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八纲系统解析

合集下载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

英文
Kindom Division 各级有亚单位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sub.—亚(subspecies) var.变种(Varietas) forma-变型(Forma)
水稻: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被子植物门 Angi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颖花亚纲 Glumiflorae 禾本目 Graminale 禾本科 Gramineae 稻属 Orysa 稻 Orysa sativa L.
美科学家在南非 发现地球陆地上26 亿前就存在生命的 证据。
有证据显示:38亿 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 生。
12.1.1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世纪以来,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为建立一个“自 然”的分类系统作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根据各自的系统 发育理论,提出的分类系统已有数十个。但由于有关被 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特别是化石证据不足,直到现 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目前世界上运用比 较广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在各级分类系 统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被认为更 为合理。
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前苏联学者,于1954年公布,1987年最后修订。
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现存的裸子植物或已经灭绝的本内苏 铁或科达树。 12亚纲166目533科
木兰目是最原始代表
图 恩格
勒被子植 物分类系 统图 (1897)
John Hutchinson(1884~1972)
图 哈钦森被
子植物分类系 统图(1973)
这个检索表也可以把一组性状并列地出现,改写成下面的形 式:
1.果为一簇瘦果;花无距…………………………………2 1.果为一簇;花有距………………………………… 4 2.花无花瓣……………………………………………3 2.花有花瓣………………………………毛茛属(Ranunculus)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按照克郎奎斯特系统(参见第四节)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一)木兰目(Magnoliales)木兰科(Magnoliaceae) * PA∞ ∞6-15主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全缘,有托叶,早脱落,枝具环状托叶痕。

花单生;两性,辐射对称,常同被;雄蕊及雌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柱状花托上,子房上位。

聚合蓇葖果穗状,稀为翅果。

种子有胚乳。

(1)木兰属(Magnolia)托叶与叶柄联合。

花大,顶生,花被多轮;蓇葖果,背缝开裂。

常见的植物有:玉兰(M. denudata Desr.),落叶乔木。

早春开花,先花后叶。

花白色。

原产我国中部,各地均有栽培供庭院观赏,花蕾药用(图14-21)。

紫玉兰(辛夷)(M. liliflora Desr.),落叶小乔木。

花紫色或紫红色。

原产湖北,各地栽培供观赏。

广玉兰(洋玉兰、荷花玉兰)(M. grandiflora L.),叶常绿革质,下面密被锈色绒毛;花大,白色芳香。

原产北美洲,为著名庭院观赏树种。

厚朴(M.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落叶乔木。

叶大,顶端圆,集生枝顶。

我国特产,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

树皮、根皮、花、果及芽含厚朴酚可入药。

凹叶厚朴[M.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Rehd. et Wils. )Cheng Law],叶二裂,产我国东南各省,药用。

(2)含笑属(Michelia )常绿乔木或灌木,托叶与叶柄分离,花单生叶腋,常不满开,有雌蕊群柄。

含笑花[M. figo (Lour.)Spreng.],常绿灌木,嫩枝、芽及叶柄均被棕色毛。

花芳香,广为栽培供观赏。

白兰花(M. alba DC ),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花白色,花瓣狭长有芳香。

原产印度尼西亚,现广为栽培供观赏。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

二、种及种以下单位
种:共同的祖先,稳定的分布区,形态特 征相似,自然交配,后代正常。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种内分为:亚种、变种、变型
亚种:地理区域分布、生境不同,生态适应 亚种(半种)种内生态适应,地理分布上的分布
区、生境不同,种与亚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变种:某一特征的差异但不大,糯稻Orysa
1、人类对植物识别和分类的最初认识(动 物人)
可食;有毒;药用 2、人类有目的认识植物与人为分类(文明
人)
植物的人为分类
• 古希腊提奥弗那斯(Theophrastus,371-288 BC)研究了植物的经济用途、生活习性及分 类。
• 我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 目》。该书中共收集植物种类一千多种,按 其用途分为草、谷、菜、果和木五部。
332科——411科(修改后)
分类系统
克郎奎斯特系统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Cronquist)1957年在 《Outline of a new system of families and orders of dicotyledons》一书中发表的。根据真花学说建立。 11个亚纲、83目、383科
12.3 植物的命名法则
1、植物学名由来 1623年,C.Bauhin,(法,1560-1624) 1690年,Rivinus 1753,Carolus Linnaeus,(瑞典,1707-
• 四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 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美) Copland。
•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植 物 界 、 真 菌 界 、 动 物 界 ,( 美 加 ) Whittaker 1969年 。
12.2 园林植物分类常用方法

植物学第八章被子植物木兰亚纲

植物学第八章被子植物木兰亚纲

1. 木兰族 Magnolieae DC. 1. 木莲亚族 Magnolietiinae Law
01. 木莲属 Manglietia Bl. 02. 华盖木属 Manglietiastrum Law 2. 木兰亚族 Manoliinae 03. 木兰属 Magnolia Linn. 04. 盖裂木属 Talauma Juss. 05. 拟单性木兰属 Parakmeria Hu et Cheng 06. 焕镛木属 Woonyoungia Law 3. 长蕊木兰亚族 Alcimandriinae Law 07. 长蕊木兰属 Alcimandra Dandy 4. 含笑亚族 Micheliinae Law 08. 含笑属 Michelia Linn. 09. 合果木属 Paramichelia Hu 10. 观光木属 Tsoongiodendron Chun 11. 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 Linn.
分的螺纹导管展形而成的细丝上.
Chapter 8. Angiosperm 6/69
分布及价值
• 16属约270种,常间 断分布或局限分布 于一定地区,但主 要分布于北半球的 亚洲东南部、北美 东南部及中美,少 数种类分布于亚洲 马来群岛及南美洲。
• 中国产11属约160种, 主要分布于云南 、 广西、广东、海南 等省区。在中国北 纬34°以南至海南 岛是森林中主要上 层树种。
分类系统有一定科学意义。
Chapter 8. Angiosperm22/69
焕镛木
• 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 (Dandy) Law
• 别名:单性木兰 • 常绿乔木,株高达20米。 • 花期5~6月,果期8~9月。
Chapter 8. Angiosperm23/69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是指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其建立在植物的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基础上,为全球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背景、分类依据、特点、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评论。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生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同时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对被子植物的分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修订。

该分类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四大类群,即木兰纲、百合纲、毛茛纲和菊亚纲,其中木兰纲和百合纲为真双子叶植物,毛茛纲和菊亚纲为真双子叶植物以外的其他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贡献在于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被子植物分类体系,对全球植物分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该分类系统纠正了传统分类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和矛盾之处,将众多植物科、属、种归入到较为合理和自然的分类系统中。

同时,该分类系统也促进了对被子植物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

然而,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该分类系统在科、属、种的划分和命名上有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研究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分类观点和命名习惯。

该分类系统未充分考虑到被子植物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分类系统的更新较为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近年来被子植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趋势。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建立对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对全球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我们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植物分类系统,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被子植物的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贡献。

针对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的不足之处,我们建议:需要加强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统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平台,提高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认可度;需要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植物分类学中,为完善和更新分类系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需要重视植物分类学的更新和发展,密切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趋势,及时对分类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被子植物的分科归纳快速导航:木兰目| 樟目| 毛茛目| 金缕梅目| 石竹目| 蓼目| 蔷薇目| 锦葵目| 葫芦目| 山茶目| 白花菜目|豆目| 大戟目| 无患子目| 伞形目|杜鹃花目| 玄参目| 茄目| 唇形目| 菊目| 其余重要的植物介绍| 泽泻目|棕榈目| 天南星目| 百合目| 鸭跖草目| 莎草目| 兰目| 其余重要的单据叶植物依据克郎奎斯特系统(拜见第四节)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据叶植物纲(百合纲)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差别以下: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一 )木兰目( Magnoliales )木兰科( Magnoliaceae ) *P 6-15 A∞∞主要特色:木本;单叶互生,全缘,有托叶,早零落,枝具环状托叶痕。

花单生;两性,辐射对称,常同被;雄蕊及雌蕊多数、分别、螺旋状摆列于柱状花托上,子房上位。

聚合蓇葖果穗状,稀为翅果。

种子有胚乳。

图 12-1 玉兰.(二)樟目( Laurales)樟科( Lauraceae ) *P 3+3 A3+3+3+3(3:1)主要特色:木本,有香气,单叶互生,革质全缘,无托叶,三出脉或羽状脉。

花两性整齐 3 基数,轮状摆列,花药瓣裂;子房上位, 1 室;核果。

种子无胚乳。

(三)毛茛目(Ranales)毛茛科( Ranunculaceae) *K 3-∞ C3-∞ A ∞∞ -1主要特色:草本;花两性,整齐, 5 基数,花萼和花瓣均离生;雄蕊和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摆列于膨大崛起的花托上;子房上位;聚合瘦果或聚合蓇葖果。

图 12-2 毛茛 1.植株 2.萼片 3.花瓣 4.花图式(五)壳斗目壳斗科( Fagaceae) * ♂: K (4-8) C 0 A4-20♀:K(4-8)C0(3-6:3-6:2).主要特色: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羽状脉直抵叶缘。

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雄花为葇荑花序;子房下位。

总苞木质化成壳斗(cupule),部分或完整包被坚果。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897):原生被子植物:1单子叶植物1.1无被花类1.1.1颖花目1.1.2霉草目1.1.3沼生目1.1.4露兜树目1.2同被花类1.2.1百合目1.2.2粉状胚乳目1.2.3佛焰花目1.2.4棕榈目1.2.5合花目1.3异被花类1.3.1微子目1.3.2姜目2双子叶植物2.1无被花类2.1.1杨梅目2.1.2杨柳目2.1.3木麻黄目2.2同被花类原始花被亚纲2.2.1中子目2.2.2蓼目2.2.3檀香目2.2.4山龙眼目2.2.5荨麻目2.2.6壳斗目2.2.7胡桃目2.2.8银毛木目2.2.9假栎树目2.3异被花类2.3.1鼠李目2.3.2无患子目2.3.3牻牛儿苗目2.3.4蔷薇目2.3.5瓶子草目2.3.6罂粟目2.3.7毛茛目2.4后生花被亚纲(含瓣花类)2.4.1伞形目2.4.2桃金娘目2.4.3仙人掌目2.4.4侧膜胎座目2.4.5锦葵目2.4.6桔梗目2.4.7茜草目2.4.8车前目2.4.9管花目2.4.10龙胆目2.4.11杮树目2.4.12报春花目2.4.13杜鹃花目二、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26)原始被子植物双子叶类1木兰目(木本支)1.1樟目1.2五桠果目1.2.1蔷薇目1.2.1.1豆目1.2.1.2绣球目1.2.1.2.1野茉莉目1.2.1.2.2五加目1.2.1.3杨柳目1.2.1.4金缕梅目1.2.1.4.1杨梅目1.2.1.4.2壳斗目1.2.1.4.2.1胡桃目1.2.1.4.2.2木麻黄目1.2.1.4.2.3荨麻目1.2.2茶目1.2.2.1杜鹃花目1.2.3红木目1.2.3.1海桐花目1.2.3.1.1白花菜目1.2.3.1.1.1柽柳目1.2.3.1.1.2堇菜目1.2.3.1.1.2.1远志目1.2.3.2金丝桃目1.2.3.2.1桃金娘目1.2.3.3椴树目1.2.3.3.1卫矛目1.2.3.3.1.1檀香目1.2.3.3.2锦葵目1.2.3.3.2.1无患子目1.2.3.3.2.2马钱目1.2.3.3.2.2.1茜草目1.2.3.3.2.2.2夹竹桃目1.2.3.3.2.2.3马鞭草目1.2.3.3.2.2.4紫葳目1.2.3.3.2.3鼠李目1.2.3.3.2.3.1紫金牛目1.2.3.3.2.3.1.1杮树目1.2.3.3.2.4大戟目1.2.3.4西番莲目1.2.3.4.1葫芦目1.2.3.4.2仙人掌目1.2.3.5檀香目1.2.3.5.1山龙眼目1.3番荔枝目2毛茛目(草本支)2.1小檗目2.1.1马兜铃目2.1.2胡椒目2.2石竹目2.2.1蓼目2.2.2藜目2.2.3龙胆目2.2.3.1报春花目2.2.3.1.1车前目2.2.4千屈菜目2.3虎耳草目2.3.1伞形目2.3.2桔梗目2.3.2.1败酱目2.3.2.2菊目2.3.3茄目2.3.3.1玄参目2.4牻牛儿苗目2.4.1花荵目2.4.1.1紫草目2.4.1.1.1唇形目2.5罂粟目2.5.1十字花目2.6单子叶类2.6.1泽泻目2.6.1.1眼子菜目2.6.1.2水麦冬目2.6.1.2.1水蕹目2.6.1.2.1.1茨藻目2.6.1.3鸭跖草目2.6.1.3.1凤梨目2.6.1.3.1.1姜目2.6.1.3.2谷精草目2.6.2花蔺目2.6.2.1百合目2.6.2.1.1棕榈目2.6.2.1.1.1露兜树目2.6.2.1.2水玉簪目2.6.2.1.2.1兰目2.6.2.1.3天南星目2.6.2.1.4香蒲目2.6.2.1.5鸢尾目2.6.2.1.6石蒜目2.6.2.1.7薯蓣目2.6.2.1.8灯心草目2.6.2.1.8.1禾本目2.6.2.1.8.2莎草目三、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0)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超目1.1.1杜仲超目1.1.2金缕梅超目1.1.2.1胡桃超目2木兰亚纲2.1莲超目2.2大花草超目2.3睡莲超目3毛茛亚纲3.1毛茛超目4石竹亚纲4.1石竹超目4.1.1蓼超目4.1.2白花丹超目5五桠果亚纲5.1山茶超目5.1.1杜鹃花超目5.1.2Sarracemanae5.1.3玉蕊超目5.2堇菜超目5.2.1锦葵超目5.2.1.1荨麻超目6蔷薇亚纲6.1蔷薇超目6.1.1桃金娘超目6.1.2豆超目6.1.3芸香超目6.1.4卫矛超目6.1.4.1鼠李超目6.1.5山龙眼超目6.1.6葡萄超目6.1.7山茱萸超目7唇形亚纲7.1龙胆超目7.1.1刺莲花超目7.1.2茄超目7.1.3唇形超目8菊亚纲8.1桔梗超目8.1.1菊超目9泽泻亚纲9.1花蔺超目9.1.1泽泻超目9.1.2茨藻超目10霉草亚纲10.1霉草超目11百合亚纲11.1百合超目11.1.1灯心草超目11.1.2Hydatellanae11.1.3鸭跖草超目11.1.4姜超目11.1.5凤梨超目11.1.6雨久花超目12棕榈亚纲12.1天南星超目12.2香蒲超目12.3露兜树超目12.4环花超目12.5棕榈超目四、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1)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目1.2金缕梅目1.2.2杨梅目1.2.3壳斗目1.2.4木麻黄目1.2.5杜仲目1.2.6荨麻目1.2.7Didymelales1.2.8交让木目1.2.9Leitneriales 2木兰亚纲2.1木兰目2.1.1樟目2.1.2胡椒目2.1.3马兜铃目2.1.4八角目2.1.5毛茛目2.1.5.1罂粟目2.1.6睡莲目3石竹亚纲3.1蓝雪目3.2蓼目3.3石竹目4五桠果亚纲4.1山茶目4.1.1锦葵目4.1.2玉蕊目4.1.3猪笼草目4.1.4堇菜目4.1.5杨柳目4.1.6白花菜目4.1.7Batales4.1.8杜鹃花目4.1.9岩梅目4.1.10杮树目4.1.11报春花目5蔷薇亚纲5.1蔷薇目5.1.1无患子目5.1.1.1伞形目5.1.2远志目5.1.3亚麻目5.1.4鼠李目5.1.5卫矛目5.1.5.1大戟目5.1.6大花草目5.1.7檀香目5.1.8山茱萸目5.1.9红树目5.1.10桃金娘目5.1.11小二仙草目5.1.12川苔草目5.1.13山龙眼目5.1.14豆目6菊亚纲6.1龙胆目6.1.1唇形目6.1.2茄目6.1.3玄参目6.1.3.1车前目6.1.3.2水马齿目6.1.4桔梗目6.1.5茜草目6.1.5.1菊目6.1.5.2川续断目6.1.5.2.1Calycarales 7泽泻亚纲7.1泽泻目7.1.1茨藻目7.1.2水鳖目7.2霉草目8棕榈亚纲8.1棕榈目8.1.1环花目8.2露兜树目8.3天南星目9鸭跖草亚纲9.1鸭跖草目9.1.1谷精草目9.1.2香蒲目9.1.3莎草目9.1.4灯心草目9.1.5帚灯草目10姜亚纲10.1姜目10.2凤梨目11百合亚纲11.1兰目11.2百合目参考文献:强胜.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11.12重印)ISBN 978-7-04-018763-2。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1.1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 )和柏兰特(Prantl )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

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

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

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以假花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柔荑花序类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被子植物演化的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性花到两性花,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哈钦松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离生心皮类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离生心皮是原始的形状,而单性花、风媒花、单被花是次生的形状;单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

塔赫他间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是原始的形状;认为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由木兰月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舟形花粉的睡莲目,柔荑花序类各自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郎奎斯特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现代所有生活的被子植物各亚纲,都不可能是从现存的其他亚纲的植物进化而来的;木兰亚纲是有花植物基部的复合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并认为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树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

2.被子植物的起源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一般从发生时期、可能的祖先、发源地、相关的学说以及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发生时期: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地确定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

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的花粉、果实、叶和木材等化石新近发现于白垩纪早期,多为较进化的化石,代表的化石如早白垩纪的“喙柱始木兰”花化石以及“加州洞核”果化石。

晚侏罗纪的地层中发现了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植株、果实、种子和花粉的化石,证实了被子植物在晚侏罗纪就已经出现。

(2)可能的祖先:现代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

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为单元论的主要代表,认为现代被子植物来自前被子植物,多心皮类的木兰目有可能是被子植物的直接后裔。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07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如将葇荑花序类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把多心皮类看作较为进化的类群等,这种观点,现在赞成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1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1897)哈钦松(J.Hutchinson),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被子植物的器官系统详解

被子植物的器官系统详解
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
木栓形成层的分裂产生:向内形成栓内层
向外形成木栓层
细胞分裂方向:
1.切向分裂(平周分裂):横切面上,细胞分裂方向平行于周 径,结果增加细胞层次。
2.径向分裂(垂周分裂):横切面上,细胞分裂方向垂直于周 径,结果扩大器官或组织的周径。
3.横向分裂:纵切面上,细胞分裂方向垂直于纵轴,结果使器 官或组织伸长。
小麦茎
2.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
表皮:有气孔器(保卫细胞哑铃型)
机械组织:厚壁组织
基本组织:有或无髓腔 维管束:有限维管束,无形成层
维管束
表皮
玉米茎
基本 组织
(四)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周皮 木栓形成层 皮层
初生韧皮部 次生韧皮部
维管形成层
次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
双子叶植物茎次生结构
木射线
边材 心材
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结构
根冠:根尖的顶端,起保护作用 分生区:具分裂能力,使根生长 伸长区:细胞逐渐分化并伸长 成熟区(根毛区):细胞生长停止,
形成各种组织
(三)根的初生结构
由初生分生组织生长所形成的结构称初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表皮:具根毛 皮层:外皮层
中皮层 内皮层:凯氏带
维管柱(中柱):
[1]中柱鞘:中柱最外层的1-2层薄壁细胞 [2]初生韧皮部:筛管、伴胞
次生韧皮部
维管形成层
次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
(初生结构部分) (次生结构部分)
周皮
二、茎
功能:(1)运输和支持; (2)营养、贮藏; (3)繁殖
(一)茎的形态 ◇有节和节间之分 ◇在节上着生叶和芽 ◇着生叶和芽的茎为枝条
顶芽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一、恩格勒系统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

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

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二、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目,69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三、塔赫他间系统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克朗奎斯特分类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克朗奎斯特分类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 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I 分类法。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木兰纲MagnoliopsidaI.木兰亚纲Magnoliidae (最原始的双子叶植物)1.木兰目Magnoliales(1) 林仙科Win teraceae⑵单至木二科Degeneriaceae⑶舌蕊花科Himantandraceae⑷帽花木科Eupomatiaceae(5) 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⑹木二科Magno liaceae⑺短蕊花科Lactoridaceae(8) 番荔枝科Annonaceae(9) 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10) 白桂皮科Canellaceae2.樟目Laurales(1) 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⑵腺齿木科Trimeniaceae⑶杯轴花科Monimiaceae⑷腺蕊花科Gomortegaceae(5) 腊梅科Calyca nthaceae⑹奇子树科Idiospermaceae⑺樟科Lauraceae(8) 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3. 胡椒目Piperales(1)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2) 三白草科Saururaceae(3) 胡椒科Piperaceae4. 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1)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5. 八角茴香目Illiciales(1) 八角茴香科Illiciaceae(2) 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6. 睡莲目Nymphaeales(1) 莲科Nelumbonaceae(2) 睡莲科Nymphaeaceae(3) 合瓣莲科Barclayaceae(4) 莼菜科Cabombaceae(5) 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7. 毛茛目Ranunculales(1) 毛茛科Ranunculaceae(2) 星叶科Circaeasteraceae(3) 小檗科Berberidaceae(4) 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5)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6) 防己科Meni spermaceae(7) 马桑科Coriariaceae(8) 清风藤科Sabiaceae8. 罂粟目Papaverales(1) 罂粟科Papaveraceae(2) 紫堇科FumariaceaeII.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1. 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1) 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2) 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2. 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1) 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2) 领春木科Eupteleaceae(3) 悬铃木科Platanaceae(4)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5) 香灌木科Myrothamnaceae3. 交让木目Daphniphyllales(1) 交让木科Daphniphyllaceae4. 对药树目Didymelales(1)对药树科Didymelaceae5. 杜仲目Eucommiales(1) 杜仲科Eucommiaceae6.荨麻目Urticales(1) 钩毛叶科Barbeyaceae⑵榆科Ulmaceae⑶大麻科Cann abaceae⑷桑科Moraceae(5) 伞树科Cecropiaceae寻麻科Urticaceae7.塞子木目Leitneriales(1) 塞子木科Leitneriaceae 8.胡桃目Juglandales(1) 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e(2) 胡桃科Jugla ndaceae9. 杨梅目Myricales(1) 杨梅科Myricaceae10. 山毛榉目Fagales(1) 槲树果科Bala no paceae⑵太果木科Ticode ndraceae⑶山毛榉科Fagaceae⑷南青冈科Nothofagaceae(5) 桦木科Betulaceae11. 木麻黄目Casuarinales(1)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III.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1. 石竹目Caryophyllales(1) 商陆科Phytolaccaceae⑵玛瑙果科Achatocarpaceae⑶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⑷番杏科Aizoaceae(5) 龙树科Didiereaceae⑹仙人掌科Cactaceae⑺藜科Chen opodiaceae(8) 苋科Amara nthaceae(9)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10) 落葵科Basellaceae(11) 粟米草科Molluginaceae(12)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2. 蓼目Polygonales(1) 蓼科Polygonaceae3. 蓝雪目Plumbaginales(1) 蓝雪科Plumbag in aceaeIV.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1. 五桠果目Dilleniales(1) 五桠果科Dilleniaceae(2) 芍药科Paeoniaceae2. 山茶目Theales(1) 金莲木科Ochnaceae(2) 球萼树科Sphaerosepalaceae(3) 旋花树科Sarcolaenaceae(4) 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5) 油桃木科Caryocaraceae(6) 山茶科Theaceae(7)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8) 木果树科Scytopetalaceae(9) 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10) 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11) 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12) 五蕊茶科Oncothecaceae(13) 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14) 羽叶树科Quiinaceae(15) 沟繁缕科Elat in aceae(16) 八蕊树科Paracryphiaceae(17) 伞果树科Medusagynaceae(18) 藤黄科Clusiaceae3. 锦葵目Malvales(1) 杜英科Elaeocarpaceae(2) 椴树科Tiliaceae(3) 梧桐科Sterculiaceae(4) 木棉科Bombacaceae(5) 锦葵科Malvaceae4. 玉蕊目Lecythidales(1)玉蕊科Lecythidaceae5. 猪笼草目Nepenthales(1)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2)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3) 茅膏菜科Droseraceae6. 堇菜目Violales(1) 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2) 围盘树科Peridiscaceae(3) 红木科Bixaceae(4) 半日花科Cistaceae(5) 蒜树科Huaceae(6) 裂药花科Lacistemataceae(7) 杯盖花科Scyphostegiaceae(8) 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9) 堇菜科Violaceae(10) 柽柳科Tamaricaceae(11) 瓣鳞花科Frankeniaceae(12) 双钩叶科Dioncophyllaceae(13) 钩枝藤科Ancistrocladaceae(14) 时钟花科Turneraceae(15) 王冠草科Malesherbiaceae(16) 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17) 钟花科Achariaceae(18) 番木瓜科Caricaceae(19) 福桂花科Fouquieriaceae(20) 单柱花科Hoplestigmataceae(21) 葫芦科Cucurbitaceae(22) 四数木科Datiscaceae(23) 秋海棠科Begoniaceae(24) 刺莲花科Loasaceae7. 杨柳目Salicales(1)杨柳科Salicaceae8. 白花菜目Capparales(1) 烈味三叶草科Tovariaceae⑵白花菜科Capparaceae⑶十字花科Brassicaceae⑷辣木科Morin gaceae(5) 木犀草科Resedaceae9.肉穗果目Batales(1) 环蕊科Gyrostem on aceae⑵肉穗果科Bataceae10.杜鹃花目Ericales(1) 翅萼树科Cyrillaceae⑵山柳科Clethraceae⑶假石南科Grubbiaceae⑷岩高兰科Empetraceae(5) 尖苞树科Epacridaceae⑹杜鹃花科Ericaceae⑺鹿蹄草科Pyrolaceae(8) 水晶二科Monotropaceae11.岩梅目Diape nsiales(1) 岩梅科Diape nsiaceae12.柿树目Ebe nales(1) 山榄科Sapotaceae⑵柿树科Ebe naceae⑶野末利科Styracaceae (安息香科)⑷光果科Lissocarpaceae (尖药科)(5) 山矶科Symplocaceae13.报春花目Primulales(1) 假轮叶科Theophrastaceae⑵紫金牛科Myrsinaceae⑶报春花科PrimulaceaeV.蔷薇亚纲Rosidae1.蔷薇目Rosales(1) 瓣裂果科Brunelliaceae⑵牛拴藤科Connaraceae⑶船形果科Eucryphiaceae⑷火把树科Cunoniaceae(5) 澳楸科Davidsoniaceae毛枝树科Dialypetalanthaceae(7) 海桐花科Pittosporaceae(8) 腺毛草科Byblidaceae(9) 八仙花科Hydrangeaceae(10) 弯药树科Columelliaceae(11) 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12) 鞘叶树科Greyiaceae(13) 鳞叶树科Bruniaceae(14) 四柱木科Anisophylleaceae(15) 假海桐科Alseuosmiaceae(16) 景天科Crassulaceae(17) 土瓶草科Cephalotaceae(18)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19) 蔷薇科Rosaceae(20) 沙莓科Neuradaceae(21) 燧体木科Crossosomataceae(22) 金壳果科Chrysobalanaceae(23) 海人树科Surianaceae(24) 棒木科Rhabdodendraceae2. 豆目Fabales(1) 含羞草科Mimosaceae(2) 云实科Caesalp ini aceae(3) 豆科Fabaceae3. 山龙眼目Proteales(1) 胡颓子科Elaeagnaceae(2) 山龙眼科Proteaceae4•川苔草目Podostemales(1) 川苔草科Podostemaceae5. 小二仙草目Haloragales(1) 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2) 洋二仙草科Gunneraceae 6. 桃金娘目Myrtales(1) 海桑科Sonneratiaceae(2) 千屈菜科Lythraceae(3) 管萼科Penaeaceae(4) 隐翼科Crypteroniaceae(5) 瑞香科Thymelaeaceae菱科Trapaceae⑺桃金娘科Myrtaceae(8) 石榴科Puni caceae(9) 柳叶菜科Onagraceae(10) 方枝树科Oliniaceae(11)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12)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13) 双翼果科Alzateaceae(14) 谷木科Memecylaceae(15) 喙萼花科Rhynchocalycaceae 7.红树目Rhizophorales(1) 红树科Rhizophoraceae8.山茱萸目Cornales(1) 八角枫科Alangiaceae⑵珙桐科Nyssaceae⑶山茱萸科Cornaceae⑷绞木科Garryaceae9.檀香目San talales(1) 毛丝花科Medusandraceae⑵十齿化科Dipentodontaceae⑶铁青树科Olacaceae⑷山柚子科Opiliaceae(5) 檀香科San talaceae⑹羽毛果科Misodendraceae⑺桑寄生科Loranthaceae(8) 槲寄生科Viscaceae(9) 房底珠科Eremolepidaceae(10) 蛇菰科Bala no phoraceae 10.大花草目Rafflesiales(1) 菌花科Hydno raceae⑵帽蕊草科Mitrastemonaceae⑶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11.卫矛目Celastrales(1) 四棱果科Geissolomataceae⑵卫矛科Celastraceae⑶翅子藤科Hippocrateaceae⑷木根早科Stackhousiaceae(5) 刺茉莉科Salvadoraceae⑹冬青科Aquifoliaceae⑺茶茱萸科Icac in aceae(8) 鳞枝树科Aextoxicaceae(9) 苦皮树科Tepuianthaceae(10) 心翼果科Cardiopteridaceae(11) 棒果木科Corynocarpaceae(12) 毒鼠子科Dichapetalaceae 12.大戟目Euphorbiales(1) 黄杨科Buxaceae⑵油蜡树科Simmondsiaceae⑶小盘木科Pandaceae⑷大戟科Euphorbiaceae13.鼠李目_ Rhamn ales(1) 鼠李科Rhamn aceae⑵火筒树科Leeaceae⑶葡萄科Vitaceae14.亚麻目Li nales(1) 古柯科Erythroxylaceae⑵香膏科Humiriaceae⑶粘木科Ixonan thaceae⑷亚麻藤科Hugoniaceae(5) 亚麻科Lin aceae15.远志目Polygalales(1) 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⑵蜡烛树科Vochysiaceae⑶三角果科Trigoniaceae⑷孑L药花科Tremandraceae(5) 远志科Polygalaceae⑹黄叶树科Xanthophyllaceae⑺朿H球果科Krameriaceae16.无患子目Sapindales(1) 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⑵蜜花科Melianthaceae⑶钟萼木科Bretschneideraceae⑷叠珠树科Akaniaceae(5) 无患子科Sapindaceae⑹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⑺槭树科Aceraceae(8) 橄榄科Burseraceae(9) 漆树科An acardiaceae(10) 三柱草科Julianiaceae(11) 苦木科Simaroubaceae(12) 叶柄花科Cneoraceae(13) 楝科Meliaceae(14) 芸香科Rutaceae(15) 蒺藜科Zygophyllaceae17.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1) 酢浆草科Oxalidaceae⑵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⑶沼花科Limnan thaceae⑷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5) 凤仙花科Balsam in aceae18.伞形目Apiales(1) 五加科Araliaceae⑵伞形科ApiaceaeVI.菊亚纲Asteridae1.龙胆目Gen tia nales(1) 马钱科Loga ni aceae⑵轮叶科Retziaceae⑶龙胆科Gen tia naceae⑷囊叶木科Saccifoliaceae(5) 夹竹桃科Apocynaceae萝摩科Asclepiadaceae2.茄目Solanales(1) 核果木科Duckeodendraceae⑵假茄科Nola naceae⑶茄科Sola naceae⑷旋花科Convolvulaceae(5) 菟丝子科Cuscutaceae⑹睡菜科Men yanthaceae(7) 花荵科Polem oni aceae(8)田基麻科Hydrophyllaceae3. 唇形目Lamiales(1) 盖裂寄生科Lennoaceae⑵紫草科Borag in aceae⑶马鞭草科Verbenaceae⑷唇形科Lamiaceae4. 水马齿目Callitrichales(1) 杉叶藻科Hippuridaceae⑵水马齿科Callitrichaceae⑶水穗草科Hydrostachyaceae5. 车前目Pla ntag in ales(1) 车前科Pla ntagi naceae6. 玄参目Scrophulariales(1) 醉鱼草科Buddlejaceae⑵木犀科Oleaceae⑶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⑷肾药花科Globulariaceae(5) 苦槛蓝科Myoporaceae⑹列当科Oroba nchaceae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8) 爵床科Aca nthaceae(9) 胡麻科Pedaliaceae(10) 紫威科Bignoni aceae(11) 对叶藤科Mendonciaceae(12) 狸藻科Len tibulariaceae7. 桔梗目Campa nu lales(1) 五膜草科Pentaphragmataceae⑵楔瓣花科Sphenocleaceae⑶桔梗科Campa nu laceae⑷花柱草科Stylidiaceae(5) 陀螺果科Donatiaceae⑹蓝针花科Brunoniaceae⑺草海桐科Goodeniaceae8. 茜草目Rubiales(1) 茜草科Rubiaceae⑵假牛繁缕科Theligonaceae9.川续断目Dipsacales(1) 忍冬科Caprifoliaceae⑵五福花科Adoxaceae⑶败酱科Valeria naceae⑷川续断科Dipsacaceae10.头花草目Calycerales(1) 头花草科Calyceraceae11. 菊目Asterales(1) 菊科Asteraceae百合纲LiliopsidaI. 泽泻亚纲Alismatidae1. 泽泻目Alismatales(1) 花蔺科Butomaceae(2) 黄花绒叶草科Limnocharitaceae(3) 泽泻科Alismataceae2. 水鳖目Hydrocharitales(1)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3. 茨藻目Najadales(1) 水雍科Apono get on aceae(2) 芝菜科Scheuchzeriaceae(3) 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4)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5) 川蔓藻科Ruppiaceae(6) 茨藻科Najadaceae(7) 角果藻科Zannichelliaceae(8) 波喜荡草科Posidoniaceae(9) 丝粉藻科Cymodoceaceae(10) 甘藻科Zosteraceae4. 霉草目Triuridales(1) 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2) 霉草科TriuridaceaeII. 槟榔亚纲Arecidae1.槟榔目Arecales(1) 槟榔科Arecaceae (棕榈科)2.环花龙草目Cycla nthales(1) 环花草科Cyclanthaceae3.露兜树目Pandan ales(1) 露兜树科Pandanaceae4.天南星目Arales(1) 菖蒲科Acoraceae⑵天南星科Araceae⑶浮萍科Lemn aceaeIII.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1.鸭跖草目Commeli nales(1) 偏穗草科Rapateaceae⑵黄眼草科Xyridaceae⑶苔草科Mayacaceae⑷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2.谷精草目Eriocaulales(1) 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3.帚灯草目Restio nales(1) 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⑵拟苇科Join villeaceae⑶帚灯草科Restionaceae⑷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4.灯芯草目Jun cales(1) 灯芯草科Juncaceae⑵梭子草科Thurniaceae5.莎草目Cyperales(1) 莎草科Cyperaceae⑵禾本科Poaceae6.独蕊草目Hydatellales(1) 独蕊草科Hydatellaceae7.香雷目Typhales(1) 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⑵香蒲科TyphaceaeIV.姜亚纲Zingiberidae1.凤梨目Bromeliales(1) 凤梨科Bromeliaceae2.姜目Zin giberales(1) 鹤望二科Strelitziaceae⑵蝎尾蕉科Heliconiaceae⑶芭蕉科Musaceae⑷兰花蕉科Lowiaceae(5) 姜科Zin giberaceae⑹闭鞘姜科Costaceae⑺美人蕉科Cannaceae(8) 竹芋科Maran taceae V.百合亚纲Liliidae —1.百合目Liliales(1) 田葱科Philydraceae⑵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⑶血皮草科Haemodoraceae⑷蓝星科Cyan astraceae(5) 百合科Liliaceae⑹鸢尾科Iridaceae⑺翡右翠科Velloziaceae(8) 芦荟科Aloeaceae(9) 龙舌二科Agavaceae(10) 刺叶树科Xanthorrhoeaceae(11) 匍茎草科Hanguanaceae(12) 蒟蒻薯科Taccaceae(13) 百部科Stem on aceae(14) 拔契科Smilacaceae(15) 署预科Dioscoreaceae2.兰目Orchidales(1) 地蜂草科Geosiridaceae⑵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⑶白玉簪科Corsiaceae⑷兰科Orchidaceae。

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

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

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吴征镒;汤彦承;路安民;陈之端【期刊名称】《植物分类学报》【年(卷),期】1998(036)005【摘要】近年来,植物比较形态学、化学分类学、古植物学、分支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对传统上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群的一级分类提出了挑战,怀疑这样的分类是否能反映被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势。

我们认为分类必须建立在谱系关系上,以表示其自然系统。

在早白垩世结束之前,其中有一次被子植物大辐射,有8条主传代线似已明显出现。

根据林奈阶层系统,我们以“纲”级来命名这些传代线以显示被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向,虽然某些“纲”是并系类群。

我们不否认,我们是进化系统学家,并系类群可以作为一个自然类群来命名而被接受。

这8个纲列述如下:木兰纲、樟纲、胡椒纲、石竹纲、百合纲、毛茛纲、金缕梅纲、蔷薇纲。

在本文中,每个纲只举其所包含的主要的科,至于纲间的系统关系,以及纲内的分类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1页(P385)【作者】吴征镒;汤彦承;路安民;陈之端【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秦岭植物志》种子植物补遗——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 [J], 赵亮;刘虎祥;田先华;任毅2.《秦岭植物志》种子植物补遗——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 [J], 李海宁;田先华;任毅3.秦岭种子植物补遗--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的单子叶植物 [J], 任毅4.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 [J],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陈之端;李德铢5.一个被子植物“目”的新分类系统简介 [J], 汤彦承;路安民;陈之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子植物八纲系统:被子植物八纲系统,或称吴征镒分类系统,简称“八纲系统”,是由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陈之端、李德铢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被子植物分类体系。

八纲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八个纲:木兰纲(Magnoliopsida)、樟纲(Lauropsida)、胡椒纲(Piperopsida)、石竹纲(Caryophyllopsida)、百合纲(Liliopsida)、毛茛纲(Ranunculopsida)、金缕梅纲(Hamamelidopsida)、蔷薇纲(Rosopsida)木兰纲Magnoliopsida第1纲木兰纲Class 1. Magnoliopsida Brongn., Enum. Pl. Mus. Paris XXVI, 95. 1843。

本纲包括5个亚纲11目17科。

Class Magnoliopsida 木兰纲Subclass Magnoliidae 木兰亚纲Order Magnoliales 木兰目Fam.1 Magnoliaceae木兰科Order DegenerialesDegeneriaceaeOrder EupomatialesEupomatiaceaeHimantandraceaeOrder WinteralesWinteraceaeOrder AustrobaileyalesAustrobaileyaceaeOrder CanellalesCanellaceaeOrder LactoridalesLactoridaceaeSubclass Annonidae 番荔枝亚纲Order Annonales 番荔枝目Fam. 2 Annonaceae 番荔枝科Fam. 3 Myristicaceae 肉豆蔻科Subclass Illiciidae 八角亚纲Order Illiciales 八角目Fam. 4 Illiciaceae 八角科Fam. 5 Schisandraceae 五味子科Subclass Ceratophyllidae 金鱼藻亚纲Order Ceratophyllales 金鱼藻目Fam. 6 Ceratophyllaceae 金鱼藻科Subclass Nymphaeidae 睡莲亚纲Order Nymphaeales 睡莲目Fam. 7 Hydropeltidaceae 莼菜科Fam. 8 Cabombaceae 竹节水松科Fam. 9 Nymphaeaceae 睡莲科Fam. 10 Euryalaceae芡科樟纲Lauropsida第2纲樟纲Class 2. Lauropsida Horan.,Prim. Lin. Syst. Nat.:59. Jul-Dec 1834本纲包括3亚纲4目9科。

Class Lauropsida 樟纲Subclass Lauridae樟亚纲Order Laurales 樟目Fam. 11 Lauraceae 樟科Fam. 12 Hernandiaceae 莲叶桐科GomortegaceaeOrder MonimialesMonimiaceaeAmborellaceaeIdiospermaceaeTrimeniaceaeSubclass Calycanthidae 蜡梅亚纲Order Calycanthales 蜡梅目Fam. 13 Calycanthaceae 蜡梅科Subclass Chloranthidae 金粟兰亚纲Order Chloranthales 金粟兰目Fam. 14 Chloranthaceae 金粟兰科胡椒纲Piperopsida第3纲胡椒纲Class 3. Piperopsida Bartl., Ord. Nat. Pl. 83. 1830.本纲包括2亚纲4目8科。

Class Piperopsida 胡椒纲Subclass Aristolochiidae 马兜铃亚纲Order Aristolochiales 马兜铃目Fam. 15 Aristolochiaceae 马兜铃科Order Rafflesiales 大花草目Fam. 16 Mitrastemonaceae 帽蕊草科Fam. 17 Rafflesiaceae 大花草科Order HydnoralesHydnoraceaeApodanthaceaeCytinaceaeSubclass Piperidae 胡椒亚纲Order Piperales 胡椒目Fam. 18 Saururaceae 三白草科Fam. 19 Piperaceae 胡椒科石竹纲Caryophyllopsida第4纲石竹纲Class 4. Caryophyllopsida Bartl.in Bart.& Wend., Beitr. Bot.:137. Dec 1825本纲包括3亚纲8目20科。

Class Caryophyllopsida石竹纲Subclass Caryophyllidae石竹亚纲Order Nyctaginales紫茉莉目Fam. 20 Phytolaccaceae 商陆科AchatocarpaceaeAgdestidaceaeStegnospermaceaeBarbeuiaceaeFam. 21 Nyctaginaceae 紫茉莉科Order Aizoales 番杏目Fam. 22 Gisekiaceae吉粟草科Fam. 23 Aizoaceae 番杏科Order Cactales 仙人掌目Fam. 24 Cactaceae 仙人掌科DidiereaceaeOrder Portulacales 马齿苋目Fam. 25 Portulacaceae 马齿苋科Fam. 26 Basellaceae 落葵科HectorellaceaeOrder Chenopodiales 藜目Fam. 27 Molluginaceae 粟米草科Fam. 28 Amaranthaceae 苋科Fam. 29 Chenopodiaceae 藜科Order Caryophyllales 石竹目Fam. 30 Illecebraceae 裸果木科Fam. 31 Caryophyllaceae 石竹科Subclass Polygonidae 蓼亚纲Order Polygonales 蓼目Fam. 32 Polygonaceae 蓼科Subclass Plumbaginidae 白花丹亚纲Order Plumbaginales 白花丹目Fam. 33 Plumbaginaceae 白花丹科百合纲Liliopsida第5纲百合纲Class 5. Liliopsida Batsch, Tab. Affin. Regni Veg.:121. 2 Mai本纲包括10亚纲43目116科,即Takhtajan(1997)系统中Liliopsida纲中的各科,传统上一般称为单子叶植物。

Class Liliopsida 百合纲Subclass Alismatidae 泽泻亚纲Order Alismatalcs 泽泻目Fam. 34 Alismataceae 泽泻科Fam. 35 Limnocharitaceae 黄花蔺科Order Hydrocharitales 水鳖目Fam. 36 Hydrocharitaceae 水鳖科Fam. 37 Butomaceae 花蔺科Order Petrosaviales 岩菖蒲目Fam. 38 Petrosoviaceae 岩菖蒲科Order Aponogetonales 水蕹目Fam. 39 Aponogetonaceae 水蕹科Order Potamogetonales 眼子菜目Fam. 40 Potamogetonaceae 眼子菜科Fam. 41 Ruppiaceae 川蔓藻科Order Juncaginales 水麦冬目Fam. 42 Juncaginaceae 水麦冬科MaundiaceaeLilaeaceaeFam. 43 Scheuchzeriaceae 冰沼草科Order Najadales 茨藻目Fam. 44 Najadaceae 茨藻科Order Posidoniales 波喜荡目Fam. 45 Posidoniaceae 波喜荡科Fam. 46 Zosteraceae 大叶藻科Order Cymodoceales 丝粉藻目Fam. 47 Cymodoceaceae 丝粉藻科Fam. 48 Zannicheliaceae 角果藻科Subclass Triurididae 霉草亚纲Order Triuridales 霉草目Fam. 49 Triuridaceae 霉草科Subclass Aridae天南星亚纲Order Arales天南星目Fam. 50 Acoraceae 菖蒲科Fam. 51 Araceae 天南星科Fam. 52 Lemnaceae 浮萍科Subclass Liliidae 百合亚纲Order Dioscoreales 薯蓣目Fam. 53 Croomiaceae 金刚大科Fam. 54 Stemonaceae 百部科Fam. 55 Dioscoreaceae 薯蓣科Fam. 56 Taccaceae 箭根薯科Trichopodaceae PentastemonaceaeOrder Paridales 重楼目Fam. 57 Trilliaceae 重楼科Order Smilacales 菝葜目Fam. 58 Smilacaceae 菝葜科RipogonaceaeLuzuriagaceae Petermanniaceae GeitonoplesiaceaePhilesiaceaeOrder Asparagales 天门冬目Fam. 59 Convallariaceae 铃兰科Fam. 60 Asparagaceae 天门冬科BehniaceaeRuscaceaeHerreriaceaeFam. 61 Dracaenaceae 龙血树科NolinaceaeFam. 62 Agavaceae 龙舌兰科Fam. 63 Phormiaceae 山菅兰科BlandfordiaceaeFam. 64 Asphodelaceae 芦荟科AsteliaceaeBoryaceaeDoryanthaceaeFam. 65 Anthericaceae 吊兰科Fam. 66 Anemarrhenaceae 知母科Johnsoniaceae AphyllanthaceaeFam. 67 Hemerocallidaceae 萱草科Fam. 68 Hostaceae 玉簪科Fam. 69 Hyacinthaceae 风信子科Fam. 70 Alliaceae 葱科Themidaceae HesperocallidaceaeFam. 71 Amaryllidaceae 石蒜科Fam. 72 Lomandraceae 朱蕉科Xanthorrhoeales Dasypogonaceae Calectasiaceae XanthorrhoeaceaeOrder Nartheciales肺筋草目Fam. 73 Nartheciaceae 肺筋草科Order Liliales 百合目Fam. 74 Liliaceae 百合科Fam. 75 Medeolaceae 七筋菇科Fam. 76 Colchicaceae 秋水仙科Fam. 77 Calochortaceae 油点草科AlstroemeriaceaeGeosiridaceaeMelanthialesFam. 78 Melanthiaceae 藜芦科Fam. 79 Iridaceae 鸢尾科Fam. 80 Ixioliriaceae 鸢尾蒜科CampynemataceaeEriospermaceaeTecophilaeaceaeCyanastraceaeLanariaceaeOrder Hypoxidales 仙茅目Fam. 81 Hypoxidaceae 仙茅科Order Haemodorales HaemodoraceaeConostylidaceaeOrder Burmanniales 水玉簪目Fam. 82 Burmanniaceae 水玉簪科Fam. 83 Corsiaceae 腐蛛草科(新拟) Order Orchidales 兰目Fam. 84 Orchidaceae 兰科Subclass Bromeliidae 凤梨亚纲Order Velloziales 翡若翠目Fam. 85 Acanthochlamydaceae 芒苞草科VelloziaceaeOrder BromelialesBromeliaceaeOrder Philydrales 田葱目Fam. 86 Philydraceae 田葱科Order Pontederiales 雨久花目Fam. 87 Pontederiaceae 雨久花科Subclass Zingiberidae 姜亚纲Order Musales 芭蕉目Fam. 88 Musaceae 芭蕉科StrelitziaceaeHeliconiaceaeOrder Lowiales 兰花蕉目Fam. 89 Lowiaceae 兰花蕉科Order Zingiberales 姜目Fam. 90 Zingiberaceae 姜科Fam. 91 Costaceae 闭鞘姜科Order Cannales 美人蕉目Fam. 92 Marantaceae 竹芋科Fam. 93 Cannaceae 美人蕉科Subclass Commelinidae 鸭跖草亚纲Order Commelinales 鸭跖草目Fam. 94 Commelinaceae 鸭跖草科Fam. 95 Xyridaceae 黄眼草科MayacaceaeRapateaceaeOrder Eriocaulales 谷精草目Fam. 96 Eriocaulaceae 谷精草科Subclass Juncidae 灯心草亚纲Order Restionales 帚灯草目Fam. 97 Flagellariaceae 鞭藤科Fam. 98 Restionaceae 帚灯草科Fam. 99 Centrolepidaceae 刺鳞草科JoinvilleaceaeAnarthriaceaeEcdeiocoleaceaeOrder Hydatellales HydatellaceaeOrder Juncales 灯心草目Fam. 100 Juncaceae 灯心草科ThurniaceaeOrder Cyperales 莎草目Fam. 101 Cyperaceae 莎草科Subclass Poidae 禾草亚纲Order Poales 禾本目Fam. 102 Gramineae 禾本科Order Typhales 香蒲目Fam. 103 Sparganiaceae 黑三棱科Fam. 104 Typhaceae 香蒲科Subclass Arecidae 棕榈亚纲Order Arecales 棕榈目Fam. 105 Palmae 棕榈科Order Hanguanales Hanguanaceae Order CyclanthalesCyclanthaceaeOrder Pandanales 露兜树目Fam. 106 Pandanaceae 露兜树科毛茛纲Ranunculopsida第6纲毛茛纲Class 6. Ranunculopsida Brongn., Enum. Pl. Mus. Paris XXVI, 96. 1843.本纲包括4亚纲9目17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