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书法作品赏析
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

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导语】:〔清〕金农其一先民之言曰:同能不如独诣。
金农名作欣赏

⾦农名作欣赏⾦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号冬⼼先⽣、稽留⼭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寿道⼠等,因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封“三朝⽼民”的闲号,钱塘⼈,布⾐终⾝。
清代书画家,扬州⼋怪之⾸。
荷花图⾦农善以书⼊画,其漆书笔意常体现在其画作中。
此图荷花以淡墨⽩描勾勒,荷叶叶脉留⽩,以重墨淡墨两⾊分染正反两⾯,⼯整稳重,具有简约平实的装饰意味。
⾦农杂画之⼗⼆温⽇观号智归⼦,宋末元初画家,擅长草书,善画葡萄,顷刻⽽就,世称“温葡萄”,此图题跋即有感于此⽽写。
画中绘⽔墨葡萄,⾃左向右⽣发,枝叶重叠有序,葡萄颗颗饱满,⾏笔不迫不促,古朴⾃然。
⽡盆菖蒲菖蒲常见于端午时节,是⽂⼈书斋⼏案清供赏玩之物,也是⾦农眼中的“仙草”。
⾦农喜写菖蒲画菖蒲,爱菖蒲的孤清。
此图中蒲叶细密短⼩,⽡盆质朴⾼古。
画中题诗给菖蒲过⽣⽇更是妙趣横⽣:“蒲郎蒲郎鬓发古,四⽉楚天青可数。
红兰遮户尚吐花,紫桐翻阶正垂乳。
写真特为祝长⽣,⼀盏清泉当清醑。
⾏年七⼗⽼未娶,南⼭之下⽯家⼥,与郎作合好眉妩。
”墨梅图⾦农画梅,⾃称“江路野梅”。
此图布局奇绝,⾃右向左上⽴⼲,侧枝穿插倔如虬龙,笔法古拙简练,配以浓墨点苔,以⽩描清笔绘就梅花,颇具古意。
墨梅图⾦农此作⾃题诗:“⽼梅愈⽼愈精神,⽔店⼭楼若有⼈。
清到⼗分寒满把,始知明⽉是前⾝。
”以⽼梅树为主体,⽉影朦胧宁静,虚实相⽣,画作充满清寥之⽓,以梅花、明⽉⾃寓,表现出画家的孤⾼与淡泊。
墨梅图⾦农画梅在技法上博采各名家之长,师宋代⽩⽟蟾,也受到杨补之的影响,此外更是“以梅为师”,曾冒着风雪反复揣摩梅枝正反转侧、疏密穿插的⽣动情态,师法⾃然。
此图⾪书笔意出枝,细笔淡墨勾花,点蕊⼲脆精炼,点萼墨⾊浓重,⽤笔挺健有⼒。
墨梅图梅花清雅俊逸,凌寒傲放,其品性⾃古为⽂⼈所乐道。
⾦农爱梅,梅开时节就天天赏梅画梅。
此作双梅图,梅⼲以湿笔写出,以不同浓淡墨⾊濱染分出前后,⾃在穿插,圈梅和点梅缀于其间,暗⾹浮动,秀润天成,古朴⽂秀。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金农《隶书七言联》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摘要:金农的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
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
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扬州八怪金农《墨梅》赏析:款识: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
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
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
枝繁花亦繁。
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
春风吹满纸。
谢却金帛求,笑寄瞽居士。
居士尝断炊,噤痒寒耿耿。
挂壁三摩,赏我横斜影。
稽留山民画诗书。
钤印:金吉金印(白文)、金氏寿门(朱文)、生于丁卯(白文)“元章茂密补之疏,妙笔华光淡欲无。
七百年来无继起,画诗书见一癯儒。
”这是张大千1956年边跋金农《墨梅图》的诗。
前两句论画梅,说到元代王冕(元章)的茂密与宋代杨无咎(补之)的疏淡,后两句则称赞金农是数百年来能够继起此道的画、诗、书皆长的“癯儒”。
图中的梅自左下端发干,向上、向右曲折变化而生出花枝、花朵,或疏或密,或正或侧,运笔中缓行缓止,不迫不促,有顿有挫,有节有律,好似不用力而力自在,又似无用意而其意无处不在。
中国画谓之写,和书法通,无须事先安排,一笔既落,笔笔生发,一气而成。
这古朴而文秀的梅,又何尝不是作者性灵写照!溥心畬题曰:“无剑拔弩张之势而逸韵自高。
”这逸韵是文人画的追求,是作者学养、性灵的体现。
冬心先生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
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
三类中,亲笔最少。
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
试看图中,梅的枝干和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
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的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
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
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和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
金农生平及其书法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金农生平及其书法[清]金农《冬心先生集》书影[清]金农 月华图 116×54cm 纸本设色 1761年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月华图。
画寄墅桐先生清赏。
七十五叟金农。
钤印:金吉金印(白) 生于丁卯(朱)作嫁接,而是以碑为根本,伸展开来,由碑而楷,而行草,别构一个完美的艺术天地。
正如诗人江湜(弢叔)所评:“冬心先生之书,醇古方整,得之于汉人分隶,溢而为行草,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
”其晚年所形成的古奥新奇的漆书把这种追求推向了极致。
金农在创作实践上所成功完成的这种由碑而帖的转捩与探索,无疑为百年之后碑学理论与创作的崛起、勃兴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标志金农书法创作高度的漆书奇绝孤傲,几乎成了金农人格精神的象征符号。
这一书体的创立是始于作者中年。
中年之后,金农脱胎于《华山庙碑》《乙瑛碑》诸汉碑的隶书渐渐显示出了强烈的个性,这就是结体瘦长严整、凝重险峭。
蒋宝龄《墨林今话》中指出:金农“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截毫作擘窠大字,甚奇”。
三国吴时的《国山》《天发神谶》两碑为隶意篆体,金农的传世作品中未见其师法两碑的临作,可见金农的取法并非是两碑的皮相而是受其启发大胆革新,用扁笔侧锋,时或卧笔横扫使其横画肥厚,时或侧笔斜拉使其竖画尖瘦。
有时也采用古人“倒薤”笔法夸张作撇画,花俏洒脱。
同时又喜浓墨枯笔妙翻古人“飞白”之法,雪浪轻张,冰丝乱吐,令人在恍惚缥缈间充满神奇幻想。
这般境界正是金农艺术创造的根本,是他广师博取中得心源之后的超越和升华。
金农自称这种书体为“渴笔八分”。
他72岁时所作的《相鹤经》轴(浙江省博物馆藏)中这样题道:“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
康熙间金陵郑簠善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
”这既是他夫子之道,也是他艺术创新的宣言,是其“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思想实践的必然结果。
以怪为乐——赏读金农漆书楹联

烈 。清 末 政治 黑 暗 ,官 场腐 败 ,文 人 不得 志 ,金农 4 9 岁 “ 高
其既强 调整体 横势 龄 ”才被举 荐为 博学 鸿词 ,但他拒 礴 不受 宁 以卖书画 为生 这强 化了他 对书 画的信 心 这也 成了他 用标 新立 异的 方式变 相 地表达 不满 的精 神动 力 。这 种形 式给人 一种 冷漠 孤高 的感觉 ,
约稿、责编 : 金前文、史春霖
有人 发现 金农隶 书与 简牍有 很 多唱合 之处 ,就猜 测金 农书
道劲有 力 ,飞扬生 法 师于汉简 。 据 笔者考 证 ,文献记载 最早的简 牍是 1 9 0 1 年 发现 动。 撇 画的成 功运 的新疆古 尼雅简牍 , 而 金农生于 1 6 8 7 年 .卒于 1 7 6 3 年 二者相
《 天发 神谶碑 》的 学习 是确 凿无疑 的 。但 是仅 仅 以 《 天 发伸谶
佳确 的 ,可以说 金农 部分 用笔取 表 ,酷爱 蕈其 昌书 法 , 、 因此 ,整个 清代 前期都 处在 董其 昌书 风 碑 》来 总结 金农的 书法 是不够 的笼 罩之 下 .崇帖 之风 盛极一 时 、 此 时 ,无论 是 科举 考试还 是 法于 《 天发 神戡碑 》而 已 、 纵 观金 农的 书学经 历 他临 习过 的 曩 W 印 二, 朝 堂奏折 ,甚 至是 市井 坊 间墙壁挂 画 .都是 董字 。千 篇一律 , 碑 帖主 要以体 势 方整的 《 华 山碑 》 《 乙瑛碑 》 《 甫 B 阁颁 》等碑 特别 容易 让人 产生视 觉疲 劳 .但是 文人士 子却 为学 习董字 奋 不 刻 为主 ,同 时金农 对各种 不 同风格 的汉 隶作 品 皆有 所, . '  ̄ 少 2 - j f t 所 顾 身 .乐 此 不 疲 现 在 回 想起 来 ,这可 以看 作 是一 种 封 建 集 权投射 下 的文 化暴 力 。当 “ 反 清复 明 ”的政治 反抗 偃旌 恩鼓 之
刘一闻从金农到赵之谦——上博藏楹联里的清代书法演变之迹

刘一闻从金农到赵之谦——上博藏楹联里的清代书法演变之迹楹联为何在清代异军突起并成为众多书家表现的媒介?楹联的兴起对当时书坛具有什么影响?金农隶书七言联《殷勤但酌杯中酒豁达长推海内贤》扬州八怪无论学识还是书画创作之境,金农(1687—1763)理当尊居“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早年问学于何焯,他的成就主要来自于苦读不辍,以致业精于勤而识见不凡。
在书法创作上,金农更是迥立高标、独树一帜。
《墨林今话》评说他“书工八分,小变汉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截毫端作擘窠大字,甚奇”。
由此可见,金农的书学路径和他自创一格且极富名声的截毫漆书的大体来由。
毫无疑问,在金农的所有书法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水准的,自然是他的“漆书”,换言之,金氏的漆书书法,是对古来汉碑书法艺术的继承发扬和再创造。
从传世的金农隶书作品看,确实反映了他的精湛表现技巧和深厚的创作功力。
金农隶书七言联《越纸麝煤沾笔媚古瓯犀液发茶香》上博藏金农58岁所书“越纸麝煤沾笔媚,古瓯犀液发茶香”七言联,正是他的漆书代表之作,无论用笔、结字、佈势均有独到之功,亦古亦新,妙不可言。
假如从技法要领上作出分析,所谓漆书一路书写方式,理当归属于隶书的创作范围。
由此看来,清蒋宝龄于《墨林今话》的相关叙述未免片面。
《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皆为三国篆书名刻,前者篆意浑脱,体势多呈圆融,后者则在篆隶互寓、圆中因方的书体之中,每见其刀笔意味。
其实,受郑簠影响,金农隶书最初接触的是东汉名碑《夏承碑》。
此碑可称汉碑中的别调,体态虽为隶书,通篇却参入篆籀甚至楷书笔体。
其结体亦多呈纵势,在运笔上强化了提按顿挫多种方法,线条对比尤显强烈。
此外,他与同道之友“浙江印派”之首丁敬比邻而居,仅从丁敬为金农所刻若干常见印章看,便可知彼此间的深厚情谊。
他们时相往来,诗歌互答切磋艺事,这对金农性喜碑版、广涉金石文字的充分体味,作用自不可估量。
金农前期隶书笔体圆润安雅,结构严整匀密。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文/潘飞翔无量寿佛设色纸本无量寿佛立轴达摩立轴水墨纸本达摩立轴纸本佛像图佛像神情安然飘逸,衣纹用笔粗犷古拙,身后背景以其独特的书法来完成。
新颖的构图及劲道的笔力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碑刻功底罗汉图立轴罗汉像立轴纸本 1755年作罗汉立轴水墨纸本 1722年作罗汉诵经图立轴设色纸本 1762年作款识:菩萨泉上银色云,树枝不动风有声,喃喃口翻贝叶经。
此十六罗汉第一尊也。
清夏无事,艺牛头香,凝神图之。
俟寄智能白业人。
苓龟晨吸,杞狗夜吠。
赤佛域着灵之多宝林中,遇之遇之,未足奇也。
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上休日装成立轴七十六叟金农又记。
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图画。
印鉴:金农(朱文)、心出家盦粥饭僧(白文)、金吉金印(白文)金农画佛已近暮年,于此道自视颇高,曾言:“余画诸佛及四大菩萨、十六罗汉、十散圣,别一手迹,自出己意,非顾陆谢张之流,观者不可以笔墨求之,谛观再四,古气浑噩,足千百年恍如龙门山中石刻图像也。
”纵观金农画作,梅竹花卉、人物佛像,造型奇古,涉笔质拙,孤诣独绝,尽脱时流习气,或许为其酷嗜金石的审美趣味介入所致,正与乾嘉朴学崇古尚拙的理念并足等观。
金农之画以瘦如饥鹤,清如明月,崛如虬龙的画风独步艺林而享誉后世。
此幅《罗汉诵经》气息淳古,构境别致,安详真朴,空灵深邃。
红衣罗汉背向端坐于高树之下,虔诚诵经。
人物之上大幅空白,衬托空寂境界。
古树盘郁,表达神思幽谧。
虽不见眼目,端坐捧读之态与凝虑涵和之姿,亦显其悟通、达其性灵。
观者犹如身临其后,恐扰专注凝思之妙境。
金农以简括之笔勾画罗汉,注重笔墨情趣的表现,古拙笔法与松秀墨色,施以沉静红色,使之与人物的精神气质相调和,耐人寻味之际,或可想见金农作画之前,清斋祷告,盥沐熏香之虔诚,执笔敬写,极尽庄严之神情。
画中题款与长跋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行书题记专用扁笔,兼有隶楷体势,敦厚方朴,结体侧错落,姿媚横出,寓愚拙苍莽于含蓄平和之中,章法似密不透风,若罗汉身后之障壁,断绝尘世纷扰,亦使嚣壤俗庸,于超尘脱俗、空寂澹宕之境界,始望之则裹足不前,继而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体势欹侧 笔力千钧

体势欹侧笔力千钧作者:尹莉莉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07期金农的书法匠心独运,精妙入神,隶、楷、行俱精。
隶书中的“漆书”,更富创造性,苍古奇逸,魄力沉雄,在帖学盛行的时代,他能独辟蹊径,创立“漆书”新格,真可谓是书坛豪杰。
金农(1687-1763),系布衣学士,为“扬州八怪”之首,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赏,喜收藏。
弱冠于何焯处从学,乾隆元年经推荐赴京应博学鸿辞科之选,未中,遂周游四方,后寄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至衰老穷困而死。
嗜奇好古尤喜金石文字,精鉴赏,收汉唐金石拓本数百种,凡古书画过目即辨真伪。
金农自称其书为“漆书”。
他特别喜欢浓墨,他作品的墨色,乌里发亮,据说他的墨是亲自监工定制的,因此,他的书法乌黑如漆,并非言过。
但是,他所谓的漆书,更应从笔法上理解,他的书法,隶不隶,楷不楷,用楷法写隶。
方笔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他的方笔,方得像现代的油画扁笔刷出来的。
由于他不讲究笔法,就干脆把自己的书法起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名称。
他的漆书拙朴古茂,方正的笔划,方正的结构,像小木片搭配起来一样,这种充满天真稚气童趣而又淳厚苍老的书法,同样是对馆阁体的叛逆。
历来书法巧媚易学,古拙难成,金农的漆书自成一格,亘古无双。
金农漆书的独特性元明清以来,书家长期游目骋怀于传统的二王书风之间,金农“漆书”的出现犹如耀眼的强光划空而过,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金农的书法,兼擅隶、真、行三体,而以隶书成就最高,他晚年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漆书”确系惊世骇俗之举。
在不无担心之中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中国传统书法的主要审美内容之一的线条,在他的“漆书”里表现出一种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
他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线条进行了各个击破,如“鼠尾”的撇画冲破了线条形态上的沉着和运动带来的力量。
横画也在金农书法中变得扁平,节奏感本来取决于运动的快慢和用笔提安顿挫的交替变化。
我们又无法指责金农的“漆书”失去了书法美,它虽具有美术化的倾向,但它又不完全如是。
书法 金农体

书法金农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金农体是书法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流派。
金农体书法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
金农体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金农体书法的特点之一是形体稳健,端庄大气。
字体挺拔有力,笔画从容自信,体现了一种稳重大气的气质。
另一个特点是结构清晰简洁,线条流畅顺畅,每一个笔画都显得流畅自然,让人感觉舒畅自如。
而与其他书法不同的是,金农体书法的笔画曲线略带微微弧度,给人以一种含蓄的美感。
金农体书法的用笔技巧也是独具特色。
在金农体书法中,用笔力度轻重有致,点画有力,筋骨分明,线条粗细交汇有致,展现出一种内敛中含蓄的魅力。
其用笔技巧既能衬托出字形的美感,又能表现出其端庄稳健的气质。
金农体书法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
在书写金农体字体时,要求每一个笔画都要准确、刚健、清晰,切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整体布局要求严谨紧凑,形态要端庄大气,不可有丝毫拗劲。
只有如此,才能完全展现出金农体书法的独特魅力。
金农体书法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书法艺术创作中,还是在文化艺术交流中,金农体书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金农体书法作品不仅以其优美的字形与雄浑的作风受到广泛好评,更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的对象。
金农体书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今天的社会中,金农体书法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当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金农体书法将继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更多的光彩。
第二篇示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书法中,金农体是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其形态清晰简洁,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金农体书法源自民间,是以农家书写工具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瘦梅拙竹 墨笔漆书——金农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探析

除梅 竹外 ,金农 亦能写 人物 ,尤 善画 自画
金农作 品的辨识
金农 一生未 曾做官 ,是终身 的职业画家 ,
其别具 一格的 书体 画风在 当时即 已引起世人注
被画 史认为是 “ 州画派 中最具成就 的画家 之 像 ,多为聊 以 自娱之 作 ,不 求形 似 ,传情 达意 扬
一
" n
宜肥 。瘦 处如 鹭立寒汀 ,不欲为 人作 近玩 。所
书法方面 ,隶楷兼 长 。金农早年隶 书 ,风
画梅花 既瘦且繁 ,干花万蕊 ,繁枝 密萼 ,显得 格 规整 ,笔 画沉 厚 朴 实 ,结 构严 密 ,呈 内敛
百二 砚 田富 翁 等二 十 几种 ,是 清 中期 具 有较 繁缛热 烈 ,生机 勃发 。梅 干不以双 勾 ,多用淡 之 势 。约 五 十 岁 以后 ,又 自创扁 笔 书体 ,兼 高文化修养和 艺术成就 的文入画 家 。出身于仁 墨挥 写 ,浓墨 点 苔 ,故 作 屈 曲上 钻之 势 ,横 融隶 、楷体 势 ,自称 为 “ 书” ,实为隶 、楷 漆
画 ,并亲受教诲 ,笔墨 之间亦有 卉意 。但 又流 来上拍 的已有数百件 ,从 市场表现 来看 ,其 中 存在 着不可 替代的历 史文物价值 ,这是无法 用
于 工能精 巧 .缺 乏拙趣 。至于那 些刻意仿 造之
晚 期作品成 交率普遍 较高 ,价位也颇 高。从题 价格 来精确衡量 的 。撇 去真伪 问题 的纠缠 ,古
竖 Cc … - 饕ot p o l np n eA i o
瘦 梅 拙竹 墨笔 漆 书
— —
金 作 品 农 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探析
文 许 丽 丽
清
《 花 》 金 农 梅
金 农 (1 8 -16 年 ),字寿 门 、司农 、 67 74 吉金 ,号冬 心 ,又号 稽 留 山民 、曲江 外 史 、
浅析金农“漆书”的艺术特点

【 关键词 】扬州八 怪 ;金农 ;漆书
中图分类号 :J 2 9 2 . 1
一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7 0 1 2 5 ( 2 0 1 7 ) 2 2 — 0 1 4 8 o l
匠 心 的创 新 精 神 。
、
金农书法风格 形成 的背景
四、漆书的意义与影响
作 为 金农 晚 年 独 具 一 格 的 创 造 , “ 漆 书 ” 的 确在 当 时 书 坛 掀 起 了一 阵 热议 。 金 农 漆 书 的 出现 并 不 是 历 史 的偶 然 ,而 是与 当时的文化大背景密不可分 。 康乾盛世 , 人 民生 活稳 定 , 经 济 持 续 发展 ,与 之 前 满 清 刚 入 关 时 的动 荡 不 可 同一 一 ・ 而论 。 另 外 一 个 重要 原 因 就 是 “ 八 怪 ” 中 的成 员 , 没有 一 个是 富 家 子 弟 ,他 们 几 乎 穷 极 一 生 ,在 仕 途 上 都 不得 志 ,始 终 生 活 在 社会 的底层 ,但是又渴望生活稳定 ,这种差异 也促使 了他们 文化 产 品 的 输 出 。 金农 的 “ 漆书 ”在历 史上也具有重大意 义 , 他虽然师 古 , 却不 守古 ,时 代 所 赋 予 他 的 精 神 压 迫 、个 性 情 感 都 被 他 灌 输 进了 “ 漆 书 ” 中 ,纵 观 其 作 品 ,无 声 的感 情 呼之 欲 出 。 而 他 之 所 以取 得 如 此 高 的 成 就 ,与 他 坚 毅 的 品格 以及 刻 苦 的 精 神 是 分 不开 的 。
公元 1 6 8 6年 ,金 农 出生 在 浙 江 钱 塘 江 畔 。 其 自小 聪 颖 好 学 ,少 时 负 名 。其 后 , 金农 又 拜 师 结 友 ,上 绪 、何 焯 、厉 鹗 等对 他 的 影 响 最 深 。乾 隆元 年 ,金 农 应 试 未 中 ,郁 郁 不 得 志, 遂 周 游 四方 。金 农 不 仅 笃 于 游行 , 也 尤 为 喜 好 金石 碑 版 , 他 的 金 石 收 藏 规 模 相 当大 。 中 年 时 期 的 金 农 怀 揣 梦 想 来 到 京 师 ,想 凭借 才 识 获 得 当权 者 的 赏 识 ,可 几 番 投 才 无 门 。金 农 最 后 到 了 扬 州 。 雍 正 年 间 ,金 农 又 尝 试 走 仕 途 这 条 路 , 可惜 没 有 合 适 的 举 荐 人 , 又恰 逢 雍 正 驾 崩 ,此 事 作 罢 。第 二 年 金 农 破 釜 沉 舟 上 京 赶 考 ,可 惜 未 中 ,抑 郁 南 归 ,经 历 了这 么 多 波 折 ,却 无 处 倾 诉 。 金农的隶书早年 是 “ 墨 守 汉 人 绳 墨 ” 的 , 即 承接 前 人 , 具 有 朴 素 简 练 的 风 格 ,但 是 到 了 5 0岁 身 负 盛 名 之 后 ,文 笔 开始 走 向 “ 骇 俗 ” ,创 立 了横 画 粗 、竖 画 细 、撇 收笔 尖锐 , 这 样一 种 前 人 从 未 尝 试 过 的 的 风 格 ,这 种 带 有 创 新 奇 异 的 字
金农诗歌中的书法轨迹

金农诗歌中的书法变革轨迹黄惇引子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书画家,其书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笔者曾撰文,将其作品分为五类:行草书、隶书、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
并根据其创作年代,考证了五类作品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一、早期。
从青年时代至五十岁前,金农行草与隶书成熟于这一时期。
其写经体楷书和楷隶在四十七、八岁时已出现。
二、中期。
从其五十岁至七十岁。
漆书、写经体楷书、隶楷皆成熟于此中期,这三种书体皆为历代书家旷古未有之创作,故此期是金农书法变革的高潮期。
三、晚期。
金农自言七十以后始创“渴笔八分”,自认为前无古人。
故此期为金农之衰年变法期。
由于他的书法作品面貌多,存世数量多,加上“新”而“怪”,故而在其书法师承由来、用笔特征、品类上,长期存在着臆测和混乱。
我们注意到臆测和混乱的来源,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清代以来因无法为这些面貌不同的书作定名,故将其作品类别相混,尤其是写经体楷书、楷隶类混于隶书,又将漆书与楷隶相混,致使今日出版物中金农作品的分类常常张冠李戴。
二是沿用旧说,称他的漆书所用之笔是截毫的,并说他的师承来源于吴《天发神谶碑》。
其实金农秉性率直诚实,有类宋人米芾,颠则颠狂,但在自己留下的文字中不作隐瞒,襟怀坦白。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金农关于自己各类书法变法动机、师承来源、用笔特征和审美取向都曾以诗的形式表述出来,只是前人在分析其书作时,未曾读其诗而已,故今再以其诗证其书,就教于各位专家。
一、金农诗歌中的行草书金农在二十一岁时,离开钱塘,投师入苏州何焯(义门)家塾。
何氏书宗二王,推崇颜真卿,尝跋《旧本颜鲁公多宝塔》言:“鲁公用笔,最与晋近,结字别耳。
此碑能专精学之,得其神,便足为二王继。
”1故金农初学书法必从师说。
收入《冬心先生集》中的《江上岁暮杂诗四首》,其一为《冬心斋中石刻稧帖》2,是金农表达自己最初想摆脱二王体系书法的独白。
诗中写道:内史书兰亭,绝品阅世久。
风流翠墨香,得之独漉叟。
书外求书自辟蹊径——金农《漆书相鹤经轴》书法欣赏

书外求书自辟蹊径——金农《漆书相鹤经轴》书法欣赏作者:黄伟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5期黄伟【关键词】卧笔;飞白;倒薤;金石气【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7-0030-03 【作者简介】黄伟,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
金农(1687-1763),原名司农,字寿田,39岁更名农,更字寿门,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诗、书、画兼善,是“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金农一生足迹颇广,曾有数次远游,又常来往杭州、扬州间,曾两度被荐“博学鸿词科”,但终老未能入仕。
其别署甚多,如冬心先生、曲江外史、稽留山民、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如来最小弟、心出家庵粥饭僧、百二砚田富翁等,不胜枚举,这也是金农书画艺术的一大特色。
金农在书法上以较为丰富的面目示人,大致有八分书、行草、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五类,这五类风格在创作时间段上有先后异同,在用笔、章法、墨法、大小等各方面也各有差异,各具其美,同时,这些不同的风格又具有整体的统一性,使人一望而知是金农的作品。
应当说,这些风格的最终生成,与金农几乎一以贯之的“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书法以心为师”的书学观念是分不开的。
清初以来访碑之风久盛不息,但其意义更多的是落脚于考据学方面,师法汉碑者虽自晚明以来不乏其人,但金农身处康、雍、乾之世,正是董其昌、赵孟頫书风昌炽之时,学隶者大多并不与以“二王”为代表的晋唐书法传统全然决裂,金农“华山片石是吾师”的全面师法汉碑的口号在这种背景下就格外有其特殊的意义。
且金农学汉碑而不拘泥于汉碑,而是与古代无名书手的写经、北齐的碑刻、飞白书等互相参证,并由此逐渐从最初的八分书脱胎出楷隶、写经体楷书、漆书等不同的书法风格。
金农书法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当属“漆书”,金农将这种风格自称为“渴笔八分”(见图1)。
虽有“八分”之名,但其结字往往较八分书更长,横粗而竖细,将八分书横向的波折易以竖向的“倒薤”垂笔,颇具特色。
金农书法艺术特色形成的时期

金农书法艺术特色形成的时期作者:王坤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8期摘要:金农在同期书法大家中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其书法体现出他个人高妙的品味和独特创造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其他书家难以比肩的。
其多变的书体为其在书法史上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下面将从金农书法的四个时期来详细分析其书法艺术特色。
关键词:金农;书法艺术;特色一、积累期金农书法艺术的积累期约在39岁之前。
这一时期,金农受老师何焯的影响已有金石之癖,沉湎于金石碑版之中的金农以“华山片石”作为自己的老师,反复临习。
到扬州之后又学习郑簠,虽尚显稚拙,但已表现出“怪”与“奇”的书法艺术特色,金农已开始了独创风格的尝试。
金农少年的时候家庭条件殷实,自然读书、写字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金农小时学谁已无从考证。
金农习书之道,少年学书虽不能算得上独立书法艺术的行为,但是客观上还是为其日后的书法奠定了基本功。
少年时期的金农曾涉略王羲之与颜真卿等大家,《冬心先生集》中《江上岁暮杂诗四首》有:“内史书《兰亭》,绝品阅世久。
……少日曾临习,摹帷羞新妇。
自看仍自收,空箱防污垢。
”的诗句。
从此句诗中我们足以看得出金农青少年时期临习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只是“摹帷羞新妇”,这与金农对诗的自负形成鲜明的对比。
康熙五十四年秋(1715年),厉鹗访金农时,金农曾出观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又看金农书法,厉鹗云:“堂堂小颜公,颇喜究奇怪”,又云:“论书近捃拾,勿事征倒薤。
”从厉鹗对金农书法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农书法虽取法颜公,但其书法作品中显示了颜书“奇”与“怪”的特色。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时期的金农就早已在内心深处埋下创新的种子。
从金农的自述和厉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知金农年轻时学过“王”与“颜”,但是由于自身原因都未能上手。
金农20岁时拜与何焯门下。
何焯(1661年~1722年)字润千,后改字屺瞻,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家”。
金农与其师何焯都共同青睐于金石碑版。
金农“冷”的美学思想与书法格调

金农“冷”的美学思想与书法格调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2期关键词:金农;冷;书法格调;隶意一、“冷”的审美理想金农的诗文、题记和题跋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冷”的描述,其独特价值就在于他从“清冷寂照”的佛家心境中转换出了“冷”这一美学范畴,并将“冷”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贯穿在书画艺术的创作当中。
“冷”作为他的一种审美理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冷”作为独立而超越的内在精神。
从主体出发,金农指出“人之无偶,有异乎众物焉”[1]292,认为人是独立而超群的。
他说:“天地之大,出门何从,只鸟可随,孤藤可策,单舸可乘,片云可憩。
”[1]292又说:“若百尺之桐,爱其生也不双,秀泽之山,望之则岿然特然而一也。
”[1]292这些论述表明,人连同世间万物都是独立、自在的生命单元,“只”“孤”“单”“片”,无所依傍的状态构成了人的基本状态。
金农进而称自己“匹影失群,怅怅惘惘”[1]292,反映了他对这一生命状态的体察。
金农还从“匹影失群”的生命状态来进一步阐发主体内在的超越精神。
他在自写真题记中写道:予因自写枯梅庵主独立图,当觅寡谐者寄赠之。
呜呼!寡谐者岂易觏哉?予匹影失群,怅怅惘惘,不知有谁。
想世之瞽者、喑者、聋者、癓躄者、癞者、癫者、秃简者、毁面者、瘿者、癜者、拘挛者、褰缩者、匾□者,此中疑有寡谐者在也。
[1]292金农以“寡谐者”来指称一些形体残缺,却具有孤独遗世、超越精神的人。
这点与庄子思想相通。
庄子在《人间世》《德充符》中就描绘了一批形骸不全而“德全”的人,如支离疏、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德全”正表明其内在精神的通透超越,即庄子所谓“德有所长,形有所忘”[2],力求突破个体有限以达于无限。
对于这样一种独立而超越的内在精神,金农以“冷”这一词语加以概括,并通过诗文对之进行了阐发:独立吟成有谁和,一方寒玉水丁东。
[1]17野梅苦竹无人见,破晓冰霜各自寒。
[1]17敛却精神归寂寞,此身疑在绿天庵。
从《书画合璧册》管窥金农的行草书

文史典故 LiteratureAndHistoryAllusions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从《书画合璧册》管窥金农的行草书文/张俊红摘要:本文通过金农《书画合璧册》看金农行草书在特定的时期里形成的独特面貌。
金农是清代碑学进程中前碑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行草书在传统帖学基础上以碑破帖,碑帖结合,古拙朴茂且不失灵动,不修边幅中透着野逸之气。
关键词:金农;行草书;碑帖结合清代碑学兴盛帖学衰微。
清政府虽提倡汉化但对汉人仍有压制,文字狱的残酷超过了历代,加上一部分遗民不愿意入朝为官退而治学,考据学大兴。
大量的碑板出土,为书坛注入了一剂活血。
许多有志书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碑学。
金农就是在碑学进程中前碑派的典型代表。
金农21岁拜何焯为师,何焯不单是一位学者书家,也是一位金石碑版的收藏大家。
这就为金农开阔了眼界,也为他日后师碑埋下了一粒种子。
从传世的作品看,金农曾临习过《华山碑》、《乙瑛碑》等。
金农重收藏碑帖,有嗜奇好古之癖。
他有 诗云:“收藏三百十种帖,一一旧拓浮古香,乞君题遍极考订,烂纯败煤重开光。
”(《冬心先生集》)还有诗云:“华山片石是吾师”“不要奴书与婢书”都足见他对碑的学习”。
金农行草书的斩钉截铁和迟送涩进的金石气,无一不是受其师碑的影响。
《书画合璧册》是金农中晚期的作品,是金农定居扬州期间的作品。
金农墨迹《书画合璧册》中有手札八开,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书画合璧册》之四和之五奔放外露一路作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金农的行草书。
1 金农《书画合璧册》的独特面貌金农与郑板桥同为前碑派的代表。
他们作品虽各具面目,但都是以碑破帖的实践结果。
邓散木《临池偶得》说的更加具体“他俩虽同是古人的叛徒,而板桥的怪怪得近乎纤巧,冬心的怪怪得拙朴古茂。
”这种“拙朴古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浓墨与枯笔的大量使用,增加了书法的金石气。
用笔迟送涩进,加上“倒薤”笔法的运用,拙朴古茂又不失凌厉。
结体上中宫收紧增大了字的涨力。
金农书法中的结体、用笔之辩

金农书法中的结体、用笔之辩周延【期刊名称】《《书画世界》》【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书法; 金农; 结体; 用笔; 空间结构; 独立意识; 伊秉绶; 陈振濂【作者】周延【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1图周延刘琨重赠卢谌诗一首32cm×77cm 2010年一、金农结体的线性演变陈振濂在评伊秉绶时讲道:“在汉唐书法中,空间结构的存在与节律起伏相同步,欧阳询、柳公权已经向我们启示了它的成功面。
在线条获得独立意识之后,书家们不约而同地对它报以垂青而只把结构看成是一种表现媒介。
”[1]金农恰恰是打破了这个惯例,所以说起金农的书法,评论家在赞叹中往往加一声叹息。
赞叹的是他书法风格的另辟蹊径,是他平衡而非平正的书法艺术结构;叹息的是在传统观念的审视下他的线条的弹性魅力荡然无存[2]。
金农对字形结构非常敏感。
比如他根据对汉隶结体的理解提炼出的平行四边形结构,进而在临摹《华山庙碑》时能够对原作的字形加以修正。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
金农曾经认真仔细地双钩《华山庙碑》[3],对原碑的等腰梯形的字形应该有很深的了解。
而且,支配了千余年的“竖画壁立”的书法原则是深入人心的,试想,清代除了金农以外还有哪位书法家实践过平行四边形字形。
所以金农能够创作出《王融》册确实是一个创举,这才是金农能够跻身于清代隶书九家[4]的根基。
还有金农的几种隶楷书体之间在结构上有着微妙的调整。
(详见笔者《金农书法的书体分类》一文)值得注意的是金农的结体呈现出线性的演变,也就是当后一种结体成熟时,前一种结体就废而不用了。
这种情况在传统书法中是常见的,比如颜真卿从《多宝塔感应碑》到《东方朔画集》再到《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李玄靖碑》不也是在结体上不断推陈出新嘛!然而,颜真卿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笔画外形的不同。
而在结构上有着微妙调整的几种隶楷书体之间,金农的笔画外形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金农书法的书写特点

金农书法的书写特点
金农书法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闻名。
下面将从书法的笔画、结构、章法和气韵四个方面对金农书法的书写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金农书法的笔画特点鲜明。
金农书法的笔画线条流畅、有力而富有张力。
他们注重用笔的厚薄变化,通过墨色的深浅来表达形态和意境。
在书写过程中,他们的笔触变化丰富,有时刚劲有力,有时柔和细腻,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金农书法的结构特点独特。
金农书法注重结构的稳定和谐,追求整体的平衡美。
他们善于运用构图的原则,通过字形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的变化来营造视觉上的平衡和和谐感。
同时,他们注重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统一性。
金农书法的章法特点独具一格。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布局和排列规则。
金农书法在章法上讲究节奏感和层次感。
他们善于运用大小不同的字,通过字形的错落有致来营造节奏感。
同时,他们注重行与行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作品呈现出层次感和空间感。
金农书法的气韵特点独特。
气韵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气势和韵味。
金农书法注重作品的意境和韵律感。
他们在书写过程中,注重墨色的韵味和笔画的节奏感,力求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他们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深远的感受,让人沉
浸其中。
金农书法的书写特点主要体现在笔画、结构、章法和气韵四个方面。
他们的作品具有笔画鲜明、结构独特、章法独具一格和气韵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金农书法在中国书法中独树一帜,成为独具风格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金农书法成因窥探

金农书法成因窥探金农享年77 岁,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适逢“康乾盛世”。
金农书法的形成离不开当时外界客观背景和自身成长阅历。
本文着重深究金农书法成因,窥探引起金农书法变革的时空背景,概括为生逢康乾盛世、地处繁华都市、身经人间磨难、收获人生财富四个方面。
一、生逢康乾盛世清代统治者重视帖学,打压文人士大夫,碑学运动成为了知识分子们奋起反激的手段。
加之清代“碑” 的出土此起彼伏,使得清代知识分子们纷纷放弃帖学,转而研究古文字学。
以郑?、金农为代表的文人学士,访名碑、探大山,逐渐引起了大部分文人学士的共鸣,大家纷纷在碑派领域找到了自我价值。
虽然碑刻多在北方,碑派书法家也在北方居多,但这股新鲜的风气很快飘到了南方,南方书法家们逐渐也品尝到了古雅碑学的味道,于是娟秀内敛的书风逐渐被感染改造,形成了全国性的古朴碑学热潮。
清人尚变、尚态、尚朴、尚碑的特质,于金农身上全部体现出来。
二、地处繁华都市在艺术文化形成的历程中,自然条件起到蕴育的作用,金农的书法成就和扬州的商业经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扬州始建于公元前486 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东有大海、南临长江、北靠江淮、西接运河,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名城。
作为我国中部的食盐发源地,又是南北漕运、两淮盐运的咽喉,两淮盐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我们可从乾隆《两淮盐法志》中了解到:“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
”清人李果在《在亭丛稿》中说:“两淮盐课甲天下。
” 另,乾隆两淮巡盐御史李发元在《盐院题名记》中曾言:“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可见,扬州在当时重要的商业经济地位,特别是乾隆“六下江南”,充分利用江南一带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其“盛世”的经济,这对扬州的繁荣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任扬州的朝廷命官大多是儒人学士,清朝初期,一般是指派那些有名的文人去扬州,如王士祯、周亮工、曹寅等人,无一不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学者文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农书法作品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金农五类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其风格的由来。
一、隶书
金农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
二、行草
金农行草主要特征是从汉碑隶书化出,故笔势多见隶书意味,字字独立,很少见二、三字互联。
横画常向右倾倒,并多用倒笔法。
三十五岁前金农曾学习二王行书,这在当时是书家必修之课,然金农自觉写不好,终于放弃了。
不过写诗文稿、写信又离不了行草书,于是只好从汉碑中去找出路,渐渐地化出自家的面貌。
他行草的风格在其三十五岁初上扬州时已初露端倪。
现存其三十九岁北游前的几件作品,这种“碑行”的风格已十分强烈。
金农
中年之后的行草愈显老辣、苍茫、古拙,而风格特征则未再有大变,由于其行草面貌外拙而内秀,独辟蹊径而不入俗格,故在其身后为碑派书家所重,并越来越显示出他这种“碑行”探索的历史价值。
当然必须指出,金农自己的这种行草,从不作对联、屏条和大幅作品,主要写诗稿、文稿、题跋、画款等等。
这说明他当时的书法创作虽然很前卫,但仍有传统观念束缚,行草一体他自己终认为未登大雅之堂。
但是他的实践对后来者来说,确是一次冲破藩篱的成功探索。
三、写经体楷书
这种写经体楷书最初的面貌是粗壮肥厚的,后世齐白石等人都曾专学他这种面貌。
金农的这类书法亦非常特别,可以说是古代文人从未实践过的。
若论其源实出于古代佛门抄经体。
如果将十五世纪古吐鲁番写经本与金农写经楷书比较,则可清晰地把握其由来。
不过说金农是向古代写经体楷书取法,还得找到根据。
在金农的诗集中就曾多次提到他览赏古代写经抄本。
约四十岁时,在北游中曾有一首诗“过北倚精舍,得宋高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 中云:圣僧手写心弗违,朱丝阑好界画微。
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家与饥。
阅岁六百方我归,如石韫玉今吐辉。
这种六百年前的肥体抄经书法,在他看来是到了自己手上才重新吐出光辉。
向来不为书家注意的抄经书法,在金农眼里却成了无上瑰宝。
经过多年蕴育,约四十七岁前后,金农开始出现这种书体的作品。
金农四十七岁时辑有《冬心先生集》付梓,卷前有金农自题刘益仲高士所作金农像赞,这是金农较早的抄经体楷书。
他一生写作甚勤,‘写经满百本,画佛亦千纸”,肥体抄经至其六十岁以后仍有多件作品。
晚岁易肥为瘦,取“瘦”之谐音为“寿”之意,艺兰斋收藏的《十六尊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四
月作)上的经文即为这类抄经体的典型作品,写法也有变化。
应该指出,金农抄经体中,已有木板雕刻用刀之趣,与其另一类作品“楷隶类”有相互渗透之倾向,晚年尤为明显。
艺兰斋收藏的金农《墨竹》上的题跋就是这种写经体楷书。
晚年金农曾写有《扬州杂诗二十四首》,其中便有一首表达了他以按经体进行书法变革的思想,诗云:昙罐村荒非故庐,写经人邈思何如?五千文字今无恙,不要奴书与婢书。
由古代不知名的写经手,他看到书法的生机,并引发出“不要奴书与婢书”的高亢呐喊,不能不说是金农埋藏已久的心声。
所以他的写经体楷书,堪称历史上第一位涉足这一领域创作的书家。
当然毫无疑问,这种写经体楷书,无论肥瘦,也无论笨拙与清秀,均带有浓重的佛门审美倾向。
四、楷隶
金农的这类作品顾名思义是说写得既象楷书又象隶书,然又无法和他所写的隶书合为一类。
金农的楷隶作品出现在他五十岁之后,从风格上说,横竖笔画粗细划一,写得十分工整、且有木板雕刻之气。
同一作品中重复的字如灯取影,不避形态雷同。
常常多字一模一样,如同印刷出来一般。
再有一点必须说明。
这类作品他决不用自己喜爱的“倒”撇法,也不表现金石气,而故意在表现雕版气。
今日许多博物馆将这类楷隶误认为其漆书或隶书,而实际上金农在这类作品下笔之时,与自己所写隶书与漆书是区别的非常清楚的。
金农很早便关注到历史上楷隶参半的书迹。
雍正甲辰(1724年)三十八岁决定北游前夕,九月望日,他自天宁寺移寓净业精舍的当晚,曾过柯享斋并留下一首诗,诗序云。
“过柯享斋中,出观法书名画,因留小酌,乘月返净业精舍作得一首。
”诗中金农把北齐石刻文字称为“法书”,在今人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在当时,法书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即指二王一路如《大观帖》、《淳化阁帖》等法帖。
毋庸置疑,北齐石刻那种楷隶参半的文字,不仅深深地打动他,
而且在他以后的书法道路上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艺兰斋所藏《王尚书古欢录册》(八开)便是金农楷隶类书法作品的代表。
工整、精微、新艳,大有雕版印刷之感,与他的隶书、行草、漆书中粗头乱服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试看末开中的三个“之”字一模一样,却又不显呆板,他的这种本领实在也是一种绝顶的聪明。
这说明金农在以碑刻为师的同时也曾向民间抄书手借鉴用笔技巧,只不过这类作品,后人再无人向他学习罢了。
金农的楷隶很有点今人所言的“美术字”,但又内含许多美术字所达不到的境界。
或许是眼力所致,晚年,他的楷书加强了用笔意识,写意成分变多,不如壮年工整精微,但姿态却丰富起来。
五、漆书
这是金农最前卫的书法类别。
这类作品五十岁之前尚未发现。
五十岁以后逐渐从他的隶书作品中化出,到晚年达到高峰。
金农的漆书实际是他隶书的变体。
它表现为横画以卧笔侧锋横扫,竖画以中锋直下写出,故横画粗而竖画细。
向右方向的掠笔用“倒”撇法,向左之波挑则内收不发,结字多呈长方形。
试看艺兰斋所藏《赠江鹤汀漆书诗幅》,便可看到上述用笔的特征。
关于金农漆书传说很多,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说他以截毫笔所书,其实这是“外行看热闹”的无根据之言。
试问截毫的笔如何能写出那样生动的钉头鼠尾的“倒”撇法来呢?试一试就知道了。
金农曾有诗描写自己写漆书说:“舒城长毫老不秃”,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是长毫而且不秃,又怎么会是剪过笔尖的毛笔呢?晚年金农在漆书作品上题道: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
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
康熙间金陵郑谷口擅
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学郑谷口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
金农此番表白的用意何在?他是向世人坦言,这是他金农前无古人的创造。
金农的渴笔八分—一漆书,据笔者考证主要来源与他对古代飞白书的借鉴,与所谓《天发神谶碑》并没有什么关系。
因金农一生从未写过篆书作品,其“千墨渴笔”加“笔如帚刷”的特征也与篆书无关。
世人以为漆书横粗竖细,便有作伪者着意模仿,而实际上这类赝作最易识破,因作伪者往往死而无活气,而金农的漆书却充满着鲜活生动的神气。
通过以上金农五类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金农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
对于这五类作品,不能说完全没有互动影响,如写经体和楷隶,金农在题画时常常也有变异处,但一般作为书法作品,金农本人是分得很清的,后人之所以分不清,往往是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张冠李戴,屡屡发生。
至于作伪者往往不辨此理,露出马脚是必然的。
更有甚者,故意以截毫之笔作伪,外形颇似,而将真作与伪作一对照,即可发现起笔、落笔处的墨迹迥异,这是收藏者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