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a6249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d.png)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https://img.taocdn.com/s3/m/729eae1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8.png)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源于佛教,是一种关于心识境界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关于先验认识存在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对成唯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灵觉经验成唯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有一种基础的认识能力,被称为“灵觉经验”。
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状态,并且能够注意到这种状态的变化。
它是所有知觉和认识的基础。
四真理成唯识论的知识体系基于四个真理,这些真理描述了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出的描述。
1.世间事物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2.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是随意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3.事物的虚妄性指的是我们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并非意味着现实不存在。
虚妄性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质有别,称为五蕴.4.解脱成佛是可能的,但它需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精神上的修行,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8识成唯识论还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识的分类体系,称为8识。
它将心识分为下列八个部分:1.眼识:视觉意识。
2.耳识:听觉意识。
3.鼻识:嗅觉意识。
4.舌识:味觉意识。
5.身识:身体感觉意识。
6.意识:思考和理解意识。
7.思识:用于构建想象和宏观概念的意识。
8.识识:直接觉知自身的存在。
这些识别标志着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从基础的感觉到复杂的思考和自我意识。
8识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灵觉经验的工具。
自性成唯识论还讨论了“自性”这个概念。
这指的是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固有本质。
按照正理(常理)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但是识别器识别东西时,会因缘生起或缘分直接相应,而形成“境”与“识”的互相依赖相应的现象,即执“自性”之见,这是烦恼之首。
综上所述,成唯识论是关于如何识别世界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8识的理解和对自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达到解脱和悟道的目的。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94be9eb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5.png)
成唯识论白话文
(最新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
正文
成唯识论,又称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派。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
这一观点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构建的。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空”观有密切的关系,都旨在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
在成唯识论中,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种识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认知,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末那识是我们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则是我们的根本识,是万法唯识的根本。
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瑜伽修行上。
瑜伽行派主张通过禅修等方式,实现对心识的控制和超越,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行派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包括禅修、观想、持戒、念佛等。
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心识的控制,从而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种以“万法唯识”为核心观点,以瑜伽修行为实践途径的佛教学派。
第1页共1页。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2b45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1.png)
成唯识论白话文
唯识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佛教瑜伽行派的核心思想。
成唯识论是一部详细阐述唯识理论的著作,由印度菩提流支所著。
它为我们解释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真实状态,对于我们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识论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心所造,而不是外在的实在存在。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种种因缘所生,而这些因缘的形成又与我们的识惑息息相关。
因此,成唯识论告诉我们,要想了悟事物的真相,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识。
成唯识论中提到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缘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分别对应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知和反应。
通过对这八种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探寻内心的真实面貌。
唯识还强调了因缘的作用。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因此,我们要学会看待事物的变化,不要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性”理论,即依他起性、依自起性和不变性。
这三性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依赖于他者的存在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但在变化中又具有一定的不变性。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状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的修行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部深奥的佛学著作,虽然内容较为复杂,但它所阐述的唯识理论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成唯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识和世界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之道。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ecc14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7.png)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https://img.taocdn.com/s3/m/21bba8e5bb4cf7ec4afed0af.png)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成唯识论演秘释
![成唯识论演秘释](https://img.taocdn.com/s3/m/7be17a2e915f804d2b16c12f.png)
成唯识论演秘释.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成唯识论演秘释成唯识论演秘释第一西京福寿寺沙门如理师撰秘曰。
颂云。
譬如工画师。
至一切唯心起者。
意云。
此证说唯识所以。
工画师虽然能画。
而不知是自心能画。
虽然不知。
要由心故。
而能画也。
诸法性如是者。
一切凡夫。
虽见诸法等。
不知诸法从自心变。
但是迷故不知。
然此诸法。
要由心变。
而方得有也。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者。
意说若人知诸世间。
是自心变作者。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若知世间虚幻。
了是自心变者。
则知真如真实性也。
而是实有。
若能观真如法界性者。
即三世诸佛。
皆是自心起。
何以故。
法界之原无佛非佛。
名言断故。
故知所见佛等。
但是自心起也。
问。
画师岂不知心画耶。
答。
据多分说。
秘曰。
但表得中云离广略者。
意云。
但说中道。
即离广略。
不是广。
表得中道也。
以广略皆非中故。
但说中。
即离广略名等。
秘曰。
一云亦无者无色身也。
亦唯能见识之变者。
意云。
虽无所见佛身。
言有佛者。
亦唯是能见者。
识之自变。
如文义等。
外例释也。
秘曰。
虽无本质所以者。
意云。
佛不说法。
无本质所似。
然似向自内心无爽也。
问。
何故名等似向内心耶。
答。
众生见佛。
谓佛实说所生文义。
即此文义。
似自内心也。
何以得知。
犹如似我。
向内似故。
如言似我。
无实我所似。
但似遍计所执。
妄情现也。
故言向内。
不可言向外。
外无实我故。
又问云。
佛不说法。
如何言似。
答。
佛虽无言。
而得言似共相。
云何。
犹如天等为增上缘。
命于梦中得咒论等。
意如何。
谓有有情于天所求咒论。
天虽无言。
由有情等心志愿故。
复于梦中而得咒论。
虽无本质。
梦中亦得有文义也。
秘曰。
答据为缘。
为缘者。
佛与众生。
为增上缘也。
秘曰。
一云十二分教。
是成满圣之所引生者。
意云。
此十二分教。
由满圣之所引也。
问。
望本意云。
声名成所引云何。
今言。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f3dfd358f5f61fb7366628.png)
第一卷成唯识论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今造此论。
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
二障具生。
若证二空。
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由断续生烦恼障故。
证真解脱。
由断碍解所知障故。
得大菩提。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
令达二空。
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
故作斯论。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论曰。
世间圣教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
非实有性。
我谓主宰。
法谓轨持。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
谓有情命者等。
预流一来等。
法种种相。
谓实德业等。
蕴处界等。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如是诸相。
若由假说。
依何得成。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识谓了别。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
定相应故。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
我法分别熏习力故。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
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
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如患梦者患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设故。
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
虽有而非实我法性。
然似彼现。
故说为假。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
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
非无如境。
由此便遮增减二执。
境依内识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识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胜义有。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实我实法不可得故。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
量同虚空。
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
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执我常遍量同虚空。
应不随身受苦乐等。
又常遍故应无动转。
如何随身能造诸业。
又所执我。
一切有情为同为异。
成唯积论全文及译文
![成唯积论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f243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7.png)
《成唯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糅译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而成的佛教论书。
由于其内容深奥,全文及译文篇幅较长,这里无法提供全文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部分内容的译文作为参考。
例如,其中有一段内容:“初能变识。
大小乘教。
名阿赖耶。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这段内容的大意是: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在大小乘佛教中被称为阿赖耶。
这种意识具有能够储藏、持有和执着的含义,因此与杂染相互关联。
有情众生将其视为内在的自我,这也显示了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所具有的特性,即因果关系的持有。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6446e358f5f61fb73666b6.png)
成唯識論No. 1585 [cf. Nos. 1586, 1587]成唯識論卷第一護法等菩薩造1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壹、宗前敬序分(壹) 以頌彰釋論之因一、歸敬福田2稽首3唯識性4、滿〔清淨者〕、分清淨5者,圖表:《述記》之唯識性二解圖表:《述記》之唯識性、相義二、敘釋論意我6今釋彼(世親)說,利樂諸有情7。
1(唐)+三藏【明】*2(稽首…有情)二十字作頌【聖】3以頭觸地,表示禮敬之意。
4梵語為vijñapti-mātratva,依《成唯識論述記》說唯識性可略分為虛妄及真實二種。
虛妄唯識性即指遍計所執性;真實唯識性即是圓成實性。
又唯識性可有另外兩種分別,世俗與勝義。
世俗唯識性即指依他起性;勝義唯識性即指圓成實性。
5即滿清淨和分清淨,前者為圓滿清淨,指佛果圓滿時所證得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後者為部份清淨,指入地菩薩所證得的無住處涅槃。
參見《樞要》、《唯識》第九、《瑜伽》六四。
6《述記》謂「我」指安慧,然《測疏》「我謂護法」,二者不同。
7梵語為sattva,音譯為「薩埵」,意譯為「有情」,即指眾生。
12 (貳) 以長行明本論主造論之意一、安慧等悟斷得果解今8造此論,為於二(我、法或云生、法)空有迷謬者9生正解故。
生解為斷二重障10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
斷障為得二勝果11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12。
圖表:《成唯識論》造論目的二、火辨等達空悟性義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我、法〕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
三、護法等破執顯理解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13。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14斯論。
圖表:四類迷謬唯識理者8「今」表示論主造論之時,《了義燈》卷一云:「今」指佛滅後九百年,世親造此《三十論》。
9 《述記》云異生、外道由於愚癡,不解我、法二空之理,名為「迷者」;聲聞、獨覺及惡取空者邪解空理,名為「謬者」。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a19f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d.png)
成唯识论白话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一、成唯识论简介
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释》,是佛教唯识宗的一部重要经典,由唐代僧人玄奘法师翻译成中文。
该论主要论述了佛教的唯识观,详细解释了世间万物的真相,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1.万法唯识:成唯识论主张万法唯识,认为外在的世界都是心识的显现。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感知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识所创造的。
2.识分八种:成唯识论将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各有其功能和特点,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3.四分法:成唯识论提出了四分法,即相分、见分、自证分和他证分。
这四分法主要用来分析心识的构成,以便修行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心识。
三、成唯识论的影响与价值
成唯识论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佛教的唯识理论,还对修行者的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成唯识论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心识的运作,
从而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45fd5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2.png)
成唯识论白话文摘要:一、引言二、成唯识论的概念与背景三、唯识思想的核心观念四、唯识论与佛教其他宗派的关系五、唯识论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承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的一部重要论著。
作为一部理论性极强的文本,它探讨了心灵、意识、世界等诸多哲学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成唯识论进行白话文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二、成唯识论的概念与背景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了义灯》,是佛教唯识宗的一部代表性论著,作者为护法。
成唯识论主张万法唯识,认为一切现象皆为心灵所变现,唯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佛教其他宗派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成唯识论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唯识思想的核心观念1.万法唯识:成唯识论主张,一切现象皆为心灵所变现,唯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一观点是唯识思想的基石。
2.三性说:成唯识论提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三种性质。
遍计所执性是错误的认知,依他起性是现象的缘起,圆成实性是现象的真实本质。
3.八识:成唯识论认为,心灵分为八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共同构成了众生的心灵世界。
四、唯识论与佛教其他宗派的关系唯识论与佛教其他宗派,如中观、华严、天台等,在许多观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唯识论强调心灵的主导作用,认为世界是心灵所变现的产物;而中观派则强调缘起性,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本质。
尽管如此,唯识论与这些宗派在追求解脱、觉悟的共同目标下,仍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
五、唯识论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承成唯识论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唐代玄奘法师将其译成中文,并大力传播。
自此,唯识论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承体系,对我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多佛教高僧,如法藏、窥基等,都曾深入研究唯识论,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体系。
六、结论成唯识论作为佛教唯识宗的一部重要论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806d912f60ddccdb38a086.png)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
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
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
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
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
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
《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世亲菩萨本着无著菩萨的开导,对《摄大乘论》作释,《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建立赖耶缘起,而成立唯识学说的一种大乘论著。
世亲菩萨释了《摄大乘论》后,继续作了《唯识二十颂》,这一个颂是以二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
他本人作了《唯识二十论》来说明外境非实有,内识变似外境,而愚夫执内识所变现的境为真实有,是识外别有之法,是谓“外境”。
外道和小乘呢,不明白唯识道理,固执外境实有。
世亲菩萨唾斥小乘外道实有外境的邪执,显扬唯识无境的道理,作了《唯识二十论》。
以后,世亲又作《唯识三十颂》,这个颂是以三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重在成立唯识义。
与《唯识二十论》相对照,前者是重在破,破中有立;后者重在立,立中有破。
但是,世亲作了《唯识三十颂》后,未及作论就去世了。
以后,印度有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相继出世,一直精究唯识道理,并为《唯识三十颂》作长行。
玄奘法师西游印度,把十大论师的著作,一一取回中国,传授给其弟子窥基,由基师把十大论师的著作进行糅集,对《唯识三十颂》作出长行。
窥基根据玄奘法师的指示,把十大论师的著作加以折衷取舍,主要是护法论师的见解。
这样糅集了十大论师之学为《唯识三十颂》作释,而成《成唯识论》,这就是《成唯识论》形成之因和简要历史。
此论从大乘境、行、果三方面来成立唯识要义,所以,此论名《成唯识论》。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https://img.taocdn.com/s3/m/24fee619fc4ffe473368ab9e.png)
唯识三十论直解.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唯识三十论直解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蕅益沙门智旭解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
按佛灭后九百年。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
作三十颂。
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
又二百年。
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
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
奘师宗之。
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
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
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
后五行颂。
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
略辩唯识。
相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
颂曰。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
世间说有我相。
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
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
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
谓蕴处界等。
外人问意。
以为既唯有识。
别无实我实法。
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
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既无实我实法。
但是由于假说。
所以随情施设。
妄有种种相转。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
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
虽有八种。
以类别之。
则唯有三。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
广明三能变相。
次有八行。
广明所变唯识)。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
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
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
不可知执受。
处了(不可知三字。
四不可知门。
执受处三字。
五所缘门。
了字。
六行相门)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
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
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
唯识的结构——《 成唯识论》 初读
![唯识的结构——《 成唯识论》 初读](https://img.taocdn.com/s3/m/bcd044d7ad51f01dc281f1c0.png)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陈克艰[提 要] 佛教的宗旨在于破我执、证我空,大乘瑜伽行派的义学,即唯识学,是以其富 有结构性的理论概念系统来贯彻这一宗旨的。
唯识的结构,主要应从心与心所的相应、俱有、 依、缘这些方面作整体的把握。
玄奘《成唯识论》对于唯识结构中“所缘”的讨论,最能体现 唯识学以立为破、破在立中的基本精神。
第八阿赖耶识是唯识结构的核心,阿赖耶识见分则是 核心中的核心,第七末那识以藏识见分为所缘,与末那相应恒转的萨迦耶见顽固地将此所缘执 为“自内我”,这就是我执的最深根源。
看懂魔术背后的机制,等于破了这个魔术;同理,唯 识学通过彻底说明我执之所从来,达到破斥我执的目的。
[关键词] 唯识 《成唯识论》 阿赖耶识 我执一 空宗和相宗成就同一个理境印度佛学经历过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产生过多样而丰富的义理系统,一般 性、简单化的说法,将其概括为原始佛学、小乘佛学、大乘佛学几类。
“原始”一 词表时间,原始佛学即早期的佛学;但“小乘”、“大乘”,却并非表示佛学的先 后阶段。
吕澂先生指出:“小乘一名,是大乘成立并盛行后对部派佛学的贬称。
” 然而经久色褪,“现在用‘小乘’一词,已并不含有贬义,仅表明这样一个事实: 在大乘学说流行以后,部派佛学还在继续发展,不过蒙受大乘影响,学说有所改 变,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小乘阶段。
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可说 与大乘佛学相终始。
” ① 玄奘西游归国后,著《大唐西域记》,记叙在印度的经历 见闻,其时大乘盛行已久,奘师仍到处见到习学小乘法教的伽蓝部众。
佛教的宗旨是救人出离生死苦海,获得解脱。
这里又有一般性的说法:小乘是 自了,大乘是普渡;一叶扁舟,只能载得自家,万吨巨轮,方为众生慈航。
致于对 世界、人生的认识,大小乘的义理差别被总结为:小乘讲我无法有,大乘讲我法二 空。
这当然又是极度的简单化了。
稍稍加详,大乘佛学可以划分为初、中、后三 期。
初期龙树的中观学派,议论恣肆,扫荡一切,素有“空宗”之称;中期无著、 世亲的瑜珈行学派,如理观相,建立万有,结穴于“唯识”,故标“有宗”之目。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1b2b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f.png)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成唯识论是宗教哲学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源于7世纪的印度佛教思想运动,并于7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成唯识论的中心思想是“唯识”,即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只是心理现象。
成唯识论的要义有以下几点:一、唯识唯识是成唯识论最基本的思想。
它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精神现象,包括人和物。
唯识主义认为,人的感觉只是人脑中产生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对外界的存在并没有必要的联系。
认识对象不是外在的实体,而是人的意识中心理现象的化身。
人类所有知识的来源都是人的知觉活动。
唯识主义认识论认为,个人的意识活动是对外部物质世界进行解释的唯一途径。
这种真谛只能是在个人主观内部发展起来的,单纯的物质现实是不存在的。
二、互异共存互异共存是成唯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承认存在很多不同的对象或者一个单一的对象在不同的方面已经进行了数个被称为相的模糊的分裂。
由于唯识论者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与因,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事物之间可能看上去是相同的,但是唯识论者指出,实际上这些事物只是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而来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唯识论强调了对于相的认识。
相是一个涵盖了所有意识发展的理念,任何对象都有其独特的因、独特的相,以及独特的性质,而这些独特的方面能够互异共存。
总的来说,唯识论者认为存在的事物在存在的基础上都具有自身的独特的性质、物质形成、美德、心理现象等等。
三、因果唯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果性的,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因果关系。
因为成唯识论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心理现象,因此因果关系也是在心理世界中发生的。
因果律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违反性,即“有因必有果,无因不成果”。
唯识论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结果都是由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引起的。
因此,通常所说的行为形成基于有形物质的地表现象通常只是因果关系的表象。
这意味着被认为是因果关系的关系实际上可能基于更广泛的影响和因素。
四、证悟唯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本质上是虚幻的,因为它们只是心理世界中的影像,因此唯有彻底的证悟才能够使我们从迷失中走出来,直接领会事物的真相。
成唯识论疏翼成唯识论疏翼book1book1卷1G
![成唯识论疏翼成唯识论疏翼book1book1卷1G](https://img.taocdn.com/s3/m/87423b8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e.png)
逸文】——三。
若辗寅我,16能造渠?受果耶?【疏翼】文势第五假言殳外徵释K妨莫隹有三中,第二雒造棠受果徵。
文分卷三:一、外莫隹5二、郤^,三、原攵正。
此即初文。
【述吉己・卷四】此第二段,文有其三I:叙外人辘:若辗^我,辗^作、受;既辗作、受,法ItFg空!Jg立量云:一切有情愿辗作、受。
以辗我故。
如罪毛等。
鼎文】--H- 所我,既瓢燮易,酒如虚空,如何可能造渠、受果?若有燮易,鹰是辗常。
【疏翼】第二4隹造棠受果徵中,第二郤。
【述吾己・卷四】次、l⅛i≡。
此有二量。
我既常有,能作受?言「燮易」者,是醴改傅,辗常之莪。
11「文有其三」四字,《金藏》焦。
量云:汝我鹰不能作棠、受果。
rp熊燮易故;常故。
如虚空等。
言者孰我常,皆罪燮易,今言殳2遮言十,亦得。
若用穗燮令醴辗常,亦得。
若用有燮易,汝所孰我鹰醴辗常。
^用燮易故。
如色磬等。
若破僧怯:令Il亦傅燮,以彼不言午有壤滋故3。
或随卷舒,名悬「燮易」,故鹰熊常,或是言殳遮。
文】——三二然it有情,心、心所法,因^力故,相,造巢、受果,於理辗il。
【疏翼】第二4隹造It受果徵中,第三叙正。
【述言己卷四】此、叙正羲。
文易可知。
「心、心所法因⅛t力」等者,耦由七^熏雪槿子因^力故,阿赖耶^生於l⅛趣,相^辗断。
六^造渠,此第八,亦能受果,於理辗遑。
又心、心所,即第八^自醴4槿子因^力故,其现行相^^ 2 3 42《羲演》牒文、《金藏》作「鼓」,绘作「故」。
3「以」等八字,《金藏》有,绘熊。
4Γ⅛J字,《金藏》决作「静」。
断。
故5此六^有日寺造渠,加典第八亦能受果,於理辗遑。
又八^等心、心所法,各自槿子因⅛t力故,∣⅛趣五蕊相^^ 断。
即此假者,六^作渠,六6、八受果,於理辗遑。
除第七。
项文】-一三三我若^^,t⅛於生死趣?t⅛徨厥苦,求趣涅槃?【疏翼】第三言隹生死解脱徵,文分卷四:一、外黄隹,二、返^,三、金攵正,四、名献结非。
此即初文。
【述言己・卷四】第三段,文有其四:外人^:若有我者,可有H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3 有情:与众生同义,早期译为众生,玄奘译为有情。
考虑到众生一词更为通俗流行,本书的译文均作众生。
【评析】此颂通常称为序颂,并非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原有,而是护法所造。
对此颂可作多种理解。
颂中的第一句“稽首唯识性”,其中,“稽首”,形式上是指叩首的礼节,意义上则与归命同义,意谓皈依并致敬。
然而皈依致敬的对象究竟为何者?对此最一般的理解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并向三宝致敬。
即将“满分清净”中的“满清净”,即完全清净,理解为佛,在三宝中指佛宝;“分清净”,即部分清净,理解为菩萨,在三宝中指僧宝。
“唯识性”则指法宝。
但在文章开始皈依致敬三宝是一般佛论的通例,而在此部讨论唯识学的专著中,对此颂则可作更为特定的理解。
即“满清净”是指完全证得唯识真实本性、并宣说唯识教理的佛;“分清净”则指颂主,即造《三十颂》、弘扬唯识教理的世亲。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1 有迷谬2 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3 故。
由我法执4 ,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5 ;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6 。
【今译】现在造这部论,是为了使那些对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全然不解或持有谬见的人,能产生正确的见解;产生正确的见解,是为了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由于具有我执和法执,上述二障便都产生;如果证得我空和法空,那二重障随即断除。
断除二障是为了证得二种殊胜的果:即由断除使生死相续的烦恼障,而证得真正的解脱;由断除能障碍正确见解的所知障,而证得大菩提。
【注释】1 二空:指我空和法空。
2 迷谬:据《成唯识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迷”指对二空之理全然不解,“谬”指对二空之理持有谬见。
3 二重障:指烦恼障和所知障。
4 我法执:“我执”,指不明我空之理而对实在自我产生的执着。
“法执”,指不明法空之理而对事物的实在本体产生的执着。
5 真解脱:即涅pan 。
6 大菩提:指佛的无上觉、无上智慧。
【评析】此处以下论述本论的宗旨,此处首先说明唯识学之“所悟”、“所断”及“所得果”。
唯识学之“所悟”为二空:我空与法空。
我空,也称人我空、人无我或生空,意谓众生身心都由各种因素(即所谓的五蕴)组合而成,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众生的身心中,找不出始终不变的因素可作为自我。
小乘一般只是停留在这种“我空”的认识上,大乘则进一步指出“法空”。
法空,也称法无我,意谓一切事物、包括组成众生身心的五蕴,本身也空,不存在始终不变的因素可作为它们的本体。
唯识学之“所断”为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
烦恼障是指由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因各种烦恼能成为证涅pan 的障碍,使众生流转生死轮回。
所知障是指由法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因各种烦恼能障碍菩提妙智,使众生不能了解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
唯识学之“所得果”为涅pan 与大菩提。
菩提意谓觉或智慧,大菩提指能断一切世间烦恼而证得涅pan 的智慧,这是佛的智慧,有别于二乘的智慧,具体包括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佛教的小乘与大乘,以及大乘内的各宗,其理论有异有同。
大略地说,小乘与大乘理论的相同处在于破我执,悟我空,证解脱;而大乘理论的特异之处在于破法执、悟法空,形成以大悲心为基础的菩提心。
但大乘内各宗关于空的理解,在共同性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唯识学所说的法执等概念有其特定的涵义,由此也影响到法空、空有之中道等观念,从而形成了唯识学特定的理论体系。
本论下文对此将作详尽的讨论。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1 、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2 。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今译】造这部论也是为了开导指示那些错误地执着〔存在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心外〕事物、对唯识的道理全然不解的人,使他们能通达我空和法空,对唯识的道理如实地了知。
又有一些对唯识道理全然不解或持有谬见的人,他们或执着外境如同内识,并非不存在;或执着内识如同外境,并不存在;或执着各种识作用不同,主体相同;或执着只有心是存在的,心所并不存在。
为了否定诸如此类的种种异端认识,使人们对唯识深刻微妙的道理能获得如实理解,所以造了这部论。
【注释】1 法:即一切事物。
2 心所:全称为心所有法,指伴随精神主体(即心)的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评析】此处是破除佛教内外对“我”“法”的种种错误认识。
第一段“谬执我法、迷唯识者”是指凡夫和外道的错误认识。
第二段“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是指古印度佛教内部的一些错误认识,其中,“执外境如识非无”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观点,“执内识如境非有”是大乘中观派的清辨等学者的观点,“执诸识用别体同”是某些大乘佛教学者的观点,“执离心无别心所”是小乘经量部的观点。
第一、第四种观点是对唯识全然不解,第二、第三种观点是对唯识持有谬见。
对这些观点,下文将一一破斥。
二、总破二执“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1 说有我法?”《颂》2 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3 。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4 。
”【今译】〔问:〕“如果只有识,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三十颂》云:“依据虚假的认识或假设,〔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由此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
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
”【注释】1 圣教:指佛与一切圣者的教导,即经、律、论三藏的典籍。
2 颂:此处开始为世亲所造的《唯识三十颂》。
3 转:《述记》释为“起”,即生起。
4 异熟等二句:“异熟”,指异熟识,即第八识;“思量”,指思量识,即第七识;“了别境”,指了别境识,即前六识。
【评析】此处以下论述破我执和法执,此处引用《三十颂》的第一颂和第二颂的前半颂,阐述了“实我”、“实法”的由来。
唯识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们明明看到有各类众生,有各种事物,佛典中也有相应的概念,那样的话,“唯识”(即只有识存在)之说何以能成立?此处引用的颂文对此作了回答:通常说的自我与事物只是一种假说。
如再严格地加以区分的话,世人与佛典对自我与事物的假说,依据并不相同。
世人说“我”、“法”,是基于虚假错误的认识,即将由识所变现的种种现象,认作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述记》称为是“无体随情假”。
佛典中说的“我”、“法”,是基于假设,即将由识所变现的种种现象,假设性地建立相应的概念,《述记》称为是“有体施设假”。
因此,只有识真实存在(但这仅是一种简单的说法,严密完整的说法见后文),其余各种现象均由识所变现。
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1 。
我谓主宰2 ,法谓轨持3 。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4 ,预流、一来等5 。
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6 ,蕴、处、界等7 。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今译】论云:世人以及佛典说有“我”有“法”,只是由假说而设立〔“我”和“法”的名称〕,并没有其真实的主体。
“我”是指〔不依赖任何条件而〕独立自主地对身心起支配作用〔的实体〕,“法”是指保持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具有可认识性〔的事物〕。
这二者都“转”而产生出种种现象。
“我”的种种现象,有〔世人所说的〕众生、命根等,也有〔佛教所说的进入圣位的〕预流、一来等。
“法”的种种现象,有〔胜论所说的〕实体、性质、运动等,也有〔佛教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转”而产生就是指根据各种情况设立不同名称。
【注释】1 性:唯识学中,“性”与“体”常能通用,故“性”表示本性、本体、主体等含义。
2 主宰:“主”指独立自在、即不依赖其它条件而存在;“宰”指能起支配作用。
3 轨持:“轨”,轨范或规范,即事物具有确定的规范,因而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理解的;“持”保持,即事物能保持自己的性状,也就是具有确定的质的规定性。
4 命者:即寿命。
有情、命者均是“十六知见”(指没有获得正见的世人基于实我而产生的种种相关看法)的部分内容。
5 预流、一来:“预流”是二乘圣者四级果位中的初级果位,此位圣人最多只要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往返各七生,就必定能证得阿罗汉果。
“一来”是二果圣人的名称,此位圣人只要再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往返受生一次。
6 实、德、业:“实”,即实体;“德”,即性质;“业”,即运动。
这是古印度胜论学派所确定的六种主要范畴中的三种。
7 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教概括出来用以说明众生与世界万物的基本范畴。
【评析】此处以下阐释颂文,此处是对我执和法执进行总体性的批驳,下文将进而对我执和法执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和批驳。
本论认为:通常说的“我”与“法”,仅是假说。
因为通常所说的自我,具有“常”(始终不变)、“一”(纯粹单一,不能分解剖析)、“主宰”(能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能自主地对身心起支配作用)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