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流派第三讲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第3讲 亚里士多德美学-文档资料

西方美学史第3讲 亚里士多德美学-文档资料
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 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 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 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 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 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 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 师。公元前 336 年,亚历山大继位。 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 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 Peripatetikos )。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就艺术来说,尽管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 术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揭示客观事 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
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 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 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 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 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歌活动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 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 这个观点,不仅肯定人们的历史生活是艺术的本源,还要求艺 术的理性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如何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问 题,以及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2.整一性:美的体现
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 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 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 创造因——事物形成的动力。 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西方审美文化(第三讲中世纪神学美学)

西方审美文化(第三讲中世纪神学美学)

• 巴黎圣母院
所在地:法国巴黎。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 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
科隆大教堂
• 科隆大教堂。全 名是“查格 特· 彼得· 玛丽亚 大教堂”。又称 “圣彼得大教 堂”。 所在地:德国科 隆市中心。 建造时间: 1248~1880年。
亚眠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
• 是世界上最大的哥 特式教堂,坐落于 米兰市中心的大教 堂广场,教堂长 158米,最宽处93 米。塔尖最高处达 108.5米。总面积 11700平方米,可 容纳35000人。它 是仅次于梵蒂冈的 圣彼得教堂和西班 牙的塞维利亚教堂 的欧洲第三大教 堂。
公元1386年开始建造,公元1897年完工。
• 亚眠大教堂 所在地:法国最大的 教堂—亚眠大教堂, 位于皮卡第地区中心。 建造时间:1152年 ~1401年。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所在地:英国索尔 兹伯里。 建造时间:1220年 ~1258年。
大雁塔
• 大雁塔建于唐 代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 是玄奘为藏经 典而修建,塔 身七层,通高 64.5米。被视 为古都西安的 象征。是西安 市著名的旅游 地。
• 中世纪的人们逃避、抛弃和否定了现实生 活,以否定现实的方式谋求灵魂的救赎, 视人间为走向天国的“天路历程”,试图 通过信仰上帝使灵魂得到永生。因此,他 们对现实生活采取了悲观主义的态度,而 对来生来世却采取了乐观主义的态度。
1、忏悔的美学(圣•奥古斯丁)
• 美在上帝
他认为,最高的、真正的美在上帝,只能 通过“信仰”来感受。上帝之外的其他事 物只有“次要的美”,不信仰上帝而追求 “次要的美”就是犯罪,应该忏悔。
(四) 会说话的石雕
• 哥特式大教堂的另一区别性象征是大量的石头 雕刻。这些雕刻都以圣经的故事为主,主体包括 “最后审判与耶酥基督”、“敬礼圣母”、“世 间百态”以及“微笑的天使”等主题。每一个雕 刻都是一件艺术品,同时更是一部活的圣经,对 中世纪那些不识字的平民百姓而言,石刻上的故 事是如此的生动与亲切,美丽的图像胜过了千言 万语的描述,超越了所有经院哲学能做的诠释。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巴洛克建筑的特点也 在于其大量使用了雕刻,但巴洛克的雕刻是以炫 耀财物为主的,很少以圣经故事为主,这也是哥 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建筑的一大区别。

第三课 两个外国美术流派 课件ppt

第三课 两个外国美术流派 课件ppt
画面描绘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画面 构图宏大,场面壮观,具有庄严的气势。画家所画人物多达百人,且都 进行了细致、精准的刻画。同时,作品也描绘了复杂的场景,用色富丽 堂皇且极具质感,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典型特征。
.
日 出 印 象 莫 奈
莫奈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副写生画,其特有的写生性决定了其绘画风格 画家直面日出,用活泼、自然的笔触捕捉那些变幻莫测、生动微妙的色彩印象, 描绘了朝阳跳跃在水面上、樯桅模糊在晨光里的情景。作品一反传统艺术惯用的 谨慎而明确的轮廓,以及略显单调的色彩,表现出一位对色彩极度敏感并富于创作 激情的艺术家奔放的内心世界。该作品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在造型、用笔和用色方 面风格明显、突出,特别适合帮助学生理解印象主义绘画风格。
舞 台 上 的 舞 女 德 加
莫奈夫人和儿子 莫奈
霍松维勒女伯爵 安格尔
想一想: 1、《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和《红磨坊街的舞会》两幅作品给你的
第一印象如何?它们在色彩处理和场景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2、比较下面两幅作品,在光线、造型和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哪幅作品 是印象主义画派的?
欣赏
达维特作品欣赏
第三课 两个外国美术流派
主讲:富宏宇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所表理这具作
追现性幅有品
求的,作了具
的特有品一有
庄殊助所种简
严历于表凝洁
、史理达重有
静性解的而力
穆题新内庄的
的材古容严形
艺也典十的式
术恰主分气和

模仿与再现

模仿与再现

7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封面 第二讲
封底 第三 讲
目录页 第四讲
过渡页 第五讲
标题栏 第六讲
3 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批评中,模仿一词有两种常用的用法: 第一,说明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的性质; 第二,表示一部文学作品和它所仿照的另一部作品之 间的关系。
8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封面 第二讲
封底 第三 讲
目录页 第四讲
过渡页 第五讲
标题栏 第六讲
4 比厄斯利
美国学者比厄斯利认为,模仿艺术可以产生两类事物: (1)模仿者可以尽可能准确地再造模型的实际性质,其真 正的尺寸、比例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它生产一个真正的 相似物。 (2)模仿者可以复制对象在从某个视点观察时看上去的样 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生产出了一个外在的相似性,或者一 种外观。
11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封面 第二讲
封底 第三 讲
目录页 第四讲
过渡页 第五讲
标题栏 第六讲
二、从模仿到再现
12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封面 第二讲
封底 第三 讲
目录页 第四讲
过渡页 第五讲
标题栏 第六讲
1 模仿说
模仿说源于 古希腊哲学,认 为艺术起源于人 对自然的模仿。 代表人物有德谟 克利特、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等。
10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封面 第二讲
封底 第三 讲
目录页 第四讲
过渡页 第五讲
标题栏 第六讲
模仿与再现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 3
首先,从审美的客观层面来看,模仿或再现体现了一种相似或对应关系。

西方现当代美术史讲义= 2012.3

西方现当代美术史讲义= 2012.3

西方现当代美术史讲义----梁磊(2012年3月)第一讲:2.21;现当代的时间段:19世纪中期至今。

资本主义革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

马克思批判前资本主义—人权界点。

印象派:淡化轮廓,形象。

代表:莫奈、西斯莱、毕沙罗、马奈(女权主义者)。

现代艺术的开端-----塞尚。

认为绘画的主宰是绘画者,而非对象。

高更—象征派,梵高—表现主义。

反叛前资本主义道德,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心底的感知,并不是呈现生活。

艺术是雕琢幸福、痛苦和生命。

大工业时期的钢铁业是资本主义初期繁荣的标志。

中产阶级形成导致资本主义形成。

建筑满足了中产阶级的需求,资本主义简约时代出现。

罗丹==欧洲著名雕塑家《地狱之门》遗作。

马约尔受简约主义影响,《地中海人》健康结实有力的人体。

杜米埃的漫画式雕塑,成为漫画先驱。

第二讲:2.28;雷若阿,克里姆特,装饰艺术—用各种肌理纹样构成画面。

恩索尔对资本主义的回溯,假面各种表现主义的虚假,调侃风格。

蒙克温暖趋向残酷卢梭童真派艺术的开端。

影响后来的涂雷。

维亚尔,在印象派后期,强调画面由装饰性强的色块、线条、色点、肌理构成。

克里姆特奥地利画家,作品吸收古埃及、古希腊及中世纪诸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

他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丝、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纹、色彩或光泽。

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第三讲:3.6---东B503第三章二十世纪早期的绘画马蒂斯与野兽派建立与外界封闭的环境。

前期的风景画-塞尚倾向较多,但不成熟,没有脱离原来印象派构图方式与表现特征。

马蒂斯认为:画画是我的喜好,不是对象来定。

如他大量使用红色,使得常规透视和虚拟三维空间被打破,构成纯粹的二维画面。

营造了画面的空间比例关系:只需解决点、线、面。

打破了以前的审美标准,建立了自己的系统。

西方美学与艺术美与美学

西方美学与艺术美与美学

第四讲 目录页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温克尔曼曾说:“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美享受如此的荣誉。”
5
第一讲 美与美学
第一讲
第二讲 封面
第三讲 封底
第四讲 目录页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有趣的探讨。
“柏拉图之问”
什么东西是美的? 什么是美?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3 美的辩证法
事实上,自进入现代以来,美的本质作为一个问题, 已经不再是美学探讨的核心议题。换句话说,作为一个 学科的美学,有其更为丰富的言说对象。在一个社会转 型的现代性背景之下,西方美学进入更为纷繁复杂、视 界多元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美到美学,因此也不仅仅是 言说对象的转移或扩展,其背后还包含着复杂的学科演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进逻辑。这是我们在宏观上把握西方美学与艺术必须有 1784),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 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 所认识的另一个基本问题。 和教育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 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由古希腊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所创立。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 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12
第一讲 美与美学
第一讲
第二讲 封面
第三讲 封底
第四讲 目录页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2 美的主观性
强调美的主观性,当然是对人的主观意识在美的问题上 的主导性予以特别的肯定。其基本认识就是认为美在于“人 心”,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某种心理状态的反映。用近代思想 家斯宾诺莎的话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 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 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对于主体的这种特殊的心 理状态或机能,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有过很多讨论,其 中休谟的观点就非常有代表性。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我们怎么会爱上这样一块石头?
西方文化中 的月亮: 女神? 邪恶的象征? 生命的象征?
“这个仲夏的 月亮到底是什 么?难道整个 世界都疯了 吗?” ——疯狂的月 亮
爱神的 诞生— —珍珠 女神— —月亮 的眼泪
中国的月亮:团圆,思念,爱情……
丰子恺: 江楼赏月 图
时暂 恨 南恨 ?满 君 北君 还 却 东不 亏 似 西似 吕, 江 ,江 本待 楼 只楼 中得 月 有月 ,圆 , 相, 采圆 暂 随南 桑是 满 无北 子几 还 别东 亏 离西 , ,
生活世界:有意义的世界
孤月中夜家 月山。孤家 将不忧明望 谁改虞我秋 更,欢山月 相古乐上, 待人皆。不 ?望占海及 尽有人秋 今,皆山 皎人月言望 然在本生。 ,。无海山 《不心东中 山知同,万 月万不山境 行世同人长 》今。自寂 夜自谓寥 时从出, ,有山夜
——
意象世界中的超越与复归
蒙克:
《尖叫》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一、什么是意象? 1、它是个感性世界,诉诸人的感性直观。 2、它是个充满情感性质的感性世界,可以称为 “意蕴世界” 3、意蕴世界之中,揭示了世界的意义,显现了 人和万物一体的原初世界,让人得以窥见命运的真谛。 二、意象世界有什么意义? 1、在意象世界之中,世界呈现出其所是。“如所 存而显之。”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本节思考题: 1、如果说美和真、和善同为一体,为 何药家鑫这个熟习音乐,应该深诣音乐 之美的人会毫不留情地捅下致命的八刀? 2、你有没有感受到过深切的在世孤独 感?如有,你认为应该如何排遣?
本节课到此为止, :月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夜就不能寐。 ——文同,《新晴山月》 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 还度彩云桥。 ——周宗泰,《烧斗香》

第三讲 审美本质论

第三讲 审美本质论

熊猫的比例尺寸用到人身上人们嫌“胖 ”、“臃肿”,而画面上的“苗条”却又 似乎并不美。
而“高大”似乎也没有给画面上的他带 来美的愉悦,不合比例的奇松怪石颇受人 们青睐。
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 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 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3)从主客体的综合关系中探讨美的本质 特点:把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从主客 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和融合中探讨美
代表人物: 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立普斯
在西方较早真正从各种关系中来定义美的是启蒙 主义时期法国的思想家狄德罗。
“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 各种关系,我指的不是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到物体 上的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 真实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 官而觉察到的。”
(4)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 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
车尔尼雪夫斯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的金条,许多人就因为 它没有戳记而不肯要它,许多人不能辩出它和一块 黄铜的区别;艺术作品象钞票,很少内在的价值, 但是整个社会都保证着它的假定的价值,结果大家 都宝贵它,很少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它的全部价值 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个事实而来的。”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 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罗马建国广场。“对称”是西方 许多建筑的美学追求。
阿奎那:美是完整、和谐与鲜明 的颜色。
荷加兹认为具有“蛇形线”的男 子比那个直立僵硬的男子美得多。
为了精确了解人体比例结构,达• 芬奇冒着被教会惩罚的危险秘密所 作的人体解剖图。

外国美术简史 第三章

外国美术简史 第三章

光荣圣母 杜乔 1308~1311
乔托(Giotto,约 1266〜1337)是 佛罗伦萨画派的创 始人,也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艺术的伟 大先驱者之一。乔 托没有掌握科学的 透视知识,但却用 极简陋的方法取得 了对当时美术来说 是史无前例的成果。 同时,乔托笔下开 始出现具有体积感 的圆形人体,他所 描绘的每一个人体 均贯穿着充分真实 的重量感。尽管乔 托的写实技巧还显 得比较幼稚、生硬, 但却在欧洲美术史 上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其代表作还 有《哀悼基督》等。
雅典学院 拉斐尔 1509~1511
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和《圣典辩论》表现了一 个人三幅作品中最优秀的一幅,也是拉 斐尔最辉煌的作品。《雅典学院》里的人物形体比其他两幅具有更强烈的纪念碑倾向。无论 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这幅作品都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中的最终胜利, 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密切联系。
在伦敦的法国使节 小汉斯〃荷尔拜因 1533
二、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蒂尔曼〃里门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约1455〜 1531)是晚期哥特式的主要代表,但 在宗教题材雕刻中表现了较多的世俗 因素。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所留下的重要作品都是德国文艺复兴 时期的雕刻精品。代表作有维尔茨堡 马利亚教堂的《亚当与夏娃》、《海 因里希二世皇帝与皇后墓棺像》、 《迈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坛》等。
出乐园 马萨乔 1428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4〜 1510)。他的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的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 由地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约1482)和《春》充满柔情 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春》的构图 不拘常规,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森林之中,中间是维纳斯,右边是撒花的花神,左边是三美 神,三美神的动态和衣褶线条充分体现出波提切利所擅长的线条的节奏感。

西方美学与艺术第三讲 模仿再现

西方美学与艺术第三讲  模仿再现

布洛克对模仿的质疑
1.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某一特定绘画中处理题材的方式(风格、传统); 2.艺术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
观看世界的方式(是无数方式中的一种); 3.艺术品不仅仅是把物体呈现出来,而是对它的一种“评论”; 4.我们对艺术品的反应不等于我们对艺术品所描绘的事物的反应,它有自己
13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第封二面讲 第封三底讲 第目四录讲页 第过五渡讲页 第标六题讲栏
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 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 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柏拉图: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
10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第封二面讲 第封三底讲 第目四录讲页 第过五渡讲页 第标六题讲栏
模仿与再现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从审美的客观层面来看,模仿或再现体现了一种相似或对应关系。 2 其次,从审美艺术的主体来看,模仿文本的形成缘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反
映,缘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读解。
第一讲 第封二面讲 第封三底讲 第目四录讲页 第过五渡讲页 第标六题讲栏
5 哈利威尔论“模仿”
“模仿”一词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视觉上相似(包括形象化的艺术作 品);第二,行为上仿效\模仿;第三,扮演,包括戏剧演出;第四,作为有意义或表现 符合。
6 第三讲 模仿/再现
第一讲 第封二面讲 第封三底讲 第目四录讲页 第过五渡讲页 第标六题讲栏
2 塔塔尔凯维奇
塔塔尔凯维奇看来,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典时 期中,模仿这个概念主要在四种意义上被人们所使 用:礼拜式的模仿(表现)、德谟克利特式的模仿 (自然作用的模仿)、柏拉图式的模仿(自然的临 摹)和亚里士多德式的模仿(以自然为基础的艺术 品的自由创作)。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真: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善:伦理学、宗教•美:美学、艺术美不同于真。

小说不同于报告就在于它是“虚构”(fiction,也可译为小说)。

人们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喜欢小说,而非报告,就是因为前者的“虚构”。

音乐更加不代表或再现实在中的任何东西了。

许多反映神话的绘画非常美,但它们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对应物。

因此,看起来,使得一个对象成为艺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是人为的,而不是因为它是实在的或真实的。

美也不同于善或好(goodness)。

古希腊的哲学家将美看成是一种价值,一种好的(good)东西。

这样美似乎也是善的或好的东西的一部分。

他们也将善的,好的东西看成是美的东西。

因此,善的,好的东西也是美的东西。

如此,善和美就是一回事了。

然而,美和善并非总是一致的。

那么美和研究美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这也正是这门课程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总结:感性层面的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第三讲三次转移

第三讲三次转移
第三讲 三次转移
第一次转移是从重点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世界),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家(或作家与作品 的关系),转移的时间大体是在文艺复兴以后。
主要表现为:古希腊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 “模仿说”(偏重于世界),但到了文艺复兴以 后,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重视,逐步形成了 对于文学创造者(作家)的重视。
第二次转移,则将关注的目光从作家又转移 到作品,这次研究重点的转移是从20世纪20年代 前后开始的。
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第297页)。在超现实主义那里写作变成了一 种没有创造、没有理性、情感的语言游戏。
三是基于巴特自己“零度写作”的思想。 (《写作的零度》1953)
零度写作:是巴特针对萨特的“文学介入论” 而提出的,强调写作的无主体性,淡化写作主体 的介入式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也驱除传统写作 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消解写作中的功利色彩,并 摆脱了某种典雅或华丽的风格,剩下的只是客观、 冷静、新闻式的陈述。从而创造出一个自由的 “文学写作”空间,故又称“中性写作”。
“感受谬见”:指研究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可能导致 对作品本身的误解和谬见,因此作品的意义也与读者的感 受无关。
到了结构主义,更是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 研究对象。罗兰·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后,“作 者死了”。 作者(意图)与文本无关。
怎样理解巴尔特的“作者之死”
1968年巴特在《占卜术》杂志发表了《作者 的死亡》一文,其中提出了“作者之死”的思想。
每一个文本都被把握,它本身成为与另一个文本
之间的文本……组成文本的引述是匿名的,无迹
可循的,然而却是被阅读过的:它们是不加引号
的引语。”
总之,关注的目光从作家到作品(文本),这是西 方文论研究重点的第二次转移。

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米 勒


出身于农民,擅长用农民的眼睛看世界,他的艺术像一面镜子真实地 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60年代农村的面貌。他既歌颂农民的善良、淳 朴、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他们的保守、虔诚、逆来顺受的弱点。 代表作品《播种者》和《拾穗者》都反映了这样的特点。
列宾

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成 名之作。
德 拉 克 洛 瓦

《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 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
德拉克洛瓦

《希奥岛的屠杀》 表现十九世纪初反 抗土耳其压迫的希 腊独立战争。希奥 岛的希腊男人被杀, 女人被掳;前景中 有绝望相依的男女, 茫然的老人,被缚 的少女等悲惨情景。 画家选取了时事性 的主题,曾一再引 起很大争沦。
威尼斯画派的繁荣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乔尔乔涅和提香。乔尔乔涅善画风景, 作品诗意盎然,风度隽永;提香则把威尼斯画派运用 色彩的特点发挥极致,画幅绚丽,人物健美,在西方 艺术中树立了新典范。 同为贝利尼得意门生的还有塞巴斯蒂亚诺· 德尔皮翁博。 画面艳美多姿,晚年工作于罗马,传播了画派艺术。 同时还有V.卡尔帕乔,G.贝利尼之兄的学生,发扬了 老师精于描绘盛大场面的特点,以高度写实的技巧表 现了威尼斯生活风习。 丁托列托综合提香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构图宏伟而 色彩绚丽;韦罗内塞则在写真传神的同时注重装饰效 果,以豪华场面和富丽服饰取胜。
歌 雅

《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 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 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 则和方法。 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 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 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 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西方艺术之浪漫主义学派

西方艺术之浪漫主义学派

本 讲 内 容
一、浪漫主义的兴起 二、浪漫主义建筑 三、先驱:戈雅和籍里柯 四、浪漫主义绘画
五、传统艺术的终结
一、浪漫主义的兴起
马赛曲
浪漫主义的杰作
1833~1836年 吕德 12.80米 戴高乐广场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原意是“传奇般的、幻想的”。是18C晚期至19世纪
中期欧洲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运动。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 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民权觉醒时期的 一种意识形态。 漫主义与“理性”的学院派相对立,注重个人感情的 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超越现实。其基本原则 就是按照理想的面貌反映生活,把生活理想化。 浪漫主义反映在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贝多芬 、歌德和席勒);英国是文学和风景画(拜伦、雪莱和特 纳);法国是文学、绘画和雕刻(雨果、籍里柯、德拉克 洛瓦、吕德)。
二、浪漫主义建筑
浪Hale Waihona Puke 主义潮流(一)回眸中世纪:罗曼复兴
哥特复兴
(二)英雄主义(绘画和雕塑)
(三)异国情调(绘画)
浪漫主义建筑:
建筑上的浪漫主义运动始源于18世纪下半叶 的英国,其表现分为两个阶段:
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寨堡或追求异国情
调,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伦敦浆果山别墅。
后浪漫主义,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
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从多方面
给予艺术发展以巨大的,有益的影响,
浪漫主义画家声称艺术具有灵魂。这是绘 画第一次摆脱仆从的地位,宣称本身具有独立
的价值和使命。“为艺术而艺术”,就是浪漫
主义者们最有力的口号。他们重整体效果而轻 局部细节,为强调主要部分,大胆地对次要部 分进行简化处理。浓烈的色彩、活泼的线条。 在题材的选择上,他们把握刹那间最强烈的情

【精品文献】西方美学流派

【精品文献】西方美学流派

西方美学流派形式主义美学一种强词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

与美学中强调美在于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相对立。

形式主义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思潮之一,而现代带有科学倾向的结构主义、格式塔美学、符号主义和现象学等美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形式主义的色彩。

如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美学坚持作品的美学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的主张,格式塔美学对“完形”之特性的心理学阐释,符号美学提出只有作品的外在形式才是人们把握其内在含义的唯一科学根据和可靠信息的见解等等,就是这样。

形式主义美学是某些现代美学流派的先导。

在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指语言的声响模式或暗喻的意象,与之相对立的则是内容、意义、观念、思想等等。

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主张最早由古希腊的诡辩派提出。

形式与内容比较,形式起主要作用。

19~20世纪以来,这种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二分的理论便与上述音乐和造型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合流,形成一股极端的形式主义思潮极端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艺术之唯一重要的东西,内容则无关紧要。

即艺术的题材、记事、思想、再现的事物甚至感情表现等,统统都是无关宏旨的。

H.弗西伦提出,真正的形式不能称为符号和意象,因为它不指向或表达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而这种形式才是艺术唯一需要的。

.康德则明确指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

康德极力强调形式美使以后的一大批美学家认识到,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就会失去本身的价值。

康德之后,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美学家J.F.赫尔巴特(1776~1841)及其门徒奥地利哲学家R.齐默尔曼(1824~1898)。

赫尔巴特主张,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而形式则产生于作品各组成要素的关联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美学概述(三)
一 批判理论的转向
批判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从20世纪30年代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关心国际工人运动和社 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卢卡奇。 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关注资本 主义国家福利问题、大众媒介和文化产业问题, 以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为代 表。 第三阶段是从60年代到现在。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 利奥塔、杰姆逊等。
二 语言学转向
克罗齐提出艺术是纯粹的直觉:艺术不是物 理事实、艺术不是功利活动、艺术不是道 德活动、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活动。
卡西尔的哲学是二十世纪难得的体系化哲学。 著名观点“人是符号的动物”。
海德格尔之“此在”与“人诗意地栖居”、 “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语言 是存在的家园”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与家族相似。
巴特“语言是人形成的条件”、“作者之死” 与“零度写作”。
福柯提出“质疑求真意志;还话语以事件的 特征;消除能指的特权”来颠覆“权力话 语”。主体的消逝与作者的功能(语言说 人)。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乃是一种历 史的理解,是读者和过去文本乃至作者的 对话,是当前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的 “视界融合”。
阿多诺认为的美学的乌托邦及其救赎功能——以自 在自为的自律性来抵抗日益商品化、产业化和物 化的世界。现代主义的艺术具有批判资本主义及 其文化产业的作用(现代主义艺术是对现实世界 否定的艺术,甚至具有自恋性和拒绝交流)。
本雅明之机械复制时代与“韵味”的消逝。既肯定 了技术的变革与艺术的新关系,又有对过去艺术 的韵味带有深厚的怀旧情结。
韦伯关于现代艺术分化和自身合具有重要的准备作用。
奥尔特加的大众文化理论(古希腊罗马是黄金时期、5—14 世纪教会统治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与理性时代所产 生的大众和大众生活)和先锋派艺术的非人化现象。

第一阶段
卢卡奇主张艺术与社会的总体性,并且严格区分了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从代表人物的思想解说批判理论
第一 前阶段代表人物:
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前文化期(——中世纪)、文化早 期(大致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晚期(16世纪宗教改革与 宗教战争——19世纪)、文明期(自19世纪以后)。故西 方现代文化逐渐“没落”。
齐美尔从主题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冲突、社会的普遍物化、现 代艺术与社会的距离及其特有的反形式等方面来论述西方 文化的悲剧。
第二阶段——后现代 利奥塔认为科学知识的分化和专业化过程,不仅导致了其自
身的自律的游戏形式出现,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科学知识 在其发展中已经导致了科学的话语和叙事的分离。故其以 局部决定理论来向总体性开战。 波德里亚从象征与模拟的不同历史形态着手研究后现代和现 代以及传统文化的差异。在古典文化中,模拟表现出对现 实世界和真事物的模仿。在现代文化中,已表现出符号与 现实的分离。在后现代情况下,符号、象征或影像纯粹是 自己的仿像。进而,在后现代文化中表现出断裂现象,人 就生存在一个“超现实”的社会中。 杰姆逊以马克思的总体性观念,从生产方式出发来考察资本 主义的当代发展。并从深度时间模式转向平面空间模式、 从中心化的自我焦虑转向非中心化的主体零散化、从个性 风格的表达向仿像的机械复制转变、从自律的审美观念向 消费逻辑转变等几个方面探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 “文化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