻微而未发现。
降级反应表现:未经治疗BT病人可发生降级 反应,其诱发因素有妊娠,感染,疫苗接种 和精神压力等。临床表现不如逆向反应那样 剧烈,但皮损和神经损伤更加广泛,细菌增 多,呈现瘤型特征。在这型病人中,降级反 应至BL时可自行中止,但化疗后易发生I型反 应。
留下皱折的浅色斑和麻木(皮神经破坏)。
五、麻风反应临床表现和诊断
I型反应神经症状: 神经炎是I型反应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与皮肤反
应一起发生,也可以独立发生。 有时仅一条神经干受累,有时则多条神经干受
累。以尺神经受累最常见。 神经炎的表现是神经粗大、触痛。有时神经可
显著粗大,如尺神经直径可达2-3cm,功能丧 失明显。有时手、足和面部的肌肉在24~36小时 内突然瘫痪,出现垂腕.垂足和面瘫。
五、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I型反应皮肤表现:主要发生于BT、BB、BL。
临床上皮损在几天或几周内红肿高起,触痛,可 出现新皮损;
可出现手足水肿,特别是有反应皮损的手足末端 水肿更明显。如果是MB病人降级反应,皮损可 呈瘤型病风的皮损;
如反应剧烈,皮损可肿胀变脆,以致发生溃疡; 当反应开始消退时,皮损干燥脱屑和最后变平,
二、麻风反应的机理
露西奥现象:其病理机制尚不太清楚,但 与麻风菌广泛侵犯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 小动脉坏死有关。是一种急性过敏性血管 炎。是属于II型反应的特殊类型。血管基 底膜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阻塞毛细血 管,引起皮肤炎症、缺血坏死,可以看作 是ENL的特殊类型。
三、麻风反应的病理改变
I型反应时,皮损内表现为上皮样细 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密集浸润,组织水肿 明显,麻风菌很少,切片中示神经破坏, 神经组织在肉芽肿损害内难以辨认,组织 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大部分淋巴细胞在 反应高峰时呈激活状态,在反应消退时, 神经组织内通常找不到麻风菌。
三、麻风反应的病理改变
I型反应时,神经干组织内的病理表现为上皮 样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密集浸润,组织水 肿明显,神经组织内麻风菌很少。但在BL病 人反应时,神经干内通常可找到较多麻风菌。 有证据支持周围神经内的抗原是界线类麻风 反应时功能丧失的原因。
三、麻风反应的病理改变
ENL组织学特征是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麻风巨噬细胞肉芽肿内包含大量呈颗粒状 麻风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水肿,血管 壁有粒细胞浸润。这些病人血液和间质液 中含大量抗原,同时有大量抗麻风菌抗体。
2010麻风反应和处理
一、麻风反应的定义
在麻风病治疗前,治疗中或完成治疗后, 突然出现急性麻风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有皮 损,红肿触痛,神经肿痛,常伴功能丧失。 可出现新皮损。麻风反应可出现麻风病所有 的急性症状。麻风反应引起症状常是促病人 首次就医的原因。因些早期识别和治疗反应 很重要,否则神经和眼睛的损害严重,结果 不可逆转。
型反应。 在产褥期或泌乳期或在不利条件下导致某种因
子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崩溃,使免疫平衡紊乱, 易导致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发生。
二、麻风反应的机理
降级反应:在I型反应中,可遇到未 经治疗的病人,在诱因刺激下发生型别 向瘤型端转变,称之为降级反应。此时 病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细胞减少,B 细胞增加,IgG增加,麻风菌数量增加, 机体对麻风菌的反应性下降。
二、麻风反应的机理
II型反应:又称ENL,与CIC有关,属于抗原抗体 反应。有人证实在ENL损害中有IgG、IgM和补体 成份。而无ENL的瘤型麻风损害中缺乏。
抗原量少于抗体或两者成合适比例—形成不溶性 大分子复合物,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抗原量显著大于抗体量—形成小的可溶性复合 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