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害识别之欧阳光明创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辣椒绵腐病

欧阳光明(2021.03.07)

病害英文名:Pepper cottony leak

病原中文名: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分类地位: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病原介绍: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μ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 4.9~14.8(μ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μ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 7.4~10(μ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μ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幼苗

症状图:

病害症状:引起幼苗基部腐烂、缢缩而死亡。成株期主要为害果实,引起果腐,在潮湿条件下病部生大量白霉,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巾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度,温度高于30度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度,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

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1)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残效月余。(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温灌。(3)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知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4)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喷淋7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3升。

二、辣椒链格孢黑斑病

病害英文名:Sweet pepper and Pepper black spot

病原中文名:链格孢

病原学名: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 Nees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簇生, 暗褐色, 较短粗, 或呈不规则棍棒形 ,2~9 个隔膜 , 大小 27.5~110 × 2.75~4.5μm ,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 淡黄色, 大小 9.5~40×5~11.25μm , 具纵隔 1~6 个 , 多数 3~4 个 ; 横隔 1~5 个 , 多为 3 个。具短喙 , 仅为孢身长的一半 , 喙多无隔 , 少数 1~2 个隔 , 无色。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病斑初呈淡褐色 , 不规则形 , 稍凹陷。一个果实上多生一个大病斑 , 病斑直径 10~20mm,上生黑色霉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时病斑愈合 , 形成更大的病斑。

发病规律: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其发生与日灼病有联系 , 多发生在日灼处。即第二寄生物。

病害分类:真菌

防治办法:

(1) 防治甜 ( 辣 ) 椒日灼病。

(2) 发病初期喷洒50% 异菌脲( 扑海因) 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80% 代森锰锌( 大生、山德生、一世功、霜疫露、奥普安、大锰、壮生、必得利、新万生、新锰生、新农生) 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双克菌、克菌宝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40% 波尔多精可湿性

粉剂 9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参见黄瓜黑斑病。使用代森锰锌的每个生长季节只准使用 1 次 , 防止锰离子超标。

三、辣椒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Pepper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病原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Atk.) Snyder and Hansen.=F. vasinfectum=F. malvacearum Taub.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病原介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弯曲,顶端稍尖,无色,具2~5 个隔膜,多3 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个别双胞。厚垣孢子圆形单胞,浅灰黄色,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

寄主信息: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整株

症状图片:

病害症状:辣椒枯萎病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 , 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 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 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 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 后期全株枯死。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 皮层极易剥落, 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