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消毒隔离制度.doc
医院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1.患儿住院期间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根据情况予以隔离(住隔离室或床边隔离),并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2.病房内保持整洁、干净.整齐、安全,患儿人住后及时行卫生处置、更衣、换被服。
3.被体液污染的敷料、器械、用品等,应按WS 310.2执行。
4.患儿每天更换被服,用后消毒处理,必要时随时换洗,以保持清洁卫生。
5.终末消毒被、褥、枕芯等应经日光曝晒、紫外线照射消毒后使用,隔离单位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6.浴室内浴池、浴盆等用物每日刷洗、消毒1次。
7.室内器械、物品均应专用,预防交叉感染。
8.奶瓶、奶嘴- -婴- -用一消毒。
9.拖把、抹布标记分明,分室使用,拖把.抹布应消毒、清洁、晾干后再使用。
采取湿式打扫的方法。
10.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存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别放置、运送、焚烧处理。
11.医护人员给患儿查体、治疗、护理、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并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1.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无陪护,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2.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
室内温度在24°C~26C,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II类环境标准。
人机共存的消毒机定时开机消毒,做好记录。
3.落实手卫生,病室内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干手物品,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4.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设置隔离室,用于收治特殊感染患儿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儿。
6.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7.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消毒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更换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8.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9.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等由专门人员负责清洗消毒处理专人专用。
10.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1.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
1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14.医疗垃圾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1.室内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
设立严格的门关,新生儿病房不允许探视.有特殊情况家属需探视时必须穿专用的衣、帽、鞋。
感染流行期间严禁探视。
2.工作人员入室前必须更换专用衣服,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3.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患有皮肤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如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消化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应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严禁家属在各病室间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4.患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与普通新生儿隔室治疗,严格按照传染病消毒隔离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6.新生儿病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0-60%,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次,地面湿式清扫三次;病室使用动态循环风消毒机消毒,定时开机消毒。
7.无菌物品专柜存放,定期检查,在有效期内使用。
无菌物品一旦打开应注明开启时间,操作者签名。
开启的药液在2小时内使用。
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
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8.新生儿治疗室物品一用一消毒,各种仪器使用后用消毒液擦拭备用,暖箱每日用清水及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终末用含氯消毒。
抹布专用,一用一灭菌。
9.每个婴儿一个口布,随吐随换,并且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新生儿衣被、床褥有呕吐物随时更换,对其进行单独的消毒和清洗,设专用柜存放。
IL新生儿沐浴室的浴池一用一消毒,一人一垫布,用后灭菌,避免交叉。
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沐浴巾、浴垫、治疗用品等,必须一婴一用;12.新生儿所用尿布(最好使用纸尿裤)、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8小时更换一次。
13.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14.新生儿出院后应将暖箱、被褥、使用过的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15.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放置,按照要求贴好标识,内容有科室、废物种类、废物产生时间。
儿科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儿科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是为了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儿科临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儿科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能力,确保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安全。
一、基本原则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 全体医务人员应增强感染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消毒隔离工作。
3. 根据患儿病情和感染风险,实施分级防护,确保医务人员和患儿的安全。
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病房整洁、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二、具体措施1. 病房管理(1)不同病种分病室,恢复期与急性期分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2)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床单位每日晨间湿式清扫,一床一套;扫床套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备用。
(4)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监测,符合标准要求,有留底记录,不符合标准有处理措施。
2. 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前,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操作中每接触一个病人之后用速效洗手液洗手。
3. 无菌操作(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侵入性诊疗用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3)与未破损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4. 医疗器械和用品消毒(1)器械消毒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根据情况浸泡30-60分钟,并做好登记工作。
(2)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3)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用品应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灭菌。
5. 环境卫生(1)保持病房整洁,每日用25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物表一次、拖地两次。
(2)使用中消毒液要保持有效浓度,一般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液每日更换,并进行消毒液浓度测试。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标识清楚。
6. 特殊感染者管理(1)特殊感染者应单独安置,实行严密隔离。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1、成立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定期检查和制定有关预防感染的措施,专人负责感染监控、评价、资料储存和信息上报工作。
2、严格按照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要求进行管理。
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3、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 ㎡,床间距不少于1m,NICU 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 2 倍。
4、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不准带入私人用品,非本室工作人员禁止入内、5、保持室内清洁、整齐、舒适、安静,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开窗通风,每天 2 次,每次 30 分钟,温度保持在 24~26℃,相对温度 55~65%,使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内拖把、抹布分室使用,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拖地 2 次,擦试台面 2 次。
6、每月进行空气、物表、无菌物品和手的采样培养,细菌菌落总数要求达到Ⅱ类卫生标准。
7、病儿入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衣等卫生处置,病儿按感染、非感染严格分开放置,进行各类治疗、护理、检查时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要求。
8、使用氧气者每 3 天更换一次吸氧装置;使用暖箱者每天用 250mg/L 含氯消毒剂擦洗暖箱一次,每天浸泡水槽后更换灭菌注射用水,每周或出箱更换暖箱一次,进行终末处理,蓝光箱每次使用后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洗备用。
9、保持室内各种抢救和治疗仪器的清洁完好,要求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时检查、消毒、维修、保养,呼吸机、CPAP 等各种管路使用后及时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干燥后送供应室灭菌处理后妥善保管,备用。
10、新生儿使用一次性奶瓶,使用的毛巾、衣物,浴巾等,一用一换,清洗干燥后送供应室灭菌备用;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单、被套等,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患儿使用的眼药水、膏应固定使用;使用一次性纸尿裤。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新生儿患者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结合新生儿科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所有医护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和保洁人员。
三、消毒隔离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进行操作。
2.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 实行全面管理,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消毒隔离意识和技能。
四、消毒隔离措施1. 环境消毒(1)新生儿科病房要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30分钟。
(2)地面、墙壁、家具表面等定期用消毒液擦拭,每天至少1次。
(3)床单位每周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分钟。
(4)新生儿暖箱、婴儿培养箱等设备每天用75%酒精擦拭,每周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
2. 物品消毒(1)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尿布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2)医疗用品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一次性用品要及时销毁。
(3)新生儿喂养用具要专人专用,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4)新生儿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3. 手卫生(1)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2)进修生、实习生和保洁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要进行手消毒。
(3)医护人员在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时要确保密合,防止交叉感染。
4. 患者管理(1)对新入院的新生儿进行传染病筛查,确保未患有传染性疾病。
(2)对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要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3)加强对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五、监督与考核1. 新生儿科负责人负责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日常监督。
2.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对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对违反消毒隔离制度的人员,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理。
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目录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0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新生儿隔离病室制度 (3)高危新生儿保护性隔离措施 (4)新生儿配奶间消毒隔离制度 (4)新生儿病房奶瓶、奶嘴清洗消毒制度 (5)饮水机消毒方法 (5)新生儿洗澡间消毒隔离制度 (6)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1. 不同病种分病室,恢复期与急性期分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2.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前,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操作中每接触一个病人之后用速效洗手液洗手。
3. 所有房间每日通风2 次,每次15-30 分钟。
4. 床单位每日晨间湿式清扫,一床一套;扫床套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5. 每季度治疗室做空气培养监测,符合标准要求,有留底记录,不符合标准有处理措施。
6. 体温计一用一消毒,用后在75%酒精中浸泡30 分钟后备用;血压计袖带每周用25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 分钟,洗净晾干备用;听诊器一用一消毒,手电筒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7. 所有治疗车、操作台每日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有明显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使用1000-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8. 静脉注射及抽血时要做到一人、一巾、一带、一针、一消毒。
9. 局部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用无菌棉签浸润安尔碘擦拭注射部位一次,干燥后注射。
10. 每日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若有破损潮湿重新消毒。
使用时应检查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如有疑问重新消毒。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
11. 药杯一用一消毒,用5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30 分钟,冲洗后微波炉消毒15分钟,晾干备用;每季度做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
12. 湿化瓶、吸引器、雾化器等物一用一消毒,用后在5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30 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13. 窗台、床头桌每日用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要求一桌、一巾、一消毒。
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

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一、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作场所、病房保持清洁整齐、布局合理、地面无污物。
二、医务人员工作时着装整齐,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新生儿患者应专室安置并严格执行《新生儿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
四、病房地面每日湿式清扫两次,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床单。
出院后病人的被褥、枕芯消毒后备用,遇污染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严格执行洗手及手消毒制度,治疗车上应备有快速手消毒剂(或75%酒精)。
治疗、操作、查房完均应洗手或擦手。
八、氧气湿化瓶应定期消毒,湿化瓶中的灭菌水每天更换,消毒后干燥保存。
九、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加强对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十、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浓度,并做好记录。
使用中的消毒剂及消毒后物品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的监测,使用中的灭菌剂及灭菌后物品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二、新生儿室、治疗室等重点部门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次1小时,并有记录,按要求进行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酒精擦拭1-2次,每季度用星光卡监测强度一次。
十三、空调机过滤板每周清洁两次。
十四、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应分别设置拖布及拖布桶,并按白色、绿色、红色、黄色明确标记,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并应定期消毒。
十五、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放置,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用黄色袋装,各种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垃圾只能装3/4满,并注明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做好交接登记工作。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入新生儿科病区前应用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
2、诊治、护理前后要用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或1:100爱尔施泡手(5000ml用1片)。
3、桌面、远红外辐射台、护理车等暴露的物体表面,每日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湿擦一次。
4、地面每日用 84或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消毒液湿拖两次。
5、入新生儿科必须更换专用拖鞋,拖鞋每周清洗一次。
6、远红外辐射床用后床上布类应更换,并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消毒液擦洗,重新铺单备用,体温探头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
7、多功能监护仪屏幕用95%酒精擦洗每周一次,心电监护探头、血压计袖带,每一个病人用后,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消毒后备用。
8、每周新生儿科卫生大扫除一次,办公区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小时,每周五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
9、保持病室的清洁安静,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入新生儿科参观、学习、见习一次不得超过10人。
10、探视走廊每天拖地1次。
11.病房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化验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应重
新消毒后再作培养。
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目录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0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新生儿隔离病室制度 (3)高危新生儿保护性隔离措施 (4)新生儿配奶间消毒隔离制度 (4)新生儿病房奶瓶、奶嘴清洗消毒制度 (5)饮水机消毒方法 (5)新生儿洗澡间消毒隔离制度 (6)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1.不同病种分病室,恢复期与急性期分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2.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前,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操作中每接触一个病人之后用速效洗手液洗手。
3.所有房间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
4.床单位每日晨间湿式清扫,一床一套;扫床套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5.每季度治疗室做空气培养监测,符合标准要求,有留底记录,不符合标准有处理措施。
6.体温计一用一消毒,用后在75%酒精中浸泡30分钟后备用;血压计袖带每周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洗净晾干备用;听诊器一用一消毒,手电筒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7.所有治疗车、操作台每日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有明显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使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8.静脉注射及抽血时要做到一人、一巾、一带、一针、一消毒。
9.局部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用无菌棉签浸润安尔碘擦拭注射部位一次,干燥后注射。
10.每日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若有破损潮湿重新消毒。
使用时应检查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如有疑问重新消毒。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
11.药杯一用一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洗后微波炉消毒15分钟,晾干备用;每季度做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
12.湿化瓶、吸引器、雾化器等物一用一消毒,用后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13.窗台、床头桌每日用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要求一桌、一巾、一消毒。
14.病人出院后床单位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儿科病房的清洁卫生,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儿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消毒隔离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儿科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包括病房环境、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操作等方面。
三、消毒隔离措施1. 病房环境(1)病房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每天进行两次空气消毒,消毒时间分别为上午和下午。
(2)地面应每天进行湿式清扫,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液浓度为500mg/L。
(3)墙壁、门窗、床头柜等应定期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消毒液浓度为500mg/L。
(4)病房内不应摆放过多杂物,保持通道畅通。
2. 医疗设备(1)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应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分别为75%酒精擦拭、含氯消毒剂浸泡和75%酒精擦拭。
(2)注射器、输液器、输液瓶等应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3)医疗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3. 医护人员操作(1)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应先洗手或使用速效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2)医护人员在接触不同患儿时,应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3)医护人员在处理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时,应佩戴防护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4)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消毒隔离意识。
四、消毒隔离制度执行1. 儿科病房应设置专职消毒员,负责病房的消毒工作,并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2.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3. 患儿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工作,遵守病房规定。
4. 医院应定期对儿科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五、消毒隔离制度培训与教育1.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的认识。
2. 医护人员应主动学习消毒隔离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 医院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消毒隔离知识宣传教育。
六、总结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是保障患儿及医护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

医疗器械旳清洁消毒
1. 体温计、听诊器 2. 复苏装置等急救用具 3. 吸痰用物 4. 暖箱、蓝光箱消毒(强调) 5. 呼吸机消毒(强调)
暖箱消毒(强调)
1.暖箱污染原因 2.暖箱常见菌 3.暖箱旳消毒 ① 日常消毒 ② 终末消毒
暖箱污染原因
1. 经过医务人员手带入 :护士操作前洗手后 采样细菌含量少于5cfu/cm2,暖箱操作后 细菌培养严重超标,且与物体表面检出细 菌相一致。
2. 暖箱内空气旳含菌量与物体表面污染程度 有关
3. 暖箱储水槽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暖箱常见菌
物体表面: 除枯草杆菌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克
雷伯菌、草绿色链球菌多见。
暖箱湿化液: 以嗜麦芽假单胞菌、类白喉杆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
暖箱消毒(日常消毒)
必须注重! 1. 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尤其是操作窗口,有污染
医务人员洗手时间
实际:平均洗手时间为8.5—9.5S 要求:最短洗手时间应为15S(30S) 洗手时间不够,达不到除菌要求!
新生儿科病室
➢ 通风与空气消毒机旳使用 ➢ 地面消毒 ➢ 房间内车辆、家具等消毒 ➢ 新生儿用物消毒 ➢ 降低探视 ➢ 定时扫除与监测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措施
卫生部要求内容 1.新生儿病房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
儿病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 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2.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 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3.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 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 新生儿床位旳2倍
新生儿科病室
婴儿用眼药水,油膏,沐浴液,浴巾,治 疗用具等,应一婴一用
医院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 简介
为了保证医院儿科门诊的卫生和安全,制定了本消毒隔离制度。
该制度旨在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交叉感染,保护儿童和医务人
员的健康。
2. 消毒措施
- 每日必须对儿科门诊的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消毒,包括诊室、
候诊区、洗手间等。
- 医务人员应随时保持手卫生,在每次接触患儿前后必须正确
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 患者采取预约制,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 所有使用过的医疗设备和用具需进行彻底消毒,确保下一位
患者的安全。
- 每日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玩具、床单、枕头和其他物品。
3. 隔离措施
- 有传染病症状的患儿应尽可能安排单独的就诊时间和地点,
以防止传播给其他患者。
- 患儿和陪护人员在候诊期间需佩戴口罩。
- 确诊传染病的患儿将被立即转诊给相应的专科医生,进行隔离和治疗。
- 在儿科门诊期间,医务人员应遵守严格的隔离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
4. 宣传教育
- 通过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患者和家长宣传儿科门诊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注意事项。
- 在儿科门诊设置宣传海报,提醒患者和家长注意个人卫生和消毒。
- 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制度的认识和遵守度。
5. 变更和监督
- 本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 监督部门应定期检查儿科门诊的消毒隔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上是医院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大家都需要严格遵守,确保门诊的卫生和安全。
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2.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3.诊室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紧急情况下配备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4.诊室应清洁,经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每日进行湿式清扫;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5.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器械、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
6.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干燥保存。
7.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8.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1. 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和指导儿科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制度,以确保儿童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 制度内容2.1 消毒程序- 对儿科病房、治疗室、手术室等区域的消毒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确保杀灭病原体。
- 慎重选择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配比和使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
- 消毒频率应根据区域的使用情况和感染风险评估,及时进行消毒操作。
2.2 消毒设备和器材- 定期维护和保养消毒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消毒。
- 对消毒器材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2.3 消毒用品管理- 确保消毒用品的种类和数量充足,以满足日常消毒需要。
- 对消毒用品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监控,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4 消毒记录和监测- 对每次消毒操作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消毒时间、人员和区域等。
- 定期检查消毒效果,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5 消毒培训和宣教- 对儿科医护人员进行消毒操作培训,提高其的消毒操作技能和意识。
-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儿童及家长的消毒知识宣教,增强其对消毒重要性的认识。
3. 制度执行3.1 责任部门- 由质控部门或专门的消毒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3.2 责任人员- 各儿科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消毒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
3.3 反馈与改进- 定期评估儿科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 对医护人员的消毒操作进行监督和反馈,提高整体消毒水平。
4. 风险控制- 坚持规范的消毒程序,降低感染风险。
-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器材及用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其功能正常。
- 建立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感染和安全问题。
以上所述即为儿科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希望能够得到儿科医疗机构的重视和遵守,以确保儿童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注释:- 本文档属于内部管理制度,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征得儿科医疗机构的同意。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在儿科医疗环境中,消毒隔离制度是保障患儿健康和安全的重要防线。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至关重要。
一、环境消毒1、病房每日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通风时间不少于30 分钟,以减少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
2、病房地面、墙壁、门窗等表面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地面每天至少湿式清扫 2 次,如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墙壁和门窗每周至少清洁 1 次。
3、病床、床头柜、椅子等物品表面应每天擦拭消毒。
使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4、患儿出院后,其病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包括更换床上用品、对病床及周围物品进行彻底清洁消毒等。
二、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1、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常用医疗设备应定期消毒。
听诊器、血压计每次使用后用 75%酒精擦拭消毒;体温计使用后应浸泡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中 30 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2、输液器、注射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应立即毁形,并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3、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设备应每天消毒。
氧气湿化瓶使用后应浸泡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中 30 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备用;雾化器使用后应拆开清洗,并用 75%酒精擦拭消毒。
4、各种医疗仪器的表面应定期擦拭消毒,如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使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洗手应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确保手部清洁。
2、手部有明显污染时,应先用流动水洗手,再用消毒剂消毒。
3、手消毒可选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至手部干燥。
四、无菌操作1、医务人员进行各种穿刺、注射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一次性无菌物品在使用前应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过期、潮湿等情况。
(完整版)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完整版)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完整版)引言本制度旨在确保儿科医疗环境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以保护儿科患者免受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本文档详细描述了儿科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要求和步骤。
1. 作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儿科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支持人员。
2. 消毒措施2.1 手消毒- 所有儿科医护人员在进入儿科病房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操作流程进行。
- 手消毒频率:每次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以及参与任何儿科医疗活动前后。
2.2 病房消毒- 儿科病房的常规消毒工作应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包括定期的地面和表面消毒。
- 患者出院后,必须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并确保无任何交叉感染的风险。
2.3 物品消毒- 儿科病房内的共用物品,如测量仪器、玩具、床上用品等,必须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无细菌或病菌残留。
- 每位儿科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必须经过专门的消毒程序,确保下一位患者的安全。
3. 隔离措施3.1 儿童感染病隔离- 对于被诊断为传染病的儿童患者,必须立即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 隔离措施包括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的隔离病房,或者在病房内设立隔离区域。
3.2 社交隔离- 对于病情尚未确诊或具有潜在传染性的儿童患者,应实施社交隔离措施,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 社交隔离措施包括限制患者与其他患者和访客的接触,并在必要时采取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
3.3 医护人员隔离- 若儿科医护人员感染了传染病或疑似感染,必须立即隔离该人员,以保护其他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 隔离期间,医护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医疗治疗和观察。
结论儿科消毒隔离制度是保护儿科患者免受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制度明确了儿科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消毒和隔离方面的职责与要求,有助于维护儿科医疗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注: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制度应根据儿科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法规要求进行制定。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
儿科医院作为专门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承担着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责任。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在儿科医院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儿童的安全。
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为脆弱,面临着许多传染病的威胁,因此,儿科医院需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首先,儿科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消毒区域,确保对医疗器械、床铺、地面和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此外,医护人员也应接受专业的消毒培训,遵守正确的操作流程,确保消毒工作的高效和安全。
在儿科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手卫生。
医护人员和家属进入病房前应先进行严格的手部消毒,以防止病菌通过手部传播给儿童。
医院应在显眼位置设置洗手池,并配备充足的洗手液和洗手纸。
此外,医院还应在病房内设置足够数量的免洗消毒液,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的手部消毒方式。
另外,儿童作为一个群体,比较容易相互感染和传播病菌。
因此,在儿科医院中,需要合理划分病区,将不同病症的患儿进行隔离,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同时,在病区内应设置相应的消毒设施,定期对病房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
除了病房内的隔离措施,儿科医院还应设立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报告以及隔离感染患者。
感染病例的报告和隔离工作能够迅速断绝传染链,避免疾病的扩散。
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随时关注与报告有关的病情,确保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儿科医院还应加强对家属和访客的教育与管理。
家属和访客应接受手部消毒的指导,并遵守相关的隔离规定,减少感染病菌的可能性。
医院可通过公告栏、宣传册等形式向家属和访客传达消毒隔离知识,提升大家对患儿的健康意识。
综上所述,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在儿科医院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儿科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教育培训,提高对消毒方案的执行力度,确保消毒隔离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
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与措施

儿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与措施
1、儿科门诊设预检分诊处,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预检分诊工作,负责做好就诊前的预检分诊并指导患儿在规定的区域内侯诊,感染性疾病的患儿与非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应在不同的诊室接诊,发现可疑或确诊为传染病的患儿,应指导患儿到感染科门诊或传染病医院诊治。
新生儿患者应在专门的诊室接诊。
2、各诊室的医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来诊的患儿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分诊;一个诊室一次只能接诊一位患儿。
3、诊室每接诊过一位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儿时应暂时关闭,对诊室内的一切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和物表根据病种要求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后方可重新开放。
4、侯诊室、诊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至少通风换气两次。
室内物表、地面保持清洁,每周大清扫消毒一次。
如被患儿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清除污染物并根据污染程度用含有效氯为2000~10000mg/L的“84”消毒液消毒处理。
5、设立卫生宣传专栏或宣传岗,经常向病人进行预防保健、消毒隔离及感染的控制等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6、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特别注意手的卫生与消毒,每接诊一个患儿均应进行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7、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煤一建岭医发〔2013〕33号《中煤一公司岭北职工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规定,特制定儿科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一、消毒隔离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制度,并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二)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本科室消毒隔离工作。
(三)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不戴戒指,不穿工作服、裤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四)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先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五)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六)以下情况必须洗手: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前后,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等。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应戴手套,并记录。
(七)病房及各诊疗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应用液体皂,使用擦手纸巾。
不便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八)无菌容器及敷料钳每周灭菌1~2次,体温计用后要用高效消毒剂二步法消毒(最好一次一用或专人专用),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应保持密闭,定期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垫。
(皮肤消毒剂)(九)门诊、病房各室应定期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床头桌、椅每日湿擦,保持清洁,洗脸盆、坐便器每日消毒一次。
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以有效消毒剂拖净。
抹布、拖把应分区专用,用后消毒、洗净、晾干。
(十)病人出院后,病室及室内物品必须做好终末消毒。
传染病人按传染病
管理制度及护理常规执行,特殊感染病人除严格隔离外,其用过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等物品应烧毁。
(十一)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及时更换。
脏被服不能在病室及走廊清点。
(十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领用、保管、使用、处理、毁形各环节,应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规范》执行。
二、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为预防感染性疾病在院内流行,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规定,制定医院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空气消毒: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做好记录。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通风。
(二)物品表面:桌、椅、柜、门(门把手)、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物体表面可用5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地面:1000㎎/L含氯消毒剂喷洒。
(四)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即消毒,体温计用500㎎/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500㎎/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五)医务人员防护及手的消毒:医护人员要衣帽整齐,戴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洗手,并用手消毒液揉搓不少于15S,1-3分钟进行手的消毒。
(六)做好防护物品的交接工作,及时补充防护和消毒物品。
(七)参加呼吸系统发热病人转运的司机和医务人员要穿隔离衣,戴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病人也应戴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八)垃圾处理:使用密闭的垃圾筒,内衬双层医用垃圾袋,装满至3/4后,逐层密封,专人运送,避免污染其他物品。
三、门诊、急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二)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
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三)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四)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或配备手消毒设施。
(五)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六)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
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七)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八)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干燥保存。
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
(九)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
(十)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十一)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
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后,应视传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终末消毒措施。
(十二)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十三)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四、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液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出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煤超过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日更换1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八)治疗室每日紫外线灯消毒,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擦拭,每月一次细菌培养。
五、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患者的安置原应为:感染病人与非干冉冉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三)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进行一次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可消毒。
(四)病人衣服、被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心、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的被褥及病人用过的物品。
(五)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六)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七)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八)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九)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疗室、病室、厕所等颖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二)垃圾置塑料袋内,密闭运送。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垃圾袋外填写科室、种类、斤数、时间、责任人。
(十三)每季度抽查一间病房,进行空气细菌培养。
六、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洁身、消毒、更衣、戴好口罩、帽子。
(二)新生儿病房要求环境整洁、空气新鲜。
每日通风两次,每晚用紫外线灯照射一次,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保持空气中无致病菌生长,细菌数不超过200cfu/m3。
(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全部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拖地一次、每周大清洁扫除1-2次。
(四)在护理新生儿和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做到操作前后、护理前后洁身。
(五)有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禁止入病房,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六)婴儿的一切用具要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婴儿的被褥、尿布,一人一套,及时更换消毒。
(七)乙肝阳性的患儿,要放在专用的床,床旁有隔离标志。
(八)患儿出院后,要做好终末消毒。
七、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环境清洁整齐,物体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用紫外线消毒空气,每季度抽查空气细菌培养。
(二)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三)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四)严格探视陪护制度,控制探视人数,探视者、陪护应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五)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应彻底清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