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背景说明在医疗机构中,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可以避免混乱和错误,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并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因此,制定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二、目的和范围1.目的: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保障患者权益。

2.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有关的流程。

三、制度要求1.患者登记(2)登记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将核对结果记录在登记表上。

2.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2)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在患者住院记录中进行记录。

3.门诊患者的身份识别4.出院患者的身份识别5.患者信息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并确保信息安全。

(2)患者信息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密,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向外泄露。

6.制度落实(1)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确保工作人员了解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2)医疗机构应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责任分工1.登记人员负责患者登记和身份核对工作。

2.医务人员负责住院和门诊患者的身份核对工作。

3.监管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审核和评估。

五、违规处罚对于未按照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要求操作的人员,医疗机构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记过、记大过、解聘等。

六、制度宣传医疗机构应通过内部会议、培训、患者告知等方式,对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进行宣传,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并遵守。

七、制度效果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制度效果评估,了解制度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八、附则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应及时进行修订,并经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批准。

综上所述,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确保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优秀9篇】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3)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确认以上信息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意识清醒者,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核对)。

(6)腕带为固定式,伴随住院全过程,出院后方可弃除。

患者转床、转科及时更改腕带相关内容。

(7)急诊手术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由急诊科填写手腕带。

(8)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患者需经常检查腕带的佩戴情况。

(9)医疗保险患者需核对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10)准确无误地填写患者的信息,必要时核对身份证;(11)产妇入院时需提供产妇和丈夫真实姓名,并与有效身份证姓名一致,产妇或家属在入院证上签名确认。

(12)爱婴区携带婴儿外出,应填写外出报告卡,并有家属陪同,有护理人员签字,交保安确认后方可离开。

(13)为了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探视人员严禁携带婴幼儿入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规范护理行为,医护人员给患者行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时需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住院患者的唯一识别为住院号、门诊患者(含抢救、门诊留观患者)医保卡或身份证号。

(三)住院、急诊抢救和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1.腕带信息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诊号、入院日期等。

2.护士打印腕带并由第二人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3.腕带脱落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字迹模糊时,应当重新打印,核对后佩戴。

4.患者转床、转科时,须更新腕带信息,并由第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一致。

5.佩戴腕带的位置应便于查对,不影响患者治疗。

若四肢均不宜佩戴(如严重皮肤病、外伤、对腕带材质过敏),可将腕带固定于患者病员服胸前明显位置。

(四)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主动邀请患者陈述自己姓名。

昏迷、语言障碍患者请家属陈述患者姓名,无家属则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电子设备(如PDA)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五)特殊情形下的患者身份识别要求1.新生儿及尚未取名的婴儿佩戴双腕带标识,诊疗前核对两条腕带信息均无误。

新生儿娩出后,手术医生或助产士将婴儿抱给产妇辨认并陈述新生儿性别,巡回护士或助产士书写/打印新生儿双腕带,信息包括产妇姓名+B(如为多胎,则为“产妇姓名+B1、B2、B3…”)住院号、床号及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g),经两人核对及产妇确认后,分别佩戴于新生儿手或脚上。

2.急诊入院无法知晓信息的患者标识为:姓名(无名氏1+日期)、性别、年龄(不详)、住院号、过敏史(不详)。

明确身份后,按要求更换腕带。

3.手术患者身份识别(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接送人员与病房护士用《手术预约单》《手术安全核查单》与患者腕带信息核对无误,查看手术部位标识正确,方能入手术室。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患者的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二、患者身份识别4.患者在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妥善保管其电子健康卡,并严格控制使用权限。

三、电子健康卡使用管理1.患者在每次就诊前,应主动将电子健康卡递交给相关医务人员,由医护人员通过刷卡机获取其个人基本信息和病历记录,以便发起就诊服务。

2.患者就诊结束或出院时,应将电子健康卡交还给相关医务人员办理结算手续并注销。

3.患者丢失电子健康卡应及时向医院报告,并按照医院规定的流程办理补办手续。

4.若患者将电子健康卡遗失、转让他人使用、篡改、伪造等违规行为,医院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5.医院将建立电子健康卡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对每一次刷卡记录进行跟踪和备份,确保患者的就诊过程和权益的安全保障。

四、患者身份管理1.医院将设定患者身份管理人员,负责患者身份的审核、核实和记录工作。

3.医院将建立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存储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就诊记录,并实施合理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

五、患者申诉和投诉1.患者如对医院在身份识别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异议,可向医院投诉部门进行申诉,医院将及时调查处理。

2.医院将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不断改进。

六、违规处理七、其他规定1.患者身份识别与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将由医院另行制定。

2.患者须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配合医院的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资料。

八、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并由医院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和补充。

如需修改,须经医院相关部门审批。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特殊患者身份识别产妇(入产房的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昏迷、急诊抢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重症患者的身份识别一律使用“腕带”,具体规定见“腕带识别管理制度”。

二、门诊就诊患者身份识别患者出示身份证、、医保卡、农保卡等有效证件,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诊断、开药、治疗前须用上述相关证件与患者本人核对信息;对小儿、语言障碍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应和患者家属或陪诊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或身份证号,由家属或陪诊人员说出患者姓名、性别和年龄作为最后确认。

三、医技检查(放射、CT、心电图、超声等)患者身份识别患者进行各种医技检查时,医务人员必须将医生开出的检查单与患者本人核对姓名、性别和年龄、科室、床号或住院号;对小儿、语言障碍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应和患者家属或陪检人员核对上述信息(由家属或陪检人员说出患者姓名)和检查项目,再将申请单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方可执行。

四、标本检验(检验科)患者身份识别检验科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必须将化验单与标本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信息无误方可执行;在出具报告时必须确认患者信息与结果报告单上的信息无误。

五、手术患者身份识别(一)进入手术前:由病区护士按照“腕带识别”管理制度,给患者戴上腕带。

(二)进入手术室前:手术室工作人员与病区护士将病历与手术通知单进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核对无误后,再到患者床边将手术通知单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核对姓名、年龄(由患者说出自已姓名、年龄;小儿、语言障碍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由家属或陪护说出患者的姓名、年龄),同时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由手术室工作人员将患者接入手术室。

(三)进入手术室: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巡回护士与麻醉师核对患者信息,将病历与手术通知单进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核对无误后再将手术通知单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核对姓名、年龄(清醒患者,由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和年龄),同时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等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门诊部门。

第三条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应当纳入到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第五条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身份证件、病历、腕带等信息的核对,确认患者身份的过程。

第六条患者身份识别应当在患者入院、就诊、手术、检查、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在执行诊疗活动前,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腕带等,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第八条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自主提供身份信息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通过家属、陪同人员或其他可靠途径核实患者身份。

第九条当患者身份存在疑问或无法确认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第三章腕带管理第十条腕带是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工具,应当统一制作、统一发放、统一管理。

第十一条腕带应当佩戴在患者手腕上,信息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

第十二条腕带应当在患者入院时发放,出院时收回,并进行记录。

第十三条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并做好记录。

第四章培训与考核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培训,提高其识别能力和意识。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罚则第十六条违反本制度,造成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罚款、降级、撤职等处分。

第十七条违反本制度,导致患者受伤或死亡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准确性和合法性,对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进行身份识别和确认的一种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身份证件验证: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在就医前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是否真实有效。

2. 信息登记:医疗机构在患者就医时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就诊目的和病情描述等,以便后续进行医疗服务的记录和管理。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识别标识,如编号、条码等,用于标识患者的医疗记录和相关资料,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身份确认:医疗机构在进行重要医疗操作(如手术、放射治疗等)前要进行患者身份的确认,通过核对患者标识、身份证件等方式,确保医疗服务的正确执行。

5. 私密信息保护:医疗机构要求员工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记录进行保密,不得将患者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或机构。

6. 投诉与监督:医疗机构建立投诉渠道和监督机制,对患者投诉和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减少患者信息的错误和混淆,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建立互
信的良好关系。

同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也需要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患者信息被滥用或泄露。

妇幼保健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前言: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的权益,妇幼保健院在患者管理方面必须建立科学、严格的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患者的身份识别过程,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患者登记流程1.患者登记是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环节,包括以下步骤:(3)接诊台工作人员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核对准确性。

(4)接诊台工作人员为患者生成独一无二的电子病历号,并将其告知患者。

二、患者身份验证2.对未成年患者及特殊患者(如老人、精神病人等)的身份验证,将由其监护人或授权人陪同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三、患者信息保密1.妇幼保健院承诺对患者的个人信息保密,严禁泄露、篡改、滥用等行为。

2.工作人员在处理患者信息时,必须遵守保密原则,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未经患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授权,不得向外界提供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病历、检查结果、诊断等。

4.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相关保密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患者信息保密意识的重要性认识。

四、患者病历管理1.妇幼保健院应建立健全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病历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患者就诊后,工作人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电子病历中,并确保记录的准确、完整。

3.患者病历应妥善保存,严禁私自销毁、篡改、删除等行为。

4.患者有权申请查看自己的电子病历,如有需要可提供纸质复印件,但必须经过合法授权和审核。

五、违规处罚1.对于故意提供虚假身份信息的患者,妇幼保健院保留拒绝接诊的权利。

2.对于泄露、篡改、滥用患者信息的工作人员,妇幼保健院将依法追究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纪律处分、经济处罚等。

3.患者对于妇幼保健院违规行为有权投诉,妇幼保健院将及时处理并回复。

六、附则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妇幼保健院所有,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结语:妇幼保健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维护医疗秩序、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以身份证、各类医保本“医保” 患者)、就诊卡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

二、住院患者必须建立、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尤其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手术、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儿科病房住院患儿等)和成批救治的伤员(三人时),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最主要通过“腕带” 的条形码,此外还包括床尾(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病历夹核对、注射座位牌核对等。

四、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进行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五、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一)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随即自动产生“腕带”条形码。

每个患者的腕带条形码具有唯一性。

(二)身份识别腕带记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ID号(住院号)、科别、床号、入院日期等。

一旦“腕带”的条形码形成后,患者的条形码号、姓名、性别不得随意修改,若特殊情况需要修改需医务部(医教部)同意。

(三)患者腕带佩戴规范1、护士接待新住院患者时,认真核对腕带上打印的信息与患者本人身份准确无误后佩戴,因故未佩戴者需注明。

2、需手工填写的栏目应字迹端正、清楚,严禁涂改。

3、腕带松紧应适宜,以能放入食指为宜。

水肿患者应注意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若双上肢约束患者,可佩戴于脚上,便于核对。

4、腕带一旦破损、污染或丢失等,应按要求及时补打并记录。

5、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

(四)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交给患者用于办理出院手续。

(五)院内转送、接收患者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流程,通过不同识别途径和识别内容确认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在医疗机构中,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过程和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保障医疗质量,建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探讨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实施步骤和改进措施。

一、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可以防止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通过身份识别,可以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与其他患者信息混合,确保医疗操作针对正确的患者展开。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有助于减少患者信息泄露和身份盗窃。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患者信息的保护至关重要。

建立身份识别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患者信息的保护,提高信息安全性,降低患者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

最后,身份识别管理制度可以优化医疗过程,提高医疗效率。

通过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医务人员能够准确获取患者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办理手续和不必要的延误。

提高医疗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为了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下面提供一些实施步骤供参考:1. 制定明确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政策。

医疗机构需要明确制定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政策和标准,包括身份识别的方法、使用的证件等要求,并将其纳入管理制度中。

2. 建立科学的患者信息数据库。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可靠的患者信息数据库,存储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身份证件信息等。

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引入现代化的身份识别技术。

可以利用二维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4. 设立专门的身份识别管理岗位。

医疗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岗位负责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工作,确保各个环节的身份识别准确执行。

同时,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身份识别的意识和技能。

5. 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职责1. 医院领导: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

2. 医疗科室:负责本科室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具体实施。

3. 护理部门:负责制定、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 医护人员:负责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四、制度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使用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身份标识,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均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

(2)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

(3)在诊疗活动中,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等。

2. 查对制度(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护理操作等活动前,应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抢救、昏迷、神志不清等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并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等。

3. 腕带管理(1)腕带信息填写必须准确无误,字迹清晰规范。

(2)腕带损坏或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3)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4. 交接程序与记录(1)在患者转科、转院等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程序,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无误。

(2)对患者的交接记录必须详细、完整,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疗项目等。

五、监督与考核1. 护理部门定期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理。

3. 将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纳入医院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2、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3、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4、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

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性别核对患者身份。

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

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

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5、标本采集、给药、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对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

诊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 而且要根据腕带 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

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7、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 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8、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9、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1)患者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2)对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按照《河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中国医院协会《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标》,经医务处、护理部和门诊部研究决定,制定本制度,请遵照执行。

一、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身份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医院重点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身份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佩戴腕带前,逐一填写各项内容,字迹端正、清楚,严禁涂(修)改;
(二)佩戴腕带必须双人核对(班内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时,由下一班人员进行核对),同时采用双向式核对;
(三)无法沟通的病人,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病人的身份;
(四)腕带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按照新腕带建立程序进行补充;(五)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手腕(注意松紧程度),如有病情禁忌,则佩戴于脚踝上;
(六)病人不配合,不能保留腕带有效核对信息时,立即去除腕带。

四、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上述流程须在《患者交接登记本》中记载。

五、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六、各科室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部门实施细则。

七、职能部门(医务处、质控办、护理部、门诊部)落实督导职能,定期检查各部门落实本制度情况,并有记录。

八、本制度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双向式核对:指在诊疗操作前、中、后的查对内容,一方面是医护人员向患者方向的核对,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的患者(家属)向医护人员方向的核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