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合集下载

23大江保卫战 教学反思一

23大江保卫战 教学反思一

23.《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六单元的第四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斗争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热情赞颂了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解放军战士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同心协力、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战士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

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课前引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搜集1998年抗洪抢险的有关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导课阶段,我与学生一起观看抗洪救灾视频片段,为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江保卫战的情景营造了氛围,做好了铺垫,大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课文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这种形象直观的辅助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活动。

首先,通过小标题概括段意的方式,引领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提倡以读为本,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因此,我安排了让学生逐一仔细研读、交流“大堤决战、铮铮铁汉、勇救群众”这三个感人事迹。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巧妙抓住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配以图片、音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划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灾情的紧急,体会战士们一心为民、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体会军民鱼水情深。

并适时穿插“这是一群……的人民子弟兵”的语言训练,学习课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收获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以读代讲。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 听《大江保卫战》有感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 听《大江保卫战》有感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听〔大江保卫战〕有感导入新课时,直接读课题——精读课文的第—自然段。

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指导与指正,使孩子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强调三个“告急〞,理解什么是“日夜兼程〞。

全班齐读课文。

精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师安排学生扫瞄课文,思考哪个词最能表现九江赛城湖抢险的危险。

学生的答案为“撕扯〞和“鏖战〞等,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学生恍然大悟,找出了“惊心动魄〞。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表现惊心动魄的句子。

开始了与课文重点段落的对话。

全班交流时,依据学生答复以下问题的情况,教师相机出示:“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大堤,保住大堤!〞指名朗读该句子,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拎出“沉重〞,体会累。

回归该段的整体阅读。

课件出示“他们一个个跳入水中……〞说明了什么?给“奋然〞换一个词。

教师启发学生说话: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大堤,保住大堤。

〞课件出示战士们的话语,质疑:狂风会为他们加油吗?巨浪会他们助威吗?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带着乐观的精神齐读课文。

最后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指导学生读好黄晓文的言语,并说说自己的感想,接着找出描写黄晓文动作的词。

从“咬〞和“扎〞等字读出了什么,指名答复。

再读黄晓文动作的语句,接着全班齐读。

教师巧妙质疑,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精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时,先解读三个“飞向〞,在启发学生思考“哪里……哪里……〞说明了什么?说说自己读书的感想。

最后齐读课文。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播放了战士们与洪水抗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了惊心动魄的救灾场面。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到此戛然而止。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各年段学生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就一节课的朗读谈开去:《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1998年夏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英勇事迹。

第一自然段介绍事件的起因,渲染了“急”:告急、危急,解放军急在心头,日夜兼程。

本段的朗读指导如果仅仅停留在“急”上做文章,哪里都是急,怎么读,学生就只能在语速上做文章,且随着教师的“我觉得还不够急”更加加快语速。

笔者认为,在研究教材时如果能抓住“日夜兼程”一词挖掘开去,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使情感浸润于文字之中,将情感与外在语言表现相一致,朗读指导会水到渠成: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日夜兼程?想象一下白天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夜晚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战士们会休息吗采访“士兵”A,军官B:你们担忧什么信心在哪里由此本段的情感主线进一步明了:忧——急——有信心战胜困难。

对“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九江告急!……”的朗读,学生就不仅是语速的加快,而更多了一层沉重,将子弟兵与百姓心连心的情、急人民之所急的意,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坚强决心一并表达出来,语速由慢而快,声音由低沉而高昂,再加上对重点词的'处理,相信朗读指导的效果一定会有所区别。

有效朗读指导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基础之上,建立在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浸润与外在语言表现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模 拟演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 高他们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情感认同
通过讲解《大江保卫战》一文中 的人物事迹和历史背景,我引导 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增强他们的
技术应用不足
可以运用更多的现代教育 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 的学习兴趣。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专业知识更新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 专业知识,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教学需求。
教学技能提高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 、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 方面的能力。
教育理念更新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 教育理念,以适应新时代 的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课堂参与度提高
学生对《大江保卫战》的学习表现出 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 动,课堂氛围良好。
学习动力增强
通过《大江保卫战》的教学,学生对 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 习动力得到了增强。
Part
05
教学不足与改进
教学内容的不足
01
02
03
信息量不足
对于《大江保卫战》的背 景、作者以及相关历史事 件,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 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大江保卫战》教 学反思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方法反思 • 教学效果反思 • 教学不足与改进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反思
知识目标
知识传授
知识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确保学生掌握 了《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涉及的历史 背景、事件经过和人物关系等基本知 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大江捍卫战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大江捍卫战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大江捍卫战》教学反思《大江捍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体味、人格阻碍的好教材。

捍卫大堤与爱惜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述,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述。

在教学这两部份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末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

在这一进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现在让他们相互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取得文本信息,这即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教学黄晓文那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存去感受。

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窗们:你们有过如此的受伤情形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咱们如何面对的?第一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

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找出了6个表示他那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

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

什么缘故?情形紧急,时刻确实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刻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确实是“全然不顾”啊!这确实是“人民子弟兵”啊!当学生的感动达到必然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存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讲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现在都显得那么惨白无力”。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朗诵,让激情在念书中飞扬。

《大江捍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体味、人格阻碍的好教材。

2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修改版]

2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2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3 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开始,我就播放了根据1998年抗洪而创作的歌曲《为了谁》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随后引出课题,并围绕“战”字质疑,提出并提炼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战?怎么战?战的结果怎样?通过学生发问,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接着汇报交流读书心得,分别从生字词、特殊句式和课文朗读三方面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到课题,围绕提出的三个问题,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业进行了创新设计,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的作业,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复习的环节中,为下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第二篇:《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98年的那场洪水对于我们来说记忆犹新,但是学生对于那场灾难却所知甚少,甚至对于其中某些语句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教学开始之初,我便找来一段抗洪时的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体会洪水的肆虐,接着范读文章第一段,把学生带入到这个万分紧急的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当时刻不容缓的形势,为下文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下文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了洪水中的人民子弟兵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在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播放了歌曲《为了谁》,将教学推入到了高潮,体会战士们勇于奉献的精神。

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向倡导以扎实平实为重,但是对于这样的文章,离学生如此远,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资料,学生、教师、文本很难融入到一起。

有一次听公开课时有幸听到这一课,执教老师热情高涨,下面却有学生在笑,我想就是因为没有将学生引导文本中来的缘故。

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第2-5节,划下让你最为感动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师在平常经常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课文,此时会轻松不少,学生汇报感受,教师加以提炼和引导就是了。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一、调动生活积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

”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二、凭借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

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

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

”……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三、体会用词准确。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

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

”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

”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

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98年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设计既有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又有习作渗透相辅相成。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

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中,利用读读、画画、写写、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品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研读五自
然段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

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观看视频,耳闻目睹1998年的抗洪救灾,对我们教师而言记忆犹新,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遥远。

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就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身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了奔腾咆哮的洪水肆虐村庄,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视频,观看了人民子弟兵扛沙包、堵大堤、救群众的视频,学生看得很认真,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

二、潜心会文,震撼心灵如果说观看视频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于是,在我营造了这样浓浓的感动氛围之后,再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对这些语句进行细细品味。

在汇报交流的环节中,相机抓住“闻讯赶到”、“全然不顾”及战士们的口号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透过语言文字,学生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

再如学习第4自然段时,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了黄晓文的铁汉本色?交流时抓住描写黄晓文语言、动作的语句深入体会,一个硬汉形象就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眼前。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我又适当地拓展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在课前,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资料,拓展文本,感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_苏教版

《大江捍卫战》教后反思《大江捍卫战》记述的是 2019 年解放军勇敢抗洪的情形。

课文感情诚挚、语言优美,抗衡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叹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耐人回味、震惊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语言品尝、人品影响的好教材。

文章构造谨慎,夹叙夹议,要点突出。

在教课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下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明显特点。

一、调换生活累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持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以前因不当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觉。

” 学生谈得好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痛苦,有的谈划破脚时的痛苦,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难过调换学生的生活累积,便能使学生亲身领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强烈痛苦,更能感同身受,领会他的勇敢坚强,奋不顾身。

二、依靠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深重的麻包在稀泥中困难奔跑的情形。

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队列里,想象一下他会如何做。

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痛苦,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

” 依据插图睁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精神更加动人。

三、领会用词正确。

作者描绘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接的动词,充足显示了人物的难得精神。

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 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余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可以,‘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特别快,由于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

”有的说:“‘撕’字太文雅了,仿佛没有多鼎力气。

”有的说:“‘拉’字更不当,让人感觉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可以去扛沙包呢?” 以后,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布了好多见解。

经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领会作者用词的正确传神,深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此后写作中的正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课黄晓文事迹,在学生沟通课外采集的抗洪英豪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有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动人事迹也感人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

大江保卫战 教学反思二

大江保卫战 教学反思二

23《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通讯,课文主要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保卫大堤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抗洪抢险,对学生来说没有情感体会。

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回顾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的欲望。

在深入研读中,子弟兵们为抢险伤痕累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伤痕累累的情感体验,运用图片及文字介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

在结束学习之前,我播放了以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画面,通过声、形、色再度冲击学生感官,从而升华情感。

2、课堂练笔,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

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写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

在教授本课时,我设计了两次课堂练笔。

第一次是仿写例句,对文本进行了再开发,使学生对“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一句话有了真切的感受,同时,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二次是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写写面对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次练笔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思想得到了升华。

在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众志成城,98抗洪实录》这本书,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感染和震撼,同时,提升了学生阅读水平的训练。

3、立足文本,拓展文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比如:“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呢?”我就利用搜集的资料,拓展文本,让学生感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

让学生与文本思维碰撞,心灵交融。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抗洪抢险中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才能获得“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的最终体验,在心中掀起情感波澜,升腾起对解放军由衷的钦佩之情,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后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后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后感第一节课我对《大江保卫战》进行了教学。

在教学中为让孩子细致地走进文本学会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在入情入境地学习中学会读书方法,体会会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奋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对孩子进行了引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检查预习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环节,在学生概括内容比较简单有点儿流于形式时,我引导学生概括说出文章主要介绍了人民子弟兵战士在抗洪救灾过程中的哪几个场面。

学生通过总结概括出了保大堤、抗洪水、救灾民三个方面。

然后我对学生说要想细致地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这些事件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等调理地说出来,即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同学们听了我的指引,一下子就说了出来。

在引导孩子说在预习之后自己感觉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具有什么精神人的时候,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觉:英勇的,心系人民的,具有铮铮铁汉气魄的,具有献身精神的,具有团结抗洪精神的,……同学们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我又让同学们回到课文带着问题细致的学习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具有这样的精神,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旁边做好批注。

这样做就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我设计这样的两个拓展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第二自然段的交流中,同学们说到从官兵们健康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

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感受到了了战士们割破脚趾都不顾,看出了他们的心系大堤、英勇无畏的精神。

我接着发问:透过这个感叹号你感受到了什么?……善于想象的同学们你想在保大堤的过程当中他们还会受到哪些损伤他们又是怎们做的,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无数具有英勇献身精神的人民子弟兵一下子在他们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课后反思《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记叙的是2021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形。

下面是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课后反思,欢迎参考阅读!《大江保卫战》课后反思之一《大江保卫战》是一篇充满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的是2021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形。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颂扬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动人心。

而抗洪抢险对学生而言,应该说比较生疏、遥远,学生没有情感体验。

教学这课如何样通过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唤起学生内心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如何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实现“言意兼得”?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如下尝试:一、加深情感体验,深入感悟文本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如此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鼓舞、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课堂上我努力地通过不同的情感体验来点燃学生的激情: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紧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猎取各种信息的。

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课中播放了《惊涛骇浪》的电影片断,影片中那滔滔的洪水埋住农田、冲倒房屋,给人类带来庞大灾难的可怕镜头,一幕幕赶忙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情势的危险,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的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这这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专门快地就把学生带了课文。

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震动。

2.借助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的。

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

因此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想像,在头脑中形成鲜亮的形象,为情感的升华的作下铺垫。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大江保卫战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大江保卫战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大江保卫战》是一篇充满激情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了解放军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渔水深情,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动情赞歌。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教育意义浓厚,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文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情感熏陶、语言品味、影响人格的好教材。

全文是紧扣一个“战”字来展开的,在写作特色上本文描写既有群体的铺墨,又有个人的勾勒,点面结合使得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展现淋漓尽致。

但五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98年那场洪水,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于是我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水到渠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然而,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流血奉献的英雄们,却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针对本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保大堤、救群众”的文路,围绕“英勇无畏、心系百姓”的情路进行抽丝剥茧,力求把握以下三点:一、品读,语文教学的魅力“读”可以说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种规律性定位,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思路。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让学生要把文章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

如在教学“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我连续用了三句富有激情的话语进行渲染,学生连读三遍,一遍比一遍高昂,增强了课堂的气势,充分发挥了读的教育功能。

再如教学“风声雨声涛声,生生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句不仅是对大决战惊心动魄的概括,也包含了百姓对子弟兵无尽的爱。

我采用了个别读、师范读、分组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一句,并把自己的爱也融进去,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情真意切,与作品融为一体,在书生朗朗中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二、感悟,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难么,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_苏教版-word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_苏教版-word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大江保卫战》反映的是在2019年的抗洪战斗中,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

其间事感人,景感人,情感人……抗洪力排万难,救人惊心动魄,文也写得铿锵有力,激动人心!对这一课的教学,执教采用了“同题作课”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小组听课,共同磨课而进行的多轮回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听后,想了许多,综合整个“流程”,现谈几点感悟。

一、智慧的集合性。

顾名思义,集体备课就是以一个年级或一个年段的人员一起参加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有建设性的分析研究,依据“标准”的要求,依据课改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在此其间,发挥了所有相关人员的智慧和见识,集思广言,各抒己见,并在其中产生思维的交融,理解的共鸣,哪怕是矛盾的冲突,以达成目标与操作的共识。

二、探究的群体性。

一人上课,小组成员听课,然后磨课,为“一课三磨”式。

主教老师在听取与吸收了组内老师的意见后,执笔编写教学设计,然后选择时间进行教学实践,如此的“磨”有几点是可行的,一是由听课转换成了磨课,由“局外”进入到了“局内”,增强了研究的主体性;二是磨课的时段向两头拉伸着,改变了研究的形式,增加了研究的时效;三是因为人的增加为全体性和时间的扩展性,提高了研究的密度和效度。

三、效果的“再生”性。

教学有着“遗憾“的特质,无论哪一堂课,也无论是谁的课时教学,其在反思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与发觉或多或少的“遗憾”,也所以,让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

而对此,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使其在原本的基础上“再生”出新的“萌芽”,让其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一课三研”是个比较好的形式,它的“再生”性具有“土壤”性,具有“固枝”,而“磨”的过程,给其洒下的就是阳光和雨露。

四、理念的操作性。

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进行课改实践的方向和基石。

立于这样的基石才能坚实自己的脚跟,行于这样的指向中才能方向明确,而理念的操作化,就必须有研究的氛围,有实践的经历,有“磨”的意志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课文讲述的是98年长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

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

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

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主要采取视频和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情。

学习这篇文章采取谈话式导入,并且通过洪水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接下来事整体感知课文,通过预习概括文章主要讲的事,由学生说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代替老师讲,概括出文章主要描述了两个画面。

接下来主要抓住文章的两方面内容来讲,一是人民子弟兵保卫大堤,二是勇救群众两方面内容。

在保大堤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读、谈感受,老师结合重点词语指导朗读,以读代分析。

教学中注意二、四段的不同,以及以点带面写法。

中间穿插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救群众中,通过老师示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在这方面的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一副对联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最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谈对人民子弟兵说些什么,在《为了谁》歌曲中结束课堂。

这堂课自己觉得讲得比较成功,首先感觉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

听到他们饱含激情地朗读,看到他们满眼的泪花,我知道学生被打动了。

他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文章的根本基调。

不足之处是:一、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可能学生有些紧张的原因。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陆敏老师用她的激情与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一、主体地位突出有效。

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自学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陆老师的自学自悟的课堂形式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不动笔墨不读书”,加批注,需要学生深入地读书,要求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积极思维,要求学生自身情感的投入。

这一部分,陆老师给的时间十分充分,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的收获,谈自己的感受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样切实有效的自学交流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机会,从而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有的放矢。

二、教法选择有效。

陆老师用自己的激情,课件展示的生动画面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智慧、教学机智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最后,陆老师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并以少先队员的队礼表达了对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的崇敬之情。

三、学法有效。

陆老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入情入景,感悟情感。

如在教学第二段时,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品味。

比如“全然不顾”,“顾”的是什么?不顾的又是什么?紧扣住能够反映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词语,句子,加以引导,品味。

再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又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体会“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陆老师紧紧扣住了三个“飞向”,为什么不用“驶向”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因为漂动的树梢上有危险,灭顶的房屋上有危险,摇摇欲坠的电杆上有危险,而战士们能急人所急,因为在这些地方就有军旗飘扬,就有军徽闪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三位教师所选取的是课文的第二段进行同课异构。

教学内容一样,他们却能用不同的教法、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其深厚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娴熟的课堂教学智慧、不乏智慧与亮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我们带来了三节精彩的教学片段。

一.让语文味漫溯在品词析句中。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

因此,品词析句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叶榕老师的课与英姿老师的课在品词析句中透出浓浓的语文味。

“全然不顾,不顾什么……”“他们顾的又是什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层层递进,让学生从字面上了解到字里含间,了解到抗洪战士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环节朴实,更扎实。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中,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困难,而不是故意地拔高文本的要求,为学生的阅读设置更多的困难和障碍。

英姿老师还抓住契机,让学生说说描写洪水的词语,“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等词语瞬间从学生的嘴里蹦出,在这不经意之间,学生已经从感知了洪水的可怕,从而更加能感受抗洪战士的铮铮铁骨。

有人说,语文课与“思维”无关。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更需要学生的思维。

不难看出,英姿老师此处的正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
思维,这样的过程因为贴近文本,贴近学生,因此是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二.让语文味漫溯在品读感悟中。

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在教学第二段时,教师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姚朝相老师与叶蓉老师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大堤,保住大堤”“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

汗水泪水雨水。

水水相溶”……教师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体验其情感,层层递进,使情感在朗读中,得到了升华。

三.让语文味漫溯在拓展延读中。

许多文章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不论是老师在解读教材,还是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都需要一些文本以外的资料加以辅助,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图片式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

但是,不论是怎样的资料补充,我们都应该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例如,应该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障碍,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在时间上还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

三节课例中,三位老师通过洪水肆虐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为进入课文,感受人民子弟兵的铁汉本色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