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疫病是指由疫病菌引起的辣椒病害,它是辣椒生产中的一种危害较大的病害。
病害的常见病状为:苗期病株多死苗,叶片萎蔫变黄,背面有白色霉层和水渍,幼果和花蕾腐烂脱落,成熟果实腐烂,果皮破裂,发黑。
为阻止辣椒疫病的扩散,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的预防1、原则上生产辣椒种的地方应有草替作物制度,经济实用的有红苕、油菜、豇豆、竹贝等;草皆耐瘢痕病,能抑制病菌的繁殖与传播。
2、繁殖育苗时,应选用床土单用或者配合一定比例的棕榈(玉米芯)腐熟堆肥和混合水解蛋白质等有机肥料制作苗床,以增加苗床的有机质含量,提高苗期根系发育和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3、在苗期,可以往苗床上追施适量的复合肥、钙镁肥等营养肥料,以促进植株的早期生长,增强抗病力。
4、在种植地亩实施腐熟堆肥(菜瓢、羊泥、绿肥)1000-1500公斤,施基肥时可以选用鸟粪、鱼粉、豆粕等有机肥料。
1、预防性喷洒杀菌剂,宜在发病前10-14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2、化学药剂200-hx可赵治疗剂量125-200克/亩,每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3、应适宜掌握药剂浓度,喷药至湿润为度,不能让药液直接接触种子或根部。
4、药剂与肥料不要拌施同用,以免药力降低或失效。
1、在种植地实行间作培育,适时将适宜的生物肥料、生物剂施用于土壤中,使之发挥防治作用。
2、可以选用生物肥料和有机饵剂(有机肥料和菜籽饼等)、农武松等细菌剂去防治1瘢痕病,每亩施用0.6公斤,连续两周喷施,效果更佳。
3、可以选用生物农用菌剂等,不仅能增产优质,还能防治一些植物性病害。
总体而言,在防治辣椒疫病方面,应依据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针对病害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同时,也应适当加强病毒病的耐性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小病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辣椒疫病和软腐病的防治方法
辣椒疫病和软腐病的防治方法一、辣椒疫病辣椒疫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
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
2、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定植前7天和当天,分别细致喷洒两次杀菌保护剂,做到净苗入室,减少病害发生。
3、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70%代森锰锌200倍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
4、化学防治: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喷洒恶霉灵、敌克松、甲霜灵等药剂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如果已经发病应使用安克、福帅得等药剂进行喷施,也可以配合使用磷酸二氢钾、碧护叶面喷施,提高植株本身抗病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蔬菜网二、辣椒软腐病辣椒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多发生在青果上。
果实染病后,最初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斑点,迅速扩展,病斑变为淡褐色,果肉腐烂,发臭,果实变形,好像在袋子里装满了泥水,俗称“一兜水”。
病果多数脱落,少数留在枝上,失水以后仅留下灰白色果皮,挂在植株上。
1、发病规律:该病属细菌性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灌溉水在田间传播,成为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
病菌通过蛀果害虫继续传播,由果实伤口侵入,导致病害流行。
管理粗放、低洼潮湿地块发病重,阴雨连绵的天气,会加重软腐病的发生。
2、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与非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注意通风,进行地膜覆盖,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空气湿度。
及时摘除病果拿出田外深埋,减少田间的再侵染源。
(2)防虫:用2.5%功夫乳油5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3000~3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20%氰戊菊酯2000倍液等药剂任选一种喷雾。
(3)防病:初发病害与雨后选用50%DT杀菌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任选一种喷雾。
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目前辣椒种植面积较大,但疫病发生严重,主要症状表现为: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
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
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发病原因:辣椒疫病是真菌侵染所致。
病原在病残体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传播。
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适宜温度为20-30℃。
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生态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
2、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减少病害发生。
3、结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虫害,每10mdash;15天喷施*600mdash;1000倍41%聚砹middot;嘧霉胺,喷洒2次,提高植株自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植株健壮。
4、搞好肥水管理,调控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植株健壮长势,提高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5、全面覆盖地膜,加强通气,调节好温室的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夜晚维持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于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发展,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6、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解)
辣椒疫病图片:辣椒疫病.jpg图片:辣椒疫病5.jpg图片:辣椒疫病1.jpg图片:辣椒疫病2.jpg图片:辣椒疫病3.jpg图片:辣椒疫病4.jpg简介英文名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病原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辣椒、番茄、茄子、南瓜、西瓜、白兰瓜、甜瓜、黄瓜、菜瓜等。
危害辣椒毁灭性病害。
田块株发病率20%~30%,发病田块达70%以上,严重地影响辣椒产量,甚至绝收。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
(1)叶片: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
(2)茎基部和茎节: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暗绿色病斑,水渍状。
茎部多在近地面处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也易凋萎死亡。
(3)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病原物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
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7.6~55.8)微米×(15.5~31.6)微米。
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
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
侵染循环(1)菌源: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
北方寒冷地区病菌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
(2)传播: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
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
中心病株出现时间,棚室辣椒在4月上、中旬,露地辣椒在6月上旬左右。
辣椒疫病及防治方法
合理灌溉
避免在阴雨天浇水,以防 止疫病的传播。
案例二:化学防治的经验分享
使用无公害农药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无公害农药,如甲霜 灵、代森锰锌等。
混合使用农药
为提高防治效果,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农药 进行混合使用。
掌握用药时机
在辣椒疫病的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以防止 病害扩散。
定期更换农药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定期更换使用 不同种类的农药。
THANKS
感谢观看
辣椒疫病及防治方法
汇报人:
Hale Waihona Puke 日期:目录• 辣椒疫病概述 • 辣椒疫病病原及环境因素 •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 辣椒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 辣椒疫病防治的实践案例 • 研究展望与未来趋势
01
辣椒疫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辣椒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主要侵染辣椒根部,也能侵染叶片、茎部和果实。
症状
风力
风力大小也会影响疫病的发生。大 风会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使疫病在 短时间内广泛蔓延。
03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有较 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 病性强的品种能有效减少疫病的
发生。
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最好选择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以减少土壤
中疫病菌的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 透光。
控制灌溉水量,防止土壤 过湿,降低疫病的发生几 率。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 病原菌的滋生。
05
辣椒疫病防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农业防治的成功应用
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 以减少土壤中的疫病病菌 。
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
美国1918年首次报道,中国江苏1940报道此病的发生。
80年代以来,辣椒疫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
北京、上海、青海、云南、陕西、甘肃、广东及长江流域尤为严重。
由于疫病流行,常导致植株成片死亡,损失严重。
露地和保护地均发生,一般病株率为2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
症状辣椒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茎、叶和果实都能发病。
苗期发病,首先在茎基部形成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迅速褐腐缢缩而猝倒。
有时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死亡。
成株期叶片感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cm,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
果实发病,多从蒂部开始,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可遍及整个果实,潮湿时表面产生稀疏的白霉,即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梗。
果实失水干燥,形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茎和枝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成株期发病症状易和枯萎病症状混淆,诊断时应注意。
枯萎病发病时,全株凋萎、不落叶、维管束变褐,根系发育不良。
而疫病发病时部分叶片凋萎,相继落叶,维管束色泽正常,根系发育良好。
病原病原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寄主范围广,除侵染辣椒外,还可侵染番茄、茄子、甜瓜等。
菌丝无隔膜,丝状,有分枝,偶尔呈瘤状或结节图14-8 辣椒疫病菌电镜扫描(示孢子囊) (仿康振生等“植物病原真菌超微形态”1997) 状膨大,寄生于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菌丝直径为5~7μm 。
无性繁殖时形成不分枝或单轴分枝的孢囊梗,孢囊梗无色,丝状,孢子囊梗顶生孢子囊。
孢子囊卵圆形,长圆形或扁圆形,无色、单胞,顶端乳头状突起明显,偶有双乳突。
孢子囊大小21~51um ×22~34μm ,孢子囊成熟脱落具长柄,平均柄长6.6μm 。
孢子囊在病株病果上或蒸留水水培时易形成,在固体培养基上23~28℃培养10~15d 后也可形成。
辣椒疫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疫病。
品种因素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可能对疫 病较为敏感,容易感染和发病。
品种混合种植
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辣椒可能导 致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不同品种 之间的抗病性可能存在差异,从 而增加了疫病感染的风险。
03
辣椒疫病的诊断
症状识别
苗期
苗期感染辣椒疫病,初期叶片会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随着病情加重,幼苗会出现猝倒或立枯。
病情指数
反映疫病的严重程度,数值越低表示防治效果越 好。
发病率
反映疫病的普遍程度,数值越低表示防治效果越 好。
防治效果
反映防治方法的实际效果,数值越高表示防治效 果越好。
防治效果的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处理或防治方法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
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程度和规律,为优 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鉴定方法
通过病原菌分离、显微镜观察、分子 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
发生规律与扩散途径
发生规律
辣椒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因素密 切相关。高湿、高温、土壤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容易发病。
扩散途径
辣椒疫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土壤中的害虫等 途径传播。在田间,可以通过气流、农事操作等途径扩散。
成株期
成株期感染辣椒疫病,叶片会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并迅速扩展,导致叶片部分或全部枯萎。茎部 感染后,会出现黑褐色病斑,病斑迅速扩散,导致整株植物枯萎。果实感染后,会出现水浸状暗绿色 病斑,并迅速扩大,软腐、皱缩、脱落。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
辣椒疫病是由真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感染引起的。
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法,将相似的防治方法归为一类,为制定综合防治方 案提供参考。
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辣椒疫病属于土传病害,它一般由辣椒疫霉菌所引发,对辣椒生长有着较大危害。
在辣椒种植中,对辣椒疫病的防治属于重要工作,但辣椒疫病也有蔓延快、发病时间迅速等特点,让防治辣椒疫病的工作会有着更大难度,为此各地要加强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研究。
一、辣椒疫病的发生1、发病条件辣椒疫病的发生会和温湿度有所关联。
疫病属于较强流行性的病害,它在有着适宜条件时,往往会短时间内便流行成灾。
潮湿、多雨等天气条件,都属于会引发病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大雨骤晴之后,当气温出现急剧的上升后,会让病害非常容易流行起来。
在田间的温度在25~30℃,且相对湿度在85%之上时,则病害会容易流行。
而在土壤湿度比95%更高时,则短时间内病菌能够完成侵染。
辣椒疫病的出现也和品种有所关联。
一些品种的抗性会较差,比如甜椒类便一般没有较强抗性,但辣椒类有着相对更强的抗性。
辣椒疫病也会和灌水存在关联。
在温度适宜时,灌水的量、方式、时间等,都会让辣椒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疫病。
比如,在雨前还有雨后,或者久旱后的猛灌大水之后,辣椒疫病会较为严重。
此外,辣椒疫病还和一些其他因素会有关联。
在连作地块中,尤其是曾经发病的实际地块会有更明显的发病状况。
或者,在地势过于低洼,土壤较为黏重,排水较为不畅,氮肥使用过多,管理较为粗放,透风透光性无法保障等状况下,辣椒疫病都会发病更为严重。
2、发病症状在辣椒出现疫病后,叶子会出现变化,叶子会有圆形病斑呈暗绿色,病斑边缘不会太明显,在环境潮湿时,则上面会有霉状物呈现白色,且病斑往往会迅速扩大,让叶片会大部分的出现软腐状况,并容易掉落,在干燥后会转变为暗褐色。
在茎部出现病害后,一般会有条状病斑呈现暗褐色,它的边缘也不明显,在条斑上不同枝叶会逐步枯萎,最后呈现褐色软腐,并在潮湿时有白色的霉层。
在果实有病害后,会有水渍形状的病斑,颜色是暗绿色的软腐,它也没有明显边缘,在潮湿时果实病部会快速扩展,让整体果实都软腐,且让其表面有白色的霉状物,在它们干燥之后,会变成一类淡褐色的颜色。
辣椒疫病的防治措施
交替使用药物
为避免疫病病原体产生抗 药性,应定期更换不同类 型的农药进行喷洒。
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天敌控制
引入疫病病原体的天敌,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有 效控制病原体数量。
增强植物免疫力
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叶面肥等方式,提高辣 椒植株的抗病能力。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控制方法,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
采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环保型农药进行防治,减轻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污 染和伤害。
04
辣椒疫病的治疗措施
化学防治方法
01
02
03
选用合适农药
可选用有机磷类、氨基甲 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 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注意用药时机
疫病与相似病害的区分
与炭疽病的区分
炭疽病在叶片上形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病斑为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有同心轮纹,与疫病的暗 绿色水渍状病斑不同。
与猝倒病的区分
猝倒病主要表现为幼苗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病部缢缩,幼苗猝 倒,与疫病在茎部的症状有所区别。
疫病的病原及发病条件
病原
辣椒疫病由真菌引起,病原真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02
辣椒疫病的识别与诊断
疫病的主要症状
叶片症状
疫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 规则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 逐渐扩大,病斑变为褐色,叶片
枯死。
茎部症状
疫病在茎部表现为水渍状暗褐斑, 病斑环绕茎部一周时,植株上部枯 死。
果实症状
果实受害后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迅速扩大,病斑凹陷,后期病果 呈褐色,湿腐状,易脱落。
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辣椒疫病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7mdash;8月辣椒挂果后*易受害。
温度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疫病发生较重。
目前大雨过后天气转晴,这种高温高湿气候给疫病发生蔓延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长期连作和土壤质地粘重的田块,由于土壤带菌,降低辣椒根系的抗病力发病也重。
抓紧当前时机搞好辣椒疫病的防治,对于辣椒高产优质十分重要。
辣椒疫病在成株期发病,叶、枝、茎、果均可受害。
叶片染病,病斑呈近圆形,中央暗褐色,边缘黄绿色。
果实发病始于蒂部,呈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变软腐,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后呈僵果残留在植株上;枝部染病,呈环绕状褐色条斑;茎部受侵染,维管束呈褐色,植株迅速凋萎、直至死亡。
防治措施:
(1)浅中耕。
对于土壤湿度较大和土壤质地粘重的田块,在大行内进行浅中耕,以降低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辣椒根系的抗病力。
中耕时要注意不要损伤辣椒枝叶。
(2)合理灌水。
7~8月辣椒开花结果期要特别注意选择连续有4~5个晴天灌水,要小畦细灌或隔行灌溉,绝不能大水漫灌,串水浸灌,或渠水渗漏跑水。
结合灌水施用硫酸铜,每亩1~1.5千克,将硫酸铜均匀撒施地面(为使用均匀,可加些沙土),然后轻灌,或先把硫酸铜用水溶解,在水口处随水灌入田间。
(3)喷药防治。
田间发病时可喷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新高脂膜或25%瑞毒霉800倍液、50%瑞毒铜1000倍液,其次可喷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60%DC800倍,敌克松500倍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辣椒疫病及其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及其防治技术李戌清1张敬泽2(1.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4;2.浙江大学农生学院,浙江杭州310058)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我国辣椒种植区发生普遍,常造成辣椒减产,甚至绝收。
其病原菌寄主广泛,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可侵染辣椒各个部位,引起根、冠、果腐和叶斑,引发的辣椒疫病是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
1病害症状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苗期发病,茎基部常呈黑褐色病斑,植株下部叶片卷曲黄化,随后出现落叶和植株枯萎。
成株期发病,整个植株叶片萎蔫,受侵染的茎基部初呈水浸状暗褐斑,后病斑扩大可环绕茎和向上形成长条斑,逐渐呈黑褐色,最后整株植株枯萎、死亡。
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也能侵染果实和叶片,在其表面产生白色霉层。
侵染叶片引起暗绿色圆形病斑,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造成叶片腐烂脱落。
病害严重发生时,辣椒植株大面积枯萎死亡(见图1)。
2病害发生条件定植后气温高(25~30℃最利于病害的发生)、雨水多的露地,或湿度大的大棚,发病重;平畦栽培、定植过密、管理粗放的连作地,发病重;高温季图1辣椒疫病苗期和大田发病病状31节中午浇水比早晚浇水发病重;大水漫灌发病重,浇小水或滴灌发病轻;久旱猛灌水发病重。
3病原菌侵染循环翌年春天,越冬后的卵孢子在土壤中萌发形成芽管,或形成游动孢子囊,后者借助降雨或灌溉脱落传播。
游动孢子囊在水中释放出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受寄主根分泌物质的吸引,向寄主运动,接触寄主表面后,产生芽管侵入寄主。
侵入后的菌丝生长在寄主细胞内和细胞间,吸收寄主营养后大量繁殖,导致寄主细胞死亡,引起病害发生。
发病植株可继续产生游动孢子囊进行无性繁殖,引起新的病害发生。
在生长季节,病原菌以无性繁殖反复侵入寄主,引起病害严重发生。
在生长季节结束前,田间两种不同交配型的菌丝A1和A2产生雄、雌配子囊,交配后形成卵孢子。
卵孢子具抗逆性,可度过不良环境,越冬后即为新一年的初侵染源(见图2)。
《辣椒疫病》课件
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创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助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辣椒疫病》PPT课件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n the topic of pepper diseases,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s of the "辣椒疫病". Learn about the causes,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is common disease.
什么是辣椒疫病
概述
深入剖析辣椒疫病及其影响,从多个角度解读这 一疾病。
症状
详细介绍辣椒植株受到疫病侵害后的各种表现及 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病因
探讨辣椒疫病的成因,了解病原体和环境因素对 其发生的影响。
分类
分析不同类型的辣椒疫病,揭示其病原体、传播 方式和症状特点。
辣椒疫病的防治
植物抗病
研究抗病性强的辣椒 品种,培育抗病新品 种,用抗病性植物替 代易感染的辣椒种植。
控制土壤和水 源污染
剖析土壤和水源对辣 椒疫病传播的影响, 提出控制污染方法,探讨其优 势、局限性和使用注 意事项。
辣椒疫病防治 的案例
分享成功案例,展示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在 实际种植中的应用效 果。
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
1
辣椒品种对辣椒疫病的抗性研究
2
调查不同辣椒品种对病原体的抗性,为
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3
辣椒疫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探讨辣椒疫病的分子基础,研究病原体 与辣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辣椒疫病防治新技术
介绍最新的防治技术,如基因编辑、生 物防治等,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辣椒疫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农 业 防治 和发 病前 预 防为主 , 以病后 药剂 防 治 的 辅 防治 策 略。鉴 于在辣 椒 的结果 期 最易受 疫 病影 响 , 因此 抓 住农 时 预 防 在先 , 综合 防治 , 即可 取得 很 好
的效果 。 .
子 和厚 垣 孢子 随病 残 体在 土 壤 中或 地 面 的病 残 体 组织 上 越冬 , 中土 壤 中病 残 体 带 菌率 最 高 , 主 其 为 要侵染 源 。 种子也 可带 菌 。 年环境 条件适 宜 时 , 翌 卵 孢子 和厚垣 孢 子萌发 芽 管侵入 寄 主 , 在病 株上 产 并 生孢 子囊 和游 动孢子 。孢 子囊 和游 动孢 子借 气 流 、
烂, 极易剥 离 , 出暗褐 色木 质部 。 露 褐 软腐 , 有恶 臭 味 , 失水 后 干缩挂 在枝 蔓上 , 遇外 稍 力 即脱落 。
4 综 合 防治 方法
辣 椒疫 病 发 病 快 、 势猛 , 来 为辣 椒 生 产 的 主要 病害 , 是影 响 辣 椒优 质 高 产 的 主要 原 因 , 重威 胁 严 着辣 椒生产 。 一 的化学 防治难 以取得 良好 的防治 单
③合 理 轮作
实行 2 3年 或 以上轮 作 , 免 与 ~ 避
数 多 、 量大 。当 田间温度 在 2 - 0 、 雨 5 3 % 相对 湿度 高 于 8 % , 续 4 6h病 菌 即完 成侵染 ,- 5 持 ~ 2 3天就可 发 生 1 。 代 该病 发病 周期短 、 流行 速度 迅猛 , 特别在灌 水 或久雨 过后 天气 突 然转 晴 、 温急 剧上 升 时最 易 气
也 易发 生病 害 。此外 , 植株 长势较差 , 定植 过密 。通 风 透光不 良的地块发 病重 。
3 辣 椒 疫 病 日趋严 重 的原 因
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辣椒能增进食欲,是广大群众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辣椒一旦得了疫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
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
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辣椒疫病的发病条件是:辣(甜)椒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辣(甜)椒疫霉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传播。
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宜温度为20-30℃。
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辣椒疫病的防治方法: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生态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土壤喷施“免深耕”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
2.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定植前7天和当天,分别细致喷洒两次农药杀菌剂,做到净苗入室,减少病害发生。
3.栽植前实行火烧土壤、高温焖室,铲除室内残留病菌,栽植以后,严格实行封闭型管理,防止外来病菌侵入和互相传播病害。
4.结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虫害。
5.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搞好肥水管理,调控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植株健壮长势,提高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6.全面覆盖地膜,加强通气,调节好温室的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夜晚维持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于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发展,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辣椒疫病及其防治
3 . 5 药 剂 防 治 。 以预 防 为主 , 当 空气 和 土 壤 湿 度 过 大 ,连 续 阴雨 绵绵 后 ,或发 病 的初 期 ,在无 雨 的
下 午进 行 喷 药 防治 。可用 杀毒 矾 、 大 生 M一 4 5 、 甲
果 实 发病 , 多从 果 蒂 部 或 果 尖 开 始 ,呈 暗绿 色 水 渍 状 病 斑 软 腐 。湿 度 大 时 ,病 果 表 面 密 生 白色 霉 状 物 。病 果 可 脱 落 , 也可 失水干 燥成 暗绿 色僵 果挂 在枝 上 。
内。
疏 霉 层 ,然 后 缢 缩 变 为 黑 褐 色 ,并 引 起 病 部 以上 茎 叶枯 萎 死 亡 。叶 片 发病 , 病 斑 圆形 或近 圆形 ,直 径 2~3 c m, 中央 暗 褐 色 ,边 缘 黄 绿 色 , 水 渍 状 。扩 展 后 ,
叶片软腐 。干燥 时,病斑变 为淡褐 色 。
按 照我 国的 习惯 ,植 物 侵染 性病 害分 为 八大 类 ,包
植 物病 害一 般 是指 在 植 物 生长 、发 育 、贮 藏 、
运输 的过 程 中受 到外 界不 良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或 有 害
生物 的侵 染 ,使其 在 生理和 形 态上 发 生 了系列 的变
化 ,而使 植物 的经 济 价值 受到 影 响 。这 种 变化 ,即 称 为病 害 。
辣椒 疫病 是辣椒 的主要 病害之 一 , 整 个 生 育 期 均 可 发 病 ,是 一 种 发 病 周 期
低 1 7℃ ;植 株有 伤 口时 有利 于 病 菌 的侵 入 ; 低洼
积水 、土 壤黏 重 、排 水不 畅 ,潮湿 及 水渍 状 田易 发 病 ,高温 、高湿 ,或雨后 暴 晴时 ,发病 更重 。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辣椒疫病传播途径
辣椒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雨水传播:雨水冲刷病株,将病菌带到其他健康植株上 ,引起感染。
种子传播:带菌的种子是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种 植带菌的种子,直接导致幼苗感染,进而引发疫病在田 间传播。
病情测报系统
建立辣椒疫病的病情测报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环境、气象等数据 ,对疫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病害诊断技术
应用先进的分子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快速、准确地诊断辣椒 疫病,提高防控效率。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农业生态调控
通过合理轮作、间作、绿肥等 措施,改善土壤微生态,降低
01
02
03
黄化
叶片逐渐变黄,可能是由 于疫病病菌影响了叶绿素 的合成或营养吸收。
斑点
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 或黑色斑点,严重时斑点 会扩大并合并。
落叶
疫病病菌破坏了叶片的组 织结构,导致叶片提前脱 落。
茎部症状
水渍状斑
茎部出现水渍状的褐色或黑色斑 块,逐渐扩大。
软化
受病菌影响的茎部组织会变得软化 ,易折断。
技术指导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 务。
意识提升
加强农民的疫病防控意识,使其充分 认识到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提高防治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作与交流
鼓励农民之间开展防治经验的交流与 合作,共同提高辣椒疫病防治水平。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辣椒疫病概述 • 辣椒疫病的症状识别 • 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 • 辣椒疫病的化学防治 • 辣椒疫病的农业防治 • 辣椒疫病防治的综合策略
辣椒疫病的症状及防治
稻水象甲生命 力极强 , 传播蔓延速度快 , 、 、 水 陆 空均能传 联冶方法 。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 稻乐丰乳 油 、 稻乳 维
选 育抗虫品种 、 时移栽健壮秧苗 、 及 加强灌水管理 、 合理施
虫。
播, 因此建议稻农提高认识, 采取统一时间、 统一用药的联防 肥 、消除田间杂草 、秋翻和春 翻等农事活动来 消灭越 冬代幼
文 / 国 庆 拱
( 安县农业广播 电视学校 10 0 ) 农 32 0
润状不定形 的斑块 , 后变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 。病部常凹 。 陷或缢缩 , 皮层软化 腐烂 , 致使上端枝叶枯萎 。
13叶染病 病 斑初 呈水渍状 , . 后扩展成近 圆形或不规
则形大病斑 , 病叶暗绿色 , 易枯缩脱落 。
极其重要的意义。
42 学 防 治 .化
防治幼虫最佳时期为 7月 中、 下旬幼虫盛发期进 行。 乳油
可用 3 .% 6 维稻乳油 4 0- O0 ml a 8 0 0' 0 0 / 拌土撒施 。或用甩光每 - l h
瓶 3 ml 满水后直接甩施于稻田中。或用 5%的水陆 全泡腾 0 对 0 颗粒 剂每亩 地撒施 10 , 间为傍晚 , 药后保持 水层 2— 2g 时 用
lu 护 J l ib I a sn h
k ui a
1症 状 .
l
1 根 染病 开始出现淡褐色湿润状斑块 , . 1 逐渐变黑褐 ; 色湿腐状 , 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死亡 。 可
1 . 2茎染病 多在近地面或分又处 ,先出现暗绿 色 , 湿
辣 椒 疫 病 的症 状 及 防 治
2I .2加强 田间管理 辣椒喜温又怕高温 ,喜肥又怕肥 .
烧, 因此 , 施肥要少而勤 。 一艘 情况下 , 不浇水 , 特别在开花 之后更不能浇水 , 则易落花 、 否 落果 、 落叶死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合理施肥, 提高植株抗病性: 基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增施磷钾肥, 追肥或冲施 肥以复合肥为主, 避免偏施氮肥, 辅以生物肥及腐殖酸肥 等, 利于活化土壤, 提高植物的抗耐病能力。
6.生物防治: 据报道, 对辣椒疫病有一定防效的生物农药, 细菌类的有: 芽孢杆菌、假单孢菌、海洋细菌等, 拮抗真菌类的有:木 霉菌、毛壳菌、曲霉菌等。就目前的生物农药, 可用来 预防, 一旦发病, 用来治疗, 好似“急病人遇到慢郎中”, 远不如内吸治疗性的化学农药高效、速效。
3.清洁田间, 减少病原菌传播与积累: 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发病初期, 发现病株及时拔 除, 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 在田间和沟渠中, 以减少病原菌数量。
4.科学灌水: 高温期间宜在早、晚浇水, 夜间浇, 防止雨前雨后和久旱 后猛灌大水。严禁大水漫灌、串灌, 灌后田间积水和伏天 曝光灌溉。雨后及时排水, 防止田间积水, 降低田间湿度。
辣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属于鞭毛菌的卵菌。病菌孢囊梗简单,菌丝 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 状突起,大小为27.6~55.8×15.5~31.6微米。萌发时产生 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 径为15~28微米。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 色、单胞。
病害循环
55
发病条件
天气因素:多雨和潮湿,有利于孢子囊形成、萌发、侵入和菌 丝生长,田间25-30℃, 相对湿度高于85%病害易流行。
品种因素:不同品种抗性也有差异, 一般甜椒类 抗性差, 辣椒类抗性稍强。
栽培管理:连作地块, 特别是往年曾发病的地块 发病重;平畦栽培地块重于起垄栽培地块
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的一个育种方向, 也是农艺方面可供选 择的一种防治方法。
2.合理轮作: 由于该病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 应尽量减少重茬, 特 别是发病地块。由于辣椒疫病还可侵染茄果类和瓜类, 应避 免与茄果类和瓜类蔬菜连作或套种。可与玉米、大豆、十 字花科蔬菜、葱蒜类进行2-3年以上轮作倒茬, 以减少土壤 病菌量, 降低发病率。
在露地和保护地均有发生,保护地重于露地。 辣椒苗期发病严重的田块,常导致成片死苗,有的甚至绝收。
症状
叶 病斑 片: 近圆
形, 边缘 黄绿 色, 中央 暗褐 色
茎 病斑 秆:呈暗
褐色, 扩大 形成 长条 斑, 植株 枯萎
果实:从 部果发蒂病, 病斑水 渍状, 青灰色, 白色软 腐,形 成僵果。
病原
化学防治
谢谢观看!
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疫病
刘俊成 2020.3.10
危害分布
目前该病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 布,以长江流域以及青海、陕西、 甘肃、云南、广东、等地发生严 重。
简介
辣椒疫病是一种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在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 性病害。 我国于1940年首次在江苏发现该病。 一般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