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愉快,要让⼀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编整理了北师⼤版⼆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买⽂具 教学⽬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额⼈民币,知道1元=10⾓,1⾓=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民币与⽇常⽣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民币的使⽤价值,懂得要爱护⼈民币。
教学过程 1、教科书呈现了⼩⾯额的各种⼈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的是让学⽣认识各种⼩⾯额的⼈民币,知道元、⾓、分之间进⾏换算的⼗进制关系。
2、买1⽀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这个问题主要⽬的是在解决如何付钱的过程中,进⼀步巩固元与⾓之间的关系。
同时,使学⽣根据“1元=10⾓”这⼀关系,体会1元可以⽤不同的⾓币来组合,进⽽体会购物时付钱⽅法的多样化。
3、⽤1元买尺⼦,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探究买尺⼦的活动研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学会正确使⽤⼈民币,进⼀步体会不同⾯值⼈民币的换算,同时,体会“1元=10⾓”也是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减法在购物中的应⽤。
4、和同伴说⼀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巩固“1元=10⾓”,使学⽣体会1元的使⽤价值。
上⾯这些活动都仅仅围绕“认识⼈民币”⽽展开,能够使学⽣感受到数学与实际⽣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的思维能⼒。
5、认⼀认,填⼀填 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认识⼩⾯额的⼈民币 教师可以利⽤附页1中的⼈民币模型或提供⼀些真实的⼩⾯额的⼈民币,请学⽣认⼀认,把认识的⼈民币在⼩组⾥介绍⼀下,然后认真观察⼈民币上都有什么,说⼀说⾃⼰是通过什么⽅法来辨别这些⼈民币的。
教师要引导学⽣仔细观察⼈民币的材料,⼤⼩,颜⾊,图案及⽂字,使学⽣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额⼈民币。
学⽣对⼩⾯额的⼈民币⽐较熟悉,说出币值并不难,但是对上⾯的⼀些字和图案可能不认识,如贰、国徽等,教师可以让学⽣提出问题后进⾏适当讲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10以内的加法: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加法计算。
2. 10以内的减法: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3. 加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具展示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运算方法。
2.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加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
5. 游戏教学: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游戏环节评价:在游戏教学中,观察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 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
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
(媒体播放)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3、尝试记录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
引出统计表格。
(出示表格)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种类辆数(辆)小轿车10公交车8卡车11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
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
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
交流反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快速朗读0-100的数字。
2.能正确快速朗读-100-0的数字。
3.能辨别数表前的数字是大是小。
4.能会比较用“比”表示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0-100的数字,加法练习。
2.难点:区分0-100的数字,用“比”表示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准备0-100的数字卡片。
3.准备比较大小的图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出示0-1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呈现: 1. 讲解0-100的数字的快速朗读。
2. 操练:教师快速朗读数字,学生跟读。
训练: 1.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比赛谁快速朗读数字准确。
2. 整体训练:学生识读数字卡片,教师随机点名。
操练:教师出示-10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朗读。
第二课时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行数字的快速朗读。
呈现: 1. 针对“比”字的辨认,讲解“比”的含义。
2. 学生分组用“比”字进行大小的比较。
训练: 1. 在生活中找寻实例进行“比”的训练。
2. 教师出示不同物品图片,让学生用“比”字表示大小。
操练:学生自由练习比较大小,互相检查。
第三课时导入:复习“比”的概念,分组比较大小。
呈现: 1. 讲解数表前的数字是大还是小,进行训练。
2. 学生练习用数表快速比较大小。
训练: 1. 数表大小比较游戏。
2. 数表前数字填空练习。
操练:小组合作,制定大家的游戏规则进行比较大小游戏。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0-100的数字,学会了用“比”字表示大小,能够快速认识并比较数表前的数字大小。
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集体备课 整体设计
一、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了长度单位。长度单位的建构,人类经过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呈现出用庹(tuo)量巨石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和用脚长量竹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庹、拃、脚长等也曾经是长度单位”。再让学生尝试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并交流测量结果。由于人的手有大小之分,即使都用拃作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量得的结果也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测量的基本思想。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学业要求:
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查看,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但离开直尺,在生活中估算时,往往与实际长度相差较大。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厘米的认知。
突破建议:
(1)直接用手在直尺上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
(2)给学生提供利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橡皮等常见物体的长度。
(3)教师拿一粉笔盒,学生猜测高大约几厘米,然后再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或教师说一长度,如:6厘米,让学生先用手比画,然后放在尺上验证。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桥英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江春玉
课题认识线段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的内容,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并学
会用刻度尺量线段,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
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
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技能
教
材
分
析
重点认识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准备刻度尺、米尺、绳子、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引入。
1、照样子量一量,填一填。
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一步长约()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线段)
②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
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11。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3)用直尺量一量自己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
(5)你知道2厘米、3厘米……有多长吗?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同学们把纸条举起来,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2、量几厘米
介绍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学生量纸条验证。
四、巩固练习
判断(课件演示)
2、用米量。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合作量出1米绳子长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归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学习用卷尺测量长度。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米并量出了1米的绳子,那么我们要测量操场的长,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
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卷尺。(出示卷尺,认识卷尺)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
2.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思维训练
第2页“做一做”第3题。
(五)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线段,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
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画线段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应该怎样画线段?你会画线段吗?(小组讨论)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有四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呢?课后体会: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提供指导和参考。
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效果。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二位数的认识和写法。
- 理解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
- 研究两位数的数的比较和顺序关系。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 数字:二位数的认识、认读和写法。
- 数的比较: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进行比较。
- 数的顺序关系: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数。
3.2 教学步骤:- 第一步: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二位数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和认识二位数。
- 第二步:进行数的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二位数的写法和认读。
- 第三步:通过比较游戏或练题,让学生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 第四步:进行数的顺序排列训练,让学生掌握数字的顺序关系并能进行排序操作。
- 第五步:进行综合练,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评价。
4. 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和实物引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 讨论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
- 练巩固法:通过练题和游戏等形式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4.2 教学手段:- 实物和图片: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入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
- 黑板和白板:用于板书重要概念和练题,方便学生的观察和参与。
- 练题册:提供适当难度的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实践。
5. 总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目标、步骤、方法和手段。
通过本次备课,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效果。
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注:本文档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方法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组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并且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4、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眼光。
(此目标由“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挖掘出来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难点: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或尽可能多的说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课题1、讲盲人摸象故事2、师: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个典故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3、师:盲人因双目失明,摸到什么就说象什么,而我们比盲人幸运多了,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在任一位置观察物体是否能看全呢?今天我们就观察一些物体试试。
---板书课体——观察物体4、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师: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观察物体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二、新课(习得阶段)(一)看1、例子1——看模型——比较大的长方体模型(1)小组活动师:口述要求——在你的位置不动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老师准备各侧面形状问学生:从下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和上面看呢?)可以活动: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2)启示::师:不只是学数学还要从数学中品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能品出什么呢?“最多只能看三个面”想到什么?2、看一个立体图形(准备三个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课前发给小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三个立体图形,看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3、看两个立体图形(例2)让学生看书回答(先试后导)4、练习八3题5、请两个一组现场找物体也可以到外面找,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找一个或两体物体都行)(二)想猜一猜游戏:老师出示实物一部分,让学生猜可能是什么物体?(为例2下面做一做打基础,例2下面的做一做比例2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八单元单元备课和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重点训练项目:认识几时几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四、教学难点: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推算经过的时间五、具体措施: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六、课时安排:3课时鱼岳镇第三小学电子教案鱼岳镇第三小学电子教案鱼岳镇第三小学电子教案一、教材分析: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第一单元:认识数字第一课:认识0、1教学目标•认识数字0、1•掌握0、1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0、1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1•掌握0、1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0和1,展示给学生。
2.引入:教师展示数字0和1的写法和读法,并让学生模仿读写。
3.讲解:教师简要解释数字0和1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这两个数字存在于生活中的例子。
4.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互相辨认和书写,引导学生在纸上反复书写数字0和1。
5.总结:让学生总结认识到的数字0和1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课:认识2、3教学目标•认识数字2、3•掌握2、3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2、3教学重点•认识数字2、3•掌握2、3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2和3,展示给学生。
2.引入:教师展示数字2和3的写法和读法,并让学生模仿读写。
3.讲解:教师简要解释数字2和3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这两个数字存在于生活中的例子。
4.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互相辨认和书写,引导学生在纸上反复书写数字2和3。
5.总结:让学生总结认识到的数字2和3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单元:数数第三课:认识4、5教学目标•认识数字4、5•掌握4、5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4、5教学重点•认识数字4、5•掌握4、5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4和5,展示给学生。
2.引入:教师展示数字4和5的写法和读法,并让学生模仿读写。
3.讲解:教师简要解释数字4和5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这两个数字存在于生活中的例子。
4.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互相辨认和书写,引导学生在纸上反复书写数字4和5。
5.总结:让学生总结认识到的数字4和5的写法和读法。
第四课:认识6、7教学目标•认识数字6、7•掌握6、7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6、7教学重点•认识数字6、7•掌握6、7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6和7,展示给学生。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2、算一算43=21= 64―32= 56―41= 77―43=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
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2. 学会通过拼接数字识别和书写两位数。
3. 理解并应用两位数的数目和数量概念。
4. 运用两位数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学板书。
2. 数字卡片或磁贴。
3. 数学练册。
教学过程导入与复(5分钟)1. 复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通过互动游戏或数字歌谣进行复,确保学生对这些数字有基本的了解。
新知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两位数的概念。
通过教师举例和互动问答,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由十位和个位数字组成的特点。
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磁贴,让学生拼接出各种两位数。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变化,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
启发与探究(15分钟)1. 给学生出示一些两位数的图片或实物,让他们估计数量并用两位数表示。
例如,5个苹果可以用52表示。
2. 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互出题并回答对方提出的两位数问题。
鼓励他们用两位数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巩固与扩展(15分钟)1. 学生打开数学练册,在练册上完成相关练。
包括填写缺失数字、判断大小关系、简单运算等。
2. 教师适时抽查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2. 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部分。
课后作业1. 完成数学练册上的作业。
2. 背诵数字1-10的读音和书写。
注意事项1. 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提高课堂参与度。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字和运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二:探究新知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
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二(1)班35名学生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
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师:真棒!谁会列式?生:35+32=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教 材
内 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本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总课时2 -2ຫໍສະໝຸດ 上传者教 学要 求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厘米的正1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播放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
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得出结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播放认识尺子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c”来表示。
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量一量。
作业板书设计:厘米和米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教学反思: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
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
因此1米=100厘米。
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厘米100厘米=米米=厘米200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认识米、厘米和米长度单位:米——米=100厘米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
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厘米长的线段。
5画一条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线段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
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6练习一第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教学反思: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