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寒食》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寒食》。

教材内容详细描述了寒食节的景象和民间习俗,通过对诗句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寒食》,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中的意象,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重点词语:春城、飞花、寒食、东风、御柳。

4. 作者:韩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寒食》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绘了寒食节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寒食》的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诗三首》中的《寒食》一诗,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之手。

教材位于《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四章。

内容详细描述了寒食节时,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以及作者借此抒发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食》一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思乡之情。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习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

重点:掌握诗句的基本知识,如字词、句式、韵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寒食》一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分析字词、句式等,解释诗人的思乡之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在寒食节这天,远离家乡,感受孤独与思乡之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节日氛围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原文2. 字词解释3. 句式分析4.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述节日氛围的诗歌。

答案示例:寒食佳节在眼前,远离故乡心悲凉。

禁火寒食传古训,思乡之情涌心间。

2. 课后阅读:收集关于寒食节的习俗和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5 古诗三首_教案

5 古诗三首_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5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分三步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等7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父母听,看谁讲得最棒。

六、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花 欣欣向荣蝴蝶 翩翩起舞 生机勃勃 黄莺 放声歌唱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

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古诗寒食的教案

古诗寒食的教案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在讲解诗句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练习。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时间要适中,避免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情景导入
1.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教案反思:
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2.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诗人生平: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3.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4.讲解诗句: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学习生字词:讲解诗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并掌握。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填空等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二、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象,诗人韩愈借此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抓住关键词:如“飞花”、“寒食”、“东风”等,分析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2.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寒食节时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寒食节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敬先贤、孝敬父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寒食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寒食节,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寒食节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共同解答疑惑。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2)讲解寒食节的来历、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5. 实践环节:(1)学生动手制作寒食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学生朗诵与寒食节相关的诗词。

6. 总结反馈:(1)教师点评学生课堂表现,总结教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后生字词。

2. 家庭作业:深入了解寒食节,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关注学生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寒食节的习俗,如踏青、放风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寒食节的认识和经历。

2. 课文深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人物情感和节日氛围。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句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活动版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活动版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所作。

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寒食时长安城内与皇宫内的过节景象。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思妇辞”。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诗之背景,就是“双星恋爱”故事,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地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多年古诗的接触和学习,已经学会诵读古诗的方法,能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讲授古诗时,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1.学会“侯、章”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对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并积累咏月的诗词。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寒食》)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大家说说对清明节和清明节相关的古诗的印象和了解吧。

古诗三首之《寒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3.《古诗三首》【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御、侯等9个生字。

2.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想象诗中画面,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___ 第一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寒食》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有关,说到传统节日,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谁能来说一说?(出示《元日》春节和《清明》清明节)2.今天,韩翃笔下的寒食节又是如何描绘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齐读课题。

初读古诗,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寒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指名读。

(2)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3)关注容易混淆的字。

“侯",易写错成“候”。

从字音、字义进行区分,书写时注意中间不加一竖。

提示: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圈注勾画重点词,标注疑点。

2.利用注释,大致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师:结合注释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大概的意思。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注释和同伴们的交流,很快就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

那除了诗句的意思,我们还要关注“寒食节",来更好地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资料链接,丰富理解1.诗人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教案:《寒食》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寒食》。

该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寒食节景象的五言绝句。

诗歌通过描绘寒食节的习俗和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寒食》全文。

2. 白板和板擦。

3. 教材《寒食》文本。

4. 分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

提问:“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2. 文本解读(10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寒食》,并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寒食”、“御柳”、“宫花”等。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哪些景象?”3. 文化讲解(10分钟)讲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和白居易的创作背景。

强调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提问:“你们认为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讨论卡片,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默写《寒食》。

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食白居易寒食节:御柳、宫花、火禁诗人情感:怀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寒食》诗歌感受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

通过朗读和解读《寒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分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发挥创造力进行写作。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寒食》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朗读并背诵《寒食》全诗,理解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习生字词:寒、食、春、城、飞、花、燃、禁、火等。
3.分析诗句,理解诗人韩愈通过对比春天美景和寒食节的冷清,表达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寒食》诗中的文化内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分析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字词游戏等,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寒食》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美丽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春天美景的兴趣,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描绘寒食节的氛围。
-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中抽象的意境,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形象的比喻来辅助理解。
-词汇的准确记忆与运用:对于一些形近字、难写字,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来掌握。
-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寒食节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学生可能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象征意义感到困惑。
举例解释:针对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东风”与“御柳斜”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春风与柳枝动态的关联,以及这一景象如何与寒食节的氛围相呼应,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寒食》经典教案

《寒食》经典教案

《寒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尤其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

2. 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尤其是“寒食节”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朗读: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然后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 讲解:教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句讲解诗歌,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重点讲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 赏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通过赏析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尝试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对优美词句的赏析等方面,给予评价和指导。

3.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和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家乡的思念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讲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食》2. 相关资料: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寒食节的习俗。

(3)提问:你们知道哪位诗人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寒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和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课堂拓展(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

(3)教师点评学生的描绘,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寒食》。

(2)深入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下节课分享。

(3)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寒食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寒食的教案

古诗寒食的教案

古诗寒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寒食》。

课文内容包括:全文朗诵、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寒食》。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了解古诗的背景及意义。

3. 通过学习《寒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诵、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

难点: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诵课文: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寒食”、“雨纷纷”等。

4.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翻译等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寒食》2. 黑板右侧:生字词及解释3. 中间部分:诗句解析、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2)以《寒食》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2. 答案:(1)略。

(2)要求画面表现寒食节的氛围,诗句内容融入画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2. 课文解析3. 主题思想探讨4. 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学习1.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如“寒食”、“雨纷纷”等,可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情境进行讲解。

2. 示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寒食”、“御柳”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寒食》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运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搜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爱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3. 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解释。

2. 寒食节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食》的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3. 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寒食节的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对寒食节的了解和经历。

2. 学习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寒食》,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

3. 描绘画面(1)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方式,表达诗句的意境。

4. 寒食节习俗(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寒食节习俗。

(2)教师讲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5. 综合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学习,运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搜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寒食》。

(2)运用所学,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短文。

8. 板书设计《寒食》寒食御柳春城9. 教学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综合实践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古诗三首《寒食》

古诗三首《寒食》

《寒食》听课笔记一、课题导入教师行为:1.教师展示一系列关于寒食节的图片,如人们踏青、插柳、吃寒食等,引导学生进入寒食节的文化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寒食》就是描写寒食节的一首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寒食节的独特风情。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对寒食节产生初步的认识。

2.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寒食节传统习俗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过程评价:课题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图片展示和提问,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导学释题教师行为:1.板书课题《寒食》,并解释“寒食”的含义,即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吃冷食,故名寒食。

2.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讲解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如“春城”、“御柳”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深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以及表达的情感。

学生活动:1.跟随教师朗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2.标记并理解生字新词,积极提问和讨论。

3.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评价:在导学释题环节,教师注重朗读和词汇教学,同时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的参与度高,提问积极,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提纲式板书):《寒食》一、题目解读•寒食:古代节日,禁火吃冷食二、诗歌内容•春城景象:花飞柳拂•宫廷风光:日暮汉宫传蜡烛三、情感表达•对寒食节独特风情的赞美•对宫廷生活的隐晦讽刺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纲式板书,对诗歌的题目、内容和情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相关内容,以便课后复习。

过程评价: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又凸显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提高学习效率。

路桥区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教案1语文版

路桥区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教案1语文版

5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寒食》展示了寒食节长安街的迷人风光。

《泊船瓜洲》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间:第3 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习《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3、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四、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五、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四年级下学期第 5 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

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

3、了解现在已将寒食、清明、上巳日和三而一,统称为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诗人诗境。

(一)范读导入1、配乐范读古诗。

请同学们坐好,让自己的身体里都住进一只美丽的天鹅。

把身子挺直,美美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寒食》。

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

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

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价值。

这首诗可了不起,文字优美,内容新鲜。

据说就是因为这首《寒食》诗人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晋升不段。

那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也成了唐德宗心中的佳句。

(二)了解作者1、学生简要汇报对作者的了解。

提问:对于诗人韩翃,你有多少了解?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说起韩翃,他家徒四壁,但才华横溢。

凭着自己的才学成为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一生曲折而传奇。

有一首诗,也是词可以见证他的传奇故事。

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章台柳【唐】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同学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更多的了解韩翃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学习《寒食》这首诗。

(三)解析题目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节日的风俗。

提问:寒食节有哪些风俗?总结:寒食节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将古代上巳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和三为一了。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祭奠英烈。

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以安慰自己的心灵。

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老师都会带上一束花去缅怀我的母亲。

余姚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寒食教案语文版

余姚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寒食教案语文版
《寒食》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2)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浯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三、作业设计。
1、练写本课生字新词,完成课后描红。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人类的语言和同伴交流着,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同样,动物们也有各自的语言。2、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只鸟儿在说什么呢?(放鸟叫的音效和课件).3、看来我们同学还都不太懂鸟儿的语言,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不但非常爱鸟,而且还懂鸟儿说话,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吧,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深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
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