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速度快慢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
高中物理课中所说的速度,被严格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对初学者来说,达到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及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关系;2.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4.能够在具体问题的描述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关系的过程中,我对取极限的思维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体验速度的意义,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交流,体会物理的乐趣、思考、合作交流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是:1、通过生活实例,体悟判断快慢的方法首先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的现象,并让学生比较两者运动的速度,询问学生如何比较,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反思、总结,想出两种比较运动速度的方法,即比较相同位移下所用的时间和比较相同时间下的位移。
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隐约感受到速度的感觉,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思考得出相对快慢的方法。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运动的快慢》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 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 缓慢的运动。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 1、感受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假如它们进行的距离一样,情况 会如 何呢?” 2、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启示学生考虑距离, 时间的要素) 3、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 这就是常 说的运动速度。
活动二: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1、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多长时间?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 多长时间? (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远?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钟走了多 远?2、给运动速度排序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夸奖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教学重点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 用秒表
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距 离所用的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 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 之间的互动性和主动性。主动性就是教师在情境导入设计中,要能很自 然的让学生进入你所设计的课堂中去;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乐趣,是构成正确价值 观和身心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科学课的教学,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 要, 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环保意识、价值取向。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
初中物理说课稿速度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速度。
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速度的定义:介绍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通过对公式的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速度的单位: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并让学生了解其他常见的速度单位,如千米每小时(km/h)。
4. 速度的分类: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并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两种速度的应用场景。
5.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的运动,并提出问题:“汽车是快还是慢?我们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速度说课稿
速度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速度公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它们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通过示例,讲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推导速度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其含义。
4. 介绍速度单位:讲解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5. 例题讲解:选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讲解速度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速度公式计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多长时间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速度 = 路程 / 时间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
七、作业设计(1)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多长时间?(2)一名运动员跑步速度为8米每秒,跑100米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t = 100km / 80km/h = 1.25h(2)t = 100m / 8m/s = 12.5s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比较不同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并简要说明原因。
初中物理速度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速度。
速度作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概念。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速度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公式计算速度,并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最后,我们会探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物理概念的联系。
一、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的物理量。
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关注标量速度,即不考虑运动的方向,只关注大小。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也可以用千米每小时(km/h)表示。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引出速度的基本公式:v = Δs / Δt其中,v 表示速度,Δs 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Δt 表示移动所花费的时间。
二、速度的计算在理解了速度的定义之后,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来学习如何计算速度。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100米的赛跑中用时12秒,那么他的速度就是:v = 100m / 12s ≈ 8.33m/s这个计算过程简单直观,学生可以通过类似的例子来加深对速度计算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会提供不同的情景,让学生练习计算速度,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答。
三、速度的实验验证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
比如,使用两个不同重量的小车,让它们从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它们到达底部所需的时间。
通过比较不同小车的速度,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质量对速度的影响。
四、速度的应用速度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在交通出行中,我们经常需要估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需的时间。
通过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所需的时间。
此外,速度也与力和加速度等其他物理概念紧密相关,这些将在后续的课程中进一步学习。
五、总结与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并强调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速度的快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速度。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新课。
比如,让两个学生在操场上跑步,其他学生观察并讨论谁跑得更快。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自然过渡到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的定义接下来,我会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骑自行车和步行,为什么我们说自行车快。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然后,我会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 = s/t。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公式的形式,并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
4. 实例分析为了加深理解,我会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计算汽车在一定时间内行驶的速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物理解题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时间分配速度的概念10分钟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20分钟速度的计算公式与实例分析30分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准确的理解速度这一物理概念,能够灵活的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例子模拟运动过程,让学生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速度的概念、路程、时间和速度关系,理论上让学生能够掌握速度的概念。
2.实验法:通过移动器材和计时器进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和其公式的应用。
3.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设计A. 速度的概念1.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回答“什么是运动?”等问题,能够把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也让他们有记忆起点。
2.介绍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在物理中的作用,提供一些例子进行讲解。
B.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1.通过引入如下问题,例如:小明跑了10米,用时2秒,这个情况下小明的速度是多少?。
通过学生的自由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老师可以继续通过问答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速度的计算公式与实例分析1.提供一组运动过程的数据,为学生演示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世界、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批判思维的科学家。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5.2《速度》说课稿
《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速度》。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速度》这节课的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二个二级主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上,进一步来学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也为八年级(下)密度的学习、九年级(上)热值的学习等做准备。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首先展示了飞奔的猎豹和慢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而提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该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并体验探究物理问题的乐趣。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材首先提出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也首次提出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同时教材上的有关资料也说明了物理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并用它来解决问题。
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认知水平: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能把握其本质。
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只重结果,难以从路程和时间的角度概括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对复合单位的还属于初学内容,不清楚换算方法。
而有些学生本身对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不够熟练,在初学阶段容易出错,在测量纸片下落时间时,因纸片下落时间较短,大脑还有一段反应时间,使得下落时间难以测准。
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时,学生受习惯方法的影响,代入时单位遗漏,或错写位置。
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5篇范文
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欢迎来参考!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说教材:《速度和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
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在前两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它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力与运动”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公式、速度的单位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同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
但是,对于如何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还没有清晰的概念。
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为学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换算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速度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掌握速度的公式 v = s/t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4)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速度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速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初中物理5.2速度说课稿
初中物理5.2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速度》,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如下所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概念。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关注,进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的概念明确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通过实例说明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 速度的计算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Δs / Δt,并通过简单的例子演示如何使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4.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小车从斜坡上滑下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从而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5. 速度的应用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速度问题,如运动员跑步的速度、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等,让学生学会将速度的概念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6. 课堂小结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强调速度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与速度相关的现象。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苏教版科学四下《运动的快慢》一案两单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运动的快慢》一案两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的快慢》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速度》等基础知识后的拓展课程。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从而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的快慢,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主观判断上,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运动的快慢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运动快慢的评价标准,学会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提高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运动快慢的评价标准,学会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验观察到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这个物理量来准确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运动快慢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快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引导学生发现运动的快慢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3.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的快慢的评价标准,引入速度的概念。
4.讲解:教师讲解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5.练习:学生运用速度来描述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快慢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标题:运动的快慢一、引入(1分钟)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运动的快慢的说课稿。
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健康,还能够增强体魄,提升身体素质。
但是,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对于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运动的快慢对身体的影响。
二、运动的快慢对身体的影响(3分钟)1. 快速运动:快速运动指的是高强度、高速度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等。
这种快速运动能够迅速提高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强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身体内的热量,有助于减肥和保持体重。
同时,快速运动还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但是,快速运动也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和受伤,因此在进行快速运动前需要注意热身和保护措施。
2. 慢速运动:慢速运动指的是低强度、低速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这种慢速运动对身体的负担较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
慢速运动能够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焦虑感,促进睡眠,改善心情。
此外,慢速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压、血糖水平,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慢速运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预防关节和骨骼问题的发生。
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3分钟)1. 工作中的快慢运动: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快速运动,如快速走动、爬楼梯等,这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产生更多的动力。
但是,过度的快速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和压力累积,因此我们也应该在工作中适时进行慢速运动,如活动活动脖子、肩膀等,放松身体,缓解压力。
2. 休闲生活中的快慢运动:在休闲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
如果想要放松心情,可以选择一些慢速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如果想要锻炼身体,可以进行一些快速运动,如跑步、游泳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安排,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休闲生活,并保持身体健康。
四、总结(1分钟)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运动的快慢对身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 体会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 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30/2024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变速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 在实际中的物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
用运动快慢 观点观察和分析解决身边事例。
3/30/2024
三、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体验法 基本概念“六问”法 、启发法
3/30/202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练习提高
教学设计及时间安排 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先学后教,小测过关 运用提高,形成技能 归纳小结,评价指导 分层作业,巩固创新
3/30/2024
板书设计
1.3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物理意义: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 2.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4.单位:“m/s”, “km/h” 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3/30/2024
3/30/2024
(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
1、下列关于公式v=s/t说法错误的是( ) A 、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B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物体的速度越大 C 、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D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100m的 路程,它运动的速度 m/s,这个物体在前10s内的速 度是 m/s。
教科版必修1《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1《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是中学必修一教科书中的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方向的重要物理量——速度。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时间和空间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与运动的关系,为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理解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速度概念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举一反三的例子,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运用速度概念进行日常生活中运动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速度的概念1.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运动的视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时间和空间有哪些重要作用?3.引导学生体验:请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地点,利用手表计时,测量两点间运动的时间;再利用手边的尺子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
4.通过以上引导,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5.通过举例和画图,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速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以一个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假设小车在2秒钟里行驶了20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车的速度。
2.教师示范计算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及计算过程。
3.小组讨论和解题:将学生分组并给予几个速度计算问题,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速度与运动的关系1.引入:以运动员在不同速度下完成跑步比赛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运动的快慢》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班级的教学内容同学对物理有了确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学问基础上,同学对运动和静止有了确定的熟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学问。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确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把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学问去处理解决简洁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在学校六班级的数学中同学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留意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同学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
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推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推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状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推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洁计算来把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让同学把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班级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同学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同学的学问水平和理解力气,不行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我们同学的实际状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留意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学问点都尽量从同学生疏的生活现象动身,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关怀同学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使同学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学问的喜悦,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受观看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洁描述所观看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看力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时刻与时间、路程与位移等描述物体运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知识。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动力学的基础。
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以及电磁学中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等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领会其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和区别。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认识汽车速度计和测量瞬时速度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均速度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等效的方法。
(2)通过瞬时速度的建立过程认识极限思想,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2)通过介绍和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2、瞬时速度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准备方面:速度这一概念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速度”的严格定义显然没有概念。
在思维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抽象思维过度。
在心理方面: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要善于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讲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学法:学生合作探究,观察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通过豹子捕食和刘翔进行跨栏比赛的视频,复习回顾初中所学有关速度的知识:
(1)生活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2)初中对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3)路程能否确切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和运动方向?
然后引出新问题:
(4)初中所定义的速度能否准确地反映物体运动中位置变化的快慢?
2、情景切入
以刘翔进行跨栏比赛为例,计算其每1 s 平均跑多少米?说明: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刘翔在110 m 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个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刘翔自始至终用8.52 m/s 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所用的这个速度就称为该过程的平均速度,由此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3、新课教学
Ⅰ、平均速度
(1)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符号、表达式及单位,强调表达式中的是位移而非路程,再通过例题1去让学生体会平均速度和初中所学速度的区别。
(2)回顾情景切入引导学生总结物理意义,并讲解比值定义法和等效法。
(3)说明矢量性,特别是方向为位移方向。
(4)例题2、3加强和深化理解平均速度,区分速度的平均值。
Ⅱ、瞬时速度
同样以刘翔进行跨栏比赛为例,提出问题:8.52 m/s 能不能准确表示刘翔跨越第5 个栏时的运动快慢?进而再次说明平均速度不能反映物体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由此引入瞬时速度。
(1)教材讨论与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知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用无限逼近的思想去讨论公式t
s v =,引导学生理解当0→t 时,A AB v v →,从而得出瞬时速度定义。
(2)对比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引导学生总结瞬时速度物理意义。
(3)通过例题4、5让学生认清瞬时速度的方向,并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方向。
(4)给出瞬时速率的定义。
Ⅲ、实验与观察
展示汽车速度计的照片,由此引入:
(1)测量仪器:速度计,随汽车行驶快慢而变化,所指的数值就是某时刻汽车的瞬时速率。
(2)演示实验:讲解装置并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并加深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也是测量瞬时速度的原理。
4、巩固练习
5、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与区别。
6、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2、3题。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的位移与产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符号及公式:t
s v = 3、单位及换算:m/s (国际单位),1 m/s=3.6 km/h
4、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看成匀速运动来处理。
5、矢量性 大小:t
s v = 方向:与该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二、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矢量性 大小:t
s v =,其中0→t 方向:物体在此时刻或该位置的运动方向
4、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一个标量。
5、匀速直线运动为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