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设计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2、能力目标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纸条、磁铁学具:数字卡片、小棒四、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①、激趣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动手实践一: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 份,也就是2堆;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⑶学生汇报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88817263544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 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 个磁铁分成4 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1、口算乘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4、5个2是多少?二、新课教学:1、P1例1(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算:20+20+20=60用乘法算:20X3=60(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
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
口算20*3这样想:2个十*3=6个十=603、P2例2(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
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
这样想:3个百*4=12个百=1200三、练习设计: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1、复习P1例1 、P2例2。
2、P4第1、2题。
3、小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建构的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触类旁通,而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处于匮乏阶段。
对任何知识他们都处于一种认知浅层,老师应如何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基本概念。
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
2.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通过例题,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一些除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与乘法的关系、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除法题目。
2. 提高题: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除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环节。
在本教案中,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组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除法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环节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环节,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示例,向学生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可以借助PPT、黑板等教学工具,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教具进行分组、分配等,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练习环节的组织练习环节是巩固学生对除法知识掌握的重要环节。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7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口算下面各题12÷2 18÷6 9÷1 48÷8 20÷5 2÷221÷3 56÷7 54÷4 14÷7 6÷2 7÷2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概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
四、资源本节课是在电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
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
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
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
(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
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0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0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法和学法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直观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他为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苹果,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苹果。
2、探究新知:①师板书:12个苹果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小结:每盘放3个,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
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苹果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12÷4=3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一、探索导入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三、探索新知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10÷5=2(人)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4、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5、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二」【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10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
(课件出示竹笋)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
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全班一起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二、新授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12÷4=3(4)回忆过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除法9篇认识除法 1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13页例4及练习三第4~6题)备课时间 20xx -2-18三维目标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例题 5的图片,学具。
主要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5篇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5篇(一)教案名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对象: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2.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初步了解除法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工具:小白板、彩色粉笔、物品模型(如小球、玩具等)3. 教具:教案、教具卡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2.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运算符号。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确定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次数。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计算过程和符号(÷)的含义。
Step 3:数学游戏(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
2. 教师发放物品模型(如小球或玩具),让学生用除法来分配这些物品。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分配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
Step 4:应用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教具卡片,上面印有除法算式和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卡片上的题目,并交给教师批改。
3.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讲解。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师强调除法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Step 6:教学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参观超市或商场,观察和体会除法的应用。
2. 学生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制自己的除法应用题目。
3. 学生可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除法的历史和发展。
《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三套)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连一连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用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学情分析】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不同程度的分一分的过程,已经有了直观操作的经验,对于平均分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而且学生也已经熟悉了2——5的乘法口诀。
在生活或平常的学习中对于除法算式也有一定的接触。
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算式的具体意义还是不理解的,学生对于除法的认识处在比较朦胧,而又兴趣比较大的阶段。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帮大熊猫份竹笋的情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去学习。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大胆说、放手做”,这节课除法算式的商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来的,而少数学生会用口诀来求商,学以致用,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今天熊猫晶晶邀请了一些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晶晶的妈妈为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了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师:妈妈要晶晶把这12个竹笋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可把晶晶难住了,你们愿意帮晶晶分一分吗?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一分吧!活动2【活动】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老师可以帮助)(请一名学生在展台前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先把竹笋每盘放一个,再把剩下的竹笋再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
(课件出示竹笋)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
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全班一起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二、新授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12÷4=3(4)回忆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除法的初步认识》篇1【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谈话,出示: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1、例2,第70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71页练习十六第1,2,3题。
【教材分析】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
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
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初步认识除法教案初步认识除法授课教师:罗成强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有加法、减法和乘法,并且知道加法和减法是相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与乘法相对应的第四种运算方法呢?那又是什么运算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四种运算方法——除法。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4.师:请看图,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学生讨论后汇报生:大熊猫有12个竹笋,它想把竹笋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即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教师边板书边谈话(板书课题:初步认识除法)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3)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目应该怎样列式?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②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③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
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
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
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
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
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
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
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
(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
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
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